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更新时间:2024-02-14 18:32: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教案

张清河执笔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了解顾城诗歌风格。

(二)能力目标

1、 理解诗歌折射出的诗人的情感态度,进而理解诗人与诗歌的关系。

2、 掌握顾城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 分析《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任性”的具体含义。

教学难点:

1、“任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顾城诗歌艺术特点分析。

教学设计:

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完成以下步骤:

1、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以及经历、思想、艺术风格,以知人论世。

2、借助意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童话意境。

3、增强学生的心智,抵御不健康心理的侵蚀。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导语】

十年文革,酿成一场文化的灾难。难能可贵的是,在那样一个盲目个人崇拜的年代里,在那个手举红宝书、跳着忠字舞、看着样板戏的时代里,中国新兴的一批年青而叛逆的“朦胧诗人”茁壮成长。无数青年人随身都带着一个小本子,抄录并背诵着他们最新流传的诗句——虽然很多人说“读不懂”,但是并不妨碍人们追捧。那时所有的报纸副刊都有诗歌版面或着栏目,那时广播节目里播放的是诗朗诵,那时青年人聚会表演节目你可以读一首新诗。著名的诗人开见面会或签名售书,市民会把现场挤得水泄不通,人群中甚至有人不断高呼诗人的名字,他们喊道:“诗人万岁”!朦胧诗人成为当时社会上耀眼的明星。这些诗人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人物有民间歌者海子、孤独的思想者北岛、温情诗人舒婷、童话诗人顾城等。我们这节课就来给大家介绍顾城这位诗人的这首代表作——《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一、 写作背景:朦胧诗简介

作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前期一个最重要的诗歌流派,“朦胧诗”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迥异于传统规范的美学原则和艺术动力。各具艺术才情和个性的青年诗人以丰富多样的诗艺探索为诗歌的深度抒情带来了诸多新鲜的元素。其中,主体意识和现代主义品格是其诗学的核心。在具体实践“人的价值”与诗歌本体的结合方面,“朦胧诗”又形成了几种基本的类型,较有影响者有两类:一是以批判和反抗为价值取向的现代主义诗歌,代表者有北岛、海子等;二是以倡导人性为价值取向的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诗歌,食指是其先驱,顾城及舒婷等诗人的创作,较充分地显示了这一特征。在这类作品中,“情感”所占据的位置至关重要,它既是审美对象,又是运思方式。通过“情感”的倾诉,呼吁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试图找到一种沟通心灵与外部世界的道路。在艺术格调方面,此类创作将浪

漫气质、古典韵致和现代经验奇妙地融为了一体。(摘自张健主编:《新中国文学史 上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301页。)“朦胧诗”作家主要有食指、顾城、舒婷、海子等,他们诗歌创作早在文革后期的“地下文学”中就崭露头角,与当时的主流诗歌显著不同,主要展现当时的知识青年真实心态,其精神意志与艺术手法均不同程度地带有现代主义的手法,主要吸收了西方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等诗歌流派的表现技巧,注重象征、暗示、联想、变形、意象等手法的运用,在美学特征上更加迷蒙、多义,表达了这群诗人对人的本质的现代思考和对人的自我价值、心灵自由的追求,也表现了对于现实的严峻批判、怀疑及对美好境界的朦胧向往。代表作品有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顾城的《黑眼睛》等。(结合幻灯片,介绍以上诗人诗作。)

二、 作者简介

顾城1956年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作。后成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1980年初失业。生活漂泊不定。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 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 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杀妻后自杀,引起很大的舆论争议。

顾城作品主要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往往体现出一种梦幻的、童话般的生命境界,体现了独特的理想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暗含着深沉的、属于成年世界的忧伤。这忧伤是一代人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落差而产生的忧伤,因此,这忧伤沉重最终压垮了诗人,使得诗人走上了“自毁毁人”的道路。

三、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激发情感)

四、作品分析 一般来说,我们赏析诗歌,从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入手。形式上主要看结构,看“领字”,这些便于我们迅速了解诗作大意。而内容上我们则是要通过“意象”,进入“诗境”,也就是对诗人丰富的主观情感世界进行理解和探索。

首先,从结构上看,“任性”二字尤其值得玩味。全诗由九个小节构成,其中三次提到“任性”:诗歌起头诗人就写到:“也许/我只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中间第六节又写到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最后结束时候再次强调“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作者在诗中有意突出“任性”二字,辉映题目。在诗中这三个“任性”,支撑起了整首诗的框架。在结构形式上,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有首尾呼应的效果。

其次,是“想画下”,作为每一段的“领字”,它领属着中间六节的主体内容。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和感受世界,希望用彩色蜡笔在幻想的世界里勾画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人生蓝图,想画下“笨拙的自由”、 想画下“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 想画下“没有痛苦的爱情”??这些画面,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想画下“自由”。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如此恢弘的梦想,不只一次出现在他的诗中。“黑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样的诗句,分明是与混沌现实的决裂。顾城是现实的叛逆者,他只在幻想中生活、创作。诗人,这个特殊的身份,往往拥有最锐利的眼睛,最敏感的心。我相信,顾城分明已经看透了现实的复杂,黑暗,荒谬,肮脏,无耻,龌龊。可他执拗地闭上世俗的双眼,反而睁开了心灵的眼睛,打开诗人才有的那种心灵的窗户,寻找梦想中的洁净与纯粹。

2、想画下“快乐”。“快乐”是这首诗跃动的节拍,诗人正是顺着这个节拍,画下一切想要的东西:想画下“一双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没有痛苦的爱情、快乐的小河、贴着玻璃糖纸和北方童话插图的节日,以及大海无边无际的愉快的声音。??”在诗里,顾城不愿

