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通县情——通州各处人文古迹

更新时间:2023-09-04 18: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通州各处人文古迹

张家湾城

位于通州旧城南门以南十二里,距北京近六十里,现张家湾镇政府所在地。元朝1266万户张瑄运粮至此而得名,在古高丽庄之东,四河交汇之处。白河、富河、浑河、里河相聚,水势环曲,一派水乡泽国地貌。早在唐贞元年(785)以前,便因地势险要,四面原始森林而派兵把守,今天张家湾城内五十米以下之地,尚有木桩。唐时附近除高丽庄外,尚无村郭人烟。
境内有萧太后河,辽占燕京以后改为南京萧氏太后凿此河运粮送兵,往返于延芳古淀,并曾驻跸此地,传今牌楼营村即当年行宫之处,也曾在这里训练水军,攻打北宋。
金建北京为中都,潞河通漕,张家湾附近为练兵水域,此处就已有码头,繁于西面之高丽庄。元朝建都北京,于至元三十年(1293),由郭守敬设计监修通惠河,直达张家湾,因地势原因,此处成为水利枢纽,重要码头,所谓:官船客舫,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是当时写照。明中期通惠河失修,入通入京水路堵塞,此处地位举足轻重,盐米商旅,万国贡赋,内外官绅,皆船经此地,换车入京。并于此设“通济仓”、“竹木局”、“砖料厂”、“盐仓检校批验所”、“张家湾巡检司”,“张家湾宣课司”、“铺递”等。又有“木瓜厂”、 “盐场”等,可见其地之重要。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9),顺天府尹刘畿以边警之患,请在张家湾筑城,经工部议准,敕府丞郭汝霖,通判欧阳昱等人监筑。东南紧滨潞河,西北以壕,为门四,各有楼,又设一便门,共五门,水闸三座,城中建屋若干楹。万历三十三年修(1604),四十年(1611)知州杨忠裕修。崇祯四年(1631)又修。清以后虽也曾修葺,但已是杯水车薪,虚应故事而已。自通州石土坝码头建成,漕米粮船直到通州,同时通惠河改道州城以北,张家湾作为码头的地位下降,满族为北方少数民族,发祥于北方,无北面兵患,后来铁路及海运兴起,都是张家城衰败的原因。
明世宗十三年(1534),为保漕运和通州储仓命脉议定建张家湾城,费用由犯官赎身之钱,绅士商民捐献,皇帝所减膳食银两组成。建筑木料取自皇家营建所余所剩,砖瓦由各窑厂运送积压所存,石料取自废残庙零碎所凑。施工人员由通州卫的士卒和商家出
钱所雇之人组成,因边警之需而急就,在巡按御史董尧封及王用祯等人的督催之下,二个月建成竣工。大学士徐阶撰《张家湾城记》。
城随河岸地势而建,基本呈刀字型,周围九百零五丈,厚一丈一尺,高二丈一尺,内外瓷砖,中夯实土,设守备一员,率军五百人守城。东城墙筑在河边,陡然而立,南北一条直线,但高

通州各处人文古迹

低不齐,因此城南北长,东西南部宽,西墙短直,东墙甩弯,南墙略宽,北墙稍窄,形成了不规则的刀字形状。五门依码头所需而建,并不对称,南墙出门过桥便是热闹的市场,且有人市,冯魁卖妻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西墙紧临码头,北部低洼并将萧太后河与护城河相通。西门设在进京大路的码头之前,北墙又与通惠故道相连。三条路通往北京:一条北向经通州到朝阳门,一条向西入东便门,一条往西南进广渠门,为运盐道。铁牛寺门正对大路。东墙随河折转,南部即是大运河,北门通皇木厂,南便门通盐厂和江米厂,四门歇山顶城楼,东与南两面三处水关;用以排泄城中积水。但城北部略洼,城墙略矮,也最先倾废,今东面城墙仍然屹立,远看颇觉雄壮。城砖印刻有诸如成化年制,临清造之类,可见明时建城确属七拼八凑,不得不建。
明清两代,张家湾城地位非同小可,于明不次于居庸关、山海关;于清不逊于右弼良乡。异常繁华,有先有张家湾,后有通州城之说,九缸十八窖金银之藏。城内商号林立:天圣斋、天成楼、天顺当局、曹雪芹家当铺,二友轩、庆和成、济生堂、永元号等等,近于百家。河深墙高,柳绿桃红,码头繁忙,水波荡漾,游人如织。一代宗师李卓吾多次往返张家湾,并有张家湾接人之作:“以报船抵张家湾”。许天锡《晓发张家湾》诗:

黄鹂啼歇晓阴开,
两岸重杨荫绿苔。
叶底轻花看不见,
暖风吹入短篷来。

明人曹代萧诗:

潞水东湾四十程,
烟光无数紫云生。
王孙驰马城边过,
笑指红楼听玉筝。

潞水、烟光、紫云、王孙、驰马、城边、红楼、玉筝,勾勒了好一幅繁华画卷。
近闻张家湾城准备重建,开发旅游资源,实是今人一大幸事,能再见当年水城古色,实吾辈今生一大快事。

铁锚寺

张家湾城北门外,河西岸一块平地上,七百年前,在此建有一座寺庙,很有名气,这是郭守敬凿通通惠河以后的事。当时称“五行寺”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重修。寺内供奉的不是佛道神仙之像,而是一头铁铸犍牛,世俗称其为“铁牛寺”但久以倾废。
唐代前后,将铁牛看做镇水之神,放置在河边堤岸,吓唬水妖,后有建铁牛祠者,供人祭拜。唐末封“顺正庙”。北宋大中祥
符四年(1011),宋真宗曾亲到陕州拜祭,并有《铁牛诗》为记。
元朝建都北京,粮米仰给东南,漕粮之运乃朝廷大事。雨季,洪水波涛中,军士、漕丁、役夫迷信铁牛镇水,便选在通惠河与潞河交汇处,建“五行寺”,铸铁牛而拜之,请求镇压水患,保佑船只船夫。
明代成化年间,通州城里,重修燃灯佛舍

通州各处人文古迹

利塔时,有不少传言:通州城船形,漂浮在汪洋大海之中,北街鼓楼是船仓,燃灯古塔是桅杆,张家湾北面通惠河即今玉带河西段是缆绳,河边的铁牛寺就是稳船的大铁锚,因此,水无论有多大,通州城也不可能翻船,稳稳地泊在海面上,通州百姓以此得到永久安生。于是,人们觉得供奉铁牛还不如供奉铁锚呢!经过往行人和游方僧道等提议,将铁牛抬出熔化,铸一只巨型铁锚,改铸好以后供奉于寺。在全国的寺庙建筑及供奉史上,并不多见。
铁锚寺坐西朝东,面对通惠旧河,一进院落,山门三间,硬山筒瓦箍头脊,正殿三间,硬山筒瓦调大脊,内供巨大铁锚,高一米八左右,重约一吨,别无神像,只有八仙过海一幅壁画,过往官船客船,漕船商旅行至寺前,无不恭拜铁锚,祈祷一路平安或感谢一路顺风。
今寺与锚均已不见,令人徒然遐想。

