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视野下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8 17: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际化视野下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以大运河、丝绸之路河南段申遗工作为例

申丽霞1

(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郑州 450002)

摘 要: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要在国际化视野下审视遗产价值,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同类型遗产在价值等方面进行比对而得出的科学判断和成果,并为国际社会所认同和接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如何让西方更容易看懂中国的遗产价值,更容易明白在几千年的历史背景下,遗产所传递出的中国人的智慧和精神风貌?我们需要多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及文化背景,增进尊重理解,促进交流对话。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对河南省文物工作产生了的积极影响,世界文化遗产国际保护理念得到广泛传播,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和人员素质提升,保护管理水平提高,制定了科学的文物保护规划和方案,造福当地百姓,建造了美丽家园。

关键词:国际视野 世界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 一、前言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要在国际视野下审视遗产价值,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同类型遗产在价值等方面进行比对而得出的科学判断和成果,不仅要在本地区本区域达成共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转换为国际

1

作者简介:申丽霞(1976—),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学术部主任,主要研究遗产保护和建筑历史。Email:243553016@qq.com 1

化视角和语言,为国际社会所认同和接受。从这方面来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需要从国际视角来审视、重塑遗产价值形象,且要具有很强的观赏性,遗产形象上要不低于之前已申报成功的遗产价值。中国已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不代表整个中国遗产价值,今后还将有在各个历史阶段上代表中国杰出成就的遗产开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我们现在重要的工作是要重新塑造遗产价值和形象,要让西方易懂的思维和方式重新阐释我们遗产,同时扩大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影响力,以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如何让西方更容易看懂中国的遗产价值,更容易明白在几千年的历史背景下,遗产所传递出的中国人的智慧和精神风貌?我们需要多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及文化背景,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对话。中国人的思维侧重于象征、隐喻、直觉、以小见大等方面。西方思维侧重科学精神、逻辑论证,要有物证来支撑、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我们需要增进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以进一步开展文化遗产工作。世界遗产带给各国的效应,包含了从人类文明史、地球演变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高度和角度,协调社会各个方面重新解读、认证身边与生俱来、司空见惯的家乡,重新判断和看待那些先祖的创造和自然奇观。从而在世界范围的对比分析中,以国际社会共同接受和尊重的价值标准,激发人们新的认识、关注和热爱;唤起公众和政府,按照汇总吸取了最广范围的各国经验和教训而凝练出的公约性理念、原则和规范化的方式、做法,并更好地、永久地保存和传续下去。除了对和平的促进、知识和力量的分享,世界遗产的根本性

2

功效和贡献,还在于它超越单纯以物理标准认定的分项环境保护理念与实践,成为人类更深层次、更高角度、更为综合长效的生态文明事业不可或缺的支撑和保障,也成为公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基础和源泉,因为它关怀的是人性的根本问题和文明的未来问题。[1]

二、西方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一)西方更注重遗产科学精神和技术研究的体现。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贯穿于科学活动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技术研究是人类在长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的总和。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更容易理解中国的历史建筑、城池遗址等物质遗产,但遗产背后浓郁东方文化背景则让西方人理解起来稍显困难。如西湖申遗时,国际专家对遗产价值表示肯定,但对于中国人关于西湖的情感和审美则难以感同身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项目共8处11项,其申遗项目的典型代表为元代郭守敬建造观星台,是郭守敬在当时所建的27个观测站的中心天文台之一。郭守敬、王恂等人在观星台经过辛勤观测与推算,于至元十八年(1281年)颁布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此历法求得的回归年周期为365.2425日,合365天5时49分12秒,其精确度与现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格里高利历》相当,并早了三百年。与现代科学推算的回归年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相比,仅相差26秒。在观星台南14.3米,有唐代建立的周公测景台,

3

是唐代在西周测日影定地中的基础上修建的重要天文遗迹。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的建筑之一。[2]西方人对科技建筑很容易理解,较容易把握遗产价值,但对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嵩山(圣山)文化难与中国人的理解同步。

(二)西方人更注重逻辑思维论证。以逻辑为基础的判断必为有效的推论,而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结论、辩论如果以逻辑为基础的话,则会准确的多,但大多情况下,我们目前的谈话基础不是逻辑,而是内容的事实,也就是对内容准确情况的判断,而对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判断忽略。在结论方面,更多的基于经验和以往的知识储备做判断,从前提到结论的推论过程则很薄弱。西方注重逻辑思维,注重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推论过程。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遗产各个物证、遗产点与线之间需要形成逻辑严密的证据链,以准确无误地描述遗产价值和概况。价值标准、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管理(水准)并列为世界遗产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所必须具有的三大要素,或称三大支柱。我们将从这三大要素分别阐述论证过程。

