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答案精编》--岳编

更新时间:2024-05-10 10: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医诊断学试题与参考答案精编》

南京中医药大学 岳沛平

一、望 诊

(一)是非题

1.神就是人体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 (X) 2.患者神识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假神的表现。 (X) 3.突然跌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动,多属痰气凝结、阻蔽心神的癫病。 (X) 4.“残灯复明”、“回光反照”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 (√) 5.从面色的青、赤、黄、白、黑等颜色变化,借以推断内脏的气血盛衰。 (X) 6.患者气色鲜明,荣润,说明病变尚轻,气血未衰,预后良好。 (√) 7.疾病过程中,从失神到得神,常提示疾病由重到轻,脏腑精气日益来复。 (√) 8.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为萎黄,多因脾失健运,湿泛肌肤所致。 (×) 9.望色中,黑色主肾虚证、瘀血证、惊风证、水饮证。 (X) 10.戴阳证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的虚热证。 (X) 11.面色皮肤俱黄而晦暗者,为阴黄。 (X) 12.客色属于病色。 (X) 13.凡表现为面色明润含蓄者均属善色。 (√) 14.五色主病中,黄为脾虚湿蕴的征象。 (√) 15.肥而多食,是形盛气虚,多为脾虚有痰。 (X) 16.卒倒而口开,手撒尿遗,是中风闭证。 (X) 17.青少年白发,皆由肾虚所致。 (X) 18.小儿吐泻伤津,或脾胃虚寒,常表现为囟陷。 (√) 19.体型,往往代表阴阳气血等禀赋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疾病的易感受性。 (√) 20.根据五轮学说,瞳仁位于中央,候脾,属肉轮。 (X) 21.耳轮干燥焦黑,乃肾水亏极所致,多见于温病后期及下消证。 (√) 22.鼻翼煽动,喘而汗出,多是热邪风火壅塞肺脏所致。 (X) 23.口疮又名“口破”、“口疳”,由于肺脾二经积热上攻所致。 (X) 24.牙龈出血,但无红肿者,多为胃火上炎。 (X) 25.咽喉漫肿,色淡红者,多为气阴两亏,虚火上浮。 (X) 26.热郁肺胃,充斥内外,营血热炽,透于肌表,从肌肉而出为斑,从血络而出则为疹。

(√) 27.皮肤色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摸不应手,名疹,由于病因不同,而有麻疹,风疹,隐疹之别。 (X) 28.阴斑,相对于阳斑而言,多见于头面背上,且神志多清醒。 (X) 29.外科疮疡中,初起如粟如米,根脚坚硬较深,麻木或发痒,顶白而痛者为痈。 (X) 30.望小儿食指络脉,食指的第一节部位,即掌指关节横纹向远端到第二节横纹之间的部位为命关。 (X) 31.观察排出物的形、色、质、量的变化,可以测知脏气盛衰和邪气的性质。 (√) 32.呕吐不化食物,都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宿食不化所致。 (X) 33.痰白滑而量多,易咯出者,属寒痰。 (X) 34.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多属实寒证。 (X)

1

35.一般地说,察舌质,重在辨别正气之虚实;察舌苔,重在辨别邪气之浅深与性质,胃气之存亡。 (√) 36.绛舌主病,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外感病多为热入营血,内伤则是阳虚生寒。 (X) 37.舌苔润燥的诊察,有助于推断正气强弱,病证的虚实及病性的寒热。 (X) 38.疾病初起,病邪居表,病势轻浅,舌苔多薄;病邪传里,病势深重,则舌苔多厚。(√) 39.望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 40.灰黑苔既主寒盛又主热极,关键在于察苔之润燥。 (√) 41.白苔,常见于表证、寒证中,不主热证。 (X) 42.红绛舌既可见于实热证,亦可见于虚热证,其区别在于察苔之多少。 (X) 43.一般认为,邪热愈重,苔色越黄;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 (√) 44.黄苔,一般主热证、里证,不见于表证、寒证、虚证中。 (X) 45.舌苔的消长,反映着邪正相争的过程,可判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 46.观察舌苔的剥落,可测胃气、胃阴之存亡,判断疾病的预后。 (√) 47.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如舌苔黄或灰黑而燥,主实证;如舌苔白或灰黑而润滑,主虚证。 (X) 48.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并见,主脾阳虚衰,水湿内停。 (√) 49.绛舌无苔而生芒刺者,则为邪入下焦,气分热极。 (X) 50.舌中有芒刺,多属胃肠热盛。 (√) 51.舌紫而肿胀者,多为心脾热极。 (X) 52.久病舌淡白而渐痿,多为气血俱虚。 (√) 53.歪斜舌,即舌体偏于一侧,病在左,偏向左;病在右,偏向右。 (X) 54.舌体颤动,其成因不外虚损和动风两方面。 (√) 55.察舌苔腐腻,可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 (√)

(二)填充题

1.得神,即 ,是 的表现;假神是 的假象。 (①有神;②精气充足神旺;③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

2.神志异常,包括 , 以及 , , 等表现。 (①烦躁不安;②谵妄神昏;③癫;④狂;⑤痫)

3.我国正常人面色应是 ,这是有 ,有 的常色,常色又有 、 之分。 (①红黄隐隐,明润含蓄;②胃气;③神气;④主色;⑤客色)

4.五色主病,黑色多主 证、 证、 证、 证、 证。 (①肾虚;②寒;③痛;④水饮;⑤瘀血)

5.满面通红,多为 或 。 (①阳盛之外感发热;②脏腑实热)

6.面色黄而虚浮,称为 ,多因 , 所致。 (①黄胖;②脾气虚衰;③湿邪内阻)

7.阳黄表现为 ,因 所致。 (①面目一身黄而鲜明如桔子色;②湿热薰蒸)

8.黄乃 征象,主 证、 证。 (①脾虚湿蕴;②虚;③湿) 9.面黑而干焦.多为 , 所致;眼眶周围发黑,往往是 或有 ,或为 ;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属 。 (①肾精久耗;②虚火灼阴;③肾虚;④水饮;⑤寒湿下注的带下病;⑥瘀血)

