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暨南大学 - 产业经济学 - 复试题

更新时间:2023-09-09 17:0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9年产业经济学复试笔试真题

一 简答

1、什么是自然垄断产业?为什么需要对自然垄断产业实施ZF规制?(P244) 自然垄断产业是指其主要业务具有规模经济效益,需要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边际成本

不断下降,具有网络效益的产业(如铁路、电力、电信、城市燃气、自来水、广播、邮政等,一般称为公用事业或基础设施产业)。对自然垄断产业实施ZF规制的原因:1、抑制企业制定垄断价格,维护社会分配效率。2、防止破坏性竞争,保护社会生产效率和供应稳定。3、制约垄断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4、解决垄断性产业的外部性问题。

2、试述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与内容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主要内容有: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 2、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资本密集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3、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一种比例协调的结构,意味着不存在明显的短缺、剩余产业,也不存在着瓶颈产业,各产业均能合理、有效地发展。4、产业发展的效率提示,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与处于结构之中的各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都是息息相关的,是提高产业发展效率的基本保证。

3、简述规模经济的含义与成因

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

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成因:1、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 2、采用大型、高效的专用设备的经济性 3、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 4、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 5、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 6、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

4、简述价格歧视的条件与类型

实行价格歧视的条件:1、厂商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否则就不可能对消费者收取

高于竞争性价格水平的价格。2、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曲线向下倾斜。3、厂商必须能够阻止或限制转卖行为,即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价格歧视的类型:一级价格歧视(即向每个消费者索要不同的价格)、二级价格歧视(对相同货物或服务的不同消费量索取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将消费者分为有不同需求曲线的级别,对不同的组别收取不同的价格)。

论述(3选2)

1、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1)亚当斯密的竞争机制。竞争机制被西方古典经济学认为能解

决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各种问题,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的合理的配置。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

提。(2)马歇尔的贡献:1890年在其专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组织”这一第四生产要素,触及了垄断、垄断因素、规模经济现象等问题,并提出了“马歇尔冲突”(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这一矛盾至今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3)1933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同时出版了专著《垄断竞争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不谋而合的提出了纠正传统自由竞争概念的所谓垄断竞争理论。

发展:(1)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大约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哈弗大学为中心形成的。1938年,梅森在哈弗成立第一个产业组织研究机构,1939年梅森出版了《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1959年贝恩出版了《产业组织》,1970年谢勒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梅森及弟子贝恩等人完整地提出了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2)在哈佛学派名满天下的同时,芝加哥大学的一群学者形成了有别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1968年施蒂格勒《产业组织》的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鲍莫尔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可竞争市场理论。(4)二十世纪70年代后,泰勒尔将博弈论引入产业组织理论,逐渐形成了旨在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的“新产业组织理论”。

2、试论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次。 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机械电子技术

产品融合是指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例如,普通机床加上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

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等管理软件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产业衍生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产业,如汽车电子产业、工业软件产业、工业创意产业、企业信息化咨询业等。此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电信业等产生了大量市场需求,可以有效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心在于融合。两化融合是以信息化、工业化作为基础,是信息化、工业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即工业化逐步与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手段结合。两化融合的过程是以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与工业产品的融合、信息产品与工业产品的融合、信息产品与传统工业业务融合、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业务融合为过程,并促生产品边界模糊,业务边界模糊,进而导致产业融合、新产业衍生,并由此引起了社会价值模式、经济运行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等发生改变。可见,这一

过程不仅取决于两化发展程度本身,还受到企业主体水平、市场需求、政府政策支持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两化融合是一个递进式发展的过程,两化融合促进了工业化水平的再次提升,扩大了信息化的发展空间,从而为下一轮的融合打下了基础。因此,两化融合的内涵可总结为在企业主体、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等外界条件的作用下,信息化与工业化作为两个性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交互渗透、互为动力、相互促进、融为一体的动态过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原因可归结为:工业化再次发展的要求、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制度的变迁以及经济全球化。

3、论述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对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企业规模的影响:1、经济学家所做的部分研究数据表明,在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方面,

大企业在发明和创新的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大于其规模的比重,可见在研究与开发的实际投入方面大企业的确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不仅证明了大企业投入的能力,而且也无可否认的表明了大企业技术进步投入的意愿。2、就实际贡献而言,实证研究表明,大、中、小型企业在发明和创新方面的作用与产业类别、技术进步阶段的特点、专业化分工程度以及政府政策这些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作用经常是互相补充和联系的,正是小企业的技术发明和创新对处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从而加速了技术进步的进程。因此,技术进步并不限于某个特定规模的企业,所有规模的企业在技术进步上都可以有所作为。 市场结构的影响:

