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练习题

更新时间:2024-05-27 02: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时代

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和平发展 D.资本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书烈榜首的是 (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和实践基础 (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 )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1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 )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1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18.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 )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20.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2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2.马克思恩格斯的( ),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A.高尚人格 B.崇高理想 C.奋斗精神 D.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 2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答案:

1.C 2.A 3.A 4.A 5.A 6.C 7.B 8.B 9.C 10. A 11.B 12.D 13.A 14.A 15.C 16. C 17.A 18.A 19. A 20. C 21.A 22. D 23.A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 A. 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垄断资本主义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 ) A.巴黎公社 B. 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5.德国古典哲学的最主要的代表性人物 (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费希特

2

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8.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9.马克思主义是( )

A.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B.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C.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D.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 )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案:

1. ABC 2.BCD 3.BCD 4.ABC 5.BC 6.AB 7.ABC 8.CD 9.ABCD 10.BCD

三、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特点及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是关于 ( ) A.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C.一切知识总汇的科学 D.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 A.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联系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3.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 ( ) A、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 B、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C、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D、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

4.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 )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 ) 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统一的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 D.世界是可认识的

6.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 ) A.古代原子论、近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 B.庸俗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D.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可知论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8.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 ( ) A.客观存在的 B.人的意识创造的

C.由神和客观精神创造的 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 A.唯心主义 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1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三个局限是 ( ) A.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B.直线性、循环性和盲目性 C.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D.孤立地、静止地和片面地看问题

11.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 )

4

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12.“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3.哲学上的一元论认为 ( ) A.世界是统一的 B.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C.世界是物质的 D.世界是精神的

14.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 ( ) A.主张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的 B.主张只有感性认识才是正确的 C.认为人的精神是崇高的 D.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15.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 ( ) A.认为理性认识是可靠的 B.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C.物质世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D.认为世界是某种独立精神的产物 1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1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 ( ) A.存在 B.绝对观念

C.灵魂 D.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

1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 ( )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 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 C.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

19.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 ) A.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实在性 C.发展的规律 D.本质的可知性

21.作为哲学范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的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2.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来看 ( ) A.物质就是运动 B.运动就是物质 C.物质和运动不能分开 D.物质和运动可以分开

23.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 ) A.客观唯心论 B.形而上学唯物论 C.二元论 D.主观唯心论

5

24.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 ) A.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25.“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6.《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是 ( )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2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 )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2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0.时间和空间是 ( ) A.物质的两种根本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31.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 ( ) A.客观性 B.永恒性 C.顺序性 D.不可逆性

32.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 ) A.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B.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 C.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相联系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

3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 ( ) 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B、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 C.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D.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34.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 )

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35.实践是 ( )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性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36.实践主体是 ( )

6

) 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

A.劳动者 B.人 C.物质世界 D.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37.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 A.物质生产实践 B.社会政治实践 C.科学文化实践 D.阶级斗争实践

38.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是 ( ) A.自然界的产物 B.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 C.自在之物 D.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39.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 A.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40.坚持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 ( ) A.形而上学唯物论 B.辩证唯物论 C.折中主义 D.二元论

4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 ( ) 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42.哲学上的二元论否认 ( ) A.世界的物质性 B.世界的精神性 C.世界的统一性 D.世界的联系性

43.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人脑的形成 B.物质文明的发展 C.语言的发展 D.生产劳动 ( )

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B.把意识同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D.揭示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

45.从起源说,意识是 ( ) A.天赋的 B.独立自生的 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对物质的反映

46.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C.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47.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4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 (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44.“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

7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49.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 )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50.错误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 ( ) A.人脑的错误判断 B.人的主观想象 C.客观世界 D.落后的思想意识

51.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 )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 D.思想斗争 (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5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作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5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55.关于意识的作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 )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C.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

D.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

56.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是 ( ) A.矛盾和运动的观点 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普遍和特殊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5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 ( ) 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C.是否承认矛盾

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质的飞跃 ( )

A.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机械类观点

5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发展是否迅速明显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D.是否引起部分质变

60.“是就是是,否就是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信条的实质是(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诡辩论 D.绝对主义

5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58.“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论点是

8

61.发展的实质是 ( ) A.事物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处于不断的质变中 D.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63.“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 ) A.机械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D.外因论的观点

