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井史填写细则

更新时间:2023-03-11 02: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钻井井史填写细则

此填写细则中涉及到的内容适用于《钻井基础数据管理系统》中的井史维护。

总体要求:

1、为便于查阅,要求用70-80g的白纸剪成5cm×6cm的长方形附在封面上,注明构造(地区)名称,井号、井别、字体要求用10mm的仿宋字。

2、钻井队钻井工程技术负责人逐项填写,不得中断,并妥善保管,不得丢失。

3、一律用钢笔正楷字填写,必须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图表清晰。 4、凡数值均取两位小数。

5、完井后由钻井队队长、钻井工程技术负责人签名,按时上报公司技术部门审查签字后存档。

首页要求:

按首页项目逐项填写:

(1)井号填写以设计为准。对于侧钻井,则要在井号后面用括号注明是拔套管(注明尺寸)、套管(注明尺寸)开窗等内容。 (2)公司填写统一为钻井某公司、塔里木中原钻井公司。

(3)钻机编号为井队号,不能填写钻机号。

(4)队长、填写人两栏要求本人签字,若本人不在,可指定他人代签,但必须用括号、注明职务(要求代签人员必须是井队干部)。

(5)审查人一栏由井史验收人签名。

(6)上报日期应为井史验收合格日期,在井史交接时填写。 1、

基础数据:

1

1.1 开始搬迁日期

指钻井设备开始从老井向新井搬迁时的日期(无特殊情况可从上午8时计)。

1.2 开井时期(现用井史版本中没有,专对于侧钻井而定)

开井时期是指设备安装完打开旧井口的日期。要求在井史基础数据中开始搬迁日期和开钻安装日期之间加注一行:侧钻井开井日期,按年月日时分的格式进行加注。 1.3 开始安装日期

指井队搬往新井后开始安装设备的日期。

1.4 斜向器下入日期(现用井史版本中没有,专对于开窗侧钻井而定)

对于开窗侧钻井,要求在井史基础数据中开始安装日期和第一次开钻日期之间加注一行:斜向器下入日期,按年月日时分的格式进行加注。

斜向器下入日期是指旧井开井进行一系列的井眼准备后,组合好钻具,开始下钻进行开窗作业时的日期。

1.5 拔套管日期(现用井史版本中没有,专对于拔套管侧钻井而定)

对于拔套管侧钻井,要求在开始安装日期和第一次开钻日期之间加注一行:拔套管日期,按年月日时分的格式进行加注。

拔套管日期是指旧井开井进行一系列的井眼准备后,组合好工具准备割套管,开始下钻的日期。 1.6 第一次开钻日期

指本井第一只钻头开始正式钻井时的日期。 1.7 第二次开钻日期

钻完一开固井水泥塞后,钻头接触到新地层、重新开始钻进时的日期。 1.8 第三次开钻日期

2

二开固井后,钻完水泥塞钻头接触井底到新地层重新开始钻进时的日期。

1.9 第四次开钻日期

三开固井后,钻完水泥塞钻头接触井底到新地层重新开始钻进时的日期。

1.10 完钻日期

钻完本井全部进尺(包括加深进尺)后、起钻完毕的日期。如果第一次完钻后,又进行了填井侧钻,则应填写侧钻完成时的日期。 1.11 完井日期

一般指测完声幅后,套管、井口试压合格时的日期。裸眼完成法应为安装好井口的日期。 1.12 钻井周期

指本井第一次开钻到完钻,钻头提出井口为止的全部时间,包括此期间里的组织停工时间。 1.13 建井周期

指本井从钻机搬迁开始到测完声幅后,套管、井口试压合格的全部时间,包括此期间的组织停工时间。

注:以上3—10项均应按井史中要求的格式填写。 1.14 中途测试

测试工具开始入井到测试工具起出的时间。 1.15 返工进尺

是指回填、重钻的钻井进尺,重钻应钻至原井深后再开始计算进尺,但未达到原井深而完井,则未达到部分计入报废进尺。多次重钻需多次计算返工进尺,返工进尺不能作为钻井进尺上报。

3

1.16 取芯进尺

指全井实际取芯钻进的有效进尺,不应包括未被地质部门承认的进尺,如:试取、错取进尺等。 1.17 岩芯长度

指全井取出的有效岩芯长度,不包括未被地质部门承认的岩芯长度,如:试取、错取的芯长等。 1.18 岩芯收获率

是反映取芯质量的一个指标,计算方法。

全井有效岩芯长度(m)m)×100%

岩芯收获率=全井有效取芯进尺(1.19 平均单筒进尺

是单筒取芯的一个指标,计算方法。

全井有效取芯进尺(m)平均单筒取芯进尺=1.20 设计井深

全井有效取芯筒次 (m/筒)

以地质设计书提供的垂直深度为准,如果地质设计更改,应以补充设计井深为准,但应该用括号注明原设计井深。 1.21 实际井深

指钻完全部进尺后井眼轴线的长度,一般以钻具长度计算为准。 1.22实际垂直深度

指完钻后根据井斜数据计算处理得到的铅垂线方向的深度。 1.23完钻层位

指完钻后井底所在的地层层位,要求用汉字书写。如沙二上、沙三下不能写作S2上、沙3下等。 1.24 完井方法

4

一般下生产套管的井为射孔完成法,不下生产套管井为裸眼完成法(其它请参照SY/T5313-93标准划分)。 1.25 钻机月

1台钻机钻井工作时间达720小时(或30天)为1个钻机月,计算方法:

一开至完井时的全部时间(h)钻井总时间(h)钻机月=

720(h)=

720(h) ( 台月)

注:因钻井事故或自然灾害造成的报废及返工进尺所消耗的钻井时间均计入钻机月。 1.26 钻机月速

1台钻机平均每个钻机月所完成的钻井进尺,计算方法:

全井有效钻井进尺(m)钻机月速=1.27 平均机械钻速

钻机台月 (m/台月)

单位纯钻进时间(小时)所完成的钻井进尺,计算方法:

全井有效钻井进尺(m)h)平均机械钻速=

全井纯钻进时间( (m/h)

注:有效钻井进尺不包括工程报废进尺和工程返工进尺,一般在数值上

等于完钻斜深。全井纯钻时间也不包括工程报废和返工进尺的时间。

1.28 井身质量

井身质量的划分为三个等级:优质、合格、不合格。由井史验收单位负责补填。 1.29 固井质量

固井质量划分为四个等级:优质、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由井史验收单位负责补填。 1.30 事故次数

5

指全井发生事故总次数(包括地面重大事故及井下事故)。 1.31 直接成本

指本井钻井过程中井队直接支付的钻井费用,由井队成本员提供。 1.32 综合成本

是指该井为进行钻井工程,井队辅助部门及管理部门所需的一切消耗和支出,包括钻前工程费用、钻井、测井、固井、试油工程等直接费用和施工管理费,经财务部门综合平衡后的决算成本,该项数据可由公司财务科提供,如上交井史时综合成本尚未算出可作为合理缺项。事后由井史验收单位负责补齐。

1.33 每米直接成本

计算方法:

全井直接成本(元)每米直接成本=1.34 每米综合成本

计算方法:

实际井深(米) (元/米)

全井综合成本(元)每米综合成本=

实际井深(米) (元/米)

