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昆虫)

更新时间:2023-09-30 19: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性比 寄生蜂中一般雌蜂多于雄蜂。 一般情况为雌蜂在适宜的寄主上产卵,后代多发育为雌蜂,如在不适宜的寄主上产卵,则后代多发育为雄峰。寄主的麻痹现象 有些外寄生的寄生蜂在寄主体上产卵之前,用产卵管螫刺寄主并注入毒液使其麻醉。有些寄主麻醉后可恢复活动,有些则永久麻醉。 (2)寄生蜂的重要类群

姬蜂总科 Ichneumonoidea 寄生蜂种类较多的类群。以姬蜂科、茧蜂科、最常见。是生物防治中重要天敌。我国水稻害虫的200多种寄生蜂中姬蜂科、茧蜂科种类占一半以上。蚜茧蜂科也相当普遍和重要。

姬蜂科亚科的寄主范围

———————————————————————————— 亚科 寄主范围 亚科 寄主范围 ————————————————————————————

长尾姬蜂亚科 鳞翅目幼虫和蛹、 柄卵姬蜂亚科 外寄生鳞翅目及叶蜂幼虫鞘翅目、膜翅目幼虫

寡节姬蜂亚科 寄生叶蜂幼虫 凿姬蜂亚科 木材蛀虫 栉姬蜂亚科 内寄生鳞翅目幼虫 齿胫姬蜂亚科叶蜂,内寄生 分距姬蜂亚科 小鳞翅类,单寄生 短须姬蜂亚科 象甲科

瘦姬蜂亚科 鳞翅目,内寄生 菱室姬蜂亚科 鳞翅目、姬蜂、 茧蜂的茧,全部重寄生

盾脍姬蜂亚科 鳞翅目,内寄生 肿跗姬蜂亚科 鳞翅目,内寄生 梨姬蜂亚科 天牛等蛀木甲虫 茎姬蜂亚科 茎蜂 蚜蝇姬蜂亚科 蚜蝇,内寄生 姬蜂亚科 鳞翅目蛹,内寄生 ———————————————

茧蜂科亚科的寄主范围

————————————————————————————亚科 寄主范围 亚科 寄主范围

————————————————————————————

茧蜂亚科 鳞翅目、鞘翅目、叶蜂、 矛茧蜂亚科 鳞翅目、膜翅目幼虫,外寄

1

生瘿蚊幼虫、 外寄生

柄腹茧蜂亚科 蛀木鞘翅目幼虫、外寄生 内茧蜂亚科 鳞翅目幼虫、内寄生 反颚茧蜂亚科 双翅目、内寄生 潜蝇茧蜂亚科 双翅目、内寄生 蚊茧蜂亚科 蚊成虫,内寄生 探茧蜂亚科 叶蜂幼虫、内寄生

三盾茧蜂亚科 豆象、叶甲幼虫,内寄生 优茧蜂亚科 鞘翅目成虫、半翅目及 鳞翅目幼虫、内寄生

长茧蜂亚科 蛀木鞘翅目幼虫、内寄生 小腹茧蜂亚科 鳞翅目幼虫,内寄生

长须茧蜂亚科 鳞翅目幼虫,内寄生 角室茧蜂亚科 鳞翅目幼虫 隐腹茧蜂亚科 鳞翅目幼虫,内寄生 甲腹柬蜂亚科 鳞翅目卵-幼虫,内寄生

—————————————————————————————————小蜂总科 Chalcidoidea

少数为植食性外,其他均为寄生性种类,少数兼有捕食习性。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各类昆虫和蜘蛛、蜱螨的各个虫态。有内寄生、外寄生、原寄生、跨期寄生、重寄生以及几种寄生方式兼有。

小蜂总科各科及部分亚科的寄主范围

———————————————————————————— 亚科 寄主范围 亚科 寄主范围 ————————————————————————————

大腿小蜂亚科 鳞翅目、双翅目幼虫或蛹、 脊柄小蜂亚科 鳞翅目螟蛾类原寄生或重寄生

小蜂亚科 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 蚁小蜂科 蚁幼虫或蛹、内、外寄生双翅目环裂亚目、木虻科

巨胸小蜂科 鳞翅目、脉翅目、双翅目、 金小蜂科 鳞翅目、鞘翅目幼虫或蛹鞘翅目及叶蜂

蝇蛹小蜂科 双翅目围蛹 狭面姬小蜂亚科 鳞翅目、双翅目、

2

同翅目、寄生蜂及蜘蛛卵

姬小蜂亚科 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 蚜小蜂科 蚜虫、介壳虫、粉虱 叶蜂、寄生蜂卵

旋小蜂科 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直翅目、赤眼蜂科 主要为鳞翅目 同翅目、半翅目、脉翅目、叶蜂等。 ——————————————— 2、寄生性双翅目昆虫

?

双翅目昆虫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为捕食性和寄生性。因此在农林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不论种类、数量和防治效果上为仅次于膜翅目的类群。

(1)寄生性双翅目昆虫的生活习性

成虫羽化后需要补充营养,否则卵不能够发育。食物通常为植物花蜜、分泌物及动物有机废物。

有些直接产卵或幼虫于寄主体内或体表,产卵数较少(少于100粒);有些则产卵于寄主活动场所或远离寄主的地方,产卵数量巨大(数千至10000粒)。 (2)寄生性双翅目昆虫的类群

在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上寄生的双翅目昆虫有摇蚊科、瘿蚊科、网翅虻科、蜂虻科、食蚜蝇科、家蝇科、蚤蝇科、头蝇科、麻蝇科、寄蝇科、长脚蝇科等21个科。 (3)寄生性双翅目昆虫的寄主范围

———————————————————————————— 科 寄主范围 科 寄主范围 ————————————————————————————

摇蚊科 蜉蝣稚虫、外寄生 瘿蚊科 木虱科、蚜虫科、网蝽科,内寄生 网翅虻科 蝗虫成虫、若虫、 蜂虻科 膜翅目、双翅目、鳞翅目、

金龟子幼虫、蛹鞘翅目幼虫和蛹 蚤蝇科 蚂蚁蛹和成虫、瓢虫的幼虫和蛹、鳞翅目幼虫和蛹、双翅目幼虫、 蜜蜂、蟋蟀、多足纲的成虫、蜘蛛、蝗虫的卵等 蜣蝇科 金龟子成虫 隐毛蝇科 吹绵蚧(1888年曾由澳洲引入美国)

3

粪蝇科 鳞翅目幼虫 丽蝇科 蚯蚓和蜗牛

邻寄蝇科 甲壳类、鳞翅目、鞘翅目 突颜寄蝇科 蝽总科、内寄生

头蝇科 同翅目叶蝉科、沫蝉科、 麻蝇科 直翅目、脉翅目、同翅目、半翅目、

飞虱科 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蜗牛等

寄蝇科 鳞翅目幼虫、鞘翅目幼虫、长脚寄蝇科 鳞翅目、鞘翅目幼虫

半翅目、直翅目、竹节虫目、蠼螋、其他节肢动物,内寄生 ————————————————————————————————— 3、寄生性鞘翅目昆虫

鞘翅目中已知有12个科具有寄生习性。

寄居甲科 Leptinidae、大花蚤科 Rhipiphoridae、羽角甲科 Rhipiceridae 全部种类寄生。

隐翅虫科 Staphylinidae、郭公虫科 Cleridae、长角象甲科 Anthribidae 若干种类寄生。

步甲科 Carabidae、扁甲科 Cucujidae、薪甲科 Lathridiidae、坚甲科 Colydiidae、隐额甲科 Passandridae、瓢虫科 Coccinellidae 少数为真正寄生的种类。 (1)寄生性鞘翅目昆虫的寄生习性

寄主范围较窄,且产卵于寄主体外或远离寄主。

初孵幼虫具有发达的胸足,活泼,具寻找寄主及潜入寄主体内的能力。找到寄主后进入二龄时足发生退化而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幼虫。 (2)寄生性鞘翅目昆虫的寄主范围