1.突出普遍价值的论证。2011年最新一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界定了世界文化遗产可以选配的6种价值标准:(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问。(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

4

段。(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6)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和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名录》的理由)。这6条标准简明、扼要,各遗产缔约国均遵守此标准。

2.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论证。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世界遗产的基本属性和内在价值,是对世界遗产实施科学保护的前提。遗产价值建立在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遗产历经久远,有的历史沿革模糊不明,或有洪涝山洪,遗产被湮没于地下,或遭遇兵燹洗掠,遗产边界衍散。有些文献著述语焉不详,甚至有自相矛盾之处。考古发掘在申遗过程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考古发掘工作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论证严密,逻辑严谨,为遗产价值的最为确凿有据的实证。为遗产价值论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漫漶不清历史的证明,也是历史清晰的遗址鲜明而生动的注脚。正如赵云、王喆在《遗产申报如烹饪一席盛宴:且看缺乏“巧妇”的无“米”之炊是怎样制造惊喜的》一文中说道:世界遗产的申报是基于《世界遗产公约》中定义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必须基于现存的物质遗产,所有的遗产价值必须有现存遗产的支撑才能够成立,而相关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仅能作为关联性的价值予以补充。一言以蔽之:申报世界遗产,比的不是讲故事书,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物质遗存。大运河河南段共七个项目,涉及考古的项目有六个:卫河(永济渠)浚县黎阳仓遗址、洛阳含嘉仓

5

160号仓窖遗址、洛阳回洛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惠济桥遗址、通济渠商丘段遗址、通济渠商丘夏邑段遗址。以上的遗址都是证明大运河真实性和完整性证据链上的珍贵的物质遗存。

3.保护管理工作的论证

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主要在法律保障、管理体系、保护展示、遗产监测、研究传播等五个方面开展。(1)法律保障方面。省、市需制订颁布的有关遗产点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效保障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同时,为确保遗产价值载体及其完整性、真实性获得长期和有效的保护管理,各遗产点需制订专项保护规划和管理规划,以指导遗产管理工作的长期和可持续发展。(2)管理体系方面。管理体系涵盖国家至地方各级政府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分别从行政管理、专业技术指导、部门协调等方面,构建以各级文物机构为主体、多部门协调的管理执行框架。(3)保护展示方面。科学开展各项遗产保护工作,使遗产价值得以持续提升。以价值研究为基础,以多种保护展示方式等途径,向社会公众科学全面阐释遗产价值,使遗产价值得以有效传播。(4)遗存监测方面。遗产监测是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最重要方法之一,是维护遗产安全最基本、最有效的保障手段。监测预警建设工作要找准遗产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明确监测对象,细化监测指标,落实监测措施,建设遗产信息数据库,建立实时预警和处置机制,切实履行好职责,以积累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实践经验。(5)研究传播方面。按照国际文物保护规则和中国文物工作方针,加强遗产保护队伍和机构建设,深化遗产支撑价值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6

开展文化遗产宣传等多方面工作。结合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实际情况,创造更多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好的做法,总结经验并提高遗产保护管理利用水平,进而丰富和深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可持续深入发展。

具体案例: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因风雨侵袭,剥落有碎石,目前在作保护研究,先不做过度干预的工作。石质文物、土遗址保护在全世界都是难题。目前不是不做保护工作,而是对目前开展的保护工作的效果好与不好,都要进行研究。现在不急于做工作,是为了以后有了好的保护方法再做。汉魏洛阳城遗址太极殿考古工作只做了一部分,大面积的遗址未开展考古发掘工作,要留给后人遗址原始地层关系。

大运河卫河(永济渠)滑县段堤岸延续防洪排涝的功能,每年要进行修整,被称为“岁修”,现在修整过的堤岸坚固整齐,很难看出历史留下的痕迹。根据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岁修”是保持其“历史原貌”及“功能”的延续,维持现状即可,不需对堤岸进行“做旧”。通济渠郑州段惠济桥遗址,留存有河道的年代断代地层,专家不建议在遗址内通水做景观效果,以留给后人河道地层证明。

