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更新时间:2023-05-30 15:3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物理学,能源

第6卷第3期2008年9月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WuhanElectricPowerTechnicalCollege

Vo.l6No.3Sep.2008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郭文娟 薛惠锋

*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54)

摘 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于我国构建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探讨了我国缓解能源需求压力,改善能源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现实需要及可能途径。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中图分类号:TK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76/ZY(2008)03-0034-03

可再生能源涵盖了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

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温差能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可再生能源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对我国而言,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特殊而现实的意义。

一、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缓解能源需求压力的必然选择

我国当前能源短缺的形势日益严峻。从我国的资源条件看,石油产量已接近经济开发上限,难以大量增产;天然气目前产量不多,人均资源量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到2050年以后能否保证煤炭供应还存在一定困难。显然,如果我国仍然选择以煤炭为主、以石油天然气为佐的能源供应路线,那么我国将面临长期而巨大的能源需求压力。因此,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是增强国民经济总体竞争力,实现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环境以及与能源直接相关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也日趋严峻。人们迫切需要高效洁净的能源来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可再生能源具有分布广泛、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持续利用等特点,可以为国家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贡献。因此,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替代能源,将在未来能源供应结构中起着显著的

作用。研究可再生能源对于缓解中国能源需求压力等问题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支持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

可再生能源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条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已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已经形成了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等一系列技术较为成熟、可规模化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水能资源的开发成效最为显著。

水能开发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为1.1亿kW,年发电量约4000亿kW h,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23%,总发电量的16%。我国水电勘测、设计、施工及设备制造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形成了完备的产业体系。生物质能发展到2005年底,全国已建成户用沼气池1700万口,年产沼气约65亿m;建成大型畜禽养殖生物沼气工程和工业有机废水沼气工程1500处,年产沼气约15亿m。沼气技术已十分成熟,产业服务体系也已比较完善。全国已建成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200万kW,主要以蔗渣发电为主。以陈化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已达102万吨,以甜高粱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也已初步具备商业化发展条件。风电发展到2005年,全国已建成风电场60多个,总装机容量126万kW。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单机容量750kW及以下风电设备的制造能力,正在引进消化或自主研发兆瓦级风力

3

3

*收稿日期:2008-05-07

作者简介:郭文娟(1983-),女,陕西榆林市人,西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薛惠锋(1964-),男,陕西韩城市人,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管理系统工程研究。

物理学,能源

第6卷第3期 郭文娟薛惠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发电设备,已有几个制造企业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将会很快形成大批量生产能力,满足风电发展需要。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成熟,运行可靠,到2005年,我国已建成光伏发电容量约7万kW,主要为偏远地区和特殊行业供电。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我们处于世界前列,到2005年底,全国太阳

2

能热水器使用面积达到8000万m,生产能力为

2

1500万m,使用量和生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三、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可以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环境,解决农村用能及边远地区用电和生态建设,开发西部,这些都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常规能源探明总资源量约8200亿吨标准煤,探明剩余可采总储量1500亿吨标准煤,约占世界探明剩余可采总储量的10%,主要以煤炭资源为主,石油、天然气比例很小。而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耗主要就是依赖常规能源,其中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耗中占75%以上。同时,我国能源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付出了资源、安全和环境代价,才得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这种形势看,我国在能源资源供应总量上将面临更大压力,能源结构急需要调整,能源的供应安全也将面临极大的挑战与此同时,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比较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按照国家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2.7亿吨标准煤。其中,水电装机达到1.8亿kW,风电装机超过500万kW,生物质发电达到550万kW,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90亿m,太阳能发电达到30万kW,太阳能

2

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1.5亿m,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万吨。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水电总装机达到3亿kW,风电装机目标3000万kW,生物质发电达到3000万kW,沼

3

气年利用量总计达到约443亿m,太阳能发电装机180万kW,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3亿2

m,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从长远看,按照国家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基本上可以解决届时的能源供应问题。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于调整能源结构,减缓能源紧张局面,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

