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修订版毛概按章节复习提纲

更新时间:2024-05-31 13:46: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毛概复习提纲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毛泽东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第一,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第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①把马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②解决问题,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实现具体化。③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义理论。④把马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语言文字风格老百姓喜闻乐见)总之,在运用马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和中特社义理论体系是马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一)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①毛思是中特社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从理论渊源角度,都坚持马义。②从哲学基础来看,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③从理论精髓看,都坚持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

④从价值取向和目标看,都坚持人民利益至上。⑤从基本制度看,都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义基本经济制度、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义基本政治制度、以马义为指导的社义文化制度。(二)它们共同开创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三)它们是不同的理论体系,毛思是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特社义理论体系是第二次,原因是:①时代不同,从战争、革命到和平、发展;②主题不同,从革命到建设;③内容不同;④结果不同,从完成到正在进行、光明前景;⑤意义不同,各自的历史地位不同。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1.毛思的内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思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时代背景——革命与战争;

实践基础——中共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①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萌芽标志:《中国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②成熟:遵义会议后,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科学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的政策和策略。(成熟标志:《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

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

③继续和发展: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以后,进一步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义革命和社义建设理论,提出了要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 3.毛思的主要内容: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例如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

②社义革命和社义建设理论。

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例如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规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提出和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

④政策和策略理论。例如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例如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

⑥党的建设理论。例如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的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

4.毛思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①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党的根本思想路线。

②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③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是党的根本政治原则。 5.毛思的历史地位:

①马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特社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是对马列主义、毛思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中特社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

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总结我

国社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社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包括国内和国外;现实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社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主观条件:①接受马义的环境:西方的法国和“半东方”的俄国奠定马义理论基础。②个人经历:“三起三落”特殊经历使他对马列主义、毛思产生深刻而独特的理解。③邓在党内的历史地位:邓一直是以为处理全剧问题的领导者,由此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经验和才能。④邓的思维方式:邓是一位具有高度辩证思维能力,善于进行客观思考和战略社稷的理论家。 3.中特体系内容:

①中国特色社义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②建设中特社义总依据理论。③社义本质和建设中特社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特社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④社义改革开放理论。⑤建设中特社义总布局理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⑦中特社义外交和

国际战略理论。⑧中特社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⑩中特社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老教材)三大块内容:①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②三个代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③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4.中特体系的地位: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既坚持又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思。

②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特社义体系把社义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兴盛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引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中特社义体系是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特社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

第四节 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 ①1929年第一次提出

②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初次界定 ③1937年哲学基础 ④1938使用实事求是概念

⑤1941《改造我们的学习》概念界定

⑥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集成和偏离 ⑦邓小平反对两个凡是,重新确立 ⑧江、胡、习的发展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毛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重新确立了并丰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江继续丰富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胡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决策权;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验证条件和目的)的内容。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而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

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为“实事求是”,所以简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①实事求是贯穿于马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③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哲学基础)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近代中国国情和革命时代特征:

(1)认清国情——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独立的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性质决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时代特征

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革命的根本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世界无产阶级社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1939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 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提出总路线的内容:无产阶级领导党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对象、动力、领导权、性质和前途。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额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

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斗争中实现的)

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4.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社会主义前途。

②为什么仍旧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革命任务就是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既然这个革命还有资产阶级参加,它还曾领导过这个革命,既然这个革命的经济政策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所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体现在哪里?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就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

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史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相互联系的、紧密衔接的。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义革命史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纲目式记忆)

①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

②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主要内容),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题中应有之义),保护民族工商业(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③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古今中外文化,人民大众的文化,就是民主的文化。

6.如何理解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必要性: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意义: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义的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功,开辟了马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7.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①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广义上说,统一战线是指不用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

必要性: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主要的,基础和依靠);另

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阶的联盟(重要的,必不可少的)。

在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②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阶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思的核心。

