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古镇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28 14: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岛在湖中浮,河穿古镇过。环岛水千顷,白帆映红荷 陆游

济宁景点一日游 四、(微山南阳古镇)

南阳古镇位于南四湖(水体依次相连的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最北端的南阳湖的南阳岛上。这里浩渺的南阳湖、繁忙的黄金水道——运河,青石铺路的小镇、古朴的民风,沿河的游艇、餐厅,以船代步的叶叶小舟,千顷荷花与蓝天、碧水、野鸭、苇草,形成天然的水上游乐园,

碧波荡漾的湖中有千倾荷花绽放,游人租上一叶小舟, 渔民可带你任意采摘荷花、莲蓬。不收费哦!

南阳的历史至少有

2200多年,战国时期就是鲁、楚相争的

要地。元至顺二年(1331年)在与古老的泗水重合的京杭大运河上,重建南阳闸。从此,南阳便有了名气。到了明代中期,南阳已成为古运河畔四名镇(南阳、夏镇、镇江、扬州)之一。明宣德六年曾在南阳建河桥暑、管河厅、闸官厅,清政府曾在此设守备、管河主簿,专管防务、监运、税收。管理运河水闸,接送保护皇粮。皇帝走水路南巡必经南阳,常常在此停居数日,因南阳镇北去济宁南去夏镇均为一日航程,得此地利,自“漕运新渠”开通后,南阳镇成了水上运输和商品交易的交汇点和重要的

商埠码头。来自南方载满丝、竹、酒、米、盐??的商船、官船,特别是每年从江南船运的100万担皇粮经此地北运京城,南来北往的船队,都停船夜泊在这里。得水运之便,南阳镇飞速繁荣。熙来攘去的人群中,响着软软的吴语、硬朗朗的鲁话、道白韵味的京腔。民国时期,整个镇容保留着清代的模样。有诗云:“出门靠舟船,四面水相连。曲径通幽处,以为是江南”。镇上房屋多系青石砖瓦和木质结构的古式建筑,有酒楼、茶庄、粮行、钱庄、客栈、盐店,还有绸布店、当铺,商店林立,字号显赫。1939年日寇进南阳,大多被毁,还有些石碑、牌坊在“文革”期间又遭破坏。徜徉在青石铺路的狭窄古道上,看着有幸残存的古迹,只能遥想昔日的繁华景象了。

清代的钱庄

“康熙御宴房”,康熙曾在这里享用了一百三十六道菜的御

膳。

仅存的御碑碑帽

民国时期的镇公所,原为清代建筑的四进大宅院。现仅存这一间。

忙活仲秋月饼的百年老店

运河明珠——“南阳古镇”

“岛在湖中浮,河穿古镇过。环岛水千顷,白帆映红荷”鸟瞰过这块神奇的600多年鼎盛的“岛镇”,你方能悟透素有“运河明珠”之称的南阳古镇的自然景观。透过飞机的轩窗尽收眼底的是:南阳古镇宛如一位千年不醒的水上“睡美人”,头枕西北部,左侧身屈体双腿伸向东南,呈“L”形状。其身后是辽阔的微山湖面,胸前的“长臂抱湖”(狭长的林木茂盛的庄台)隔开外部的京杭大运河,臂弯内怀抱

“棒槌”式的南阳湖,双腿和胸前一条古老的运河缓缓徜徉流过又融入湖。据说,运河穿镇而过的古地,微山南阳是“国内唯一”的古镇?!

南阳古镇,距今2200年。始建于战国时期,乃齐国南部边陲的“南阳邑”,古代楚、鲁兵家必争之地。宋元时有鱼台县“南阳乡”之称。元初1293年南北大运河贯通后,成为“重要商埠”。1331年元末,因河建“南阳闸”而名气大振。明中期南阳,已成为古运河畔“四大名镇”之一(夏镇、扬州、镇江三镇)达鼎盛时期。清初黄河夺泗泛滥,洪水泻入南阳湖围南阳,而成其四面环水“南阳岛镇”。 改革开放后,运河文化的研究开发,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申世保护日益高涨,南阳镇因其“岛驻湖内立,河穿镇心过,景依湖环生,人如画中游”引起各方关注而声名鹊起。这里的景色“湖光山色融一体,野趣宁静汇一镇”,既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的湖上风光,又有“莫道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古风写照。能不让游客往来云集,流连忘返?

