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庆超教案设计

更新时间:2024-06-30 07:10: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章《力和运动》第一节《力

及其作用效果》课例

桃村中学 范庆超

一、目标生成

1、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1节。力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从教材结构可以看出,本节教材主要从实际出发,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及亲身体验总结出力的概念。通过日常生活力的作用效果来让学生感受它。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联系生活经验,来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到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个因素,并介绍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力的示意图。本节课的教学的内容突出了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科学探究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力的概念是贯穿本章及整个力学的重要概念,它比较抽象,学生对力的有关现象熟悉,但对力的本质并不理解,因此力的概念是本章的重点也难点。对力改变物体的形状的现象学生可以体验,但对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理解不透,这也是本章的难点。 2、自我剖析:

我以前上课时,只是一味照着课本上,课堂上枯燥无味,效果很差,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以后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习惯,利用新的教学手段

和工具来提升教学成绩。在力概念的处理上,我在班上课时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张飞对自己排在第三位不服,提出与关羽比力气,看谁能把自己举起来。张飞先开始,用手向上拉自己的头发,使出满身力气,自己丝毫没有举起,而关羽走到树下,用一根绳子一端拴在自己腰上,另一端跨过树杈,手握跨过树杈的那端绳子,用力向下拉绳子自己慢慢举起来,张飞只好认输。并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从而引出课题。

针对本节课的抽象性,我把问题不是一起布置下去,而是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防止学生把问题弄混、弄乱,找不着北。 在上课设计上提出启发性、思维性问题,给学生必要的引导,加强自学和互动,以期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 3、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这个班学生观察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所以本节采用了“实验探究-剖析-应用”教学模式。

初三的学生初学物理,喜欢动手,好奇心强,对探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不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差,动手的技能也差,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来完成。对于喜欢上课开小差,老师应给予一些关注,防止他们注意力分散,对于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生,可以让他带动物理基础较差的同学更好的参与实验

针对上述情况,我就地取材,利用学生手中、教室内的东西做实验,并且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学生见不到的有关力的现象,以多媒体动

画辅助教学,使学生更为直观认识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学生整堂课堂上能饶有兴趣地去理解力的物理知识。

鉴于上述分析和认识,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通过事实说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体积

(3)知道力的三要素,并且能用示意图表示它。 为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准备的教学资源为:

条形磁铁11根、斜槽11个、钢球11个、橡皮筋11条、弹簧11根、海绵11块、英汉大词典11本、足球11个、旱冰鞋10双、三十千克石块一块、多媒体课件。以往学生实验只用实验室准备的器材,经过实践发现利用身边的器材实验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更能体现物理来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STS理念)

二、设计思路: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任教学生年龄特点,主要运用体验、探究教学法,教学时注重知识线与方法线同时进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培养探索精神,以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谈话引入

首先,教师用亲切的话语讲张飞和关羽比力气的故事,讲明张飞败得原因,同时说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引出课题。(用幻灯片展示故事简要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探究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把学生分成十组,教师播放一段幻灯片,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再让学生看课本第四页的想想做做和甲乙丙三图,然后让学生照着课本利用手边的器材做实验,教师边走边指导学生做实验,同时不断提醒学生,你们看到什么现象?这是为什么呢?从而让学生想到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效果,最后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 第三环节: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且让学生会画力的示意图

在这一环节,我和学生做了几个游戏,先用自备的石块让同学观察看谁能把它搬起来,根据举手情况,特意找一个瘦小的女孩和一个高大的男孩,结果女孩未搬动,而男孩很容易搬起来。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然后,让学生拿出英汉大词典竖放在桌面上,用手指推他的上部看一下用什么现象,再推他的下部看用什么现象发生。接着把搬石块的两位同学再次叫下来照着第五页“想想做做”门上A、 B两点做实验,但我叫男同学在门外B处往里推,女同学在门里A处往外推结果女同学把门关上。两次实验证明里的效果与作用点有关,且与力的方向有关。(用幻灯片7说明作用点在生活中的应用,用幻灯片8来巩固一下上述实验)然后再讲力的示意图。

