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动蝶影绘声色中韵西呈述永恒_小提琴协奏曲_梁山伯与祝英台_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7-24 17:4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弦动蝶影绘声色 中韵西呈述永恒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

周 琦

教学年级

初中三年级

教学难点

深入音乐内部,理解和感受音乐独特的表述方法。

西合璧”,国人称之为“我们自西合璧”,国人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这只美丽的蝴蝶,从几个重点主题入手,更深入地去探究、发现音乐到底如何体现了“中西合璧”之美。

二、越剧音调与西洋乐器的中西合璧—“爱情”主题赏析

1.探究“爱情”主题与越剧的关系

教师:人人都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好听,这美妙动人的音乐其实都脱胎于江南人熟悉的越剧音调。老师演唱一句越剧的吟腔,请你听辨,它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哪个主题的素材来源?

1)教师哼唱越剧吟腔“妹妹呀”,学生听辨。

2)学生随教师哼唱感受,从而引出“爱情”主题。

3)越剧素材的背景简介。教师:我刚才演唱的这句吟腔,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前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

教学目标

1.聆听、赏析《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主题

2.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中“爱情”、“楼台会”、“抗婚”等重点主题,体会音乐美感,激起对这部中国经典音乐作品的探究兴趣。

2.通过聆听、演唱、体会、参与等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深入音乐内部,理解感受音乐独特的表述方法。

3.通过欣赏分析,探究发现作品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感受作品交响民族化的特点。

教师:还记得这美妙动人的旋律来自什么作品吗?—《梁山伯与祝英台》。上节课,我们一起完整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

与祝英台》,了解了它的创作背景、作曲家、故事情节及曲式结构等相关知识。《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代表性、最成功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之一,并且是为数不多的在国际乐坛上享有一席之地的中国作品。它最大的成功体现在用艺术手段将我们民族的和西洋的音乐元素巧妙结合,实现了“中

19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作品的中西合璧之美,感受作品交响民族化的特点。

2011-8

CHINA MUSIC EDUCATION

是我国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老师在《红楼梦》中扮演贾宝玉时对林妹妹的一句深情呼唤,它是越剧观众最痴迷的最有代表性的尹派唱腔。作曲家何占豪是怎么想到从这一句吟腔中去获取灵感的呢?我们请他自己来说。

4)欣赏曹可凡采访何占豪的视频,并复听“爱情”主题,感受越剧味。

2.探究主奏乐器演奏技巧的中西合璧

1)教师用钢琴弹奏“爱情”主题,学生对比钢琴和小提琴的不同演绎效果。

2)小提琴的乐器特性介绍。设问:为什么同样的旋律,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会产生如此不同的效果呢?(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

3)教师对比演唱两种不同的演奏技巧。

陈钢对整部作品曲式结构和主

20

2011-8

题发展变化的把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两个作曲家各有特色,何而陈钢熟悉西洋作曲手法,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穿上国际化的外衣,他们俩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中西合璧”。

四、戏曲表现手法与西洋作曲手法的中西合璧—“抗婚”、“哭灵”赏析

教师:“爱情”细腻委婉,“同窗”欢快活泼,“楼台会”如泣如诉,“化蝶”凄美动人,作品中最能体现戏剧性矛盾冲突的是哪一段呢?

学生:抗婚。

1.初听,感受音乐特点,并分组思考:

1)音乐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封建势力形象?你是从哪些音乐要素中感受到的?

2)小提琴又是如何来表现祝英台的“抗”?

2.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欣赏,体会音乐独特的表述方法

封建势力形象

祝英台的“抗”

1)女生谈祝英台“抗”的形象。2)分析、体验反抗主题的音

乐特点。

2)学生从图形谱中发现并交流小提琴和乐队之间交替、交织进行的特点。

3)小结:祝英台只身一人与庞大的封建势力对抗,两个旋律时而交替、时而交织,演绎了一段激烈的抗婚场面。在这里,我们也感受到小提琴和乐队之间的精彩协奏,进一步强化了矛盾冲突。