注:实际井深:如本井有地质报废进尺应加上。由井史验收单位负责补填。 2、地质简介 2.1 基本数据 2.1.1 构造名称

指本构造所处地区的名称,如文留构造。 2.1.2 井型

可分为直井、定向井。直井是按钻井设计规定,控制井斜在规定要求的

6

范围内所钻的井,它的特点是井眼轨迹大体是垂直的。定向井则是采取特殊的工艺手段,使井斜、井眼形状按预定的方位和水平距离所钻的井,它的特点是井眼轨迹是倾斜的。定向井按地面井口数可分为丛式井和多底井。一般应以地质设计书为准。 2.1.3 井别

井别可分为探井和开发井两大类。探井包括地层探井、预探井、详探井(评价井)、地质浅井(剖面探井、构造井、制图井)。开发井包括:油气井、注水井、调整井、检查资料井和浅油气井(500米以内的油气井)。一般要求按地质设计填写。 2.1.4 井位 2.1.4.1 井口坐标

横坐标对应于地质设计书中的Y坐标,纵坐标对应于地质设计书中的X坐标。

2.1.4.2 井底坐标

横坐标为地质设计中的Y坐标(东西)。纵坐标为地质设计中的X坐标(南北)。

① 直井井底坐标为设计中的设计坐标,与井口坐标一致。

② 定向井井底坐标应为设计书中的油层顶界,中部或底界的坐标,即为设计目标点的坐标。若定向井为多靶则所有靶点的坐标都应同时填写。 2.1.4.3地理位臵:按地质设计书中的对应内容填写。 2.1.4.4构造位臵:同上

2.2.4.5测线位臵:同上。如地质设计未提供,可作合理缺项。 2.1.5 地面海拔

按地质设计书填写。

7

2.1.6 转盘面海拔(补心高)

井架基础面至转盘面的高度。 2.1.7 海水深

陆地钻井缺项。海上钻井按设计书填写。 2.1.8 油层套管联顶节下入深度(联入)

在数值上等于从转盘面到第一根油层套管母接头上台阶之间的距离。 2.1.9 钻井目的

按地质任务书中相应的内容填写。 2.1.10 磁偏角

地表上某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如工程、地质设计未提供,且处理井斜方位时又未作校对,则可作合理缺项。 2.2 地层及岩性描述

2.2.1 地质时代、分层、底界深、层厚、应按资料公司地质小队提供的现场数据填写。 2.2.2 主要岩性描述

以地质录井岩性描述为准。地质未录井的,可参考邻井资料,电测资料等。但必须有据可查,油气位臵必须准确无误。 2.2.3 地层走向和地层倾角

可参考地质任务书及地层测井资料(数控测井)获得,如两项均无资料,可作为缺项处理。 3、设备情况 3.1 设备型号

指所列设备的正式型号。 3.2 载荷KN或功率KW

8

指所列设备的公称载荷或额定功率。如设备型号不清可从公司机动科查得填写。

3.3 工作时间(本井)

按设备运转记录的实际填写。 3.4 工作时间(累计)

除井架、天车、防喷器,控制系统外,其它均应按设备运转记录填写,不得缺项。 3.5 运转情况

应简要说明设备运转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及原因,如无故障,填写“运转正常”。

3.6 零部件更换情况

应注明更换的名称及数量,更换情况应从设备运转记录中得到。正常消耗件(如活塞、震动筛布、皮带)可略填。 4、井身结构

4.1 示意图 (示意图中涉及到的深度指标都是从转盘面往下计算)

绘图要求:井身结构示意图要按照钻头由大到小,套管由外到内,分层次及深度绘制,但必须以井眼轴线为对称轴,大小适宜,纵横向比例不要求一致,但不能出现明显的比例失调。 4.1.1 定向井要绘出斜井段。

4.1.2 下尾管的井要注明尾管串喇叭口及尾管鞋位臵。 4.1.3 使用两个阻流环要标两个位臵。 4.1.4 事故完井,井底落物要画上简图。 4.2 井身结构数据表 4.2.1 导管

9

如本井未下导管可作合理缺项。 4.2.2 表层套管

按项目要求内容逐项填写。 注:①套管顶部深度等于联入深度

②未下联顶节的填写,该层套管上端面的深度.

4.2.3 技术套管

有多层技术套管时,应依次填写,其他同上。 4.2.4 尾管

尾管的顶部深度应为尾管喇叭口处的深度。 4.2.5 生产套管

必须注明扶正器个数下入位臵,其他同上。 5、井口装臵

5.1 第一次开钻井口装臵 5.1.1 圆井或方井

指开钻前所挖的土井。 5.1.2 导管

未下导管为合理缺项。 5.1.3 钻井液出口高度

从井架基础面到钻井液出口导管的高度。 5.1.4 示意图

画简易井口即可。

要求:下导管井口装臵绘制主视图,未下导管的井口装臵绘制俯视图。 5.2 第二次开钻井口装臵 5.2.1 防喷器型号规范

10

按封井器送井随机资料记录填写。 5.2.2 试压结果

应注明井口试验压力(MPa),稳定时间(分),压力下降幅度值及合格判定等。未装封井器的,可作合理缺项。 5.2.3 控制系统

应填写型号及试压合格的结果。 5.2.4 示意图

参照SY/T6426—1999标准附录A中,8种类型的井口装臵标准绘制。 5.3 第三次开钻井口装臵同上。 5.4 完井井口装臵

5.4.1 采油树规范或套管头规范

采油树、套管头的规范可根据产品说明填写。套管头规范按套管层次分别填写齐全。套管柱井口悬挂吨位的确定和计算参照SY/T5731-1995标准。 5.4.2 试压结果

应注明试压液体、试压压力,稳压时间,压力下降幅度值和合格判定等。 5.4.3 示意图

一般35Mpa的采油树是六个螺栓连接,25MPa是卡箍连接。未装采油树的完井井口装臵若无套管头的则画环型钢板和井口帽子,装套管头的画套管头,标注清楚。 6、钻具记录 6.1 钻具组合

对于侧钻井,在填写正常钻进时的钻具组合之前,要求在钻具组合填写表格的前几行中注明:(1)套管开窗使用的斜向器类型、生产厂家,开窗深度;(2)拔套管的切割深度,水泥塞的深度(3)尾管悬挂器的类型,生产

11

厂家。 6.1.1 序号

按井深顺序编号。各次开钻的钻具组合、钻进中改变钻具组合,以及本井发生填井侧钻,其钻具组合均按顺序编号,专门用于通井、划眼以及处理井下事故和复杂情况的钻具组合可以不编号。 6.1.2 钻进井段

要求同时填写起始井深和终止井深。 6.1.3 钻具组合

按钻具组合的变化自钻头向上逐段填写,稳定器、减震器、特殊功用的接头等均作为钻具组合的一部分填写。此项限定为文字描述,每段组合标明尺寸、名称、长度、如:

Φ216mmXHP2+Φ214mm螺稳+Φ158.75mm钻铤×18.26m+Φ214mm螺稳+Φ158.75mm钻铤×87.61m+Φ127mm钻杆。 6.1.4 备注