———————————————————————————— 科 寄主范围 科 寄主范围 ————————————————————————————

4

羽角甲科 蝉的老熟幼虫体内 隐额甲科 天牛幼虫体外 扁甲科 树木害虫 薪甲科 介壳虫 瓢虫科 介壳虫 隐翅虫科 双翅目围蛹内

郭公虫科 棉铃象甲体外 坚甲科 天牛、吉丁、象甲幼虫、蛹体外 大花蚤科 蜂类幼虫、蜚蠊体内 长角象甲科 雌性介壳虫体内 ——————————————————————————— 4、寄生性鳞翅目昆虫

寄蛾科 Epipyropidae是典型的寄生性昆虫。

举肢蛾科 Heliodinidae、尖蛾科 Momphidae、夜蛾科 Noctuidae有一些寄生种类 寄生性鳞翅目昆虫的寄主范围

————————————————————————————科 寄主范围

———————————————————————————— 举肢蛾科 国槐、枣树的大球坚蚧

寄蛾科 蝉、叶蝉、飞虱、长头蜡蝉、广翅蜡蝉、宽额蜡蝉、 蛾蜡蝉、瓢蜡蝉、麦蜡蝉等蜡蝉总科害虫。 —————————————————————————— 二、捕食性天敌昆虫 昆虫纲中捕食性的类群很多。

蜻蜓目、螳螂目、脉翅目全部种类均为捕食性。

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债翅目、啮虫目、革翅目、缨翅目、鳞翅目中一些类群或一些科中大多数种类为捕食性。 (一)捕食性昆虫的生物学

1、了解生活习性、明确益害关系、恰当评价、合理利用

水生捕食性昆虫不仅捕食其他水生昆虫的幼虫, 也常常捕食鱼苗或其他小动物,有

利有弊蜻蜓幼虫捕食孑孓,也捕食鱼苗。脉翅

目齿蛉科捕食水虿、蜉蝣幼虫、石蝇幼虫。

陆生捕食性昆虫的作用也应一分为二。 蜻蜓捕食善飞昆虫,螳螂捕食多种昆虫。 芫

5

菁幼虫生活在蝗科卵囊内,但成虫危害作物。 2、食性的区分

广食性 捕食范围很广 涉及众多目甚至其他动物:蜻蜓、螳螂

寡食性 捕食范围较窄 捕食对象常为生活习性相似的或近缘的种类。食螨瓢虫(捕食叶螨)

单食性 捕食范围很窄 仅捕食一种昆虫或同属的若干种。澳洲瓢虫(仅捕食吹绵蚧)

3、捕食的方式

吸食捕食对象的体液 草蛉幼虫、龙虱幼虫 捕食体液和其他部分 螽斯、螳螂、蜻蜓成虫

许多捕食性昆虫是即灵敏又凶残的捕猎者,能够在地上或植物上活跃地寻找猎物,例如步甲、草蛉幼虫或螨类。有的可在飞行中捕猎,例如蜻蜓和食虫虻等。一些种类具有特殊的适应性的捕猎器官,如螳螂的捕捉式前足和蜻蜓的水生稚虫的下唇面罩等。

许多种类幼虫和成虫期都是捕食性的,捕食的猎物可有所不同。而有些种类则仅在幼虫期为捕食性,成虫是以花蜜和蜜露为食(多数情况下雌性成虫为非捕食性,仅负责在猎物上产卵而为其寻找猎物。猎物常为蚜虫或介壳虫等固着和群集生活的昆虫。) 例如,蚜蝇和瘿蚊把卵产在蚜虫群体的附近,无眼无足的幼虫以这些蚜虫为食。 有些可利用各种‘陷阱’,最著名的是蜘蛛网和蚁狮的沙地陷阱。还有一些可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使猎物就范。 业已证明那些具有相对简单和直接的生活方式的捕食性天敌在应用生物防治中最为适用。

4、依赖于密度 当作用的种群密度增加时其捕食作用加强,当种群密度降低时,其捕食作用减小。如单食性和寡食性种类,成为害虫数量控制的关键因素 (二)捕食性昆虫的类群及捕食对象

蜻蜓目Odonata 17个科,均为捕食性。 成虫捕食蚊、蝇、蛾、蝶、叶蝉等多种善飞害虫,但也捕食寄蜂、茧蜂、姬蜂等有益天敌。 幼虫(稚虫)水生,捕食孑孓等水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但也捕食鱼卵和鱼苗。 半翅目Hemiptera

6

水生半翅目昆虫:划蝽科、负子蝽科、仰泳蝽科、蝎蝽科、潜蝽科、蜍蝽科、蟾蝽科等捕食范围广,包括水生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半水生半翅目昆虫:黾蝽科、宽黾蝽科、尺蝽科、水蝽科捕食稻飞虱和其他稻虫。 陆生半翅目昆虫。

猎蝽科Reduviidae 均为捕食性。 一些种类吸食哺乳动物或鸟类血液,其他捕食包括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等各种昆虫及小动物。 姬蝽科Nabidae 常见于粮、棉、蔬菜、牧草等农作物及杂草。

成虫和若虫食性相似,捕食蚜虫、叶蝉、木虱、网蝽、长蝽、盲蝽、瘿蚊、跳甲、守瓜、象甲、蝶蛾类卵及幼虫,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

花蝽科Anthocoridae 小型半翅目昆虫。 捕食蚜虫、木虱、介壳虫、叶螨、蓟马、鳞翅目昆虫的卵及幼虫等各种昆虫及小动物,兼食植物汁液。 蝽科Pentatomidae 只有益蝽亚科的部分种类为捕食性。捕食鳞翅目幼虫、甲虫幼虫、叶蜂幼虫等。益蝽以松毛虫等林木害虫幼虫为食;镯敌生活在果树上,捕食鳞翅目幼虫。

盲蝽科Miridae 只有少数种类为捕食性。黑食蚜盲蝽以捕食蚜虫为主,兼食植物汁液。 黑肩绿盲蝽常见于稻田,捕食稻飞虱的卵及叶蝉的卵。

长蝽科Lygaeidae 只有大眼长蝽科为捕食性。 生活于杂草丛或果林、苗木、田地等,捕食蚜虫、叶蝉等微小昆虫。

脉翅目Neuroptera 分为3个亚目,均为捕食性。 广翅亚目幼虫水生,捕食水中生活的昆虫; 蛇蛉亚目幼虫陆生,捕食生活在树上的昆虫; 扁翅亚目幼虫大多陆生,捕吸式口器善捕陆生昆虫,吸食体液。 粉蛉科 Coniopterygidae

生活于果园和树林,捕食红蜘蛛、蚜虫、介壳虫、粉虱等害虫。

褐蛉科 Hemerobiidae 生活于果林和树木上,捕食蚜虫、介壳虫、木虱、叶蝉和红蜘蛛等害虫。

草蛉科 Chrysopidae 幼虫喜食蚜虫,故称“蚜狮”。

生活于果园和树林,捕食红蜘蛛、介壳虫、木虱、叶蝉、蝶蛾类的幼虫及卵。 蝶蛉科 Psychopidae 种类少,生活于树皮和树干缝隙处,捕食蛾类幼虫等害虫。

7

蝶角蛉科 Ascalaphidae 成虫十分活泼,捕食小虫;幼虫生活于植物上或石块等杂物下,捕食小虫。

鞘翅目Coleoptera 捕食性和寄生性的种类集中在肉食亚目和多食亚目中,不少是害虫的重要天敌。 肉食亚目中重要类群有虎甲科、步甲科、龙虱科等,多食亚目中重要类群有瓢虫科、萤科、芫菁科等。

