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更新时间:2023-03-08 05:08:53 阅读量: 高等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重庆大学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好啦好啦,你要的答案 @晋哥哥

各部分都有更新,有的地方更新内容比较多,建议全部??从头开始看一遍??板块分为三个,第一板块“困局”,讲的是重大存在的问题;第二板块“变局”,讲的是重大在面对困局时所努力做出的改变和进步,也打算重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来讲;第三板块“大局”,是给重大的一些建议,有些事我觉得重大有必要做但是还没做的,所以想给出一些建议,这些建议都是一家之言,重点在抛砖引玉,就像这个知乎问答一样,依旧引出了很多好答案。而且我觉得,改变远比抱怨或者陈述更重要。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觉得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完全可以再集中收集一下大家那些理性有益的意见(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能具体到执行层面),然后通过合理的途径传给学校方面的负责人,如果老师们觉得有些意见不错有可操作性大家再一起理性探讨一下,共同努力让母校变得更好,这样会不会更好一些?本人是重大本科09级学生,现在还在重大读研,经历过三任校长。这几年看到重大的政策和变化,所以也想说说自己的一些体会。 关于重大的困境,我的感受还是很深刻的。先扯一个自己当年的例子,我刚进重大土木时,当年土木排名是全国第五,当年我们跟重师联谊的时候,对方听到我们是重大土木的都

特别感兴趣,因为当时只有我们土木可以在找工作时顺便把女票的工作一起签了。到我大二的时候,土木降到第八,大家心想,好歹还是老八校,我们还能接受。但是大三时重大土木全国并列第十三,当时整个学院都炸开锅了,因为学院的好多人都觉得老八校的荣誉不在了,各种不满都来了。当然排名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那份荣誉。其实也就那时候开始我还有周边一些小伙伴才真正去关注发现重大的一些问题。

言归正传,以下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一、困局 1、学校层面

(1)地理位置的限制 这种限制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城市的欠发达。即使重庆是直辖市,即使重庆有各种各样的好,即使重庆未来潜力再大,但就目前来说,甚至是未来5年10年来说,它就是比不过北上广江浙。优秀的人才都愿意往富裕发达的城市跑,科研能力强的人都愿意去城市好、资源多的高校去,这种马太效应会吸走西部地区的人才,并且使得很多新毕业的优秀人才也往北上广江浙去。 二是城市的不够出名。就算重庆现在增速全国第一,就算重庆10年后GDP持平京沪,但城市知名度的增长还是会慢于

经济的增长。这种出名不是大家知不知道这个城市,而是说外地人愿不愿意去了解、去生活到这个城市。除了重庆的火锅和GDP增速,那些从来没来过重庆的人又有多少想着了解重庆?甚至问他就业城市时要不是家要不是北上广,很少会第一个讲到重庆。这才是城市的正在知名度,它会慢于GDP的增长。就像我没来重庆之前对他几乎都是完全陌生的,甚至还觉得它很穷,但过来之后才发现其实根本不是这一回事。别忘了,08、09年已经是重庆比较知名的一个时期了。

三是城市资源的稀缺,北京的高校有紫光阁计划可以直接去中央部委实习,北京的高校也有很多机会直接去大型央企总部实习或者直接跟他们合作,上海也有很多大企业可以合作实习,但是重庆就缺,从城市资源上来说现在的重庆就是比不过北上,重庆资源少代表这重大获取外部优质资源所花费的成本得更高。 (2)财政资金的限制

不知道大家看了最新的那个2014年度高校财富榜单没有,重大的年度决算是42.91亿,排在22位,看似跟重大的排名倒是很符合。但其实一点也不。我问了下其他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年度决算是年度收入加上以往盈余的收入(这里存疑,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如果有懂的人还请指正一下)。仔细看这个表,把我们的年度决算减去年度收入,只有8.64

