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行教材(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前行广释全部思考题及解答(仅供参考)
更新时间:2024-06-24 01: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前行广释》思考题及解答(仅供参考)
第一讲 思考题答题
1、你对《大圆满前行》有哪些认识?堪布仁波切在课前提的两点要求,你自己能否做到? 答:
1)这个法在藏传佛教中极为殊胜,它汇集了各大传承上师的教言,犹如装满宝藏的仓库般,只要一开启,每个人均能各取所需,得到与自己相应的调伏烦恼之法。所以,能有幸学习这么好的论典,应该是自己莫大的福报。 2)两点要求为:
一、希望大家学习期间善始善终、圆满传承,明白《大圆满前行》从头到尾到底讲了什么,每个词句的含义是什么,它所表达的意义自己能否做到……这些方面详详细细去思维。 二、要修持《大圆满前行》,不能只是文字上听了、意义上懂了,更需要在实际行动中,把它的内容贯穿于心,通过修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来调伏自己,让自己的相续得以转变,变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修行人。 3)愿我时时祈祷三根本及三宝:?请赐予我加持,愿我学这个法传承圆满,自相续与法完全相应,与往昔持明传承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始终以这种虔诚的心祈请一切出世间圣者,他们智慧的光芒定会照射到自己信心信心的白莲,令其超越一切违缘而绽放,并散发出开显解脱的芒香。
2、解释题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 答:
大圆满:是藏传佛教中至高无上的法。谁能通达轮涅所摄的万法摄于自己心中,光明的心与空性的心无二无别,谁就证悟了大圆满。
龙钦宁提:传承历史上,大圆满的分类特别多,概括而言,有布玛心滴、空行心滴、龙钦心滴。其中龙钦心滴,是将布玛木扎的《布玛心滴》、莲花生大士的《空性心滴》归纳起来的甚深窍诀。
前行:修任何一个法,无论是显宗、密宗哪个教派,只要你想得成就,首先必须具备最初的前导,否则,不会有趋入正行的资格。
引导文:就像去往某地需要向导一样,我们要想修前行法门,则需依靠本论文字作指引。通过学习它的词句和内容,能明白很多以前不明白的道理,找到真正的解脱方向。
普贤上师:华智仁波切对自己的根本上师如来芽尊者有极大信心,认为上师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 言教:此引导文是依如来芽尊者口传教科言,不增不减记录下来并汇集成文,是前行教言的一个备忘录。
3、当今时代,很多人不修前行就直奔大法,对此现象你有什么看法?修持前行,对一个修行人来讲有何必要?请谈谈你自己的感想。 答:
这种直奔大法者有时依靠上师的加持,当时感觉不错,似乎通达了密法或禅宗的最高境界,但由于没有稳固的前行基础,尤其是缺乏共同加行中的看破今世,以至于处处贪图暂时的名闻利养,这样下来,修行绝不会长久,最后有些出家人还俗了,有些居士生邪见了,很容易误入歧途。有些人上半生修行非常好,但因为没有打好前行基础,到了下半生,很可能对佛法生邪见,自己尚且无法解脱,更不要说以大悲心去利益众生了。反之,若一开始就把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修得非常圆满,那么上上的功——对三宝的信心、利益众生的菩提心、积累资粮、忏悔业障等,自然而然可以显现出来。
前行基础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但有此上师显现上不是特别重视。其实,除了个别利根依靠上师加持可速得成就以外,对大多数人来讲,还是需要修前行。修持前行能把基础打得扎扎实实,并完全依此而成就。法王如意宝的弟子那么多,弘法利生的能力如是强,却不会让世人产生邪见、毁谤,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上师合格的传承弟子很谦虚,不会到处宣扬自己证悟了、能看到他人的前世后世。而这一切如法的言行举止,归根结底来源于前行的修持。
4、华智仁波切在造论之初,为什么写那么多顶礼句?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答:
为了在造论过程中遣除一切违缘、增上一切顺缘作者作这么多的顶礼句。这些上师具足通达一切万法的智慧与利益一切众生的大悲,而智慧与大悲又是一切功行之根本,所以,这些上师该有的功德都具有了,作者在他们足下恭敬顶礼。
作为后学者,通过随学顶礼祈祷这些传承上师,相续中的烦恼通过上师的加持即可遣除,智慧和大悲无形中会自然出现。为此,我们应时常祈祷上师三宝。
5、请详细解释什么叫“三大传承”?为什么要了解这些?你平时是如何祈祷传承上师的? 答:
1)所谓的?三大传承?,即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
如来密意传:佛陀以无言语、无表示的方式传授诸法,使如海眷属现前了实相密意,断证功德与本师成为无别。 持明表示传:持明上师不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法,仅仅以身体的表示,比如直指虚空等,就能使弟子证悟法性,上师的境界全部融入弟子心中。
初特伽罗耳传:莲花生大士来藏地之后,依靠语言、文字来口耳相传,令弟子领受法义,依此实修而成就。
2)饮水思源,我们一切的改变和证悟,其加持的来源无非包括在三大传承中,因此,对三大传承上师一定要以虔诚信心恭敬顶礼。科学家发明一件只利于今生的东西,后人在使用的过程中,常会随念他们恩德,而传承上师给我们带来的利益,不仅是今生的快乐,而且是生生世世的快乐,有远见、有智慧的人更要有强烈的感恩之心! 3)时常会祈祷根本上师,祈祷时观上师为上师诸佛菩萨的总集,三宝的总集。
第二讲 思考题答题
6、《大圆满前行》的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是否只是前行法?为什么?
答: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共同外加行、不共内加行,以及教言的支分——捷径往生法。
此引导文圆满包含了释尊八万四千法门的精要,从理论和实修相结合的角度讲,也囊括了两位全知所传下来的论典——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和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比如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很多道友也都学过,华智仁波切在《窍诀金钥》中赞叹道:?如来诸宗无谬具,如此善说前未有。?它圆满具足佛教各宗各派的无谬教言,如此善妙的论典,在人类历史上旷古绝今、前所未有。他还说:?九乘佛皆居此。?所有九乘次第的佛法都居于《心性休息》中。而这些论典的窍诀精要,全部汇集于《大圆满前行》中。故本论是一切佛法的精要、一切佛法的总纲,依靠它,今生就能获得圆满正觉佛果。所以不要以为?这个法是前行啊,不一定殊胜?,实际上它具足一切圆满的教言,既可以算是前行,也可以算是正行。
7、本论是华智仁波切怎么样造的?你对此有哪些感触?
答:这部论典不是华智仁波切随随便便臆造的,而是他按照根本上师如来芽尊者的传授,一字不漏记录下来的。他在结文中也说:?我原本十分精通繁冗的词藻学,也十分善巧绘制诗韵的彩虹图,可这些并非大恩上师的口传教言,故而在我的论中未掺杂自己分别念所造的文字。?因此,所有内容均是如来芽尊者的无谬口传,华智仁波切在其座下听闻二十五遍以后,才汇集成了这一部《大圆满前行》。
古大德的闻法精神与我们确实不同。现在有些人不要说听二十五遍,仅仅听了三四遍,再听就觉得不耐烦了——?怎么要讲《大圆满前行》呀!?这种心态是不合理的。对本论,你也许文字上过得去,但内容不一定完全通达,反复听闻还是必要的。
8、有些人认为,闻思太多了只会增加分别念,故而听一两部法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是否正确?请以你自己的体会进行说明。
答:这种想法没有必要。在蒋扬钦哲旺波尊者的传记里,说他一辈子听法七百多函!短暂的一生中,很多人不要说七百多函,连七十函也没有;不要说七十函,连七本书的传承也没有圆满过。有些人学一两部论典就满足了,这种心态要不得,学佛应该有强烈的渴求心,不能得少为足。若是世间的妙欲,大可知足少欲,有一间房子就够了,没有必要贪太多,但是对于佛法,应该欲望越大越好——学了一本书肯定不行,还要学一本;这法听过一次不行,还要再听一次;五十万加行修了一次不行,还在再修一次、两次、三次……
佛法是相融相通的,不可能相违,有些道理闻思一次不一定能生起定解,而通过反复闻思或闻思不同法对同一问题的诠释而得能全面的了知,或者以前某些方面不清楚,而其它论典又专门对此进行剖析阐述的,道理越听闻愈明白,这样经验大多数人都会有。
第三讲 思考题答题
9、发菩提心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请一一说明。你是不是这样发菩提心的?
