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县职业高中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更新时间:2023-06-03 19:0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寻甸职业教育发展轨迹

寻甸县职业高中教育的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

发展概况

寻甸县职业高级中学,始建于1982年,原名为寻甸县农业中学,利用金所乡新庄村原云南农大废弃的校舍挂牌招生。1984年,首次搬迁至羊街镇花兴哨。1989年,再次搬迁至城关乡大河桥原寻甸师范旧址,更名为寻甸县职业高级中学。1993年,验收为省级合格学校。1998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职业高中。2006年,迁于寻甸城原仁德二小。2008年,通过市教育局招商引资,与江苏泗阳新东方中等专业学校合作办学,成立昆明机电工程学校暨寻甸职教中心。2009年,第四次搬迁至寻甸县原复烤厂,经改扩建后于同年招生,形成公助民营、工科为主、文理兼容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学校因办学成效突出,特色鲜明,初步通过了省重点职校验收。昆明机电工程学校暨寻甸职教中心座落于县城北部,环境优美,占地199亩,总建筑面积65000平方米,开设有机电、数控、电子、模具等24个重点专业和社会培训、实习工厂、劳务派遣等4个配套项目。现阶段,学校正秉承“务实、明德、重能、运用”的校训,以“用明天的技术,培训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作为办学理念,以“点滴尽致,志在一流”的精神,全力打造云南职教名校,并向全国一流职校迈进。

寻甸职业教育发展轨迹

第一部分 历史沿革

1979年,国家教育部调整中等教育结构,要求农村教育变单一的普通教育格局为“普教”、“职教”并举的教育格局,称之为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为贯彻国家教育部这一改革精神,寻甸县政府经过两年的筹备,配置教职工18人,于1982年9月,在金所公社新庄村,原农牧局良种站址,创办寻甸县农职业高级中学。当年经考试录取初中毕业生100人,学制三年。分畜牧兽医、农学两个专业班,分别开设相应专业课程。开始了寻甸县职业高级中学的办学历程。

1984年,因原办学条件简陋,学校搬迁至羊街镇花箐哨村西侧,利用云南旭东机械厂废弃厂房办学,该厂占地面积600余亩,厂房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

1985年,利用厂房改造的教室投入使用。通过调动和大、中专毕业分配两个渠道充实该校教师队伍,教职工人数达43人。当年招收新生150人。从此,农职中的教学、实践、管理逐年得到规范。1985年至1988年期间,学校逐步发展,教学专业人两个发展到五年。在校学生达300人。并开设了缝纫、气车、摩托车修理短期培训班。建中草药栽培基地15亩,种植药材200余种。与县社科委联合在校内建立苗圃10亩,培育板栗、桃、梨、苹果、葡萄等优良果苗10万余株。与县农科所合作,进行玉米“罗单一号”制种面向全县推广。组织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走村串户为农民医治畜禽和注射疫苗。

1989年,县政府成立职业教育领导小组。县教委制定了《关于发展我县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决定县农职业中学搬迁大河桥,原县师范学校校址。并投资42万元在新址建教学楼。同年,在校学生10个班485人。

寻甸职业教育发展轨迹

1990年,农职中部分搬迁新校址,由校长带领部分教职工在新校址接收新生。原招学生留原校址,由副校长带领部分教职工继续完成原招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当年在校学生523人。新开设“家庭经营”、“粮食会计”两个专业。曲靖行署教委首次对全区职业高级中学的牧医、财经两个专业的学生进行抽查统考。

1991年9月,农职中全部迁至新校址大河桥。曲靖行署教委制定了农职业中学跨县(市)招生的规定,当年招生197人,在校学生数550人。教职工人数增至57人。新开设专业“化工”。

199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曲靖行署教委制定了《农职高中办学水平评估标准》,分一般学校,合格学校,示范学校三个层次进行。当年九月,新招学生226人,在校生人数571人。新开设“烟草”专业。

