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 新闻阅读与实践3 第三章通讯
更新时间:2023-11-26 10: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高中语文选修中册电子书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
新闻阅读与实践
第三章 通讯:讲述新闻故事
本章说明
教学目标
一、了解通讯的特点和形式。
二、理解所选四篇通讯的主要内容,把握通讯的主题。 三、培养自己细致观察和深入挖掘社会生活的新闻意识。 四、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撰写通讯。 教学设想
一、通讯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写人记事类文章在叙述事件、描写人物上是相同的,但是通讯作为新闻体裁的一种,新闻性是它的基础,虽然它会运用一些文学笔法,但它毕竟不同于散文、小说。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着重让学生了解通讯的新闻性的特点,这可以通过通讯作品与文学作品的比较获得清晰的认识。
二、通讯和消息也有较大的区别。其差异不仅在于篇幅,更在于内容:其一,通讯一般有鲜明的主题,消息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倾向,但主要是为了突出报道的新闻事实。虽然有许多通讯是对相关消息的深化、拓展,但是它的重点已经不在报道事实本身,而重在突出这一事实所蕴涵的深层次的东西;其二,消息重事件,所以新闻要素中“何事”是最重要的。而通讯一般注重写人或写事中之人,即使有些通讯重在写事,也不仅仅以交代清楚“何事”为最终目的,而是力图展现事件的全貌;其三,在结构上,消息一般用“倒金字塔”结构,突出主要事实,而通讯则结构灵活,主要内容一般慢慢道来,引人入胜;其四,表现手法不同,像描写、抒情和议论,在消息中是很少见的,但是在通讯中,却是常用的表现手法。我们在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例子,比如同是写中国加入WTO这一事件,第一单元的消息和本单元的通讯在内容和形式上就有很大的不同,通过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对通讯和消息的不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三、新闻和社会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新闻通讯,作为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可以以感人的人物、动人的事件陶冶学生的心灵,启发他们思考社会人生。无论是读,还是写,我们都要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培养。
四、本单元的四课,前三课主要按通讯的不同种类编排(人物、事件和工作通讯三类),重点学习通讯的特点和形式;第四课选取广播通讯(也称连续报道),让学生在了解通讯的基本知识基础上,拓宽视野,了解不同媒介中通讯体裁的不同形式和风格。
相关资料
一、通讯的特点
通讯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即: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一)新闻性以及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通讯属于新闻体裁,它不同于历史著作,也不同于文学作品,它的内容和消息一样,必须具有新闻性,不仅要真实,而且要新鲜。就是说,它所写的也是生活中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新经验等。因此,人们常把通讯称做详细的消息。事实上,报刊、广播中的许多通讯,尤其是写重大事件的通讯,常常和消息配发,或者作为消息的后续报道,将消息深入化、形象化,以满足读者的要求。比如,我国著名跳高运动员朱建华于1983年9月22日在第五届全运会上跳过2.38米高度,又一次打破男子跳高世界记录后,《人民日报》于次日在头版刊登消息,简洁地报道了朱建华跳过2.38米的新事实,同时在第三版刊登通讯《朱建华,祖国感谢你!》,详细、形象地描述了朱建华跳过2.38米的情景;1983年7月的洛杉矶奥运会上,著名射击选手许海峰夺得我国在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块金牌后,新华社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
新闻阅读与实践
也是于同一天既发消息,又发通讯的。虽然说通讯是详细的消息,但它毕竟是一种独立的新闻体裁,不同于一般的消息。它在时效性、主题、选材、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都与消息有所不同。
从时效性上来说,消息的时间性更强,一般是报道当日、昨日、前日或近几日的事,而通讯虽然有时和消息同时刊播,但一般说来,多是报道已经发生过或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新事新人,鲜有当日通讯。
从主题来说,通讯作品都有明显的思想主题,而消息则不然。总体上讲,新闻报道中必然贯彻报社、电台、电视台一定的政治倾向,即体现一定政治、经济利益的新闻导向,但并不是说,篇篇新闻都有政治倾向。比如报道某些自然奇观、天气预报之类的新闻,硬要给它加上政治倾向,那是牵强附会、有害无益的。这类没有明显思想主题、不体现明显政治倾向的报道,多数是以消息形式刊播的。纵然是导向性、思想性很强的消息,其表达形式也较客观,主题思想蕴含在新闻事实中,即所谓“事实说话”。而通讯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是写事还是写人,其主题思想都比较显豁。主题显豁也正是古代纪实文学的传统,古代学者评《史记》“其征事也近,立义也显”,立义显就是主题显豁。
