2022年江苏师范大学879地理学基础考研精品资料之白光润《地理科

更新时间:2023-04-18 04:4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白光润《地理科学导论》 (2)

第1章地球系统 (2)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 (2)

考研核心笔记 (2)

第2章地理空间 (17)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 (17)

考研核心笔记 (17)

第3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29)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 (29)

考研核心笔记 (29)

第4章地理科学思想与方法 (40)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 (40)

考研核心笔记 (40)

第1页共54页

白光润《地理科学导论》

第1章地球系统

考研提纲及考试要求

考点:宇宙的构成

考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考点:太阳的地理效应

考点: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质量

考点:地球的圈层构造

考点:地球的化学成分

考点:地球的运动

考点:地球表层

考研核心笔记

【核心笔记】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的构成

(1)恒星系

①恒星系是构成总星系的下一级系统。银河系是一个普通的恒星系,银河系以外的恒星系称为“河外星系”。河外星系与银河系一样,也是由大量的恒星、星团、星云和星际物质组成。目前我们观测到的恒星系有10亿个之多,每个恒星系由几十亿至几千亿颗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

②天文学家哈勃于1925年提出的恒星系分类系统应用最为广泛。哈勃根据星系的形态把它们分成三大类:椭圆星系、旋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宇宙中的大部分大星系都是旋涡星系,其次是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占的比重最小。

(2)类星体

①类星体是河外星系中比星系小、比恒星大的天体。

②类星体是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之一。

a.当光源接近时,光波的频率增高,波长变短,于是光谱线向光谱中较短的一端——紫端移动;反之,当光源远离时,光谱线就向红端移动。

b.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几乎所有的星系都有红移现象,而且还找出了其红移与其距离成正比的关系,也就是说,越远的星系相对我们的退行速度越大,即飞驰而去的越快,这就是哈勃定律。

c.从20世纪30年代起,人们就已注意到了星际空间存在着有机分子。20世纪60年代以来,射电望远镜在寻找星际分子中大显身手。1963年观测到了星际空间的羟基(OH)产生的射电辐射谱线,1968年探测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方向的氨分子(NH3)的射电谱线,1969年3月探测到了星际空间的甲醛(H2CO)分子,后来又发现了一氧化碳(CO)、甲酸(HCOOH)、氢氰酸(HCN)、乙醇(C2H5OH)、甲醇等有机分子。截止2001年,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120多种星际分子,其中约2/3是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的有机分子。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有助于人类对星云特性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揭开生命起源的奥秘。

d.1964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为了检验一台巨型天线的低噪声性能,而把天线对准了没有明显天体的天区进行测量。他们发现,无论把天线指向何方,总能收到一定的噪声。后来发现噪声信号来自外部空间。科学家对这种微波辐射进行了比较分析。所谓辐射,就是电磁波,也就是光子气体。进一步的精确测量显示,这种辐射的温度相当于绝对温度3K的黑体辐射。由于这种辐射充满整个天球,

第2页共54页

形成了整个宇宙背景的辐射,所以称为3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它说明宇宙在200亿年前的大爆炸中,从高温致密态下脱胎出来。大爆炸的效应使得宇宙在不断膨胀,其密度不断变小,温度也逐渐下降。

发现宇宙背景辐射的阿诺尔·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因这项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e.1967年,当时只有24岁的英国剑桥大学女研究生贝尔,和导师休伊什(197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狐狸座内发现有一颗星能发出一种周期性的电波,经过仔细分析,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未知的天体,因为这种星体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人们就把它命名为脉冲星。它就是20世纪30年代就被预言的中子星。所谓中子星,主要是由一种叫作中子的基本粒子组成超密恒星。其特点是

自转特别快,已发现的脉冲星周期都在0.002~4.3秒间,而且非常稳定;

密度特别大,1立方厘米可达1亿吨以上;

温度特别高,表面温度可达1000万摄氏度,相当于太阳中心温度的2/3,而其中心温度竟高达60亿摄氏度;

压力特别高,中心压力可达10000亿亿亿个大气压;

辐射特别强,是太阳的百万倍;

磁场特别强。

到20世纪80年代末,已发现四五百颗脉冲星。

f.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在茫茫星海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天体。从照片看,如恒星但肯定不是恒星,光谱似行星状星云但又不是星云,外形像星团又不是星团,发出的射电(即无线电波)如星系又不是星系,因此称它为“类星体”。

g.1960年,美国天文学家桑德奇发现,在一个名叫3C48的天体光谱中,有一些又宽又亮的发射线,它们在光谱中的位置很奇怪,所以长达3年之久而始终没被人识别。1963年,美国天文学家马丁·施米特又发现,3C273这个天体的光谱也和3C48相似。他详细研究了3C273的光谱,结果惊奇地发现,那些奇怪的发射线原来就是普普通通的氢光射线,但它们具有非常大的红移现象。新发现的这类天体即使用大型望远镜观测,也仅仅是类似恒星的微小光点。它们的红移意味着距离极其遥远(几亿、几十亿、一百多亿光年),因此,决不是银河系内的恒星。人们为它起名为“类星体”,意思是“类似恒星的天体”。现在,科学家们已发现的这类星体多达好几千个,而且总数还在不断地增加。

(3)恒星

①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太阳辐射只要8.3min就可到达地球。其次是处于半人马座的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4.22年。恒星都是气体星球。

②晴朗无月的夜晚,且无光污染的地区,一般人用肉眼大约可以看到6000多颗恒星。借助于望远镜,则可以看到几十万乃至几百万颗以上。估计银河系中的恒星大约有2000多亿颗。恒星并非不动,只是因为离我们实在太远,不借助于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难发现它们在天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古代人把它们认为是固定不动的星体,叫作恒星。

③恒星也有自己的生命史,它们从诞生、成长到衰老,最终走向死亡。它们大小不同,色彩各异,演化的历程也不尽相同。恒星与生命的联系不仅表现在它提供了光和热。实际上构成行星和生命物质的重原子就是在某些恒星生命结束时发生的爆发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④为了便于识别恒星,国际上把全球的恒星按其构成的几何形状划分为88个区域,每个区域为一个星座,并加以命名,如仙女、白羊、巨蟹、天龙、狮子、人马等。

⑤恒星的亮度常用星等来表示。恒星越亮,星等越小。人肉眼能看见的最暗的为6等星,1等星比6等星亮100倍,比1等星还亮的星是0等,再亮的则用负数表示,如-1,-2,-3等。

⑥星星亮度的等级最早由希腊天文学家于公元2世纪创立,直到1850年英国天文学家制定星等体系标准,并沿用至今。

⑦依照此标准,牛郎星为0.77等,织女星为0.03等,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为-1.45等,太阳为-26.7等,满月为-12.8等,金星最亮时为-4.6等。现在地面上最大的望远镜可看到24等星,而哈勃望远镜则可以看到

第3页共54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dq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