2

10.面色白而无华,为 ;淡白,为 ;恍白而虚浮,多为 ;突然苍白,伴冷汗淋漓,多为 。 (①血虚;②气虚;③阳虚;④阳气暴脱)

11.善色是指 ,恶色是指 。 (①五色鲜明润泽;②五色晦暗枯槁)

12.小儿囟门下陷,多属 证;囟门高突,多属 证。 (①虚;②实热)

13.小儿食指络脉,色紫红,主 ;色鲜红,主 ;色淡,主 ;紫黑色,主 ;正常形色为 。 (①内热;②外感表证;③虚证;④血络闭郁;⑤色泽浅红,红黄相间,隐于风关之内)

14.面青颊赤,为 ;面青耳赤,多为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有心胸刺痛,因 , ,所致。 (①寒热往来之少阳病;②肝火;③心阳不振;④血行不畅;⑤心血瘀阻)

15.胖而能食,为 ;胖而食少,是 ,多因 ;形瘦食多,为 ;形瘦食少。是 ;瘦人肉消著骨,此为 , 。 (①形盛有余;②形盛气虚;③脾虚有痰;④中焦有火;⑤中气虚弱;⑥气液干枯;⑦脏腑精气衰竭)

16.目窠微肿,是 病初起之征;目窠内陷,是 ,病属难治;横目斜视是 的表现;昏睡露睛,常见于 ,或 ;瞳仁扩大,多属于 ,为濒死危象;瞳仁缩小,多属 或 , 或 。(①水肿;②五脏六腑精气已衰;③肝风内动;④小儿脾胃虚弱i⑥慢脾风;⑥肾精耗竭;⑦肝胆火炽;⑧劳损肝肾;⑨虚火上扰;⑩中毒)

17.耳轮干枯焦黑,多为 的征象;耳背见有红络,伴耳根发凉,多为 ;耳轮甲错,为 或有 ;耳内流脓,黄脓曰“ ”,白脓曰“ ”,红脓曰“ ”;皆由 或 或 所致。 (①肾水亏极;②麻疹先兆;③久病血瘀;④肠痈;⑤亭耳;⑥缠耳;⑦耳风毒;⑧风热上壅;⑨肝胆湿热;⑩肾虚相火上攻) 18.鼻头色白是 ;鼻头黄黑枯槁,为 ,亦属恶候;鼻孔干燥,属 证;鼻干燥而色黑如涂烟煤者,是 ;酒齄鼻,多因 所致;新病鼻煽气粗,多为 ;久病鼻煽气喘而汗出,是 之征。(①亡血 ②脾火津涸;⑨阳明热;④阳毒热深;⑤血热入肺;⑥热邪风火壅塞肺脏;⑦肺绝)

19.唇色深红而干者,是 ;口唇干裂,为 ;口角流涎,多属 或 ;鹅口疮,系 所致;口疳,由于 所致。 (①热盛伤津;②津液损伤 ③脾虚湿盛;④胃中有热;⑤胎中伏热蕴积心脾;⑥心脾二经积热上熏)

20.望齿、龈可以测知 与 的病变;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者,多属 或 ;睡中嚼齿者,多为 或 ;牙齿光燥如石是 ;枯燥如枯骨,是 。 (①肾;②肠胃;③肾虚;④虚火上炎;⑤内热;⑥积滞;⑦阳明热盛;⑧肾阴枯涸)

21.咽喉肿胀而痛,多属 所致;若红色娇嫩,肿而不甚,多为 , 所致。 (①肺胃热毒壅塞;②肾水亏少;③阴虚火旺)

22.瘿瘤多因 或与 有关;瘰疬,多由 , ,结成痰核;或 , 结于颈项。 (①肝郁气结痰凝;②地方水土;③肺肾阴虚;④虚火灼津;⑤感受风火时毒;⑥气血壅滞) 23.小儿食指络脉,色紫红,主 ;色鲜红,主 ;色青主 ,

3

也主 ;色淡为 ;紫黑色主 ,为病危之象。 (①内热;②外感表证;③风;④痛证;⑤虚;⑥血络闭郁)

24.舌诊的临床意义有 , , , 。(①判断正气盛衰;②分辨病位深浅;③区别病邪的性质;④推断病势的进退)

25.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 和 方面;望苔质主要观察舌苔的 , , , , , , 等几方面。 (①荣枯;②灵动;③厚薄;④ 润燥;⑤腐腻;⑥偏全;⑦剥落;⑧消长;⑨真假)

26.舌红绛苔白腻,在外感病表示 、 ;在内伤杂病时多属 、 。 (①营分有热;②气分有湿;③阴虚火旺;④痰浊食积) 27.正常人的舌象,简称为 , 。舌诊最能反映心脾的病变,故有舌

为 、 、 、 ;望舌苔分为 、 两方面。 (①淡红舌;②薄白苔;③心之苗;④脾之外候;⑤神;⑥色;⑦形;⑧态;⑨苔质;⑩苔色)

28.常见的四种主要苔色主病为自苔主 , ;黄苔主 , ;灰苔主 , ;黑苔主 , 。 (①表证;②寒证;③里证;④热证;⑤里热证;⑥寒湿证;⑦热极;⑧寒盛)

29.痿软舌的主病为 , , 。 (①气血俱虚;②热灼津伤 ③阴亏已极)

30.发热,咳嗽,痰黄稠,其舌质 ,舌苔 。(①红;②黄腻) 31.红舌主 证,易与 苔并见;绛舌主病有 和 之分;绛紫而干枯少津,属 、 ;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 证。青舌主 和 。 (①热;②黄;③外感;④内伤;⑤热盛伤津;⑥气血壅滞;⑦寒凝血瘀 ⑧寒凝阳郁;⑨瘀血)

32.痰黄粘稠,坚而成块者,属 痰,因 之故;痰白滑而量多,易咳出者,属 痰;痰少而粘,难于咳出者,属 痰;痰中带血,色鲜红者,为 。 (①热;②热邪煎熬津液;③湿;④燥;⑤热伤肺络)

