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七下语文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3-02 19:05:03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六年级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总分:150分

一、 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1.填写成语所缺的字(6分)

无缘无故 座无虚席 养尊处优 张灯结彩 妇孺皆知 邯郸学步 天涯海角 与世隔绝 司空见惯 革故鼎新 独出心裁 优哉游哉 2.给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6分)

chà 刹那间 fěi 翡翠yē 抽噎jí书籍ɡuī 瑰丽 3.默写(14分)

①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③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④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⑤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⑦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⑩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写一段解说文字。(4分) 要求: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特点及其寓意,至少 用上一个成语。

漫画主要讲了在标明“母子上车处”的牌子旁,站着几位高大强壮的年轻人,而真正的母子,却看着站在母子上车处的几个冷漠的年轻人。难道他们真的目不识丁吗?不是的,他们为了早一点上车,而装作不识字。寓意:讽刺了不讲公共道德,只顾自己私欲的恶劣行经。(或对母亲来讲:面对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要敢于维护。)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对比阅读(15分)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

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5.下面句子中加点画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B.炳烛之明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D.结友而别 少而好学 6.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⑴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 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⑷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第一单元月考检测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4 页

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2分)

9、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3分)

5、C(3分)

6、①迟、晚 ②怎么 ③再次、重新 ④ 等到、到(共4分,每个1分)

7、(1)少年喜欢学习,(就)如同初升的太阳。(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6分,每处3分,大意相近即可)

8、年纪大;事务多。(2分,每处各1分,意思正确即可)

9、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3分,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即可) (二)阅读臧克家的《说和做》(15分)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

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0.选文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2分)

总领下文,说明下文介绍的内容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11.“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这句话中的“这”指代什么?(2分)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1。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1。

12.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3分)

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13.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

这里是外貌、细节描写1,描写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气概1,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与景仰之情1。

14.体会“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的含义以及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含义: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优秀的诗人,又是英勇无畏的革命烈士2;同时也突出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伟大品格2。作用:总结全文,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1。

(三)阅读《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20分)

高荣伟

87岁的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

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上世纪50年代了。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上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

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和八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第一单元月考检测语文试题 第 2 页 共 4 页

见到他一面。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

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

(选自《共产党员》,2014年11期)

15.阅读文章,根据黄旭华的人生经历,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立志上天入海→考取交大造船系→参研核潜艇→取得巨大科研成果(2分 16.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遇到了哪些困难?(4分)

(1)核潜艇的研制是一项尖端工程;(2)当时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模样;(3)黄旭华选择的是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4)没有计算机,全靠算盘和计算尺演算数据。

1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1)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 ....通过“直到??才??也??”的关联词语的运用,说明了核潜艇研究事业的保密性极高,表现了黄旭华为科研事业所作出的巨大牺牲。

(2)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亲自”一词表现了黄旭华在科研中事必躬亲、科学严谨、以身作则、不怕牺牲的高尚人格。

18.文中画线句子中,为什么要详细交代具体的年份?(3分)

详细交代年份,说明这些事件的重要1,充分说明了我国在核潜艇研究事业中所取得的进步之快1,成果之丰1。

19.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邓稼先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2分)

示例:无私奉献、恪尽职守、刻苦勤奋、临危不乱、热爱祖国。2

20.《邓稼先》运用对比手法,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这两位拔尖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突出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和为人。请你也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你身边的两个人物,突出表现这俩人的不同之处。100字以上。(5分) (四)阅读冯骥才的《钓鸡》 (10分)

民国时期,天津家家户户都养鸡养狗养猫。养鸡吃蛋,养狗看门,养猫抓耗子。狗在院里,猫在屋里,鸡不圈着,院里院外随便跑,后晌该进窝的时候,站在门口一吆喝,或敲敲食盆食罐,就全颠颠跑回家了,决丢不了。可是到了民国十六年,天津人开始丢鸡,开始以为闹黄鼠狼,黄鼠狼抓鸡总留下点鸡毛,可是丢鸡的地方没人见过鸡毛;后来认为是有人抓鸡,可是抓鸡的地方总能听见鸡嘎嘎叫,怪的是——没人听过鸡叫。