答:一、缘众生的大悲。就是发心利益一切有情,即缘一切有情生起大悲。 二、缘佛果的智慧。就是愿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
观察自己,平时行持善法,也常能以这种菩提心来摄持,为此,也随喜并愿更好地行持。但也时常发现无记的状态或不如理的状态,愿皆能完全转为正法,如理以行持大乘佛法。
10、怎么样缘一切有情生起大悲?请以窍诀的方式阐明。你这样观想之后,自相续有哪些改变?
答:我们要这样思维:身处在六道轮回中的众生,无始以来没有一个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做父母时,他们都是无微不至地呵护我、恩宠我,最好的食物先给我,最好的衣服先给我穿,十分慈爱地抚育我成长。但他们虽然拼命地追求各种快乐,却不知奉行快乐之因——十种善业,虽然不愿意遭受任何痛苦,却不知舍弃痛苦之因——十不善业,为此在轮回之中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我们现在拥有人身的时候,应该把握好自己的方向。同时那些迷茫的老母有情生起大悲心,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
通过如是观想,确实有对老母有情拔苦予乐的强烈愿望。
11、什么叫做三殊胜?行持善法为何要以三殊胜摄持?你今后能否做得到? 答:三殊胜: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
行持善法如果不以三殊胜来摄持,善根很容易耗尽,所生果就像《入行论》中的比喻一样,像巴蕉树果一样,只成熟一次。没有被?三殊胜?摄持的善根,很容易被贪嗔痴心所摧毁。
而被?三殊胜?摄持的善根,不但功德大,而且善根永远不会耗尽,并蒸蒸日上。因此,所有善行以?三殊胜?摄持必不可少。
?三殊胜?应作为有生之年不忘的修法。
12、善行是大是小以什么来决定?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哪些帮助? 答: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
善法功德大不大,关键要看自己的发心。倘若相续中掺杂很多烦恼,对别人有竞争心、炫耀心,即使你修了十三层楼的经堂,这个功德也不大;但若能以菩提心摄持,有些善根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功德无量无边。就像《贤愚经》中贫女供灯的故事一样,那个贫女费了很大的劲,好不容易得到一点油,发菩提心供灯之后,声闻圣者(阿罗汉)也没办法扑灭。
所以,我们平时哪怕有一点点钱财,遇到一点点机会,也应以菩提心摄持来行持善法。比如,自己实在业力深重,没有因缘听完全部的佛法课程,那即使只听一堂课,最初也要发菩提心,中间专心致志地听,最后以圣者金刚语所造的回向偈来作回向。或者,没有钱长期作上供下施,但偶尔赚了一点钱,也可用来买一包奶粉,刚开始时发菩提心:?为了众生获得无上佛果,我用它来供养僧众。?供僧众的时候一心一意,很快的时间就处理了,最后再作一个回向。如此,这件善事就有头有尾了,其功德在你的菩提道路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四讲 思考题答题
13、请以教证概述密宗有何特点?请具体阐明密宗哪方面与显宗相同,哪方面比显宗超胜?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答:关于密宗的特点,诚如《三相灯论》所云:?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 如颂词中所说的?一义?,是指密宗与显宗在究竟成佛的目标上没有差别,都承认通过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累二大资粮,最后能现前色身与法身双运的佛果。然而,在见解、修行、行为、根基方面,密宗确实超胜于显宗。 密宗在四个方面胜过显宗,具体而言分别是: (1)?不昧?:见解方面不愚昧。见解分为胜义、世俗两种,在抉择胜义时,显宗虽然依中观理论承认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但并没有像密宗一样,如实抉择光明如来藏的本体;在抉择世俗时,显宗虽然承认万法如幻如梦、现而无自性,但并不没有像密宗一样,通达一切显现是五智、五佛身的本体。所以在这方面,显琮 不如密宗。 (2)?不难?:行为方面不难。密宗依靠殊胜的直指方法,可将五种妙欲直接转为道用,不舍烦恼的同时证得菩提,地道顿时获得圆满。 (3)?方便多?:修行方面具有诸多方便。密宗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生圆无二大圆满等许多不共修法,生起次第又分有相、无相之别,圆满次第又有风、脉、明点的观修方法,同时,上师们的窍诀开示也不胜枚举。这些方便方法,在显宗经论中并不明显,只是以隐藏方式叙述的。 (4)?为利根?:根基方面是利根。?根?分为涅槃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其中最根本的是信根。如果对上师和密法有强烈信心,弟子当下即可开悟,这类现象在密宗历史上非常多。 密宗揭示的是显宗的隐藏义,若不借助密宗的窍诀,很难以揭示《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等显宗甚深经典的隐藏
义。一个人如果只精通显宗,不可能解释得了密宗;但一个人如果精通密宗,肯定能把显宗讲清楚。
14、密宗有许多不经苦行即证佛果的甚深方便,归根结底主要依赖于什么?你打算如何观修? 答:依赖于转变意乐——观清净心。
15、观清净心应避免何种错误观念?这是否唯一是密宗的修法?为什么?请引用公案进行说明。 答:应避免将本来不清净的东西强行观为清净。
这并非唯一是密宗的修法,实际上一切万法本来清净,显宗了义经典中也提到了这方面的道理。例如,显示《维摩诘经》就有一个具髻梵在的公案,在《大幻化网》中曾引用过:
一次,佛陀给大众开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道理。当时舍利子听后,心生怀疑:?如果说心净则佛土净,那世尊因地时心岂非不清净,要不然他的娑婆世界怎会如是杂乱秽恶??佛陀知道他的心念,问:?盲人看不见天上的日月,是日月的过咎吗??舍利子回答:?不!是盲人自己的问题,非日月之过。?佛陀说:?同样,我的佛土非常清净,只是众生见不到而已,并非如来的过咎。? 此时,螺髻梵王(具髻梵天)对舍利子说:?你不要认为娑婆世界不清净,在我的眼中,释迦牟尼佛的刹土清净无垢,宛如自在天宫。?舍利子不相信,说自己所见的全是泥石瓦砾、丘陵坑坎等。
于是佛陀以脚趾压地,顿时三千大千世界庄严无比、极其清净,呈现出无量的功德。舍利子见后叹为稀有。佛陀说:?我此佛土恒常清净,只不过你没有见到罢了。譬如天人享用同一食物,由于各自福德不同,所感受的味道千差万别,同样,众生因为业力各异,有些人见不到此土功德庄严。心清净的人,才能见到诸法清净。?佛在《华严经》中也说:?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 因此,《华严经》、《维摩诘经》、《入楞伽经》等显宗经典的观点,跟密宗所提倡的观清净心完全一致。
16、听闻佛法的时候,应当怎么样观清净心?请一一阐述不同的明观方法。你会用哪一种? 答:按照有些上师的观点,其明观的方法是: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印度鹿野苑,传法上师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五比丘与八万天子,闻法时间观为佛陀成道四十九天后,所传之法是第一转法轮——四谛法门。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印度灵鹫山,传法上师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舍利子目犍连等五千比丘、众生主母等五百比丘尼、给孤独施主等优婆塞、萨嘎玛等优婆夷及其他无量众生,闻法时间观为佛陀说法十二年中,所传之法是第二转法轮——般若法门。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广严城、王舍城、人间天界等不定的地方,传法上师观为要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共同和不共的天龙夜叉等无量众生,闻法时间观为佛陀说法三十二年中,所传之法是第转法轮——分别法门。 或者可按密宗所说,把传法之处观想为远离一切戏论、无法用语言描述、诸法自性清净的密严法界宫;传法上师观为一刹那于自现获得证悟的法身普贤王如来;闻法眷属观为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的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之自性。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铜色吉祥山莲花光宫殿,传法上师明观为莲花生大士;闻法眷属观成八大持明、君臣二十五尊及勇士空行的自性。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东方现喜刹土;传法上师观为报身金刚萨埵;闻法眷属观成金刚部尊众——勇士勇母、男女本尊的自性。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西方极乐世界;传法上师观成无量光如来;闻法眷属观想成莲花部尊众的自性。