33.呕吐物清稀无臭,多为 呕,多由 或 所致;呕吐物秽浊酸臭,多为 呕,因 或 所致;呕吐黄绿苦水,多为 或 ;吐物酸腐夹杂不消化食物,多属 。 (①寒;②脾肾阳虚;③寒邪犯胃;④热;⑤邪热犯胃;⑥肝经郁火;⑦肝胆湿热;⑧郁热;⑨食积)

(三)改错题

1.神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精神。(生命)

2.假神的表现:突然颧赤如妆,突然目暗睛迷,瞳神呆滞,突然言语转清亮,突然能食,是脏腑功能衰败的表现。 (①突然目光转亮;②阴阳即将离绝)

3狂病表现为淡漠寡言,闷闷不乐,精神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多由肝风挟痰阻蔽神明所致。(①癫病;②痰气郁结)

4.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水饮。 (惊风)

5.戴阳证,是指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两颧潮红娇嫩,游移不定,多为阴虚火旺之虚热证。(①两颧泛红如妆,嫩红带白;②虚阳浮越;③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

6.无论儿童或成人,头摇不能自主,多为风热头毒上攻或精血不足所致。 (①风病;

4

②气血虚衰)

7.“斑秃”是指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多属血虚受风。 (突然大片脱发)

8.耳内流脓,皆由足少阳、手少阴二经风热上壅,或肝胆湿热,或肾虚相火上攻所致。 (①足少阴;②手少阳)

9.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名阳斑;多由于热郁肺胃,充斥内外,营血热炽,透于肌表,从肌肉而出。 (①疹;②从血络而出)

10.起于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易化脓,脓溃即愈,名痈,多由湿热火毒内蕴或脏腑蕴积湿热,气血壅滞而成。 (①疖;②暑湿阻于肌肤)

11.小儿食指络脉,色紫红的,主血络郁闭;色鲜红的,主内热。 (①内热;②外感表证)

12.痰清稀而多泡沫者,多属寒痰;痰白而清稀,或有灰黑点者,多属湿痰。 (①风痰;②寒痰)

13.《辨舌指南》说:“辨舌质,可察六淫之浅深;视舌苔,可决五脏之虚实。”(①视舌苔;②察舌质)

14.裂纹舌主病有三:一是热盛伤阴;一是热毒炽盛,深入血分;一是湿热蕴于血分。 (①血虚不润;②脾虚湿侵)

15·瘦薄舌主热盛伤阴和瘀血。 (①气血两虚;②阴虚火旺)

16.腻苔多是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 (①湿浊内蕴;②阳气被遏)

17.舌上满布白苔,有如白粉堆积,扪之不燥,为腐苔,常见于食积痰浊为患。 (①积粉苔;②瘟疫或内痈)

(四)单项选择题

1.阳气暴脱的患者,面色多为:

①淡白;②咣白;③苍白;④两颧潮红,色泽鲜艳。 (③) 2.阳黄是指:

①面色黄而虚浮;②面色黄而晦暗;③肌肤发黄;④以上都不是。 (④) 3.虚阳上越可见:

①两颧潮红;②满面通红;③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④面色青灰。 (③) 4.患者面色淡白消瘦,精神不振,动作迟缓,气短懒言。声低气怯,此属:

①得神;②少神;③失神;④假神。 (②) 5.阳气不足,面色多为:

①咣白而虚浮;②淡白而消瘦;③面色黄而虚浮;④目眶周围晦黑。 (①) 6.阴黄是指:

①面色淡黄枯槁无华;②面色黄而虚浮;③面、目、身俱黄而鲜明;

④面、目、身俱黄而晦暗。 (④) 7.肾阳虚衰、阴寒凝滞,面色多为:

①面色黧黑;②面身黑而肌肤甲错;③面身黑而干焦;④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 (①) 8.脏腑阳热亢盛的实热证,面色多为: ①满面通红;②两颧潮红,色泽鲜艳;③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④以上都不是。 (①) 9.下列哪一项不会出现面色苍白?

①阳气暴脱;②气随血脱;③阴寒凝滞,经脉拘急

④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 (④) 10.湿热郁蒸、胆汁外溢,常表现为:

①萎黄;②阳黄;③黄胖;④阴黄。 (②)

5

“哮症”为呼吸急促似喘,声高断续,喉间痰鸣,往往时发时止,缠绵难愈,多因内有伏饮,复感外寒,束于肌表,引动伏饮而发,也有感受外邪,失于表散,束于肺经所致者,或久居寒湿地区,或过食酸咸生冷所致。

3.什么是谵语、郑声、狂言、独语、错语?其临床

意义如何?

答:谵语:是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多见于温病邪入心包或阳明腑实证,有血热,瘀血,燥屎,痰凝的不同。

郑声:是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于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狂言:是指笑骂狂言,语无伦次,躁扰不宁,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此属阳热实证,多见于痰火扰心或伤寒蓄血证。