2010年产业经济学复试笔试真题

一、问答题(每题10分,共四十分) 1、简述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因素

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有:1、法规政策因素,如反托拉斯法限制了垄断和集中,而专利法、关税和非关税保护政策及限定外资的法规等都能促进集中。2、产业技术经济特征,进入壁垒,产品款式变化、产品差异化和广告支出,产品或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和储藏条件都会限制市场范围,一定程度上决定市场容量,从而影响市场集中度3、市场需求特点,市场扩大会降低市场集中度,而市场增长停滞或市场规模下降时,市场集中度往往容易提高。4、企业策略,企业为了减少竞争对手、扩大市场份额、限制产业内的竞争,以强化垄断地位而获得超额利润的行为会对市场集中度产生影响。5、稀缺资源、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期初市场集中度、随机性因素等也会影响市场集中度。

2、SCP范式(P129)

现代产业经济学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简称SCP范式。(市场结构是指规定构成市场的卖者相互之间、买者相互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一系列战略性行为。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费用、利润、技术进步、产品质量和品种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

这一范式假定可以对市场绩效进行客观的度量,并认为市场绩效取决于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又取决于市场价格,故这一范式认为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态,并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及其战略,从而最终决定企业的绩效。

3、范围经济的含义和成因

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余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成因有:1、生产技术设备具有多种功能 2、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 3、研究与开发的扩散效应 4、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 5、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 6、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 7、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

4、主导产业的特点和选择依据(P174)

主导产业的特点:1、引入技术创新成果,生产率持续、迅速增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2、市场扩张能力强、需求弹性高,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发展快于其他行业,大规模产出,在GDP中占较大比重;3、产业关联度高,具有显著的关联带动和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引导和带动作用;4、扩大就业;5、节约能源和资源。

选择依据:1.产业关联基准(选择关联强度较大,能对其前向后向产业起较大带动作用的产业)2.需求收入弹性基准(优先发展收入弹性较大的产业)3.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最

具备生产率提高潜力的产业)4.过密环境基准和丰富劳动内容基准(满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产业,能为劳动者提供舒适安全和稳定劳动场所的产业)

二、论述题(第一题为必做题,后两题选做其中一个,每题30分,共60分) 1、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同09年)

2、论述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首先,产业结构的长期演进趋势不是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向第三次产业迭次为主的一次过程,而是在第一次产业比重长期下降的同时,第二次产业比重则呈现多次由低到再低的循环发展过程。而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第二次产业快速发展与经济增长率的变动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而第三次产业恰恰相反。换言之,一个经济体进入工业化之后,第二次产业将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其次,以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并声称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的美国和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为例,美国的GD增长率和第二次产业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第一次、第三次产业呈负相关关系。在美国,第二次产业具有明显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而第一次、第三次产业刚好相反。可见,尽管美国在产业结构比重的绝对值上是第三次产业占据优势地位,但其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还是来自第二次产业。中国也是如此。

最后,从现实来看,美国“次贷危机”诱发全球性金融危机,是实体经济衰退的结果,也证明了依靠第三次产业特别是虚拟经济来追求经济增长是本末倒置、贻害无穷的。金融危机在本质上是实体经济发展困境的表现。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第二次产业日益衰退,实体经济增长缓慢,以第二次产业革命、第三次产业革命为基础的重化工业技术体系已经老化。20世纪90年代,美国发起了IT革命,但IT技术只是实现了重化工业技术的精密化、网络化和快捷化,并不改变重化工业技术本身的老化状态,而IT革命所带来的信息机械、信息服务的繁荣也只维持了10年。进入21世纪后,美国第二次产业更加低落,整个经济动力匮乏,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为此,美国金融大亨们利用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制造金融泡沫以刺激有效需求的扩大,并提前实现了大量需求。但由于实体经济仍然增长乏力,所创造的财富增长不能解决金融泡沫的虚拟部分,最终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因此,当前仍是第二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历史阶段仍然处于工业社会之中。在当前世界各国大理推进技术变革之际,我们更应看清第二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决定作用,加速推进产业技术变革,迎接新一轮产业革命对第二次产业快速增长作用周期的到来,而不应为传统产业结构理论错误的“后工业社会”的观点所惑,醉心于向第三次产业的重心转移,坐失快速增长的良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an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