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殖民翻译研究中的杂合

更新时间:2023-09-07 02: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后殖民

论后殖民翻译研究中的杂合

摘要:在后殖民的翻译研究中,“杂合”作为一种新的翻译策略,是必然会在语言文化的交流中出现的。在经过归化和异化

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之后,杂合因经过对语言文化的有效吸收和融合,获得一些新的不曾具有的优点,也为更多的翻译研究者所提倡。适度的杂合能实现对弱势文化的优化与超越,对强势文化的抵抗,也是后殖民语境下弱势文化由弱变强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杂合;翻译;文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后殖民研究在我国的人文科学领域呈

现热门之势。而后殖民翻译研究,在众多的后殖民研究成果中,属小荷才露尖尖角;然而其新颖独到的视角和锋芒尖锐的批评使得翻译研究者越来越深入其中。谨以本文所浅谈的杂合理论作为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研讨和尝试。

一、后殖民主义和后殖民翻译研究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西方文化界和文学理论界异军突起、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新理论思潮之一,它以萨义德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1978)的出版为成熟的标志。作为一种激进的理论批评话语,后殖民理论首次将西方对东方进行文化殖民的事实及后果纳入其研究范围。作为一种多元文化理论,其深受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的影响。它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以及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家民族文化等问题在后殖民语境中的新面目。可以说,后殖民主义关心的是文化地位的差异以及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权力斗争。后殖民中的翻译研究也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该理论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审视不同历史条件下翻译实践,认为不同的文化间存在着权利差异;关注隐藏在译本背后的两种文化间的权力斗争和权力运作,旨在通过描述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种族和不

同语言间的不平等、不对称的关系来深化对翻译实

践的认识。其最直接地建立于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之上,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先导,借助新历史主义的历史描写的方式观察、研究和解释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自觉与不自觉的价值取向、翻译行为和策略选择。在后殖民研究视角下,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翻译作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文化帝国主义思想观念及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对外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

二、翻译中“杂合”的必然性

杂合理论,在后殖民研究中,已给予翻译研究以新的启迪。“杂合”(hybrid)这一术语最先应用于生物学领域,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记载,指“不同种、属的两种动物或植物的后代”。汉语中一般译为杂交。后来电子学等其他自然科学的学科也使用了这个概念。“杂合”在这些学科中都是指具有发生交流的两方的特点,但又与两方都不相同的混合体,而且这种混合体还具有其母体各方不可比拟的优点。英国著名后殖民主义理论大师霍米 巴巴(HomiK Bhabha)将“杂合”(hybrid)的概念引入后殖民主义研究。他在其代表性著作《文化的定位》(TheLocationofCulture,1994)中阐释:“杂合性”(hybridity)是“殖民权力生产力的标志,它表现出了所有存在于被歧

*

收稿日期:200706作者简介:姜蓓蓓(1981

后殖民

第3期姜蓓蓓:论后殖民翻译研究中的杂合89

视与压迫场所中的必然变形和置换。”“杂合化”(hy-bridization)则指的是“不同种族、种群、意识形态、文化和语言互相混合的过程。”巴巴反对传统翻译理论研究中僵化的二元对立(归化/异化),认为在二元对立的两极之间存在着一个“第三空间”。当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进行交流时,双方如果不是在一个“第三空间”进行“谈判和翻译”的话,是不可能获得相互理解的。这个“第三空间”的语言和文化产品就是经过杂合化的产物。