土 桥

在今张家湾村北,通惠河故道之上。
元朝至元三十年(1293),通惠河由郭守敬主持督挖峻工,由西山经北京城流经通州八里桥,沿五里店、果园、九棵树、车里坟、东小马庄一线,东南流向今土桥村南,转向张家湾与皇木厂之间入潞河,做为漕河从此才够宽够深而利行船。通惠河建有二十四座闸,最后两道广利上闸和广利下闸都在张家湾界内。借闸蓄水通航,其上闸就在土桥村西偏南,现在的水沟之地。曾堆有许多嵌锭槽花岗岩方石,一九九二年就地掩埋。这些所剩石料,便是元代改木闸为石闸的材料。明巡仓御史吴仲将通惠河调直后,由八里桥直入运河,原南部旧河废而无用。
元代通惠河繁忙之时,南北大运河北端码头张家湾,运物及漕务为重要,尤其通惠河水量不足之时更加繁重,南方漕米,北方贡物由此下船,再陆运北京和通州。于是,在通惠河咽喉必经之地,修木桥以供通行。初名广利桥,因地近广利闸而得名。桥面灰土填垫夯实,因日夜车马人流不停,桥面旱时为土,雨时为泥,故俗称土桥,相沿至今,也即今土桥村之由来。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3)因蒙元残余之患而建张家湾城,从此木桥更不堪重负。沿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天津人王凤重修。桥南北方向,跨元代通惠旧河之上,独券平面,长十一米,宽五米,侧设石栏、望柱,栏板
浮雕几何纹,栏端戗以如意,撞券石、斧刃石,金钢墙加雁翅,由花岗岩条石砌成。东北向雁翅壁上嵌石刻一块,记乾隆间重修经过。东南向雁翅嵌一块大石雕镇水兽,应为明代遗物,艾叶青石材料,长一米五,宽八十厘米,卧伏昂首,扭头怒视,大角犀利,鳞片遍体,长尾回蜷,乃龙子之一,生性好水好饮,常用为镇水之兽

通州各处人文古迹

,置于桥下,护桥镇水,保佑商民、官宦、贩夫走足通行。
由于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此地被道士看中,为得过往香火之资,便在桥南建三官庙一座,是明神宗万历年间,太监奏请慈圣李太后捐内帑所建,即方便行人祈祷,又为太后求福。庙内植牡丹数百株及各种花木,花开季节,闻名者路过者真把此地当成了洛阳,曹州,颇有盛名。
清嘉庆七年(1802)以后,张家湾附近河塘收缩,运河被淤水浅,码头没落渐小,只有盐商停驳。随着海运与铁路的兴起,土桥渐被遗望废弃。解放后尚存石桥雁翅残段,镇水兽埋入土中多半,而今已找不到昔日全桥,只剩民间夸谈,故老回忆。

广福寺

寺在张家湾西门原张家湾小学校内,称“广福”实际是元朝所建高丽寺。元时此地森林茂密,河湖港汊遍布,芦苇丛生,没有多少村庄人烟,风貌原始,是好静僧道选择建设禅林的理想之地,近水有田,便于生活,西有唐时高丽庄(今大高力庄)化缘布施,僧人以村名寺。
明正统四年(1439)英宗敕命重修,以广福德,故赐名“广福寺”。清顺治间(1645至1661
州人张云祥修缮。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正殿大雄宝殿五间,明间儿后面,两金柱之间,供奉大型铁铸释迦牟尼像,西山站像十八罗汉,也为铁铸,很是少见,足见当时财力之雄。庙处运河岸边,靠近码头,因此而声名远播,香火极盛。
明洪武元年(1368)大将军徐达,副将常遇春率大军北伐讨元,因当时南方汉人被元朝定为第四等人,所过之处,凡蒙古人坟墓及蒙古人所建寺庙统统捣毁,广福寺铁佛在劫难逃,被拉倒弃置于水塘之中。直到正统朝香火才重盛起来。
在张家湾附近历代相传中,九缸十八窖之藏,应即包括广福寺铁佛,(可惜,解放初期被挖出砸烂,卖了废铁,)后经重修,立泥塑释迦牟尼像,以远不如高丽寺时期铁佛,但总算香火未绝。每年四月佛祖生日,热闹非常。曹雪芹家当铺距此寺不远,广福寺斜对面,曾有一小花园,有砖井。花匠在此栽种各种花木。此花园即在曹家染房后面。
古寺无存,原貌难揽,令人叹息。

佑民观

光绪版《通州志》载:“在张家湾,即天妃庙,旧名里二泗”。今属张家湾镇。里二泗由来较久,是通州南部最早
有人烟聚落地之一,上可追溯到公元前的战国时期,有两千多年历史。村南三大坟冢,是汉朝砖墓之式,传为循良三冢。旧传村名李二寺并有动人传说,神乎其神。其实里二泗因元代的白河、榆河、浑河、通惠河四水,在张家湾东汇合后,流向漷县境内,张家湾至漷县段当时称泗河,四字加三点水即是此意。白河在张家湾附近

通州各处人文古迹

,分成里外两股,里二泗正处里股泗河岸边,且水量比外泗河小,位居第二,又因河岸早有观庙,因此得名里二泗。
佑民观即在村西,运河南岸,为道家观院,俗名也称天妃庙,是圣母娘娘道场。明清两朝是名符其实的京东道家第一福地,最大观场。
明嘉靖十四年(1535)道长周从善奏请赐观额曰:“佑民观”沿称至今,但民俗仍称里儿泗庙。观占高地十余亩,坐南朝北,观前即运漕之大运河,观内祭奉金花圣母铜像,俗称娘娘庙。明万历十年,漕运总督汤世隆为佑漕运,奏请神宗生母、永乐店人,慈圣太后李氏重修,李太后向慕金花圣母之神,此观又在其家乡运河岸边,多有捐资布施。崇祯八年(1635)仓场侍郎程注,管河御史禹好善合力重修。清顺治皇帝于顺治八年(1651)慕名而来,亲到观中上香求子,赏银五百两,又经通州绅士田文孝募捐三百两,用以修缮和香火之资,后经乾隆、光绪、民国等多次维修补建。
佑民观四进院落,东边两进跨院。临河四柱三楼式牌楼一座,悬山筒瓦调大脊,五昂斗拱,丁头雀替,颇显壮观,集砖塑、石雕、木刻于一体,精致典雅,与河水辉映。正南一额:“赐佑民观”,北面一匾:“保障漕河”。金光耀眼,丽日生辉。山门三间,硬山筒瓦调大脊,关帝殿三间,罗汉殿五间,勾连搭二券,金花圣母殿五间及玉皇阁五间。殿脊吻兽精致,细刻精雕。每重殿各有配殿三间,供奉药王孙思邈,白面灵官达摩,文王后妃及眼光娘娘泥塑伸像。各殿之间有廊相通,整个建筑结构一体紧凑,殿头硬山、悬山、歇山皆有,苏式彩画,旋子彩画,和玺彩画,佛道故事,重彩工笔,三交六碗隔扇,八角套方棂窗,泥塑像栩栩如生,工艺精美。
院内翠柏苍松,虬枝古槐,绿荫之下,十余块玉雕石琢,方座螭首碑记,镌刻真、行、隶、篆各体铭文。铜钟浑厚肃穆,三尺宽阔平口铁磬,敲之余音袅袅,殿内殿外香飘四野。
金花圣母为合二为一之神,一为天上之神,一为地下鬼神,一在水中救难,一在人间助产。天妃金花圣母本为福建沿海渔民之女,因父死海中,苦苦寻救,在海中寻父尸三日,终携父尸而回,时人称孝女,后坐化而去,乡人修庙供奉,求之灵验,此女即妈祖林默娘。(另一
金花夫人为广东人所祀,为助产之神)其封诰由“灵惠昭应夫人”而“护国明著天妃”进“弘仁普济皇后”再进封“天上圣母”。初在沿海水域,后在河湖地带奉祀,又随京杭大运河北上,在里二泗佑民观坐享供奉。娘娘庙为水神之庙,佑民观所奉属属北京首例,京中无二,加上送子娘娘之说,使此观远近闻名,声震华北,也