独语:是指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属心气不足,神失所养的虚证。

错语:是指语言错误,说后自知者,亦属心气不足,神失所养的虚证。

三、问 诊

(一)是非题

1.病人感觉怕冷,甚至加衣被,近火取暖仍觉寒冷的称为畏寒。 (X) 2.壮热是正盛邪实,邪正剧争,里热亢盛,蒸达于外的表现。 (√) 3.恶寒重发热轻是外感风热表证的特征。 (X) 4.表证寒热的轻重,除与感受外邪的性质有关外,还与感邪轻重关系密切。 (√) 5.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热;表证无汗,多属外感风邪。 (X) 6.询问出汗情况,可辨别外邪的性质和了解机体营卫是否正常。 (X) 7.战汗是邪正相争,病趋好转的征象。 (X) 8.寒热往来,是半表半里证的特征。 (√) 9.问头痛,可鉴别何经为病以及病性的寒热虚实。 (√) 10.巅顶痛,属厥阴经头痛;头痛连齿者,属太阴脾经头痛。 (X) 11.疼痛日久,喜温喜按,多属寒证;疼痛剧烈,喜凉拒按,多属热证。 (√) 12.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的为自汗。 (√) 13.绕脐痛,起包块,按之可移者,为瘕聚。 (X) 14.胸闷咳喘,痰白量多者,多肺寒证。 (X) 15.问口渴与饮水,可以了解病人津液的盛衰和输布情况。 (X) 16.口干但不欲饮,只见于瘀血。 (X) 17.脘闷纳呆,头身困重,便溏苔腻,属脾虚有湿。 (X) 18.消谷善饥是胃阴不足,虚火上扰之象。 (X) 19.久病,重病本不能食,而突然暴食,为假神之征。 (√) 20.口中泛酸,属肝胃蕴热或伤食。 (X) 21.机体阴阳的转输和阴阳的盛衰变化是产生失眠的病理机制。 (√) 22.失眠是阳盛阴虚,阴不入阳,神不守舍,心神不安的病理表现。 (X) 23.嗜睡多由机体阳虚阴盛或湿困脾阳所致。 (√) 24.小溲清彻而量多,多属实寒证;小便短赤而量少,多属虚热证。 (X) 25.大便稀溏,黄糜臭秽,多属大肠湿热。 (√) 26.腹痛腹泻,便夹脓血,里急后重,属湿热痢疾。 (√)

16

27.小便点滴而出为癃,点滴不出为闭,癃闭都因肾阳不足不能气化,或肾阴亏损,津液内虚所致。 (X) 28.在疾病过程中出现I=I渴,均提示津液耗伤。 (X) 29.大便时干时稀,多为肝郁脾虚,肝脾不和。 (√) 30.邪热入营,营阴被灼,症见口渴多饮,以引水自救。 (X) 31.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则尿后余沥不尽。 (X)

32.女子发育成熟后,月经应来不来,或来而中断,称为闭经。 (X)

(二)填空题

1.发热如潮,身热不扬,午后热甚,为 ,属 病;发热如潮,热势较高,日晡热甚,为 ,属 证;发热如潮,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骨外透发之感觉,为 ,属 证。 (①湿温潮热;②湿温;③阳明潮热;④阳明腑实;⑤阴虚潮热;⑥阴虚证) 2.问寒热,临床常见以下四种情况: , , , 。恶寒是指 ,畏寒是指 ,发热是指 。 (①恶发热;②但寒不热;③但热不寒;④寒热往来;⑤病人有寒冷的感觉,需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⑥病人经常自觉怕冷,但加衣被近火取暖,可以缓解;⑦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病人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3.对里证病人询问出汗情况,可了解 和 。里证常见的出汗情况包括 , , , 。 (①病性的寒热;②机体阴阳盛衰;③自汗;④盗汗;⑤大汗;⑥战汗) 4.大汗有虚实之分,病人蒸蒸发热,汗出不已,面赤,口渴饮冷,脉洪大,属 ;病人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属 ;病人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出汗者,称为 ,是 ;若战汗出后,热退脉缓,则是 的表现,如汗出后仍身发高热,脉来急数,则是 的表现。 (①实热证;②亡阳证;③战汗;④疾病发展的转折点;⑤邪去正安,疾病好转;⑥邪盛正衰,疾病恶化)

5.根据头痛部位不同,可辨别病在何经,如前额部连眉棱骨痛,属 头痛;痛在两侧部,属 头痛;后头部连项痛,属 头痛;巅顶痛,属 头痛;痛连齿者,属 头痛;若头痛晕沉,腹泻自汗者,属 。 (①阳明经;②少阳经;③太阳经;④厥阴经;⑤少阴经;⑥太阴经)

6.凡发病慢,病程长,时痛时止者,多为 ,属 证;凡发病急,病程短,头痛较剧,痛无休止者,多为 ,属 证。 (①内伤头痛;②虚;③外感头痛;④实)

7.患者头晕胀痛,面赤耳鸣,口苦咽干,为 所致;头晕昏沉,胸闷呕恶,为 所致;头昏眼花,面白舌淡,心悸失眠者,为 所致;头晕耳鸣,遗精健忘,腰膝酸软者,为 所致。 (①肝阳上亢;②痰湿内阻;③气血两虚;④肾精亏虚)

8.胸痛,壮热面赤,喘促鼻煽者,属 证;胸痛憋闷,痛引肩臂者,为 ;胁痛,患侧肋间饱满,咳唾引痛,为 ;胃脘灼热疼痛,消谷善饥,口臭便秘者,属 ;少腹冷痛,牵引阴部,是 所致。(①肺实热;②胸痹;③悬饮;④胃火炽盛;⑤寒凝肝脉)

17

9.大渴引饮,小便量多,能食消瘦者,为 病,是 所致;渴不多饮,可见于 , , , 等证;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头晕目眩,胃肠有振水声,属 ,口干但欲嗽水而不欲咽,属 。 (①消渴;②肾阴亏虚;③阴虚;④湿热;⑤痰饮;⑥瘀血;⑦痰饮内停;⑧内有瘀血)

10.食少纳呆,消瘦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脉虚者,属 ;脘闷纳呆,头身困重,便溏苔腻者,属 ;食欲过旺,食后易饿,但身体反瘦,为 ;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为 ,是因 所致;久病,重病本不能食,而突然暴食,为 ,是 所致。 (①脾胃气虚;②湿邪困脾;③多食易饥;④饥不欲食;⑤胃阴不足,虚热内扰;⑥除中;⑦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1.失眠,是 , , , 的病理表现,兼见心烦不寐,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者,属 ;兼见心悸,纳少乏力,舌淡脉虚者,属 ;兼见眩晕胸闷,胆怯心烦,口苦恶心,属 。嗜睡,又称“ ”,多由机体 或 所致。 (①阳盛阴虚;②阳不入阴;③神不守舍;④心神不安;⑤心肾不交;⑥心脾两虚;⑦胆郁痰扰;⑧多眠;⑨阳虚阴盛;⑩湿困脾阳)