虎甲科 Cicindelidae 成虫生活于地面,行动十分迅速,善飞,捕食各种昆虫,捕食能力极强。

步甲科 Carabidae 种类众多,已知21000多种,成虫及幼虫均为捕食性,捕食各种昆虫、蚯蚓、蜗牛等,捕食量极大。

瓢虫科 Coccinellidae 种类众多,大多为捕食性,成虫及幼虫均捕食,主要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螨等,捕食量极大。对捕食对象有一定选择性,不少种类属于寡食性种类。

瓢虫是各国在生物防治中非常感兴趣的天敌昆虫。自1888年美国加里福尼亚从大洋州引进澳洲瓢虫以来,瓢虫作为天敌引进成为生防工作的重要方面,引进的瓢虫种类日益增多。已有20种瓢虫引进后对害虫产生了明显的控制效果。 在我国生物防治工作中,瓢虫的利用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膜翅目Hymenoptera 捕食性种类很多。寄生性种类的成虫也常取食寄主的体液。 黑青小蜂以产卵管插入寄主棉红铃虫幼虫体内吸食寄主体液,因而刺死的寄主比寄生还多。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在产卵时也有取食由产卵管刺伤卵壳而流出的体液的习性。取食寄主体液的寄生蜂成虫是相当普遍的。

蚁科 Carabidae 大多数种类为捕食性,捕食各种动物,尤其捕食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在森林中,蚂蚁捕食各种害虫,成为森林的保护者。

双翅目Diptera 捕食性种类很多,在成虫期或幼虫期捕食各种昆虫。 双翅目昆虫的习性十分复杂。其中有植食性的,如实蝇科、瘿蚊科、潜蝇科等,为作物的重要害虫;有腐食性或粪食性的,取食动物的尸体、腐败的植物体或动物的粪便,如家蝇、麻蝇、丽蝇;也有寄生性的。

食蚜蝇科 Syrphidae 幼虫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蝉、蓟马、小型鳞翅目幼虫。成虫取食花粉、花蜜以及蚜虫分泌的蜜露等。

8

食虫虻科 Asilidae 幼虫生活于湿土或腐木中,捕食各种昆虫及小动物;成虫善飞,食性很广,捕食蝗虫、蟋蟀、蝇类、蜂类、甲虫、蜻蜓等各种昆虫。 其益害要慎重评价。

蜂虻科 Bombyliidae 幼虫寄生、寄食或捕食,常见于蜜蜂、胡蜂巢内或蝗虫的卵囊中,或取食蜂蜜、或取食蜂蚴或蜂蛹、或取食蝗卵。

瘿蚊科 Cecidomyiidae 一些种类捕食或寄生蚜虫、介壳虫及其他小型昆虫群落中,或捕食叶螨。 第二节 其他捕食性动物

有许多动物类群也能够捕食有害生物,在自然系统中对有害生物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自然控制作用。其中一些种类已作为害虫天敌被利用。包括节肢动物的蛛形纲、脊椎动物的两栖类、益鸟、兽类及鱼类等。 一、农田蜘蛛

?

是稻田、棉田、果园等农林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对害虫具有重要的自然控制作用,已引起广泛重视。

? ?

日本报道,稻田蜘蛛14科91种;果园蜘蛛19科115种。

我国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各省已进行了对农田蜘蛛的调查及保护利用研究;初步查明农田蜘蛛130多种。

?

农田蜘蛛的保护利用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农田蜘蛛的习性

?

肉食性,喜食活食,主要食物为昆虫,也捕食叶螨和其他蜘蛛甚至同种间相互残食。

?

在农田中,可捕食多种农林害虫,捕食量大。

草间小食蛛每天能捕食棉铃虫幼龄幼虫100头以上,捕食飞虱、叶蝉4至5头。拟环狼蛛每天捕食黑尾叶蝉10头。

?

在棉田、稻田,有些蜘蛛还能够捕食一些蛾类成虫。

纺丝和结网

?

蜘蛛均可纺丝。

丝一般用于建巢和做卵囊;有的用丝结网和包裹猎物;雄蛛用丝做精

9

网进行交配;拖丝用于下降、行走或附着;幼蛛借丝飘荡空中,进行扩散。

?

根据结网与否,将蜘蛛分为游猎蜘蛛和结网蜘蛛两类。

(二)农田蜘蛛的主要类群

?

微蛛科 Micryphantidae

常见于稻田、棉田、旱地、果园、茶园,是农田中十分普遍的一类,占蜘蛛总量的50%至70%。结小网于植物丛中,捕食叶蝉、飞虱、蚜虫、稻纵卷叶螟、棉铃虫幼虫。

?

球腹蛛科 Theridiidae

结不规则笼状或盘状小网于植物之间,捕食叶蝉、飞虱等小虫。

?

肖蛸科Tetragnathidae

生活于稻田、棉田、近水的杂草和灌木丛中。

?

圆蛛科 Araneidae

在田边、地边杂草、灌木丛间、植株与田埂间或稻株间布车轮形网。捕食飞虱、叶蝉等小虫。对蛾类也有一定控制。

?

狼蛛科 Lycosidae

不结网,常见于地面、稻田水面、田埂边、沟边和植株间。善于行走、行动敏捷,食量大、食性杂。捕食叶蝉、飞虱等小虫,也捕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螟等多种中小型蛾类及黏虫低龄幼虫和蝼蛄。是稻田中的重要天敌。发生量占10%至40%。

?

猫蛛科 Oxyopidae

不结网,游猎于杂草及灌木丛上。捕食叶蝉、飞虱、鳞翅目幼虫、蚊蝇等及小型蛾类。

?

管巢蛛科Clubionidae

游猎生活,以丝将叶片卷成管状为巢。是稻田常见类群,其密度约为第五位。

?

跳蛛科 Salticidae

不结网,游猎生活,常见于田间的稻丛、棉株、蔬菜、果树等茎叶上捕食害虫。

?

漏斗蛛科 Agelenidae

结漏斗形网,在山区农田常见。捕食黑尾叶蝉、飞虱、螟虫、稻纵卷叶螟等鳞翅

10

目害虫的成虫和幼虫。 二、螨类

? ? ?

3亚目、7亚科、267科、50万种。

害螨类危害各种农作物及储粮干果,寄生于人畜体上,传染各种疾病。 益螨类能寄生或捕食其他农业害虫和害螨,在生态系统中是害虫和害螨类的重要自然控制因子。

?

根据习性分为寄生性螨类和捕食性螨类。是天敌保护方面的重要类群。有些已应用于农业生产,收到良好效果,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植绥螨科 Phytoseiidae

种类很多,分布广泛,世界已知800多种。 一般为捕食性,也能取食花粉。捕食棉花、果树、豆类、蔬菜等作物上的害螨。 智利植绥螨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已被欧美一些国家成功地用来防治温室的叶螨;我国也曾引进,初步实验效果较好。 我国四川、广东等地曾研究过几种植绥螨的繁殖和利用。表明对橘金爪螨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长须螨科 Stigmaeidae

常见于果园及菜地。能够捕食叶螨、瘿螨、蚧类和粉虱的若虫。 其他捕食螨类及其有关资料

———————————————————————————— 名称 习性

————————————————————————————吸螨科 捕食苜蓿害螨、绿圆跳虫、棉蚜

绒螨科 寄生于蝗虫体外、若螨和成螨捕食蝗虫卵、棉蚜 赤螨科 寄生于蝗虫、小地老虎、捕食棉铃虫卵、寄生和捕 食棉蚜、捕食红蚧

大赤螨科 捕食红叶螨、家蝇卵、寄生于蝗虫的器官和气囊 囊螨科 寄生于蜚蠊体内、寄生于麦蛾 ———————————————————————————— 三、食虫益鸟

11

益鸟的种类多,捕食量大,是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

我国的鸟类约1100多种。其中主要以昆虫为食的鸟类约占50%。

常见的食虫益鸟类有大山雀、大杜鹃、红脚隼、大斑啄木鸟等15科23种。 我国在食虫鸟类的调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方面已作了大量的工作,为益鸟的保护、招引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地区 鸟类种数 捕食害虫情况

————————————————————————————

河北省昌黎县 53种 37种完全以昆虫为食,其余食物中50%为昆虫; 江苏省茅山林区 100种 27种吃松毛虫;

辽宁省 40多种 捕食松毛虫、松壳蛾、枯叶蛾、天幕毛虫、舞毒蛾、尺鹱、螽斯、蝼蛄、叶蜂、金龟子、天牛、吉丁虫等;燕珩胃中90%的食物是蝗虫,

其雏鸟平均每天吃90头蝗虫;戴胜可啄食地下的蝼蛄和金针虫。 ———————————————————————————— (一)常见农林益鸟的种类

(二)食虫益鸟的保护和招引

红脚隼 大杜鹃 燕珩 白翅浮鸥 楼燕

大斑啄木鸟 绿啄木鸟 家燕 金腰燕 黑卷尾 暗灰雀鹎 黑枕黄鹂

红嘴山鸦 灰喜鹊 大山雀 沼泽山雀 乌鸦 鹊鸲 北红尾鸲 山脊令 白脊令 田鹩 红尾伯劳

12

? ? ?