第四环节:探究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照着幻灯片的提示做几个动作,试着找出原因。

让学生用脚踢足球,体验有什么感觉,穿旱冰鞋的同学站起来用力推墙观察用什么现象发生,这样来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精彩片段

片段一、

师:同学们看一下课本第四页图6.1-1,这个实验想不想做呀? 生:想啊。

师:那么,我们开始吧

师:我们把钢球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拿条形磁铁不断靠近钢球且不要接触,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哎,它动了。

师:沿直线向后托条形磁铁,看看小球转不转弯? 生:它不转弯呀

师:那么,咱们做一个转弯的吧 生:好

师:来,把小球放在斜槽上,把条形磁铁放在与斜槽口垂直的位置上,并离开一段距离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开始,注意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 生:老师,小球它转弯了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请看P4丙图,这是个什么情景? 生:守门员接住飞来的球。 师:这是不是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 生:是

师:好,同学们总结一下这两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唉

师:那好,我告诉你们,这两种情况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师:下面让我们继续做实验,男同学拿起弹簧往下压,女同学拿起橡皮筋往外拉,小同学拿起海绵用力握,看能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弹簧变短了, 生:橡皮筋变长了, 生:海绵变小了。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一句概括?(有的同学摇头) 师:好好想想? 生:物体的形状改变了 师:看,都会抢答了,很好。

师:请同学回想刚才的实验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开始热烈讨

论并得出不少结论) 师:看大屏幕 片段二

师:刚才有点累,我们放松一下。讲台上的石块谁能把它提起来? 郝鹏:我

师:你真行,这么容易就提起来,看来最小的赵丽也能做到 赵丽:我试试吧。(一分钟后无果) 师:同学们想想为什么? 生:太简单了,力的大小不同。

师:这么说郝鹏的力大,赵丽的力小。来,看他俩谁能把门推开或关上。

(郝鹏在门外B点,赵丽在门里A点) 师:谁赢了? 生:赵丽 师:WAY?

生:用力位置不同。

师:对了,但我的告诉你们一个新名词--力的作用点不同。 师:让我们验证一下,拿起英汉大词典竖放分别推上部和底部,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李丽:分别发生翻到和移动。

师:再做,刚才往左推的改为往右推,往右推的改为往左推,看它们倒的方向是否一致?

生:不一致。

师:所以决定力的效果是由。。。。。。。。 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片段三

师:请穿旱冰鞋的同学靠墙并面对墙壁,用力推墙,一、二、推 师:其他同学看到什么?墙倒了吗? 生:没有,同学离开了墙壁。 师:WAY?

生:老师,是不是墙也给人一个力 ? 师:你想得很对。这就是力的相互作用。

师:我们再体验一下,每人用力踢足球,看脚有什么反应? 生:痛

生:物理太有趣了,真应该好好学学。 师:同学们让我们学好物理,去享受生活吧。

五、自我反思

讲完《力及其作用效果》这节课后,针对教学设计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结合评课老师的点评,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是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是直接向学生呈现正确的学习结果,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方法和技巧,避而不谈思维过程中的“拐弯”经历,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对“拐弯”形成正确的认识。本节课采用实验性课堂,由于其全员参与的主动性和思维

活动的积极性,决定了实验活动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本节课就出现了错误的实验结论例如:速度大小的改变也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给漏掉了

二是在这堂课中教师一直是导演,真正解决问题的是学生。设疑性引导,肯定性语言,以降低学生思维台阶。我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做实验,尽可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拓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实验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来自生活,用于生活”。类比以前的探究实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降低了难度,但在施教的过程中,我给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没有照顾到可能有不同想法的这一部分同学来进一步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探讨,以让问题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三是本节课容量大,通过实验和课件展示图片将复杂的问题尽量简单化,创建高效课堂。但由于时间紧课堂练习比较少,对所学知识点还没办法通过练习进行巩固。新课标对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我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争取多听课,多消化吸收别人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转化为自己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83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