6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65.唯物辩证法认为 ( )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66.区分事物的依据是 ( ) A.事物的本质属性 B.事物各方面属性的总和 C.事物的量的规定性 D.人的直觉

67.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 )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限度

68.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69.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70.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时( ) A.根本性的质变 B.单纯的量变 C.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

71.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 ) A.形而上学观点 B.诡辩论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72.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 )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 )

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B.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62.中国古代哲学家柳宗元说“自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这是

73.科学家洛伦兹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引起龙卷风。”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

9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说明了一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74.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踞,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75.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 ) A.量变质变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

76.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

D.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 )

A.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C.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78.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 ( ) A.都有共同点

B.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C.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中 D.都没有确定的界限 ( )

A.唯物论的观点 B.唯心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80.看问题,不仅承认“非此即彼”,也承认“亦此亦彼”,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8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 ) A.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B.矛盾双方的完全一致

C.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D.矛盾双方没有差别,完全等同

8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是( )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坏向好的方向转化 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83.主要矛盾是指 ( ) A.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B.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D.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矛盾

77.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于

79.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10

84.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把它们区别开来的依据是( )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量 C.事物的规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

85.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 )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87.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 ) A.事物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 B.事物中消极的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89.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9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这段话说明了( )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9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 A.辩证形式 B.趋势和道路 C.不同状态 D.源泉和动力 9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93.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 A.辩证形式 B.形式和状态 C.方向和道路 D.源泉和动力

94.“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 ( )

A.先验论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D.经验论的观点

( )

A.客观的 B.有限的

C.可知的 D.相对的

96.打制粗糙的石器——制造金属工具——铁制工具的出现——机器的使用——电话、电视、计算机广泛使用——用遗传工程技术产生克隆羊,这有力地表明实践是 ( )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历史性活动

8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

8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95.有首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11

C.社会性活动 D.能动的不断的发展的活动

97.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的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 )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当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98.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是 (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性 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答案:

1.D 2.C 3.B 4.C 5.C 6.C 7.D 8.C 9.C 10.C

11.A 12.D 13.A 14.D 15.D 16.B 17.D 18.B 19.A 20.B 21.C 22.C 23.B 24.A 25.B 26.D 27.C 28.B 29.D 30.B 31.D 32.C 33.D 34.D 35.B 36.D 37.A 38.D 39.C 40.B 41.D 42.C 43.D 44.D 45.C 46.C 47.C 48.C 49.C 50.C 51.B 52.B 53.D 54.C 55.B 56.D 57.C 58.B 59.C 60.B

61.B 62.B 63.C 64.C 65.D 66.A 67.C 68.D 69.B 70.C 71.D 72.D 73.D 74.A 75.D 76.A 77.D 78.C 79.D 80.C 81.C 82.B 83.B 84.B 85.B 86.C 87.D 88.D 89.D 90.A 91.D 92.A 93.B 94.C 95.D 96.D 97.C 98.C

二、多项选择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 ( ) A.意识和精神的关系 B.意识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D.思维与存在统一性的问题 2.哲学是 ( )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D.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 A.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B.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C.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D.具体科学对哲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 ) A.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B.人们感觉的复合 C.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D.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5.下列属于物质现象的有 ( ) A.生产方式 B.经济基础 C.梦中树 D.引力场

6.下列属于意识现象的有 ( ) A.形象思维 B.生命运动 C.商品观念 D.城市建设规划

7.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 (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规律客观性的问题

12

C.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 D.世界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8.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的有 (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是否变化发展的问题 C.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9.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说法( ) A.科学地解决了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是一种可贵的猜测,包含了合理因素 C.十分荒谬,没有意义

D.将客观世界只归结为几种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10.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 ) A.不依赖任何力量自身存在的世界 B.“绝对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C.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世界 D.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或表现

11.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天下无心外之物 D.人为自然界立法

12.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 A.富贵在天,生死有命 B.理生万物,理是本也 C.天命主宰人间世界 D.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13.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是 ( ) A.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 B.必然性支配偶然性 C.偶然性表现必然性 D.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 14.运动和物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 ) A.根本属性 B.实在基础 C.内部结构 D.存在方式 1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表现为 ( ) A.运动就是静止,静止就是运动