亿,在前30名以理工科见长的学校中算非常少了。也就是说其实重大一直都是处于钱不够花的状态。这种不够花首先就体现在实验室的建设费用上。以我本科所在的土木学院为例,土木的风洞实验室预算只有4000万,计划明年开始修建。而同济在十几年前就有花费1亿多风洞实验室了,而在我入学前几年湖南大学都投资2亿建立风洞实验室了,也就是这个风洞实验室使得湖大土木那几年排名迅速上升。风洞实验室对土木工程来说非常重要,重大土木作为老八校,为什么现在没修,好不容易修了就只有4000万呢?其实还是因为钱不够。别说土木,其他学院也面临同样的困境。最近这几年的经费多不代表我们之前也是经费多,在更长的时期其实我们是资金受限的。 (3)核心优秀实验室的不足

这里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核心实验室不足,如上文所举的土木学院风洞实验室,我相信其他学院也面临同样的窘境。二是优秀的实验室不足,虽然对外来说,我们很多实验室都有,包括一些对科研教育比较核心的实验室,但也仅仅是有而已,其实验器材、人员素质(这个下文再慢慢介绍)、配套资金等都达不到它设计的样子或本该有的样子,如当年那个差点被摘牌的某国家重点实验室。 (4)场地面积的限制

虽然重大总面积看上去不小,但去掉虎溪,老区能开拓的土

地实在是不多了,这种情况下即使有钱去新修实验室,校园内也缺少足够的土地来进行开发。如果离学校隔得太远,那其实也不利于师生做实验。除非学校肯拆除学校内的一些住宅和滨江路边的旧房子,但那样成本真的会很高昂,能做到什么程度也真的不好说了。 (5)基础学科的孱弱

正如 @江毓星 所说,重大是以工科见长的学校,工科想要在科研和企业应用上取得突破离不开基础学科的支持。举例来说,MIT的土木之所以拿到了全球第一,其数学系和计算机系(MIT的数学、计算机两大院系的恶心程度不用我再阐述了吧?)功不可没,因为工科很多的经验公式、分析模拟都需要良好的数学功底和计算机功底,有时候工科自身搞不定就需要拉数学系和计算机系的小伙伴来一起研(gao)究(ji)。同样啊,航空航天学院也需要物理系和化学系的支撑。但是我们在这方面就是渣啊。 (6)部分学科的缺失

其实这里我就觉得重大唯一缺的只有医学,这个学科确实容易出文章,也有利于迅速提高排名(当然排名这东西都是给外头人看的,也不能小瞧它??比方说我认识的一个中东来的博士就是谷歌出它在重大的这个专业是全国前列然后就过来了??)不过貌似那个谁(S)谁(J)谁(D)有可能嫁过来,所以??你懂得<( ̄ˇ ̄)/

(7)学校导向错误

这种导向错误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重大的导向是就业为主,这点我非常不赞同。大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人才,只要人才够优秀,还怕找不到好工作?而重大现在是过于看重就业率和初次就业单位,尤其是在本科阶段讲就业讲的比较多。不是说不能讲就业,而是说重点应该关注把他们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一个学生能扎实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熟悉整个行业的形式、切实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注意是发展,不是维持现状,后文讲到学生层面再说一下),那么用人单位绝对是会抢着要他的。 二是重大不提倡精英意识。这个具体我想放到学生层面去讲。

三是重大却少的是情怀。这也是,放到学生层面来讲。学校层面我暂时想到这么多,至于其他的困局如教学、科研等我想放到教师篇和学生篇。同时困局完了之后我想写下变局和期盼两大块。2、教师层面 (1)科研态度的低下

这条当然是首要的了!重大有没有科研态度好、科研能力强的老师?有!但是数量太少!每个学院就那么几个!想想重大一个学院多少老师!

