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政治试题(B卷)(附答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25 00: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丰台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联考

高二政治(B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56分)

一、单选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本题共28小题,

每小题2分,共56分。

1.或许是某个夏夜,我们抬头仰望,思索广阔无垠的星空。这时候,心中会油然生出一种神秘感,一系列问题叩击头脑:“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我们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些思索表明

①万物因人的思考而显现其意义和价值 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 ③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④哲学就是人们的惊讶、惊异和思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绝不像某些人所想像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进步”。这段话阐明了 ①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 ②哲学的发展纯粹是哲学研究过程 ③科学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④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

A.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C.物质存在是否依赖意识的问题 D.物质和意识是否均是本原的问题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 C.是否承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是否承认人们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6.《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这是我们的祖先在治理水土

等生产活动中萌发的

A.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B.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C.唯物主义思想 D.唯心主义思想

7.范缜提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下列与之相一致的观点有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④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9.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之所以做出上述判断,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④全面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将哲学发展推向更高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 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做了政治崩溃的前导。”这说明

A.哲学推动时代步伐,决定历史进程 B.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极作用

C.反映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用 D.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11.有这样一个故事: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

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从哲学的角度看,欧布里德错误在于

A.肯定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B.否认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C.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D.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2.右侧漫画中的做法没有正确认识到

A.规律是我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觉到的 B.规律并非都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认识规律才能改造规律 D.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随意改变

“科学家是天生好奇的人,他们试图去发现许多观察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家是有耐性的人,因为自然界在缓慢地展现它的奥秘。科学家是认真仔细的人,他们必须经常验证他们的结论,他们十分清楚:科学的解释不可能达到完善的程度,它们常常是暂时的。”回答13、14题。

13.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要和周围的事物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要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教学理念和学生情况之间的关系,医生要考虑处方和病情之间的关系。从哲学上归纳,就是要处理好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14.“科学的解释不可能达到完善的程度,它们常常是暂时的。”这是因为

①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②正确的认识是不存在的 ③认识必须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 ④人类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吕氏春秋·察今》这样评价“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下列说法与此评价蕴含哲理相似的是

A.按图索骥,墨守成规 B.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C.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鸡蛋得…… 16.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表述,最准确、最完整的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相互转化

17.法国的奥维小镇风景优美,许多画家曾在此创作。

图1(实景) 图2(画作)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画作与实景既“似”又“不似”,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①画作不仅是对物象的描摹和再现,更是思想的表达 ②画作是画家通过头脑对实景加工改造的结果 ③画家的意识活动能够反映客观存在的景象 ④画家的意识活动能将美丽的幻想变为现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做过科学的解释,其中“是”是指事物的 A.客观性 B.物质性 C.可知性 D.规律性

19.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时间观念。这表明 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 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 30多年来,解放思想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果以此为主题筹办“我国改革开放35年成就展”,你认为最切合主题的展览副标题是

A.主观决定客观,实践产生理论 B.量变决定质变,变化推动发展 C.思想引领实践,改革促进发展 D.系统决定要素,部分影响整体 21. 右图体现的哲理是

A.意识具有主动计划性 B.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C.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22.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的特点包括 ①客观物质性 ②主观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④科学实验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3.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②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C.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 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25.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A.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B.实践有联系主观和客观的特性

乐观的人在每种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 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一种忧患

C.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发展的基础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26.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分析了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7.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右侧漫画的寓意, 最合适的是

A.书中自有黄金屋 B.立志读尽人间书 C.不识庐山真面目 D.教条主义害死人

28.爱迪生试制白炽灯泡,失败了l200次。有人讥讽他一事无成。爱迪生则说:“我有了很大的成就,证明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从爱迪生的回答可以看出 ①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 ②意识能动作用比物质决定作用更重要 ③认识的真理性要靠实践来证明 ④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4分)

二、问答题 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22分。

29.“疑邻偷斧”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便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了,他看邻居的孩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神态都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他的斧子找到了,再看邻居家的孩子,怎么也不象是偷斧子的了。

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什么错误?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请列举一个生活中类似的事例。(5分)

C.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发展的基础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26.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分析了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7.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右侧漫画的寓意, 最合适的是

A.书中自有黄金屋 B.立志读尽人间书 C.不识庐山真面目 D.教条主义害死人

28.爱迪生试制白炽灯泡,失败了l200次。有人讥讽他一事无成。爱迪生则说:“我有了很大的成就,证明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从爱迪生的回答可以看出 ①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 ②意识能动作用比物质决定作用更重要 ③认识的真理性要靠实践来证明 ④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4分)

二、问答题 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22分。

29.“疑邻偷斧”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便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了,他看邻居的孩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神态都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他的斧子找到了,再看邻居家的孩子,怎么也不象是偷斧子的了。

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什么错误?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请列举一个生活中类似的事例。(5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a9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