B.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运动和静止不同时存在于一个事物中 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 (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17.下列哪些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 A.工人炼钢 B.渔民出海捕鱼 C.技术革新试验 D.学生读书

18.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包括 ( )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统一的

C.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D.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19.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唯心主义还能继续存在,这是因为 ( )

1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13

A.唯心主义具有欺骗性 B.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

C.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 D.主观认识还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20.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有 ( ) A.费尔巴哈 B.黑格尔 C.培根 D.柏拉图

2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此诗句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静中有动 B.动中有静

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动就是静,静就是动

22.哲学上的二元论 ( ) A.既是唯物论,又是唯心论 B.最终必然导向唯心论 C.本质上属于唯物论 D.是哲学上的折衷主义

2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体现了 ( ) A.一切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B.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24.从意识产生的生理机制和本质来看 ( ) A.意识是人脑的反射活动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人脑是意识的来源 D.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5.实事求是体现了 ( ) A.在实践基础上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与辩证方法的统一

26.恩格斯说时间和空间即“物质两种存在的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了 (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概念是客观时间空间的反映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可以离开运动着的物质

27.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有本质的区别,下列关于两者区别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人工智能纯系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类意识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 B.人工智能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人类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能力 C.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类意识具有社会性

D.人工智能只能接受人类意识的支配和操纵,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意识,更不可能支配和统治人类意识

28.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 ) A.人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29.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问题是 ( ) A.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的问题 B.意识的本质问题 C.世界的本原问题 D.真理的本性问题

30.《传习录》记载:“先生(指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干?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 )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14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存在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31.下列成语和常用语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是 ( ) A.胸有成竹 B.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C.料事如神 D.心静自然凉

32.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 ) 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B.意识活动的计划性

C.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 D.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 33.下列哪些见解引导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 ) A.按图索骥 B.人为自然立法 C.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D.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与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4.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 ( )

A.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扩展人类智力的工具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35.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 ) A.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36.主观能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表现在 ( )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客观规律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D.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7.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 )

A.动物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

B.动物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超过了人,因而使人感到惭愧 C.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活动

D.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8.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和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 )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39.实践是 ( ) A.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B.人的存在方式

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了

15

C.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D.人与世界的中介 40.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 ) A.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C.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D.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 )

A.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B.世界是运动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C.意识有能动作用还是没有能动作用 D.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还是没有客观规律 ( )

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43.规律是 ( ) A.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B.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确定的秩序 C.体现和贯穿事物发展的现实过程之中 D.只存在于人以外的自然界

44.划分新生事物的标志是 ( ) A.时间上后出现的事物 B.形式上现象上新奇的事物 C.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D.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的事物 ( )

A.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46.肯定方面是指 ( ) A.好的方面 B.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C.正确的方面 D.决定了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

47.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 ( ) 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 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

48.“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 ) A.整体依赖于部分 B.部分依赖于整体 C.整体是部分之和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49.辩证的否定是 ( )

41.辩证唯物主义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哲学派别,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主张

4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

45.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16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50.“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5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 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

C.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52.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 ) A.激变论 B.直线论 C.庸俗进化论 D.循环论

53.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 )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55.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56.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 ) A.“一分为二” B.“和二为一”

C.“万物莫不有对”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7.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 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

58.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5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60.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 )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答案:

1.BCD 2.AB 3.AC 4.ACD 5.ABD 6.ACD 7.AD 8.AD 9.BD 10.BD

54.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17

11.ABCD 12.ABCD 13.ABCD 14.AD 15.BD 16.CD 17.AB 18.BCD 19.ABCD 20.BD 21.ABC 22.BD 23.BCD 24. ABD 25.ABCD 26.AB 27.ABCD 28.BD 29.AC 30.AB 31.ACD 32.ABCD 33.CD 34.BD 35.AD 36.CD 37. CD 38.CD 39.ABCD 40.BCD 41.BCD 42.CD 43.ABC 44.CD 45.ABCD 46.BD 47.ABCD 48.BD 49.ABCD 50.ABC 51.ABD 52.BD 53.ACD 54.CD 55.AD 56.ABCD 57.ABC 58.AB 59.ABD 60.ABCD

三、思考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

2.简述意识的本质

3.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以及该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5.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怎样?