这种科研态度的低下反应在三个层面。

一是老师无心科研只想赚钱。据我观察至少一半的老师在科

研上的态度简直是枉为人师,就想着挣钱去了!想挣钱别来大学当老师!!当了大学老师就好好教学生好好做科研!!!重大科研的越来越弱势最主要原因不是设备,不是城市本身,而是人的态度!就算设备不足、城市资源不多,但真要好好发挥利用起来也绝不会是这个样子!重大的很多老师都是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做的都是社会上很多中低端企业也做的事情,而不是帮企业社会解决未知的问题!就算很多老师打着解决问题进行创新的幌子,但其所作所在本质上依旧不是解决未知的问题,而是为自己圈钱。

二是老师科研看重表面文章。什么叫看重表面文章?就是很多老师(比例也不会少!)都在意我发了多少篇文章,参加了多少会,弄了多少项目资金,但却从来不关注自己文章的质量和影响因子。100篇灌水的SCI也比不过一篇高影响因子的SCI,我有个学长硕士期间发了8篇SCI,最后拿了重庆大学第一届学术之星的荣誉,但是他博士申请也就去了日本东北大学,用他的原话说“因为这几篇都是灌水的,看似多但其实没多少含金量”如果随便一篇SCI都那么厉害,那他为什么去不了ivy去不了G5去不了big ten呢?。至于EI我出去联合培养外面老师直接来了句EI没啥学术价值叫我别看了要看就看最顶级的SCI期刊和会议以及大牛写的书(也许是我的老师比较看重质量的结果但是他的学生随便一个硕士毕业论文都能发我这个领域的顶级SCI期刊或顶级

SCI会议了??我见过一个这边一个厉害的学长(土木 数学双学士?orz)从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提取了2篇顶级SCI期刊 1篇顶级SCI会议然后直接去了MIT跟了他们土木的系主任??orz)(当然EI这玩意还是得看具体学科,我这个方向EI没啥价值,但是在有些领域的EI期刊比水的SCI还厉害,所以各位辩证看就好)。但重大的很多老师却恰恰在意这个数量而不关注质量,这就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这种循环的结果就是,我们看上去发了很多SCI之类的,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重大的学生在直接申请国外博士时几乎进不了顶级的学校,因为他们及其指导老师从未做出什么有影响力的成果来踏进那个顶级的学术圈,甚至有时候连第二梯队都艰难踏进。

三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忽视。硕士也好博士也好,进来首先是学生,要先把学生教懂给学生必要的学术基础训练,再去指导他们进行相关科研活动或者参与工程项目,但现实是好多(这个比例真不会少)老师都是直接丢个东西给学生,不关注学生的想法和教育,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学生当然也需要主动学习或者完成老师交代的学习任务,但重大经常出现的一个情况是,老师什么都不教就让学生自己折腾,这就导致学生的学术基础是非常差的,不懂学术论文写作格式(研究生院弄得那个SCI写作培训简直就是烂到家了??还不如哥哥自己总结的??)、不懂如何设计实验等。

导师就应该是提供学术指导和培训科研基础的老师,而不是提供设备和场地的商人!

至于有人说很多学生以就业为导向,我觉得好多人都没弄清楚科研是什么。科研本身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探索未知,而不是paper和money。这是一种态度和方法,这种态度和方法拿到企业中一样有用,你现在都没这个态度以后工作就会有了?乃衣服。 (2)交叉学科的忽视

重大对交叉学科的科研真的是少的不要不要的,而至于交叉学科的教学??对不起我到现在都没看到??现在交叉学科是最容易出科研成果的地方好么!!!现在交叉学科是最容易出科研成果的地方好么!!!现在交叉学科是最容易出科研成果的地方好么!!!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重大的这些老师完全就是没意识!!!习惯自己学院各自为战,一谈到钱就不想跟其他学院合作,这样还怎么出成果!!!! (3)视野狭隘

重大很多老师对钱和自己利益看得比较重,关注的圈子也往往就是国内这个小圈子。至于国际上哪些学校哪些老师哪些会议他们都做了什么等等,关注的实在太少了。就算有出去开会的,又有几个是国际上的顶级会议呢?为什么重大学生直接以重大的身份(指学术学习经历完全在重大,也没出去联合培养提前搞定老师什么的)直接申请国外顶尖大学的