1993年,县农职业中学按“农职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标准》”评估,被省教委认定为“合格学校”。当年在校学生数510人。

1994年,曲靖行署教委规范全区职业学校校名,寻甸农职业中学被认定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按合格职业高级中学办学水平综合评估,获全区三等奖,奖励2千元。当年在校学生452人。

1995年,中共曲靖地委要求2000年各县市都建好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县级职教中心,当年在校学生484人,教职工增至66人。

1996年,在校学生306人,教职工增至70人。

1997年,曲靖行署教委要求职高生参加技术等级鉴定考核,合格者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技能等级证书》。当年职业中学在校学生457人,有100余人参加技术等级鉴定考核。

寻甸职业教育发展轨迹

1998年,省教委出台《关于加快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的意见》。县职业中学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办学,设立电视中专学校,招收电视中专、电大本、专科学员。当年在校学生是职中办学以来最多的一年,达701人。

1999年1月,经云南省教委评估验收,我县职业中学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性职业高级中学,达到“职高”办学的最高等级。当年在校学生634人,教职工70人。

2000年,在校学生501人,教职工69人。同年8月被昆明市授予“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定点培训单位”。

2001年,全国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职高”生源匮乏,招生一度“滑坡”,当年在校学生294人。

2002年,在校学生233人。

2003年9月,鉴于职中招生困难,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县职业中学开办普通高中班,招收“普高”学生166人。“职高”在校生186人。至此,县职业高级中学演变成“普高”、“职高”混合型高级中学。

2004年9月,该校与昆明市农业学校联合办学,设立昆明市农业学校寻甸分校,“职高”在校生185人,“普高”在校生552人。教职工122人。

2005年,该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式为“南磷集团”、“龙蟒”、“国天力”、“长青树”企业培训上岗职工。“职高”在校生408人,“普高”在校生1095人。“职高”教职工人数57人,“普高”教职工人数84人。

2006年,县委、政府决定整合县城教育资源,成立职教中心,

寻甸职业教育发展轨迹

将职中第三次搬迁至仁德二小旧址(文苑路9号)。

2007年,学校招生236人,学校发展前景受到部分教职工及社会的质疑。

2008年初,学校调整招生策略,由校办全面统筹,按照“突出亮点专业、稳定热点专业、重视招生宣传、加大奖励力度”的办法,当年招生550余人,首次创职中自主招生的新纪录。同年,通过市教育局招商引资,与江苏泗阳新东方中等专业学校合作办学,成立昆明机电工程学校暨寻甸职教中心。

2009年,学校第四次搬迁至寻甸原复烤厂,经改扩建后于同年招生,形成公助民营、工科为主、文理兼容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由于措施有效,工作到位,学校2009年招生3345人,是2008年544人的6倍多,使普高职高招生比逐步达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

4.5:5.5的要求。

2010年,学校在巩固已有生源的基础上,继续招收各专业学生,同时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育才模式,提升办学的质量效益。经市教育局考核评估,荣获教育教学二等奖,并初步通过省重点职校验收。

2011年,学校申报成立高职学院和国际部,并按照“一年夯实基础,两年打造品牌,三年创建高职”的办学思路,以打造“精品专业”,提供合格人才作为突破口,从规模数量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从而稳步推进学校各项工作,逐步实现我县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寻甸职业教育发展轨迹

第二部分 阶段特征

艰难的起航(1957——1982年)