各民族文化都会与其他某种文化发生联系,而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在翻译过程中,用一种语言文化把另一种语言文化的文本再现出来,译文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两种语言、文化的特征,也就必然会出现两种语言文化的“杂合”现象,尽管杂合的程度不尽相同。所以,“杂合”是文化的重要特征。翻译中文化“杂合”的微妙作用不仅在于通过沟通来增添“普遍性与共识”,而且通过移植把异质文化的陌生性转移过来,促进本文化对他文化的容纳、借鉴和吸收。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往往存在着显著差异,两种语言系统之间也不存在完全对应的关系。不同的文化源流,不同的语言结构,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语言之间的异质性、差异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杂合”是译文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翻译的现实过程中,有很多译者试图用地道的目的语进行翻译,并力图把原文中所有的差异性都化解掉,但在多数情况下译文还是会带有原文的痕迹。不是译者能力不够,而是有些语言、文学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叙述模式、语言结构和文化渊源,而这些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在译文中反映出来。更言之翻译的目的在于将他文化中的差异性传达过来。翻译交流或(跨)文化交流之所以产生,正是为了满足文化的需要。所以当译者要想把具有异质性和差异性的原语文本用目的语语言再现出来,则应尽可能多地传达原语语言信息、文学和文化的“陌生性”,而各种文化应通过翻译这一媒介进行交流、互补乃至融合,形成世界文化“多元互补”的格局。

域文本的“陌生性”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翻译策略,倾向于用译入语文化的成分来取代这些成分,很少保

留异质性的成分,不利于译文的杂合。异化法(for-eignizingmethod)是指译者为了故意对目的语文化的规定进行冲击而保留原作中的一些“陌生性”的翻译策略,倾向于把原文中的异质性成分引进到译文中来,通常会使译文变得杂合。译者在文章翻译的过程中对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策略的运用决定了译文杂合度的高低。若文章的翻译主要采用归化的策略,就决定了译文的杂合度低,可接受性的译文是归化的结果;相反文章的翻译以异化的策略为主,译文的杂合度就高,充分性的译文则是异化的展现。而译文读者的感受也能判断译者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采用。但实际上任何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两种翻译策略,无论是表现在语言形式上,还是体现价值取向中,甚至是展现在翻译技巧里,都顺其自然地会向目的语输入一种文化他性,都会对目的语文化的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产生文化的杂合,那么一种文化相对于另一种文化而言在“异”的程度上也是变化的。

通过杂合来加以审视归化与异化的问题,两种翻译策略都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使用的,这也更加符合文学翻译的规律。杂合到一定的程度和形式之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不再受限于原语言的形式,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把原文的内容和思想行云流水地用目的语表达出来。而这就是现今翻译界比较推崇的一种“再创造”翻译策略,其看似和杂合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再创造”并没有排除杂合的可能性。“再创造”并非任意自由,而是有很多限制因素,许均先生曾强调,“再创造”有一个度的问题“总有个依据,要有个分寸,要尽量避免增加原作没有的东西”。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是异想天开地进行再创造,而是在有限的基础上脚踏实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也要考虑原语言的表现形式和词句的独特之处,译文杂合的可能还是存在的。正是因为在杂合的基础上能动地进行“再创造”、“再创造”中又杂合的翻译策略,译文才更具活力和可读性。

四、翻译中“杂合”的度

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交流,杂合不仅是必然存在的,而且还是最好的文化交流方式。“杂合”的文化往往是对目的语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升华。在翻译外国作品的实践中,多数译者提倡使用异化策略,以丰富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不能为了刻意强调文

三、“杂合”中的翻译策略

“归化”、“异化”是两个动态的翻译的转换策略。

而杂合与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根据文努蒂的界定,归化法(domesticatingmethod)是译者为了制造出透明、通顺的译文而将异

后殖民

90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

化的纯洁性,而对外国文化中的表达方式一律采用排斥的态度。因为,只有适度的杂合,外来文化才有

可能最终为本国文化所吸收、融合,实现对原有文化的优化与超越。但要把握好“杂合”的度的问题,对“杂合”应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并不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不顾目的语语言、文化的规范而生硬地将原文照搬过来,制造出“拗口”的译文,因为过分的“杂合”往往无法为目的语文化中的各种规范所接受。