保护益鸟的巢、卵和幼雏 为益鸟创造居留的条件 冬季的喂养和设立饮水槽

四、食虫两栖类

两栖类中的蛙和蟾蜍主要以昆虫和其他小动物为食料,是农田中的重要天敌类群之一。

(一)食虫蛙的生活习性

成体生活于陆地,喜近水阴湿的环境,产卵于水中。

捕食对象主要是昆虫,其中大多为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叶蝉、稻蝽、稻蝗、蚱蜢、蝼蛄、蟋蟀、斜纹夜蛾、金龟子、叩头虫、白蚁、蚊蝇等农业害虫,也有蜗牛等有害生物。

食量大,一只黑斑蛙每天吃70至90头叶蝉或稻虱;泽蛙一天最多可吃266头叶蝉。 活动时间长,黑斑蛙和泽蛙在长江以南每年可活动8个月。 (二)食虫蛙的类群

水栖蛙类 生活在水域附近或水中。生活于稻田、池塘、沼泽地的黑斑蛙(青蛙、田鸡)、金线蛙、沼蛙能捕食大量农田害虫;生活在山间溪流内、在山间林地捕猎的棘蛙、臭蛙、湍蛙。

陆栖蛙类 成蛙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林木草丛,如蟾蜍、泽蛙、林蛙、姬蛙、狭口蛙等。种类多、数量大、分布极广,对控制旱地害虫起着积极作用。

树栖蛙类 善于攀登枝叶,可利用指和趾末端的吸盘爬上灌木丛和高杆作物的枝叶,吞食农作物害虫,如雨蛙、树蛙等。 第三节 害虫天敌的保护与助长 一、昆虫生命表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有害生物的天敌是抑制害虫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应用昆虫生命表能够明确说明其作用。

Morris(1963),Watt(1961,1963)给出一个基本的数学模型来说明昆虫生命表及其数据分析方法: I=N2/N1

13

=SE?SL1 ?SL2?SPP ?SP ?SA ?F ?PF ?P♀

其中:I—种群趋势指数

N1 —当代数量; N2 —次代数量;

SE —卵存活率; SL1 ?SL2? —各龄幼虫存活率; SPP —预蛹存活率; SP —蛹存活率; SA —成虫存活率; F —指定的标准卵数;

PF—雌虫实际能够达到标准卵量的%; P♀ —雌虫占成虫总数的%。

解释:在该公式中,I(种群趋势指数)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指标。其中 F为指定的标准卵量,一般不作任何改变,其他各个组分都因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化。天敌对于PF(雌虫实际能够达到标准卵量的%)和P♀ (雌虫占成虫总数的%)两个组分的影响较小,但对各个虫期的存活率(SL1 ,SL2?SPP ,SP ,SA£?的影响非常大,往往成为I 值下降的重要因素?£

从表中看出,主要由于天敌的作用而引起稻褐飞虱下代种群数量的明显下降,下代卵量仅为原世代卵量的9%。其中卵寄生蜂的作用使存活率下降最为明显。如果排除卵寄生蜂的作用,则:

I = (0.2528)(0.6360)(0.58) (150) (0.3126) (0.875) = 3.826

增长倍数(M(SE))= I (SE)/ I = 3.826/0.09 = 42.5 即:卵期天敌被排除后,害虫种群数量增长趋势将比原来增长42.5倍。 二、保护天敌在害虫种群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害虫管理)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把害虫种群数量长期控制在一个低水平以下,不会引起经济上的损失。 天敌的保护是实现害虫种群数量控制的基础。

选择性杀虫剂和选择性施药方法是当前天敌保护的重要途径。 采取对害虫杀伤力相对较大、对天敌杀伤力相对较小的选择性杀虫剂。 采取对天敌杀伤力相对较小、对害虫杀伤力相对较大的选择性施药方法。 化学防治与天敌保护相互协调,有助于解决害虫在猖獗和次要害虫的大量发生。 害虫再猖獗的原因 次要害虫大发生的原因

14

避免害虫大量发生的途径 次要次要害虫大发生的原因

害虫天敌作用下降的原因

植物种类的单一化造成植食昆虫种类的单一化,天敌因此而缺少过渡的寄主而数量减少甚至消失;

气候条件的影响; 越冬期由于气候和寄主的原因而大量死亡; 天敌与寄主和过渡寄主的物候期不适应; 重寄生性天敌的存在; 成虫期的营养补充等。 保护与助长的方法

减少自然天敌的死亡 尽量减少和避免广普性杀虫剂的使用;直接保护天敌 补充天敌的数量 大量繁殖和散放当地天敌

助迁和招引 将天敌的卵或巢移放到所需地;创造适宜条件以引诱天敌 补充天敌的食料及寄主

栽种蜜源植物,挂放寄主卵,散放不育(产不育卵的)寄主 其他 防止引进重寄生天敌和重寄生的其他生物

第四节 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的大量繁殖与扩散

大量繁殖和散放可有效地增加天敌的种群数量,特别是在害虫发生的初期天敌数量

15

少而不足以控制害虫的发生趋势时具有显著的效果。 天敌引进时也需要解决大量繁殖的问题。 一、天敌昆虫大量繁殖的方法 利用天敌的自然寄主繁殖天敌昆虫

在室内繁殖天敌的防治对象或其他自然寄主来培养天敌昆虫 利用半合成饲料培养寄主 人工饲料培养天敌昆虫

二、几种重要天敌昆虫大量繁殖的方法 (一)赤眼蜂的大量繁殖与散放 (二)蚜茧蜂的繁殖与应用 (三)草蛉的饲养与散放 (一)赤眼蜂的大量繁殖与散放 室内大量繁殖赤眼蜂寄主的选择

国外应用麦蛾、地中海粉螟、米蛾等卵;国内广泛应用柞蚕卵和蓖麻蚕的卵作为室内大量繁殖的寄主。柞蚕盛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贵州,卵粒大,每卵可育出赤眼蜂成虫50-60头,一头雌蚕的卵可育出蜂万头以上。蓖麻蚕南方较普遍,每卵可育出赤眼蜂成虫30-40头,同时也是松毛虫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舟蛾赤眼蜂的良好寄主。

寄主的管理与储存 应用以新鲜卵最好,但常常也需应用低温冷冻的卵。一般以秋、冬初收茧取卵冷冻,次年早春繁蜂应用。 蜂种的选择和采集

选择适应于防治对象、适应于防治对象的生境、适应于现有的繁殖条件(如寄主等)。 蜂种的扩大繁殖 用玻璃器皿或制成木框,将卵粘在纸上制成卵卡。 大量繁殖方法 普遍采用大空间玻璃面繁蜂法、磙式接蜂器繁蜂法。

赤眼蜂的散放 在防治对象开始在农作物上产卵时第一次散放,随后隔5-7天散放一次,至卵期高峰出现后可停止。可散放成蜂、将要羽化的卵。 (二)蚜茧蜂的繁殖与应用

寄主蚜虫的繁殖 蚜茧蜂只寄生蚜虫,要首先繁殖大量蚜虫供做寄主,如

16

烟蚜等。

蚜茧蜂的繁殖 对寄主蚜虫有一定选择性,对生态环境条件有一定适应品系,故蜂种应采自所防治对象蚜虫的僵蚜。蜂蚜比为1:160,雌雄比为2:1。 蚜茧蜂的释放 田间蚜虫呈点片发生时、大棚温室在蚜虫初见时释放效果最显。如虫口密度高,隔4-5天可再放蜂一次。蜂蚜比可在1:160-200。 蚜茧蜂引进和移殖 引进蚜茧蜂控制蚜虫可收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三)草蛉的饲养与散放

美国采用麦蛾卵或人工饲料大量繁殖普通草蛉已获得成功,并在防治棉铃虫和烟草夜蛾方面取得明显效果,使棉花产量提高一倍以上。

? ?

