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更新时间:2023-09-14 07:19:01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年2月第35卷第1期现代外语(季刊)

ModernForeignLanguages(Quarterly)February2012Vol.35No.1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华中科技大学

黄洁

要:本文通过分析2006年至2011年国外认知语言学专著、论文集、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

会议,论述了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文章阐述了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在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意义和识解的关系、以及语法和用法的关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分析了认知语言学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等方面的发展,并总结了词汇化模式、构式、隐喻和转喻等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不足和趋势。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最新动态、趋势[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05(2012)01-0087-08

1.引言

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认知语言

损伤和语言变化之外,其他的主题都是认知语言学的传统研究领域,这也反映出此次会议的特点是以传统主题的深入研究为主。

学家从不同角度和层次研究语言和认知的关系,阐释了言语生成和理解的认知基础。近年来,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关注的问题有哪些?研究有哪些进展?有什么局限性?研究的前景如何?本文通过分析2006年至2011年代表性研究成果和重要国际会议,论述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2.1语言和认知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根

据认知语言学的第一个假设,意义建构离不开一般认知能力,离不开百科知识。近几年语言认知研究围绕概念框架、范畴化、意象图式、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等主题深入展开。

近年来,词义和句义研究以更多的实例为基础,阐明语义和百科知识之间的关系,强调认知对语义建构的影响。以对吃喝类词语及相关构式的研究为例,Croft(2009)分析了

2.基于认知语言学三个基本假设的深入近年来,研究者们继承认知语言学三个

基本假设(Croft&Cruse2004),深入讨论了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意义和识解的关系、以及语法和用法的关系。根据2012年第四届英国认知语言学大会(网址:http://www.kcl.ac.

eat、feed等吃喝类动词字面义和隐喻义的概念框架基础,Newman(2009)则研究了多种

语言中吃喝类动词用法的体验基础。

我们认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结合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讨论言语活动,以百科知识、涉身体验、概念框架等为研究的出发点讨论词汇语义,对于研究词语多个义项之间的联系以及相关的句式变换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义项之间通过隐喻、转喻等方式的关联只是一种逻辑上的解释,至于这种关联是否在事实上成立,仍然需要来自历时研究、实证研

uk/schools/sspp/education/events/ukclc4/)

会议通知,征集论文的内容包括:框架语义学、范畴化、原型及多义性、隐喻和转喻、概念整合、认知和构式语法、涉身(embodiment)和语言相对论、语言习得和语言损伤、语言进化和语言变化、语言使用。在以上主题中,除了语言

*

衷心感谢《现代外语》编辑部和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修改建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0CYY041)部分研究成果。

88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究的证据。2.2意义和识解的关系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第二个假设,意义的

建构与语言使用者密切相关,识解、视角化、主观性等因而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主题。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有两个思路:一是从概念内容出发,讨论语言表征;二是从语言表征出发,讨论概念化的方式。

CognitiveLinguistics(以下简称CL)(2007)专刊的十五篇文章研究用各种语言表

达“切割”和“打破”事件,属于第一种思路的研究。切割和打破事件是普遍的,但对这两种事件的表达则是因语言而异的,这和识解有关。例如,Chen(2007)讨论汉语中表达切割和打破事件的三种动词,并分析汉语和英语中表达切割和打破事件的动词的论元结构异同。

Langacker(2008)从语言表征出发,讨论

概念化的方式,属于第二种思路的研究。作者认为,选择不同句式是识解差异的结果,并从弹子球模式(thebilliardball)角度阐释英语主动及物句、中动句、不及物句、被动句等小句的类型差异。

上述讨论意义和识解关系的研究重视语言表达的主观属性,认为不同的语言表达是凸显不同概念内容的结果。目前的研究往往将识解方式的选择归因于规约化和固化(entrenchment)(Langacker2008)。什么因素决定规约化的识解方式?造成不同语言使用者识解方式差异的动因是什么?这类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3语法和用法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的第三个基本假设是语言知