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0.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1.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2.简述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4.辩证否定观的内容以其意义

15.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6.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8

(权立枝、王江荔 编写)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 、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 ) A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 .科学实验 D .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 .实践的主体是 ( )

A .绝对精神 B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 .人 D .人的意识

3 .实践的客体是 ( ) A .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 .客观物质世界

C .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 .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 .实践的中介是 ( ) A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 .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 .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 A .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A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19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8. 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 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 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 .感觉 B .知觉 C .表象 D .分析 12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A .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 .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4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 A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16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 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 .客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 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 .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

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 .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 .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 ) .

A .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 .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 .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 .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 .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 ) A .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 .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20

C .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 .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 .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3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 ) A .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 .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 .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4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A .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 .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 .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 )

A .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 .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 .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6 .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 ) A .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 .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 .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 .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 A .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 .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 .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 A .具体性 B .客观性 C .终极性 D .全面性 29 .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 ) A .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 .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 .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

25 .法国科学家路易 · 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21

A .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 .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 .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3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

A.实践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32.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

A.农民播种小麦 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C.法官审理案件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

34.“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 ( )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35.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 ) A.指出人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 B.指出本质与现象是统一的 C.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 D.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36.认识的客体指的是 ( ) A.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B.自然界存在的事物 C.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事物 D.成为主体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的事物

37.把客体仅仅看成人直观认识的对象,这是 (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38.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 ) A.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39.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B.科学实验 C.生产实践 D.教育实践

4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41.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 )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4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43.“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

( )

3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

22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来源于实践 D.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44.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 ) A.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B.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不可靠的反映 C.通过感官对事物的直接、形象的认识 D.借助于思维对事物的间接、抽象的认识

45.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 )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46.概念、判断、推理,这是( )

A.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 B.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7.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 ( ) A.认识论的唯物论 B.认识论的辩证法 C.认识论的形而上学 D.认识论的唯心论 4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 ( )

A.社会实践 B.感性材料 C.理性抽象 D.认识能力 4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 )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51.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 )

A.经验主义 B.教条主义 C.相对主义 D.诡辩论 5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 ( ) A.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B.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 C.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

D.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 53.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才能完成 B.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完成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个完整的过程才能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过程才能完成 54.人的思维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这个观点是 ( ) A.诡辩论的观点 B.折衷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5.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是 ( )

50.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23

A.完全一致的 B.没有关系

C.根本对立 D.群众路线是认识论的理论基础 56.真理是 ( ) A.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多数人同意的认识 C.没有人反对的认识 D.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 57.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

A.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B.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C.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 D.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58.“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

A.唯物主义真理论 B.主观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59.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 )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60.真理和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有 ( )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二者互为因果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61.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转化为谬误主要是因为 ( )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具体的

C.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D.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62.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可知性也就承认了 ( ) A.真理的不确定性 B.真理的相对性 C.真理的可变性 D.真理的绝对性 63.相对真理是指 ( ) A.不包含绝对真理性的认识 B.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进一步发展的正确认识

C.包含谬误与不足的认识 D.包含绝对真理颗粒的错误认识 6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 A.两种性质相同的真理 B.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C.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D.不同真理的两个方面 (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66.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 )

A.客观独立性 B.直接现实性 C.社会历史性 D.自觉能动性 67.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 ( ) A.主观认识是否清晰明白 B.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符合 C.认识是否和理论相一致 D.主观认识是否和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

68.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因为 ( ) A.社会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 B. 有些认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6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24

C. 社会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 69.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答案:

1. A 2.B 3.D 4.A 5.D 6.C 7.B 8.C 9.C 10.C 11.B 12.C 13.B 14.C 15.A 16.A 17.D 18.A 19.B 20.D 21.B 22.A 23.C 24.C 25.D 26.C 27.C 28.B 29.A 30.C 31.A 32.A 33.B 34.B 35.D 36.D 37.D 38.A 39.C 40.B 41.D 42.C 43.B 44.C 45.C 46.D 47.B 48.A 49.B 50.D 51.B 52.C 53.D 54.D 55.A 56.A 57.B 58.B 59.D 60.C 61.B 62.D 63.B 64.C 65.C 66.B 67.B 68.A 69.C 二、多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 ( )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E.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客体的有 ( )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 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 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 D.人的主观精神 E.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