17、什么叫做?本来常有清净轮??明白这一点,对你有哪些帮助? 答:所谓?本来常有相续轮?,是密宗不共法语,意为永不间断。也即是说佛陀没有出世与涅槃,正法也没有兴盛与隐没,一切都是恒时存在,这就叫?本来常有相续轮。? 从其中能了知密宗的殊胜性,对修学密法更具信心。 第五节课 思考题答题
18、请以上师为例,说明一切万法本来清净。并具体分析,上师是三宝、三根本、三身、三世佛的总集。
答:上师是三世诸佛之本体。佛在经典中也说,上师是诸佛的化现,其本体与佛陀无二无别。比如佛陀示现涅槃之际,曾对阿难等有缘眷属说:?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这个教证亦可说明,一切具有法相的上师,全部是佛陀化现,与佛陀的本体无有差别,就像大海与波浪的关系一样。 关于此理,下面详细阐述: 1、上师是三宝的总集。
上师身是僧众的本体:上师的身体住于清净的戒律,令无量众生的身心暂时趋入善法,究竟得到无上解脱。这与僧众的特点相同。
上师语是妙法的本体:上师的语言宣讲三藏十二部等殊胜的教言,给无量众生的相续中种下善根,最终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与妙法的作用一致。
上师意是佛陀的本体:从自性住佛性来讲,每个众生的心与佛陀无别,上师也不例外;从修增长佛性来讲,上师的心已远离一切戏论,恒时住于无离无合、本来光明的境界中,这即是佛陀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的本体。 2、上师是三根本的总集。
上师身为上师:一切诸佛在引导众生时,化为人的形象进行饶益,这就是上师的身体。
上师语为本尊:上师口里说出的语言,如果依教奉行,就能获得成就。这如同修持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本尊而得成就一样。
上师意为空行:凡是证悟大悲、空性的圣者佛母,均称之为空行。如云:?空性的虚空中,大悲的妙力任运行持上。?由于上师始终安住于大悲、空性的境界中,故上师的密意就是空行。 3、上师是三身的总集。
上师身为化身:上师的身体在孩童时代,纵然跟其他小孩玩耍嬉戏,这种行为也能给他人植下解脱的种子;在年轻或中年时,通过转妙法轮,可令许许多多众生感悟获得解脱;最后示现圆寂,能让无量众生感悟无常之理。因此,上师的身体是完全利益众生的一种幻化身。
上师语为报身:语言清净和风清净时,在所化清净众生面前所现之身,就是报身。而上师的语言清净,在证得圣果的有情(登地以上)面前,全是与报身无别的一种妙力,这种妙力即是所谓的报身。 上师意为法身:上师的心识与法界光明无二无别,而法界光明的智慧实际上就是法身。 所以,上师是法、报、化三身的总集,而且上师的三身遍于整个法界。 4、上师是在世佛的总集。 上师是过去诸佛之化身:《中观庄严论释》说,如理如法地讲经说法的上师,其实就是佛陀的化身。佛陀不一定以自己身体来佛法,他可以在人面前化为人的形象,动物面前化为动物的形象,地狱众生面前化为地狱众生形象……所以在人群中,佛陀一般以普通上师的形象来渡化众生。
上师是未来诸佛之源泉:上师讲经说法之后,众生的相续会得以成熟。若没有上师开示,劝众生发出离心、菩提心,未来那些佛显现上也不可能出现。
上师是现在诸佛之补外:十方世界的诸佛现在住于清净刹土,上师是他们的补处或代表。因为弘扬佛陀事业者肯定是佛,如果不是佛,一般凡夫人不可能利益那么多众生,弘扬那么大的事业。 因此,上师是在世诸佛之本体。
19、惹琼巴梦中去邬金净土时,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这对你有哪些启示?
答:在梦中,不动佛给大众宣讲了过去诸佛菩萨稀有、微妙的精彩传记,接着又讲了帝洛巴、马尔巴三位上师的感人事迹。要散会的时候,不动佛对大家说:?一切传记中最稀有、最伟大和最动人的,要算是米拉日巴的传记,明天你们再来听吧!?
惹琼巴听到几个人私下议论:?米拉日巴尊者如今在什么地方啊??米拉日巴尊者吗?他不在东方现喜刹土,就在普贤如来的常寂光刹土……?他心里暗想:?尊者现在明明是在西藏,为什么说在清净佛刹呢?? 后来惹琼巴从梦中醒了过来,那时天已快亮,他心想:?这次到邬金刹土去听法,完全是上师的加持中。那里的人说上师在常寂光土或现喜净土,我人却以为是在西藏,与我们没有什么不同,一样过着人的生活。哪里知道上师早已成佛,与十方诸佛等无有差别,法身遍满宇宙,报身,化身的变化更是不可思议。我们自己业障深重,见圣人亦如见凡夫,真是诬蔑了圣者!?他转念又寻思:?昨夜的梦,不是一个寻常的梦,是空行叫我向上师请法的暗示,我一定要祈求上师宣说稀有传记!?于他向上师请求,米拉日巴尊者就开始叙述自传……
通过这个公案可知,上师无论于你面前显现何种形象,其本体实则与十方诸佛无别,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度化众生。因此,对上师理认观清净心,了知上师绝非一般凡夫人,只不过因为我们有无明烦恼的病,看到再清净的东西也觉得不清净。实际通过教证和理证来观察,外在的环境也好,传法上师、听法道友也她,全部都是清净的,这是最强有力的事势理。
20、为什么说上师的恩德胜过诸佛?有人认为这只是密宗的片面之词,你对此是如何看待的?为什么? 答:并不只是密宗的观点,显宗中也乏其数。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引用过显宗《无垢虚空经》的一个教证:?阿难,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而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令播下解脱种子,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这已经非常明确地说了,善知识
胜于一切如来。因为在末法时代,如来不可能于众生面前显现,而上师在娑波世界中,可以见解脱、闻解脱的方式跟众生结缘,最后令其获得成就。
21、我们应当怎么样对道友观清净心?这是基于什么理论?请引用教证加以说明。 答:应视道友为佛菩萨。
闻法道友表面上虽有贪嗔痴等各种过失,但每一个人无不具足如来藏。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云:?一切诸众生,皆具如来藏。?弥勒菩萨通过三个理证成成立?故说诸众生,具有如来世藏?。同时,他们获得了珍宝人身,又幸运地遇到了具法相的善知识,承蒙善知识以方便摄受,拥有听受佛法的机缘,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未来佛。未来佛和现在佛本体上也没什么不同,只不过是时间尽早而已。 《喜金刚〃二观察续》亦云:?众生本为佛,然为客尘遮,垢净现真佛。?众生本是相好圆满的佛陀,然而犹如天空被乌云遮盖一样,众生的佛性被无明烦恼障蔽了,所以在轮回中显得愚笨、迷茫、有烦恼,实际上若能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马上就可以现前佛的一切功德。因此,我们不要将道友看成是坏人,理当互相观清净心。
22、在闻法时,什么叫做法器之三过?此三过如何依次障碍闻、思、修?你平时具有哪些?今后打算怎么做? 答:法器三过: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听法三种过失,依次障碍闻、思、修:第一种过失,是障碍闻慧,耳朵若没有好好专注,佛法不可能听进去;第二种过失,是障碍思慧,如果一点都没有记住,已经全部漏光了,则无法如实地思维法义。第三种过失,是障碍个修慧,若杂有贪嗔痴烦恼,修行的智慧就无法现前。 第六节课思考题答题
23、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哪五个阶段?其各自有什么特点?请以比喻一一说明。 答:闻、思、修、行、果五个阶段。
一、闻——听闻佛法。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有些野兽酷爱听琵琶声,猎人为了将其捕获,一个人弹奏乐器以吸引其注意,另一个人则乘机向它射毒箭,可它根本不发觉,仍旧怡然专注地听着。同样,我们在听受佛法的过程中,无论在上师面前还是电视面前,也要力求做到如此全神贯注,对法一定要有极其虔诚、纯洁的信心。
二、思——思维佛法。听完上师所讲之法后,理应逐字逐句地思维,就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羊到春天,褪旧毛换新毛,人们把旧毛从下到上全部剪光,绝不会留下一只前腿或后腿不剪。以此说明,我们在思维法义时,要将上师所讲的道理全部细细分析,没有什么好取舍的。