通州各处人文古迹

就不足为奇,正是香烟鼎盛,数百年繁华一点不假。
每年正月十五至三十为庙会日期,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土产百货、彩台弦唱,南北八会争强斗胜,余兴不尽,农历五月初一另开一次。
清末民初,佑民观有道士十余名,庙产十多倾,大车、骡马、雇工一应俱全,并建有分观(如潞应观,属今张家湾镇北大化村),生活富足,以成宗教地主。民国以后,国家多事,道士人格亦趋卑劣,吃喝嫖赌抽大烟,财产耗尽,日渐衰落。解放后,破除四旧,打击封建迷信,庙毁物亡,剩古槐一株在时间的风雨中见证历史的繁华。
关于佑民观,有不同版本的各种神话传说,至今仍在口头相传,现彩撷二段以 读者。据说开始建庙那天子夜,家家户户都睡了觉,鸡不叫狗不咬的时辰,附近村子的很多人都被吵醒,路上车马喧腾,人们扒着门缝儿往外看,一车一车的砖瓦木料,缕缕行行不知什么人,都往里二泗走,足足闹腾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听说这一宿的功夫,里二泗庙盖完了,是神仙给盖的。另据传说,民国时周围几十里地以内的人,都来里二泗庙求药,有求必应,药到病除,心应则灵。一传十,十传百,北京某位督军因儿子有病,也被老婆逼着来此求药,当他风尘仆仆地准备下跪时,从庙梁上掉下一个大刺猥,以经死了,督军掉头而去。有人说刺猥受不了督军那么大香火,有人说是故意玩儿坏,不定谁把死刺猥事前放在梁上的,正好儿那时掉了下来。据说,从此以后,不但没人再来求药,里仁泗庙也越来越不景气了。

通运桥

在今张家湾旧城南门外,也称萧太后桥,旧时称板桥。公元一ОО五年至一ОО八年,即辽代统合年间,熙宗之母萧太后,由燕京(今北京)凿河至此,运兵运粮,称运粮河,也称萧太后河。有铜帮铁底运粮河的说法。河成之后,在河南北跨水搭架木板桥,故有板桥之称。后塌垮损坏,再搭再塌。
此桥也当水陆要冲,是去往通州和北京朝阳门方向的必经之地,人来车往,风吹雨淋,木桥不堪重负,常修常坏,时断交通。此桥在明万历以前始终是木桥,蒋一葵在其所著《长安客话》中,仍称此桥为板桥。
明万历三十年(1602),内监张华奏请改建石桥,并建福德庙与文昌祠镇之。因万历帝生母
李太后是通州人,且“李太后更以菩萨自居,在京城广修寺宇”。此庙是建在她的家乡,兼之修桥乃是件大功德,不但得到很快批准,修庙之资太后捐了大半。万历三十一年动工,由陈进儒监造,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月竣工桥成。桥北城楼肆市,桥南人家烟火,船行桥下,人走桥上,无异江南水乡,正所谓“回首凤城

通州各处人文古迹

春色好,莺声啼碎碧桃花”之处。
桥长十三丈,宽三丈,横跨萧太后河。三券平面,金钢墙撞券石,坚硬的花岗岩石制雁翅。石灰石顺铺桥面,整个桥面中间略高。两侧青石板护栏,雕刻神肖。东西各十八根望柱,上雕须弥座,痤是中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圆形狮子,大狮子脚踏绣球,雄性,有小狮子在身边戏耍,活灵活现的母狮子神态平和安祥而端庄。两边各十九块雕刻栏板,每块都是一个海棠池,并雕有宝瓶荷叶,线刻叶脉,各不相同,尤其宝瓶华丽精润,美观大方,如玉如新,想来必是当年皇家建筑所用之物,所用之人匠。桥下中孔南帮,最下部正中部位,有万历三十三年,石刻石一块,长方形,贴在拱壁水下,旱时或冬日可见。
桥北西侧原有庙宇,尚存汉白玉碑两通,螭首方座、高一丈五尺左右,西为“敕建通运桥碑记”,文曰:“城南门外,通运河,南接西山诸水,北通蓟密等河,其水横亘,以木板构桥,车舆驮载,不堪其重“之类记述。东有“敕建通运桥福德殿碑记,明建极殿大学士叶向高撰文。中有“京师之路,西则芦沟,东则潞湾”等语。笔者一九ОО年,在张家湾粮库曾见到此碑,巳半埋院内地下,后不知两碑去向,而今城墙已修,庙宇无存,所幸者,通运桥于2002年由政府重修,作为古张家湾城的重要部分,屹立在原处。

天主教堂

位于今潞城镇贾后疃村,通州城东偏南三十里,为通州乃至京东最大天主教堂,上属于意大利罗马教庭,在北京教区之内,历史悠久,有教民数千曾经超过万人。
清顺治年间,村人贾半仙在北京顺治门一带谋生,生活艰难,后在宣武教堂洗礼,入天主教,奉命回乡传教,其人有半仙之称,因此信教者渐多。二十年后,北京西什库,天主教北堂主教樊国良(法国人)先后派王、李、邹等神甫到村中及通州城内外传教。一八七三年先后在贾后疃,牛牧屯,通州西门外建天主教堂,并在通州设立教区,管辖良乡、房山、长辛店、琉璃河、顺义、宝坻、香河等地传教、建堂事宜。
一八七三年王神甫在贾后疃监工兴建天主教堂,俗称堂口,为罗马式建筑形式,可容纳六百多人同时礼拜,院落南向,神甫宿舍为砖券,前廊合瓦券棚顶,墙嵌木制门窗,棂苇帘灰顶。前
有洋槐两株。西部教堂面向东,纵深约三十米,东西十多米,高十四米,门上部顶端高立十字架,面檐砌有连弧砖券。
一九ОО年夏,义和团被清廷招抚,以扶清灭洋为坛会宗旨,很快攻下并焚毁所有教堂,惟贾后疃因经营多年,村外四面参天大树环绕,掩护着村边树下的黄土城墙,“围墙高约一丈,墙内外各一壕,宽