不多时候,家住粮店后街的一位姓刘的老江湖,瞧出了门道。他发现丢鸡不总在一个地方,丢鸡的地界都不大,几十只鸡,好似给一阵风刮走,不留半点痕迹。黄鼠狼绝没这种心计,只有人才干得出来。这偷鸡的人真够聪明。

老刘开始到处走,留神用耳朵摸,只听到哪儿哪儿丢鸡的传闻,却没人说偷鸡的人给逮着了,只听到一个绰号叫“活时迁”——叫得挺响。

二十天后,一个小痞子告诉他这个活时迁的事,叫他大吃一惊。

据说这“活时迁”抓鸡不用手抓,用线钓。他先把一颗黄豆,中间打个眼儿,用一根细线绳穿过去,将黄豆拴在线绳一头;再使一个铜笔帽,削去帽尖,露出个眼儿,穿在线绳另一头上,铜笔帽像串珠那样可在线上任意滑动,然后将黄豆、线绳、铜笔帽全攥在手里,偷鸡的家伙就算全预备好了。

活时迁看到一个有鸡的地界,蹲在一个墙角,抽着旱烟,假装晒太阳。待鸡一来,先将黄豆带着线抛出去,笔帽留在手中。鸡上来吞进黄豆,等黄豆下肚,一拽线,把线拉直,就劲把铜笔帽往前一推,笔帽穿在线中,顺线飞快而下,直奔鸡嘴,正好把嘴套住。鸡的嘴套着笔帽张不开,叫不出声。活时迁两下就把鸡拉到跟前。

小痞子说,活时迁多在入冬钓鸡,冬天穿一件黑棉大衣,抓了鸡,塞进怀里,谁也看不出来,更因为谁也想不到他用这法子偷鸡。小痞子还说,他一天吃三只鸡,吃不了拿到就近的集市上卖了。

老刘问他这话当真。小痞子说他前些天在挂甲寺一带亲眼见的。

老刘在家里寻思一天一夜,想出一招。他想,他住这粮店后街,养鸡的人家多,地势杂,活时迁迟早会来这儿偷鸡。他家也养鸡,他便守在家候着活时迁。他说:他钓鸡,我钓他。

入了腊月,他的鸡和隔墙陈三家的鸡忽然没了十几只,光光的一只没剩下。老刘说:“行了,上钩了。” 老刘知道在哪儿能找到活时迁。他到附近一带几个卖活禽的集市上转,转来看去,瞧见一个胖子,脸色红,皮肤光,小眼赛一对琉璃珠黑又亮,身穿大棉袍蹲着,旁边一个竹编的罩笼,扣着五六只活鸡。老刘过去对这胖子说:“鸡吃得不少呀,嘴巴都流油了。”

胖子一听一惊,坐个屁股蹲儿。老刘心想这就是活时迁了。 活时迁手一撑地,又蹲回来,朝老刘笑道:“这么肥的鸡哪有福气吃?” 老刘一听他说话的口音不是当地人,却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第一单元月考检测语文试题 第 3 页 共 4 页

不和他多废话,指着鸡笼子说:“你把那白公鸡拿出来瞧瞧”。 活时迁应声伸手从叽哇乱叫的几只鸡中间把白公鸡抓出来,递给老刘。白毛红冠,雄姿勃勃。活时迁说:“这公鸡起码十斤,还是当年鸡,肉多又嫩,煮着炒着怎么吃都成。”

老刘拿着鸡问他:“多少钱?” 活时迁说:“不便宜也不贵,十个铜子儿。” 老刘说:“好,你就给我十个铜子儿吧,还有笼里那五只,总共六十个铜子儿。” 活时迁说:“别打岔了,你吃我鸡还要我给钱。” 老刘说:“谁打岔了,你抓我鸡还要我给钱。” 活时迁觉得话茬不对,把脸一撂,说:“好,你可得说明白,这鸡怎么是你的?” 老刘笑了,说:“你说这鸡是你的,可有记号?” 活时迁有点发急:“鸡不是你抱来的,是在我笼子里的。我没记号,你有记号?” 老刘说:“肚子上有个红圈儿。”