我国对草蛉的饲养、繁殖和应用也引起注意。 草蛉的饲料

米蛾卵是饲养多种草蛉的良好饲料。人工饲料包括成虫的人工饲料、幼虫的人工饲料和人工模拟卵。

?

草蛉的饲养和繁殖

成虫饲养需要饲养架、产卵盒、转换器。幼虫饲养可用罐头瓶、硬纸盒、纱笼。

?

草蛉的散放和防治效果

散放成虫、幼虫或卵均可,但一般以低龄幼虫为主。河南民权县1975年棉铃虫减轻37.4%-84.6%;北京通县每亩地散放蛉卵2万粒,棉铃虫数量减少77.8%;苗害率减少75.6%,草蛉幼虫多2.4倍;河北、山东等有防治温室粉虱、苹果叶螨、山查红蜘蛛的报道。

第五节 天敌昆虫的助迁、移殖和引进

助迁、移殖和引进害虫天敌、增加农林生态系统中有益昆虫的种群,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已有不少害虫在移殖或引进有效天敌之后,其种群数量被长期控制在经济损失水平之下,消除了为害的威胁。 一、天敌昆虫的助迁

早在公元304年《南方草木状》中记载的采集黄aS蚁Oecopyhylla smaragdina Fab.

17

放养于柑橘园内防治害虫,是以虫治虫最早的记载。直至1960年广东四会县在继续使用。1978年又恢复使用。

福建和台湾应用红蚂蚁Tetramorium guineense Fab.防治甘蔗螟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河南及其他省的棉区利用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 防治棉蚜,从麦田采集七星瓢虫的幼虫、蛹及成虫移放到棉田。 二、天敌昆虫的移殖

通过移殖可将一些起源于南方的天敌引入,使其在北限之外生存一段较长时间,对害虫数量起到抑制作用。

1953年首次由浙江永嘉县将大红瓢虫移殖到湖北宜都县,当年柑橘园内的吹绵蚧基本被消灭。1954年以后,四川各地柑橘产区继续移入大红瓢虫防治吹绵蚧,都得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通过天敌移殖可使由于人为因素扩大了分布范围的害虫受到抑制。

1972年广东丰顺县自海南岛乌烈紫胶林场引进白虫茧蜂 Bracon greeni 进行繁殖散放,至1973年10月,白虫茧蜂对白虫的寄生率以达到70%以上,白虫种群数量明显下降,消除了为害的威胁。 三、天敌昆虫的引进

天敌昆虫的引进措施的迅猛发展是从引进澳洲瓢虫Rodolia cardinalis Mulsant 防治吹绵蚧Icerya purchasi Mask.成功的实践开始的。

百多年来,已取得了巨大成绩。引进的天敌昆虫包括茧蜂45种、跳小蜂27种、蚜小蜂22种、瓢虫21种、寄蝇19种、姬蜂16种、姬小蜂11种以及赤眼蜂、瘿小蜂等。 美国引进天敌对62种害虫的生物防治取得了成效,其中消除为害的13种、基本消除为害的26种、减轻或部分减轻为害的23种;全世界引进天敌防治的157种害虫中消除为害的31种、基本消除为害的73种、减轻或部分减轻为害的53种。

引进天敌后控制害虫的类群包括同翅目66种(其中介壳虫51种)、鳞翅目33种、鞘翅目20种、双翅目11种、膜翅目7种、直翅目5种等。 四、天敌引进的一般技术和注意事项

?

?

选择天敌的收集地区

优先选择地理上相隔离的、历史上独立发展的、但是气候条件又比较相似的地区;

18

?

优先选择在害虫分布区内、气候和食物条件有利于害虫发生、但是害虫却发生较少、危害较轻的地区;

?

优先选择害虫的原产地。 选择引进天敌

?

优良的天敌一般应是收集区内起作用较大的种类(优势种); 优良的天敌往往是寄生范围和捕食范围较狭窄(专一性较强)的种类; 优良的天敌往往是同种害虫的天敌或其近缘种、近缘属中生活习性相似的天敌。 引进天敌时的检疫和繁殖培养

?

为避免在引进材料中带进有害的重寄生物或其他有害生物,在引进散放前要在专门养虫室内进行免疫培养。

?

引进的天敌要繁殖一定的数量以备散放。

关于引进当地已有分布的天敌种类问题

?

引进当地已有分布的外地品系有可能提高天敌的生活力和提高天敌对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

?

引进外地品系,与当地品系杂交,其后代可能表现出优势。

第六节 害虫天敌调查研究方法

一、天敌标本采集、制作、保存 ?天敌标本采集、制作与保存

采集用具:捕虫网、吸虫管、毒瓶 采集方法:网捕法、诱集法、观察搜捕法

标本制作与保存:纸包纸袋、针插、三角纸粘制、酒精浸制 二、害虫天敌调查研究方法

?

寄生率=被寄生卵总数/(被寄生卵总数+害虫数)?100%

某种蜂寄生率=某种蜂寄生卵数/ (被寄生卵总数+害虫数)?100% 卵块寄生率=被寄生卵块数/卵块总数?100%

?

?

三、生命表--天敌作用评价的方法

?

种群趋势指数(Trend index of population, I)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指标。 I 值的基本含义是:

19

?

当I=1时,次代种群数量与当代相同或种群数量保持原有水平; 当I<1时,次代种群数量(或经历t时间距离后的种群数量)下降; 当I>1时,次代种群数量(或经历t时间距离后的种群数量)上升; 如果I=n,即种群数量是原来的 n 倍。

?

?

?

思考题

1、作为天敌生物应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2、什么样的昆虫是寄生虫或拟寄生虫?与捕食性昆虫比较它有什么特点? 3、寄生虫的寄生方式有哪些?特点? 4、寄生现象分为哪几类?各自的特点? 5、寄生虫主要集中在昆虫纲的哪些目? 6、了解寄生蜂的重要类群和意义? 7、了解其他寄生虫的重要类群和意义? 8、了解各类捕食性天敌的生物学特征。

9、什么是昆虫生命表?其计算公式中各项的含义是什么?学会使用昆虫生命表。 10、害虫再猖獗和次要害虫大发生的原因和避免途径?

11、害虫天敌保护与助长的基本方法?天敌昆虫大量繁殖的方法? 12、了解国内外天敌引进的成功事例。天敌引进时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3、掌握天敌标本采集、制作与保存的技术和方法。

14、什么是种群趋势指数(Trend index of population, I)?I 值在不同情况下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第五章 病原微生物

昆虫的传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的寄生而引起的。那些能够使害虫致病的微生物与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一样,也是一类可在害虫生物控制中被利用的天敌。 昆虫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原生动物、真菌、线虫等。 第一节 昆虫的传染病和流行 一、感病昆虫的症状和病征

症状和病症二者总称综合病症,可作为在自然条件下和利用微生物病原防治害虫时鉴别染病昆虫的依据。

20

第三节 昆虫病毒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 一、一般情况

?

