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公共政策考试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12-20 01: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的关系

1 作为政策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任何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反馈,都是相关政策行为者频繁互动的结果;2 政策系统又为政策行为者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设置了框架和平台。 2政策系统的三大子系统

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 3政策主体系统的子系统

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 4政策系统的基本功能

认定问题;确认目标;组织方案设计;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 5政策执行系统的基本功能

为政策方案的实施做好准备;有效实施政策方案;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 6间接主体系统的基本功能

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提出公共问题;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影响并改变政策环境;填补政策直接主体所无法达到的空间。

7作为客观存在的网络的主要特征

1政策网络是现代民主社会里,由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等多元异质的参与主体组成的;2政策网络的多远主体之间在资源等方面相互依赖,在特定的政策领域进行合作,以协调利益、实现共赢;3政策网络的规模和边界并不是由正式的制度决定的,而是政策行为者对功能和结构认知的结果。 8公共政策的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和动荡主要表现为

1不确定性(未来、危机、紧急事件);2模糊性(立场、认知、利益差异);3动态性(变化速度)。 9从政策参与主体的相互依赖来说,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

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交换资源的需要;结盟的需要;追逐权力的需要;协调需要。 10政策支持系的子系统

信息传播,政策咨询,政策监控,政策评估系统。 11政策系统的运行步骤

利益输入--利益综合—政策形成—政策发布—政策执行—政策反馈。 12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

1政府权力、政府职能的二重性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二重性(公共政策是政府推行政治统治的基本工具;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2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决定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数量。 13决策体制对于政策运行的促进作用

1联邦通过公共决策权和政治权力下放,允许地方政府采取不同的政策,2有助于政策更能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3有助于扩大民众的参与;4联邦制也为民众批评和反对政府的某些政策或行动提供了舞台。 14治理理论

1重新厘定了政府的角色、强调政府的调控能力;2治理理论强调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多元化;3治理理论强调公共政策权力运行的双向性;4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政治责任。 15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决策权及其归属;公共决策权的配置(首长制与委员会制;集权制与分权制);公共政策的规则(全体一致规则;多数规则‘简单、绝对多数);公共决策体制类型(总统制;议会制;委员会制;半总统半议会制;超级总统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军人独裁制)。 16公共利益的确定和内涵

公共利益首先是利益获得者的群体范围,其次才是利益实现的程度。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形式利益与内容利益。 17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关系类型

1利益范围宽、代价范围宽;2利益范围广、代价范围窄;3利益范围窄、代价利益窄;4利益范围窄、代价范围宽。

18公民参与并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

1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采取全民公决的方式,决定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个人权利;2通过直接投票或代议的形式,选择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或推举代表参与政策过程,使政策发生突质性变化,间接行使个人权利;3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或者反对某项政策的出台,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一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决策议程;4通过参加政治党派或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影响政策过程;5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多方游说等手段,提出政策诉求影响政策制定;6采取消极抵抗或不合作的态度,使政策过程扭曲,以此影响政策结果;7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或以个人的社会活动对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19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政策信息沟通;影响并制约公共决策;稳定公共政策秩序;角色替代。 20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消极影响

社会团体关心管辖权限胜于关心正义;社会团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然采取排他性策略性;加剧新的不平等使之固定下来。 21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的作用

1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监测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和提出公共问题;2促进信息交流,释放社会多元诉求);3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推动公众议程尽快转化为政策议程;4价值取向和利益导向的引领者;5构建“第二现实”);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 22大众传播与政策评估和调整

1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2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3推动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 23理性主义模型

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他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原则,选择最优方案,使用最佳、最适当的手段,达到最大值的政策结果。1 政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2 引导决策者做出决策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按其重要性不同而依次排列;3 解决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都为决策者—权衡;4 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代价与利益)都进行调查;5 每一个选择方案及其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与其他选择方案具有可能性;6 决策者最后采用的那个方案,是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目的,价值或目标的方案。 24渐进主义模型(林的布罗姆) 按部就班,修修补补。

两组命题:1 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的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2 决策者把决策看做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

认为理性化无疑应当成为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但基于“完全理性”的理性主义模型在实践中具有不可行性,主张援用‘民主智慧寓于社会互动之中’的市场运作的原理,另行开辟一种分析和制定政策的途径,其要旨不在于专家做出周详完备的全知分析,而在与广泛地参与主体了解彼此的价值偏好,透过妥协调适,良性互动进而实现政策的动态均衡。 25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德洛尔)

以四项假设为基础,即最适宜的决策是一个认同理性,增加理性的过程,这种过程对于在复杂的问题上形成最适宜的决策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认同理性、增加理性的过程得以实现,现代政府同时面对要求稳定的政策诉求与要求变革的政策诉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则以其中的一种诉求为主。