一般应注明钻具组合的功用。如: a. 直井:防斜、纠斜、取芯、侧钻等。

b. 定向井:防斜、定向造斜、增斜、稳斜、降斜、纠斜方位。 6.2 钻铤及钻杆 6.2.1 序号

同钻具组合部分。 6.2.2 钻进井段

同钻具组合部分。

6.2.3 钻铤、钻杆尺寸必须是实测尺寸,另外钻铤的外径,长度必须和钻具组合部分相吻合。

12

6.3 稳定器 6.3.1 序号同上。 6.3.2 钻进井段同上。 6.3.3 稳定器尺寸

必须是实测数据,稳定器形式可分为“螺旋”、“条式”、“滚轮”,如是特殊稳定器应加以说明,例如;“可换螺旋”、“金刚石螺旋”等。 7、钻井液

钻井液资料来源于钻井液原始记录,按照钻井液班报表每班1-2次的全套性能测试数据填写。

7.1 取样日期、取样深度、温度、密度、粘度、含砂、PH值、切力、旋转粘度计读数、中压失水、泥饼、立管泵压等内容每12小时填写一次,2000米以下每24小时填写一次。

7.2 处理配方及药品名称、数量等,每处理一次钻井液必须填写一次。 7.3 高温高压失水、摩擦系数、固相测量、亚甲兰量、总矿化度、氯根含量、钙含量等内容,完井井深3000米以下的全井不少于2次,3000-4000米的井全井不少于4次,井队没有配备相应的测量仪器,可取样送公司泥浆站化验室化验,一般不准缺项。 7.4 备注

主要应注明与钻井液有关的异常情况如:粘卡、漏失、沉砂、稠化、携砂不好、失水太高等内容。 8、钻头 8.1 序号

① 若表层钻头为新钻头,则编号为“1”。若为旧钻头,则编号为“0”。 ② 如果一只钻头多次入井,每次均按第一次的入井编号填写。不在同

13

一口井上多次入井钻头,每次均填写上一口井的井号及该钻头的序号。

③ 侧钻钻头的编号暂时可采用英文字母大写“C”加上侧钻钻头序号,侧钻钻头序号重新编号。

④ 取芯钻头的序号采用英文字母大写“Q”加上取芯钻头序号,取芯钻头序号重新编号。

⑤ 专门用于通井、划眼、处理井下事故,复杂情况的钻头可以不编号,但应注明“通井”、 “划眼” 、“处理复杂”等。 8.2 尺寸

要求填写钻头外径一律使用公制单位“mm”。 8.3 类型

要求填写钻头的具体型号,如XHP2、HJ517L、GA114、R482、S226等,不准填写钢齿牙轮、PDC等代名词。 8.4 厂家

要求填写具体生产厂家的简称,如江汉、上海、宜春、重庆、成都、川克、石大、胜利、华北、牡丹江、北戴河等。注意事项:“重庆”、“成都”不能误作“四川”,“宜春” 不能误作“江西”,休斯、克里斯坦森不能误作“美国”。 8.5 价格

一般指井队领取钻头所支付的内部支票的价格,如为旧钻头应是扣除折旧后的价格。 8.6 喷嘴直径

应按喷嘴的实际内径尺寸填写。如某号未装喷嘴记作“/”或“未装”,装盲眼喷嘴记作“×”或不填。 8.7 钻进井段,要求同时填写起止井深。

14

8.8 所钻地层

按地质现场数据填写,要求地层名用汉字,不得自定代号,如:沙二上、沙三下不能写作S2上、沙3下。 8.9 进尺

应填写本段进尺,不能填写累计进尺。

8.10 机械钻速:应为本号钻头在本井段的机械钻速,不能填写本号钻头在二个及二个以上的井段的平均机械钻速。 8.11 进尺工作时间

与正常钻进直接有关的时间,包括纯钻进时间、起下钻时间、划眼和扩眼时间、换钻头时间、接单根时间和循环钻井液时间。 8.11.1 纯钻进时间

指本号钻头在井底转动,破碎岩石,形成井眼的钻进时间,包括取芯的钻进时间。 8.11.2 起下钻时间

指本只钻头为钻本井段(包括取芯)所需的下钻和起钻时间,除此以外的起下钻时间均不得计入。起钻时间从上提方钻杆开始到起完最后一根立柱,钻头提出转盘面为止的全部时间;下钻时间是指钻头进入转盘起,到下完最后一根立柱,接上方钻杆为止的全部时间。 8.11.3 扩划眼时间

指本只钻头为钻本井段而进行的扩眼、划眼时间、接单根时间、循环钻井液时间可以列入本项内容。但不应包括起下钻遇阻、遇卡所消耗的划眼时间。

8.11.4合计:为前三项时间之合。 8.12 钻井参数

15

指钻进过程中可控制的参数。主要包括钻压、转速、排量等。 8.12.1 钻压

指本只钻头在井底钻进时的平均钻压,单位:KN(1t=9.81KN)。 8.12.2 转速

指本只钻头在本井段钻进时的平均转速。转盘钻进时填写转盘转速,采用井下动力钻具时按产品说明书提供的参数填写,复合钻进时按两者转速之和填写。单位:转/分,通常用“r/min”表示,而不能用“rpm”或“RPM”,“Ⅰ-Ⅱ”等。 8.12.3 排量

指本只钻头在本井段钻进时的平均排量。如循环系统没有装流量计,可根据钻井泵的缸径,冲数、进行计算。单位:升/秒,通常用“l/s”表示。 8.12.4 立管压力

指本只钻头在本井段钻进时的平均立管压力(在数据值上等于立管压力表的读数)。单位:兆帕,通常用“MPa”表示。 8.12.5 钻压、转速、排量、立管压力平均值的求法

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

n?XiLii?1X1L1?X2L2??XnLnnX=

L1?L2??Ln=

?Lii?1

式中:X—分别表示转速、钻压、排量、立管压力的平均值。

XiLi—分别表示分段的钻压、转速、排量、立管压力值。 —分别表示各井段的长度,单位:米。

8.13 水力参数

要求填写水力参数数据,必须是用计算器或微机处理的正确结果,并注

16

意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各单位的换算如下:

1kg/cm2(大气压)=0.098MPa(兆帕) 1kgf(千克力)=9.807N(牛) 1HP/in2(马力/英寸2)=1.140W/mm2

注:未装水眼的钻头、表层、定向造斜、纠方位、侧钻等特殊井段的钻

头,暂不要求计算水力参数。

8.14 磨损情况

按局Q/ZY0131-91标准划分。 8.15 备注

要求对钻头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如:掉牙轮、断齿、掉齿、水眼冲蚀等情况。钻头的出厂编号记录在该栏内。 9、钻时记录 9.1 井深

指地质录井的井深。由地质录井小队提供。 9.2 岩性

指所钻层位的录井岩性,岩性未变化段可用省略号(…)。 9.3 钻时

“min”为钻达时分,如:0:30,22:15等。“min/m”,每米的钻进时间。 9.4 钻井参数

钻压、转速、排量、泵压、按实际填写,连续钻井参数不发生变化的可用省略号(…)。 9.5 钻井液性能

密度、粘度、300转、600转读数按实际情况填写,连续钻井参数不发

17

生变化的可用省略号(…)。

注:“钻时记录”页数不够,可申请加页。 10、直井(段)测斜记录

要求填写全井(段)所有的测斜数据。 10.1日期

一般指测斜开始的日期。 10.2井深

自钻机转盘面(参照点)至井内某测点之间的井眼轴线的实测距离(以电缆或钻具测量长度为准)。 10.3井斜角

指某测量点井眼轴线的切线(钻进方向)与该点铅垂方向的夹角,单位:(°)。如测斜数据中有分值,15′、30′等应分别换算成0.25°、0.50°。 10.4方位角

指井眼轴线上某一测量点的切线(钻进方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与正北方向线之间的夹角(沿顺时针方向),单位(°)。 10.5全角变化率