昆虫病毒较早应用于森林害虫叶蜂类的防治,在林区应用NPV等可获得持久的防治效果。

?

应用昆虫病毒防治森林害虫的成功引起对其他害虫防治的研究。目前大约已有50多种昆虫病毒进行过大田实验,例对棉铃虫的NPV的研究等。

?

在美国棉铃虫核型多角病毒制剂对防治棉花、玉米、高粱、烟草、番茄等作物上的美国棉铃虫和烟草夜蛾等害虫的效果相当于常用的化学农药的效果。

?

我国近年来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害虫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已发现的桑毛虫NPV、马尾松毛虫的NPV和CPV、黄地老虎的GV和小菜蛾的GV等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二、影响病毒防治害虫效果的环境因素

?

温度

凡能够影响寄主昆虫生物学的因子均能够或多或少影响病毒的易感性,所以温度可视为病毒病的激发因素之一。温度可影响发病潜伏期的长短。 NPV和CPV的传播适温为25oC。

?

光线

紫外线对病毒的致病力有影响。

?

pH值和土壤

pH可影响病毒的活性。病毒在土壤中有相当高的稳定性,施于土壤的NPV 制剂在231周内数量不减。 思考题

? ? ?

1、昆虫病毒的基本特征?

2、昆虫病毒分类哪几类,主要的形态特征是什么? 3、了解几类重要昆虫病毒的特点和应用情况。

第九章 有害生物病原体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病体的收集和材料的保存

31

一、病体材料的收集

?

昆虫的发病可出现于不同的发育阶段,最好采集完整的死虫体,将单个虫体连同部分基质置于棉层或滤纸中在移入容器,或直接装入小瓶,并加棉塞。

?

理想的供鉴定标本是刚死的或已被侵染的活虫体,但常不易找到,主要是如何区分病体和健体。

二、病、死虫体材料的处理和暂时保存

?

病、死虫体最好能够立即进行检查、鉴定和分离病原。

病、死虫体标本通常需要经过对寄主病情的描述和对病原的分离鉴定、供作病理组织学的研究、病原对健康虫体的侵染实验。标本少时要分份进行不同目的的研究。因此要暂时保存标本。

?

?

可将病死虫体置于适当低温下(4oC)保存病原和虫体组织。进一步组织病理学研究的材料要保存在福尔马林乙醇混合液、升汞固定液、布恩氏溶液等固定液当中。

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提纯鉴定 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离、提纯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是了解昆虫疾病和利用病原防治害虫的重要环节。

?

一般步骤

虫体表面消毒:

用升汞溶液、次氯酸钠溶液、乙醇、石炭酸溶液等。 人工培养分离提纯:

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或肉汁培养基、葡萄糖琼脂或葡萄糖汁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或马铃薯葡萄糖汁培养基、蛋白胨葡萄糖酵母培养液等。 病毒粒子不能采用一般分离培养方法,可用离心方法分离提纯。 二、病原微生物的鉴定

? ?

整体材料的一般观察 显微镜检查

制片 染色

32

第三节 优良菌株的筛选和致病力保持 一、致病性实验

?

昆虫病原微生物的筛选要经过染病虫体的收集、病原的分离培养、菌种的进一步纯化、和进行对害虫的致病性实验等。

致病性实验 供试昆虫的饲养 接种:

口部接种法 局部接种法 二、致病力的改变

?

不同变种或品系的筛选

不同变种或同一变种的不同品系对昆虫的致病力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别。例如苏云金杆菌的不同变种。

?

改变培养条件筛选致病力强的品系

Smirnoff(1967)认为以在昆虫寄主的自然环境中选择在低温下致病力高的细菌品系较为理想。例苏云金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晶体毒素的产量可相差10倍。

?

通过虫体移接提高致病力

Steinhaus(1958)认为每次通过虫体移接,可提高致病力。例如蜡质杆菌的孢子经8次移接后致病力可增加50倍。 三、致病力的诱变

?

某些理化因素能改变病原体DNA的正常复制方式而提高变异率,从而可能筛选出致病力高的优良菌株。

?

诱变筛选的一般程序

诱变菌液的准备 处理 致病性实验

?

物理诱变

33

X-射线、?-射线、紫外线

?

化学诱变

硫酸二乙酯、甲基硝基亚硝基胍、亚硝酸、氮芥处理

?

其他诱变因素

噬菌体、抗癌药物丝裂霉素 C(可抑制 DNA合成)

第四节 微生物杀虫剂产品质量测定和标准化

一、病原有机体和颗粒的计数测定

?

由于产品标准化的要求,须采用适合的测量单位来表示病原微生物制剂的杀虫毒效。所以微生物杀虫剂有效成分的测定在防治实践中是不可缺少的。

?

步骤:

制剂匀质悬乳液的制备 颗粒的计数测定

计数板计数:颗粒数/克(毫升)=每小格平均数· 4 · 106 · 稀释倍数

活生物体的计数测定:活孢子数/克制剂= 平均菌落数· 稀释倍数 线虫的计数:线虫数/毫升原液=每0.1毫升的平均数· 1000 二、微生物杀虫剂的生物测定

?

生物测定的意义

许多细菌制剂不仅产生孢子,而且还产生晶体毒素,二者并非绝对 1:1 的关系。所以仅测定孢子的数量并不能够代表晶体毒素的数量。

?

?

生物测定的步骤

致死中浓度(或剂量)的估计

常以能使某种供试昆虫死亡率为50%时所需的菌剂浓度或剂量来表示该菌剂的毒力,称为致死中浓度(LC50)和致死中剂量(LD50)。

?

原液制备

34

?

试剂稀释 生物测定实验

?

以一定数量的供试虫种进行制剂的毒效试验。

?

图解法求致死中浓度(或剂量)

在剂量(对数值)死亡率(机率值)图中,查机率值为 5 的相应横坐标剂量对数值,其反对数即为该制剂的LC50或LD50。该数值越低,表示毒效越高。 三、微生物杀虫剂的标准化

?

1966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昆虫病理和微生物防治学会上建议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出产的E-61作为国际的标准制剂。其毒力效价定为1000IU(国际单位)/毫克,试虫为地中海粉螟。所有的苏云金杆菌类制剂都可用生物测定的方法与E-61比较致死中量,并用IU/毫克来表示毒力效价。

?

样品毒效(IU/毫克) = 标准品LD50(或LC50) / 样品LD50(或LC50) ×标准品毒效(IU/毫克)

思考题

? ? ?

1、了解病体材料收集、处理和暂时保存等基本知识。 2、病原菌致病力改变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3、微生物杀虫剂生物测定和标准化的一般步骤。

35

?

行动和反应异常 消化障碍 发育障碍 生殖障碍

体色变化 因病致死后的改变 染病和因病致死的虫体中有病原存在

?

?

?

二、病原微生物对昆虫的侵染

侵入途径 由口经消化道侵入;由体壁或气管侵入;通过卵(病毒、原生动物、立克次氏体)或精子(微孢子虫)传播。

感染类型 急性的、慢性的、潜伏性的;原发性的、次生性的;偶发性的、地方性的、流行性的;局部的、全身性的。

病原细菌使血液感染有两种类型 败血症、毒血症。

昆虫不同发育阶段对病原的易感性 一般老龄幼虫易感,成虫少感,蛹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抵抗性。 三、昆虫疾病的流行

?

自然界中昆虫的流行病

昆虫病原经过传播扩散和再侵染,可使病原扩大到昆虫整个种群,在自然界中形成疾病的流行,从而起到控制种群的作用。

在自然条件下,以病毒流行病最常见,真菌流行病次之,细菌流行病再次之,原生动物、线虫和立克次氏体流行病偶可发生。

?