具有很强烈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两种综合模型所受到的批评,归结为一点就是:它们试图调和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在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上的矛盾,就难免在价值取向上显得模棱两可。 26政治系统模型(戴维-伊斯顿)

这个模型把决策主体假定为政治系统,它由一个社会中那些可以识别同时又是相互关联的机构和活动组成。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者一系统运行过程。

缺陷是与它的优长之处同时产生的,即它是一个适于宏观分析的模型,优长之处是只能给人们提供一个轮廓,不能够指明分析的政策的具体性。 27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

1 机构—制度模型(合法性、普遍性、强制性);2 集团模型(假定:现代政治实际上是各个利益集团为影响公共政策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政府的作用只在于制定各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公共政策是各利益集团之间争斗和力量对比的结果);3 精英模型。 28“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 政策的元认识过程

政策制定过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到主观,从实践到认识,从个别到一般;政策执行过程: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主观到客观,从认识到实践,从一般到个别;政策过程的循环: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客观—主观—客观,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实践—认识—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个别—一般—个别,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政策的社会认识过程

政策制定过程:从群众中来:从群众到领导,从民主到集中,从点到面;政策执行过程:到群众中去:从领导到群众,从集中到民主,从点到面;政策过程的循环:群众—领导—群众,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民主—集中—民主,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点—面—点,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政策的社会操作过程

政策制定过程:调查—研究—决策,“解剖麻雀”—引出一般—“解剖麻雀”,政策执行过程:试点—总结==推广—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政策过程的循环:调查—研究—决策,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试点—总结—推广,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29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1 决策过程的理性化;2 决策过程的专业化;3 决策过程的科学化;4 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30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

1 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2 问题的察觉;3 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 团体或组织活动;5 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31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

1 关联性与公共性;2 客观性与主观性;3 历史性与动态性。 32政策问题的分类

根据政策问题发生领域的不同,可以将政策问题划分为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外交问题、民族问题;从作用范围看,公共政策问题可以分为国际问题、全国性问题、区域性问题和地方性问题。 33公共问题的提出主体

1 政府部门;2 政治人物;3 政党组织;4 利益集团;5 大众传媒;6 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7 公民和社会团体;8 政策网络。 34问题认定的含义和步骤

问题认定不仅需要充分了解问题情境,而且还必须运用创造性的判断力和洞察力,精心构建政策问题。 步骤:1 饱和抽样;2 诱导性提问;3 边界估计。 35问题认定的方法

边界分析:目标:估计元问题的边界;程序:饱和抽样、启发问题、累积;知识来源:知识系统;评价标准:限定范围内的正确性。

多角度分析:目标:产生洞察力;程序:综合运用技术、组织和个人的观点;知识来源:集体;评价标准:洞察力的改进。

类别分析:目标:澄清概念;程序:概念的逻辑划分与分类;知识来源:个别分析人员;标准评价:

逻辑一致性。

层次分析:目标:明确可能性、可行的及合理的理由;程序:原因的逻辑划分与分类;知识来源:个别分析人员;评价标准:逻辑一致性。

综摄法:目标:确认问题间的相似点;程序:建立个人的直接的、象征性的、幻想的类别;知识来源:个别分析人员或集体;评价标准:比较的合理性。

头脑风暴法:目标:产生想法、目标和战略;程序:产生想法和评价;知识来源:集体;评价标准:一致性。

假设分析:目标:冲突性和假设的创造合成;程序:明确利益相关人,提出假设,质疑,集中并合成;知识来源:集体;评价标准:冲突。

论证图形化:目标:假设评估;程序:合理性和重要性的评估,排列并制图;知识来源:集体:评价标准:最佳的合理和重要性。 36政策议程的含义及类型

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日程。议程通常分为两大类:1 系统议程(政治系统讨论和 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2 政府议程(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37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1 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2 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3 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觉察机制与过程。 38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1 与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相对应的反向条件均可构成政策议程的障碍;2 在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中有双重关卡(社群的价值规范;制度或程序上的限制)3 一项公共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还在一定程度上与该问题的表达方式和技巧等有一定的关系。 39政策议程确立的过程模型

1 科珀等学者的模型理论(外在创始模型:属于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动员模型: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政策议程。内在创始模型:属政府因解决纯政府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意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2 芭芭拉-尼尔森的模型理论(四个阶段:议题确认;议题采纳;议题重要程度排序;议题持续);3 约翰-金登的模型理论(建立在三种源流基础上: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4 中国学者的模型理论(关门式模式、动员模式、内参模式、借力模式、上书模式、外压模式)。 40政策目标的含义与特征

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其特征有:1 问题的针对性;2 未来的预期性;3 目的的多元性。 41政策目标的分类

