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教学案(含解

更新时间:2024-06-06 21: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专题07 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

1.诗歌取材范围主要以唐宋作品为主,主要是为了突出唐宋诗歌的“霸主”地位,而宋代诗歌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因此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 2.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3.分题材对诗歌鉴赏进行备考,明确各题材的主题内容和情感方向,规范各考点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4.“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旨在引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接受熏陶,提高语文素质。所谓“常见的”,一是知名度高,二是常被引用。所谓“名句”,是指在内容方面,或揭示人生的哲理,或反映生活的真谛,或描摹人物的情貌,或表现事物的真相,或抒写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强意志、博大胸怀,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在表现手法方面,构思精巧,想象、联想丰富,角度新颖,手法独特;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具体内容包括格言(含有劝诫意义的语句)、名言警句(语言精练、内容丰富的语句)和名篇中的主旨句等。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

一、答题技巧

(一)解读形象、情感。解读形象情感,先要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形象,再结合诗句分析所咏形象的基本特征,再指出所塑造形象的意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形象、情感,通常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从题目序言切入,有的题目序言中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写作缘起等;从关键的标志性、暗示性词句入手;从背景、作者切入,比如宋代的很多诗词都与破碎山河相联系等;从具体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动作等方面切入,具体细节具体分析能发现抒情主体的情感变化等。具体解答时一般的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境。分析意境就是先描述一番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再用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整体上的特色(如氛围特点“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给人的感受,当然意境的分析离不开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鉴赏语言。如果是“炼字炼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应首先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

1

然后指出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并分析其效果,必要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果是“语言风格”,需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语言特色,举诗中例证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表明在表情达意、描绘形象等方面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解答这类题时,要先简要给语言分一下类别,再根据不同类别分析鉴赏:典故性词语,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诗歌之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藏”等词语;描写性语言,确定语体之基调,分析所塑造的意境(其中注意衬托),体会流露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动作性语言,采用对照法,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简练”“形象”等词语。

(四)掌握表达技巧。熟练地掌握各种常见的表达技巧并准确地识别判定是关键,答题时,要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手法)(总述),结合诗句具体的内容来体会运用了技巧的句子或词语,并还原诗境(分述)。明确此技巧(手法)的表达效果,它描写了事物怎样的特点,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思想感情(伤感、寂寞、闲适等),并点明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如漂泊天涯、思念家乡);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

答题时可以:1.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2.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是以意逆志。可以通过理解文辞,揣摩情意。解读过程中,要“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关注古典诗词中常见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只有准确解读,才能窥见诗词的意旨、作者的情感。还可以通过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调动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去解读,从诗词中领会生活的情趣。如杜牧《山行》诗中“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妙句,一般说是从中看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但有着山行经验的人发现诗人行色匆匆,绝不只是漫步山间悠然看景,“停车”赏看枫林,凸现了霜染枫叶之美,诗人爱赏之深。

(六)古诗词比较鉴赏。比较鉴赏的通常答题格式是:扣住比较角度探究差异,即:(比较对象)A侧重于……,(比较对象)B侧重于……。当然因比较的点不同,答题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比较鉴赏的点主要有:

1.比较创作背景。诗人总是最敏感的,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社会的声音。他们的呼声常常是历史前进的脚步声,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是我们把握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

2.比较意象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怎样的情感,完全是作者的主观行为,即使是同一种意象,

2

在不同的作者笔下,所表达的情感也可能不同。

3.比较情感基调。通过字里行间去捕捉情感信息,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调。

4.比较遣词造句。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其根本就是炼意,也就是努力选择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5.比较表达技巧。不同的作家往往擅长或习惯于采用不同的表达技巧,同一作家在不同的作品中出于 表达的需要而可能采用不同的手法,以至于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诗词。

6.比较意境的营造。抒情诗十分讲究意境的营造,而优秀的诗篇情与景、意与境相互交融的情形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感染力。 二、阅读鉴赏诗词八法 (一)从题目抓住题材

即题材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高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微之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注】 ①微之指诗人元稹。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 (二)从关系分析技巧

关系即诗文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方法。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女 [唐]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3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 ①初眠:蚕虫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才吐丝结茧。 作者运用了描写人物的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请结合全诗分别举例说明。