PhD(是PhD不是硕士,硕士是本硕博当中相对来说最容易录取的了)会那么难呢?因为我们几乎没有参与过最顶尖的会议啊,老师不出名学生也不被认可。而且老师也很少会告诉大家国际上最新的是什么样(有的所谓的新不是因为别人真的有多牛逼,而是因为我们见识的少,下面会逐条距离)。 不知道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不愿意去渴求了解进步。人家就在那里,他不来找我们我们应该试着去找他们,向他们学习,找他们合作,这样才能进步。但现实就是,我们的老师很多都满足于现状,不愿意去看外面的世界。很多美国已经玩了很多年甚至都快要玩烂了的技术,我们的老师却觉得这些技术很先进。如果老师都变得井底之蛙,那么学生该怎么办?

(4)教学层面的落后 这种落后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陈旧。怎么个陈旧法呢?以我所在的建筑学部为例,建设领域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最近在中国特别火,而在国外则是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相关研究,教学层面也是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而我们呢?整个建筑学部就只有两个老师开了相关的课程,而且还都只是概念层面的讲解。这样学生出去又怎么能适应外部的迅猛变化? 二是教学方法的落后。我们的很多课程都是通过照本宣读 期末考试或论文的方式来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就会导致,平

时好多不听课 期末突击考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考过就真的忘了,而且课堂知识也比较无聊。而美式教育常常使用的是期末趴的方式,一个班做出来的东西在教室或者公共空间展示,所有人都可以进去看去询问他们做的是什么,同时老师会请来其他不上课的老师和业界的同仁(都和这门课的知识相关)来一起给学生打分,这种模式跟业界的结合往往会更紧密一些,而不是靠期末突击就过了。

三是交叉学科教学应用的忽视。举个例子,holography(全息影像),我想各位重大的工科生在上大学物理实验的时候都做过这个实验,其原理也不难。这项技术用在建筑上可以更好地对建筑进行展示。但现在重大的现实是,整个建筑学部没有老师也没有课讲二者之间的结合及应用。而这项技术美国早就玩烂了,他们很多院校的土木本科都会做这个,中国我记得上交的上交-密歇根学院大一的学生做期末趴就会展示这个。而我们呢?如果永远都是那些陈旧的知识和陈旧的应用,这样下去学生思想也会变得陈旧。

四是对专业英语的忽视。这种忽视首先是在教材上。我本科期间就上了一门专业英语,然后知道了一些词,但是更多专业性的名词我是不知道的,甚至很多成绩顶尖的学生都不知道。而清华的经管和部分工科学院早就使用美式原版教材,甚至一些学院大三开始就是纯英文授课,这样学生在专业上跟国际接轨的程度将会远远超过我们,出国后他们也比我们

能更早地适应专业学术上的教学及科研任务。哪怕重大觉得本科还是就业的人多,那么硕士呢?博士呢?不过话又说回来,重大又有几个非语言系的老师能进行全英文授课呢?不和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接轨,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就只能做中低端的事。

五是对编程的忽视。重大是有上C语言的课,然并卵。除去计算机、软件这种靠编程吃饭的学院,其他学院如建筑学部、经管学院、材料学院等等,编程水平普遍就是渣,C这种东西学了之后就忘了,后面也没有相关的课程需要用到,所以很多学生就自然而然放弃了。但是真到出国留学和进行科研创新的时候,编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自己开发一个小程序小插件就能发SCI了。我有个菊花大(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同学,她说在美国好多医生都会编程,搞不定的就自己编个程进行计算或者分析,而他这个学校的同学编程能力也普遍较强。重大在编程上的羸弱也是我们科研落后的重要成因之一。更可悲的是,没有老师意识到这点并想着去改变他。