单位井段长度井眼轴线在三维空间里的角度变化,计算方法按《SY/T5088-2002》标准执行。 10.6测斜方式

可分为单点照相、多点照相、陀螺、随钻测斜、电测连斜等,同时还应注明仪器的型号和仪器编号,如R型单点、DOT随钻等。 10.7备注

应注明以下内容:

① 测斜目的:中间电测、完井电测、工程测井等。

18

② 评价:井斜角、方位角、是否异常,重复测井的符合情况评价。 ③ 测井单位、测斜人姓名。 11、定向井 11.1 基本数据

〃井深:分别填写完钻斜深和垂深。

〃油层中部井深:分别填写设计和实际的油层中部井深。

〃轨迹类型:按实际轨迹,填写“直-增-稳”、“直-增-稳-降”等。 〃造斜点深:填写实际造斜起始的井深。

〃造斜方法:填写井下动力钻具(带弯接头)造斜、转盘钻稳定器组合钻具造斜

〃弯接头:弯接头公螺纹轴线与母螺纹轴线夹角度数或单弯螺杆的弯曲角度。

〃造斜率:造斜工具造斜能力的大小。单位:°/10m、°/30m、°/100m。 〃降斜井段:降斜段的起、止井深。

〃降斜率:单位长度井段井斜角的变化值。单位:°/10m、°/30m、°/100m。

〃最大井斜:全井最大井斜及所在的井深。

〃全角变化率:单位井段长度井眼轴线在三维空间里的角度变化。此处填写全井最大全角变化率。

〃设计闭合方位:井口与井底连线的水平投影线的方位。 〃实际闭合方位:井口与实际井底连线的水平投影线的方位。 〃设计闭合位移:井底至井口铅垂线的距离。 〃实际闭合位移:实际井底至井口铅垂线的距离。

〃设计靶心距离(Ⅰ、Ⅱ…):靶区圆的半径;对于梯形靶和矩形靶,

19

则填写纵向为±a(米),横向为±b(米),设计矩形靶描述示意图(梯形靶类同)如下:

横向-b(米) 纵向+a(米) 纵向-a(米)

靶点 横向+b(米) 〃设计垂深(Ⅰ、Ⅱ…):靶心到井口水平面的距离。 〃设计位移(Ⅰ、Ⅱ…):靶心到井口铅垂线的距离。

〃设计方位(Ⅰ、Ⅱ…):井口与靶心连线的水平投影线的方位。 〃实际靶心距离(Ⅰ、Ⅱ…):实际井眼轴线偏离目标点的距离。对于梯开靶和矩形靶,则填写实际靶点到横轴和纵轴的距离。纵向+(-)c(米),横向+(-)d(米)。矩形靶实际靶点中靶描述示意图(梯形靶类同)如下:

实际靶心距横向+d(米) 实际靶心距横向-d(米) 某个实际靶点 实际靶心距纵向+c(米) 设计矩形靶 设计靶心

实际靶心距纵向-c(米) 某个实际靶点 〃实际垂深(Ⅰ、Ⅱ…):井口水平面到实际井眼轴线与靶区平面交点的垂直深度。

〃实际位移(Ⅰ、Ⅱ…):井口到实际井眼轴线与靶区平面交点在水平面上投影的直线距离。

20

〃实际方位(Ⅰ、Ⅱ…):井口和实际井眼轴线与靶区平面交点连线的水平投影线方位。

〃末端井斜角:实际测量最深一点的有效井斜数据。

〃末端斜直井段长度:自下靶区至最深一点有效井斜深度的长度。 〃同平台其它井号:同一钻井平台所钻的一组井号。 〃设计水平延伸段长:水平井设计水平段的长度。

〃实际水平延伸段长:水平井实际水平段的长度,也就是井斜大于等于86度以上的井段的长度。

.水平井半径类型(现用井史版本没有,专对于水平井而定) 水平井半径类型分为长半径水平井、中半径水平井和短半径水平井。长半径水平井是指造斜率K<5°/30m,曲率半径R>300m的水平井;中半径水平井是指造斜率K<(6°~20°)/30m,曲率半径R>100-300m的水平井;小半径水平井是指造斜率K<(1°~5°)/m,曲率半径R=6-12m的水平井

.几阶梯水平井(现用井史版本没有,专对于水平井而定)

根据地质要求,在水平井水平段经过增斜或降斜施工而使整个水平段成阶梯状。一般有一阶梯水平井、二阶梯水平井、三阶梯水平井和多阶梯水平井。

.要求在现用井史版本中定向井基本数据最后一条项目后,填写水平井半径类型、几阶梯水平井二项内容。 11.2 设计剖面数据表

〃斜井深:工艺不同的钻进井段的起止斜深。 〃段长:工艺不同的钻进井段的长度。 〃井斜:工艺不同的钻进井段的起、止井斜。 〃方位:工艺不同的钻进井段的起、止方位。

21

〃垂直段长:工艺不同的钻进井段的井眼轴线在铅垂方向上的投影长度。 〃累计垂直井深:工艺不同的钻进井段的终结垂深。 〃分段水平位移:工艺不同的钻进井段的实际位移。

〃累计水平位移:工艺不同的钻进井段终点相对于井口的水平位移。 〃备注:可以概述各井段的特点。 11.3 定向井施工工艺记录表

〃序号:依施工顺序按自然数编写,如:1,2,3… 〃钻进井段:工艺不同的钻进井段的起、止井深。 〃工艺内容:工艺不同的钻进井段的施工内容。 11.4 定向井测斜数据计算表

〃序号:测斜点按由浅到深的顺序填写。

〃斜井深:自钻机转盘面(参照点)至井内某测点之间的井眼轴线的实测距离(以电缆或钻具测量长度为准)。

〃段长:上下两个测量点之间的距离。

〃井斜:指测量点的井眼轴线与铅垂方向的夹角,单位:(°)。 〃平均井斜:上下两个测量点的井斜平均值。

〃方位角:指井眼轴线上某一点的切线(钻进方向)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与正北方向线之间的夹角(沿顺时针方向),单位(°),不准用象限角。

〃平均方位:上下两个测量点的方位平均值。

〃全角变化率:是指单位井段内井眼前进的方向在三维空间内的角度变化。它既包含了井斜角的变化又包含着方位角的变化。其计量单位为:°/30m。

〃垂直段长:上下两个测量点间的井眼轴线在铅垂方向上的投影长度。 〃累计垂直井深:自井口水平面到当前测量点的垂深。

22

〃分段水平位移:上下两个测量点间的井眼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 〃累计水平位移:当前测量点与井口铅直线的距离。 〃纵坐标X

ΔX:上下两个测量点间的井眼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在纵坐标X轴上的分量。

∑X:自井口到测量点间的井眼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在纵坐标X轴上的分量。

〃横坐标Y

ΔY:上下两个测量点间的井眼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在横坐标Y轴上的分量。

∑Y:自井口到测量点间的井眼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在横坐标Y轴上的分量。

注:规定纵坐标X北向为正值,横坐标Y东向为正值,见图11-1。计算方法按《SY/T5088-2002》标准附录A(Y值为实际井底的E坐标En,X 值为实际井底的N坐标Nn)。