【答案】 ①动作描写:“手挽长条泪如雨”,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②心理描写:“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点出了采桑女因官府催逼新丝的焦虑之情。 (三)从褒贬辨别倾向

褒贬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这一点从词语的褒贬中流露出来。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绝句 陆 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这首诗从哪些词语中可看出作者流露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诗人闻说梅花盛开,冒着严寒去赏花,惊奇地发现满山的梅花盛开,却做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这就是“化身千亿”,至此感情完全显露。

【答案】 从“何方”“化身千亿”等词语可看出作者的痴情狂态,欲站在梅花树前尽情欣赏,表达了对梅花盛开的惊喜之情。 (四)从辞色把握风格

辞色即词语传达出来的各种色彩。包括:1.感情色彩,像褒贬(赞美、批评)、冷暖(悲喜)等;2.性格色彩,像显隐(明快、含蓄)、直婉(直抒胸臆、委婉)、刚柔(豪放、婉约)、庄谐(严整、幽默)等;3.语体色彩,像文白(文采绚丽、文采朴实)、散整(句式错落有致与整齐有力)等。风格即由选材、表达、语言等方面综合形成的艺术特色,如雄浑、旷达、豪放、俊逸、朴实、冲淡、沉郁、悲凉、清新、婉约等。要把握风格,就要特别注意词语的性格色彩和语体色彩。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洲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4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则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侧重怀古。 (五)从冷暖体味悲喜

“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当然,词语表达感情多因境而变,婉转曲折,风情万种,阅读时应深加体味。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二两句写景中哪些词语传递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解析】 这里主要指运用了带有色彩的词语,诗歌中形象的色彩往往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

【答案】 “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作者无比欢欣的心情。

(六)从背景联想意图

背景包括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时的思想背景,前者是“文为世”的反映,后者是“诗言志”的表现。所以,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诗词,一定要联系有关背景。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边事 张 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5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 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又出现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解析】 仔细看注释,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再结合诗歌的内容,可得出答案。 【答案】 全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民族安定团结的愿望。 (七)从尾句了解主旨

许多诗词,往往在最后一两句升华,较为鲜明地表达出主题来。所以,应注意末句,从末句把握诗词的主旨。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 画 李 唐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注】 ①李唐,宋代画家,他初到杭州时,靠卖画糊口,但当时之人多崇尚艳丽的花鸟画,无人赏识他的画。②燕脂,即胭脂,画画的红色颜料。

诗的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讽刺(幽默)中透着愤怒(愤激、愤慨)之情。这是句反语,意思是说,早知道我的画不被人欣赏,就多买些胭脂,浓墨重彩地去画人人都喜欢的牡丹了。既是讽刺“时人”不懂得欣赏自己的画,更透着一种愤激之情。 (八)从整体品评意境

意境是指由言、景、情、意和谐统一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只有从整体上品评诗歌的言、景、情、意,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6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时。西园在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结合全诗,说说诗的前六句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答案】 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三、易错提示

(一)以译代析,没有鉴赏。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鉴赏诗歌时往往有串释一下诗句内容的必要,但是这种串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本身。回答时如果只是对诗句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阐述,显然不符合鉴赏题的要求。“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

(二)南辕北辙,答非所问。鉴赏诗歌的题干往往都有具体的要求,如果题干要求回答“怎样表现”,而考生却回答“表现什么”,这就是南辕北辙、答非所问。“怎样表现”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种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现;而“表现什么”一般却是思想情感一类的问题。

(三)浮在表面,缺乏分析。有的考生的答案表面上似乎该答的都已经一网打尽,无一遗漏了。按说该万无一失了,其实不然。如果是回答像“怎样表现”一类的题目,能将诗歌中用以表现的意象等答全是必要的,但它的重点在“怎样”,也即艺术技巧。考生如果只是将意象当作一个个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缺少结合诗句本身的分析,将导致观点与例子之间只是一种水与油的关系,观点脱离诗句本身,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停留在“观点”加“例子”的层面上,不能体现诗句蕴含的思想内容,没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更没有分析这样表现的艺术技巧。