南阳古镇全岛面积4.5平方公里,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0.5公里。人口1.5万人,大部分住岛之外,一部分散居在漂浮于南阳湖的80多个岛屿上。环湖水面15万亩,水生植物50多种,鱼虾蟹鳖贝和野鸡、野鸭等近100多种,有万亩芦苇,千顷荷花。水产之富,与微山湖之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里一条运河穿镇而过,清澈浑绿的河面上飘着扬帆的渔船、舢板。河分两岸,河埠码头,绿柳垂杨下几根鱼竿闲情垂钓。几座拱桥,横

枕南北,岸边石阶长廊两位老翁执车走炮,间或几位少妇携子玩耍。青色古灯,一杆两盏,沿岸直挂,照亮一条青石板路将古镇环绕。古镇的街面极窄儿,既无汽车,也无自行车,全靠两条腿走路。出入古镇全靠机帆船、游艇和船舶代步。镇上从东牌坊街到北小井子街为商业区,全长约4里路。街两旁商铺客栈、酒楼茶庄、服装店、特产铺、邮电所、信用社琳琅满目。各类人群或操着吴侬软语,或说着北方硬话,也有京腔京调,间或夹杂着几个人高马大、鹰鼻蓝眼的外国人嘟噜着谁也听不懂得西洋话川流不息,熙熙攘攘。真可谓“一条碧水穿镇过,七里小镇尽人城。”

古镇大多保留着明清民国的时代建筑,具有明清匠人斧琢雕工的烙印。自然天成,野趣横生。用一民谚概之:“青砖绿瓦翘檐梁,落地石阶抱厦廊。临河面湖两边住,荷苇屛窗观风景。晴空太阳不见天,雨天行人衣爽干。青石板路半米宽,挑担步撵三里半。览胜古迹三十处,康乾二帝墨未干。运河穿镇七里过,皇粮米酒丝竹多。拱桥横枕河两岸,敢与周庄比新天!”人在镇中走,如入画中游。倘若登上临湖二层客栈、酒楼,启窗近观:雕栏之外,运河如带,舟船如织。小桥、流水、人家,尽收眼底。远眺湖面“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在镇上马培国先生的南阳书院楼上,或在董龙峰的顺兴汤菜馆酒楼,游人或许能找到范仲淹盛赞洞庭湖意境的“感觉”。

南阳古镇弥漫着一种久违的“古朴而浑厚的民风民俗”,是一大金色靓点。节日里,青砖绿瓦且不说,单就临街檐下悬挂的红色方灯、串

着元宝的、系着银元的坠子、“幌子”,就是一小街景。该镇居民多为渔民,先是湖上漂泊、而后陆居,均为国家安排。主要生计分为两种:一是商人、手工业者及湖民皆傍河而居;二是环湖渔民逐水而居,大多陆湖双栖。镇上买卖一般不讲价,没有“济宁州的买卖拦腰砍”的说法。夜市买鱼,一般不论斤论堆,给钱就卖叫“爽快”。清代罗正曾描绘过湖民生活“绕岸秋深夜色苍,一帆归来晚风凉。暮鸿散乱归前渚,宿鸟分飞过别塘。村墅砧声催短景,烟波渔唱动残阳。江湖千里闲云水,坐听离歌归思长。”除了经商之外,湖民们还从事捕捞、航运和养殖行业。向以勤著称的渔民,春捕鱼牧鸭,夏打草下箔,秋采莲摘菱,冬砸凌起草,一年四季忙碌不停。夜晚运河两岸,灯火辉煌,灯光与河水相映,弹拨出一首江北水乡的夜光曲。