从选材来说,消息侧重写事,纵然是人物消息,也主要是写人做的事,以事显人。少有人物刻画,尤其是人物心理刻画。而通讯中,除工作通讯外,其他几种体裁都很注重写人,人物通讯常常要较细地刻画人物,即使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也要写好事件、风貌中的人物精神、人物心理。消息在写事时,主要是写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新闻事实,即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少有甚至没有细节描写。虽然现代新闻写作中,记者编辑都注意了消息中的细节描写,但由于时间、篇幅所限,消息中的细节是极为有限和简略的,是点化式的。而通讯不仅要告诉读者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出现了什么新人物,还要描绘事件发生的详细情形。所以,在选材时,通讯不仅要抓住主要的新闻事实,还要,而且必须要抓住能表现主题、表现事物和人物特征、个性的细节。没有细节,不会有好通讯。
从结构来说,消息作品中除了悬念式结构和时间顺序式结构外,大多数都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在第一段,头重脚轻,有的同志称之为“虎头蛇尾”式结构。而通讯,很少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第一段,常常以最吸引人的情节、议论、引语开篇。
从表现手法上说,消息主要是叙述事实,用事实说话,较少有议论、描写,极少抒情。而通讯不仅要用事实说话,还要用形象、用情感、用观点说话;不仅要叙述主要的事实,还要展示情节,再现场景,刻画人物,阐发理性思考。因此,通讯写作仅用叙述这种表达手法是不够的,必须借助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常常是融叙述、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
从语言来说,消息用语的主要特色是准确、简练、直截了当,而通讯的用语则比较细腻、形象,感情色彩较浓。
(二)文学性以及与文学的不同 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讯和消息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通讯借用了文学的手法。正因为借用了文学的表现手法,通讯,尤其是优秀的通讯,它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新鲜的事实,而且有生动的形象,所以有的同志把通讯的文学性称之为形象性。
通讯的文学性又叫形象性,这使通讯比消息更生动、更富感染力。
通讯具有文学作品的表现特征,但是通讯毕竟是新闻体裁,而不是文学作品。 通讯包括报告文学,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真实性。文学要求的是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艺术的真实。而新闻不仅要求本质真实,还要求具体事实的真实。作家可以根据生活的积累,调动艺术手法,虚构、塑造形象,而记者不能虚构,不能塑造形象,只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形象,并再现形象。例如雷锋、焦裕禄、赖宁、孔繁森这些先进人物,首先因为他(她)们是生活中的真实形象,而后才成为通讯报道的对象。
(三)评论性以及与评论的差异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
新闻阅读与实践
通讯都有鲜明的主题思想,而主题思想是从新闻事实中提炼出来的观念性的东西,有的还带有哲理色彩。为了表达主题思想,或者使其更鲜明突出,通讯写作除了叙述事实、描写形象外,还需运用议论乃至抒情的手法。这样,通讯就具有评论的特色。
消息中的议论,大都是极省俭的一言半语,真正是点睛式的。而通讯中的议论几乎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表达方法,无论是人物通讯还是事件通讯,无论是风貌通讯还是工作通讯,都会适当融进了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观点、评价。
通讯具有评论的质素,但它又不同于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和其他形式的评论一样,都是以论为主。在新闻评论中,新闻事实是评论的对象,或者作为说明观点的论据而被引用;而在通讯中,新闻事实是叙述、描写的对象,它不是作为说明观点的论据而被引用的,恰恰相反,观点是从所叙述的新闻事实中引申出来的。
通讯和评论的另一个差别就在于形象性。通讯有真实生动的形象和事件,评论没有。通讯是用事实和形象说话,评论是用事实和推理说话。虽然说有些评论运用类比、比喻等手法,能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但是这种形象不同于通讯中的形象,它不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物或事态形象的再现,而是一种形象化的说理方法。也就是说,评论中的比喻形象,只是为了加强说理的力度,不像通讯中的形象那样,可以直接感染人、教育人。
(选自康文久主编《实用新闻写作》) 二、通讯的主题
(一)什么是通讯的主题
通讯的主题是指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通讯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通讯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思想观念。