识来自语言使用。Langacker(2008)认为,用法事件是所有语言单位的来源。近年来,语料库被广泛应用于语言认知研究中,这最直接地体现了基于用法的语言观。这些研究从语言使用的具体实例出发,讨论语言单位使用频率对语法系统的影响。论文集Corporain

CognitiveLinguistics、QuantitativeMethodsinCognitiveSemantics:Corpus-Drivenapproach

等收录了基于语料的语言认知研究成果,文章涉及构式、意象图式等课题。

有研究在运用语料库研究法分析语言单位使用频率的基础上,运用实验法对语言单位可接受度进行量化分析,讨论用法和语法的关联。例如,Bybee和Eddington(2006)运用语料库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分析语言单位使用频率对可接受度的影响。Sanford(2010)也结合这两种研究法,提出“隐喻是基于用法的现象”。

基于用法的语言观还被应用于语言习得、外语教学等多个研究领域。例如,Lieven

etal.(2009)针对儿童多词话语的研究表

明,重复和语言单位固化的关系密切,也说明用法和语法的联系紧密。Matthewsetal.(2009)以代词同指错误为切入点,提出基于用法的语言观面临的挑战。

认知语言学主张在使用频率和合语法性之间建立关联,能通过频率差异发现语言使用的规律。但是,对于什么因素决定频率高低和固化与否这个问题仍没有给出答案。

3.在研究方法、内容、视角方面的发展近期的认知语言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内

容和研究视角方面也有一些新的发展。

3.1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增多

从2003年开始,国际认知语言学会(ICLA)组织认知语言学实证方法工作坊(EmpiricalMethodsinCognitiveLinguisticsWorkshops,简称EMCL),至今已举办了6届。EMCL旨在通过专题实验提高研究者对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能力,这反映实证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此外,在2011年第11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以下简称ICLC11)上,至少有一半的研究采用语料库、神经实验、心理实验等实证研究方法,也可以看出实证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界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例如,

Lohmann基于语料库论述了不可逆双名词结构(irreversiblebinominals,例如,oddsand

黄洁

89

ends)的构式生成特征,张辉基于ERP实验验证了对汉语“程度副词+名词”构式的转喻

阐释。

早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采用内省法,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成果。目前,语料库研究方法、心理实验法、神经实验法(ERP、fMRI等)、多模态研究法等多种实证方法在认知语言学中得到运用。论文集

MethodsinCognitiveLinguistics(2007)收录

了运用多种实证研究方法进行语言认知研究的论文。研究者们不再局限于对经典句式的理论分析,而是借助于实证研究的证据,使研究成果更有说服力。

有些研究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同一个主题。以空间和时间的研究为例,Casasanto和Boroditsky(2008)、Teuscheretal.(2008)、

Casasantoetal.(2010)等通过心理实验或ERP神经实验,验证空间认知和时间认知之间

是否存在双向影响。用多种研究方法验证同一个假设,能使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大大提高。

与传统的内省法相比,实证研究方法更重视来自实验的数据。实证研究增多的趋势和认知语言学基于用法的语言观一致,即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发现语言规律。实证研究方法能为验证认知语言学理论提供新的证据。概念隐喻的心理现实性、构式习得的普遍规律、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在线状况等都是有待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验证的课题。

3.2研究内容:多模态研究增多

近年来,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多模态

(multimodal)研究,研究对象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模态传递的信息。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多模态语言研究主要讨论多模态隐喻、多模态语篇、手势和手语等。

以多模态隐喻研究为例,Yu(2009,

2011)以电视公益广告为个案,分析概念隐

喻通过多种模态互动而呈现的具体过程。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跟上了国外研究的步伐,例如,《外语研究》2011年第一期多篇文章讨论广告语篇、政治漫画等涉及的多模态转喻

和隐喻。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意义在于,能够拓展概念隐喻理论的解释力,说明概念隐喻不仅存在于以文字形式呈现的信息中,而且存在于以声音和图像的形式呈现的信息中。

多模态研究为验证语言学理论的合理性提供辅证,为揭示语言、思维和现实的关系提供新的窗口。非语言模态和语言模态的信息意义建构的共性和差异是什么?多种模态的信息如何互动并共同建构意义?以上这类问题仍有待我们通过多模态研究寻求答案。