活时迁抓过鸡,翻过来,拿给围观的大伙看,叫着:“大伙瞧呵,哪来的红圈儿。”没有红圈,只有一肚子厚厚的白绒毛。

老刘冷冷一笑,左手把鸡抓过来,右手将肚子上的白毛一把把揪下,果然一红圈儿,用漆画在鸡皮上。他说:“我早在它换毛时就把这红圈儿画上去了。”

活时迁心想:这回要玩完,人家早早画个圈儿,等着自己往里跳呢。这才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人家老刘是老江湖。真正的江湖都厚道,得饶人处且饶人。他叫活时迁把笼子里的鸡腿拴在一起,头朝下提在手里。只朝活时迁说了一句:“小能耐,指着它活不了一辈子,弄不好只活半辈子。打住吧。”

打这天起,天津没听说谁再丢鸡。却都知道粮店后街有位姓刘的汉子,叫“赛时迁”。 (选自《微型小说选刑》2016年第13期)

7.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

是(4分)(AC) A.民国十六年,天津人开始丢鸡,从老刘发现丢鸡不总在一个地方,而且不留半点痕迹之后,才确定是有人抓鸡。(不是在老刘发现丢鸡的特点后才发现是有人抓鸡的。) B.活时迁多在冬天钓鸡,原因很简单,冬天穿一件棉大衣,可以把鸡藏到棉大衣里,这样别人看不出

来,谁也想不到他用这法子偷鸡。

C.老刘在活禽市场上看见一个胖子,脸色红,皮肤光,眼睛黑亮,身穿大棉袍蹲着,旁边有一个装着鸡的罩笼,马上就确定那是活时迁。(没有马上确定是活时迁,从胖子“坐个屁股

蹲儿”,才确定他是活时迁的。) D.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坐个屁股蹲儿”“手一撑地”“笑道”刻画出了活时迁吃惊、故作镇定的心理

和精明的个性。。

E.老刘听小痞子说见到过活时迁时,没有到挂甲寺那里去抓贼,因为当时没有活时迁偷鸡的证据,所以老刘设下圈套,最终人赃俱获。

21.小说详细描写活时迁偷鸡的用具和抓鸡的过程,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概括(4分)

(1)表现了活时迁的精明;(2)与上文只见丢鸡,没听到鸡叫的情节相照应;(3)如此

精细的设计与最后被老刘识破、抓住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讽刺意味。(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2.小说标题为“钓鸡”,有人说“钓人”更好,你是怎么认识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观点一:“钓鸡”好。(1)小说情节围绕“鸡”展开,先是丢鸡,有人钓鸡,设计丢鸡,然后找鸡,通过鸡身上的记号识破活时迁的伎俩.(2分)(2)从刻画人物形象上看,活时迁钓鸡堪称绝活,通过对钓鸡过程的描写刻画了活时迁狡黠的个性;老刘丢鸡、找鸡的安排也很绝妙,刻画了老刘老江湖的本色。(2分)(3)” 钓鸡” 做题目新颖别致,还能够表现出本文语言的诙谐幽默,” 钓人”就显得生硬了.(2分) 观点二:“钓人”好.(1)小说后面将近一半的篇幅都是在写老刘设计抓活时迁的事情,而且这些情节是小说的重点,用” 钓人”比” 钓鸡”好。(2分)(2)小说主要是刻画人物的,” 钓人”能够直接表现出两个人物之间的交锋,” 钓鸡”则不能。(2分)(3)“钓鸡”容易让人理解为活时迁是主人公, “钓人”能让人理解为老刘是主人公,其实小说的主人公是老刘。(2分) 三、作文(60分)

23.题目:_________,感觉真好

感觉就是简单的心理过程。平时,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得到别人理解的时候,孝敬父母的时候,取得成功的时候??你的感觉往往是非常好的。请以“_________,感觉真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选好你要写的那一方面内容,填在题目的横线上。2.要写出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3以记叙为主,恰当运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书写工整,600字以上。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第一单元月考检测语文试题 第 4 页 共 4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8f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