鲜明的目的性是通讯写作的重要特征。它是通过确定主题和表现主题来实现的。下笔写通讯之前,必须确定表达什么主题。通讯对世界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直观反映。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都是新闻工作者在一种思想观念统辖下“组织起来”的新闻报道体裁。通讯的素材包含广泛,既有新事实,又有大量相关的背景。记者采访来的人物对话、现场观察材料、动人细节和有声有色的情感素材,如果没有一个主题来统帅,就会变成一堆零乱无序、毫无用处的东西,像缺乏灵魂的行尸走肉。由这样的材料组成的作品,便会显得杂乱无章,让人读后不知所云,自然谈不上有效传播了。通讯是借用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生活的文体,因此,通讯主题的酝酿和形成过程,与文学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先立意后动笔,才能成竹在胸,这是通讯写作必须恪守的原则,是写作成败的关键环节。只有选定了主题,选对了主题,才能围绕主题选择新闻事实,选择组织素材、谋篇布局的结构,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通讯的主题,是人们评价一篇通讯时首要的评价标准。一篇通讯的质量高低、价值大小,主要看其主题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大不大。
(二)通讯主题的要求
1.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主题往往是作者对新闻事实传播价值的认识。要确定正确的主题,首先要弄清所报道的事实中是否存在记者这种认识的依据。如果事实中提炼不出记者所确立的主题,那么这种主题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我们的新闻事业长期以来担负着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重任。每当新的中央精神、新的政策下达之后,宣传报道的口径自然转到宣传贯彻上面来,但在这类新闻作品中,存在着大量主题失真的问题,即采访对象的情况与所设想的主题不对位,在这种情况下硬搞“拉郎配”,造成报道的失实。如某报纸在“五一”“十一”报道成就的时候,将北京人自行车使用周期短说成是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因为一方面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买新自行车的人多了,另一方面,又是丢车丢得太多的缘故。北京丢失自行车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
新闻阅读与实践
的现象十分严重,几乎人人都有丢车经历,自己的车被盗,只好再去买车,为此经常更换自行车,因此自行车的使用周期就短。
还有一些报道把那些先富起来的“大款”捐款办公益事业的行为说成是“爱心”的表现,其实,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是属于花钱拉关系、捐款买名声,还有些人是抱着“破财消灾”的心态捐钱的。把这些都说成是“觉悟高”“有社会责任心”的表现,是强扭角度的失实报道。对此,读者普遍比较反感。
因此,记者在提炼通讯主题时,第一个要把关的就是主题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的问题,这也就是主题的真实性问题。在这方面应当强调的是,记者要有“质疑”意识,即凡事都不要“轻信”,一切结论都应该产生于深入调查研究之后。特别是对那些来头大、有背景、社会上众口一词争相炒作的热点事件、热点人物,一定要在确认其事实、事迹的真实性的基础上考虑如何评价其人其事。
有时,同一个事件,同一个人物,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提炼出不同的主题。例如:
一个原本性格内向的女工下岗后,为生活所迫先后干过家庭保姆、建筑工地油漆工、街头卖报人,最终办起了一家红火的主食加工店。她本人也历经磨炼,从胆小怕事的女工成长为麻利、果敢的女经理。这一事实过程可以用来说明几个方面的主题:
1.市场大潮对人的淘漉和磨难是造就企业家的途径;市场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2.一个下岗女工的顽强精神; 3.社会上许多服务业有待开发; 4.“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应当转变。 但哪一方面更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哪一方面的主题经传播后可获得正面的社会效果,则可根据不同记者的认识、不同媒体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报道需要作出选择。但是有一条原则在选择主题时是不能动摇的,即所选主题不是随意的,是受事实限制的,必须是在事实内在逻辑所指示的范围之内进行选择。
1993年春,被媒体竞相报道的天津静海县大邱庄带头人禹作敏,几乎是刚走下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特邀嘉宾席就因涉嫌犯罪走进拘留所的,而此前报道禹作敏的各类通讯的主题,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禹作敏代表着中国农民的“时代精神”。而禹作敏出事后,报道的主题又齐刷刷地将禹定位为“封建庄主”。
因主题失真造成的报道失实,不仅使新闻媒体面临诸多尴尬,而且误导了舆论,更造成了群众对媒体的不信任。
2.通讯的主题要深刻
主题的深刻表现在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 新闻媒体有着充当社会认知工具的职能。记者在采写新闻通讯时,面对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世界。如果新闻撰稿人认识能力不强,就很容易被众多的表面事实和假相所迷惑,导致向大众传播表面的事实和错误的评价而误导舆论。因此,新闻记者应当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抓住事物深一层的本质,深化主题。