通州各处人文古迹

与深七八尺不等,城内树木亦多”八国联军以此为据点固守,另有数千教徒携带武器逃入疃内,“已聚有数千人之多”,通州及河北义和团集结一万多人攻村,猛攻两个月,没能得手,伤亡惨重。清仓场侍郎长萃,“当即传集地方文武,密切筹商”,动员所有力量支援义和团。并于七月九日上奏皇帝,请求拨发“后堂开花克鹿十炮八尊,格愣快炮四尊,洋枪八百条,多配子药,以备操防”。七月十八日,所需军械,如数拨发通州。于七月二十一日,再次发动攻击,只一炮便击落楼顶十字架,因城墙坚固,转轰围墙,终因炮力有限,阵亡二十名哨勇,伤亡三十余名义和团民,退了下来。
第二天,长萃再临现场督战,“激励各团,晓以历害”。七月三十日,兵勇专攻北面,摧毁部分工事和房屋,几近得手,但因总哨刘文海中弹阵亡,兵勇再伤二十余人,不得不退出战斗,战事由清廷失败,义和团被镇压而结束。
西什库教堂派李神甫整治战后创伤,并在附近传教,后另派董神甫(荷兰人)、王玛窦,一九二七年以后由王公覆,王汝楫、孟焕禹等人继任神甫。这段时间,贾后疃所属堂区有:谭台、卜落垡、榆林庄、八百户、豆各庄、城子等二十多个村庄,远大于牛坊和牛牧屯堂区。
一九五八年,教堂改为小学校,一九七三年拆除,一九八六年经公私合资重建教堂,四月十八日动工,十二月七日完成,新堂有四百多个座位,设施齐全,样式壮观,十二月八日,在北京教区主教傅铁山主持下,举行开堂典礼仪式。目前教堂举行正常的宗教活动。

邢家大院

老年人常讲:南大化毕,北大化禹,台湖杨,田府吕,归了包堆,不如马桥一个破箩底(张姓,据说粘箩起家)。其实民国时期,以上这些所有地主,也就是有钱的大家主,都不如梨园镇大稿村邢家。
清末民初之季,大稿村邢四瞎子,到东北深山淘金,运气很好,多得狗头金块之类,因此致富归乡,在村中建此大院。占地十多亩,大瓦房十多间,其规模档次,都非城内外平房建筑可比,属于大地主,庄园式建筑群。
砖砌围墙高大,巨型红门临街,正所谓:朱门酒肉臭的架式。进门一条大道,两侧均有院落,东边并列两所四合院,四到底式。三进南向,连而隔墙,
大小样式一丝不差。倒座房五间,东稍儿间建门楼,硬山搁瓦清水脊。两端砌雕花鸟盘子,汉白玉墀头,砖雕精致。彻上明造,对扇大门,木厚而坚。鼓肚狮首门枕石,方砖地面,两步石台阶,砖砌台基,其宅四间,步步紧上下合窗,其它地方与门楼基本相同。
一进正房五间,二进正房五间,前低后高,东西配房各三间

通州各处人文古迹

,前出有廊且相通联,地基与门楼相同。第三进正房与倒座房一样,院落小一些。西边一进四合院,形制与东边一进院同。今剩东西二院,东面第三进院以被火焚。
此种不犯佛道皇家之禁的建筑,纯属民间最高等级,无一丝一毫僭越之处,一看便知,是个封闭的土财主家庭,开门让人看自己喝粥,关起门来再吃炖肉。是不可多得的民建典型。

召里观音寺

光绪版《通州志》载:一在召里店……今为潞城镇辖地,名召里村,西距通州城六公里,隔大运河遥遥相望。明代曾于此设烟墩铺递,由通州卫管辖。
观音寺位于村西路北,如今已偏中。明弘治年间建,清朝重修。州城内外观音寺虽不少,惟有召里观音寺享名远近,乃至京城,并有时代特色。反映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与铸造技术。
寺二进院落,坐北朝南,迎面山门三间。硬山调大脊,筒瓦顶,大式做法,七檩,彻上明造。大雄宝殿三间,悬山、筒瓦顶、五花儿山,大式做法。观音殿一间,八角攒尖带宝瓶,砖雕斗拱,一斗三升交麻叶,内为砖券圆顶。观音殿内铜佛,为明时所造,有代表性。观音殿内,铜制千手观音须弥座。大雄宝殿泥塑三士像和十八罗汉。另供挂影泥塑关羽像,左右周仓、关平,高大端肃,威武雄壮。
院内前方,立明代弘治年间碑记一通,螭首方跌,属于常见种类。只是布局小巧,内容丰富,比较精致。相传:本村原无此庙,忽然一夜大风,早晨旭日东升,村人起来一看,村西多了一座观音庙,都觉神异,崇祀无不虔诚。
召里观音寺极盛时,名扬京通一带。每逢庙会,人山人海,不少京中人士,来此上香祈福,购买土产。各种花会杂耍无不相聚于此,庙会成为一大景观。
文革期间,千手观音像运往北京,不久观音寺便被折毁,小巧古建,今人未能见到。笔者二ОО三年元月到此村采访,恰逢古寺正在筹备重修,不知千手观音能否运回,使今人得见古人之遗物。

马桥城与弘仁桥

隋朝“永济渠最后一段,利用桑乾水,当时流经蓟城郊(今北京城南凉水河),这是当时永济渠可以利用桑乾水而直达蓟城的原因”。今通州区马驹桥镇,恰控古永济渠咽喉,由此向西,河水较浅,地势渐高,难行大型船只。马驹桥距通州西
南三十里,西北距永定门四十里。
因历史变迁,此地辽、金时名马驹里,北滨凉水河(即浑河)、先建有木桥,名压浑桥,西与明清两朝狩猎之地、南海子(现称海子里村相邻。故马驹桥为通州边镇。桥即建在古称桑乾或浑河水上,是京东南人士及商旅入京近路,必经之地,与通州城,张家湾城共同组成北京东南水陆要