六是浮躁慵懒。我之前去了台大土木系交流,他们有个老师开了一门机器人的课程(你没看错!就是机器人!!土木的开机器人的课!!!),他之所以开这么课是以为他觉得土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候必然要依赖机器人,所以他就自己研究机器人方面,然后弄了三年这方面的研究才最终开了这门课,

并且每年都还在根据同学们的意见来不断改进。反观我们的老师呢?看重短期内的文章数和项目资金,不着重长远的发展,不想着不断改进自己。我承认确实有很努力很创新的老师,但可惜,数量太少,而且更可惜的是好多都不在现任的领导职位,所以变革会慢得多。

七是对科技前沿及相关设备不敏感。美国土木工程有很多可视化方面的开发都是和IPAD、Iphone等进行结合,学校里本科生也有用leap motion来辅助工程建设和展示的,还有无人机、3D打印、水刀机等,这些都只是用在土木这一个专业上而已。但是我们呢?其他专业我暂不评论,就说我们这个号称土木老八校,建管排名全国第一的建筑学部又有几个老师在关注这些呢? (5)市场意识的缺失 这种缺失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政策上。以我所在的建筑学部为例,整个国家都在大力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这个势头从08年就已经开始有了,但是我们到现在却没有一个完善的教学培训体系,甚至连大纲和提案都没有,这种反应真的是太慢了。 二是在校企上。这点我想了一下还是决定放到老师这个层面。校企这个东西首先得有人去做,学生也好老师也好都一样,但是重大这个环境下老师比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出一个校企。但可惜我们却没有,看看北大和清华,再看看我

们。现在国家在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我们连一个较大规模的校企都没有,这又怎么能给学生以经验和资金上的指导和帮助呢?当然校企没有的原因有很多,我这里说的也不一定对,具体我想等后面说到学生层面的时候再补充来说明,届时大家可以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看。

三是在科研上。科研本来就应该是走在业界前面,在问题不那么糟糕时发现并替企业和社会解决。而重大??各位研究生自己回答吧??反正我在建筑学部是没啥感觉,我们做的事和社会上中低端企业做的没区别,纯粹廉价劳动力而已。我还是承认有优秀负责的老师,但是忒少了。

四是在教学上。我们的教学,尤其是本科生教学(研究生可以长期实习,而且我觉得研究生重点应该培养的是科研方面的能力和思想,这种能力和思想用到工作中一样有效),跟业界不能很好的同步,导致我们的学生出去工作后好多都得全部重学。而且重大往往存在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在我看来是代表了重大本科教育的缺陷,那就是学生干部找工作有优势。我在上文就说过,如果一个学生能扎实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熟悉整个行业的形式、切实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注意是发展,不是维持现状,后文讲到学生层面再说一下),那么用人单位绝对是会抢着要他的,这跟你是不是学生干部没有一点关系。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的好多学生都做不到这三点,在面试时不是靠着对专业的掌握和行业的认知来征

服HR,反而需要依靠学生干部这种外部标签来帮自己找到好工作,这本身就说明我们的本科教育和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机制有问题,因为只有内涵不够的情况下别人才会看到你的外部标签。但为什么企业会这么关注外部标签呢?因为这些学生都一样啊,没人做到这些啊,进来后都是小白一个,什么都得重头开始培训,相比之下还不如找个学生干部至少年会啥的还有人去弄balabala。等到什么时候找到好工作的都是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而不是仅仅凭着学生干部的标签,那才说明我们的教育成功了。3、学生层面 (1)缺少指引

我从大二开始一直有带新生做事,虽然带的新生是越来越少但最近的也带到了14级,通过他们的描述和自己的观察,我觉得重大的很多学生层面的问题都是由于缺少指引所导致的。

这种缺少指引表现在2个方面。具体的解决办法我会在下文提出一些,还有一些放到建议那块去讲去了。

一是缺少优秀负责的人来指导。每年重大新生其实有很多好苗子,我们也有配班导师配班主任配引导人之类的,但是我们在执行上存在很多漏洞。有些配的指导人不怎么管他们,或者就是吃吃饭、说说选课、扯扯大道理、介绍一下进学生会进社团什么的,但在具体的执行层面、思想上等等却忽视了很多,而且由于一些指导人自身的原因实际跟学生见面聊