三、修——观修佛法。观修的时候,应该像愚人品尝美味一样,有感觉却说不出来。愚人吃酸甜苦辣的东西时,明明品尝到了味道,决定有这种感受,但就像哑巴吃糖一样表达不出来。我们修行也应该如此,譬如观想?人身难得?,若只是绝思绝虑,闭目坐一会儿,这不会有什么收获,理应再三思维人身怎么样难得,从而找到一种感觉,这时候才算尝到佛法的美味。
四、行——行持佛法。行持时,应当如理如实地做到,而且一定要有强烈意乐。就像饥饿的牦牛找到一片草地,它会饥不择食地一扫而光,而不是四处都尝尝。同样,我们现在行持佛法,每一个法义都应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而不是中间取舍一部分。
五、果——最后得果。所谓的得果,是指每一个修法后的所得之果,不一定是得阿罗汉果或佛果。得果时不能糊里糊涂的,而要像云散日出一样,完全显露实相,没有任何怀疑。
24、闻法的诸多威仪中,哪一条令你最有触动?为什么?请引用具体事例进行阐述。 答:?听闻佛法?必须专注这一条就很让人触动。
就你比喻中说的那样,应如野兽闻声般地,若能这般地全神贯注,对法有极其虔诚、纯洁的信心,那么所获得的利益也是极大的。不过,业力深重的人往往在上课时心不在焉,比如尽管身体坐在听法行列中,表面上看来循规矩,但心里却杂念纷飞、东想西想,诚如札嘎仁波切所言,一堂课神游了整个世界,下课后什么教言都没记住,这是不应理的。正如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所形容的:?常想活佛面孔,从不展现眼前;没想情人容颜,时时映在心中。?他还说:?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肯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
25、一般而言,怎么样才叫依止上师?为什么?这方面你有哪些经历?现在有何感想?
答:所依止的上师一定要讲法,而弟子一定要听,听后还要身体力行,这才叫做依止上师。
不但普通上师如此,就算是依止在界怙主释迦牟尼佛,也是只此一法、别无他途。佛陀利益众生的方法,唯一就是转三次法转,而不是显示神通等。因此,佛陀对有缘弟子说:?我已开示了趋入解脱的方便法,至于能否解脱,关
键看自己。如果没有好好修持,即使我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对你也无讲可施。?龙猛菩萨亦云:?解脱依赖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
像现在能通过网络等方式听闻《前行》等法要,上师并不在身边,这在以前不容易理解,不随上师身左右如此算得上依止,但观察所谓依止的内涵,并不一定要在身边,但同样可以依止。
26、请以比喻描述闻法的三种过患。倘若闻法时杂有烦恼或不良动机,将会导致什么后果?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 答:耳不注如覆器之过,譬如向一个碗中倒汤,碗若是扣着,汤会洒在外面,里面不可能沾一点一滴;意不持如漏器之过,好比碗底有洞,即使把汤倒进碗里,也会全部漏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碗中若杂有互药,哪怕是最美味的汤也不敢喝。
如果为了赚大钱、为得名声去听法,相续中已杂有毒药了,不是谁享用都很危险。就像塔波仁波切所说:?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如理修持会解脱因,但若智慧不够、信心不够,不但不能如理修持,反而依靠正法造恶业,正法就会成为恶趣因。《华严经》亦云:?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同样是水,牛喝了变成乳汁,毒蛇喝了会变成剧毒。因此,听闻佛法要遣除一切不善心,否则,你对上师生邪见、对同行道友生嗔心,以此心态来听法是很可怕的。
如果遣除了耳不注、意不持、杂烦恼这三种过患,才能盛装清净的佛法甘露。 第七节课 思考题答题
27、什么叫做六垢?请一一解释。六垢对闻法有何影响? 答:1)《释明论》云:?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对于闻法的六种垢染简而言之: 一、傲慢:傲气十足,认为自己远远胜过了说法上师。 二、无正信:对上师、正法无有点滴信心,甚至怀有邪见。
三、不求法:不慕求正法,对听闻佛法没有意乐,听不听都无所谓。 四、外散:心思旁骛,散于色声香味等外境中。 五、内收:五根门向内收敛,致使昏昏欲睡。
六、疲厌:因讲法时间过长、身体疲劳等,而生起厌烦之心。
2)比如吃饭时,如果碗没洗干净,里面有许多污垢,则不能使用,否则对健康有损。同样,听法时如果有六种垢染,则法器不清净,即使装模作样地坐在那里,所闻之法也很难融入自心。
28、为什么说在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最难认识?你自己对此有哪些体会? 答:《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说过,在贪嗔痴等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最难认识。
如果你生起嗔心,别人会看出你发脾气了,自己也能明显感到心里不舒服;如果生起贪心,你能察觉到?我对某某人生起极大贪爱,对某某事物生起贪恋之心?,别人从你的言行举止中也看得出来;如果生起极严重的痴心,你的行为上会表现出打瞌睡、昏沉等,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有点迷糊。可是嫉妒和傲慢并非那么易发现的,别人看不出来,自己也感觉不到,但它会一直不断地地产生。
有傲慢的话,法师明明讲得不错,我们也会挑三拣四,找出一此毛病。而让自己说的时候,又可能什么也讲不出来,这是极不明智的行为。学习佛法的时候,傲慢的人最可怜,法师有什么功德、讲得怎样如法,他始终看不到,唯一看到的就是法师讲错了。
29、在听法的过程中,一切功德为何与傲慢者无缘?你是否有傲慢?请举例说明。今后你打算怎么样做? 答:就像藏俗话所说:?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水。?或者产:?傲慢的铁球上,生不出功德的苗芽。?只要相续有了傲慢,认为自己比法师更胜一筹,那就如同身上披了件雨衣,雨水无法进来一样,所有功德从此与自己无缘。因为有了傲慢,便会认为上师讲的这个我懂、那个我也懂,心外就像有了防卫兵,任何功德一来,马上就被挡了出去。
平时稍不小心,就可以会产生傲慢,比如和道友交流时,有时会关注其所说的问题,而不能恭敬地聆听,故应时刻以正知正念摄持,提起警觉心,莫令傲慢有可乘之机。
30、信心分为哪四种?请具体阐述。哪一种信心最好?你有什么样的信心? 答:四种信心: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
清净信:我们偶尔步入佛殿里,或者听到念佛的声音,不知道什么原因,心里特别喜欢,这就是清净信。 欲乐信:通过听闻上师讲法或自己看书,知道一些功德和过患,进而对三宝生起信心。
胜解信:对三宝、四谛、因果等,通过一段时间的闻思,从心坎深处生起强烈信心,此乃信解信。这种信心实际上也是一种希求心。
不退转信:有过长年的闻思,对上师三宝的功德经过反反复复地观察,最终不管别人怎么说,也完全明白这是值得皈依的对境,其功德不可思议,有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心,就叫不退转信。 不退转信是所有信心中最好的一种信心。
31、为什么说对世间和出世间而言,具有希求心都相当关键?你如何理解?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这句话? 答:希求佛法,可谓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如果你对佛法有上等希求心,你会成为上等的修行人;有中等希求心,会变成中等修行人;有下等希求心,就会变成下等修行人;一点希求心都没有,得不得佛法无所谓,那你什么境界也得不到,不可能成为修行人。世间人也是同样如此,若想事业成功的话,必须要对事业充满兴趣,倘若对事业兴趣索然,那平白无故不可能成功。因此,世间也好、出世间也好,具有希求心都相当关键。
佛法本来没有主人,谁精进努力,谁就可以得到。比如,两个道友一起上佛学院,一个人非常精进,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闻思修行,对法有强烈的希求心、恭敬心,最后的成就非常高;另一个每天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就在那边混时间,几年过后,什么都得不到。因此,法本来没有主人,依靠各自精进不同,所得之法确有天壤之别。
32、佛陀在因地时,对佛法是怎么样希求的?相比之下,你又是怎么做的?对此你有何感想?