1957年,寻甸将大河桥“五七”干校改为农业中学,开始实施职业教育。1964年,农业中学搬迁至三月三(今农科所处),文革期间停办。到1982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百业待兴,人才奇缺,发达国家(西德、日本)的职业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职业教育受到高度重视。上级部门要求每县创办1--3所初、中级职业学校。1981年,寻甸决定在金所乡新庄村利用原医学院留下的旧房子及场地,约1000亩,再次创办寻甸农中,委任分管农业的原副县长赵荣华为名誉校长进行统筹,由县教育局牵头,农业局、林业局协助组建教师队伍,抽调时任塘子易龙小学校长的李重金同志任校长,农业局与林业局各抽调一名职工任专业课教师,从仁德一小、功山中学、六哨中学、羊街中学抽调文化课教师,并聘请3名代课教师任教。1982年9月,由县招办划定分数线录取,招收120名学生。办学之初,由于经费短缺,师资队伍不足,师生的教学条件及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学校离城约15公里,学校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手扶拖拉机和一辆“红旗”牌自行车,开学不足一学期,学生相继流失。1984年,县政府决定将学校搬迁至羊街花兴哨原旭东机械厂旧址,此时,学生走了大半,全校仅有学生70多人。

寻甸职业教育发展轨迹

没有围墙的学校(1985——1989年)

1985年,学校搬迁完毕,李重金辞去校长,由曲靖行署教育局委派刘俊接任。当年招生150人,有在校生210多人,有教职工20多人。学校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废弃工厂,占地约500亩。通过自筹经费,建起学校养鸡场,养鸡1000余只,引进专业教学设备约5万余元,带领教师种地种菜,初步解决师生的生活困难,争取上级经费购置一辆生活用货车,首次向师生引入职业教育的思想。刘校长把学校的课程分类为“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强调理论课、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强调教学要以专业技能为核心,并要求专业教师既要能讲,又要会做,还要带领学生深入农村,推广农业技术,参与畜病普查实习,写出实习报告,这就为寻甸职业教育的发展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方向。针对校园文化生活枯燥的现实,刘校长提出在晚自习开师生联欢晚会,这成为一个学校传统延续5年之久。1987年秋,刘校长调任宣威榕城党委书记(后来担任沾益县常务副县长),由当时副校长杨汝堂代行校长之职。在花兴哨的四年,主要开设牧医、农学两个专业。至1989年春,全校有7个班,约330人左右。1989年,原副省长陈立英一行到校考察,认为学校在深山办学,虽然房多地广(约500亩),但信息闭塞,办学条件简陋,教师队伍不稳定,又经省政协、人大到校考察论证后,决定再次搬迁到城关大河桥(原师范校址)。

被边缘化的职业教育(1989——2006年)

1989年9月,由于大河桥师范还有2个班学生在校,因此,形成一址两校的局面,约一年后才全部搬完。之后,学校更名为职业中

寻甸职业教育发展轨迹

学。当时的大河桥师范,占地40亩,有农田60亩,房屋大部分是70年代的土坯房,没有围墙。搬迁后,全校师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建校活动:种田种地,养鸡养猪,挖野菜,挣经费。学校与农业局合作,推广农业技术—优良品种种植技术;与畜牧局合作,走村入户,打防疫针。此时,全社会对牧医、农学专业都一致认可,使牧医专业成为全校唯一28年没有断线的传统专业。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也取得了一些成绩:1993年验收为省级合格学校,1998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职业高中,2003年办成综合性职业高中,招收200人的普高学生,2004年成功申报市文明学校、文明单位、省劳动力转移扶贫基地。但是,由于学校没有发展新的优势专业,缺乏对职教形势的洞察,在国家产业调整中,农业类专业渐渐失去优势,学校新设专业没有特色,没有设备,没有竞争优势,加之社会轻视职教的思想,自1992年后,学校招生逐年下滑,至1996年,招生不足100人。1998年,县政府第一次统筹招生,学校虽然完成招生任务,但由于办学条件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第二年急剧下滑,此后几年,教职工走乡串户进行招生,招生规模也就200人左右。

职教发展的转折点(2006——2008年)

2006年,在国家职教工作会议的推动下,全国职教形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县委、政府整合县城教育资源,成立职教中心,将职中第三次搬迁至仁德二小旧址(文苑路9号),在全县范围内公开招考校长。2007年,学校招生236人,学校发展前景受到部分教职工和社会大众的质疑。2008年初,学校决定调整招生策略,由校办全面统筹,按照“突出亮点专业、稳定热点专业、重视招生宣传、