例如在近两年国内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各类选秀活动中,就涌现出来许多闻所未闻的表达方式,中文里原本就有歌迷、影迷、戏迷、球迷这样的地道的对各种各样偶像、明星和名人的喜爱和崇拜之情的表达方式,但是不知从何时起国内众多媒体受到了某种魔力的驱使,或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另类口味和无厘头时尚而将已有且规范的表达方式顺水推舟地音译为“粉丝”(fans),“fans”一词根据《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为:运动、表演艺术、或某名人的)热心的追随或支持者;迷。很明显,两方面都是意译。而“粉丝”根据《新华字典》的定义为“某些淀粉制成的长丝状干食品,用温水浸泡后再烹制成需要的食品”,在引入外来语后,“粉丝”则成了所有崇拜者的代名词。更有趣的是,“玉米”不再仅是一种通常穗大,穗上生谷粒的杆谷类禾草,现在更是指李宇春的歌迷,即“宇迷”的代称;一种用醋、辣椒等作料凉拌着吃豆制食品——凉粉,人们体会清凉时,又不禁联想到自己会是张靓影的倾听者吗?外来语“fans”就这样杂合地音译为“粉丝”后,再经过目的语自身的杂合创造便被赋予了各种与食物相关的具体含义。现实中一些特定的语言使用群体在口头表达上中英文不伦不类的混杂,在书面表达上胡乱借鉴的表达方式是有欠妥的。反映到“杂合”度上的问题后,语言表达要规范且符合整个群体的习惯。所以在引进新的词语和表达形式的过程中,要注意逐渐改善,使本国语言文字更加充实和富有表现力。任何民族都不能使自身文化面临被边缘化、被外化、殖民化的局面,也不能为了名正言顺的语言“纯洁”问题而拒绝吸收泊来的东西。而是使目的语的文化与原语文化进行真正意义的接触、碰撞、融合。

势文化造成强烈的冲击。从总的情况来看,各文化的输入和输出是极不平衡的,英美等西方国家在政

治、经济上长期居于中心地位,从文化角度而言势力是最强大的,在世界上无疑也占据了主导地位,因而文学作品也被其它文化翻译得最多,而其他文化的输入就少。翻译使东西方语言文化的等级秩序进一步加剧,西方文化的地位则进一步被稳固,而东方文化从而进一步被边缘化,落后、神秘、野蛮的东方形象被进一步合法化,东方文化应有的成就被渐渐忽略和遗忘,失去了本身的价值。西方人心中不合理的观念和看法先入为主;最可悲的是东方人也被同化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其结果是东方人的声音不断被压抑,成为一个“沉默的他者”。东西方文化的杂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弱势(或殖民地)文化和强势(或宗主国)文化中都有杂合。著名的后殖民主义学者尼南贾纳(Niranjana)呼吁要给翻译重新定位,把翻译当作一个抵抗和转化的场所。而另一位后殖民翻译理论家韦努蒂(Venuti)也认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翻译活动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流,存在着文化霸权主义,他指出归化的翻译策略与文化霸权相联系,号召译者采取抵抗式的翻译策略,强调英语译者借用处于边缘、弱势地位的语言和文化形式,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标新立异,挑战和修改人们普遍接受的规范,阐述自己的不同意见。并无绝对的归化和异化之分,只是杂合的程度不同,所以杂合似乎为弱势文化逃脱强势文化的压迫和殖民文化的控制提供了一条更好的出路。在后殖民语境下,不管是客观形势造成的杂合,还是经过主动选择的杂合,杂合过程对瓦解宗主国与殖民地,或西方强势文化与第三世界弱势文化之间的对立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弱势文化可以通过“杂合”改写强势文化的文化霸权地位,使西方文化“地方化”。

第三世界译者应能动地承担起让西方世界了解真正的东方而不是殖民体系下建构出来的“东方”的历史重任。在尊重他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译者尽力做的就是大量翻译或重译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众所周知文化本无优劣之分,世界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文化交流只有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才能称为真正意义的文化交流。对广大第三世界和东方学者而言,在面对强势文化时要有高度的民族自信心,翻译西方文本时不一定要亦步亦趋,采取杂合的“适度”和“忠实”策略,既保留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以批判的态度取其精华,去

五、“杂合”——抵抗强势的手段

殖民地可以通过“杂合化”颠覆殖民文化的霸权

地位。杂合并不是在殖民活动中或后殖民过程中才出现的,由于杂合化是文化的重要特征,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不平衡会加剧文化杂合,从而对弱

后殖民

第3期姜蓓蓓:论后殖民翻译研究中的杂合

2005.