3.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包括 ( ) A.实践关系 B.主从关系

C.认识关系 D.价值关系 E.审美关系

4. 实践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它是 ( ) A.人类的纯思维活动 B.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D.动物的本能活动 E.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5.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实践活动的有 ( ) A.纺织工人在工厂织布 B.法官在法庭审案 C.运动员在赛场比赛 D.医生在医院诊病 E.实验员在实验室做实验

6.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7.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 )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25

8.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 ( ) A.概念 B.感觉 C.知觉 D.判断 E.推理 9.理性认识的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它们之间 ( ) A.仅有数量上的差别 B.仅有性质的差别

C.相互渗透,无法区别 D.既有量的差别,又有质的区分 E.在相互联系中从不同侧面表现出差别性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 ) A.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E.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11.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 ) A.占有丰富和真实的感性材料 B.具有天赋的聪明才智 C.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D.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E.感性认识丰富了,自然就变成了理性认识

1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就会导致 ( ) A.经验论的错误 B.唯理论的错误

C.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D.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的错误 E.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的错误

13.唯心主义唯理论的错误表现为 ( ) A.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B.否认理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C.认为人们的观念是生来就有的“天赋观念” D.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E.认为概念、范畴是先验的

14.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这是因为 ( ) A.认识来自于实践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目的 D.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是绝对正确的 E.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15.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 ( ) A.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取得规律性的认识 C.达到理性认识 D.取得真理性的认识 E.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16.客观真理是指 ( ) A.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存在 B.认识主体的客观状态 C.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D.多数人赞同的思想观点 E.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7.把社会上大多数人承认的观点视为真理,这种认识的实质是 ( )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表现 C.唯心主义真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D.否认了真理是人们的思维形式 E.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18.“有用的就是真理”,这一命题的错误有 ( ) A.把真理与真理有用性混同 B.歪曲了真理的本性

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D.把真理看作谋取利益的手段 E.重视实际忽视理论 19.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它们 ( )

26

A.是相比较而存在 B.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界限是确定的 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E.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相互转化

2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现在 ( ) A.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或两个方面 B.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 C.真理的相对性包含着绝对性的成分 D.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 E.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21.任何具体真理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 ( ) A.它是不完全可靠的真理 B.它是未经实践检验的真理 C.它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

D.它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E.它包含一些错误成分 22.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 A.由相对真理机械相加的过程 B.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C.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D.从真理中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 E.真理和谬误不断斗争的过程 23.人们把握真理的能力,都要受到( )的制约

A.人们所处的历史条件 B.实践水平 C.社会地位、阶级地位 D.客观事物的可知性 E.事物本质暴露程度

24.下列说法中,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有 ( ) A.真理具有主观性,因而称之为“主观真理” B.真理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 C.真理具有绝对性,因而称之为“绝对真理” D.真理具有相对性,因而称之为“相对真理” E.真理具有终极性,因而称之为“终极真理”

25.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于 ( ) A.主观主义的片面性 B.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C.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否认真理的具体性 E.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

26.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它 ( ) 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C.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的特点 D.能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同它的对象相符合

E.能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并把原先的理论与之相对照,从而判定理论是否正确 2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 ( ) A.它是多样的 B.它是绝对的 C.它是客观的 D.它是唯一的 E.它可以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认识 28.实践标准具有相对性,这是因为 ( ) A.不同的人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B.实践能对人们的一切认识作出确定的检验

C.有些认识是实践根本无法检验的 D.实践活动有具体性、历史性 E.经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近似的正确性,仍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29.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着 ( )

27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C.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E.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30.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 ( ) A.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B.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C.党的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D.检验真理的尺度 E.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答案:

1.BDE 2.ACDE 3.ACDE 4. BCE 5. ABE 6..ABCDE 7.ACDE 8.ADE 9. DE 10.ABDE 11..ACD 12 .ABDE 13.ABCDE 14..CE 15.ABCDE 16. CE 17.AC 18. ABCD 19.ACD 20.ABCDE 21.CD 22.CDE 23.ABCDE 24.BCD 25.ACDE 26. ABCDE 27. BDE 28. DE 29.ABCDE 30.ABCDE 三、思考题

1.为什么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2.简述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

3.简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4.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5.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6.简述真理的客观性。