通州各处人文古迹

冲,防御重地,通都要路。过往人多驮杂,后渐以马驹桥称其村,原村名反被人遗忘。桥在镇北,凉水河南堤与狩猎城圈相连之处。明朝为九孔大石桥,赐名曰:“弘仁”。长二十五丈,为洞九,大学士李贤撰碑记。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发帑重修,并有御制诗文,但桥以改为七孔,南北长七十米,宽七米。侧设石栏杆,有十八对莲花望柱头,十九副雕纹栏板,条石铺面,方石纵砌。分水石犁耕碧水,斧刃石仰望蓝天。纵砌雁翅,浪迹斑斑,车水马龙,渔桥下舟轻荡,燕雀环飞,金鲤跳跃,异常热闹。
桥南建亭两座,歇山重檐,琉璃瓦顶,大吻,垂兽、戗兽、小兽,勾搭龙纹,重昂头拱,井口天花,和玺彩画,四周出廊。艾叶青石碑二通,高约一米,碑上首,雕海水四兽,二个连续二龙戏珠,碑上乾隆御笔,满汉文兼而有之。东为“重修马驹桥记”,乾隆三十七年所立。西面为“重修碧霞元君庙记”。
碧霞元君庙即在亭前坡上。据传宋真宗封禅泰山归来,于池中洗手,忽见玉女出水而浴,命建祠安奉,号圣帝之女,因东方木位,其色为碧,且东方为震位主生,有如元君,故封为 “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北京地区所奉者为“泰山顶上天仙圣母”。旧有五顶,马驹桥因居京城东南,故称南顶,又比草桥所建兴盛,又称大南顶。每年四月十八元君诞辰,四月十五庙会。
碧霞元君庙北向三进,西近河,东临道,明成化年间所建,清乾隆时重修。玉皇阁五间:“崇殿杰阁,自门达庑,每逢庙会,附近百十村庄,京中男女人士皆来此上香,南来北拥,络绎不绝于道。张旗鸣鼓,吹演弹唱,街中列市,商贾云集,大开利市,大发其财:“龙凤旌翻翠羽盖,山河影动赤鹴袍”。信也夫!足可想见庙祭庙会繁华盛景。
桥西二百米,一道土墙顺河堤南下,直到凤港河 沟,逶西不远皆围土墙,圈而内即明清两朝狩猎场所。土城南北长,东西短,大致在今马驹桥镇小白村以西,大兴区海子里村一带,也就是民间旧称:四十里地旱海之地。墙由灰土砖砌成,三分灰,七分土,每块长七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二十厘米,异常坚硬,经久不坏。据说土城墙砖之土,都取自海子里村附近,因其地质粘重,两合土中,沙土少黑土多,
耐压耐磨,细密瓷实。土城南北近二十里,东西较短,今以不可确考。墙高四至五米,顶宽四米。墙堤交接之处,有五券石桥一座,一半在墙内,一半在墙外,外墙桥边有石栏,俗称其为“半边桥”。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入海子狩猎,只走此桥而不与墙东村庄相涉,堤桥墙桥各为一半,在建筑史上是一特例。
清以后尤

通州各处人文古迹

其到民国时期,马驹桥左右人烟渐密,兼之来往过桥者日众,遂成京南大镇。土城围墙因清亡而没落衰败。民国以后,土砖渐被居民拆走,建房或建畜圈。今天所有这些古迹,荡然无存,令人叹惜。只在民间故老嘴里留下段段传说。故老相传,清末某太监看重马驹桥土城以里之地,借自家权势,把家乡人移此居住,多为河间府人,至今不与本地口音相同。
拱桥在一九六零年拆改为水泥桥,并设水闸,一九七零年,拆除碑亭,半边桥以成公路,庙宇不见旧貌。但马驹桥的繁荣以非昔日可比。

定光佛舍利塔

在今台湖镇次渠村偏西,旧名“法华寺”,元大德元年(1279)建,明正统五年(1400)赐名“宝光禅寺”。
寺南向,二进,山门内,砖砌拔券钟楼一座,内悬一口铜钟,古朴端庄,高一米七,口直径一米一,两只蒲牢相背为钮,张口欲鸣,鳞片规整,层次有序,爪与趾坚定,望之有雄壮之感,示人以力量,肩圆,排列三孔相同,钟身饰以几何状纹与弦状纹,布局富有美感,铭文曰“大明景泰”四字,连弧口处稍侈,婉缓均匀,钟响之声,闻之数里以外,音质雄浑,余声悠长。
正殿之后,砖砌宝塔一座,耸立于四周乡村之中,名“定光佛舍利宝塔”。高三十余米,围四十米,正方形须弥座,座上贴有砖雕。当时已有多处剥离或掉落,正南两角,立有螭首方趺碑记各一,均高二米五,宽一米一,右碑篆刻“敕赐宝光禅寺”,其铭文记载“京东城南次渠村,旧有梵刹浮图,历年深远“等语,多歌功颂德之词。因年久失修,皇帝敕赐帑银,以助化缘重修,赐以刹名,集资容易。此碑立于明正统五年(1440)。左碑额篆“大明敕赐宝光禅寺刺血写经题名记”。正统十四年(1449)所立,座上砌以双叠巨大复瓣仰莲,覆钵如真,下大上小,上面宝匣则由下往上渐大,属于丰肩速收形状。再上塔颈,先缩进,后展出,似座,塔额嵌于南面当中,再上为相轮十三天,锥形高耸,曲线而升、顶端铜铸流苏,宝盖宝瓶,大而精。
次渠地处北京东南,距广渠门不到二十里(直线距离)有明一代、国势不强,却把精力和财力,用于诌佛媚塔,祈求佛祖保佑,故京中内外,寺塔观庙,御赐匾额、楹联诗名及由内帑资修者很多。此塔地
处京城东南,四面皆为低矮村落,远远望见,雄壮高大,由东南方向到此之人,真疑塔在九天而京城已近。洪亮的钟声震人心魄,令人折服而虔诚,故有许多民间传说。
笔者幼时即听父老言:次渠塔不知怎么就裂了一道大缝儿,开裂在塔的上部,没人爬得上去修补。后来一个锔盆锔碗的人每天来次渠村吆喝生意:“锔盆

通州各处人文古迹

锔碗锔大缸!”天天如此,就这么一句话。给他碗他不锔,给他盆他不干,给他缸他嫌小,后来又改喊:“锔大件儿活儿,锔大件儿活!”村人生气地说他:“塔大,你把那缝儿锔上得了。”第二天,塔缝儿处果然钉上了大把锔。此故事代代传说,经口头加工版本若干。据说那锔塔之人,就是神仙鲁班。
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通州南部地区受到的波及最大。塔倒而废,宝匣内出有铜镜五块,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放置,另有铜志,铜马等物。经书一部,十分珍贵。经北京市文物工作队清理后,运往北京。现存铜钟一口,其它踪迹皆无。

崇觉寺塔

崇觉寺与崇觉寺塔,位于马驹桥镇镇北,古浑河今凉水河南岸不远处,距宏仁桥很近,建筑年代较早,约始建于金代中期,明清两朝都曾重修扩建,增置庙产,因地处京东南入京要道宏仁桥边,一度香火兴盛,为马驹桥一带一大景观。
崇觉寺占地面积一亩左右,迎面山门五步台阶,东西各有角山门,三进院落,砖砌围墙,硬山筒瓦调大脊,大式作法,寿字椽头,正殿供关帝圣君也即老爷庙,殿称老爷殿,后渐为佛道混奉庙宇,庙中所奉关羽神像巨大,为木制,关羽黑髯戎装,左右关平、周仓、牵马抬枪,威风凛凛。求香祈福之人不敢仰视。
院内旧有铁铸香炉一尊,高一米七左右,可谓巨型香炉;另有铁钟一口,总重一千多斤;钟下口径一米五左右,敲之声音洪亮,音质雄浑,低昂有错,音量悠远绵长,当时极负盛名。
崇觉寺塔位于崇觉寺东北角不远处,圆形方座,条石地基,下面砖砌莲花,中间大肚突出,高度在10米上下,塔罩尖形。地下为灰土夯筑,塔下埋有明代天真大和尚真身舍利。原有碑文两通,一为重修崇觉寺碑,白石所制,方首方座,高39厘米、宽15厘米,浮雕祥云,内刻楷书:“福缘喜庆”四字,阴面刻“流芳百世”赞词。二为重觉寺经幢:汉白玉制,八角直柱,大小面相间,高76厘米,面径46厘米,首面纵刻楷书铭文,首题“通州潞县马驹里□□□□本州都纲大塔铭”,乃当院沙门即空撰写并书于碑上,另一面为线刻莲花,其余皆为梵文。
崇觉寺在民国新生活运动时期,改为小学校,同时为在理之人活动场所,从此香火断绝,关帝神像被割去双臂
,搬出大殿,移往西南之小关帝庙,此后门窗皆改新式,庙产亦渐被民人占用。到解放前夕以面目全非,不再有庙宇功能。一九六О年,山门,正殿、前殿、东西配殿,以及后殿的东西配殿,均被拆改它用。一九八九年,学校迁出后,后殿亦被拆毁。现仅存刺槐两株,余皆无处可寻。
崇觉寺曾盛极一时,尤其明清两代,