4)男女生分角色根据图形谱参与表现音乐,再次深刻体验音乐特点。

4.体验独特的戏曲表现形式—“哭灵”赏析

1)听“哭灵”片段,完成词语填空:( )拉( )唱。

2)学生交流:(快)拉(慢)唱—(紧)拉(慢)唱。

3)教师简介越剧嚣板和越剧

伴奏乐器板鼓的运用。

占豪懂越剧,从民族音乐中寻根;(激烈、挣扎)

5.从“抗婚”和“哭灵”中提炼中西合璧:民族特色的交响效果

五、提炼总结中西合璧之美

1)男生演唱,体会音乐形象,分析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特点。

2)小结:铜管用气势磅礴的力量和低沉浑厚的音色表现了封建势力刻板、残暴的音乐形象。

3)男生再次演唱,并设计动作参与演唱加深感受。

2011-8

1.学生自由讨论交流作品中西

合璧的音乐特点,教师小结

2.提升主题思想

21

CHINA MUSIC EDUCATION

教师总结:50年来,《梁山伯与祝英台》创造了无数的辉煌成就,我想,这只“琴弦上的蝴蝶”之所以能如此绚丽、如此不朽,不仅仅是它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更因为它体现了一个人类共同、永恒的话题:真爱与人性!……西方人称《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比《罗密欧与朱丽叶》更胜一筹,因为我们在死亡的悲剧之后多了个美好的“化蝶”。“化蝶”以唯美、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向往,这也是中国劳动人民纯朴、善良的性格和对幸福生活不懈追求的精神体现。让我们衷心地祝愿这只“中西合璧”的彩蝶越飞越高远!

真正触动心弦的却是在两年前的一位教师的课堂现场。那天,教室里非常安静,午后的阳光温柔地从窗户倾泻进来,小提琴悠扬的琴声伴随吕思清的弦起弦落弥漫着整个教室,那纯净的声音浸入我的心田,连绵的旋律在心头荡漾开去,又如抽丝般从我的心底钻出来,丝丝缕缕都带着缠绵和疼痛……可是看看我们上课的教师,基本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在向学生诠释音乐:情境导入—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熟悉爱情主题—边完整欣赏边讲解曲式结构。而我们的学生也是一副事不关己、冷漠茫然的欣赏状态。我不禁反思:我们的教学让学生真正听懂《梁山伯与祝英台》了吗?真正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了吗?我想大多数的学生听懂《梁山伯与祝英台》,只是停留在听懂了这个故事,而这个听懂又有太多的成分是根据“原有的故事经验”去套“音乐的发展变化”而已吧。也就在那一刻,一个念头在脑海中闪现,我要上一堂与众不同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我要让我的学生真正走进《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之中。

二、突破:精预设而悟内涵审美教育实践与经验告诉我们,一个能用概念性的音乐术语正确描述音乐的结构逻辑的学生,比只会随心所欲地用具象的客体比拟音乐的学生,在对音乐表现手段的关注上要更投入,他们往往可以超越音响的客观实在和表面形象,把

22

握住充溢着生命的音乐内涵的独特传达方式,感受到充分反映出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审美体验。这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珠联璧合的境界,正是我们音乐欣赏教学所追求的。而要使学生达到这种境界,教师在欣赏教学中就绝不能只停留在粗线条的欣赏和美感的直觉体验层面上,应该引领学生对作品进行反复、细致地聆听,在探究、互动中感悟音乐的内涵,在对音乐的细听感悟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基本素养。

1.精选教学切入点

教学中的“切入点”犹如是照相摄影时的最佳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装设计师在衣料上关键的一剪。找不准它,我们的教学将无法深入到作品的内部,进入学生的心灵。

作为50年来最具代表性、最成功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且被誉为“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交响乐”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它最大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交响音乐民族化”。因此,我以“探究作品交响音乐民族化的特点”为整堂课的切入点,并以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的“中西合璧”这个词语作为连接教学的主要线索,抓住重点主题展开教学,师生共同探究、发现作品的中西合璧之美。

《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长约二十七分钟,在一课时里完成细听感悟是不现实的,我设想将教学过程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作曲家介绍,结合全曲的聆听了解奏鸣曲式结