影响流行病的主要因素

病原的致病力:流行病的强度可随病原致病力的提高而增加。

病原在自然界中的滞留:病原如能在寄主环境周围较长时间滞留并保持活性,一旦条件适合便可作为侵染源而诱发流行病。 四、病原的专化性

?

涉及到寄主范围、感病性、免疫性等问题。要考虑病原是否也能使人和高等动物患病,是否也侵染益虫,它们的杀虫范围多大等方面。

?

对人类和脊椎动物的影响:昆虫病原必须对人类和脊椎动物安全才能被利用,如苏云金杆菌。

?

对益虫的影响:微生物防治手段的昆虫病原不致损害蜜蜂、家蚕、柞蚕以及寄生

21

性和捕食性昆虫。如苏云金杆菌。

?

对害虫致病的专化性:具有相当高度专化性的昆虫病原是比较安全的。昆虫病毒被认为是高度专化的。

第二节 昆虫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昆虫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原生动物、真菌、线虫等。 ——————————————————————————————

病毒包涵体 1.0-15 微米 病毒粒子(杆形或球形) 0.01-0.3 微米

立克次氏体 0.3-0.6 微米

细菌 0.5-50 微米

原生动物 2.0-20 微米

藻类 1.0-50 微米

酵母菌 5.0-10 微米

真菌 5.0 微米-数厘米 线虫 1毫米-数厘米 —————————————————————————————— 一、昆虫致病原生动物

一般特征 单细胞微生物。主要经口进入昆虫幼虫消化道侵染。对寄主的作用较缓慢。寄主通常的反应是活力和生育能力减退、寿命缩短、对外界刺激反应迟缓等。

?

主要类群

鞭毛虫纲Mastigophora、肉足纲Sarcodina、孢子虫纲Sporozoa。

?

微孢子虫具有一条极丝和一团孢子原生质。被吞食进入肠道,通过外翻极丝而逸出引起感染。是防治害虫原生动物中最重要的一类。

?

在各发育阶段都可侵染,侵染数天或数月将寄主杀死。可侵染马氏管、脂肪组织、血细胞、肌肉、生殖组织甚至全体组织。引起活力丧失、行为改变、交配减少和卵率降低等。

?

如玉米螟孢子虫、粉蝶麦氏微孢子虫、勒氏微孢子虫、粉蝶微孢子虫、鳃角金龟

22

微孢子虫。 二、昆虫致病线虫

?

一般特征

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小型多细胞动物。与昆虫寄生、共生或机械联合。可侵入幼虫、蛹或成虫的体腔,使其不育或生活力减退。线虫也可携带病毒到虫体内。

?

主要类群

尖尾总科Oxyuroidea、滑刃总科Aphelenchoidea、垫刃总科Tylenchoidea、小杆总科Rhabditoidea、索总科Mermithoidea。

?

线虫可在肠内发育和生殖(尖尾总科);进入血腔和生殖腺,引起寄主不育、诱发败血症等(滑刃总科、垫刃总科、小杆总科) ;造成机械穿孔、使寄主丧失大量体液引起迅速大量死亡(索总科)。

三、立克次氏体

?

一般特征

具有细菌所具备的许多特征,但又同病毒一样,为专性寄生的病原微生物。能被吉姆萨染剂染成红色(颗粒病毒不能)。往往不能在单纯的人工培养基上培养,能在感病的寄主体内或在试管中的组织培养液内繁殖。

?

主要类群

与昆虫有关的立克次氏体分别隶属于立克次氏体科 Rickettsiaceae 的立克次氏体族Rickettsieae、 肠立克次氏体族 Ehrlichieae和沃尔巴克氏体族Wolbachieae。其中,微立克次氏体属Rickettsiella对多种昆虫有明显的致病性。

?

例如:日本金龟微立克次氏体、五月鳃角金龟微立克次氏体、粉甲微立克次氏体、大蚊微立克次氏体、摇蚊微立克次氏体、蟋蟀微立克次氏体、沙漠蝗微立克次氏体等。

?

五月鳃角金龟微立克次氏体经口传染的幼虫2-3月后初见病征,4-6月后在20o有85%死亡,病体呈乳白色消退,在低温时移至土表。

第三节 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的作用和病原增殖 一、微生物防治作用

23

?

速效性短期防治

微生物杀虫剂与化学杀虫剂的区别:

有较高的选择性,对脊椎动物一般无害; 害虫对微生物制剂的抗性发展较慢;

病原能在寄主体内繁殖,可通过寄主传递和扩散; 病原可通过选择而增强致病力;

病原体对被防治害虫种群的影响比单纯死亡率所表现的效果更为深刻。

?

长效性持久防治

微生物病原制剂如在害虫种群中滞留,并将疾病传播到后代则可表现为持久性的防治效果。这时则表现为持久性的防治效果,从而成为被引入自然控制中的生物因子的成分。 二、病原的增殖

应用微生物杀虫剂或作为病原引入以防治害虫都需要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法国在1938年前生产的苏云金杆菌制剂(Sporeine)为微生物杀虫剂的首次商品制剂。

?

人工培养基上增殖

许多侵染性病原虽有寄生特性,但并不都排斥腐生生长,因而有可能进行离体培养。例如半固体发酵表面培养、液体深层发酵培养等。

?

活体培养

专性寄生的病原如病毒、立克次氏体、微孢子虫等必须在活体组织中才能繁殖,少数真菌和细菌也可用活组织增殖。 思考题

1、有害昆虫感病后有哪些症状和病征? 2、病原微生物对昆虫的侵染有哪些特点?

3、在自然界中昆虫的流行病有哪些种类?影响流行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昆虫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有哪些?了解它们的致病特征。

5、微生物杀虫剂比较化学杀虫剂有哪些优点?入选微生物杀虫剂的病原体应具备哪

24

些条件?

第六章 昆虫病原细菌的利用 第一节 昆虫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 一、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

专性病原细菌

一类专性极强的兼嫌气性芽孢杆菌,对特定的昆虫寄主有很强的致病力。例如金龟子乳状病病原细菌、蛾类萎缩病病原细菌。

?

兼性芽孢细菌

能产生芽孢并能在人工培养基上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类细菌。例如苏云金杆菌等。

?

潜能的无芽孢病原细菌

生活在昆虫肠道、不产生芽孢的杆菌。

?

兼性无芽孢病原细菌

格兰氏阴性,不产生芽孢。

入选微生物杀虫剂的病原体应具备下列条件:

?

毒力高,足以超过害虫的抗病力,能稳定可靠地使害虫发病致死;

稳定性好,不致因受自然环境影响、人工处理、悬浮剂、载体、施药方式而减低杀虫效力;

?

?

残效期长,具有在害虫种群中自然传播的能力; 作用迅速;

有选择性,对防治对象 剧毒,而对植物、益虫及哺乳动物无毒; 可大规模生产,经济安全。

?

?

?

第二节 苏云金杆菌

?

苏云金杆菌类群是包括许多变种并对多种昆虫具有高度致病力而广泛用于害虫防治的一类产晶体芽孢杆菌。于 1915 年首次以Bacillus thuringiensis Berliner 新种发表。

一、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

个体形态简单,有三个发育阶段:

25

营养体 芽孢囊 芽孢和伴孢晶体的释放

能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不同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形态各异;对营养条件要求不高,主要营养为动植物蛋白质衍生物;生长温度在12-40oC,生长最适pH为7.5。 二、致病机理

?

苏云金杆菌的毒素

甲体外毒素:一种能被热破坏的蛋白质 乙体外毒素:热稳定外毒素、蝇毒素 丙体外毒素:一种或多种未鉴定的酶

丁体内毒素:晶体毒素、伴孢毒素、蛋白质晶体

?

晶体毒素的致病机理

晶体毒素在肠道内受到作用释放有毒成分。

?