答:佛陀在因地时,为求佛法而甘愿舍弃身命,比如为四句偈语而于身挖千孔点灯;忍受了以在身上钉一千根钉子的苦行,而换来四法印的偈子;还有为求四句佛法而跳入火坑之中。类似的公案不胜枚举,仅仅为了四句正法,释尊昔日付出一切,经历了百般行。
我们现在不用花任何代价,舒舒服服、快快乐乐就能听到如此殊胜的佛法,但仍常常缺乏难得之心,而不能好好地珍惜。这种求法之心,与往昔大德比起来,实在是相差甚远、自叹不如。故应时常提醒,好好地恭敬和珍惜正法,当以佛陀之希求心来激励自己。
第八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33、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识若贪执外境,分别会有哪些过患?请用比喻一一说明。你对其中的哪个比较有体会?为什么?
答:眼识贪执于色法,来世转生飞蛾死于灯火上。眼睛接触美好的色法时,如果耽著而生贪心,就会因贪心造业而在轮回中无法解脱。死后不但不能投生善趣,反而会转生为飞蛾,由于以前的习气使然,夜晚看到美丽的灯火,依然想拼命追求,便不顾一地扑了上去……其下场只能是自取灭亡。
耳朵耽著美妙的声音,也会导致祸患无穷。就像獐子、鹿子等野兽酷爱琵琶声,这种习气被猎人所利用,最终使它们毙命在毒箭、猎枪之下。
鼻子耽著好闻的芳香,就会像贪执香味的蜜蜂,最终缠死在花丛中。
舌识贪执于美味,就会像鱼儿被饵料所诱,最终钓在铁钩之上。现在城市里的人对饮食十分讲究,看到一个动物,不管是陆地上的,还是水里的,首先想的是它也许好吃、如何新鲜,这样的话,所造的业非常可怕。下一辈子你很可能转生为动物,而那些动物转生为人,到时你就会成为他们热锅里的美食。 身识贪执于所触,就会大象贪凉溺死泥潭中。
《窍诀宝藏论》中讲到了意识对外境的贪著,如云:?意为法欺如骆驼失子。?心若迷恋诸法,对男女、财物执著不舍,必定会被法所欺诱,就像骆驼痛失爱子,以致肝肠寸断,最终丧身于迷恋爱子的痛苦。
在这些比喻中,自己感受如眼识对外境的耽著最有体会,对悦意外境就会多看一眼,就像装修新房屋一样,什么都想用最好的最漂亮,用智慧一分析,才了知非常愚痴。
因此,我们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的对境,不要特别执著,一旦产生执著,则要马上认识到这是堕入恶趣之因,依靠正知正念来对治。
34、在闻法和修行时,应当如何断除三世分别念?如果实在无法断除,如何才能转为道用?请引用无著菩萨的教证进行说明。你今后会怎么做?
答:关于如何断除分别念,无著菩萨给我们一些很好的窍诀: 一、断除分别过去。尊者说:?昔日感受如波纹,已尽无迹切莫追忆之,若念当思盛衰与离合,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往昔的一切感受,苦也好、乐也好,就像水中的波纹,已经消失无迹、无踪无影了,没有必要再去回忆。如果你非要追忆过去,就应该思维盛衰与离合。所以,修法的时候,没有必要一直耽著过去。过去的事情最好谈也不要谈,因为谈了也没有用。如果非要谈,则应与无常观结合起来,这对修法有一定的意义,此时你会感受到,除了
佛法,整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信得过的。
二、断除分别未来。尊者说?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舍弃无法实现之希冀,若念当思死期无定准,何有行非法空嘛尼瓦??对未来的百般筹划打算,就像在旱地上撒网想捕鱼一样,是不现实的黄粱美梦。如果你非要忆念未来,则应思维死期不定。每个众生必定会死,但死亡往往不期而至,因此一想到无常,你便有种强烈的紧迫感,进而精进地积资净障,没有空闲行持非法,不会随随便便散乱放逸。 三、断除分别现在。尊者说:?暂时琐事如梦中生计,精勤无义是故当舍弃,如法食亦以无贪印持,所作所作无义嘛尼瓦!?对于现在的事情也不能太执著,要把它看作如梦如幻、现而不实,任自己如何精勤,也不会有多大意义,从而应当舍弃一切贪执。如果你非要想现在不可,那么无论做任何事情,吃饭、走路、说话、睡觉,都不要特别去执著,否则就会产生烦恼。若能以无贪、无执著、空性、如幻如梦的见解印持,就会知道世俗中的所作所为皆无实义,唯一行持佛法才有意义,此外对来世不利的非法恶业更要抛弃。 我们今后所要做的,就如尊者说:?后得调伏三毒(三世)分别念,一切念境未现法身前,非思不可之时当忆念,莫纵妄念散乱嘛尼瓦!?后得(出定)时一定要调伏三世分别念。平时听法或者修行,不要忆念过去的种种,想这些也没有什么用;不要随念现在,以种种分别念扰乱自己;不要妄想未来,应舍弃一切虚幻的梦想。你得地以后,一切分别念和外境全是法身的游舞显现,但没有达到如此境界之前,最好不要想过去、现在、未来。若是非想不可,就要依靠正知正念将这些念头转为道用,对治方法始终不可缺少,不要随妄念而奔驰,否则,听法和修法肯定无法成功。
35、倘若对未来不切实际地幻想,如此会有什么过患?请以公案进行说明。是否对未来所有的打算都不能有?为什么?
答:如无著菩萨所教诲:?莫妄想未来,若妄想未来,则如月称父。?从前,一个穷人得到了许多青稞,他将这个青稞装入口袋里,挂在上方,自己躺在口袋的下方。他不禁暗自思忖:我现在用这一大袋青稞作为本钱,想必将来会拥有大量的钱财,到那时娶上一位好妻子,她必定会生一个儿子,取名字就是我的责任,那么,该给儿子取什么名字好呢?这时,刚好看到月亮从东山升起,于是他想:缘起太好了!干脆我就为儿子取名?月称?吧。正在这时,悬挂口袋的绳子被老鼠咬断了,袋子恰巧落在他的身上,他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希望的周围总环绕着绝望,计划没有变化快,你的美梦非常脆弱,很容易就会破灭。当然,法王如意宝也讲过,作为修行人,对未来修法方面的打算可以有。比如我听完这法以后,再听一个什么法;我修完加行之后,再念一个什么经典,这种计划还是有必要,但其他无意义的筹划能免则免。但也有句话说得好:?讲划不如变化快。?未来的事情并不一定能随心所欲,因此不必想太多,随缘转比较好 《大圆满前行广释》第九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36、什么叫做内收?闻法和修行时若内收,会有什么样的过患?你平时是这样的吗? 答:所谓内收是指过于专注或紧张。
闻法和修行时若内收,会导致身体不适,心也不适,最后出现种种违缘。如果在闻法时仅仅专注佛法的个别词义,则只能记住一个道理,而无法记住所有的道理,这就如同马熊挖雪猪子一样得此失彼,不可能有了知一切的时候。 以前内收的情况比较多,经过近些的学修,情况好很多了。
37、修行时如何才能做到松紧适度?请引用公案、教证加以说明。这与世间的做法是否相违?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前行》中有个有关昼辛吉尊者的公案:从前,阿难尊者教诫昼辛吉修法时,昼辛吉有时紧张过度,有时异常松懈,而未能生起任何修法的境界。于是他便前去请教世尊。世尊问:?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世尊又接着问:?那你弹奏时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还是在琴弦十分松弛时发出呢??昼辛吉呈白道:?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 世尊教诲说:?那么,你修心也与之相同。?