2011-8

设计历程

一、曾经:听的不是音乐是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们音乐教师再熟悉不过的音乐作品了,俞丽拿、盛中国、西岐崇子、吕思清……无数音乐家演绎过它。课堂、校园、音乐厅、大街、小巷、车上……似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曾找到过它的踪影。这首家喻户晓的中国经典音乐作品,引得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着迷。说起《梁山伯与祝英台》,大家都能说出些只言片语,如:内容来自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动人的音乐来自中国戏曲越剧的素材,采用西洋小提琴协奏曲和奏鸣曲式的结构等等。我虽曾几十次地聆听过它,但是

构,整体初步感受作品。第二课时抓住重点主题细听感悟,理解并感受音乐独特的表述方式。

《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大大小小包括了十多个音乐主题,“爱情”细腻委婉,“同窗”欢快活泼,“楼台会”如泣如诉,“哭灵”悲愤激烈,“化蝶”凄美动人……越是深入地聆听,越是感觉每个主题都是那么韵味十足,那么让人难以割舍。但是短短40分钟的教学时间,不允许我们对每一个主题都进行细细地品味,我们必须选择最动人,且最与切入点相呼应的主题展开教学。经过反复比较、取舍,我决定从“爱情”、“楼台会”、“抗婚”、“哭灵”这四个重点主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细听感悟。当然“细听感悟”虽然强调深入音乐作品、逐句逐段地分析,但这种细听并非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细听。例如在“楼台会”中,我从复调音乐的特点切入;在“抗婚”片段中,封建势力“逼”的形象从最突出的乐器、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切入,而祝英台的“抗”则从最具特点的切分节奏切入;同时在四个重点主题主次的安排上,也注意到了详略有致。我力求通过挖掘作品最具表现力的音乐要素,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很好地实现了细听感悟。

2.精选教学手段

1)对比感知,体会音乐。对比是音乐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运用对比欣赏的方法,可以随时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突出知

2011-8

识的特点。在“爱情”主题中,我两次运用到了对比的教学手段:第一次,通过钢琴的示范演奏,引导学生感受钢琴和小提琴的不同效果,从而使学生理解小提琴自身的音色和乐器特性使音乐旋律显得更委婉细腻;第二次在体会小提琴借鉴民族乐器演奏技巧的教学时,我又通过范唱对比,使学生体会到小提琴模拟二胡的演奏技巧使旋律更多了一份越剧的韵味。而在“抗婚”我再次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理解了音乐中最典型的反抗节奏—切分节奏。一次次的对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视觉辅助,理解音乐。音乐的模糊、不确定性来自音乐本体特殊性和欣赏者的不同体验,也是音乐艺术独有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地以多媒体技术手段结合视觉形象进行教学,能更好地拓展音乐想象空间并理解音乐。例如“楼台会”中的复调,如何让学生理解“复调”的概念呢?我巧妙地运用Flash手段,用红和绿两条不同色彩的线条随着大小提琴的演奏而流动,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在视觉上获得了两个相对独立的音乐主题时分时合、交织进行的特点,在感知的基础上再提炼、总结抽象的音乐概念,学生学得轻松而又准确。又如“抗婚”中,为了形象地理解“逼”与“抗”的矛盾冲突,体会协奏的魅力,我设计了图形

23

谱,简单明了的图形谱帮助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了音乐的进行特点,又帮助学生准确地参与到音乐的表现之中。

3)动静结合,表现音乐。“动”和“静”的巧妙结合,将使课堂产生错落有致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有安静地聆听和思考,又要有热烈地讨论和积极地参与表现,使他们在思考和讨论中掌握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加以运用和巩固。也是教学高潮所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由讨论后自己提炼出“逼”和“抗”的音乐特点,并结合音乐节奏、力度、形象等特点,请学生自主设计动作,参与到音乐的表现中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回望:破茧成蝶苦亦香《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已悄然落下,但心中的感动依旧难以平静,近两个月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我如影随形,就连夜半梦中惊醒,那如泣如诉的音乐也会自动在脑子中悠然飘起。音乐主题的取舍,内容详略的安排,方法手段的改进,教学时间的把握……每一次的修改都牵连着疼痛,而每一次的疼痛又仿佛意味着蜕变。有人戏称我是“作茧自缚”,而我甘愿化身为蛹,去挣破包裹的茧衣,如彩蝶般飞舞于音乐的斑斓花丛之中……

周 琦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教研室

片段中赏析祝英台“抗”的形象时,“抗婚”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CHINA MUSIC EDUCATION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bn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