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程氏遗书卷第15-24

更新时间:2024-04-24 10: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15-24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 伊川先生语一

入关语录或云明道先生语。 志,气之帅,不可小观。 知知,仁守,勇决。 涵养吾一。

主一无适,敬以直内,便有浩然之气。浩然须要实识得他刚大直,不习无不利。 敬即便是礼,无己可克。

大而化,则己与理一,一则一无此字。无己。 致知则有知,有知则能择。

安有识得易后,不知退藏于密?密是甚? 六经之言,在涵畜中默识心通。精义为本。 道无精粗,言无高下。

物则一作即。事也,凡事上穷极其理,则无不通。 有主则虚,无主则实,必有所事。

知不专为藏往,易言知来藏往,主着卦而言。 物形便有大小精粗,神则无精粗。神则是神,不必言作用。三十辐共一毂,则为车。若 无毂辐,何以见车之用?

人患事系累,思虑蔽固,只是不得其要。要在明善,明善在乎格物穷理。穷至于物理, 则渐久后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

人多思虑不能自宁,只是做他心主不定。要作得心主定,惟是止于事,为人君止于仁之

类。如舜之诛四凶,四凶已一作他。作恶,舜从而诛之,舜何与焉?人不止于事,只是揽他

事,不能使物各付物。物各付物,则是役物。为物所役,则是役于物。有物必有则,须是止 于事。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人虽有意于为善, 亦是非礼。无人欲即皆天理。

公则一,私则万殊。至当归一,精义无二。人心不同如面,只是私心。

人不能祛思虑,只是吝,吝故无浩然之气。

「所过者化」,身之所经历处;「所存者神」,存主处便是神。如「立之斯立,道之斯

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固非小补,伯者是小补而已。 孔子教人常俯就,不俯就则门人不亲。孟子教人常高致,不高致则门人一作道。不尊。

古之学者,优柔厌饫,有先后次序。今之学者,却只做

一场话说,务高而已。常爱杜元

凯语:「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今之学者,往往以

游、夏为小,不足学。然游、夏一言一事,却总是实。如子路、公西赤言志如此,圣人许之

,亦以此自是实事。后之学者好高,如人游心于千里之外,然自身却只在此。

人皆称柳下惠为圣人,只是因循前人之语,非自见。假如人言孔子为圣人,也须直待己 实见圣处,方可信。

合而听之则圣,公则自同。若有私心便不同,同即是天心。

曾子传圣人学,其德后来不可测,安知其不至圣人?如言「吾得正而毙」,且休理会文

字,只看他气象极好,被他所见处大。后人虽有好言语,只被气象卑,终不类道。

闻之知之,得之有之。耳剽臆度。

「养心莫善于寡欲」,不欲则不惑。所欲不必沈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人恶多事,或人悯一作欲简。之。世事虽多,尽是人事。人事不教人做,更责谁何? 要息思虑,便是不息思虑。

圣人尽道,以其身所行率天下,是欲天下皆至于圣人。佛以其所贱者教天下,是误天下 也。人愈才明,往往所陷溺愈深。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只是言孔子川流是日用处,大德是存主处。「敦」如俗言敦 礼义敦本之意。

或曰:「正叔所定婚仪,复有婿往谢之礼,何谓也?」曰:「如此乃是与时称。今将一

古鼎古敦音队。用之,自是人情不称,兼亦与天地风气不宜。礼,时为大,须当损益。夏、

商、周所因损益可知,则能继周者亦必有所损益。如云『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乐则韶舞』,是夏时之类可从则从之。盖古人今人,自是年之寿夭、形之大小不同。古之被衣

冠者,魁伟质厚,气象自别。若使今人衣古冠冕,情性自不相称。盖自是气有淳漓。正如春

气盛时,生得物如何,春气衰时,生得物如何,必然别。今之始开荒田,初岁种之,可得数

倍,及其久,则一岁薄于一岁,此乃常理。观三代之时,生多少圣人,后世至今,何故寂寥

未闻,盖气自是有盛则必有衰,衰则终必复盛。若冬不春,夜不昼,则气化息矣。圣人主化

,如禹之治水,顺则当顺之,治则须治之。古之伏羲,岂不能垂衣裳,必待尧、舜然后垂衣

裳?据如此事,只是一箇圣人都做得了,然必须数世然后成,亦因时而已。所谓『溥博渊泉

而时出之』也,须是先有溥博渊泉也,方始能时出。自无溥博渊泉,岂能时出之?大抵气化

在天在人一般,圣人其中,只有功用。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正须

如此。徇流俗非随时,知事可正,严毅独立,乃是随时也。举礼文,却只是一时事。要所补

大,可以风后世,却只是明道。孟子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大数则是 ,然不消催促他。」

