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27 02: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中英文对照翻译

附件1:外文资料翻译译文

镁/聚四氟乙烯诱饵剂红外辐射强度的经验计算方法

摘要:介绍了一种用于计算镁/聚四氟乙烯( ITFE)药柱燃烧时红外辐射强度的计算方法。首先建立了镁/聚四氟乙烯药柱在恒面和减面燃烧条件下红外辐射强度的计算模型。通过一系列实验测定了药柱的比辐射能、线燃烧速度以及冷却时间,最后计算了药柱燃烧时的红外辐射强度,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镁/聚四氟乙烯;红外辐射强度;计算方法;燃烧速度 1 引 言

红外诱饵剂燃烧时可产生强烈的红外辐射,能有效地对红外制导、探测及观瞄系统进行干扰、欺骗或诱惑。以Mg/ PTFE作为药剂的红外诱饵弹首先应用于战机上,其后又在舰船、装甲车及坦克上使用,是对抗红外制导导弹的主要手段。第一代和第二代红外制导导弹工作波段基本上都在近红外,如AJM- 9B导弹工作波段在2-2.5um,因此以前对红外诱饵剂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近红外波段。

由于远红外成像技术已经应用在第三代红外制导导弹上,对红外诱饵剂燃烧时在8- 14um的辐射也进行了一定的实验研究,但是红外辐射强度的理论计算明显落后于实验研究。在本文中,首先建立了不同燃烧条件下的模型,然后根据模型和实验结果,对指定配比的Mg/ PTFE药柱燃烧时的中、远红外辐射强度讲行了计算。 2 基本参数 2.1 比辐射能

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红外诱饵剂燃烧时的辐射强度取决于药剂的组成以及质量燃烧速度。比辐射能是单位质量的药剂燃烧后产生的辐射能量。由药剂的组成确定。红外辐射强度与比辐射能和质量燃烧速度之间的关系如下式所示:

I=Em?m (1)

式中I是红外辐射强度(W/sr );Em是比辐射能(J/g?sr);m是质量燃烧速度( g/s)。 2.2 质量燃烧速度

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Mg/PTFE药柱在恒面和减面条件下的燃烧模型。

图1恒面燃烧模型 图2减面燃烧模型

图中D为药柱直径;L是药柱长度,ds是dt时间内药柱的燃烧深度。 2.2.1恒面燃烧

药柱燃烧过程中,燃烧面积保持恒定称之为恒面燃烧。在恒面燃烧的条件下,质量燃烧速度可表示为:

??

m=ρ?dV?dt-1=ρ?π?R2ds?dt-1=ρ?π?R2v (2)

式中dv是dt时间内药柱燃烧的体积;p为密度;R是半径;v为线燃烧速度,v= ds/dt。 2.2.2减面燃烧

当药柱燃烧时,燃烧面积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称之为减面燃烧,在本文的讨论中,线燃烧速度保持恒定。假设燃烧到t时刻时药柱的长度和半径分别为l和r,ds表示在dt时间内燃烧的药柱厚度。质量燃烧速度可以表示为: m=ρ?dV?dt-1 (3) 单元体积:

dV= ldds+ 2r2ds (4) l、d和r可表示为:

l= L- 2vt; d= D- 2vt; r=R- v (5)

方程(5)中L、D和R分别是药柱的原始长度、直径和半径。方程(4)和(5)代入到方程(3)中,得到:

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m= [(L-2vt)(D- 2vt)+2(R- vt)]v (6) 2.3 辐射强度

2.3.1燃烧时间,总辐射时间和冷却时间

燃烧时间tc定义为从药柱燃烧开始到结束的时间,由于燃娆伴随着可见光的产生,因此可用可见光的发光开始与结束时间来代表药柱的燃烧时间。线燃烧速度可以表示为:

v= L/tc (7)

总辐射时间te定义为药柱燃烧产生红外辐射的时间。冷却时间T的物理意义是药柱燃烧产物温度从最大值下降到与环境相同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燃烧产物的红外辐射强度从最大值下降到不能被红外辐射计测量(与背景相同)。

根据燃烧时间,总辐射时间和冷却时间的定义,在燃烧结束后的T时间内,燃烧产物还能产生比环在燃烧结束后的T时间内,燃烧产物还能产生比环境强的红外辐射。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 表示:

te= tc +T (8) 2.3.2辐射强度的表达

根据冷却时间的定义,药柱燃烧过程中红外辐射强度是在T时间内燃烧的药剂质量与其比辐射能之乘积,表示为:

I=Em?∫tt+Tmdt (9) t的取值从0到tc。 3辐射强度的计算

本文在计算Mg/ PTFE药剂燃烧时的红外辐射强度时,基于以下两个假设: (1)在开放环境条件下,药柱的燃烧是层流燃烧:

(2)当药剂的粒度、组成和压药密度固定后,药柱的线燃烧速度、比辐射能以及冷却时间是唯一的。

因此当线燃烧速度、比辐射能以及冷却时间确定后,根据方程(2)、(6)和(9)即可计算出药柱燃烧时的红外辐射强度。 3.1 Mg/PTFE荮柱基本参数的确定

在进行理论计算之前,首先根据实验结果确定药剂与药柱的基本参数。20um的PTFE和120Pm的镁粉(质量比50:50)充分混合后压制成直径为20mm的8个药柱,

?