图11-1 水平投影图 图11-2 垂直剖

面图

〃Z值:井身轨迹上的某一测点在垂直剖面图中,垂直坐标轴上的投影至坐标原点(井口)的距离,见图11-2。计算公式:按《SY/T5088-2002》

23

标准附录A(Z值为实际的垂直井深Hn)。

〃闭合方位:正北方位线与水平位移方向(顺时针方向)之间的夹角。 〃闭合位移:井眼轨迹上某测点与井口垂线的距离。 〃视平移:水平位移在设计方位线上的投影长度。 〃测斜方式:同直井

11.5 定向井井身轴线垂直投影图(包括设计和实际)要求用计算纸作图,纵横轴比例要适宜,图幅直观、大小适宜、注明有关的技术数据,见图11-3。 11.6、定向井井身轴线水平投影图(包括设计和实际)要求用计算纸作图,南北坐标与东西坐标的比例必须一致,并标注有关的技术数据,见图11-4。

设计轨迹 实际轨迹

图11-3 ××××井垂直投影图

24

设计轨迹 实际轨迹 图11-4 ××××井水平直投影图

12、井径记录(以电测提供数据进行填写) 12.1 井段

某段平均井径的起止井深。 12.2 钻头外径

所钻本井段的钻头外径,一般填写入井钻头的尺寸,一律用公制mm表示。

12.3 平均井径

某一井段的平均井径,单位:mm。要求:各次开钻的井径数据分页填写。每次井径数据最后一行应填写全段平均井径:

全段平均井径的计算公式:

D=

(D1?L1?D2?L2??Dn?Ln)/(L1??Ln)222

式中:D—表示全段平均井径(mm);

D1?DnL1?Ln—分别为各井段的平均井径(mm);

—分别为各井段的段长(m)。

25

12.4 本井最大井径和最小井径以及所处井深,只填写完井的井径数据和井

深,中间过程不必填写。 13、钻井取芯

本表填写单筒取芯数据,工程与地质资料要统一对口。 13.1 序号

按取芯顺序填写每筒岩芯编号,未经地质部门认可的取芯筒次均不计入。

13.2 取芯井段

取每筒岩芯的井段,起止井深必须填写。 13.3 纯钻进时间

指取本筒岩芯的纯钻时间。 13.4 取芯进尺

指取本筒岩芯的钻进进尺。 13.5 岩芯长度

为本筒岩芯出筒后量得的实际长度。(工程、地质数据必须一致)。13.6 收获率

岩心长(m)岩芯收获率=取芯进尺(m)?100%

13.7 取样数

指密闭取芯化验密闭率采样总数。 13.8 密闭微浸数

指密闭取芯,取样中所含的密闭块数和微浸块数。 13.9 密闭率

密闭数(块)?微浸数(块)密闭率=取样数(块)?100%

13.10 岩芯直径

26

岩芯出筒后所量得的外径。 13.11 取芯工具类型

填写取芯工具型号、类型、如川8-3、SP-190等。 13.12 技术措施

填入本筒取芯钻进的平均钻压、转速、泵压、排量。平均值的计算方法参照钻头部分。 13.13 地层及岩性

按取芯段地层和取出岩芯岩性描述,一般按地质描述填写。 13.14 收获率高低的原因分析

填写主要原因。 13.15 合计

依次将取芯进尺、纯钻时间、岩芯长、取样数、密闭微浸数的合计数填上。

总有效岩心长度(收获率=总有效取芯进尺(合计密闭数(块)m)?100%m)

?100%?微浸数(块)密闭率=

合计取样数(块)合计岩心长度(

m)平均每筒岩芯长度=

取芯总筒次(筒) (m/筒)

注:试验和推广取芯新技术,取芯工作结束后必须写出书面总结,报钻井公司技术部门。 14、地层压力试验

探井必须做孔隙压力测试和地层破裂压力测试。开发井根据需要做地层破试,一般在技术套管鞋下,钻完水泥塞后第一个沙层组进行、进行RFT测井的按测井数据填写。

27

14.1 地层孔隙压力测试记录(一般以测RFT为准)。 14.1.1 地层

按实际层位填写。 14.1.2 井深、孔隙压力

以测井队提供的数据填写。 14.1.3 测试方法

RFT测井或其它方法。

14.2 地层破裂压力测试数据(一般以井队现场破试数据为准) 14.2.1 日期

填写做地层破试的 年 月 日。 14.2.2 时间

做破试时的时间: 时 分。 14.2.3 泵入量

一般水泥车试破以起压后水柜计量为准,若钻井泵试破,则以起压后泵冲数换算成泵入量,单位用l。 14.2.4 压力

在相应的时间、相应泵入量下对应的井口压力。 14.2.5 井深

被试破裸眼井段的井底深度。 14.2.6 备注

注明破试方式及放压后井内液体倒返情况或其它异常情况。 14.3 地层破裂压力梯度 14.3.1 地层

被做破试的地层层位。

28

14.3.2 井深

做破试的裸眼井段最上一个砂层组的深度。 14.3.3 套管鞋深度

做破试时最后一层套管的下入深度。 14.3.4 钻井液密度

做破试时井筒内钻井液的平均密度。 14.3.5 破裂压力梯度

填写实际做破试时地层破裂梯度。

Pt计算公式:破裂压力梯度=0.1?+HP

式中:?—破试时井眼内的钻井液平均密度(g/cm3)。

Pt—试破时的井口套管压力(MPa)。

—产生破裂的地层深度(m),一般填写裸眼井段最上一

HP层砂组的深度。 14.3.6 备注

如达到破裂压力试验要求,而地层未破则应填写“未破”、否则填写“破裂”。

14.4 地层破裂压力曲线

压力曲线要求布局合理,大小适宜,根据试验数据比例自定。纵坐标的压力为地层压力,是井口压力与井筒压力之和,横坐标的泵入量为实际试验数据。

注:如未下技术套管的井,地层破试不做。 15、中途测试 15.1 起始日期

29

指测试工具开始入井的日期。 15.2 终止日期

指测试完成后工具起出的日期。 15.3 层位

指被测试地层的分层。 15.4 井深

指被测试的深度。 15.5 测试目的

以地质部门提供的为准。 15.6 测试方法

中途测试采用的具体方法和工具型号。如:裸眼测试、电缆测试(RFT)。 15.7 主要测试结果

应注明测试过程中采出的液体(油、气、水)、量(单位t或m3)和测出的地层压力值(MPa)与地层含油气情况评价等内容。 16、固井 16.1 套管强度 16.1.1 下入井段

按下入套管在井内的位臵填写。有联顶节的第一段应从联入开始,未有联顶节的从井口开始,分段依次从井口到井底填写。 16.1.2 外径

填写本段套管的实际外径。单位:毫米,用“mm”表示。 16.1.3 段长

同一种规格的套管的连续长度。单位:米,用“m”表示。 16.1.4 钢级与壁厚

30

按照工程设计要求的钢级壁厚,对应实际下入情况分段填写,井队技术员必须对送井套管现场检验正确。 16.1.5 套管的重量

以在空气中的重量计算。 16.1.6 段重

对应的段长与该段套管的单位重量之积。 16.1.7 累计

应从井底向井口方向累计各段的重量、累重反映该段套管顶部端面承受的重量,井口累重最大。 16.1.8 安全系数

一般可参照送套管通知单上的数据填写,但井队必须亲自校核各段的安全系数。如果与通知单上的数据不符,应按实际校核系数填写井史。安全系数的计算:一般上部校核抗拉安全系数和井口抗内压强度;中间段作抗拉和抗挤校验;下部套管只作抗挤安全系数。 16.2 套管记录 16.2.1 入井序号