这与世间的做法也不相违。世人也提倡有松有紧、劳逸结合,如《礼记》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指拉紧弓弦;弛,指放松弓弦。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良方。
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种窍诀。比如企业管理或寺院管理,管理人员如果太严格,什么都按照规矩办事,条条框框理得非常清楚,那可能太紧了,大家都呆不住,全部跑光;如果太松了,什么规矩都没有,整个组织无头无尾,谁也不愿意呆在那里。所以,无论是修行还是作管理人员时应该掌握分寸。
38、闻法时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疲厌的心态?产生这种心态时,应当如何对治?假如实在无法对治,那应该怎么办?
答:1)若因讲法时间过长而感到饥饿难耐、口干舌燥,或者遭受风吹雨打、烈日暴晒等情况时,容易产生疲厌的
心态。
2)对治。应当观想:如今已获得暇满人身,并值遇了具有法相的上师,有了听闻甚深教言的机会,应生起欢喜心。这是无数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如今能听到甚深妙法,犹如一百生中享用一次饮食一样,这多么令人高兴啊!所以,为了这样的妙法,应当安忍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以欢喜心而谛听。 3)假如实在不愿意听,堪布阿琼在教言中说:?此时你可以站起来,发愿‘我不离法、不离上师’,然后离开传法的地方,否则,对上师和佛法生邪见的过患更严重。?
39、今生遇到如此殊胜的佛法,是不是平白无故的?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对你心力提升有哪些帮助? 答:今生遇到这么殊胜的法,并不是平白无故的,《般若摄颂》等大乘经典中说,这是多生累劫积累资粮的结果。就算光是耳边听到法音、手里拿到法本,也需要前世因缘,否则,听也听不到、拿也拿不到、看也看不到。这就是因果,乃佛陀亲口所说。 《未曾有因缘经》中云:?佛世难值,法难得闻,人命难保,得道亦难。?现在能听到如此甚深妙法,真好似一百个小时中吃到一顿饭一样,可谓千载难逢、令人欣喜,因此,在得遇佛法时,可以得到如此激励而能经最大的精进心,欢喜心听受。
第十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40、什么叫持文不持义?什么叫持义不持文?哪些情况属于持文不持义?哪些情况属于持义不持文?你是否有这些过患?
答:过于耽著文字、对字句太重视,而放弃甚深的意义,就叫持文不持义。
有些人只重意义而不重词句,认为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加持,一切境界是通过意义证悟的,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这就叫持义不持文。
追求华丽的词藻、隽永的文句,平时看一个文章或读一部经论,首先看里面的文笔好不好,文字搭配得如何。假如文笔不妙、用词不恰当,就把法本扔到一旁,理都懒得理。这样的毛病,喜好诗学和词藻学的文人容易犯,爱钻研因明的人也容易犯。包括现在有些佛教徒,天天念《金刚经》等经典、持阿弥陀佛等佛号,很注重念了多少遍,虽然这也有功德,但若意义一点都不懂,一说到理解意义,就搪塞道:?我是凡夫人,这种境界太远了。?这往往会陷入?持文不持义?的状态。
有些道场,对闻思不太强调,对背诵经论也不太赞叹。还有禅宗道场,成天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挂在嘴上,认为不立文字就是最高境界,这些都有可能会落入?持义不持文?。 观察自己,虽然非常重视意义,但平时也有耽著优美文句的习气。
41、假如偏堕于文字或意义一边,对闻思修行有哪些影响?请说说你自己的体会。
答:如果偏堕于文字而重意义,自相续无法得到真正受益。尤其是当今学术界的人,研究佛法往往偏重于空性、大悲的文字表面,却不知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倘若一味地执著,则无法领悟究竟所指。但同样,如果偏堕意义不重视文字也不行,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说过:?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胜义空性需要依世俗名言而证得,若不依世俗名言,则不能证得甚深空性,从而无法得到涅槃。
我们作为佛教徒,必须要做到不堕两边,把文字与意义结合起来。其实这两者牵涉到闻思和修行:闻思的过程中,文字不可缺少;修行的过程中,意义不得不关注。
42、有些人认为:?凡是佛陀亲口所宣,就是最究竟、最了义的,对此应当不折不扣地受持。?这种观点正确吗?请详细说明理由。
答:这种观点不正确。佛陀为调化不同根基的众生,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其中有些是了义、有些不了义。比如第二转法轮所宣说的空性,第三转法轮所宣讲的如来藏自性光明,都是了义法,任何理论都无法遮破。但在相续未成熟的众生面前,佛陀暂时说?我?存在,就是不了义的。所以,若想对佛教有所认识,应当全面、完整、系统地学习,否则,断章取义地把一段内容作为最究竟,就会出现很多看似矛盾的说法。
43、什么叫上下错谬而持?什么叫颠倒而持?二者的区别在哪里?你认为怎样才能杜绝这两种过患?
答:上下错谬而持:对佛教的教义不通达,对佛法的层次不是很了解,总认为先尝试最高境界是最殊胜的,从而把修行的次序上下颠倒,妄图一步登天,这就是上下错谬而持。
颠倒而持:佛法的教义原本正确无谬、清净无染,可有些人因智慧不够、把佛法错解而颠倒受持。譬如,禅宗和中观都讲万法皆空,他误以为空性是什么也没有,就开始毁谤因果,排斥祈祷三宝,什么善法都不做,最后邪分别念
滋生蔓延,自相续因此而毁坏,甚至由此而成为佛法的败类。 二者的区别简单地说就是:前者是上下错乱,后者是误解意义。 杜绝?上下错谬而持?,就得按照佛的层次次第,除了特殊利根者以外,都必须如此;而要避免?上下颠倒而持?,就要通达佛法,在讲经说法的时候,要对照高僧大德的注释,看自己会不会讲错了。
44、在闻思修的过程中,对难法和易法应该分别持何种态度?什么样的现象是需要避免的?