2

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平均重量、高度和密度分别为13.8g、24. 4mm和1.80×10g.m。从药柱的一端点燃,控制其为恒面燃烧。用可见光光度计测定燃烧时间。用两台红外辐射计测定燃烧时的中、远红外辐射强度。

燃烧时间tc和总辐射时间te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分别为23. 8s和25. 0s。3- 5um和8- 14um波段红外辐射强度的平均值分别为70. 44W.sr-1和7.36W.sr-1。图3是药柱燃烧过程中红外辐射强度随

温度的变化趋势。根据实验结果以及方程(1)、(2)和(7)分别计算冷却时间、燃烧速度和比辐射能,计算结果见表1所示。

- 3-3

图3 药柱燃烧时红外辐射强度随时间的变化

表 1 根据实验得到基本参数的平均值

参数 T/s v/mm. s

-1

Em /J. g sr

-1-1

3-5um 8-14um

平均值 l.20 1.025 121.33 12.70

3.2 Mg/PTFE药柱在恒面燃烧条件下红外辐射强度的计算

确定了药剂和药柱的基本参数后。分别对与前面实验用药柱组成与密度相同的直径23mm和32nm药柱进行了计算。同时又分别实验测定了这两种药柱燃烧时的红外辐射强度,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

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根据方程(2)和(9),可得到在恒面燃烧条件下红外辐射强度的表达式:

????

I=Em?∫tt+Tρ?π?r2v?dt= Em?ρ?π?r2v?∫tt+Tt (10)

把表1的数据代入到方程( 10)中,计算Mg/PTFE药柱燃烧时的红外辐射强度并与实验结果比较。表2给出了计算和实验结果。

表2 红外辐射强度的实验结果和计算结果

D L No /mm /mm te/s I/W. sr实验 计算 (平均值) 3-5um 8-14um 实验 计算 实验 计算 1 23 23.6 2 32 24.3 24.9 24.2 24.7 24.9 116.4 110.3 12. 13 11.57 203.5 208.9 20. 87 21. 83 -1 从表2中可以看出,计算和实验结果的红外辐射强度差值在±5%内,总辐射时间的差值在±2%内。图4是23mm药柱燃烧时红外辐射强度、总辐射时间的实验与计算结果比较。

3.3 Mg/PIFE药柱在减面燃烧条件下红外辐射强度的计算

前面对恒面燃烧条件下药柱燃烧时酌红外辐射强度进行了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下面对药柱在减面燃烧条件下的红外辐射强度进行计算。药柱的直径和高度分别为60mm和90mm,其它参数 和前面相同。

t/s t/s

(a)中红外线辐射 (b)远红外线辐射

图4 直径23mm药柱燃烧时红外辐射强度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

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假设从外表面同时点燃药柱,这时的燃烧是典型的减面燃烧。考虑药柱的长度和直径。可得燃烧时间是:tc= 30/1.025= 29. 27s。

根据方程(9)和方程(6)可得:

?

I=Em?ρ?π?v?∫tt+T[(L-2vt)(D- 2vt)+2(R- vt)2]vdt (11)

根据方程(11)对Mg/ PTFE药柱在减面燃烧条件下进行了计算,图5给出了中、远红外辐射强度随时间变化的计算结果。

图5 红外辐射强度随时间的变化

计算结果表明在减面燃烧条件下,开始时辐射强度一时间曲线呈现快速上升,然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中、远红外辐射强度的峰值分别为6436. 8W.sr-1和 672. 6 W.sr-1。 4结论

(1) 建立了药柱的燃烧椟型。当线燃烧速度、比辐射能以及冷却时间确定后。根据建立的模型可计算出药柱燃烧时的红外辐射强度。

(2) 粒度为10um的PTFE和120um的Mg以50:50(质量)的比例混合并压制成密度为1. 80×10- 3g.nm-3药柱后。其比辐射能、线燃烧速度和冷却时间分别为121. 33.g-1.Sr-1、12. 70J.g-1.sr-1、1.025mm.s-1和1.20s。

(3)根据模型分别计算了直径为23nun和32mm药柱在恒面燃烧条件下的参数。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红外辐射强度的误差在±5%范围内:总辐射时间的误差在±2%范围内。

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参考文献:

[1]J A Boyd, D B Harris, D D King, H W Welch(eds). Electronic Counter measures[M]. Peninsula Publishing, Altos Hills, CA, 1978.

[2] J.H.McLain. Pyrotechnics[ M] . The Franklin Institute Press, PA. 1980. [3] 彭望泽. 电子对抗技术[ M] . 北京: 宇航出版社, 1995.

[4] 潘功配, 李毅, 周尊宁. Research on Infrared Decoy Composition with High Energy Output in the Band of 8~ 14 m[ A] . 第11届火工品和烟火年会, 2001. 5, 238- 244.

[ 5] P.Ase and A.Snelson. Controlled Infrared Output Flares for IRCM Applications[ A ] . 23th International Pyrotechnics Seminar,1996, 711- 717

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附件2:外文原文

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d0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