寻甸职业教育发展轨迹

加大奖励力度”的指导思想,开一次全县中学校长参加的招生工作会,做一份精致的招生简章,利用电视台、国庆晚会、学校军训宣传学校办学特色,创办《工作月报》分发各级领导,在校舍外张贴学生就业信息增加学校的影响力,分4个组进入各中学进行宣传动员,以全体教职工作为主要招生力量,选拔部分在校学生参与招生,并进行奖励。当年招生550余人,首次创职中自主招生的新纪录。但是,16亩的校园占地已无法容纳800多人的在校生,按国家普职比1:1的比例,我县现有的办学条件与职教发展规模的的矛盾已十分尖锐,学校择地再迁已成必然趋势。

职教发展驶入“快车道”(2008——2011年)

2008年,通过市教育局招商引资,与江苏泗阳新东方中等专业学校合作办学,成立昆明机电工程学校暨寻甸职教中心。2009年,第四次搬迁至寻甸原复烤厂,经改扩建后于同年招生,形成公助民营的、以工科为主、文理兼容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座落于县城北部,环境优美,占地199亩,总建筑面积65000平方米。学校秉承“务实、明德、重能、运用”的校训,以“用明天的技术,培训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作为办学理念,以“点滴尽致,志在一流”的精神,全力打造云南职教名校,学校办学特色突出,校风良好。2010年,学校经过市教育局考核评估,荣获教育教学二等奖,并初步通过省重点职校验收。2011年初,学校申报高职学院和国际部。现阶段,学校正按照“一年夯实基础,两年打造品牌,三年创建高职”的办学思路,稳步推进学校工作,向全省乃至全国一流职校奋力迈进。

寻甸职业教育发展轨迹

第三部分 历任校长

赵荣华:男,汉族,时任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1981年任命为寻甸农中名誉校长。

李重金:男,汉族,原任塘子易龙小学校长,1981年任命为寻甸农中校长,1985年离任。

刘 俊:男,彝族,1962年出生,云南曲靖人,,西南民院畜牧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曲靖行署教育局,1984年“增百致富”到寻甸调研,1985年派往寻甸农中任校长,任职时23岁,是全县最年轻的中学校长。刘校长多才多艺,善长演讲、写作、书法、音乐等。

李金国:男 ,汉族,1959年出生,寻甸羊街人,寻甸师范毕业,1987年云南农大进修专科毕业,后来在云师大进修本科。1982年由仁德一小调入农中工作,1989——2002年任校长。

金 伦:男 ,汉族,1964年出生,1987年曲靖师专中文系毕业到民族中学任教,后任政教主任、副校长,至2003年,学校人事再次调整,金伦到职中接任校长,对学校进行改制,实行职高、普高共存的综合性职高。金校长任职期间,采用了“订单培养”模式和联合办学模式,实现当年招生400余人。

包应飞:男,汉族,1972年出生,云师大地理专业毕业,原为寻甸鸡街中心学校副校长,2007年3月—2009年3月任职中校长。在包校长带领下,2008年招生550余人,首次创职中自主招生的新纪录,学校也兑现了各类招生奖近10万元。

董加柱:男,汉族,1972年出生,江苏教育学院毕业,原为江苏泗阳新东方学校校长,2009年9月至今任昆明机电工程学校校长。

寻甸职业教育发展轨迹

第四部分 跨越发展

招商引资 创建中心

按照市委“像办公办教育那样大办民办教育,像办普通教育那样大办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寻甸以招商引资为基础,以集团化发展模式为保证,在市委、市政府及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多方协调和积极争取,2008年11月4日,寻甸县人民政府与江苏省泗阳新东方中等专业学校正式签订了寻甸职业教育中心项目协议书。寻甸利用资产净值3400万元的原寻甸县烟叶复烤厂,再加上江苏省新东方中等专业学校投资1.2亿元(总投资1.5亿元),合作创建昆明机电工程学校暨寻甸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建设现已投资8000万元,建筑面积为6.5万平方米,开设有机电、数控、电子、模具等24个重点专业和社会培训、实习工厂、劳务派遣等4个配套项目。