(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语言的鉴赏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词语内容的正确理解,第二步是对其“表现力”也即表达效果的赏析。没有正确理解也就谈不上赏析评价,而正确的理解又来自对诗歌的整体阅读和把握。也就是说,鉴赏词语时眼里不能只有词语,而应该兼顾全篇,胸有全局。否则就很容易使分析离谱走调,造成只是分析了局部,而割裂了它和整体的联系,从而犯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在整体把握上出现偏差,就会造成观点的偏差或者将有些需要回答的问题遗漏掉了。

(五)望文生义,任意发挥。诗歌中的词语往往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不少考生在答题时不领会具体语言环境,常常用词的基本义替代词的语境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以致误入歧途。如由“春”想到“万物复苏”,想到“希望”,想到“热爱生活”,就是典型的以基本义替代语境义的错误。不少考生在答题时抛开诗歌的思想内容大谈自己的感想,结果离题万里。这种任意发挥的答案,无视诗歌鉴赏的根本前提是“鉴”,信马

7

由缰,偏题在所难免也是失分的症结所在。

(六)无中生有,盲目套用。即考生喜欢先从政治角度切入,绞尽脑汁地从字缝里发掘诗的所谓政治意义。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有的考生可以由“春”想到“热爱生命”“为国效忠”“怀才不遇”,乃至“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这种凭着自己的想象而出现的随意答案,其原因是想用一些名词术语当作万能钥匙,盲目照搬,乱贴标签,以图能骗得一些分数。还有一种就是盲目套用。如鉴赏山水田园诗时就套用“隐逸”“闲适”“热爱自然”;诗词中若有花落飘零之景,就认为是“伤春惜春”;若作者是杜甫、白居易,则主题多是忧国忧民……这种推测,某些时候会侥幸“命中”部分答案,但如果不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艺术风格,尤其是诗歌作品本身进行理解判断,分析综合,其结果的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与灵性的所谓鉴赏只会让阅卷老师产生厌倦。

一、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

所谓“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就是要求了解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作家所处的时代及其代表作。所谓“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就是要了解在中学课本基本篇目中涉及的,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作品集、代表作及其体裁、主要特点、典型形象等。 二、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所谓“识记文学体裁常识”就是主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特点和分类,特别是古代的诗、词、曲、史传、小说、杂论的分类和主要特点,以及文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文学流派、文学社团和文学运动等。 三、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所谓“常见”,是指活用于口头,常见于报端;所谓“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名篇”一般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内容上,思想性、艺术性与哲理性兼备。思想性方面,表现高远的人生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艺术性方面,展现社会生活的诗情画意之美,哲理性方面:体现生活、学习的哲理。

二是形式上,注重诗歌、散文。诗歌方面,有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散文方面,有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唐宋散文等。

三是朝代上,侧重先秦和唐宋。在此基础上现代、当代、其他年代的名句名篇也不可忽视。

四是课外的名句多于课内,但仍属于中学生课外阅读范围之内的。概而言之,“名句名篇”就是指那些具有永恒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优秀诗文作品及重要语句。

诵读常见的名句名篇,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具有很大的帮助。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旨在引导考生重视古诗文的诵读,加强语感的培养,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和熏陶,提高考生的人文素养。

8

值得注意的是,文学常识部分考查不再是选择题一统天下的局面,而是呈现多样化、开放性的特点,文字填空式的主观题已经成为了考查的主流形式,同属于识记的“名句名篇”在高考试卷中与文学常识题或选考一项,或并为同一试题,糅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

《考试大纲》对本知识点的要求有三点: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能力层级A。

所谓“重要作家”,是指在中外文坛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家。对于这些作家,属于中国的,要掌握他们的创作时代、代表作品、作品体裁以及作品的有关内容,属于外国的,要掌握他们的国籍,代表作品、作品体裁以及作品的有关内容。

所谓“文学体裁”,主要是指中国文学作品体裁“四分法”所说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文学类别。除此之外,还要对古代有关文体知识有明确的了解,如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古典小说的不同名称及其特点,各种古代散文的文体特点,古典戏剧与现代戏剧的不同等等。 “重要作家”包括中外文学史上重要作家所处时代或国别,他们的风格流派和主要文学成就。

“重要作品”包括中外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作品,其思想内容、表现技巧、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包括对人物形象的评价)。