7.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

8.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9.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0.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什么?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12.如何理解认识辩证运动的过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3.简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14.如何理解认识是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15.简述实践的性质、形式及其作用。

28

(肖爱丽、乔利丽 编写)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 ) A.是否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C.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的最基本的内容 ( ) A.自然环境 B.人口 C.阶级斗争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3.社会意识是 ( ) A.社会精神现象的总称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 C.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总称 D.社会心理的总和

4.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 A.物质的 B.精神的 C.人化自然 D.实践的

5.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 ( ) A.自然界 B.生产关系 C.人口 D.物质生产实践

6.自然和社会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基础是 ( ) A.生产劳动 B.自然 C.人 D.社会

7.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是 ( ) A.生产关系 B.财产关系 C.阶级关系 D.生产劳动

8.主观唯心论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 ( ) A.地理环境决定的 B.人口状况决定的 C.“天数”决定的 D.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9.客观唯心论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 ( ) A.地理环境决定的 B.人口状况决定的 C.绝对观念决定的 D.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10.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的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的意思是 ( ) A.社会发展是由多种力量最后决定的 B.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是相同的 C.社会发展规律是自发实现的

D.社会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自己的客观规律

11.囊括全部社会生活的总体性范畴是 ( ) A.社会形态 B.社会经济结构 C.社会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D.社会有机体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

13.在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劳动资料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 A.生产工具系统 B.信息传递系统 C.自动化控制系统 D.能源动力系统

14.生产方式是 ( )

29

A.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一 1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 ) A.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B.分配多少

C.社会分工 D.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

16.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 A.政党 B.国家政权 C.法律 D.哲学

17.经济基础属于社会的 ( ) A.物质关系 B.思想关系 C.阶级关系 D.政治关系

18.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 ) A.政党 B.国家政权 C.法律 D.哲学

19.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哲学思想 20.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对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的是 ( )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 C.艺术 D.哲学

2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 ( ) A.社会意识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步性 B.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22.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 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D.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否相平衡 (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在生产工具的变革中具有重要作用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

D.以生产工具为骨骼系统的生产力的性质和变革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 24.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是 ( ) A.阶级斗争规律 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状况的规律 C.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

2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 A.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阶级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6.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就是认为 ( ) A.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惟一动力 B.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只有一个 C.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在经济领域中寻找 D.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7.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指 ( ) A.物质生产力直接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变革 B.物质生产力自动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C.在特定物质生产力基础上,只能建立一种生产关系

23.马克思说:“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30

D.物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 )

A.不断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 B.不断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C.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 D.建立和完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29.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表明( ) A.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符合 B.上层建筑直接影响了生产力 C.上层建筑是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 D.国家政权成为上层建筑的核心 30.对科学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社会生产 B.社会制度 C.文化教育 D.社会意识

31.马克思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32.社会革命发生的深刻的根源是 ( ) A.社会出现了经济的、政治的总危机 B.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革命精神 C.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D.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极大提高

33.阶级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 ( ) A.社会革命 B.阶级斗争 C.改革 D.生产力发展 34.党的群众观点的首要内容是 ( ) A.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 B.相信群众的观点 C.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35.杰出人物是 ( ) A.重要历史事件的主要当事人、指挥者 B.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者 C.历史上重大革命运动的领导者

D.反映时代要求、在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作用和显著贡献的人物 36.区分不同类型的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志是 ( ) A.生产力的性质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经济基础的性质 D.上层建筑的性质

37.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38.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39.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40.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 ) 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28.依据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生产关系问题上,无产阶级政党的政策是

31

C.人的自然属性 D.人的社会关系

4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42.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44.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 ) A.政治法律制度 B.生产关系 C.历史文化传统 D.伦理道德规范 45.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 )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 )

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 B.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46.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标志着

C.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 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 )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8.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 )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49.“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 ( ) 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答案:

1.D 2.D 3.A 4.D 5.D 6.A 7.D 8.D 9.C 10.D 11.D 12.A 13.A 14.B 15.A 16.B 17.A 18.B 19.A 20 A 21.D 22.A 23.D 24.C 25.D 26.D 27.D 28.D 29.C 30.A 31.D 32.C 33.A 34.A 35.D 36.C 37.B 38.D 39.A 40.D