以实际入井顺序编号,带扶正器的套管还应在入井序号右上角打“*”号。

16.2.2 钢级、壁厚、长度:按实际单根套管 的数据填写。 16.2.3 累计长度

自上而下单根套管的累计长度。单位:米,用“m”表示。 16.2.4 深度

指套管在井眼中的实际深度。单位:米,用“m”表示。

注:各层套管记录应分页填写,联顶节、阻流环位臵、引鞋在本层套管记录

31

填写完后在表内注明。

16.3 钻井液、前臵液、水泥浆性能 16.3.1 套管层次

分表层套管、技术套管、尾管、生产套管依次填入表格。 16.3.2 钻井液 16.3.2.1 钻井液类型

填写固井施工前井眼内钻井液的类型。

16.3.2.2 密度、漏斗粘度、滤失量、泥饼厚、磨擦系数、静切力、含砂量、含油量、PH值、粘度计读数、塑性粘度、动切力、n值、K值 按固井施工前最后一次钻井液全套性能测量时的数据填写。 16.3.3 前臵液

前臵液的名称和替入量按施工卡片上的数据填写,表层和部分技术套管固井应按固井劳务结算单提供的数据填写。 16.3.4 水泥浆

水泥浆的密度和失水量按注水泥施工卡片上的数据填写。 16.4 注水泥 16.4.1 套管层次

分表层套管、技术套管、尾管、生产套管依次填入表格。 16.4.2 套管外径

各层套管的实际外径尺寸,单位:mm。 16.4.3 阻流环深

填写阻流环下入深度。 16.4.4 套管鞋深

各层套管的套管鞋下深(不包括引鞋)。

32

16.4.5 油层顶深

目的层油层顶部的深度。 16.4.6 油层底深

目的层油层底部的深度。 16.4.7 磁性定位(m) 磁性定位的下入深度。 16.4.8 扶正器个数

填写扶正器的下入数量。 16.4.9 水泥品种及标号

按固井施工卡片上提供的记录填写,表层和部分技术套管固井应按固井劳务结算单提供的数据填写。 16.4.10 外加剂名称及数量

按施工卡片上的数据填写,表层和部分技术套管固井应按固井劳务结算单提供的数据填写。 16.4.11 水泥量

各层套管固井时,设计和实际水泥用量,单位t。一般按固井施工卡片上的数据或固井劳务结算单提供的数据填写。 16.4.12 水泥浆上返速度

对于有井径数据的套管固井应按替浆排量计算出平均上返速度。 计算公式:

??VQ

式中:?—平均上返速度(m/s);

VQ

—套管与井眼的平均环容(l/m); —替浆时的平均排量(l/s)。

33

注:未测井径的井段不填上返速度。 16.4.13 压塞液的名称及数据

按施工卡片上的数据填写。 16.4.14 替入量

表层和部分技术套管固井应按井队技术员自行设计和实际计量填写,完井组人员参加时,按完井组提供的数据填写,生产套管按施工卡片上的数据填写。

16.4.15 胶塞相碰压力

凡装阻流环的套管固井均应填写胶塞碰压值。 16.4.16 塞面深

设计值按完井协作会上提出的阻流环设计深度值填写,实际值应按电测现场提供的人工井底值填写。 16.4.17 水泥返深

设计值按完井协作会上提出的水泥设计返深数值填写。实际值按电测现场提供的水泥实际返深填写。 16.4.18 试压结果

按工程设计要求试压、填写试压结果。即:试压压力、30分钟的压力降,单位:MPa。 16.4.19 备注

填写有关说明。如:施工正常、未碰压、低返或蹩泵等情况。 17、井下复杂情况 17.1 序号

按复杂情况发生时间先后顺序编号,一律使用数字编写。如处理事故情况过程中又发生新的复杂情况应另行编号,作为两次复杂情况来处理。

34

17.2 复杂情况

填写复杂情况的名称和类别。如:井斜、方位失控;井漏、井涌、钻井液被污染性能变差、蹩跳钻、××遇阻、××遇卡、划眼、循环短路、钻头泥包等。 17.3 发生时间

填写复杂情况发生的起始日期,同时本栏中增加复杂情况处理的解除时间。

17.4 发生经过及原因

应填写发生复杂情况的动态、发生经过、当时井深、复杂井段及复杂原因分析,注明有关的技术数据。原则上按时间顺序填写,如内容多可延续到下格。 17.5 处理情况

应填写所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简要处理过程,处理结果及损失情况,重大情况要求分段填写,如内容多可延续到下格。 17.6 直接损失金额(元)

应包括处理复杂情况所直接支付的材料费、劳务费、钻机折旧费和技术服务费等。 18、井下事故 18.1 序号

同井下复杂部分。 18.2 名称

可按下列情况填写: 18.2.1 井喷

①因井喷造成的卡钻应列为卡钻事故;

35

②因压井造成的井漏应列入复杂情况。 18.2.2 卡钻

①粘附卡钻;

②沉砂卡钻(包括砂床、砂桥卡钻); ③垮塌卡钻; ④缩径卡钻; ⑤键槽卡钻;

⑥落物卡钻(包括下部套管断落,水泥掉块引起的卡钻)。18.2.3 钻具事故

①钻具拉断、折断、压断、扭断、顿断; ②钻具滑扣、倒扣落井; ③钻具刺坏落井、粘扣割断等。 18.2.4 钻头事故

掉钻头、掉牙轮(需要打捞、磨铣的)。 18.2.5 井口落物

井口落井的东西造成事故,如:钳牙、工具等。 18.2.6 套管事故

①卡套管、断套管,磨破、挤毁套管等; ②套管脱扣、倒扣、胀扣落井等。 18.2.7 测井事故

①卡电缆、卡仪器;

②测井仪器落井(包括掉在钻具内)。 18.2.8 其它事故

如打水泥固死钻具、顿钻、单吊环、顶天车等。

36

18.3 时间 18.3.1 发生时间

按公元纪年全称填写,如:2003.05.20-12:30。 18.3.2 解除时间同上。 18.3.3 损失时间

若处理过程中又发生了其它事故及复杂情况,则其损失时间应该扣除。 18.4 当时井深

发生事故时的井底深度。 18.5 落鱼或被卡钻具

① 井内有钻具的,应给出详细的组合尺寸(内径、外径、长度等)。 ② 井内无钻具的,应给出落鱼的尺寸(长度、内外径、落鱼位臵)。 18.6 事故发生经过及原因

包括事故井段,钻井动态,钻具与设备的工作状态,原因分析等原则上按时间顺序填写。如内容较多,可顺延下格。 18.7 事故处理情况

包括主要技术措施,处理过程,处理结果,损失情况。重大事故要分段填写。如内容较多,可顺延下格。 18.8 直接经济损失(元)

应包括处理本次事故所直接支付的材料费、劳务费、钻机折旧费和技术服务费等。 19、地面重大事故

19.1 序号同井下复杂情况。 19.2 事故名称

① 倒井架、井架变形、井架倾斜;

37

② 顶天车、顶支梁; ③ 刹车系统失灵;

④ 单吊环起钻、钻杆排倾倒; ⑤ 大绳跳槽,死绳固定器拉坏; ⑥ 蹩泵、循环系统冻结; ⑦ 传动链条断、传动轴断裂; ⑧ 其它,如:烧坏、砸坏设备等。 19.3 发生时间