背负任何公众或历史的负担,扔掉了责任或义务的包袱,寻求自我赤裸裸的“快乐的需求”——青春的生命、飞扬的梦想、纯粹的爱情、持续的温暖、永恒的光明??以期达到返璞归真。

3、想画下“爱情”。这首诗写于1981年,在那个知识分子人文理想得到幻觉式膨胀的年代,尽管顾城已经失业,但他正与谢烨热恋,这使得诗人对爱情充满了童真的信念。他想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画下丘陵——长满淡淡的茸毛/我让它们挨得很近/让它们相爱,”“画下许多因为爱她而熄灭的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对于任性的孩子,爱情只是两个人的事情,像童话中,公主和王子总会走到一起,邪恶者的干涉不过是这首乐曲中的几个华彩。

最后,作者采用“逆挽”的手法完成全诗的结构,形成矛盾张力。所谓“逆挽”, 是一种反差强烈的诗文结构法,主要是指在一首较长的诗作中,后面的句子逆前面句子内风格特点而挽向相反的一方,从而使前后句子的风格大异其趣。然而,与传统的几乎全是由平、俗挽向奇、雅的作法不同,本诗却是由奇、雅挽向平、俗。前面七节,呈现出一个任性的孩子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美好的画面,如果谁能不为之心动,那么他真的不该拥有读诗的权利。但是在最后两节,作者亲手撕毁了这如诗如画、童真美好的梦幻,把我们硬生生带到了残酷的现实中,顾城亲手制造了幻想,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将它撕破。它给了这个孩子那么多美丽的梦,却不让他拥有“一个彩色的时刻”来实现这些梦。面对残酷现实,顾城无法采取其它的报复行为,他只有撕裂自己,他只能以自己梦的逃亡作为对现实的微弱的反抗。由于“没有领到彩色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时刻”,诗人在灿烂的想象中画下许许多多的温暖与甜蜜后,更加确定自己是一个孩子,而且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清醒让顾城走向了绝望。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内容上赏析这首诗。我们一般从“意象”入手。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寄托的对象。通俗地说,就是诗歌中具体的形象,是诗歌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通过分析意象理解诗歌的内涵。诗歌不开意象。在诗歌的长河里,一些诗由于其卓越的典型化的意象而不朽。然而,顾城的诗里,我们却找不到某个特定的意象,找不到诸如北岛的红帆船、余光中的红莲、海子的麦地等此

篇二:论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论《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意象与情感

10涉外2班 崔晓燕 13号

初读顾城的作品就是《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读完之后我颇有感想。他的作品让我感到有一种很纯很唯美的向往,一种让人不忍去打破的期盼,尽管很虚幻,很不现实。他的笔触很是细腻,让人感觉就好象真的出自一个孩童之手,充满了稚气。

在这首诗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的意象。纵观全诗,每一节都有意象。但是不难看出,正是因为他用了很多,所以在他的诗里没有一个特定意象。

一双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没有痛苦的爱情、淡绿的夜晚、快乐的小河、贴着玻璃糖纸和北方童话插图的节日……,所有这些意象在一支虚构的画笔下涌动着,而且都代表着美好的存在,可见在诗人的内心有一片澄净的乐土,装载着一切美好的向往。诗人还为自己构想了一个理想恋人的幻象:穿着秋天的风衣,被燃烧的烛火和枫叶所照亮,四周环绕着爱她却又得不到她的许多男人。在了解到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后,我知道他正处于一段情感中。我所不能理解的也正是这里,既然他已经有了一个实在的灵魂,但为什么又寻找另一个女人的幻象呢?整首诗中给人感觉似乎就是充满了虚幻,有一种唯美却始终不能成为现实。在顾城笔下,羽毛和树叶是属于天空的。羽毛脱离了翅膀,不能再飞翔,没关系;树叶从树枝陨落,不能再呼吸,没关系——它们还拥有天空,天空是它们表演的舞台;夜晚是淡绿的,像苹果,温馨又和谐;有露水能看见的微笑,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这就仿佛清晨的阳光,微弱慵倦,没有力气,但她悄悄拉开窗帘的一角,打在你半边的脸颊上,给你最初的温暖,深刻至心底……

“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

从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这是诗中的一节。在这一节中,顾城选取树熊这一意象作为自己的自画像。这是诗人的一段幻想,但在我了解到世人的生平经历后,我却不得不承认他对自身命运的惊人的预兆力——十年以后,他真的进入树熊出没的澳洲,居住在维多利亚国家新西兰的丛林旁,并且最终在那片丛林里长眠和安息。这种先兆力在顾城的许多诗篇中都有显现,它使我们看到命运之手的严酷。

再来谈谈这首诗的情感。其实在开头我就已经写到,他有一种渴望,一种追求。他是作为“东方民族”个体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作为流亡者的对“大海”的无限渴望,以及“涂去一切不幸”的浪漫主义者。有人称顾城是“童话诗人”。其实不假,在他的诗歌中他总是营造出一种童话氛围,这也说明了他是脆弱的。无法在现实中获得自己想要的,或许他挣扎过,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逃避,无疑从这里我们看出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在整篇诗中他总是不断的在强调“我任性”,与其这样说还不如就说他逃避。他是矛盾的,明明只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却偏偏不肯去面对去正视。总的来说,诗人是在现实中逃避式的“追求”自己的理想。

以上就是我对这首诗意象与情感两个方面的分析。

篇三: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顾城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顾城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画下想象中 我的爱人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7h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