通州各处人文古迹

兼之此寺与塔地处入京要道、宏仁桥边,数百年香火繁盛,供奉不断,在京东南一带颇有名气。

关帝庙强和尚塔

隋修大运河,最北一段,由今通州区台湖镇高古庄村西北向当时涿州,即今北京南城。当时,此条水道即借用浑河之水(即凉水河),地近今台湖镇新河村处。元中后期,沿京城广渠门左安门一带,东南经董村等地至凉水河,曾开挖一条新河,以利漕运,后人烟渐聚,明以后大量移民,成为村落,几百年相沿,至今村名仍以新河称之,村紧傍凉水河大堤,新河汇入凉水河处。
新河村旧有关帝庙为明建,当初规模并不大,“前顶马,后顶骡,中间佛爷坐轿车”,名闻京内外,富甲几百里的大型关帝庙,乃是清中叶以后的事,
关帝庙位于村北稍西处,民间俗称为子孙庙,也即不靠佛事和化缘乞讨为生活来源,庙中有当家掌院之人,管理徒子徒孙和巨大庙产,平常亦不念经打坐,神像只是摆设,一群异姓佛徒,关起门来过世俗的日子,与世俗的区别,只是俗人多一身袈裟而已。
新河关帝庙分一、二、三、四号房院,皆四进院落,各房院之间即有独门出入,内部又有穿廊相通,雨雪风天来往其间,不见天日。总共四院落加围墙,共占地面积约二十多亩,建筑皆在高大月台之上,只在二号院中殿供奉关羽神像,虚应故事。四号房院建筑皆青砖筒瓦,硬山,地基铺条石。一号院建筑最早,为停灵办丧时所用;二号院是当家掌门人及徒子徒孙休息之所;三号院住工头杂役人等;四号院是大车院,住车把式,圈车马骡驴所用。四面院墙内外,松杨柏等巨树成林,高大茂密,围绕着五米多高砖墙。院内果木树应有尽有,百果飘香,每到收获季节,果品如山。
寺内原有小型砖塔三座,砖建而低矮,估为贫穷时僧人之墓,没什么特殊。强和塔在北围墙之外,汉白玉石制,此即咸丰年间所修之石塔,塔高七至八米,汉白玉石砌基座,基上围拢以汉白玉栏杆,下设汉白玉供桌;右刻“咸丰乙卯年孟秋月乙卯日敬立宝塔”。左刻“孝徒真海、真隆、真源修建”。塔腹砖砌,收缩渐上,圆形塔盆,石制塔罩,塔下一缸,传为储油所用。此塔所有石料、尤其石工技术,精美绝伦,胜过皇家制式,刀法细腻柔缓,线条工整圆润
,美仑美奂。
新河关帝庙庙主,实为集农工商一体的宗教地主兼资本家,庙产之丰,难以想象,其广有土地:远至河北省永清县、霸州市,东到香河、宝坻,田地若干,各处均有场院专门收租。庙中常有雇工一百多人,并有农林牧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马驹桥(今粮库所在地)等处,设有烧锅造酒,在通州城、廊房、

通州各处人文古迹

青店、张家湾、采育、黄村等地,有钱庄放贷以及旅馆、饭店。在北京廊房二条东口,有“天增楼”珠宝店,东市口布巷子有绸缎庄。常年有几辆马车走私贩运。据说当初发家时的掌门人有点文化水平,酷好经商做生意,且与京城官吏来往密切。关帝庙的几辆轿车,在京城广渠门内外及方圆几百里内一看便知,有钱有势,曾由京城请谭小培、谭鑫培来庙中大演堂会。每年春季施粥数日,由五谷杂粮及各种干果精熬而成,其所施窝头重达七八斤重。
解放前夕,石塔被炸,庙中仅剩两名和尚,由于吃喝嫖赌而日渐没落。解放后除四旧,关帝庙产,由附近七个村划界平分,也即七村扒一庙,所得砖瓦木料财产,各村运回,另做它用,可见庙产之多,房院之大。

城砖及注印

凡北京建筑用砖,皆由运河沿线的山东及江渐苏州一带烧制,然后沿运河北运通州,下船进场。因只能运到京通各仓而得名京砖,墁地方砖又称金砖。“每漕舫搭砖四十块,民舟半之”。通州存砖厂在北门外,每年临清州附漕船解运交厂,通永道负责掌管,工部用时则征用之。《日下旧闻考》
现今通州城及张家湾古城内。仍随处可见明清砖瓦遗存,尤以张家湾居多,其古城墙上下比比皆是,以明砖为主。砖长四厘米至四十八厘米不等,宽二十一厘米至二十三厘米左右,厚十至十二厘米。砖侧面多有凹印,皆为长方形,印有十七厘米长,九厘米宽者,也有十六厘米长,三厘米宽者。所刻款字不一,如“成化×年直隶苏州府嘉定州造”、“嘉靖三十八年监户造”、“嘉靖三十八年窑户耿某造”、“成化二年临清造”等等。
城砖历经几百年风雨,至今光润似墨,摸着砖或踏上脚,不滑不涩,细看,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拿起一块敲打,仍有金石之声。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曾讲到了砖的制做过程:用料“粘而不散,散而不沙者为上”。之后“吸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此叫练泥,脱成砖坯以后阴十,然后入窑烧制。凡注印有名姓者,工整规则字迹有序者,大多质量上乘,估为官窑或大窑所烧制,每年有一定上贡数量,砖质熟而透,色如墨玉,断无杂色,至今令人羡慕。
通州历代所遗城砖方砖数量巨大,加之运输及堆积所剩,足可建一座古
京砖博物馆。

会 馆

自运河通漕以来,朝庭粮秣贡赋,尤其东南富庶之地的贡米军粮,都由各省当地装船,沿运河水路,运到通州土、石二坝码头,绵延几千里。在通州上岸后,或转运北京,或就近入通仓。明清两朝在通州设有巡仓御史或者仓场侍郎,负责验质收兑。漕船漕丁来遥远,在通州人地生殊,