(三)运用比对研究方法。以今喻古,以外国实例比对中国实例。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一般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带有独特的东方文明特征,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同时也给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区域的民众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和困难,如果沟通不当,不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会产生歧义和误解。我们需要把我们习惯沿用的语

7

言和角度转换为国际通行的角度和思维来理解,要让西方读懂,并重塑、提升我们的文化话语权。

具体案例:汉魏洛阳城遗址为公元1~6 世纪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个王朝的都城,累计作为都城时间长达540多年,它的格局、城市规划、形制影响极为深远,而且宫城前首次出现了作为都城中轴线大街的铜驼街,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承前启后地位无可替代,并对东亚、南亚等国都城影响深远。

我们需要把我们谙熟的深厚的历史积淀及独具特色的都城格局,转换为国际通用的语言和角度进行讲解,对国际遗产专家来讲。如铜驼街为中轴大街,有重要的象征性,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为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如同现在北京天安门前长安街的历史地位。宫城正殿命名为太极殿。日本奈良平城宫遗址大极殿的命名由此而来。在日文中,“大”与“太”是一个字,日本平城京(今奈良)即是洛阳的意思。汉魏洛阳城的国际意义更有助于外国专家对遗址的理解。 三、世界遗产对文物工作的积极影响

(一)世界文化遗产国际保护理念广泛传播。随着申遗工作的开展,政府、专业机构、大众对遗产保护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广泛认同,文化遗产国际保护理念在我国基层大众中也得到了广泛传播,拥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文化遗产领域至今奉为圣律的“真实性”理念和维修工程所必须遵循的“最少干预”原则,中国同行(梁思成先生)早就有中华语境中的“整旧如旧而不是焕然一新”、维修工作要努力做

8

到“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不得已的添加要“有若无,实若虚,大智若愚”等诸如此类的主流观念。[1]

(二)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和人员素质提升。各遗产地加强遗产日常管理保障工作。各遗产地分别成立遗产专门管理机构,有的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配置专业保护和管理人员,并通过日常学习、定期培训、脱产学习等方式,接受岗位培训和业务技术培训,加强遗产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完善遗产各项保护和管理规章制度,规范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在中国最基层的洛阳市新安县,有着世界一流的管理水准和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方法,对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进行了有效、科学保护管理工作(见图1)。

图1:洛阳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三)保护管理水平由定性到定量、由模糊到精确。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立足我国国情,结合我国独具特色的遗产价值,借鉴国际科学方法,在保护管理水平上有着很大程度提高。引入了区域规划、历史地理、化学分析等专业共同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研究,利用现代化工具

9

如三维扫描、数学化等方法开展博物馆的展示、陈列等工作。申遗过程是文物系统管理水平提升的过程。

(四)制定了科学的遗产保护规划和方案。科学保护,规划先行。遗产保护规划和方案全面宏观、以立体综合体系来保护文物本体、周边环境,恢复历史原貌,还原历史场景、景观和视觉空间,以三维空间的角度来保护文物,改变了以往只关注文物本体,忽略了周边环境、景观、视觉廊道保护的情况。最基层的县级文物管理所依据遗产保护规划和方案,对位于县域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了科学完整的保护,世界遗产级别的保护管理工作。

(五)世界文化遗产造福当地百姓。为更好地保护遗产和周边环境,遗产管理部门科学拆迁(见图2),并妥善安置拆迁居民,改善了居民的条件。也给当地居民创造了宜人的生活环境(见图3)。民众为家乡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而自豪,积极支持申遗工作(见图4)。世界文化遗产国际理念已影响到了中国广大乡村、最普通民众。

图2:卫河(永济渠)浚县段环境整治前(拆迁占压大运河河道两岸的房屋)

10

图3:卫河(永济渠)浚县段环境整治后

图4:浚县群众热情围观国际专家考察遗产

参考文献:

[1] 郭旃.世界遗产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与终极关怀[J].文明,2015(4):37-39. [2] 郑州市嵩山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办公室编著. 嵩山历史建筑群.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07:230

作者简历:申丽霞(1976—),女,汉,河南郑州人,工程硕士,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学术部主任,馆员,主要研究遗产保护和建筑历史。Email:243553016@qq.com

11

地址:郑州市伊河路26号伊河大厦501(450002) 联系方式:13703712891 0371-67886892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cq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