12.患者情绪抑郁,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属 ,脘闷嗳腐,腹痛泄泻,泻后痛减,属 ;黎明前腹痛作泄,腰酸膝软,属 ;里急后重,见于 ,是 , 所致;久病,老年或产后便秘,多属 。 (①肝郁脾虚;②伤食;③肾阳虚;④痢疾;⑤湿热内阻;⑥肠道气滞;⑦气液两亏)

13.口苦,属 ,可见于 和 ;口甜腻,属 ;口中泛酸,属 ;口淡乏味。属 。 (①热证;②火邪为病;③胆热之征;④脾胃湿热;⑤肝胃蕴热;⑥脾胃气虚)

14.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 ”I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 ”;小便余沥不尽,属 ;尿频、急、痛,多属 ,见于 证;询问小便的异常变化,可以了解 和 。 (①癃;②闭;③肾气不固;④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⑤淋;⑥津液的盈亏;⑦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是否正常)

15.痛经病,经前小腹胀痛。经后痛减,多因 ;经后小腹隐痛,腰部酸痛,多因 或 ,胞脉失养所致;行经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多因 所致。(①气滞血瘀;②气血不足;③肾虚;④寒凝经脉)

(三)改错题

1.但寒不热的原因,多因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或表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所致。 (寒邪)

2.潮热:即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不发热,有一定规律,如潮汐有定时。 (定时热甚) 3.对外感表证询问出汗情况,可辨别外感表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 (机体营卫状况)

4.骨蒸潮热,常兼见盗汗,颧红,口燥咽干,舌质淡嫩,脉浮数等。 (①舌红少苔;②脉细)

5.小便清长,频数失禁,为肾阴虚的表现;小便短赤频数,急迫而痛者,为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①肾气不固,膀胱失约;②湿热下注)

6.胸前憋闷,痛如针刺刀绞,称为“真心痛”,多因心阳虚脱所致。 (心脉急聚闭塞

18

不通)

7.头痛连项,遇风加剧,属少阴头痛,多因肾虚所致。 (①外感;②风寒) 8.肝肾气虚,可表现为胁肋胀痛。 (肝郁气滞)

9.久病,重病本不能食,而突然暴食,是脾胃之气将复之象,称之为“除中”,属失神危证。 (①脾胃之气将绝;②假神)

10.胃脘灼痛嘈杂,饥不欲食,属胃热证,是因胃火亢盛,腐熟太过所致。 (①胃阴虚;②胃阴不足,虚火内扰)

11.四肢关节疼痛,多见于痹证,是外感风寒所致。其中四肢关节肌肉酸痛,痛处沉重不移者为寒痹。 (①外感风寒湿邪;②著痹)

12.大便先干后溏,多属肝郁脾虚;大便时干时稀,多因脾失健运。 (①脾虚;②肝郁脾虚)

13.渴不多饮,可见于阴虚,津亏,湿热或实热等证,其中渴喜热饮,但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乃属肾阴亏虚所致。 (①痰饮;②瘀血;③痰饮内停)

14.小便失禁,即睡时不自主的排尿,多属肾气不足,膀胱虚衰。 (①神志清醒或昏迷;②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或热扰心神,邪盛神乱,)

(四)单项选择题

1.湿温病发热的特点是:

①壮热;②五心烦热;③身热不扬;④寒热往来。 (③) 2.半表半里证多表现为: ①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②不恶寒反恶热;③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④但寒不热。 (③) 3.阴虚内热,常表现为:

①自汗;②战汗;③盗汗;④头汗。 (③) 4.厥阴头痛的部位在:

①前额;②头顶;③头两侧;④头项。 (②) 5.头晕而重,如物缠裹,伴舌苔白腻者,属于:

①痰湿阻遏清阳;②气血亏虚,不能上荣;③肝火上炎;④肾精不足。 (①) 6.湿邪困阻气机,多见:

①掣痛;②重痛;③胀痛;④灼痛。 (②) 7.脘胁胸腹窜痛,多属:

①瘀血内阻;②气滞;③气血不足;④火邪窜络。 (②) 8.胸痹患者可见:

①胸痛咳吐脓血;②干咳胸痛,潮热盗汗;③胸痛憋闷,痛引肩臂;

④胸胁间饱胀作痛,咳唾引痛。 (③) 9.渴喜热饮,饮量不多,多属:

①热盛津伤;②热入营血;③瘀血内阻;④痰饮内停。 (④) 10.湿热内蕴,常表现为:

①口不渴;②大渴引饮;③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④口渴而饮水不多。 (④) 11.湿浊内阻,困遏脾阳,常表现为:

①纳呆;②消谷善饥;③饥不欲食;④多食易饥而大便溏泄。 (①) 12.肾虚,常表现为:

①口咸;②口苦;③口淡乏味;④口甜粘腻。 (①) 13.口中泛酸,多见于:

①脾有湿热;②肝胃蕴热;③肝胆实热;④脾虚不运。 (②)

19

14.伤食积滞所致腹泻的表现是:

①下利清谷;②泻下黄糜,粘滞不爽;③便泄不爽,酸腐臭秽,夹有未消化食物; ④暴注下泄,肛门灼热。 (③) 15.下列哪一项不会出现便秘?