天的机会也少,这些都远远不能给新生在追求卓越与优秀的意识与方法上的启蒙。而在选择班主任引导人之类的启蒙性角色上我有些一家之言

首先把关要严。有的班主任、引导人之类的在选拔上没有把关不够严格,有的老师或者研究生明明没有时间却担任了(有的是主动有的是被动)班主任,这样不好。在选择这类角色时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充裕时间,并且考察他们对新生的指导计划。从这方面来说,我觉得我们好多学长学姐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渝跃团、优秀学生等,现在他们有在做一些,但是我觉得还可以再充分利用一下。指导的效果应该在平时的积累而不是一次两次的会议。

二要设立奖惩制度。现在的制度是只要选上了他就可以有证明或者写进简历,如果是学生的话他就可以拿这个去评优评干去申请奖学金什么的。但现实是,确实存在一些不负责任或者由于特殊情况无法履行责任的班主任或者引导人班导之类的。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相应的措施,如果是特殊情况不能履行职责应该及时换人,如果是自己不负责不愿意指导新生就该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如评定奖学金评优评干时扣分或者黑名单等)。学校期间很多时候犯错成本很低,这是好事,但往往也会导致一些人习惯敷衍了事。可是社会不会管这些,社会上做错了事往往代价是很大的。

三要提前切入时间和增加指导时长。很多班主任或者引导人

出现的时间太晚了,有些甚至是在军训后。如果班主任出现在百团大战后,孩子们会错失很多锻炼的机会(不过现在有SQIP项目弥补,建管也有推出类似的阳光计划,后面讲变局的时候会再提到)。而这种指导性的角色最好能持续1-2年,如果中间不得不间断也可以考虑更换人来接替。现在很多大二升大三的孩子都跑来问我考研保研的事,我觉得这些本来就应该是班主任或者指导人做的事,万一有人不认识学长学姐或者学长学姐不靠谱怎么办?

四要清晰指导的内容。对于班主任和引导人之类的虽然也有培训,但是我觉得这种培训的内容还可以再深化一点。这里就学校的培训内容补充一些我的看法,篇幅问题尽量精简,抛砖引玉。

a、对于本科新生入学的从军训时甚至报名时切入,同每个人(一定要每一个人)都一对一聊20-30分钟左右,尽量了解其家庭环境、人生定位、性格、优缺点、暂定的毕业去向等。建议尽量在军训前三天完成,这样在军训后有利于班干的选拔(第一届班干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算没有也一定要培养出几个愿意主动领头的人,如我这届非常优秀的电气12班,下文再详细介绍)

b、聊完之后在军训期间应需教会他们的知道:信息获取的平台(如重大校团委、重大新闻网、民主湖论坛、国际处、学工部等等,让他们有机会知道在哪里可以查到他们想知道

的出国、干部培训、奖学金的信息)、知识获取的途径(如万方、知网以及国际数据库的检索应用,coursera、重大图书馆购买的学习题库等方便自学的网站)、目标实现的途径(如保研可以有成绩保研、支教保研、竞赛保研、三个教授联名推荐保研,想自己组织活动除了学生会、社团外还有SQIP、自己拉赞助、找副书记辅导员沟通等等等等,当然还有其他方面事情)、承担责任的意识(首先就提现在对班干的竞选上,我带新生的时候倒是巴不得每一个新生都去竞选班干承担起对大家的责任。而且我觉得这种竞争和向上的状态对于新生来说这种鼓励我觉得是好事,等到他们大了之后明确自己的定位之后再学习放弃和舍得)、学以致用(其实大家学的东西不是没有用,而是要看怎么用。一切知识归根到底还是要运用到实践上去了,就看能不能用得好。我倒是觉得马原给了我很多启发,即使是结构力学这种恶心了我很久的课程我们土木的同学依旧能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c、大一侧重于:积极主动(事情就在那里,人也就在那里,新生要学会主动去找他们,而且要想好说什么。具体我放在下面有点单独来讲)、提供资源(班主任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人之力,自己或者说学院应该在背后提供相应的人力支持,如找学霸来分享学习经验、找学生工作达人来指导锻炼新生在活动考虑、执行等方面的能力、找已经工作的人来提供实习岗位等)、执行细化(大一新生进来往往在锻炼能力时或