按公元纪年全称填写(年 月 日 时),同时还应注明解除日期。 19.4 事故经过及原因

包括当时的钻井动态、设备状态、操作步骤、发生经过、破坏情况及事故的原因分析等。 19.5 处理情况

主要包括处理措施,处理过程、处理结果、损失情况等。重大事故要分段填写。如内容较多,可顺延下格。 19.6直接经济损失(元)

指由于事故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如:设备维修、更换费用及外单位的劳务费用等。

注:①地面重大事故的范围:损失时间8小时以上,或损失金额10000元以上。

②由地面事故造成的井下事故(如卡钻、断钻具等)应按井下事故

记录。

20、钻井施工进度分析 20.1钻井施工进度分析表

38

20.1.1 序号

按钻井工艺流程施工作业项目编号。 20.1.2 井段

某一作业项目内所完成的钻井进尺。 20.1.3 施工作业项目

按钻井工艺流程划分的各段施工作业项目(钻井工程设计提供)。 20.1.4 计划天数

某一作业项目计划时间,单位:天,计划天数由钻井工程设计提供。 20.1.5 实际天数

某一施工作业项目实际耗用的时间(天)。 20.1.6 累计天数

按工艺流程累计各项目实际耗用天数,单位:天。 20.2 钻井施工进度分析图作图要求

① 井深与作业天数的比例适宜,使施工进度曲线布局合理。 ② 地质分层划分清楚并与井深相对应,地层交接面划一条横线,用文字注明地层名称。

③ 表层、技术、生产套管的下深与图中的井深相符,用一条直线画到对应深度,并标注实际下深。

④ 绘制两条曲线:一条是根据工程设计各工序的工作天数与井深的对应曲线,另一条是各工序的实际天数与井深的对应曲线。设计曲线用点画线,实际进度曲线用实线以区别,曲线力求准确清晰。 21、主要材料消耗统计表 21.1 套管

主要填写表层套管、技术套管和生产套管。

39

21.2 水泥 21.2.1 普通水泥

用于地面打基础的水泥。 21.2.2 油井水泥

用于井下固井、填井的水泥。 21.3 钻井液材料

填写主要的钻井液材料,按使用金额的大小顺序填写。 21.4 钻头

以使用钻头价格高低按类型填写。 21.5 钢丝绳

第一行填游车大绳,第二行填写其它钢丝绳。 21.6 其它项目均按表中所列名称一一填写。

注:材料统计数字由井队材料员、成本员共同提供。 22、钻井工程成本结算

22.1 鉴于目前钻井成本结算在完井后进行,井队在短时间内拿不到结算结果,规定井队暂时不填写此表。

22.2结算是后勤部门的工作,建议该表由公司技术部门承担填写。每月由公司计财科将完成井单井结算数据提供给技术部门。 22.3 预算金额是计划数字,可从各区块定额成本中查得。 22.4 本表按项目填写,可用计算机打印。 22.5 如果有特殊情况,在备注栏内说明。 23、钻井日志

23.1 填写时首先在“钻井日志”后面用阿拉伯数字写明“年、月”。 23.2 填写范围

40

从第一次开钻到生产套管固井后测完声幅、井口试压合格的全部时间。 23.3 井深

当日24时的井深。 23.4 日进尺

当天24时的井深减去前一天的井深即是。 23.5 钻头规范

当天使用的钻头的尺寸。单位:毫米,用“mm”表示。 23.6 技术措施

钻压、转速、排量、泵压的数值按当天各井段的数值的加权平均值填写。 23.7 钻井液常规性能

各项数值以当天各井段所测数值的加权平均值填写。 23.8 油气上窜速度

H油?VH钻头t迟t静?t=

式中:V—表示油气上窜速度(m/h);

H油—油气层深度(m);

—循环钻井液时钻头所在的井深(m);

H钻头t—开泵循环到见到油气显示的时间(h); t迟t静—井深[H钻头]米时的迟到时间(h);

—静止时间,为上次停泵到本次开泵的时间(h)。

23.9 生产时间

是指正常的钻井工作必须占用的时间。包括:进尺工作时间、测井工作时间、固井工作时间、辅助工作时间。 23.9.1 进尺工作时间

41

是与正常钻进直接有关的时间,它包括: ① 纯钻进时间

是指钻头接触井底后,转动破碎岩层形成井眼的钻进时间。包括取芯有进尺的钻进时间,不包括填井、侧钻、纠斜、划眼和扩眼的时间。

② 起下钻时间

是指正常的钻进和取芯等工序所必须进行的起下钻所占用的时间。起钻时间是指从停止循环泥浆上提方钻杆开始到钻头出转盘面为止的全部时间;下钻是指钻头入转盘面到下完立柱接好方钻杆,钻头到井底为止的全部时间。起下钻时间不包括取芯后扩眼、下套管前通井以及处理事故、井下复杂过程中的起下钻时间。

③ 接单根时间

是指正常钻进过程中的接单根时间,是从上提方钻杆钻头离开井底到接好方钻杆钻头下放到井底的全部时间。

④ 划眼、扩眼时间

是指正常生产中的划眼和扩眼时间。划眼时间是指按操作规程必须进行的划眼所占用的时间。下钻遇阻所进行的划眼不属于此列。扩眼时间是指取芯后的扩眼或工程需要加大井眼所占用的时间。划眼、扩眼时间还包括了划、扩眼过程中的起下钻、循环钻井液、换钻头、接单根时间。

⑤ 换钻头时间

是指正常钻进和取芯过程中,起钻更换钻头的时间,它包括卸掉旧钻头和上好新钻头所用的时间。不包括起钻后其它工作(如:保养、检修设备等)所占用的时间。

⑥ 循环钻井液时间

是指正常的起下钻、接单根和单点测斜前的循环钻井液时间及钻进时进

42

行的正常的循环钻井液时间,不属于上述情况的循环钻井液时间不能记入循环钻井液时间。

⑦ 小计

就是进尺工作时间之和。 23.9.2 测井工作时间

指正常生产过程中的单点测斜、多点测斜、气测、电测等各种测井时间。完井电测需通井者也列入测井时间。测完最后一项,仪器起出井口后的24小时为处理数据时间,应记入测井时间,超过24小时部分即为组织停工时间。

23.9.3 固井时间

是指为固井所进行的一切正常的工艺措施所占用的时间。包括准备工作,如下套管前的通井划眼、试下套管、正式下套管、循环洗井、注水泥、替泥浆、候凝、钻水泥塞、井口安装、测声幅、试压等全部时间。其中表层套管固井候凝时间限度为24小时,技术套管和油层套管候凝时间限度为36-48小时。 23.9.4 辅助工作时间

是指正常钻井过程中除去进尺工作时间、测井工作时间、固井工作时间以外所必须进行的辅助工作所占用的时间。包括各次开钻前以及侧钻井的前期准备工作、倒换钻具、井壁取芯、取芯工具装配出筒、调整泥浆性能时间、设备保养检查、换刹带、倒大绳、更换设备易损件、校验指重表、交接班前的检查等。 23.9.5 合计时间

就是生产时间总计。 23.10 非生产时间

43

是指钻井过程中的因钻井事故、设备修理、组织停工和处理复杂情况而占用的时间(自然灾害现划为钻井工作之外)。 23.10.1 事故时间

是指从发生事故开始到事故解除转入正常状态的时间。表中的事故是指井下工程事故(如卡钻、打捞落物)、井喷事故、地面重大设备事故(如顶天车等)、火灾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等。处理事故过程中所进行的一切工艺措施占用的时间均为事故时间。但在处理事故过程中的设备维修时间、等措施、等器材时间应分别算入修理时间和组织停工时间。 23.10.2 修理时间