书记挂帅 强力推进

为保证机电工程学校基础建设进展顺利,寻甸成立了由县领导任组长的县职教中心暨昆明机电工程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跟踪项目的进度。对学校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原县委书记刘荣同志多次亲自挂帅,亲临现场,召集相关部门,现场办公,为学校建设排忧解难。

为尽早达成目标,县委、政府推行目标倒逼法,并派出两位教师常驻学校。主要任务是跟踪学校建设推进情况(一日一报);协助学校及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即刻上报。 目前,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寻甸县原职业高级中学与昆明机电工程学

寻甸职业教育发展轨迹

校已实现有机整合,江苏省新东方中等专业学校已实际投入7000多万元,对原有的校舍进行了改造,并新建教学楼、教师培训中心。今年的招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为分解落实责任目标,从县委、县政府到乡(镇)党委、政府,都成立了由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从县教育局到各乡(镇)中心学校,也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在2009年后的招生工作中,我县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 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为提高工作成效,我县建立并实行家长、乡(镇)长、校长“三长负责制”,将招生任务分解到人,共同努力,促进未升学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

为拓展生源,吸引学生,职校按照“全面覆盖、全体学生知晓、全县人民了解、全体家长支持”的宣传目标,一是在寻甸电视台每天滚动播出机电工程学校的招生宣传材料;二是各乡(镇)将村委会和学校教师编组,按照走进学校、走进家庭的要求,开展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宣传工作,形成有利于做好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为协调解决各类问题,确保政策畅通,我县实行联席会议制,县人民政府召开常务会一次,县委召开常委会两次,专门听取职业教育招生情况的汇报,针对招生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研究,制订相应措施,使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为建立并完善长效机制,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形成制度,将完成职业教育招生任务和规范招生秩

寻甸职业教育发展轨迹

序的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对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完成任务数奖2000元;在完成任务数的基础上每超一人奖100元,每少一人扣100元;完不成基数的,严厉问责。奖金由昆明机电工程学校从招生经费中安排列支。对因失职造成学生不能接受职业教育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政纪处分。

凤凰涅槃 职教新生

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昆明机电工程学校2009年招生3345人,是2008年544人的6倍多,寻甸县内职业高中在校生与普通高中生的比例从2008年的1:8.5 提高到2009年的1:2.2。照此发展,到2011年秋季学期,寻甸县内职业高中在校生与普通高中生的比例基本可达到市委、市政府关于职高生与高中生4.5:5.5的比例。不仅如此,学校办学的质量效益也逐步显现出来,并在以下八个主要方面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一是90%的教师已经完全能胜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二是入学动机不良的学生因触犯校纪校规和国家法律的已被处理和清理,净化了校园,稳定了志于学习的学生,从2010年春季新学期,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即进入良性状态;

三是实训课程的调整,实训条件的改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例如学生中级技能考试过关率达97%,市教育局组织的旅游专业、汽修、茶艺、计算机等专业技能大赛,我校代表队均取得好的名次;

四是学校2010年“三校生”对口高考,共有280人参考,有279人达线,其中有43人上本科(后因降分又录取2人达45人),圆了许多学生在普通高中无法实现的大学梦。同时打破了寻甸“三校生”

寻甸职业教育发展轨迹

高考无人上本科的历史,我校高考上线中,本科达线处于全省同类学校领先水平,2011年对口高考争取再创佳绩;