3.3研究视角:应用和交叉研究增多大多数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诞生都以和

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为基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已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语言习得、外语教学等诸多领域,形成认知诗学、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文化学等具有跨学科和多学科性质的新兴研究领域。

近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语言习得中的应用。论文集HandbookofCognitiveLinguistics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2008)的论文结合构式语法、基于用法的语言研究、认知语义学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讨论二语习得。在AnnualReviewofCognitiveLinguistics(2009)认知二语习得研究专栏中,七篇论文分别讨论词汇和语法的关系、频率和原型性等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多种构式的习得等问题。例如,R觟mer(2009)以

it句式为个案,讨论了词汇语法模式等的习得对语言能力发展和提高的影响。Gries&Wulff(2009)则采用语料库和心理实验相结

合的方法,考察了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分词构式和不定式构式的习得。

从国际会议的专题研究安排中,也可以看到近年来应用和交叉研究日益增多的趋势。以2010年第四届德国认知语言学大会为例(网址:http://www.iaas.uni-bremen.de/dgkl2010/en/index.html),专题研讨的六个主题分别是:(1)人工翻译过程的认知建模;

90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2)德语的构式;(3)固化(entrenchment)和规约化(conventionalization)的互动;(4)隐喻教学;(5)语言习得的基于用法模式:计算视角;(6)运动事件编码的变体和变化。在这六个主题中,(1)、(4)、(5)属于属于应用或交叉研究。此外,从2011年ICLC11的论文中,也可以看到许多认知语言学和语言教学、文学评论等领域的应用和交叉研究。

应用和交叉研究的增多为语言习得、翻译实践、文学赏析等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与此同时,应用和交叉研究中提出的新问题又为语言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挑战。例如,如何通过更深入的理论研究提高特殊构式的习得效果?

4近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我们按照主题统计CL2006至2010年的论文(不包括书评),分析了近期的研究热点。结果显示,近期语言认知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构式(32篇,占27.83%)、词汇化模式(26篇,占22.61%)、隐喻和转喻(18篇,占

15.65%)。其他的主题包括识解、像似性、语言习得等(共计39篇,共占33.91%)。

国际会议也反映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和趋势,上述三个热点在ICLC11会议安排上也有所体现。大会组织的五个专题研讨分别是语法构式、空间认知(spatialrecognition)、认知进化语言学、运动类型研究(motion

typology)和认知语法。而且,在ICLC11组织

的五十余场小组讨论中,四场小组讨论的主题是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六场小组讨论的主题是构式,九场的主题是隐喻和转喻。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主题的讨论涉及以上三个热点。值得一提的是,ICLC在中国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认知语言学界与国际学界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4.1构式研究

近年来,对构式的本体研究主要围绕各

种语言中各类基本构式和特殊构式展开,构

式的应用研究主要讨论构式的习得、构式习得和语言习得的关系等问题。

Goldberg(2006)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

是语言学习者如何概括基于有限输入生成无限输出的语言规律,另一个问题是语言为什么是这样的。CL2009年第1期的主题是构式,有的研究讨论各种特殊构式,例如,

Colleman和DeClerck(2009)讨论英语和荷兰语中介词性与格结构,Borsley和Newmeyer(2009)讨论主语-助词倒置的构

式。还有的研究质疑构式语法解释力,例如,

Bod(2009)认为构式语法理论缺乏可操作性理论模型,Crainetal.(2009)认为构式语法

理论不能解释一些与结构和语义属性相关的语言现象。CL2011年第1期的主题是“变体、变化和构式”,几篇文章主要以英语的历时变化和共时变体为切入点讨论构式网络(constructionalnetwork),涉及处所倒装构式(Webelhuth2011)、双宾构式(Colleman&

DeClerck2011)、名词性问句(Heine2011)