通州各处人文古迹

船到以后难免受到刁难与拖延,甚至舞弊肥私,于是各省布政司或巡抚衙门,粮帮盐帮组织,纷纷在通州设立漕运总局或漕运会馆,负责交纳漕粮,如江苏漕运局、江西会馆等虽然不是官方衙署,却与官粮漕运息息相关,如同今日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之驻京办事处。
各省漕船到通州以后,由局馆上报仓场总督衙门,听侯验收,这段时间难免钻营打点使银子,验收时局馆人员随同上坝,对本省漕粮的潮湿及缺欠等事进行处理。江苏与浙江南两局馆还设有公堂,对不法船户尖丁等人有权行讯责打夹号。
江苏漕运总局设于通州北门内贡院胡同,分局设在北关小口。浙江漕运总局设在通州北门内剪子巷,即今安抚胡同,分局在北关砖厂。南方会馆名气最大的,为江西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知州万廷兰率江西运丁,在城内罗家桥修建许真君庙,作为处理江西漕务的会馆,并于道光元年(1821)重修,更名万寿宫。会馆前有戏台,后面三层殿阁,既非庙宇更无神像,只供奉许真君牌位。神话传说:许真君为江西人,曾施法木力斩蛟龙,拯救了江西的百姓庶民,被奉为福王。江西人出外经商或办公务,都祈求真君保佑。每年二月初一或八月下旬,在万寿宫焚香演戏,虔诚祈祷,非常热闹。
北方山东粮帮会馆在新城南关三义庙,其它省份之会馆时断时续,无法确考。
外省商会会馆建在通州的,以山西人所建为最,不仅在州城,张家湾亦有会馆组织,缘于山西人有经商传统和经商头脑,在通州很有势力,至今尚存山西会馆石碑两通,记当年会馆经商捐赠之事。


西海子公园

通州旧城之北,分东西二海,辽金元三代称湖泊为海子,故名海。西海靠西城墙,东海挨东城墙。西海子为建燃灯塔掘土垫基所挖,为增加塔基高度而从旁取土。东海子以无踪影,西海子至今仍在。
西海子南北二百多米,东西一百多米。一九三六年秋,伪冀东政府辟为“西海子风景区”,种树植花,建桥修亭,汉奸政府迁往唐山后,无人管理而荒芜。
解放后西海子建人民公园,并池塘为湖面,中间筑腰堤,水分南北二湖,建石桥一座,桥下可通小船,垂柳环湖为荫。近年腰堤之上建长廊,夹于绿柳之间,方亭白桥,苏式彩画,湖南松柏相簇,湖
北挺立绿亭,南北相望,鲜花茂草;西为儿童乐园,东北角是迁修于此的李卓吾墓。中有翠嶂相连,外有湖心岛映衬。
城墙基北,将通惠河故道葫芦头进行整理,筑土山石亭,将燃灯塔划归园内,湖光山色,满园笑声。

关帝庙

三国时,蜀将关羽,字云长,河东(今山西解县人)人,因义举忠心,誓

通州各处人文古迹

扶汉室,死后建庙祀之,由神道配殿之将,直封升开武圣,与文圣孔丘并列。明以后理学诸儒尤其推崇,被封建理学所利用,为统治者愚民政治所需。
全国各地,无论城镇乡村,哪怕天涯海角,以至海外华人,无不有关帝神祠,四时奉祭祈求保佑;发展到关羽之神,无事不管,无人不从的程度,上至皇帝百官,下到百姓细民,顶礼膜拜,无不虔诚之致,可悲,也可叹。与关羽崇拜同步,古代的建筑艺术,建筑风格和建筑科学也得到了发展,通州也不例外。
通州城内外,有关帝庙一百多座,现将城风外各时期有代表性的关帝庙略述一下:
一、大关庙,在原成人教育局院内,元天历二年(1329)始建。清康熙十八年(1672)重修。三进院落,巨狮守门,殿堂高阔,塑像巨大,比其它关帝殿雄伟,称大关帝庙,后简称大关庙。
二、茶棚关帝庙,在城关茶棚村,北运河西岸,释教庙字,殿中设凉棚,僧人向过往客商、行人、漕丁、渔民及官员人等来庙上香者,施舍茶水之地,也因此而知名。后渐成村落,以关帝庙的茶棚为名。
三、白马关帝庙,一在宋庄镇白庙村,一在州城白马关帝庙胡同,因庙内周仓所牵之马为白色而得名。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关羽坐骑本为吕布的赤兔马,为红色,什么原因变成了白马?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前燕皇帝慕容光,建都于燕(北京),“罗城有白马前导,因以为祠”。二说明英宗朱祁镇,梦见关羽所乘实是白马。三说明成祖朱棣,他亲征蒙古时,大军冲锋之前,迷蒙沙雾之中,一神将率先冲锋,所持大刀,所穿战袍及“貌色髯影”有关羽特征,“独所跨白马”。与此同时,城中传闻,有一匹白马,每日晨出,立于庭中,不食不动,气喘汗流。成祖归朝,即不复见,有人说此马即是关羽助战所乘,成祖降旨崇祀。此后,个别庙内便塑有白马。白马关帝庙胡同由此而来,白庙村也因此得名。
四、双关帝庙,明万历年间,在旧城南门外所建,今无存。当初关羽像为武貌,清康熙时重修“更塑文像”,可能表示关羽文武双全。一庙之中,有两尊不同的关羽塑像,因此得名双关帝庙。另外双关帝庙还有一层含义:即关帝庙内供奉关羽的同时,也供奉岳飞,民间传说,岳飞乃关羽转世,故有此称谓。
五、铜关帝庙,简称铜关庙,在城东门外铜关庙胡同,建于明初,隆庆二年(1568)增广重修,庙内供奉“冶铜镀金”关羽神像,称铜关帝庙,就是简称的铜关庙。
六、高庙,在永乐店镇德仁务村,古晾鹰台北端,遗址尚存少许,此关帝庙建在高岗之上,距地面近十米,当地因此俗称高庙。
七、伏魔大帝宫

通州各处人文古迹

,在今西大街西端,现为南城派出所住地,只余后殿,因万历皇帝敕封关羽神号而得名。
八、灵佑宫,在宋庄镇富豪村,现仅存后殿,因清乾隆皇帝加封关羽神号而得名。
九、关王庙,在梨园镇小街村,今遗迹无存,因宋帝封关羽神号得名。
十、武圣庵,在马驹桥镇壮丁屯村,建于村西口路南,坐南朝北,二进院落,由尼姑奉祀,因称孔子为文圣,而尊关羽为与之对应的武圣得名。

解放以后,尤其文革以后,农村仍有代表性的关帝庙,在今于家务乡后伏村。
庙位于村东北角,行人依稀可见,为明朝所建,清朝重修,修缮不只一次。庙南向,二进院落,面约九百二十平方米。山门一间,悬山筒瓦卷棚顶,前殿三间,硬山筒瓦调大脊,工笔重彩壁画,内容为地府七十二司。正殿三间,硬山筒瓦箍脊,六抹方格隔扇门窗,苏式彩画,工笔重彩。清咸丰时北京两位画师所画,明间儿重席相隔,西山所画内容都是《封神榜》中人物,梁上至脊,梁下至裙,是各具神态的人物立像。梁下四周以双折线分成小幅画面,形如连画面,内容也是《封神榜》故事。后壁墙上,画历代才子,看似李白、杜甫、苏轼三父子之形,应说有较高艺术价值。
村中传言:此庙之画,乃一南方画师所作,南归路过此地,乡人待之以礼,关帝庙恰好翻新粉饰,为表示感谢给村人留个念想,在庙中所绘。具体事实如何已不得而知。