47.“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说明

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32

41.B 42.D 43.C 44.B 45.B 46.B 47.A 48.B 49.A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 (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2.面临环境被污染,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 ( ) 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B.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 C.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D.地理环境影响物质生产发展的方向 3.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根本上说是 ( ) A.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 B.劳动发展的历史

C.物质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 D.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其表现有 ( ) A.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 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D.它决定社会的政治和精神生活

5.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 ( ) A.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过程 B.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毫无区别

D.人们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眼光研究人类社会

6.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是指 (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D.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7.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 A.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 B.人们可以认识、利用和驾驭社会规律

C.人们可以对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进行历史选择,通过不同的具体道路实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人们的自觉活动之中,人们的自觉活动只有在认识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得到顺利、有效地发挥

8.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 ) A.社会规律不依人的认识和意志为转移 B.社会发展有其确定的方向

C.社会发展是由客观的物质力量最终决定的 D.人的思想和行动对社会规律的实现不起作用

9.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共同点是 ( ) A.两者都是由客观物质力量决定的 B.两者都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C.两者都不以人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D.两者都不需要人的参与而实现 10.社会有机体是 ( ) A.在人的实践基础上生成的有机整体

B.由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C.有发展规律的有机整体

D.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建立的有机整体

11.人离不开社会,是因为 ( )

33

A.人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B.人的思想、观念、情感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C.人的发展受社会的制约 D.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 12.社会离不开人,是因为 ( ) A.社会发展离不开某一个人 B.社会是由人和人的活动构成的

C.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D.社会的一切财富和社会关系是由人创造的 13.生产力的物质性和社会性表现在 ( ) A.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力量 B.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具有物质性

C.生产力诸要素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才构成了现实的生产力 D.生产力是以社会分工为中介的社会力量

1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 ( ) A.指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系统各类要素中去

B.指科学技术对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C.指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的先导和基础

D.指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推动现代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15.生产关系是表示 ( ) A.人和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

B.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物质性社会关系 C.人和人之间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D.一定社会的各种经济关系

16.生产关系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 ) A.生产关系是阶级划分和阶级结构的基础 B.阶级关系的产生是私有制生产关系产生的结果

C.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主要是剥削被剥削的阶级对立关系 D.要消灭阶级关系必须消灭生产关系

1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区别是 ( ) A.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则属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生产力不能选择,而生产关系可自由选择 C.生产力具有物质性,生产关系不具有物质性

D.生产力是人改造自然界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则是体现人们之间物质利益 18.下列各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 ) A.思维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B.哲学、道德、宗教 C.艺术、法律、政治思想 D.小说、诗歌、戏剧

19.社会意识形态包括 ( )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和艺术 C.宗教和哲学 D.自然科学

20.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 A.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B.前者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特定经济基础 C.前者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基础,后者不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基础 D.在阶级社会,前者有阶级性,后者无阶级性

21.上层建筑可以划分为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二者的关系是( ) A.政治上层建筑是第一性的,思想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 B.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C.思想上层建筑为政治上层建筑提供思想理论上的指导

34

D.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物质附属物”

22.区分社会意识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在于看它是否 ( ) A.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 B.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C.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 D.反映并服务于新的生产方式 23.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主要有 ( ) A.对人们的思想起指导、控制作用 B.调控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运行 C.维护或批判社会现实 D.为制订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24.一定社会的精神文化 ( ) A.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B.反映了一定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 C.具有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的功能

D.具有知识传承、认识和教化的功能 25.“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D.历史规律的作用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 2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 (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D.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 27.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 ) A.它能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提供较好的社会形式 B.它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C.它能使技术设备和自然资源得到较好的利用

D.它能使劳动者摆脱剥削和压迫

28.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任何一种新的生产关系都是在旧社会中建立起来的 2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D.上层建筑对整个社会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能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30.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 ( ) A.是否与它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B.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能否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D.是否能帮助它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 )

A.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3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

35

C.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D.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方向 32.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力量有 (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C.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33.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表现在 ( ) A.它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

B.它有助于发现新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对象的新用途 C.它物化为新的生产工具,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D.它有助于生产管理的合理化 34.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有 ( ) A.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 B.促进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变革 C.改善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

D.促进文教、艺术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进步 35.科技革命的重大作用是 ( ) A.大大提高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B.引起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导致生产力革命 C.导致社会革命