答:对于难法,一定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学习。有些词义一时搞不懂,那今后继续,比如通过查阅很多经论,咨询很多上师,锲而不舍地直到把这个问题搞懂为止。 同时,当遇到意义简单、词句鲜少之处,比如《佛子行》、《前行》,也不要认为法义浅显而轻视,必须牢记不忘。
45、概而言之,讲述闻法方式时,?所断之行为?分为哪几种?各自讲了什么内容?请依科判大致归纳。通过学习这些,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所断之行为?分三:一、法器之三过;二、六垢;三、五不持。 其中,?法器之三过?又分三:
耳不注如覆器之过。主要内容:闻法时,自己的耳识不可散于他处,应专注于说法的声音而谛听。若未如此听闻,就如同在覆口的容器上倾注汁液一样,虽然身在听法的行列之中,却不会听闻到一句正法。
意不持如漏器之过。主要内容:如果对于所听闻的法仅仅是表面了解或听闻而没有记在心中,则听闻多少正法也不会懂得调伏相续而修持,如同漏底的容器中无论注入多少汁液也无法留存一样。
杂烦恼如毒器之过。主要内容:闻法时,如果自己以贪图名誉、地位等有过患之发心而听闻,或者掺杂贪嗔痴等五毒妄念而听闻,那么佛法不但对自心无利反而令正法也成了非法,如同向有毒的容器中注入胜妙汁液一般。 ?六垢?分六:
傲慢。主要宣讲持有傲慢而闻法的过患;
无正信。主要讲了若对佛法和上师不具信心的过失及树立之正信。 不求法。主要宣说不希求正法之过患以及对治,以及希求正法的胜利。 外散。主要宣讲了外散的种种情况,以及对治。 内收。主要讲了内收的体相和过患,以及对治。 疲厌。分析了疲厌的情况、过患,及对治。、 ?五不持?分五: ?持文不持义?。如果不观察甚深意义,仅仅为了词句的美妙动听而受持,则如同孩童采集鲜花一样,即推敲词句对自心无有利益。 ?持义不持文?。主要内容:如果认为一切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任何意义,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这样词句和意义就会互相脱离,因为不依靠词句不可能了知意义。 ?未领会而持?。倘若没有理解了义、不了义以及具有密意的各种说法而受持,则会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 ?上下错谬而持?。如果上下错谬而受持,则违反了佛法的规律。即无论闻法、讲法或修法也都会与正法相违。 ?颠倒而持?。假设意义颠倒而受持,则自相续会因邪分别念滋生蔓延而毁坏,并且此人将成为佛法的败类。所以,应当断除这些过患,做到一切词句与意义上下不错谬,以正确的方式受持。遇到疑难或词句甚多之处时,不应懈怠而不受持,而应精勤受持。遇到意义简单或词句极少之处时,不能认为法义浅显而轻视,应不遗忘而受持。 通过学习这些,了知到了闻法的行为所应断除,如何断除,这对以后的闻法有大利益。 第十一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46、什么叫做依止四想?请结合自己的情况具体解释。每一条你都能真正做到吗? 答:《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药想。? 我们无始以来沉沦在轮回的大苦海中,相当于遭受因三毒、果三苦所折磨的病人。三界中任何一个众生,都有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烦恼的病因,并不断遭受在逼迫。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是个病人,而且病情非常严重。就像得了麻风病、肺结核的人,要想脱离身体的病苦而得到安乐,就要八方奔走、四方求医,依止一位有临床经以、有智慧、有慈悲的明医,并谨遵医嘱按时按量地服药。同样,我们这些众生无始以来被业和烦恼的重病所折磨,必须要依止一位如明医般具足法相的上师,通过三喜来承侍上师,百分之百地依师教言奉行,服用正法的妙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业惑苦难的疾病。当然,如果没有实地修持良药般的妙法,那就像一位药般的妙法,那就像一位病人的枕边虽有不可计数的妙药和药方,但不曾服药也会于病无补。《劝发胜心经》云:?吾已说妙法,汝闻不修行,患者不用药,吾亦无法救。?同样,上师殊胜的教言再多,弟子不如理修持,也无济于事。所以,作为弟子,要将上师所讲的法记得心里,记住之后永远去行持,这样无明烦恼就会有祛除的希望,从而获得痊愈般得解脱。
47、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倘若上师是大成就者,但他有些行为无法让人接受,这时候你该如何对待?请以教证、公案进行说明。
答:就大多数上师而言,是通过宣讲显密正法令弟子的相续得以调伏。当然也有极个别上师,像那诺巴、米拉日巴的传记中所说,以不同的方便方法来摄持弟子,此时弟子要以清净心来依止。华智仁波切讲过:?倘若以清净心把上师观作佛陀,一心一意地依止承侍,那么,成就和解脱轻而易举即可获得。
依止过程中,凡夫人的分别念各种各样,但如果上师是了不起的大成就才、大菩萨,即使有些行为表面上无法让人接受,只要弟子听话,把上师说的话当作教言,也绝对可以成办一切所欲。
48、有些人认为:?我根本不用修善法,造恶业也没关系,因为我的上师是大成就者,只要好好地祈祷上师,上师就会把我像块石头一样扔到极乐世界。?这种想法是否合理?为什么?如果你周围有这样的人,你打算怎么劝导他? 答:这种想法并不合理。肯法相的上师虽然有慈悲心,但仅以上师的慈悲心让你解脱,也有一定的困难。在三千大千世界中,佛陀的智慧、慈悲、能力最大,对众生犹如独子般慈爱,可是佛陀在世的时候,不信佛教的众生那么多,佛陀即使悲悯他们,也不可能将他们全部扔到清净刹土,所以很多事情并不是像你想像的那么简单。以前有一个教证说,众生的罪业不是用水洗掉的,众生的痛苦不是用佛陀用佛陀的手遣除的,佛陀的智慧也不可能转移到众生相续中,那么佛陀唯一的办法,就是给众生宣说清净、寂灭之法,以令其通达因果取舍的道理,如此才有解脱的希望。
49、什么叫做上师的慈悲?这与你自己的理解有何出入?明白这一点,对你有哪些帮助?
答:观察上师是否具有慈悲,要看他所讲的法是否与经论吻合,如果不相一致,则可能怀有私人的目的,但若依照佛陀的意趣传授佛法,这就是上师的慈悲,除此之外没有更殊胜的大悲心了。
50、为什么说现在是计划永远快乐或永远痛苦的警戒线?你对此有什么样的认识?
答:因为我们如今有幸获得如意宝般的暇满人身,并依靠上师诸佛的加持,不敢说完全精通浩如烟海的大经大论,但已知晓取舍的要点,明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依止善知识、轮回痛苦、皈依和菩提心的重要等基本法要,所以自由自在的此刻,是计划永远快乐或永远痛苦的警戒线,也是下堕深渊或上升天堂的交界点。
第十二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51、藏地经忏师在超度亡人时说:?上去下去之关键,如马随辔头所转。?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
答:这句话的意思虽然是说亡人刚死时你随辔头所转的马一样,是上去或下去的关键。然而事实上,临终并不是上去下去的关键,真正关键的是自己活着的时候。如来芽尊者和华智仁波切在不同的教言中说:?到了中阴时,像我这样的人,只依靠简单的念诵很难转移,因此生前修行非常重要。?到了那时,除非是前世修道的高僧大德,在法性中阴可以获得解脱。纵然没有解脱,转世中阴的时候,依靠上师或道友在耳边的指点:想入胎的话,将心识观为吽字或舍字等;想解脱的话,将心识观想为舍字,融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前往极乐世界,密宗中有许多这样的修法。亡人外气已断而内气未断,或者内气已断而于四十九天内每天对他直指,他就有转移的机会,即使业力深重而前往下道,通过上师强制性的破瓦法,极个别有缘者也会转入善趣,甚至获得解脱。
不过,对大多数亡人来讲,依靠简单念诵而转移非常困难。由于生前没有修持善法,离开世间的时候,背后为杀盗淫妄等业力的狂风所驱逐,前面有阴森可怕的黑暗和恐怖的呼叫声相迎接,就这样独自一人进入中阴狭长险道。倘若以前杀生、造恶业非常严重,牛头马面等阎罗狱卒会手里拿着种种兵器,口中喊着?杀杀、打打?,穷追不舍地捶打你、杀害你,在断气当下,地狱境象会马上现前。那时面临不可思议的业力显现,想逃也逃不出去,想躲也无处可躲,想求庇护也找不到怙主,处在这般无可奈何、无所适从的时刻,就像落叶一样身不由己地随风飘荡,又怎么会是上去下去的关键呢?
当然,这并不是说《闻解脱》说得不对。对某些众生来讲,通过那种念诵也会有帮助,直指之后可以获得解脱。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活着的时候更为重要,现在活着时行持善法,自己若拥有珍贵的善根,这是谁也抢不了、夺不走的。
52、依藏地的习俗,若有人死了会怎么样对待?相较于汉地的传统,你有哪些体会?今后有何打算?
答:依藏地的习俗,人死后不管哪一家,在四十九天的过程中,都会请上师或僧人在尸体枕边念经超度,此时必须准备一个灵牌,把亡者的样貌画出来,并将其灵魂勾召在上面,以作为每天《闻解脱》灌顶的所依。灵牌是这样的:
在一张纸上画一幅像,男人画男像,女人画女像。由于各地风俗不同,画像的风格也迥然有异,但一般而言,是画亡人在伞盖下蹲着,双手合掌。灵牌画好以后,上面作些伞盖、花鬘等,简单装饰一下,还要挂上亡人生前特别执著、最珍贵的东西,比如富人会挂珍珠珊瑚,穷人则挂自己的念珠。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莲师许多伏藏中也有如此要求。一般来讲,藏地人死了以后,条件如果允许,起码也要在一个七或两个七内给亡人念。念完以后,把这个灵牌及上面挂的珍贵饰物,一并交给亡人最有信心的上师,请他处理。
汉地的传统则更多的是世间的一些请乐鼓队吹打等,没有实义,甚至造业,但一些信佛的家庭也会有一些道友聚在一起,按照净土的教言为亡人助念,这样也的确有很大的功德。
但作为我们这些尚能闻思修的弟子来说,在生时,努力精勤地依上师的教言修行最为重要。
53、为什么说人身造善业、造恶业的能力均超过其余五道?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什么样的帮助?