等。

相比之下,近几年国内对构式的研究集中于讨论双及物构式(徐盛桓2007;熊学亮2009)、存在构式(陆俭明2006;王志军

2008)、处置构式(张黎2007;沈家煊2009;刘正光2011)等汉语构式。这类基于汉语事

实的研究既为验证构式语法理论的合理性提供证据,也显示这一理论在界定构式的标准等方面的局限性。

4.2对词汇化模式的研究

近年来,不同语言词汇化模式、尤其是运

动事件是研究热点之一。学界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语言的类型问题,另外就是语言类型特征的形成、发展和习得等问题。

在语言类型研究方面,讨论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何根据世界上各种语言表征运动事件的特征划分语言类型?如何根据表征运动事件的特点判断某种语言是属于哪种类型的语言?在Talmy(2000)卫星框架语言和动词框架语言两分法的基础上,Slobin(2004)

黄洁

91

提出了均等框架语言(equipollently-framedlanguages),Sampaio和Sinha(2008)、Chen和Guo(2009)均认为,Amondawa、汉语等属于均等框架语言。Talmy(2009)不赞同Slobin(2004)关于均等框架语言的观点,提

出了判断主要动词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分析了Slobin提出的属于均等框架的语言。Lambert-Brétière(2009)认为,像Fon这样用系列动词构式表达运动事件的语言更适合于被归类为卫星框架语言,并支持Slobin(2004)关于语言类型连续统的观点。

近年来受到关注的与运动事件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语言类型特征的形成、发展和习得等。例如,小孩表达运动事件时是否受语言类型特征影响?语言习得过程中表达运动事件时学习者是否受语言类型特征影响?

Hickmann和Hendriks(2010)比较了说英

语和法语的不同年龄段小孩以及成年人用语言表达运动事件的特征,关注语言类型的发展规律。

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研究的焦点是以运动方式和运动路径表征方式的差异为标准划分语言类型。问题在于,以运动方式和路径表征差异为标准划分语言类型是否合理?因为难于简单地划分有些语言中的方式和路径、主要动词和非主要动词,而且这种分类方式难于处理运动事件中其他要素表征跨语言的差异。

4.3隐喻和转喻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者们对隐喻

和转喻的认知研究主要限于词汇层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讨论语法、语用、语篇、非语言等多个层次的隐喻和转喻。论文集

MetonymyandMetaphorinGrammar集中体

现了认知语言学界隐喻和转喻研究焦点的转移,由词汇层次转向语法层次的研究。以

Panther和Thornburg(2009)为例,作者指

出,法语中状态的动词和一般过去时构成的结构“V

状态

+PS”涉及动词和时态之间的概念

冲突通过转喻和隐喻消解。

除了讨论多个层次的隐喻和转喻之外,跨语言的对比研究、隐喻和转喻的关系等问题近年来也备受关注。例如,Benczes(2006)、

Barcelona(2008)、Barnden(2010)等分别以名名复合词、性状复合词(bahuvrihicompounds)、指称性隐喻和表征性转喻为切

入点,讨论了隐喻和转喻的互动关系问题。

隐喻和转喻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对于有待讨论的问题仍悬而未决,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仍未能给出具有说服力的答案。例如,隐喻和转喻哪个更基础?隐喻和转喻的关系如何?是否能以实证研究方法为基础,找到隐喻和转喻心理现实性的更多证据?

5.近期语言认知研究的问题与不足近期语言认知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研究内容的局限性。作为一种研究范式,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集中于词汇语义、语法构式等主题,而对音位、形态、语篇等的关注度不够。以CL2006-2010年的论文为例,只有两篇文章属于音系学研究,三篇文章属于形态学研究。另外,ICLC11专题讨论的主题之一是Verhagen提出的“认知进化语言学”,但这个研究领域在国内几乎还是空白。

其二,解释力的有限性。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认知能力对语言生成和理解的影响,注重从主观因素角度阐释语义建构。这类基于内省法并围绕识解、主观性等主题的研究往往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但解释是否符合事实尚有待通过实证研究得到验证。例如,根据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语言系统是图式

网络。作者区分了不同层次的图式,但是其心理现实性仍有待实证研究的检验。

其三,语言事实的局限性。二十多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一直以英语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相比之下,近几年的研究涉及的语言类型更多,尤其是词汇化模式方面的研究涉及语言类型种类繁多,但仍然没有改变英语的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cf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