“文学体裁常识”要求了解文学体裁的一般知识,识记重要作品的体裁。

为了减少高三学生识记的负担,这三项都没有列入2003年、2004年高考语文考试的范围,但今年又重新纳入考试范围。在2002年以前,文学常识的考查大多为客观题型,常见的设误类型有以下几种: A.作家作品的错误搭配。

例1:《秋浦歌》——杜牧——唐代——诗歌。(《秋浦歌》的作者应是李白。)

例2: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李有才·板话》、《农村三部曲》等。(《李有才板话》是赵树理的作品。) B.对作家时代的错误判断。

例3:明代的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作品都给后代极大的影响。(吴敬梓是清代作家。)

例4: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主要小说总称为《人间喜剧》,其中包括《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巴尔扎克生于1799年,卒于i850年,当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 C.对作家流派的错误归类。

例5:《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人物,而“桐城派”是清朝中叶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方苞、姚鼐等。)

9

D.对作品人物的错误分析。

例6: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围城》分别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过程。(《青春之歌》塑造了林道静的形象,反映了她在革命斗争中觉醒、成长的过程;而《围城》只是表现方鸿渐等知识分子在逃往过程中的虚荣、自私等品性,并未反映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过程。)

E.对文学体裁的错误表述。

例7: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散曲不能包括杂剧,元曲的种属关系应是: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和和套曲。)

例8:《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英国——小说。(《哈姆雷特》是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体裁是戏剧。) 四、名句名篇

高考试卷上已经出现的名句,具有下列主要特征。 1.引譬取喻,意蕴丰赡。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4)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这类“名句”具有明晰的象征意义。刘禹锡的诗句揭示了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李商隐笔下的“春蚕”“蜡炬”是对默默奉献的人们的写真。韩愈的诗句点明了历史潮流的不可阻遏。杜甫的诗句将抽象的听觉形象化。这类“名句”意象丰赡,境界开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受到命题者青睐。 2.饱含哲理,发人深省。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马总《意林》)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这类“名句”写的是寻常事物,作者平中见奇,推出新意,以清新质朴的语言,言常人意中所有笔下所无,提示真理,给人启迪。工作、学习、生活中,人们以之勖勉他人鉴戒自身,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益”,亦为命题者看重。

3.言辞警策,辉映千秋。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0

(3)寄意寒星荃小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脊梁式的人物,彪炳史册,垂范后人,他们表达自己理想信念情操气节的警句,也随着其事迹众口相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人们在钦佩其业绩之同 时,也就很自然地记住了其人之“名句”。 4.绘景融情,体物入微。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描绘风花雪月,歌咏湖海山川,古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这类“名句”融情于景,情景相生,触发读者思绪,引起读者共鸣,颇具艺术魅力,深受人们钟爱,也很容易为命题者注目。

考点一 诗的鉴赏

例1. 【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

10.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11.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

11

角”,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发音哀厉高亢,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高亢动人振奋士气。听到五更的画角之声更添愁思。

11. 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这是针对诗歌的尾联和尾句设题,是江苏卷的常考题型。首先分析“尾联”所使用的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尾联主要是写景,“明朝”说明这是想象之景,诗人想象自己明朝在烟雨之中于桐江岸边把小船系在“枫树”上去垂钓,画面很悠闲,反映了作者的愿望——隐逸,但结合颔联和颈联可以知道,这一愿望是建立在国土沦丧、战事连年、自己壮志未酬又中年多病的基础之上,故这一愿望中就饱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怀,把一个中年多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变式探究】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残春旅舍 [唐]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执朝簪待眼明。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②

12

答案 (1)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2)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考点二 词曲鉴赏

例2、【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

【注】

,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解析】

13

(3) 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变式探究】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7分)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睛。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① ②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紧扣“浔阳……月色”,在《琵琶行》诗中找与之相关诗句,即可。本题主要考查平时的积累,尤其以经典诗篇为主。另外,此题答案并非唯一,与之相匹配即可。(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查的是描写的手法。辨析描写手法不难,这道题的难点在于对词内容本身的理解。