指由于机械设备或地面其它设施损坏或运转失灵而被迫停止钻井工作而进行的修理时间。包括机械修理和钻具修理。 23.10.3 组织停工时间

是由于生产组织不善、器材供应不及时或劳力调配不当、待命等原因而造成的停工时间。另外由于协作单位的工作配合不好,影响工程施工而损失的时间也应算入组织停工时间。协作单位造成的事故,不应按组停计算。 23.10.4 其它时间

凡是不属于上述各项非生产时间的其它停工时间,但不包括自然灾害造成的停工时间。 23.10.5 合计时间

就是各项非生产时间之和。 23.11 钻井时间总计

即生产时间和非生产时间之和。 23.12 计划进尺

是指本井本月计划进尺,按工程施工进度自己制定。

44

23.13 实际进尺

指本井本月的实际进尺。

实际进尺23.14 计划进尺完成率=计划进尺本井本月钻井总时间(?100%

h)23.15 钻机月=

720(h) 单位:台月。

注:应保留三位小数。

本井本月实际进尺(m)23.16 钻机月速=23.17 机械钻速=

钻机月(台月)本井本月实际进尺(本月总纯钻时间( 单位:m/台月

m)h) 单位:m/h

23.18 每日生产情况 23.18.1 日期

每一页的第一行必须写明“年、月、日”。以下只写“月、日”即可。填写范围是从搬家开始到固井后测完声幅、试压合格的全部时间。

注:搬迁开始时间以当天8:00为准。 23.18.2 生产情况记录

① 首先写明当日24:00的井深。

② 详细写明每天的生产情况,各项工作的时间必须与前面时效分析中的数值对应。事故复杂的发生时间和处理结束时间、电测遇阻以及一些重大情况要记录清楚。

③ 叙述简单明了,语言使用符合钻井工程名词术语标准(SY5313—88)。 24、钻井月志

24.1 本表是本井每月“钻井日志”各项的累计。

表下面的合计除“完成计划进尺”、“钻机月”、“钻机月速”、“平均机械钻速”以外,其它各项为各月累计。

45

本井钻井总时间(h)钻机月=钻机月速=

720(h)本井实际进尺(钻机月(台月)m)

m)h)本井实际进尺(平均机械钻速=24.2 纯成本一栏

总纯钻时间(

全井计划成本可从“钻井工程成本结算表”计算得出。而每月的计划成本则由井队在全井总计划成本范围内自己掌握,每月的实际成本由本月月底结算得出。 25、技术总结

要求全面系统地分析本井的钻井技术特点,总结出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教训,为以后的钻井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25.1 综合对比

① 本井与施工井队所钻的同类井的质量、速度、时效、成本及其它重要技术经济指标对比。

② 本井与所在地区近年(1~3年)所钻同类井的技术经济指标对比。 ③ 本井与公司、局内同类井近期(1~3年)所钻同类井的技术经济指标对比。

④ 本井的经济技术指标有哪些方面的突破,处于什么样的水平等。 25.2 对地质、工程设计的评价。 25.2.1 地质设计简况

① 分层压力系数、复杂层位臵(如:盐膏层、断层等)、邻井注采情况、区块地质特点、地质提示等。是定向井的,还应说明中靶质量标准等。

② 本井设计与实钻情况分析对比。

46

③ 对地质设计的综合评价。 25.2.2 工程设计特点

① 井身结构、防阻卡、防漏、防喷措施等。

② 钻井工程质量控制(主要是防斜)措施及质量保证措施。 ③ 水力参数配臵与钻井速度安排等。 ④ 上述各方面与实钻情况的对比分析。 ⑤ 对工程设计的综合评价。 25.2.3 钻井液设计简况

① 钻井液的类型。 ② 主要的处理剂。

③ 重点井段的主要性能指标。 ④ 对设计的综合评价。 25.3 科技攻关 25.3.1 科学试验

主要包括由公司、局及外部有关单位主持,在本井进行的未经技术鉴定的各种新式工具、仪器、设备及工艺技术等方面的试验。填写内容:

① 试验目的; ② 试验日期; ③ 试验过程; ④ 解决的技术难题; ⑤ 试验成果; ⑥ 存在的问题; ⑦ 改进意见。

25.3.2 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47

主要包括由公司、局及外部有关单位在本井进行的已经通过技术鉴定的各种新工具、新仪器、新设备及新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现场推广应用。填写内容:

① 推广目标; ② 推广日期; ③ 推广过程; ④ 解决的技术难题; ⑤ 推广应用成果; ⑥ 存在的技术问题; ⑦ 改进完善意见。

注:成果和问题是核心,有理有据,通过分析对比下结论。 25.4 施工技术要点 25.4.1 钻井工程质量控制

① 井身质量控制:直井主要是井斜、位移、全角变化率的控制;定向井重点是井斜、方位、闭合位移、闭合方位、靶心距和全角变化率的控制。 ② 固井质量控制:重点是通井、下套管、注水泥、替浆等方面的控制。 ③ 取芯质量控制:重点是取芯工具的选择、措施的执行及割芯、起钻的操作等。

④ 油气层保护:要求填写油气层井段的设计密度、平均密度、最高和最低密度;平均失水量、最大和最小失水量、与设计的对比;油(气)层顶界及底界的浸泡时间;平均固相含量和最大、最小固相含量等。 25.4.2 高压喷射钻井及其配套技术

① 钻头选型;

② 泵压、排量、水眼、比水马力等水力参数的优选。

48

③ 钻压、转速的优选。

25.4.3 事故和复杂情况的预防及处理分析

① 各种事故的预防措施,以及发生的原因分析和处理过程。原因分析要详细,每步处理都要写明结果。

② 各种复杂情况的预防措施,以及发生的原因分析和处理过程等。 注:有些事故和复杂情况,虽然对正常钻进影响不大,但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因此也应如实填报。 25.4.4 钻井液处理技术

① 重点井段钻井液的配方、选型及处理剂的筛选与使用效果等。 ② 由于钻井液性能的问题造成的井下事故和复杂情况简介。 25.4.5 钻井时效及施工进度分析

重点分析本井影响钻井时效及施工进度的主要原因,例如:事故、复杂情况、组织停工、取芯、探井、科学试验等。 25.4.6 其它

主要是对于搞好现场施工技术的认识与建议。 25.5 钻井成本控制

25.5.1 本井所消耗的直接成本及与计划成本的对比分析。 25.5.2 比计划投资增加或减少10%以上的成本项目及原因分析。 25.5.3 综合分析钻井成本上升或下降的原因。

25.5.4 结合本井成本的控制情况,谈谈本单位对控制钻井成本的认识和建议。

25.6 经验与教训

25.6.1 设计与施工中的技术经验,主要是钻井工程质量、钻井速度、安全生产、钻井液处理、钻井时效等方面的内容。

49

25.6.2 设计与施工中的技术失误,主要内容同上。 25.7 其它

主要谈谈对于加强各级技术管理与技术服务方面的建议。

主题词: 钻井 资料 统计 通知 抄送:有关局领导、有关处室 中原石油勘探局钻井处 2003年6月30日印发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bo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