1 根据政策目标所着眼的时间范围,可分为长远政策目标和近期政策目标以及其他的政策目标;2 根据政策目标所服务的地域或空间范围,可有全国性政策目标和地方性政策目标,国内政策目标和对外政策目标,全局性政策目标和局部性政策目标;3 依据政策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可以有政治性和管理性政策目标、经济政策目标、文化政策目标以及社会政策目标;4 依据政策所服务的主体是普通社会大众还是社会少数人群体,可有公益性政策目标和特殊性政策目标。 42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

1 公平;2 效率;3 自由;4 安全。 43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与原则

意义:1 它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2 它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原则:1 实事求是;2 面向未来;3 系统协调;4 明确具体;5 伦理考量。 政策规划的含义及特点

政策规划也称政策构建,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公共权力机关组织力量草拟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其特征:1 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和政府主导并存;2 从时间进程上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于政策抉择之间。 44政策设计的逻辑结构

1 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结果、目标人群、执行机构、法规);2 政策方案要素之间需要一定的机制相互联系(规则、工具、假定)。 45政策规划与政策设计的联系与区别

1政策规划是政策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的分析概念,指的是公共政策形成的一个重要过程,带有明显的“阶段论”特点;2政策规划重点考虑解决方案的形成和研判,偏重理性和技术层面的分析,而政策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市打破阶段论划分的新概念;3政策设计从范围来看更为广阔;从政策设计的结构逻辑来看,它将政策问题、政策方案、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都联系起来,贯穿于整个制定过程,而不是强调政策阶段划分。

46政策方案的设计原则

1 紧扣政策目标;2 规划多重方案;3 方案彼此独立;4方案要有创新;5 方案切实可行。 47政策规划的模式与参考框架

1 韦默和维宁的政策分析框架(阶段: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分析);2 帕顿与沙维奇的政策分析框架(步骤:认定和细化问题;建立评估标准;确认备选政策;评估备选政策;展示和区分备选政策;监督和评估政策实施)。 48政策学习及类型

1 政府面临问题的性质;2 政策学习也与一个组织的内部文化、组织价值和利益等相关;3 组织学习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其类型有:工具学习、概念学习或者问题学习。 49政策移植的含义及类型

政策移植就是一个政策借用国采纳其他国家的公共政策、行政体制、制度及思想等来解决本国所面临的政策问题。其类型有:复制、效法、混合;自愿的政策移植;被迫的政策移植。 50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

1 国家元首;2 行政首长;3 民意代表;法官;执政党首脑以及军事首长。 51公共政策的抉择原则

1 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2 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3 发挥决策者的能动作用;4 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 52政策论证的要素

1 政策相关信息;2 政策主张;3 理论理由;4 驳斥理由;5 理论依据;6 可信度。 53政策论证的模式

1 权威模式;2 统计模式;3 类别模式;4 直觉模式;5 分析模式;6 解释模式;7 实用模式;8 价值评价模式。 54政策审议

1 预测性评估;2 可行性评估;3 政策采纳。 55预测性评估步骤及其方法

步骤: 1 方案调查;2 详细研究;3 进一步的分析;4 实验室证实 方法:1 外推预测;2 理论预测;3 判断预测。 56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

1 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2 决策程序的合法化,即决策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 57行政系统和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

行政:1 法制部门的审查;2 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3 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 立法:1 提出议案;2 审议议案;3 通过议案;4 公布政策。

能;2 组织;3 政策;4 计划。 123公共政策中策终结的方式

1 政策废止(最直接、最彻底);2 政策替代(可以减少政策废止所带来的冲击);3 政策分解;4 政策合并(两种形式:1 将被终止的政策的内容合并到一项已有的政策当中,2 把两项或两项以上被终止的政策合并为一项新的政策);5 政策缩减(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结,以缓冲终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好个方面的关系、减少损失)。 124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及其作用

原因:1 经过评估认为政策的目标已经实现,政策问题已得到解决,政策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应该予以终止;2 经过评估发现政策存在的失误或局限使其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作用:1 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2 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3 政策终结有利于促进政策优化。

125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

1 组织的持久性(组织机构的功能性;组织机构的保守性;组织机构的适应性);2 代价(情感和政治上的代价;法律和财政上的代价)。 126要顺利完成终结需要注意的方面

1 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2 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3 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4 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5 通过试探试点,避免矛盾激化;6终结必要的部分,减少终结代价。 知识的特征

1 不可逆性;2 共享性;3 非磨损性;4 交换的不对称性;5 可传播性。 127政策分析的含义及价值

政策分析是指政策研究组织以及决策者,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的选择和公共问题的解决,在公共政策领域内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复杂的社会过程。其意义表现在:1 通过整合性与科际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2 帮助决策者减少决策失误;3 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4 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 128政策分析的要素