答案 (1)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14

考点三 多句默写

例3. 【2017年高考课标Ⅲ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答案】(1)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2)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解析】 本题名句名篇的考查是一组理解型默写,要求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还要一方面要理解原文内容,另一方面要注意字形书写正确,如本题中要注意“善”“焉”“俄”“漠”等字的正确书写。 【变式探究】(2015·新课标全国Ⅰ,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2)王维《使至塞上》中“ , ”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答案 (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变式探究】(2015·新课标全国Ⅱ,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 ,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 , ”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注意“轴”“拨”“与”“雀”等字的书写。

15

答案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3)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考点四 单句默写

例4. .【2017年高考浙江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论语》) (2)且矫诏纷出, , ,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 (3)女也不爽, 。 ,二三其德。(《诗经·氓》)

(4)青泥何盘盘, 。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5)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 。(辛弃疾《鹧鸪天》)

【答案】(1)曲肱而枕之 不义而富且贵 (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3)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 (4)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5)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变式探究】(2015·江苏卷,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3)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4)中通外直, 。(周敦颐《爱莲说》) (5)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 (6) ,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7)兴于《诗》,立于礼, 。(《论语·泰伯》) (8)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解答此类题目,平日的积累必不可少,而且,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一些字的书写,比如“沙”“惑”“蔓”“雁”等;还要注意顺序要正确,如“不蔓不枝”易误为“不枝不蔓”。

答案 (1)信誓旦旦 (2)渚清沙白鸟飞回 (3)惑而不从师 (4)不蔓不枝 (5)衡阳雁去无留意 (6)月出于东山之上 (7)成于乐 (8)化作春泥更护花

【变式探究】(2015·福建卷,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6

(2)师者, 。(韩愈《师说》)

(3)宁溘死以流亡兮, 。(屈原《离骚》) (4)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6)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 (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余不忍为此态也 (4)大漠孤烟直 (5)烽火连三月 (6)断肠人在天涯

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

【1】

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

17

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 15.C 16.B

17.《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

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泪沾裳”,远离亲人,涉险至此。 二、【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

10.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11.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

18

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

高亢动人振奋士气。听到五更的画角之声更添愁思。

11. 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这是针对诗歌的尾联和尾句设题,是江苏卷的常考题型。首先分析“尾联”所使用的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尾联主要是写景,“明朝”说明这是想象之景,诗人想象自己明朝在烟雨之中于桐江岸边把小船系在“枫树”上去垂钓,画面很悠闲,反映了作者的愿望——隐逸,但结合颔联和颈联可以知道,这一愿望是建立在国土沦丧、战事连年、自己壮志未酬又中年多病的基础之上,故这一愿望中就饱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怀,把一个中年多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三、【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上五盘岭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19

【答案】

(1)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 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

山峰的密集、重叠。

(2) 本题题目是“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这是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能力诗歌的最后一联“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前半句已经说明了一个原因,自己此行的目的是为看望知己好友,所以不觉得“蜀道难”,再看诗歌的前部分内容,首联写自己一大早驱车进入五盘岭。然后写自己看到景色:江水回旋在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的崖石间,太阳还没有出来,峰峦密集好像聚赞在一起。烟霭中的山色一片苍翠,高耸的树木下,阴沉幽暗。在松树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座孤单的驿站,江边的回滩上长满了密密的鲜花,,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对所观之景的喜爱之情,虽然看到的景奇险,但是是感到富有情趣。所以就不觉得道路艰难了。 四、【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

【注】

,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20

【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解析】

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五、【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

21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2分) 【解析】

题速度快。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六、【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4.BD

22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又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 七、【2017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 14.CD

15.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

23

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羡,但我却命中无份,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句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抓住这些作答即可。 八、【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答案】

19.采地黄 卖地黄

20.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解析】

24

者卖地黄的情形。

20.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本诗题为“采地黄者”,正文是采地黄者对当时年景、生活窘迫、采地黄的艰辛、卖地黄的悲戚遭遇的讲述,诗歌通篇都是自述,这种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采地黄者对自己辛酸遭遇的叙述也就更能给读者深刻的感受。从叙述的顺序来看,诗歌先写采地黄,再写卖地黄,属于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这种叙述顺序的好处是使所叙述事件逐层深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汇,属于纯客观叙述,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诗中对比手法运用比较明显,首先是采地黄者与买地黄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地黄度日的农民,迫切需要卖掉地黄来谋生,一个是生活在“朱门”的白面郎,买地黄来喂马,还要讨价还价;其次是人与马的对比,采地黄者受饥挨饿,而“朱门”的马却以地黄为食,通过对比揭露出人不如马、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批判的主题。