冠礼废,则天下无成人。或人欲如鲁公十二而冠,此不可。冠所以责成人,十二年非可

责之时。既冠矣,且不责以成人事,则终其身不以成人望他也,徒行此节文何益?虽天子诸 侯,亦必二十而冠。

「信而后谏」,唯能信便发得人志。

龙女衣冠不可定。龙,兽也。衣冠人所被,岂有禽兽可以被人衣冠?若以为一龙,不当

立数十庙;若以为数十龙,不当同为善济夫人也。大抵决塞,

莫非天地之祐、社稷之福、谋

臣之功、兵卒之力。不知在此,彼龙何能为?

人苟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志,则不肯一日安其所不安也。何止一日?须臾不能。如

曾子易箦,须要如此乃安。人不能若此者,只为不见实理。实理者,实见得是,实见得非。

凡实理,得之于心自别。若耳闻口道者,心实不见。若见得,必不肯安于所不安。人之一身

,尽有所不肯为,及至他事又不然。若士者,虽杀一作教。之使为穿窬,必不为,其他事未

必然。至如执卷者,莫不知说礼义。又如王公大人皆能言轩冕外物,及其临利害,则不知就

义理,却就富贵。如此者,只是说得,不实见。及其蹈水火,则人皆避之,是实见得。须是

有「见不善如探汤」之心,则自然别。昔若经伤于虎者,他人语虎,则虽三尺童子,皆知虎

之可畏,终不似曾经伤者,神色慑惧,至诚畏之,是实见得也。得之于心,是谓有德,不待

勉强,然学者则须勉强。古人有捐躯陨命者,若不实见得,则乌能如此?须是实见得生不重

于义,一作义重于生。生不安于死也。故有杀身成仁者,只是成就一箇是而已。

学者患心虑纷乱,不能宁静,此则天下公病。学者只要立箇心,此上头尽有商量。

得之于心,谓之有德,自然「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岂待 勉强也?

葬埋所虑者,水与虫耳。晋郭文举为王导所致,乃其病,乞还山,欲枕石而死,贵人留

之曰:「深山 为虎狼食,不其酷哉?」曰:「深山为虎狼食,贵人为蝼蚁食,一也。」故

葬者鲜不被虫者,虽极深,亦有土虫。故思木之不坏者,得柏心为久,后又见松脂锢之又益 久,故用松脂涂棺。

语高则旨远,言约则义微。大率六经之言涵蓄,无有精粗。欲言精微,言多则愈粗。

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洒埽应对是其然,必有所以然。

浩然之气,既言气,则已是大段有形体之物。如言志,有甚迹,然亦尽有形象。浩然之

气是集义所生者,既生得此气,语其体则与道合,语其用则莫不是义。譬之以金为器,及其 器成,方命得此是金器。

若谓既返之气复将为方伸之气,必资于此,则殊与天地

之化不相似。天地之化,自然生

生不穷,更何复资于既毙之形,既返之气,以为造化?近取诸身,其开阖往来,见之鼻息,

然不必须一本无此四字,有岂字。假吸复入以为呼。气则自然生。人气之生,生一作人之气

生。于真元。元之气,亦自然生生不穷。至如海水,因阳盛而涸,及阴盛而生,亦不是将一

作必是。已涸之气却生水。自然能生,往来屈伸只是理也。盛则便有衰,昼则便有夜,往则

便有来。天地中如洪鑪,何物不销铄了?

「范围天地之化。」天本廓然无穷,但人以目力所及,见其寒暑之序、日月之行,立此

规模,以窥测他。天地之化,不是天地之化其体有如城郭之类,都盛其气。假使言日升降于

三万里,不可道三万里外更无物。又如言天地升降于八万里中,不可道八万里外天地尽。学

者要默体天地之化。如此言之,甚与天地不相似,其卒必有窒碍。有人言无西海,便使无

西海,亦须是有山。无阴阳处,便无日月。

闲邪则诚自存,不是外面捉一箇诚\\将来存着。今人外面役役于不善,于不善中寻箇善来

存着,如此则岂有入善之理?只是闲邪,则诚自存。故孟子

言性善,皆由内出。只为诚\\便存

,闲邪更着甚工夫?但惟是动容貌、整思一作心。虑,则自然生敬,敬只是主一也。主一,

则既不之东,又不之西,如是则只是中。既不之此,又不之彼,如是则只是内。存此,则自

然天理明。学者须是将一本无此字。敬以直内,涵养此意,直内是本。

天地之化,虽廓然无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cp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