学习时出现粗糙的问题,班主任可以在班会时集中纠正。常常有新生跑来问我要谁谁谁优秀学长学姐的电话,但是真正跟对方联系的时候却连自我介绍都不会做,这就是准备不足浪费机会。在班会时可以集中处理交流)、情怀与品性(这个需要很长时间来培养,后面我单独讲)、多彩体验(人生有很多种选择,很难跟一个大一大二的明确他到底要什么,而且有些事不经历他们是很难体会的,所以我觉得鼓励他们去多尝试一些,多犯一些错误,然后逐步发现自己到底要什么。更何况对一个本科生来说,他们现在所学的专业也不一定就是他们以后干的事情。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告诉他们大学存在的各种可能并提供尝试的机会。至于挂科这玩意,我自己带学生也有大一挂科的,不过只要不是太过分挂太多我都不着急,有时候不来点刺激挫折他们也不一定就能转过弯来。他们到大二时候就真的自己认识到一些问题了,现在总体来说他们几个还不错,学院里也玩的挺high,还一起弄了一个叫换客的公众号给支持学校里的技能物资交换,看上去not bad。我不太关心他们大一大二是什么样子,我关心的是他们毕业时的状态和以后能走多远。)

d、大二应该针对性更强一些:科研的进阶(一年的学习确实能发现一些喜欢本专业并且又好学的好苗子,这时候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给他们,当然我们有SRTP、国创之类的,但是执行过程中不够完善,这个我下面单独说下)、

关注本质(这个下文讲)、战略与视野(大二时候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去想要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等等。同时这个时候应该让他们学习至少四样学习之外的东西,那就是工业科技、金融经济以及国际政治 陶冶情操的兴趣,想要成为优秀卓越的人,就一定要学习文化课之外的东西,并了解这个国家的发展与势态。这方面相关的文章会对他们的成长会有一定的帮助,推荐金鸿评论、东方时事等,这些不错)、专业实践的进阶(如土木学院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将支教与危房改造加固结合在了一起,这种学习模式远比上课 考试要好得多;同理,电气也可以试试将学生活动与电网改造农村通电等结合起来,城环也可以试试将水环境保护同学生活动结合起来。或者是学下博士生社会实践服务团,将多个专业的人凑到一起来进行暑期实习)、专业基础实习(这个我觉得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和个人的发展来,但应该侧重于对概念和流程的熟悉。我带13级建管娃娃们的时候都是让他们大一大二去工地实习,因为对建设行业来说工地始终都是基本功,不去不行,去了工地再去地产什么的实习。当然土木建管等学院也有生产实习,但我觉得可以再针对性一下,如大二实习去一般住宅的工地看看流程熟悉专业名词,大三去地标之类的学习下进阶的知识。) e、大三我倒是建议老师专门开一门课讲讲行业的现状,大一讲的话很多人不会有体会。这门课一定要系统,如这个行业

的前世、今生、发展,而且应该也讲讲不同类型的单位的情况。虽然我们也有类似的学术或者专业讲座,但是往往比较零碎,难成体系。我在台大时每周都有seminar,会请学界、业界的人来讲,也有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展示的(如holograph和使用电脑程序控制吊车等),主题是很早就定好了,包括哪几块、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讲、讲完了之后会有什么效果也都想好了。我觉得我们也更需要一个成体系的东西。当然,同样需要成体系的也包括各学院学生会或者社团举行的讲座。