①热结肠道,腑气不通;②大肠湿热,传导不利; ③阴血不足,肠失濡润;④阳虚寒凝,肠道气滞。 (②) 16.脾肾阳虚,常表现为:

①五更泄;②大便先干后溏;③暴注下泄;④大便时干时稀。 (①) 17.肾之阳气虚衰,不能约束后阴,常表现为:

①肛门灼热;②里急后重;③大便不爽;④大便滑泄失禁。 (④) 18.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表现为:

①尿失禁;②遗尿;③尿后余沥不尽;④小便赤涩疼痛。 (④) 19.有形实邪闭阻气机,常表现为:

①胀痛;②重痛;③绞痛;④隐痛。 (③) 20.下列既可见于实证,又可见于虚证的是:

①胀痛;②重痛;③绞痛;④掣痛。 (④) 21.窜痛,多属:

①气滞;②血瘀;③湿困;④火邪窜络。 (①) 22.月经先期,量多色红质稠,多属:

①血热炽盛;②气滞血瘀;③气不摄血;④冲任亏虚。 (①) 23.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多属:

①肝郁气滞;②寒凝血瘀;③痰湿阻滞;④气血亏虚。 (④) 24.崩漏,色深红有块,多为;

①血热炽盛;②气不摄血;③瘀阻胞宫;④阴虚火旺。 (①) 25.带下色黄,粘稠臭秽,多为:

①肝经郁热;②脾虚湿注;③肾虚不固}④湿热下注。 (④) 26.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者,多为:

①肝气郁滞;②阳虚寒凝;③气血亏虚,胞脉失养;④肾虚。 (①) 27.耳鸣声音细小,按之可缓者,多为:

①肝火上炎;②肝阳上亢;③肾虚;④痰浊蔽阻。 (③) 28.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为特征,多属:

①阴虚潮热;②阳明潮热;③湿温潮热;④气虚发热。 (③) 29.头侧痛,病属:

①太阳经;②阳明经;③少阳经;④厥阴经。 (③) 30.掣病主要与哪一脏有关?

①心;②肺;③脾 ④肝。 (④) 31.气化无力,水湿内停者可出现:

①小便量多而清;②小便短少而清;③小便黄赤而涩痛;④小便短黄而急迫。 (②) 32.口甜粘腻,多见于:

①脾胃湿热;②肝胃蕴热;③食积内停;④脾胃虚寒。 (①) 33.战汗的出现,提示:

①邪去正安;②邪胜衰;③表虚不固;④邪正相争。 (④) 34.饥不欲食者,多为:

①胃火炽盛;②胃强弱;③肝胆湿热 ④胃阴不足。 (④)

20

(五)多项选择题

1.表证恶寒重发热轻,多属:

①风寒表证;②太阳伤寒证;③太阳中风证;④邪轻正衰;⑤邪盛正衰。 (①②) 2.导致但头汗出的原因,常为:

①上焦热盛;②中焦湿热蕴结;③进食阳旺;④虚阳上浮;⑤阴经郁热。 (①②④) 3.阴虚发热表现为:

①入夜或午后发热;②五心发热;③骨蒸发热;④身热不扬;⑤壮热。 (①②③) 4.问汗应注意了解:

①有无出汗;②汗出的时间;③汗出的部位;

④汗量的多少;⑤汗液的稀粘与凉热。 5.气阴两虚的患者可出现:

①自汗;②盗汗;③战汗;④黄汗I⑤半身汗。 6.对于患有各种疼痛的病人,应注意询问:

①疼痛的部位;②疼痛的性质;③疼痛持续的时间;

④喜按与拒按;⑤疼痛的程度。 7.胃脘隐痛,得食痛减,常见于:

①胃阴虚;②食滞胃脘;③寒邪犯胃;④胃气虚寒;⑤肝火犯胃。 8.气滞常表现为:

①胀痛;②刺痛;③窜痛;④固定痛;⑤隐痛。 9.下列疼痛既可见于实证又可见于虚证的是:

①掣痛;②酸痛;③绞痛;④冷痛;⑤灼痛。 10.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导致心悸?

①阳气虚弱;②营血不足;③痰迷心窍;④水饮上逆;⑤阴虚火旺。11.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导致耳鸣?

①肝阳上亢;②肝火上炎;③肝血不足;④胆郁痰扰;⑤肾虚。 12.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导致头晕?

①肝阳上亢②肝火上炎;③痰湿阻遏;④气血两虚;⑤肾虚精亏 13.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导致目眩?

①肝阳上扰清窍;②痰湿上蒙清窍;③肝血亏虚; ④中气下陷,清阳不升;⑤肾阴亏损。 14.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导致失眠?

①阴血不足;②心肾不交;③胆郁痰扰;④痰火扰心;⑤食滞内停。15.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导致便泄不爽?

①肝气犯脾;②伤食积滞;③湿热痢疾;④脾肾阳虚;⑤脾虚气陷。16.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导致月经后期?

①血热炽盛;②瘀血阻滞;③气不摄血;④寒凝气滞;⑤气血双亏。 17.妇女白带量多,淋漓不绝,清稀如涕,多属:

①脾虚湿注;②肝脾不调;③湿热下注;④肝经郁热;⑤脾肾两虚。18.湿温潮热的特征是:

①午后热甚;②日哺潮热;③身热不扬;④五心烦热;⑤长期低热。19.导致癃闭的原因有:

①湿热蕴结i②瘀血阻滞;③结石内阻;④肾阳不足;⑤膀胱失约。20.里急后重,是指:

21

(①②) ) (①②③) (②④⑨) (①⑤) (①③) ①②③④) (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④)(①③)(①②④⑤ (①②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 (①②③④⑤) (①腹痛窘迫;②时时欲泻;③肛门重坠;④便出不爽;⑤肛门灼热。 (①②③④)

(六)问答题

1.临床常见的寒热表现有哪些?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寒与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寒与热的产生,主要决定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两个方面。临床常见寒热表现有四个类型:

(1)恶寒发热,是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临床指标之一。外邪侵袭人体,正邪交争于肌表,故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另外还应区分寒热的轻重。恶寒重,发热轻,兼有无汗,头身疼痛者,为外感风寒的寒证;发热重而微恶风寒,咽喉肿痛,口微渴者为表热证。

(2)但寒不热,是指病人只感到畏寒怕冷,而不发热,可表现为形寒肢冷,四末不温,面色白,脉沉迟等。这是由于人体的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减退所致,多属阳虚生寒的虚寒证。 (3)但热不寒,是指病人只感发热,而无怕冷,可由于邪气由表入里或直犯于里的里热证。常见的但热不寒有壮热、潮热、长期低热等几种,总之热为阳证。热象独见,说明病不在表而在里。

(4)寒热往来,是指恶寒和发热交替发作,是半表半里证的表现,可见于少阳病和疟疾。

2.何为潮热?有哪些常见证型?各有什么特点?

