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学校公开课

更新时间:2023-10-07 21: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课内的文言知识点。

2.理解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3.欣赏体味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学习重点】

1.掌握课内的文言知识点。

2.理解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学习难点】

3.欣赏体味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学习方法】 文本研习,诵读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的心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梦想,他也一直为这个美丽的梦想努力奔走,游说诸侯。在他52岁的时候,他来到了魏国,与梁惠王展开了对话,他是怎样向梁惠王说出他的美丽梦想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寡人之于国也》,走进孟子的理想国。

(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案反馈 【预习自测】 一、字音 好( )战 数罟( )( ) 弃甲曳( )兵 胜( )食 .....衣( )帛 鸡豚( )狗彘( )之畜( ) 孝悌( ) .....颁( )白 然而不王( )者 饿莩( ) ...二、梳理字词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河内凶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弃甲曳兵而走 ..(4)或五十步而后止 .(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2.找出词类活用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1)填然鼓之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树之以桑

(4)七十者衣帛食肉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王无罪岁 3.解释重点虚词 以:

1

(1)请以战喻 (2)树之以桑

(3)以五十步笑百步 (4)斧斤以时入山林

4.指出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类型 (1)非我也,兵也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树之以桑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未之有也 5.翻译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三、质疑释疑,合作学习 (一)正确率较低的题目 1.注音

弃甲曳兵( ) 胜食( ) 2.词义

或五十步而后止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词类活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文言句式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树之以桑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未之有也

(二)疑问最多的地方 5.之

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加少 填然鼓之 6.而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7.(1)尽心焉耳矣 (2)斧斤以时入山林

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是什么句式?怎么翻译?

2

要求:1.积极讨论,随手记录。

2.把自己原来不理解的,现在已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加深印象吧。 3.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下来或问老师。 3.快速认真。

(记载了孟子“仁政”“民本”思想文字跨越千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积淀中的经典。)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2.回答:

梁惠王就什么疑问向孟子讨教的? 孟子给予梁惠王哪些具体的建议?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改称梁惠王。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梁惠王急于招贤纳才,寻求救国治国之策,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四、浏览全文,回答问题

梁惠王就什么疑问向孟子讨教的?孟子给予梁惠王哪些具体的建议? 明确: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民不加多。(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教师补充背景:为什么梁惠王就这一问题向孟子提出了疑问呢?请看战国形势图,各诸侯国国君为了扩张领土,不断的发动战争,可以说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野”。人口大量减少,劳役繁重,生产力遭到破坏,兵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在当时这个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有大量兵源,谁就能富国强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其目的就在于增加人口,为他成就霸权。而孟子呢,他是极力反对以武力来征讨天下的,他用一生的精力推广他的“仁政”“民本”思想,那么,他给予梁惠王那些具体的建议呢?) 明确: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王无罪岁

(齐读,特点:排比) 六、品读课文,文本研习

1.孟子提出的这些建议,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请就你理解较为深刻的一句,谈一谈你的看法。明确: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去服役,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

(君主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做事要有限度,联想“则思三驱以为度”,对于自然资源,要取之有度,才能用之不竭。)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百姓丰衣足食,才会安居乐业。)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重视教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不做表面功夫,切实深入民众,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休养生息,珍惜资源,减少徭役,爱惜民力,重视教化,广布仁德,这些都是孟子“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孟子认为做到了这些,就会怎么样呢?齐读“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这也是孟子心中的美丽梦想。在那个各个诸侯国都以武力争夺天下的时代,孟子的这种理想确实是老百姓心中的理想天堂!孟子的理想是根植于“民众”的,所以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让我们看到了孟子那颗经世济民热血沸腾的心,这也是他的崇高之处。)

拓展延伸: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梦想,那么,现在的你有没有这种梦想呢?(有)时至今日,你觉得这个梦想离我们是慢慢近了,还是愈发遥远了?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自由回答)

解读十七大报告,关键词有“民生”“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基本指导思想“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 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2012年,十八大,胡锦涛主席提出“美丽中国”的理想。“让山绿起来,让人富起来”)

教师小结:有些梦想,已经实现;有些梦想,正在实现;有些梦想,有待实现。我们和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有着共同的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富有的,美丽的国度。同一个梦想,同一片中华大地,需要我们用同样的热血去实现。

孟子的思想跨越两千多年,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你能把这跨越两千多年的思想光辉,背诵下来吗?

2.同样是要“天下之民至焉”,梁惠王要的是靠战争来争夺霸权,孟子提出以

4

仁政来让老百姓归顺,梁惠王和孟子的主张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如果一开始就说出他的想法,他能接受吗?那么他是怎样向梁惠王一步步地宣传他的思想的呢? 明确:

(1)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主张,而是用了一个比喻,评价梁惠王的做法是“以五十步笑百步”。(抓心理,投其所好)

(补充: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与邻国相比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区别。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2)孟子抓住梁惠王渴望民众拥戴的心理进行诱导,采用排比的手法,给他描绘出“仁政”之后百姓安乐殷富的景象,促使他实行仁政。(展蓝图,引君入瓮))

(3)采用对比手法,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这样无可辩驳的事实批驳了梁惠王所谓的“尽心”,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样荒唐。(击现实,一针见血)即使历史之河流淌了两千多年,我们读他的文章仍然感受到他身上的浩然正气。

教师小结:孟子用心他敏捷的思维,雄辩的言辞,向梁惠王传达了他心中的理想王国。这样的理想在一个以武力争夺天下的时代里,很难被接受。然孟子,在一次次碰壁之后仍然不遗余力的为为民奔走,为梦努力。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这些文字,重温他的思想,感受它的正义,体会他的担当吧!

【当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憾:不满。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 .

D.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畜:牲畜。 .2.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B ) A.弃甲曳兵而走 B.寡人之于国也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斧斤以时入山林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虽董之以严刑 则移其粟于河内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5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⑧ D.②④⑤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B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客有吹洞箫者

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D )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6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⑧ D.②④⑤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 B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客有吹洞箫者

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D )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73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