以船为家的渔民,多建“连家船”,性格淳朴憨厚,诚实而热情。对远道而来的游客,会邀你上船做客:烹湖鲜,摊煎饼。炖鱼汤,剥青皮。高兴时请你喝上两口“菱酒”,吃一顿“老鳖靠河沿”(俗称草鱼抹锅饼),一饱口福。随渔民进湖可窜荷荡采莲、可乘小舟钓鱼。若能跟渔民下网、看箔、萳鱼、叉鱼、崴藕、打鸡头等,那更是难得一见,其乐无穷。

散居湖中80多个小岛中最大的岛屿是——王苏白村。2003年该村由湖淹的旧庄台迁来,建了新王苏白村。新村占庄台地100亩,约6万多平方米。人口400多人,共127户主营养殖、渔业。过去地势低洼常遭水患,饮水困难,房屋破旧,村子脏乱差,年人均收入不过1900多元。翌年,新村变了样,干净饮水,宽敞新宅,硬化路面,文化广场和休闲健身娱乐设施齐全。2007年开始全村大办旅游特色村,从

此走上富裕路。发展生态特色旅游产业,是王苏白村一大亮点。首先是修建了滨湖旅游码头,铺设了村内外的石板路,又从上海招商引资5000万元人民币,投建了生态旅游度假村,包括生态园餐厅、篝火广场等。在每家20亩鱼池,年收入1万元的养殖基础上,又利用每户150平方米的住宅多余房间,动员家家户户参与大办“渔家乐”旅游项目。所谓“渔家乐”就是凡来此旅游的客人,都可以吃、住、玩、乐在村民家里。吃的是炖鱼、野菜、青皮、松花旦和炒辣乌鱼等生态饭;住的是新屋、新床、新铺盖;玩的是观鱼鹰逮鱼、学划船钓鱼、听民俗戏“端鼓腔”、学撒网做鱼饭等新鲜事儿。目前,一期生态园餐厅已竣工试营业。二期还将建起旅游宾馆,供海内外来宾下榻。现有1万亩大湖风情荷园,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进画院和山东大学中国书画艺术创作、写生基地为游人开放游览。另一亮点,是基层党建工作做得好。村委平时均为联席办公,透明度高。节省开支,一室多用,既实用又高效,受到上级表扬。还有一个亮点,是长寿村。400多人的村子,80-9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4人,占总人口的6%以上。长寿老人一般女性多,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清楚。与平时饮食素多肉少,食鱼多生气少有关。最后一个亮点,在支部书记王玉国带领下,结合本村实情3年创办生态旅游村,名闻遐迩。2010年3月被命名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王玉国同志抓党建工作扎实有效,2010年5月被微山县委树为“县十佳基层党支部书记”之一。王苏白村民俗旅游只是南阳镇的一个缩影,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南阳古镇另一大金色靓点是:厚重凝聚的古文化典故、实物和传说。30处名胜古迹,有几处值得述说。一是“康熙御宴房”。明清时期南阳镇经济繁荣,饮食业兴旺。时有大小饭庄10余家,较有名的是福满、