五是首届招收的91名高考落榜生参加一年制中专班学习,通过一年的培养与教育,于2010年6月30日顺利毕业,学校于7月2日和8月12日分两批安排到上海大众、上海环旭电子有限公司、太仓和承汽配有限公司就业,11月份08级汽修班45名学生又被安排在上海奥斯特维、太仓和承汽配,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方面赢得了学生及家长的好评;

六是围绕寻甸县职业教育“十一五”攻坚计划项目,学校从资金投入、项目策划及各项准备均已到位。四个攻坚项目:机械加工专业建设、数控实训基地建设正式投入使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达36%(标准30%)及省重点创建已通过市级专家组评估验收;

七是为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云南省“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增进省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特别是与东盟国家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多边和双边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打造学校品牌,扩大影响力,设立国际部,面向东盟地区国家招收留学生,现正在协调办理备案手续;

八是根据学校规划和上级指示,学校自2010年10月开始创建高职学院,2011年4月通过市专家组初步论证,目前正迎接省级专家组到校论证。

上述成绩的取得,说明了一点:昆明机电工程学校暨职教中心正逐步地从规模数量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换句话说,学校“坚持以市场用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输送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为基本定位,为受教育者提供多种选择和成功机会”的发展路子走对了。

寻甸职业教育发展轨迹

第五部分 未来展望

回顾过去,寻甸职业教育一路走来,虽然“积贫积弱”,但却能在各部门及全体“职校人”的努力下,由无到有,由弱到强,在林林总总的职业学校和社会各级各类学校中占得一席之地,并焕发出勃勃生机。

洞悉现在,昆明机电工程学校暨职业教育中心已与省内外6所中等专业学校或高等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区域统筹、多层次运行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网络体系,以及覆盖城乡职业技能培训的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制度和平台。

展望未来,以昆明机电工程学校暨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的寻甸职业教育应立足寻甸实际,着力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工作带头人,为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基本的人才准备。同时以农民教育培训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推广,为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为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努力。

我们确信,寻甸将通过职业教育的大培训、大转化,让学生获得走向社会的通行证,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充分开发出来,加速寻甸人口变人手、人手变人才、人才变资本、资本变财富的进程,成为落实“543”倍增计划的有力抓手,发挥教育聚集人气、智气、物流、资本等发展要素的作用,加速寻甸城镇化步伐,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从而把劳动力的优势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寻甸将依据劳动力就业市场结构的变化,以江苏为输出口,着眼于全国,实现跨地区、跨

寻甸职业教育发展轨迹

城乡的就业市场和招生市场的互动,努力造就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互利双赢的一种联盟,把寻甸放在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职校毕业生在获得就业地发展的同时,寻甸经济、社会也得到同步发展。同时还要针对县内现有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急需工种,开展半工半学、先学后工等多种形式职业教育,为企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

从长远看,昆明机电工程学校暨寻甸职业教育中心项目的顺利实施,将会为寻甸带来诸多变化,可以促进寻甸经济发展方式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可以预期的是:职教中心每年将使寻甸3000余人改变就业方式,走上生活新路,这一数字占同龄人口的30%,经过几年或是多年的变化,寻甸人口中新增劳动力就会逐渐离开土地,就业于工业类的劳动岗位来生存与发展,走出去,再回来,其就业方式和观念无疑都会首选工业。寻甸向工业聚集的人口数量也会逐年增加,将量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后,质的变化也要随之产生,具体反映就是工业经济将是寻甸新一代人的主导经济,并逐步取代农业经济。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以昆明机电工程学校暨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的寻甸职业教育,是优化教育结构的调节器,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孵化器,是以教化“三农”的有力武器,是加快寻甸经济发展的提速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当然,寻甸职业教育既要抓住发展机遇,又要有效应对现实的或未来的诸多挑战,比如:革新教学及实习手段,增加设施设备的技术含量;拓展学生学习及实训的空间,让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成;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速度,尽可能培养“双师型”、“专家型”教师;增加经费,落实政策,改善待遇,让职校师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过上幸福的生活。(寻甸县教育局供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ak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