事物的本质是多层次的,因此记者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所以,采访的过程往往是记者形成主题的第一过程:记者常常从调查得来的大量事实入手,思索、比较、筛选,逐步确立主题,然后再拿到实践当中去求索、印证,即围绕初步确立的主题在采访中有的放矢地搜集典型事实作为素材。随着事实线索的进一步展开,记者还会发现更新颖、更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主题思想,从而不断开掘和深化原有主题。当然,这个开掘主题的过程是一个艰苦又富有挑战性的过程,它取决于记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世界观,取决于记者的采访功力。
那么,怎样深化通讯的主题呢?怎样才能给读者“深刻”的感觉,使其读后受到启发、引起思考、产生感悟呢?很多记者都谈到了深化主题的三条经验:全局意识、历史感和关注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
新闻阅读与实践
人的心灵。
1.深度来自全局意识
有些事情,乍一看没有什么新鲜之处,影响似乎也不大。要确定这些题材的通讯主题的深度,必须把其放到全局的高度去衡量,深入研究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它是否有利于或者有害于社会发展,它们的代表性、典型性如何等。
2.深度来自历史感
看问题离不开全局意识,但是很多人的全局意识仅仅局限在“空间”的概念上,即把新闻事实放到更广阔的空间和一定的高度来认识,从而深化主题,而“时间”这个维度常为人所忽略,有人称这种现象为“时盲”。很多事情如果只从当前的状态来看,往往感觉不出它的意义所在,一旦把它放进流动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思维的深度便赫然显现。
3.深度来自展示人的心灵
世界上“比大海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人的心灵之海是至宽至深的。一个记者,若能将他的笔游弋于人们心灵的海洋,探索人生课题,抚慰受创伤的心灵,启迪心智,往往可以在读者渴求的心田中激起回响,使人感到“深刻”的震撼,从而产生精神上的动力。
因此,凡是写人或与人有关的通讯,都要在开掘人物思想深度上下功夫,方能取得读者的共鸣。而有些通讯,却忽视了这一点。作者虽然在事实收集和表述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写出的人物仍然让人感到影影绰绰、模模糊糊,“活”不起来。
3.通讯的主题更强调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思潮空前活跃、多变,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公众的心态从兴奋到迷茫,从不平衡到浮躁。新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感到新奇、兴奋,新的矛盾又使人们彷徨、无奈。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迫切需要从新闻作品中寻找对周围世界的解释和精神依托。
因此,通讯的主题一定要有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这有两层含义:一曰新鲜,二曰时代色彩。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通讯,虽然事例是具体的、个别的,但主题却似曾相识: 比如写人物,总出不了“无私奉献”“老黄牛精神”“舍己为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几个主题,写不出人,写不出魂,写不出思想,写不出人的亮色,有“千人一面”的感觉。
写到劳动模范、英雄人物,更是“老三样”:上班拼命干,下班不回家,病了不休息,主动放弃休假。这反映出这些通讯的作者缺乏对当代受众心理需求的了解,依然沿用着过时的观念,主题不新鲜,更缺乏社会针对性。
有一位身为劳模的工程师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他是上班工作,到点就下班回家。他认为这才是现代人应有的做法,所有的工作应在上班规定的时间完成。对待生病,他决不像以前描写的劳模那样把病假条“揣起来”,而是有病就休息,他认为“拼身体不是好办法”。因此,当记者按照老一套的主题套路在这位劳模身上“按图索骥”时,引发了这位工程师的强烈反感。
主题“新鲜”的要求,即主题要对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倾向和问题说明、表态。 1986年12月20日,《哈尔滨日报》发表了吕晓琦的通讯《我们穷得只剩下钱了!》,反映了在市场大潮中暴富的个体户对自身一无所有的精神赤贫状态的不满,以及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呼唤。
这篇通讯在当时众多对个体经济的报道中独树一帜,以其犀利的视角、敏锐的嗅觉,将个体富户“穷”的一面展示给社会,其主题“新颖独到”,发人深省。
另外,主题要抓住社会矛盾,反映时代提出来的课题。这里,主题的针对性,往往也正是新闻传播的“市场针对性”。不符合受众需要的思想观念和新闻信息自然没人看。当然,时代特征是不断变化的,人物反映的时代精神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需要记者及时了解社会思潮,把握社会脉搏,才能在主题的选择上不落伍。
正在阅读:
天津高中一对一02-08
公路工程安全技术交底08-26
财务公司运营状况调查分析报告05-14
作风建设整顿心得体会10-07
儿科试题06-26
“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总结06-22
依法治校实施方案03-29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的实践与探索12-17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选修
- 语文
- 实践
- 高中
- 第三章
- 通讯
- 阅读
-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