当然实际上不止这么多,我捡了几个主要的、比较好概括的来写了下。二是缺少专业基础训练的指导。这种专业指导的缺失不是说没有,而是说有待改进。重大也有SRTP,也有国创,但很可惜,很多都是老师本来就做好的,所以也不怎么关心学生到底有没有做、做的怎么样。至于实习也存在些问题。再看看研究生的状况,很多都是不停做项目。而重大很多本科生却不知道科研或者行业实践是什么样。如果没有班主任那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研究生的项目或者横向课题有由一两个研究生带队,招本科生参与进来,更多了解社会实践与企业应用;科研部分让研究生跟少量本科生一起参与进来去弄,把SRTP的内容变成大家都没有做过的内容,而不是让几个本科生重复做老师已经做过的东西。这种模式我现在也在带着一些本科生尝试摸索,如我当时成立的BIM

俱乐部,现在也在带领本科生参与到我们的实体项目中来,让他们更清楚行业的实际项目是如何运作的。至于科研方面我们也在尝试,不过估计要到9月下旬以后才会慢慢开展。同样的也包含在专业实践上,我觉得如果实习之前能有班主任什么告诉学生实习要知道哪些基本的东西以及还有哪些额外的需要他们自己体会的话,实习效果也会好得多。(2)对优秀的误解

重大有很多学生往往习惯把标签化的东西当成是优秀,如成绩好、做过多少活动、拿了多少奖、发明了多少专利、被媒体关注多少等等。但我觉得优不优秀应该关注的是本质而不是这种标签化的东西。

成绩好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知道怎么应付考试,可能是碰到一个心地善良的老师,也可能是真的把知识学到位了。做的活动多也担任过负责人,但他们也往往存在一个现象,这些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所做的活动都是平台本身的活动。什么叫平台本身的活动呢?就是没有你这个活动一样会做,换了人来做这个活动的效果也不会差哪去。这种情况下很多活动负责人的可替代性是非常高的,而且这时候的负责人也往往会成为一种“执行性”的角色,而不是战略性的角色或者核心性的角色。如果一个事情,从方案设计、资源获取、人员配给等方面,都是因为你个人才有,并且只有你才能做,没了你就做不了或者别人没法做到质变,那么这才是真正有

价值的人。拿奖也要看大赛本身的含金量、目的以及参赛者的水平,如数模、美赛、周培源力学竞赛、龙图杯等,这些竞赛的含金量我是非常认可的,对于重大拿到这些大赛的一等奖特等奖我也表示由衷的欣慰,而有些比赛其举办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公司推广,其评判标准有时候也脱离行业实践(这个我不方便举例,大家去实个习就能发现这种差距了??),而有些比赛由于参赛者水平的限制(如我看到的国内的很多针对学生的BIM比赛,其参赛者的水平就算第一名拿到香港台湾去都算只能算中等的。不过没法子港台这方面领先我们10年样子??orz)也难说拿奖的就是优秀。尤其是创业类的奖项,创业这个东西只有市场才能检验,而不是这些奖项。拿了再多奖市场不认可也没有什么用。而重大有很多学生参加比赛都只是为了这一纸证书而不是为了学东西才去,或者是把这些证书当成了优秀,我不能认同这一点。至于发明专利,发明专利要有人用才有价值,如果没有人用,空有一个发明专利的证明,那等同于什么都没发明。而至于被媒体关注,我觉得大家往往没弄清楚一点,有时候我们做的事之所以能上媒体,不是别人关注我们,而是别人在关注重庆大学,同样的内容放到重庆一个不知名的学校去做可能就真的没人关注了。是重大成就了我们所做的一些事的出名,而不是我们做的让重大出名。如果是因为我们做的让重大出了名,那才是值得欣慰的,如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c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