热稳定外毒素的致病机理

热稳定外毒素作用于控制生长发育的激素活动。 三、苏云金杆菌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杀虫范围和防治效果

有一定的广普性。对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的32科182种昆虫有不同程度的致病力和毒杀作用。对鳞翅目不少种类特别敏感。 由于扩散力较低,所以主要用作短期速效性微生物杀虫剂。我国14省利用苏云金杆菌制剂防治面积数百万亩,防治害虫20种以上(1976年)。

在美国已被应用于30种作物上的30种鳞翅目害虫。蔬菜和棉田某些害虫主要以使用苏云金杆菌制剂防治。

实验证明对人类未见明显病理症状。

?

苏云金杆菌类制剂的使用方法

喷雾、喷粉、灌心、制成颗粒剂、毒饵等,用时视具体防治对象和可能条件而定。

?

影响菌效的因素

菌剂的类别和质量 环境条件 使用技术 思考题

26

?

1、了解昆虫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和应用方法。

第七章 昆虫病原真菌的利用 第一节 昆虫病原真菌主要类群

目前已知有约530余种真菌能够侵染昆虫而致病。最常用于微生物防治的虫生真菌有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多毛菌、赤座菌、虫霉等。 一、引起昆虫僵病的真菌

?

僵病也称硬化病,是很多昆虫极为普遍的一类疾病。涉及的寄主范围很广,包括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双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特别侵染幼虫。

?

白僵菌

最常见,占昆虫真菌病的 21%。我国从海南到黑龙江都有分布,寄生 200 多种昆虫和螨类。 目前已知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卵孢白僵菌(B. tenella)两种。 白僵菌的分身孢子在 25oC、相对湿度 90% 以上、pH 4.4的条件下萌发率最高。菌丝在 13-36oC 都能生长。在 30oC、相对湿度 70%以下, pH 为 6.0 的条件下最适于分身孢子的产生。

?

绿僵菌

与昆虫有关的两种,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和(M. flavo-viride ),前者最常见。寄生范围已知超过 200 多种,包括金龟子、象甲、金针虫、鳞翅目幼虫、椿象、蚜虫等。被侵染的虫体表面有绿色粉末状孢子,之后孢子变为暗绿或黑色,又称黑僵菌。

绿僵菌在 10-30oC 范围内都能生长。适宜的相对湿度 80-90%,最适的 pH 为 6.9- 7.4。

?

拟青霉

粉红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又称粉红僵菌,能引起地蛆、黄地老虎、惊纹夜蛾、黄绿条螟及甜菜象甲等的粉红僵病。

粉质拟青霉(P. farinosus)呈黄色,能引起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等多种昆虫的黄僵病,在欧美各国很受重视。 第二节 病原真菌的致病机理 一、侵染过程

27

?

病原真菌主要通过寄主体表侵入虫体,也可通过消化道、气管和伤口侵入。 多数真菌以孢子(特别是分身孢子)作为侵染源。分身孢子可萌发一发芽管,由感觉器的孔道或气孔直接侵入虫体。

?

?

真菌侵染虫体48-60小时菌丝可由体壁向外伸长。

真菌通过血淋巴的病理变化、组织解体、菌丝营养生长引起的肠道机械封阻、菌丝的发育引起的物理损害等。

?

二、真菌毒素的作用

?

已知结构的低分子量毒素

黄曲霉素(肝胰毒素,大量口服可致很多动物死亡,有化学绝育作用。)由于对脊椎动物具毒或致癌,不能应用。

绿僵素(已分离出绿僵素A和B,或称败坏素A和B。 白僵素。

? ?

未确定结构的毒素

高分子量毒素 有毒酶剂。

第三节 真菌制剂在害虫防治中的利用 一、应用真菌制剂防治害虫的一般情况

?

与其他微生物杀虫剂比较,具有类似某些化学杀虫剂的触杀性能,并具有广普的防治范围、残效长、扩散力强等特点。其缺点为作用比较缓慢、侵染过程较长、受环境的制约性较大。

?

我国从1956年起,各省先后利用白僵菌防治甘薯象甲、大豆食心虫、松毛虫、玉米螟、茶毛虫、黑尾叶蝉、稻飞虱、三化螟、糜地老虎、甜菜象甲、油菜象甲、金龟子、叶甲、蝗虫、天牛、舟蛾、尺蛾、棉铃虫、黏虫、菜粉蝶、马铃薯瓢虫等多种害虫,效果在50%以上。

?

美国1934年从我国东北引进白僵菌防治玉米螟,苏联1958年从四川引进赤座菌防治柑橘黄粉虱,效果很好。

?

世界各地在害虫防治中对病原真菌的利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其中许多措施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真菌制剂的应用方法

28

?

真菌制剂可用喷雾、喷粉、拌种、土壤处理、涂刷茎杆、颗粒剂等方式防治害虫。

三、影响真菌制剂菌效的环境因素

?

温度: 影响孢子萌发、菌丝侵入、病情的发展。

一般在20-30oC之间。

?

湿度: 对孢子萌发和生殖菌丝发育极为重要。

大多数真菌要求90-100%的相对湿度。

?

风力: 可降低相对湿度、引起干旱,不利于病原的生育。 光: 可提高气温、降低相对湿度,紫外线能杀死孢子。 土壤及其酸碱度: 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有利于真菌病原的侵染。

?

?

思考题

? ?

1、病原真菌主要有哪些类群?了解病原真菌的致病机理。

2、真菌制剂与其他微生物杀虫剂比较有哪些优缺点?影响真菌制剂菌效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第八章 昆虫病毒的利用

第一节 昆虫病毒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

昆虫病毒的体积微小,数毫微米到400毫微米(ìm)之间,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通常研究细菌的技术不适于病毒的研究。

?

是一类没有细胞构造的生物体,由内面的核酸和外层的蛋白质外壳构成,也称被壳核心体。

?

昆虫病毒在寄主体外时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力。其生命活力表现在与寄主的关系中,与特定寄主专性结合,向寄主细胞提供遗传信息并利用细胞内物质合成和复制病毒粒子。

二、分类

?

曾经将昆虫病毒分成下列几类: 多角体病毒

?

以寄主受害细胞内有多角状的包涵体为特征。

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NPV) 在昆虫的细胞核内发育。

29

质型多角体病毒(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CPV) 在昆虫细胞质内形成。

?

颗粒病毒(Granulosis virus,GV)

以寄主受害细胞内有颗粒状的包涵体为特征。

?

无包涵体病毒(Noninclusion virus)

第二节 重要昆虫病毒概述

?

是昆虫病毒中最常见的一种,1975年已知可侵染7个目284种昆虫。 具有较大的包涵体,称为多角体。

主要成分为由十多种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核心含双股DNA。 对不同的化学药剂具有相当高的抵抗力。

专化性较强,被侵染昆虫初期无明显变化,渐行动迟缓、食欲减退、体色变淡或呈油光;血淋巴变为乳白色液;虫体趴向高处;躯体变软,体内组织液化,以尾部倒挂而死;躯体前部膨大,皮肤变脆易破,流出含大量新核多角体的浓稠液体。

?

?

?

?

二、质型多角体病毒(CPV)

?

1975年统计可侵染鳞翅目昆虫141种、双翅目昆虫5种、膜翅目昆虫1种。 所含核酸为双股RNA,蛋白质组成与NPV基本相似 。 不像NPV那样稳定,病毒粒子在碱液中很快被破坏。

专化性较NPV低。由口进入消化道在中肠内增殖,并感染前后肠。感病昆虫初期食欲不振、躯体变小、头部显大、体色变黄或变白、中肠细胞液化、多角体被呕出或便出。

?

?

?

三、颗粒病毒(GV)

?

1975年报道,仅侵染鳞翅目昆虫,寄主昆虫约65种。 具有较多角体病毒小的 颗粒包涵体。

理化性质与NPV相似,但遇强酸或强碱包涵体迅速溶解,病毒粒子失去侵染力。 昆虫感染颗粒病毒的病症与感染NPV极为相似。

?

?

?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c2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