答:潮热:即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临床常见的有以下三种类型:

(1)阳明潮热:其特点热势较高,日晡热甚,兼见腹胀便秘,属阳明腑实证。 (2)湿温潮热:其特点是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热甚,兼见头身困重等症,属湿温病。

(3)阴虚潮热:其特点是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兼见颧红、盗汗等症,属阴虚证。

3.表证恶寒发热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分述其病因病机。

答: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不同和有关兼症,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恶寒重,发热轻,多见于表寒证,是外感寒邪所致。②发热重,恶寒轻,多见于表热证,是外感热邪所致。③发热轻,恶风自汗,多见于太阳中风证,是外感风邪所致。

4.表证辨无汗、有汗有何临床意义?

答:对外感表证病人,询问出汗情况,可辨别外感表邪的性质和了解机体营卫是否正常。 表证无汗,兼见恶寒重、发热轻、头项强痛、脉浮紧者,是外感寒邪所致,属表寒证。因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邪收敛束表,腠理玄府闭塞,故无汗。

表证有汗,兼见发热恶风,脉浮缓者,是外感风邪所致的太阳中风证(表虚证)。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袭表,腠理玄府开张,津液外泄,故有汗。若表证有汗,兼见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痛、脉浮数者,是外感热邪所致的表热证。因热为阳邪,其性升散,热邪袭表,则可使腠理开,津液外泄,故有汗。

5.何谓自汗、盗汗、大汗、战汗?分述其病因病机。

答:自汗,病人日间汗出,活动后更甚,兼见畏寒神疲乏力等症,属阳虚,因阳虚不能固密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所致。

盗汗,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兼见潮热,颧红等症,属阴虚,因阴虚化燥生热,入

22

睡卫阳入里,不能固密肌表,虚热蒸津外泄所致。

大汗,即汗出量多,津液大泄,临床有虚实之分:蒸蒸发热,汗出不已,兼见面赤、口渴饮冷,脉洪大者,属实热证,因表邪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里热亢盛,蒸津外泄所致;冷汗淋漓,兼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属亡阳证,因阳气暴脱于外,不能固密津液,津无所依而随阳气外泄所致。

战汗,病人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者,见于伤寒病邪正相争剧烈之时,是病情发展的转折点,多属邪盛正馁,邪伏不去,如汗出后热退脉缓,则是邪去正安,疾病好转的表现;如汗出后身发高热,脉来急疾,则是邪盛正衰,疾病恶化的表现。

6.口渴既可见于热证、实证,又可见于虚证、寒证,为什么?怎样进行鉴别?

答:口渴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口渴与否、饮水多少,与机体内津液的盈亏、输布情况和阴阳的盛衰有密切的关系,故询问病人口渴与饮水情况,可以了解病人津液的盛衰和输布障碍,以及病性的寒热虚实。一般而言:

①口不渴,为津液未伤,见于体内无明显热邪或寒证的病人。

②口渴多饮,即口渴明显,饮水量多,是津液大伤的表现。如口大渴喜冷饮,兼见面赤壮热,烦燥多汗,脉洪大者,是里热亢盛,津液大伤,饮水自救的表现,属实热证,如大渴引饮,小便量多,兼见能食消瘦者,为消渴病,是肾水亏极所致;如汗、吐、下、利后,耗伤津液,亦见口渴多饮。

③渴不多饮。即病人虽有口干或口渴感觉,但又不想喝水或饮水不多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腻等症,属湿热证;渴喜热饮,但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兼见头晕目眩,胃肠有振水声,属痰饮内停;口干但欲嗽水不欲咽,兼见舌质青紫有瘀斑,脉涩,属瘀血。

7.何谓多食易饥、饥不欲食、除中?分述其病因病机。

答:多食易饥,即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进食量多,身体反而消瘦。如兼见口渴心烦,舌红苔黄,口臭便秘,属胃火亢盛,腐熟太过;如兼见大便溏泄,属胃强脾弱。 饥不欲食,即病人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是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除中,是指久病、重病本不能食,而突然能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属病危。

8.失眠、嗜睡的病机如何?临床常见哪些类型?

答:失眠,又称“不寐”,临床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或彻夜不眠为其证候特点,并伴有多梦,是阳盛阴虚,阳不入阴,神不守舍,心神不安的病理表现。常见的有以下四种类型:①不易入睡,兼见心烦多梦,潮热盗汗,腰膝酸冷者,属心肾不交;②睡后易醒,兼见心悸,纳少乏力,舌淡脉虚者,属心脾两虚;③失眠而时时惊醒,兼见眩晕胸闷,胆怯心烦,口苦恶心者,属胆郁痰扰;④夜卧不安,兼见脘闷嗳气。腹胀不舒,舌苔厚腻者,属食滞内停。

嗜睡,又称“多眠”,临床以神疲困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的入睡为其证候特点。多由机体阳虚阴盛或湿困脾阳所致,亦可见于温病邪入心包的病人。临床常见的有以下四种类型:①困倦易睡,兼见头目昏沉,身重脘闷,苔腻脉濡者,属痰湿困脾;②饭后神疲困倦易睡,兼见形体衰弱,食少纳呆,少气乏力者,属脾气虚弱;③极度衰惫,神志朦胧,困倦易睡,肢冷脉微者,属心肾阳衰;④昏睡谵语,身热夜甚,或发斑,舌绛脉数者,属温病热入营血,邪陷心包,蒙蔽心神。

9.大便秘结、大便溏泄各有虚实不同,如何辨别?

答:便秘。即大便燥结,排出困难,便次减少,甚则多日不便,总由肠道津亏,大肠传

23

导失司所致。如高热便秘,腹满胀痛,舌红黄燥者,属实热证,是热盛伤津,大肠燥化太过所致;如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阴虚。因阴液亏虚,肠道失润所致;如久病、老年或产后便秘,多属气液两亏,因气虚无力排便,津亏,肠道失润所致。

泄泻,即大便稀软不成形,或呈水样,便次增多,总由脾失健运,水停肠道,大肠传导失司所致。如纳少腹胀,大腹隐痛,大便溏泄者,属脾虚,是脾失健运,小肠清浊不分,水停肠道所致;如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则安,腰酸膝冷,属肾阳虚,因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脾寒运化失职所致;如脘闷嗳腐,腹痛泄泻,泻后痛减者,属伤食;如情志抑郁,腹痛作泻,泻后痛减者,为肝郁乘脾。

10.何谓癃闭?其形成原因有哪些?