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坚持这一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③党的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必须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共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关系:党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是逐步明确的。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原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2)三大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3)社会主义因素与非社会主义因素并存:社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总路线概念:“一化三改”,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义改造。“一化”是鸟的“主体”,“三改”是鸟的“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义建设和社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义工业化和社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理论依据:马恩——列宁——毛泽东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将马列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进一步具体化了,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

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①坚持社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采用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③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 三大改造的步骤、原则

(1)农业的社义改造: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2)手工业: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①办手工业促销小组。②办手工业促销合作社。③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改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社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义基本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社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中国社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义社会,这是世界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社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列主义关于社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党在初步探索过程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义建设服务。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步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毛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系统论述了社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针(专政和民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用民主的方法)以及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义国家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义建设上来。

毛关于社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正确处理社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

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义的理论宝库。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毛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我国社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关于社义发展阶段;社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经济建设方针;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社义民主政治建设;科学和教育;知识分子工作;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

党在探索社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思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义,成为中特社义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2.如何认识党对社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①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义制度。

②为开创中特社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③丰富了科学社义的理论和实践。

3.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①必须把马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义建设道路。

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③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④必须发展社义民主,健全社义法制

⑤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义。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如何理解社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基本特征? (1)涵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义。(社会性质)第二,我国的社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过这个阶段。(发展程度)两层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所谓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2)社义初阶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

社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二者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①在经济基础方面,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义的经济基础上。②在上层建筑方面,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社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马义世界观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否得到基本确立。

我国社义初阶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于社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的范畴,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则属于社义社

5.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提出——2012年,习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特社义的宏伟愿望。)

内涵——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路径——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特社义道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特社义的必由之路?

国内国际背景:文化大革命,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乱久思治,穷则思变;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要和平、求发展逐步成为世界潮流,这为我国是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性质:社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和目标任务?

面对新形势任务,要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特社义制度优势,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特社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如何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习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所谓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全面深化改革,不需坚持正确的方向。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特社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好改革的正确方向,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动摇,坚定不移走中特社义道路。

坚持社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社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共党人对马义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额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态势更加明显。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改革不断前进,社会稳定才具有坚实基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注重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

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改革有机衔接起来,把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5.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①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②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加上生态文明建设整合在一起。

“五位一体:”

(1)建设中特社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①社义初阶的基本经济制度;②分配制度;③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政治:坚持走中特社义政治发展道路,①发展社义民主,即中特社义民主;②建设社义法治国家;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文化:坚持走中特社义文化发展道路,①建设社义核心价值体系;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③建设社义文化强国。 (4)建设中特社义和谐社会:①建设社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②保障和改善民生;③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5)建设社义生态文明:①建设社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②树立生态文明理念;③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1.建设中特社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五位一体的认识。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出来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握了中特社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就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建设,坚持把中特社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建设中特社义,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特社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发展社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走中特社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社义文化发展繁荣,努力建设社义文化强国;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2.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政府的职能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督,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3.如何理解基本经济制度?

(1)内容:(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义初阶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义性质和初阶国情决定的。

(2)社义所有制理论的突破和创新:

①我国是社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我国还处在社义初阶,生产力不够发达,发展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义服务。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把社义的本质要求和初阶的现实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了,能够发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特社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根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标志着我恩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

(3)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两大原则)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①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对完善社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要根据社会化生产规律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使国有经济在更大的范围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②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规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4.分配制度

(1)基本分配制度: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按劳分配主体地位:按劳分配得到收入的劳动者,是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凭借自己提供的劳动来参与分配。

①按劳分配是社义的分配原则。社义之所以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②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为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为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③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特社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3)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的所有状况进行分配。

必要性:各种生产要素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当它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被充分有效地利用。

按生产要素内容不同分为三类:①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和占有的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所取得的收入;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取得的劳动收入,实质上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按劳动力价值得到的收入。②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③管理和知识产权的生产要

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这类生产要素来自它们的所有者的劳动或劳动成果,在当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成败和发展前途。

5.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 这三者的统一是由社义本质决定的。

①中共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特社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6.社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关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特社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义——灵魂;中特社义——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髓;荣誉观——基础。

社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了社义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b0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