1 问题;2 目标;3 方案;4 模型;5 评估标准;6 实施效果;7 环境;8 信息。 129政策分析的原则

1 民主化原则;2 系统性原则;3 协调性原则;4 多样性原则;5 分合原则;6 预测性原则。 130政策分析的过程

1 定义;2 预测;3 规定;4 描述;评估。 131政策分析的注意事项

1 墨守成规式的政策建议;2 生搬硬套式的政策建议;3 姗姗来迟式的政策建议;4 一知半解式的政策建议;5 狗急跳墙式政策建议;6 反复无常式的政策建议;7 脱离政治式的政策建议。 132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含义及作用

是指那些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为政府、企业或社会团体出谋划策,提供政策依据,以期影响其决策行为的社会组织。其作用有:1 作为辅助决策的咨询机构,政府研究组织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为社会各界提供沟通信息、集中意见并进行表达的系统功能;2 作为政策学知识的应用者和创造者,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新的观念、理论和方法,探寻社会发展方向,推动决策者的思想与知识更新;3 作为评估性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有关政策实践的信息,并从中不断地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4 作为人才成长、储备的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源源不断地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5 作为思想和知识传播机构,政策研究组织通过传播其思想和观点,对公众进行政策教育,使大众对公共政策有更全面、系统的了解。

133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类型

1 行政型政策研究组织;2 事业单位法人型政策研究组织;3 学术型政策研究组织;4 产业型政策研

究组织;5 民办非企业法人型政策研究组织。 134关于政策分析师的素质要求

1 政策分析师应当具有政治头脑;2 政策分析师应当具有总体概念;3 政策分析师应当致力于创新,不拘泥与已有方案的比较研究;4 政策分析师应当具有洞察力,要重视对政策内容和实质的分析;5 政策分析师应当着眼于未来;6 政策分析师应当具有弹性的思维。 135政策分析职业伦理的基本内容

1 道德品质要求;2 行为规范要求;3 价值判断要求。 136 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

1 研究对象;2 概念体系;3 研究方法。 137 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

1 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是组织的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2 并非所有组织的决策行为都属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3 在公共组织中,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利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利组织的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政策。 138 对政策系统的研究,从研究者来说突出的问题

1 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 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 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 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139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阶段

1 研究程序的设计(1 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2 确定假设;3 收集系统资料;4 资料分析;5 做操作性研究;6 撰写研究报告);2 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3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140一手资料的常用方法

1 无结构访谈方法;2 实地观察法;3 非参与观察法;4 参与观察法。 141公共政策研究常用的一些方法

1 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2 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明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方法,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明确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明确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3 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4 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5 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法;6 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方法;7 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8 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方法。 142 20世纪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

1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2 决策科学的形成;3 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4 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143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取得的成就

1 方法论的多样化;2 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3 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理论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4 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145公共政策的内涵

1 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般特征;2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3 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发难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4 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5 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6 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146公共政策产生的核心要素

1 公共问题的形成;2 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3 公共管理机构的出现。总而言之,公共政策是随着国

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作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与社会、实现其阶级意志的工具而产生的。 147政策的类型

1 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2 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3 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4 实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5 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再非配性政策;6 零和博弈政策和非零和博弈政策;7 分配性政策、限制性政策和再分配性调整;8 初始政策和反馈;9 确定型政策与不确定型政策、风险型政策与竞争型政策;10 鼓励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11 积极型政策与消极型政策;12 能动型政策与被动型政策。 148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 管制功能;2 引导功能;3 调控功能;4 分配功能。 149 公共政策与法的异同

异:对于获得法的形态者来说,政策与法之以在于:1 虽然法与政策具有同一文本,但是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政策注重于按规则进行价值分配和资源配置;法则注重纠察、校正价值分配和资源配置中有关各方违背既定规则的行为;2 法的执行过程除刑事诉讼和违宪审查外,司法机关一般不主动地加以干预,但是,恰恰是在司法机关不主动行为的这个领域里,政府却主动地进行政策实施;3 法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政策,就各项具体的政策而言,政策对象的权利和义务往往是不对称的,即一些群体有义务而无权利。

同:1 在法治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体与法的制定和执行主体是相同的,即都是公共权力机关;2 政策与法都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它们的权威性都源于国家合法地拥有强制力;3 法和政策都是调整人的行为亦即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规范一般指准则、标准;4 在法治国家,法和政策的制定可以具有相同的程序。

150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 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2 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3 应然与实然的统一;4 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151 政策系统制定的基本功能

1 认定政策问题;2 确认政策目标;3 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4 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

152 经济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制约和影响

1 经济环境是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基本出发点;2 经济环境提供政策系统运行所必需的工具和资源;3 经济环境影响政策系统的经济目标取向;4 不同的经济形态对政策系统提出不同的要求,间接地影响政策导向、政策调整的范围、政策运作的方式以及政策质量。 153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 政府权力、政府职能的二重性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二重性;2 政府职能与政府权力决定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数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bo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