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阅读备考小建议

更新时间:2024-05-29 20: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言阅读备考小建议

文言虚词是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命题一是单独设选择题,多与教材相结合,要求辨别意义和用法的异同;二是在文言文翻译语句中出现,要求根据语境判断用法和译出意义,并作为采分点。

一、根据难易分三级

第一级,容易掌握的六个:也、乎、所、与、若、者

这六个虚词在考纲规定的十八个文言虚词中用法相对较少,意义也较单一,高考涉及的几率不是很高,其用法意义的不同很容易辨别。“也”、“乎”主要用语气词,要根据语境辨清停顿、判断、陈述、肯定、祈使、反问、疑问等语气;“所”字的主要用法是表和“所字结构”;“与”字作虚词,可根据其前后内是否属并列关系,分清是连词还是介词;“若”字主要可译为代词“你”、假设连词“如果”、动词“好像”等;“者”字作助词,主要可译为“??的(人、东西、事情)”,难点是帮助定语后置,如“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第二级,比较容易的六个:而、于、何、且、焉、则

这六个虚词,其意义和用法相对于第一级要复杂一些,有的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语句翻译中也常出现。“而”字只作连词,可通过分析其前后的内容是何种关系,然后用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连词译出。“于”只作介词,其中表被动和表比较两种用法根据语境不难辨别翻译,难点是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在、从、到)、范围(在??方面、从??中)、对象(向、对、对于、给)、原因(由于)等。“何”字要区分疑问代词(多译为“哪里”“什么”)和疑问副词(多译为“怎么”“多么”)。“且”字作连词,要根据其前后内容分清是递进、转折、让步关系中的哪一种;作副词要区别“将”、“将要”和“姑且”、“尚且”。“焉”字主要有三种用法:句末语气词,代语,兼词。“则”字作连词,根据前后内容,分析是并列、假设、转折、选择等关系中的哪一种;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表示确认,可译为“就是”。复习时可从教材中选取典型例句,辨别用法,牢记意义。

第三级,难度较大的六个:乃、其、之、因、为、以

从近年高考看,这六个虚词在试卷出现几率很高。就选择题而言,2012年有九套试卷考查了“以”字,七套试卷考了“为”。就翻译而言,2012年文言文翻译考题中涉及“之”“以”“其”“为”的就有十多个。可以说,这六个虚词既是难点也是重点,我们不仅要辨别用法,还要根据语境恰当地翻译。

二、根据作用分四类

1.指代类:焉、其、若、之、乃、而、其、何、是、斯

作为指代类的虚词,要分清是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还是疑问代词,如果是人称代词,还要分析是第几人称,是否为物主代词;如果是指示代词,要进一步分析是远指还是近指。翻译中出现这些代词,一定要根据上下文判断清楚所代的是何人、何物、何事,并准确翻译出来。“是”、“斯”是古代汉语中较常见的代词,可译为“这”“这些”。

2.语气类:也、乎、焉、为、何、其、与(欤)

就语气而言,大致有陈述语气、判断语气、肯定语气、祈使语气、停顿语气、感叹语气、疑问语气、反问语气、商量语气、揣测语气等,一个语气语可表示多种语气,有的可用现代汉语相对应的语气语译出,有的不必译出。语气助词一般可译为“啊”、“吧”、“呢”、“吗”等,语气副词可译为“多么”“怎么”等。“其”作语气副词是个难点:加强祈使语气,可译为“可”、“一定”、“还是”;加强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可能”;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怎么”、“难道”。

3.组合类:以、于、与、因、为、所、者 “以”、“于”、“与”、“因”、“为”常用在名词、代词之前,与其组成介宾短语,或引

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根据、目的等,或表示比较、被动。区别用法的异同,一看该介宾短语与动作行为的关系,第二,可用翻译为现代汉语后的词语进行比较。

4.连接类:而、以、若、因、与、且、其

连接类虚词的语法功能是连接词、短语和句子,复习时要根据连词前后的内容,分析是何种关系。连接词前后内容的关系一般有并列、顺承、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目的、选择、修饰等关系,可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连词翻译。

三、分清虚实记五个:与、之、因、为、以

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好多虚词又兼有实词的意义,在考纲规定的十八个虚词中,“与”“之”“因”“为”“以”还作动词或名词,当句子中出现这些词时,首先要分清是实词还是虚词。

“与”除作连词和介词外,还作动词:

1.给予,授予。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结交,亲附。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参加,参与。骞叔之子与师。 4.赞许,同意。吾与点也。

“之”除作代词、助词外还作动词“到”、“到??去”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因”除作介词、副词外,还作作动词“沿袭”,如“蒙故业,因遗策”。 “为”除作介词、语气词外,还作作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2.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非为(是)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当)。 “以”作名词,可译为“原因”,如“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四、注意特殊拓展掌握六个:焉、盍、诸、相、见、莫 文言文中有许多合音词,也叫“兼词”,即一个字兼有两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如焉、诸、盍、敢、胡、旃等。这里我们提出必须掌握的三个:焉、诸、盍。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另外,“相”、“见”在文言文中出现也很多,它们不是代词却能根据语境译为“你”、“我”“他”,用法很特殊。“莫”是一个特殊的代词——不定代词,翻译时也须留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6y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