3

农村属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关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尚有近3000万人没有电力供应,能源短缺、浪费严重的状况尚未解决。农民的用能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我国的经济就得不到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偏远地区无电人口的供电问题,促进农村能源建设,国家在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今后15年我国解决农村用能及边远地区用电的主要措施是:在农村建设中结合当地条件,发挥可再生能源小型化、多样化的特点,结合电网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解决他们对电力等能源的需求。同时发展沼气工程,利用生物质能资源的巨大潜力,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通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不仅可以满足农民的用电需求,解决缺能的边远贫困地区能源问题,而且可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协调,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我国西部发展可再生资源有相当大的优势。我国的西部地区,蕴含着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非常具有利用价值。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可以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契机。

四、可再生能源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有一个过程,可再生能源发展也是一样的。虽然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已取得了很大成绩,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对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除水电、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外,其它可再生能源发展还比较缓慢,产业基础也较为薄弱,应用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支撑可再生能源技术大规模发展的人才培养、研究开发、设备制造和技术服务体系,突出表现为人才缺乏。其原因主要是资源特性、能源转化效率低、工艺设备材质要求高等,造成投资成本高于常规化石能源,并导致运行成本失去竞争力,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障碍。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为了改善环境,而发展可再生能源,却因技术设备的不先进,需要引进,又缺少资金;国家的政策扶持因财力的困乏而不到位,进程缓慢。同时建立一套可以支持可再生能源健康发展的研究开发和产业服务体系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持续不懈的

物理学,能源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努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使其逐步从弱小地位走向能源主战场,逐步解决好我们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国内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和民间的拥护。可再生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未来的能源,谁掌握了可再生能源,谁就掌握了能源的未来。形势清晰地表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可再生能源做出更多的贡献,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2008年9月

[1]科学技术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风能利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顾为东.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新战略与风电并网理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陈甲斌.我国农村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及其策略[J].可再生能源,2003,(6).

[4]罗振涛.太阳能热水器产业 十五#回顾和 十一五#展望[J].太阳能,2006,(1).

[5]李俊峰,王钟颖.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解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审稿:彭同明 编辑:朱德康)

Utiliz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RenewableEnergy

GuoWenjuan,XueHuifeng

(X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Xia'n,Shanxi,710054)

Abstract:The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renewableenergyisofgreatsignificanceforconstructingChinese

sustainableenergystrategy.Inordertorelievetheenergydemandpressure,improveenergystructureandfinallyrealiz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economyandsociety,thisthesisdiscussestheactualneedsandpossiblepathsfordevelopingrenewableenergyanditsutilization.Keywords:RenewableEnergy,SustainableEnergyDevelopmen,tEffectivePaths

(上接第29页)

[7]S.Popkin.TheRationalPeasant:thePoliticalEcono myofRuralSocietyinVietnam,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 niaPress,1979.

[8]弗兰克 艾利思.农民经济学[M].胡景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肖海峰,王姣.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06):45~49.

[10]MiltonBoyd、JeffreyPai等.加拿大农业保险的经历

和经验[J].中国农村经济,2007(02):73.

[11]Ashford,T.Biggs,S.D.1992.Thedynamicsofruraland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theroleofdifferentactorsinthchnicalandinstitutionalchange.JournalofInternationalDevelopment,Vol.4,No.4.

[12]Hoff,K.Stiglitz,J.E.1990.Introduction:imperfectinfor mationandruralcreditmarkets-puzzlesandpolicyperspectives.WorldBankEconomicReview,Vol.4,No.3.

AnalysisonFarmersProductionDecisionBehaviorDuringRisksAversion

ZhouTingting,GuanTusun

(SchoolofInternationalCommerce,ShanxiNormalUniversity,Xian,'Shanxi,710062)

Abstract:Asthereexistssuchuncertainfactorsasnaturalhazards,marketfluctuationandsocialuncertainty,thera

tionalpeasanthouseholdspursueeffectivenessmaxmiization.Inordertodmiinishandevenavoidtherisks,theyoftenchoosetheproductiondecision-makingthatthemarginalproductvalueishigherthanthemarginalcos.tAsthere sult,neitherareresourcesnotmostutilized,northeprofitismaxmiized,whichsurelyleadstosuchnegativeeffectsasgrainyieldfluctuation,thelossofefficiencyandenlargementofsocialdisparity.Atlas,tthispaperputsforwardsomerelativepolicyproposalsfromaspectsofgovernmen,tfinancialdepartmen,eywords:RiskAversion,PeasantsHouseholds,Decision-makingBehavior

(审稿:陈 平 编辑:杨上游)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d6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