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13首古诗词赏析总汇

更新时间:2024-06-27 17: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年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13首古诗词赏析总汇

(含答案)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

A.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这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

B.诗中的“杨花”是指杨树开的花,“榆荚”是指榆钱。这一句,表面看起来,是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其实是更深层次的赞许。

C.在诗人笔下,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有个性,成了精灵。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D.这首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语言轻灵,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读起来饶有趣味。

2.下面对《晚春》赏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描写暮春景物的七言绝句,作者是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

B、“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

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C、三四句,作者是在歌颂杨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为晚春增

色。

D、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

美好未来之意。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朝代】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下面对《春夜洛城闻笛 》赏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

闻。这有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C、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可见

“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D、这首诗写的是闻笛,它的意义仅仅限于描写音乐,给人一种清新流畅、抑扬

顿挫的韵味。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1.下面对《逢入京使 》赏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B、“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C、“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D、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竹里馆

[ 唐 ]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1.下面对《竹里馆 》赏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写景的五言绝句,作者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多咏山水田园,苏轼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诗人此时空虚寂寞、怀才不遇,感慨世上难遇知音。

C、后两句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对《泊秦淮》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首句写景,连用两个“笼”的叠字,描绘出秦淮河边夜色朦胧冷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忧愁伤感之情。

B.第二句叙事,以“夜泊秦淮”点名上句所描写景物的具体地点,又以“近酒家”总领最后两句。

C.后两句由“商女”引出歌声;由视觉到听觉,叙事中抒情,抒情中议论。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全诗借用陈后主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典故,讽刺了晚唐统治者不吸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切忧虑。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 下面对 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2. 下面对 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风格明朗刚健,视野开阔,诗人的自我形象鲜亮感人;语言富有感染力,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B.诗中“古人”和“来着”指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写出了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之感,诗人渴求能遇贤主,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渴望报效国家的情怀。

C.“念”和“独”用得好,“念”字表现了诗人包含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独”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悲凉之感。

D.诗的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面对辽阔的山河,诗人的这种情绪尤为浓烈。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选出对《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 ) A.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由远望到近望。

B.“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对仗工整,表达了作者心情的眼界的空阔。 C.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诗歌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2.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诗人自问自答,其中“青未了”三字写出了泰山苍翠和连绵不断的特点。 B.颔联“钟”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是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C.颈联写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心胸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D.全诗八句没有一个“望”字,但作者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由远望写到近望,再写到凝望。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写古塔之高表现自己立足点之高,为下文议论抒情做铺垫。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秒。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1.对陆游的《游山西村》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人生困顿时,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C.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9r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