91

其糟粕,为我所用。要让西方世界了解真正的东方,让他们认识到第三世界国家同样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正在创造着多姿多彩的文化,从而消解“西方”这一中心,建立起文化多元主义。

[6]黄牡丹.后殖民视角下的“杂合”:陌生化的张力[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7]李成坚,邓红.杂合中建立第三空间——从霍米 巴巴

的杂合理论看谢默斯 希尼的《贝奥武甫》译本[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

[8]尼南贾纳,特贾斯维莉.为翻译定位[M].袁伟,译.许宝

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01.[9]Niranjana,Tejaswini.SittingTranslation:History,Post-structuralismandtheColonialContext[M].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2.

[10]Simpson&Werner.TheOxfordEnglishDictionary[M].Oxford:ClarendonPress,1989.[11]苏琪.“他者”的抵抗——论后殖民语境下翻译对“东

方”形象的消解[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

[12]孙广治,韩冰.谈谈翻译中的杂合问题[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1.[13]孙会军.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阈下的翻译研

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4]韦努蒂,劳伦斯.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M].查正贤,

译.许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5]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6]余美.翻译:面对文化杂合与文化失衡[J].同济大学学报,2004,6.

[17]余美.文化杂合与失衡背景下的翻译[J].上海大学学

报,2005,1.

[18]张京瑗.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9.

[19]周雪.文化“杂合”现象与翻译策略[J].信阳农业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5,4.

六、“杂合”的结论

翻译是文化之间交流的媒介,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中的“杂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翻译研究的新视

角。杂合是翻译的必然结果,杂合的译文往往是对目的语语言的优化;还如巴巴所指出的,“杂合化”更是对殖民地对殖民文化的霸权地位进行颠覆的一种策略。殖民文化和被殖民文化在殖民历史中杂合,从而建立起一个模糊、“发声的第三空间”。经过杂合化了的第三空间,可以动摇关于“霸权”、“始源”的信念,从而最终瓦解帝国主义话语提出其优越性声明的基础本身。所以只有把“杂合”思想运用到翻译理论与实践及文化构建中去,我们的文化才不会遭到“殖民化”,而且会走向新的辉煌。参考文献:

[1]Bhabha,HomiK.TheLocationofCulture[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4.[2]Robinson,Douglas.TranslationandEmpire[J].Manch-esterSt.Jerome,1997.

[3]金敬红.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04,2.[4]BassnettS,TrivediH.PostcolonialTranslationTheory

andPractice[C].London&NewYork:Routledge,1999.[5]韩子满.文学翻译杂合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

OnHybridityofPostcolonialTranslation

JiangBeibei

(DepartmentofTranslation,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999077,HongKong,China;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ForeignTrade,HunanInstituteofEngineering,Xiangtan411101,China)

Abstract:Inthepostcolonialtranslation,hybridity,asanewtranslationstrategy,isaninevitablephenomenoninexchangeofcul-tureandlanguage.Throughthechoicesbetweenforeignizationanddomestication,hybriditycouldacquiresomeunexpectedvirtuesbyeffectiveabsorptionandfusionofcultureandlanguage.Moreandmoretranslationresearchersadvocateit.Moderatehybriditycannotonlyachieveoptimizationandtranscendencetoweakculturesandresistancetostrongculture,butbetheonlypathtotheintensificationofweakcultureinpostcolonialperspectiveaswell.

Keywords:Postcolonialism;Hybridity;translation;culture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7c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