潞河医院

行医者相聚治病,并形成规模,非中国古代医家祖传秘方可比,这也看出开放与封闭思想支配下,东西方的不同。古通州虽有名医却无医院,最多也就是民间个人诊所,真正意义上的医院,由洋人东来传教开始,医院治病也是教士发展信徒的手段之一。
清同治六年(1867)美国基督教公理会,派姜戴德与富善(皆中国名)来通州传教,起初成绩不佳,便将教堂迁至鼓楼前街,鱼市口北侧,入教者方才多了起来,并在教堂院内,栽植几棵刺槐,因非本地品种,系由洋人从海外带来,至今仍名其为洋槐,与国槐相区别,后又将教堂扩大。
为笼络人心,拉人倍教,教堂里特设西药房,广施西医之药,并于第二年建诊所,免费治疗各种疾病。一八八二年,美国医生把诊所改为“妇婴医院”,病人除挂号费以
外,仍可无偿就医看病,通州始有医院之称,但因医术医药的限制,也常出医疗事故。当时国人对西医并不了解,很难认可,因事故而引起不满,继而演成公愤,发展到后来,积怨日深。庚子年(1900)义和团杀洋人,烧教堂,与清廷一致对外,“妇婴医院”也被焚毁。庚子赔款时,由通州地方政府赔款白银六万两,另有

通州各处人文古迹

国帑所赔十万两,美国传教士都春圃重建教堂、学校、医院等建筑。一九О二年,美国牧师利用赔款,在新城南门外建楼,在千佛庵原址,动工修建医院,改称“潞河医院”。
医院建筑为平面十字形两层小楼,呈红十字会标志布局,设计新奇,带西方式色彩,同时也吸收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中西合壁,美观大方而素雅、悬山顶,青沙岩石板瓦,砖券玻璃窗,木地板,地下室等。内设普通与特殊病房和门诊、手术、化验。药房等处,楼南北各建耳房二十间,即有附属设施,也有人员宿舍,在当时,已经很先进,很具当代化了。但此时已不再免费治病,而是纯为商业医院。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侵占医院,改称“通县医院”。日本投降后,潞河医院还给美国教会,仍称前名。
一九五一年四月,潞河医院由河北省政府易名潞河人民医院,由河北省卫生厅管辖。一九五八年通县划归北京行政区域后复称通县医院。一九九五年旧城改造,拆除十字洋楼。现仍为潞河医院,是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医院,今非昔比。

证道堂

即通州公理会教学,也称堂口,在新城南门以西,今党校院内,一九七七年已经拆除。
该教堂基本属于哥特式建筑,这种建筑的特点是以尖形拱门代替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门,外部有许多高耸的尖塔,墙壁较薄,窗户较大,饰有图案的彩色玻璃。内部的圆柱较细、光线充足,门前饰有形象生动的浮雕和石刻。哥特式建筑的特点符合教会的要求。高耸的尖塔把人的目光引向虚缈的天空,使人忘却今生,幻想天国来世。
通州证道堂四面灰色砖墙,多扇尖拱顶型或圆型窗户,配以彩色玻璃,主堂可容千余人同时礼拜。副堂在主堂西侧,与主堂以木吊扇隔开。南侧正面两端,各建有二层和三层塔楼,塔楼一层是入堂的东西大门,东塔楼有大钟一口,塔楼楼顶,方型红色,俗称红尖楼。大堂顶上的通气窗也是尖型。教堂大体都是这种风格。
教堂地下室装有热风锅炉,能保持冬季室内温度。主堂是礼拜集会和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副堂为小型聚会所用。每逢圣诞人多,将副堂隔扇吊起,可以扩大主堂面积。副堂开办过幼稚园。
证道堂是基督教公理会信教人士的礼拜场所、与贾后疃的天主教堂不同,基
督教神职人员为牧师,天主教则为神甫。证道堂由美国人管理,礼拜之日约定主持人和讲道人。美国女教士,和·爱融曾参加教堂的管理工作。通州信教者在当时城里城外皆有,以新城南门一带最多。冯玉祥夫人,复兴庄人李德全,就曾是基督教徒。
证道堂在清末民国时期,是通州城内的高大建筑,其招唤教

通州各处人文古迹

徒礼拜的钟声,全城可闻。

通州发电厂

电是现代化的源泉,重要的生产能源,没有电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现代化,人类自然也发展不到今天。北京作为帝都和后来北方最大的城市,其最早的发电厂之一就设在通州,与石景山发电厂几乎同时开张,向北京城里供电,为北京近现代的发展打下了能源基础。
发电厂位于原城关大棚村边,东临北运河,西到北京二十公里。建厂初衷是为北京有轨电车及部分照明所设,由北京的官商股份合作投资。一九二三年夏施工,一九二五年建成,共占用土地九顷,机房主机六台,其中三台为英国拨柏葛式,三台瑞士卜郎比式,发电量为三千瓦。一九四四年,我冀东根据地十四军分区的地下组织,在该厂发展党员和积极分子,削弱了国民党势力的影响,并暗中建立护厂队,一九四七年二月和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解放军两次占领电厂,停止向北京送电。
一九五五年,经政府整扩,发电能力增加到九千瓦。一九六四年三月,因北京东郊热电厂投入使用,该电厂关闭。
发电厂遗址,原有自来水塔和蓄水池,水塔全高约十五米,砖砌,东西合壁式建筑,身呈圆形,顶为八角形,身径三米一,高约十二三米(台基以上),顶端有一方窗,钢筋嵌梯通到地面,顶为攒尖绿琉璃筒瓦带宝瓶,式样别具一格。临河蓄水池为长方型,水泥结构,东西长一百米,南北宽七十米,深二米五,构筑坚实。
通州发电厂是北京早期电力工业建设项目之一,为北京的交通照明和城市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在远郊区县是独一无二的,由此可以看出,通州对北京各个时期,各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

潞河中学及洋楼

通州旧有潞河书院,是通州历史上,修习国学的最大书院。今天的潞河中学是京东重要学府,市重点学校,全市招生,且有少数民族学生在此接受各种各学科教育。因其教学质量之高名闻天下,历史悠长,为京东现代教育的发祥地,早步民国之先,而且是历史上北京地区唯一原建原址,发展至今的学校。
早在清朝同治六年(1867),河北基督教公会,也即耶酥教便传入通州,称公理, 通州先办男塾,后建协和小学,直升格为协和书院(即大学)。光绪四年(1878),牧师姜戴德等人(中国姓名)在
新城南门外,晒米厂东南,买地建楼,成立教会学校,全国招生,不断扩大,因地处运河边上古通州而名潞河学校,由谢卫楼(中国姓名)等牧师、教士执掌教务,谢卫楼为校长,后曾一度改为华北联合大学。讲授数学、英语、农业种植等科目。
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之乱,义和团仇洋仇教,哄然而起:焚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b7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