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员考试(静载试验B)

更新时间:2023-05-04 01:4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4年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人员岗位合格证考核

静载试验(检测员)

B试卷

姓名单位

一、单项选择题(40题,每题1分)

1、水平极限承载力是对应于桩身折断或桩身钢筋应力达到屈服是

的。

A、临界荷载;

B、本级水平荷载;

C、残余水平荷载;

D、前一级水平荷载。

2、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被测桩拟进行单桩承载

力检测,其桩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比桩身混凝土提高1~2倍,且不得低于。

A、C25;

B、C30;

C、C35;

D、C40。

3、建筑物基础按埋深条件分时浅基础是指埋深小于基础宽度的倍或

埋深小于米。

A、0~1 1

B、1~1.5 2

C、1.5~2 5

D、2~5 10

4、采用千斤顶测力时,压力恒定时,液压千斤顶的出力只与有关。

A、活塞面积;

B、活塞行程

C、压力;

D、压强。

5、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承载力检测前,基桩(预

制混凝土桩)在粉土里的休止时间至少应达到天。

A、7;

B、10;

C、15;

D、25。

6、静载试验时,油路的“单向阀”(又称止油阀)应安装在。

A、千斤顶与压力表之间;

B、压力表与油泵之间;

C、油泵的油箱上;

D、无所谓哪个部位。

7、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对岩基载荷试验而言,每个

场地载荷试验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取作为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A、平均值;

B、最大值;

C、最小值;

D、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的平均值。

8、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产生桩侧负摩阻力的情况很多,例

如。

A、大面积地面堆载使桩周土压密;

B、桩顶荷载加大;

C、桩端未进入坚硬土层;

D、桩侧土层过于软弱。

9、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规定,处理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方法是:同一单体工程参加统计的试验点数量不应少于3点,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时,可取其平均值为处理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A、10%

B、15%

C、20%

D、30%

10、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在做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时,当试桩(或试样)的直径或边宽500mm时,对称设置2个点;否则,对称设置4个点。

A、大于

B、小于

C、不大于

D、不小于

11、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应采

用。

A、多循环加载法;

B、慢速维持荷载法;

C、快速维持荷载法;

D、维持荷载收敛法。

12、JGJ106-2003对基准梁的安装规定,基准梁应具有一定刚度,基准梁与基

准桩的连接应满足。

A、两端均固定;

B、两端简支;

C、一端固定、一端简支;

D、一端固定、一端铰接。

13、某精密压力表额定压力为60MPa,在试验中该压力表的最大压力不得超过MPa。

A、60

B、54

C、48

D、42

14、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岩基载荷试验采用圆形

刚性承压板,面积为m2。

A、1.0

B、0.5

C、0.3

D、0.07

15、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中,当桩的承载力以桩身强度控制时,为设计提供设计依据的试桩,可

按进行加载。

A、设计要求的加载量;

B、承载力特征值的2.0倍;

C、承载力极限值;

D、承载力设计值的1.6倍。

16、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

载试验时,下列不可作为终止加载的条件。

A、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

B、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

C、作为锚桩的工程桩上拔量达到允许值;

D、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80mm。

17、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单桩抗拔静载试验,

当埋设桩数压力、应变测量传感器时,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可测到桩端阻力;

B、可测到桩顶上拔量;

C、可直接测量桩的抗拔摩阻力;

D、可测到各土层的抗拔摩擦力。

18、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基桩质量检测时,承

载力和两项内容密不可分。

A、可靠性

B、安全性

C、完整性

D、有效性

19、下列哪一项不是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的目的。

A、确定单桩水平临界和极限承载力,推定土抗力参数;

B、判定水平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C、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身弯矩;

D、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的抗拔摩阻力。

20、《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职业道德准则》第十六条:坚持原

则,。

A、坚持真理;

B、实事求是;

C、刚直清正;

D、不做假试验,不出假报告。

21、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的沉降测定平面宜在部位。

A、千斤顶上;

B、载荷板上;

C、桩顶;

D、桩顶以下200mm。

22、千斤顶最大压力值应大于等于预估加载值的倍。

A、1.0;

B、1.2;

C、1.4;

D、2.0。

23、JGJ106-2003推荐的快速维持荷载法,每级荷载的持载时间最少为h。

A、1.0;

B、1.5;

C、2.0;

D、3.0。

2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为设计提供单桩竖向抗拔承载数据的灌注桩施工时应进行。

A、低应变检测;

B、抗压试验;

C、超声波检测;

D、成孔质量检测。

25、JGJ106-2003中规定,静载荷试验,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

超过的±10%。

A、特征值;

B、本级荷载;

C、分级荷载;

D、最大加载。

26、根据JGJ106-2003,下列情况下在施工前可不采用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

A、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

B、设计等级为乙级的桩基;

C、地质条件复杂施工质量可靠性低的桩基;

D、本地区采用较多的设计等级为丙级的成熟桩型。

27、《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程》DGJ32/TJ-2012规定静载试验维持荷载每5min内荷载的变化应控制在分级荷载的范围内。

A、5%~-15%;

B、10%~-10%;

C、+15%~-5%;

D、15%~-15%。

28、图示为静载试验时某级荷载下压力表示值,对应的校准回归方程为F(kN)=0.0869×P(kPa)+1.4512,计算其对应的荷载。

A、879.1Kn

B、2.3202kN

C、10.1kN

D、793.5kN

29、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按钢筋抗拉强度控制的单桩抗拔静载荷试验,当桩顶上拔荷载达到钢筋的0.9倍时,可终止试验。

A、强度标准值;

B、极限抗拉强度;

C、抗压强度设计值;

D、抗拉强度设计值。

30、静载试验中,沉降测量采用的位移计,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其中FS 表示。

A、显示值;

B、可读数;

C、满量程;

D、1/2量程。

31、在单桩水平静载试验测量桩身应力或应变中,埋设传感器的纵剖面与受力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得大于10°。这是因为。

A、为了保证各测试断面的应力最大值及相应弯矩的测量精度;

B、为了便于传感器安装和仪器接收;

C、为了保证各检测数据能参加平均,不会出现无效数据;

D、以上均不正确。

32、通常对复合地基施加竖向荷载后,随时间的增长,桩土间应力会相对转移。荷载施加初期,土承担的荷载( )桩承担的荷载。随着荷载的增加,应力逐渐向桩体转移,桩间土承担的荷载比例逐渐( ),桩承担的荷载比例逐渐( ) 。

A、大于,减少,增大;

B、小于,减少,增大;

C、大于,减少,减小;

D、大于,增大,增大。

33、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桩长30m,φ900的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Q~s曲线呈缓变形,可取s= 对应的荷载值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A、30mm;

B、40mm;

C、45mm;

D、50mm。

34、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采用单向多循环加载法时,完成一级荷载的位移观测,必须循环次加卸载循环

A、2

B、3

C、4

D、5

35、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规定,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静载荷试验要点中,当采用堆载法加载时,下列哪一项不符合规定。

A、堆载量大时,可利用工程桩作为堆载支点;

B、试验反力装置的承重能力应满足试验加载要求;

C、堆载支点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D、堆载的支墩位置对试桩和基准桩的测试产生较大影响确定,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36、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确定单桩的水平临界荷载时,下述不正确。

A、取H-σs曲线第一拐点对应的水平荷载值;

B、取H-△Y0/△H曲线上第一拐点对应的水平荷载值;

C、当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时,取H-Y0曲线出现明显拐点的水平荷载值;

D、当采用单向多循环加载法时,取H-t-Y0曲线出现拐点的前一级水平荷载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ce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