宏福和夜门楼,经营鲁、川、湘、粤、闽等南北菜系、风味小吃及独特的湖味名馔,吸引着天下食客,络绎不绝。康熙皇帝南巡时,曾在南阳镇最大的福满楼吃了一顿“满汉全席”,让满、汉族官员同桌用膳。康熙吃得津津有味,极为开心,尤对湖区特色的菜肴赞不绝口。席间看到满、汉人和谐相处、繁荣的小镇,想着盛世清明,欣然命笔题写了“和合居饭庄”。从此福满楼改成“和合居饭庄”,也叫康熙御宴房。今有有牌匾一块。杨家后裔在此居住,说到祖上的快事还记忆犹新。二是“皇宫所”。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为皇帝出行临时休息、处理政务而建,距今已300多年。原宅经风霜雪雨和战火侵蚀,早已颓废,后经多次维修保持至今,现为南阳镇最具特色的历史景点之一。据说康熙帝南巡起驾京城时画了一幅“展翅欲飞的雄鹰”,来到南阳又画了一幅“翱翔空中的雄鹰”;最后到了杭州接着画了一幅“收翼落地的雄鹰”,史称“三鹰图”。只可惜,南阳的“飞鹰图”被文革时毁掉,其他两幅犹有保存。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皇帝颁旨:中议大夫刑部直隶员外郎加三级江西建昌府南丰县知县(家迁鱼台世居的)杨士奇(字伯儒),钦将康熙住过的皇宫所赐予汝居住。2007年10月,杨氏后裔将杨伯儒先祖墓前,皇帝所赐三块墓碑移至故居“皇宫所”前。今天所看到的三墓碑,皆取自青石良材,由能工巧匠打造。该盘龙碑前、后各雕有两条二龙戏珠,镂空雕刻,神态各异,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实乃国内罕见!左边一碑,上面镌刻“皇清”;中间一碑,刻有“圣旨”;右边一碑,镌写“恩荣”字样。此三碑均无底座。又见一有座的“万”字外方内圆碑,据说也是皇家之物,尚有“摸一次,活百岁”之说。此“皇宫所”为三间正堂,皆为飞檐抱厦,四梁八柱之筑。呈两明一暗,左为一大室,右一暗室,有一门。内有“龙床”、圈椅。西墙有四屏风,

分别为春夏秋冬四景色。东墙挂一柱画,两边一幅对联曰:孝友施于家有政,诗书尚论古诗人。落款汪军。在该房西外墙,还能看到1939年9月2日的枪眼弹坑。据说是由田中角荣率领300多日本鬼子占据南阳镇时,命令士兵用机枪扫射这里,留下的战争创伤。说来也奇,出身寒微的田中倒很敬重皇帝,看到是皇帝所赐“贵宅”,却命令部下不得毁坏。后来田中角荣1972年7月做了日本首相,9月25-29日到华访问期间,想起当年南阳的“罪过之事”,提出要重到南阳看看。岂知阴错阳差倒把他安排去了河南的南阳,失去了一次“负荆请罪”的机会。三是“状元胡同”、“不沾地旗杆”和“夏镇”的传说。清康熙年间,南阳镇上一马姓人家相继考取了文武双举人,竖两旗杆以表彰。旗杆座由二石扣合使其不沾地,故称“不沾地旗杆”。相传,康、乾二帝南巡均在此处停居。据说康熙还赐予房东家一个“滚龙绣锦毯”,覆盖在其迈过的门槛上。大小官员凡经过此地,见滚龙锦门槛,就知道皇帝在此住过。不论官阶多大,到此均行大礼,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成一典制。传说康熙初到南阳镇,旗杆马家有一位十五六岁少年,被招见驾。皇帝顺口问道,京城到济宁,一路上山多、水多、人多,不知济宁州何多?少年随声而答“一山一水一圣人”。乾隆面露微笑,看到一家茅屋上趴着只花猫,风吹猫身却一动不动;可巧河边一狐,正趴在水边汲水,狐狸的胡须都沾满了水。于是,又随口吟道:“猫趴茅屋,风吹毛动猫不动。”少年也看到了这一幕,立即对答:“狐喝湖水,浪打胡湿狐不湿。”皇帝大为惊讶,想不到这依河傍湖的小镇竟有如此神童!一时传为佳话。在南阳镇顺河村有一段胡同。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在这里曾点过一个状元。原来那被点的状元,是一位17岁的秀才叫马西华。乾隆南巡泊岸南阳,正好船停马家胡同门口,因皇帝询

问当地风土人情,无人能答,只好把马西华找来作陪回话。马西华博览群书,精通当地史迹掌故,他向皇帝介绍了长桥卧波、凫山倩影等名胜,讲镇上人家或临河而居、或面湖而住的地理环境;及芦柴小院、青砖高房皆柳遮蒲掩、荷苇屏窗,门前院后,碧波荡漾的情趣。引得皇帝不断颔首称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南阳乃物华天宝啊!”看着身边的少年马西华,又说道:“此处人杰地灵,马西华不愧为状元之才。”可惜马西华少不更事,竟忘记当面叩谢隆恩。过后,皇帝就把此事忘却,于是就有了状元胡同的故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cg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