1.【2017年高考北京卷】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本诗描绘的是巴峡风俗,而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的则是田园风光,其诗云:“_______,________。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②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闼,俯雕甍,_______,________。” ③本诗与辛弃疾《菩萨蛮》同为游记之作,辛词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2)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 (3)江晚正愁予 山深闻鹧鸪 【解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暧”“瞩”“予”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2017年高考江苏卷】名句名篇默写(8分)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 。(《诗经·卫风·氓》) (2)小知不及大知, 。(庄子《逍遥游》) (3)锦瑟无端五十弦, 。(李商隐《锦瑟》)

(4)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5)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仁者不忧,智者不惑, 。(《论语·宪问》) (8)在天愿作比翼鸟, 。(白居易《长恨歌》)

【答案】(1)来即我谋(2)小年不及大年 (3)一弦一柱思华年(4)无言独上西楼(5)浩浩乎如冯虚御

25

风(6)古道西风瘦马(7)勇者不惧 (8)在地愿为连理枝

法。

3.【2017年高考山东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述而》中将“君子”与“小人”的心态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答案】

(1)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2)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辍) (3)惊涛拍(裂)岸 卷起千堆雪

【解析】 该题考查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默写时要看清题目要求:(1)句中“‘君子’与‘小人’心态进行对比”;(2)句中“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3)句中“骇浪惊涛的壮丽景色”。名句默写题难度不大,但考生很容易出现会背但不得分的现象,原因就是写了错别字,比如本题中的坦荡荡、长戚戚、掇(辍)、卷等字尤其要注意。 4.【2017年高考天津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2)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4)复道行空,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答案】(1)羁鸟恋旧林(2)樯橹灰飞烟灭(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4)不霁何虹(5)申之以孝悌之义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羁”“樯橹”(强虏)“霁”。其中“霁”指雨雪停止,天放晴。复习时要化整为零,日积月累,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 5.【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曹操《观沧海》中“ , ”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6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6.【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答案】(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2)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解析】 诸子散文与唐代铭文,一散一韵。注意语境提示和不写错字,注意“匹”“庐”的写法。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7.【2017年高考课标Ⅲ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答案】(1)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2)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8.【2017年高考浙江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论语》) (2)且矫诏纷出, , ,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 (3)女也不爽, 。 ,二三其德。(《诗经·氓》)

(4)青泥何盘盘, 。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5)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 。(辛弃疾《鹧鸪天》)

【答案】(1)曲肱而枕之 不义而富且贵 (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3)士贰其行 士

27

也罔极 (4)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5)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主要应注意如下字词:“肱”“钩党”“卒”“发

愤”“贰”“罔”“萦”“扪”等。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且没有问题的三小题作答。 1.【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答案】 (1)A (2)B

(3)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28

【1】

黄昏。

【解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赏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B项,“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描写,故符合题干要求,所以选B。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可根据两首诗歌的标题、诗歌注释、作者等来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然后抓住诗歌关键词,从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分析作答。例如两首诗歌都描写了西村的自然风景之美,由此可得出作者对西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然后再根据作者不同时期的心境,联系写作背景分析其不同点。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

29

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写的是《史记》中下列记载:“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 “桑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的“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作者在诗题后的小序中说“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这就是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4分) 【答案】

(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30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

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是孤独寂寞充满羁旅之思的。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属于“诗”,也是对“风雪”的形容。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8分)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1分)

31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答案】 (1)D (2)D

(3)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解析】

【考点定位】正确识记古诗词中的对仗知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本题选D项。题干要求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指向明确,首先从题目“野望”思考起,A项中“西山”“南浦”切合题目中的“望”而非“野”字。B项中“海内”“天涯”是诗人远望后的想象,而不是切合“野望”二字。C项中的“迟暮”“涓埃”也是作者的感慨语,而非“野望”的内容。D项中的“出郊”切合“野”,“极目”切合“望”,所以都与“野望”二字切合,因此选D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题干要求明确,首先是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解答。情感上应从诗句中表现情感的词语中概括。从“诸弟隔”“涕泪” “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思考。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