D.变革着人的实践活动方式,为解决全球问题创造条件 36.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的关系是 ( ) A.“全球问题”是科技发展造成的

B.对科技的使用不当是造成“全球问题”的重要原因 C.科技发展为解决“全球问题”创造了条件

D.要把科技发展同变革、调整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管理、更新观念结合起来,综合解决“全球问题” 3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 ( ) A.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B.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 )

A.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 )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C.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D.重视历史必然性的历史决定论 40.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41.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 )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38.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39.“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36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42.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 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43.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 )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 )

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 )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46.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 ) A.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47.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 )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48.据报载,北京市××区开展以文化育文明的活动,通过文化资源孕育文明、群众文化哺育文明、文化兴区培育文明等三种途径,营造文明城区。这是因为

( ) A.文化和文明是没有区别的 B.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构成文明 C.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D.文化进步程度与文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 答案:

1.ABCD 2.AD 3.BCD 4.ACD 5.ABD

44.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45.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37

6.ABCD 7.ABCD 8.ABC 9.ABC 10.ABCD 11.ABCD 12.BCD 13.ABCD 14.BCD 15.BCD 16.ABC 17.AD 18.BCD 19.ABC 20 BCD 21.BCD 22.AD 23.ABCD 24.ABCD 25.ABD 26.ABC 27.ABC 28.ABC 29.ABCD 30.BC 31.ABCD 32.ABCD 33.ABCD 34.ABCD 35.ABCD 36.BCD 37.ABCD 38.ABD 39.ABC 40.BCD 41.ABCD 42.CD 43.ABD 44.BCD 45.ACD 46.ABCD 47.ACD 48.BCD

三、思考题

1.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只要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上去了。试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评析上述观点,阐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2.依据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说明反对愚昧迷信和伪科学,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3.“人类社会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分析说明这一论断的意义,兼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4.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容及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5.如何辩证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历史唯物论关于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对你有何启示?

6.历史唯物论关于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对你有何启示?

7.阐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及意义。

8.阐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内容及意义。

9.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10.知识经济时代,分析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研究提出了什么新课题?简述我国将如何迎接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的挑战?

11.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评述以下论断:“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

12.阐述人民群众历史作用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林雪原、孙转科 编写)

38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的两大开创性贡献是 ( ) A.剩余价值理论与唯物史观 B.劳动价值论和辩证唯物主义 C.剩余价值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2.推动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 ) A.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B.社会基本矛盾 C.被压迫阶级的斗争 D.生产工具的革新与发展

3.商品经济是 ( )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4.商品经济产生与存在的提条件是 ( ) A.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与社会主义公有制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5.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的比例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 )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都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D.对人类有共同的效用 ( )

A.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B.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D.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7.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 A.以抽象劳动为尺度 B.以私人劳动为尺度 C.以剩余劳动为尺度 D.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 )

A.使用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B.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D.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9.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 ) A.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的劳动 B.生产同一商品的两个劳动过程 C.生产商品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D.不同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10.“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 ) A.劳动和土地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才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 )

6.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应理解为

8.“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

11.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由于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出的商品的数量与单位价值量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

39

A.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C.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大

12.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 ( ) A.顾客用10元购买了5斤苹果 B.顾客用10元可购买5斤苹果 C.顾客购买5斤苹果,一周后付款10元 D.顾客向水果店以每斤2元的价格预定5斤苹果

13.在商店出售的各种商品,都有价格标签。这些价格标签标明货币是在( ) A.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 B.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 C.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D.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

14.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 ( )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15.价值规律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的实现形式是 ( )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 B.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运动

C.价格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围绕价值波动,从而影响各个市场主体的利益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成本上下波动

1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 ) A.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 B.生产资料私有制 C.纸币代替金属货币 D.劳动力成为商品

17.劳动力商品最重要的特征是 ( ) A.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B.随着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消失,其价值也消失 C.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 A.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B.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 ( ) A.就是劳动过程 B.就是价值形成过程 C.就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D.即生产资料转移价值过程

20.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 ) A.预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B.可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C.固定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D.不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2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 ) A.剩余劳动时间不变 B.必要劳动时间不变 C.工作日长度不变 D.无偿劳动时间不变

22.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一个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8p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