答: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

因湿热蕴结,或瘀血、结石阻塞者多属实证;因老年气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者多属虚证。

11.如何根据性质特点,经络病位辨别头痛?

答:根据头痛部位不同,可辨识病在何经:如前额部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头痛;痛两侧太阳穴为甚者,属少阳经头痛;后头部连项痛,属太阳经头痛;巅顶痛,属厥阴经头痛;头痛连齿者属少阴经头痛;若头痛晕沉,腹泻自汗者,属太阴经头痛。 根据头痛性质不同,可辨识外感内伤和病性的寒热虚实:凡发病急,病程短,头痛较剧,痛无休止者,多为外感头痛,属实证;如病人头痛连项,遇风加重者,属风寒头痛,是外感风寒之邪,阻遏足太阳经脉转输;病人头痛怕热,面红目赤者,属风热头痛;病人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者,属风湿头痛,是外感风湿之邪阻遏阳气,清阳不升所致。凡发病慢,病程长,头痛较缓,时痛时止者,多为内伤头痛,属虚证;如病人头痛绵绵,过劳则甚者,属气虚头痛;病人头痛眩晕,面色苍白者,属血虚头痛;病人头脑空痛,腰膝酸软者,属肾虚头痛。

四、切 诊

(一)是非题

1.舍症从脉,是指舍弃证候,而依据脉象定诊的一种诊断原则。 (X) 2.脉来一息四至,来去怠缓者为濡脉。 (X) 3.脉诊古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后则以寸口诊法为主。 (√) 4.根据上以候上,下以候下的原则,右关可侯肝胆与膈。 (X) 5.诊脉时,每次候脉时间以2~3分钟为宜,即每次诊脉必需满五十动。 (X) 6.年龄越小,脉搏偏缓而慢;年龄渐长,脉搏越快而有力。 (X) 7.由于受气候的影响,平脉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 (√) 8.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叫病脉,如六阴脉,六阳脉。 (X) 9.脉象,是通过位,数,形,势四方面来体察。 (√) 10.由于浮脉是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的部位,故只见于外感表证。 (X) 11.迟脉乃寒凝气滞。阳失健运所致,故都主寒证。 (X) 12.滑脉与涩脉,是脉的通畅度相反的二种脉象。 (√) 13.脉来实大弦长,轻取中取均不应,惟沉取始得,坚牢不移,为牢脉,伏脉与之相比,部位稍浅。 (X) 14.结脉脉象缓而时一止,止有定数,与代,促脉都属于节律失常而有歇止的脉象。 (X) 15.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等病证常见的脉象是:脉来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一息五至以

24

上。 (√) 16.久病,脉见浮,洪,数,实,则表示邪衰正复,为顺;脉见沉,微,细,弱,则表示正衰邪不退,为逆。 (X) 17.细,缓,濡三脉都主湿邪为病。 (√) 18.按肌表不仅能从冷暖以知寒热,更可从热的甚微而分表里虚实。 (√) 19.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的,病属血分,为聚。 (X) 20.患者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舌质有瘀斑瘀点,脉象易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

21.发热,痰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易见弦滑数相兼。 (X)

(二)填充题

1.脉诊在古代有 , 和 诊法,其临床意义 , 和 ; 。 (①遍诊法;②三部诊法;③寸口;④判断疾病的部位 ⑤性质 ⑥邪正盛衰;⑦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2.平脉的形态是 , , , , , , , ,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正常变化,其特点有 , , 。 (①三部有脉;②一息四至;③不浮不沉;④不大不小;⑤从容和缓;⑥柔和有力;⑦节律一致;⑧尺部沉取有一定力量;⑨胃;⑩神;⑾根)

3.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其主病为 和 ;与革脉相比,都有中空之象,但革脉脉象是 , , 。 (①失血;②伤阴;③浮而搏指,④中空外坚,⑤如按鼓皮)

4.主痰饮的病脉有 , , ;主宿食内停的脉象有 , , , ;痰热内蕴的相兼脉是 。 (①滑脉;②弦脉;③促脉;④滑脉;⑤涩脉;⑥紧脉;⑦促脉;⑧滑数脉)

5.沉脉的脉象是 , ,主病为 ;缓脉的脉象是 , ;沉缓脉主病为 , 。 (①轻取不应,②重按始得;③里证;④一息四至,⑤来去怠慢;⑥脾虚,⑦水湿内停)

6.结、代、促脉,都属于 的脉象,其中结、促脉的共同点是 , ,与代脉的区别在于代脉是 , 。 (①节律失常而有歇止;②都是不规则的间歇,③歇止时间短;④有规则的间歇,⑤歇止的时间较长)

7.弦滑数脉主 或 等证;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易见的相兼脉是 ;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易见的相兼脉是 ;痰热,痰火或内有食积易见的相兼脉是 。 (①肝火夹痰;②风阳上扰,痰火内蕴;③沉弦脉;④弦数;⑤滑数)

8.浮紧脉,主 或 ;浮缓脉,主 ;浮数脉,主 ;浮滑脉,主 或 。 (①外感寒邪之表 寒证;②风痹疼痛;③太阳中风之表虚证;④风热袭表之表热证;⑤表证夹痰;⑥风痰) 9.“散似杨花无定踪”是描述 脉,其脉象是 , ,主病 ,且与 、 、 脉相类似,其脉位均表浅。 (①散;②浮散无根,③至数不齐;④元气离散;⑤浮;⑥虚;⑦芤)

10.腹内有肿块,时聚时散,或按之无形,痛无定处的为 ,病属 ;腹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br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