32

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这是一道考查表现手法的题目,答出表现手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效果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这是一道理解诗中词语并表明情感的题目,首先答出表层的含义,然后分析暗含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33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 【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②③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⑤③

34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一气呵成。

(2)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闾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本题为两问,第一问是“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在诗中找出描写马的特征的词语即可。第二问“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考查人物形象,到诗中找出作画的准备,及作画时的状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题干问的是“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但题中已经指出是“铺垫”,所以难度就降低很多,学生只要能够读懂诗歌,找到写曹霸画技的内容,那么前面都应是铺垫的内容;只要考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就能够写出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

35

同之处。(6分) 【答案】

(1)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解析】

经年老,但他感觉自己依然是“臂健”“眼明”,与三十年前没有什么区别,身体如此,精神、志向也如此,未曾改变过。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情感这一知识点。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了,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题注解“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作者曹翰是宋朝初年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他的诗不以雕章琢句取胜,留给人深刻印象的是那种深沉浓烈的报国情怀。分析时抓住诗歌中“三十年前”“臂健”“眼明”“昨夜”“羞睹”“旧战袍”带有的感情色彩。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36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3分)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4分)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016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37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平时所学,准确理解各选项中的诗句的语境,然后再同选项的表述进行比较。题中,此项错误在于,选项中所引的诗句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的透露出绵绵不尽的故土情思的宛转凄苦的哀歌,表达的是凄苦之情,不是如该选项所说的“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016年高考江苏卷】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答案】B

【考点定位】了解常见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 分)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冶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 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1)用斜线“ / 冶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 分) (2)除陈寿外,“前四史冶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 、 。(3 分) (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3 分) 【答案】

(1)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

38

(2)司马迁、班固、范晔

(3)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的书。

【解析】(1)首先注意“虽”“亦”特殊的虚词,一般用在句首,然后注意“以”引导的介宾短语,和后面的动词“操”断开,再注意“穷老尽气”和“刿目鉥心”是并列的成分,中间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注意前四史的作者,在教材中《史记》《汉书》《后汉书》出现过,《三国志》较为生僻。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注意文段中的“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和“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的内容,然后整合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2016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三国演义》通过“温酒斩华雄”“挂印封金”“单骑救主”“义释曹操”“水淹七军冶等情节,塑造了忠心耿耿、智勇双全、有情有义的关羽形象。

B.《子夜》里,吴少奶奶与雷参谋的感情信物是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这本书和这朵花曾经见证过浪漫、自由的“密司林佩瑶时代”。

C.《茶馆》中,一茶客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另一茶客则抱怨“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这些台词流露出老舍对于底层满族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D.哈姆莱特为复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在死前让霍拉旭活下去并传述他的故事,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执著和对荣誉的珍视。

E.尽管欧也妮的堂弟背叛了她,没有兑现娶她的诺言,欧也妮也没有任何怨恨,始终保存着堂弟送给她的梳妆盒。 【答案】AE

【解析】A “单骑救主”是赵云,“梳妆盒”最后被“葛朗台”占有。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5.【2016年高考江苏卷】简答题(10分)

(1)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回中,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障”。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6 分)

(2)在《药》中,华老栓眼里的观刑者时而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眼里闪出攫取的光,时而像鸭,被无形的手捏住,向上提着。这两种联想表明鲁迅对于“庸众冶有什么样的认识? (4 分)

39

【答案】(1)“元妃省亲”前,贾政带着宝玉给各个景点题匾额、对联,宝玉文思泉涌,贾政称其为 “孽障”,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欣赏;“宝玉挨打”中,贾政认为宝玉在外流荡优伶,在家淫辱母婢、荒疏学业,斥之为“孽障”,表达了强烈的痛惜之情。(2)一方面,凶残、贪婪;一方面,愚昧、无聊。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6.【2016年高考天津卷】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答案】D

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人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隧无成:“不惑”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遂以“不惑”作为40岁的代称。选择D。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7.【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1分)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8f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