答:因为人身是修持正法的所依,而其余五道并非有如此殊胜。所以我们即生中依靠人身,若行持善法,比如发菩提心、出家、修密法,此善业的力量与地狱、饿鬼、旁生、阿修罗、开界其余五道相比遥遥领先,此生此世完全可以永远舍弃天灵盖。
同样,这个人身造恶业的能力也远远超过余道众生,换句话说,今生今世也可成为决定无法脱离恶趣的罪魁祸首。为什么呢?如果你对上师、三宝、因果等生邪见,口中谩骂,心里诋毁,此罪业短短的时间就可以造下,牦牛和地狱众生都做不到。尤其现在科学迅速发展,假如一个人见解不正,制造核武器、利用原子弹,可让千千万万的众生送命,哪怕是造一个炸药,也能炸死无数生命,所以,人造恶业的能力非常可怕。 明白这个道理,就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个人身修持正法,令自他趋入解脱道。 54、?四想?的违品是什么?请以比喻具体说明。现在社会上是否存在这种现象?你对此如何看待? 答:?四想?的违品即四种颠倒想。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云:?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这其中已说明了所谓的四种颠倒想,也就是把自己当作猎人,上师看成是獐子,正法看作是麝香,精进修行作为捕杀獐子的方便。
在古代,犯人捕獐子时会用尽欺诈的手段,比如先在路上挖个陷阱,里面用绳子做个小圈,绳子的另一头绑在有弹性的木头上,陷阱上面铺一些草或树叶加掩饰。如果有獐子路经此地,马上就会陷进里面,牵动弹木收紧绳索,獐子就被牢牢套住了。逮住獐子之后,猎人马上杀掉它得到麝香,把麝香卖掉就能发财。秉性恶劣的弟子也像这些猎人一样,先通过狡诈的方法来依止上师:上师喜欢钱财,他就多多供养;上师喜欢名声,他就花言巧语、百般取悦。目的是什么?就是得到上师相续中的窍诀法要。上师的法要没有得到手之前,也一直跟上师,多年都不离开。一旦上师传完了显密正法,他就把上师抛之脑后,舍弃以前所有的誓言,依靠这些法大搞世间八法,为自己谋取名闻利养。
未法时代这种情况非常多,有些人依靠种种手段获得一些传承,然后到各个地方宣传自己,把法像麝香一样到处兜售。这些恶劣弟子根本不想上师恩德,从不承认在上师那里得过什么法,说这些法是自己无师自通,甚至提起上师的名字,也害怕对自己有影响。当然,由于不感恩上师的缘故,他那些法暂时对别人有一点点好处,最后对自他都没有利益。因此,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务必要舍弃这四种颠倒,否则,违背上师教言、舍弃上师、欺骗上师,会导致生生世世在地狱不能解脱,这些可怕的果报在密宗中讲得非常清楚。 第十三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55、有些人认为:?六度要逐一行持方可圆满,布施时不能持戒,持戒时不能修安忍……?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这种想法不正确。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过,行持大乘佛法饶益众生,六度万行不可缺少,佛陀在因地时,所有行为均可摄于六波罗蜜多中。因此,我们听闻佛法、修学佛法、弘扬佛法时,具足六度至关重要,若不具足六度,不一定属于大乘佛法。
56、我们在闻法的过程中,如何于一堂课中具足六度?这样有什么功德?你以后打算怎么做? 答:《现证续》云:?奉献花座等,随处戒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无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在闻法之前,首先为上师摆设妙高法座,然后在法座前或者周围,供养曼茶罗以及花鬘、灯等,这即是布施度。在讲法的经堂里,随处做洒水、清扫、喷香水等善行,保持那里整洁舒适;同时,遮止自己身口意不恭敬的威仪,长
至一部法,短短一堂课,一切行为从头到尾如理如法,这就是持戒度。听法的过程中,无论是有意、无意,都不伤害蝼蚁在内的含生,同时也不能旁边的金刚道友。而且听受佛法的时候,不管天气再热再冷,传法时间再长,中间出现种种违缘,都要忍受。还有听法的时候,假如上师讲什么都能接受,都有种感恩心、欢喜心,这种心态就是具足安忍度。顺听受佛法的过程中,要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怀疑、嗔恨等不良的心态,满怀虔诚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听法时心不能妄想纷飞,也不能外散于他处,倘若心不专注,佛教的甚深义不可能通过三心二意、东张西望而得到,因此,从最开始到刚结束之间应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谛听上师所讲的言教,这就是静虑度。听闻佛法时,若对某些法义产生疑问,则应向上师请教,或者道友之间研讨辩论,以此遣除怀疑、邪见、增益,即是智慧度。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过:?若能具足六度而修学,其力尤大。? 我们听闻佛法、修学佛法、弘扬佛法时,应努力做好具足六度。
57、讲法、放生、念佛时怎样圆满六度?请一一说明。这对你有哪些启示?
答:按照阿琼堪布的观点,不但闻法者应具足六度,传法者也同样如此:不怀求得名闻利养的奢望而讲经说法,即是布施度;对他众没有冷嘲热讽、不悄一顾等行为,即是持戒度;自己能接受甚深法义,闻法者屡屡询问也不嗔不恼,即是安忍度;日日夜夜讲经说法,不厌其烦,即是精进度;心专注法词句和意义,即是静虑度;通过三轮体空、如梦如幻的境界摄持讲法,令弟子闻思有所长进,即是智慧度。
放生具足六度,例如,放生本来是无畏布施,同时还具足财布施,这是布施度;从小乘来讲,不害众生就是持戒,从大乘来讲,直接间接利益众生就是持戒,在放生过程中,即不害众生也利益了众生,这是持戒度;放生时忍耐严寒酷暑、艰难困苦,以及他人的谣言或攻击,这是安忍度;不管再怎么辛苦、再怎么劳累,每年春夏秋冬不间断地放生,这是精进度;放生过程中,没有什么其他目的,只是一心一意想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静虑度;通过念咒语、念经文加持所放众生,为其播下解脱种子,或者以三轮体空的方式来摄持放生,这是智慧度。
汉地藕益大师讲过:念佛时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念佛时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念佛时不持怀是非人我,即大安忍;念佛时不间断、不夹杂,即大精进;念佛时不随妄想驰逐,即大禅定;念佛时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如此称之为真念佛。
无论做什么善事,都应当具足六度波罗蜜多。
58、按照《毗奈耶经》的观点,对哪几种人不能讲法?如果闻法时行为不如法,这会导致什么过患?正确的闻法方式是什么样的? 答:《毗奈耶经》云:?不敬勿说法,无病而覆头,持伞杖兵器,缠头者勿说。? 如果闻法行为不如法,过失非常大,甚至会成为堕入旁生之因,《极乐愿文大疏》说到,闻法时说绮语,则成为自他闻法的障碍,经中说此为舍法罪业,将转生为鹦鹉。《梁皇宝忏》中也说:?闻说法语,心不飡采,后生长耳驴中。?又云:?闻说法语,于中两舌,乱人听受,后堕耽耳狗中。?《赛美经》中还记载,佛陀在世时,有个人假装听了三年的法,表面上一直规规矩矩,可是心不诚,始终怀有杀生、偷盗等恶念,最后堕入地狱,感受寒热等苦。 《本生传》中云:?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传法上师坐在高高的法座上,闻法的弟子应坐得比上师低,不能与上师平起平坐,也不能让上师坐在矮矮的小登子上,自己则坐在高高的豪华沙发上,即使看电视或电脑上上师说法,也最好坐在地上。听法时应具足温顺、调柔的威仪,杜绝暴躁、不如法的行为。以欢喜的眼神看着上师。犹如饮用甘露般接受法义,津津有味地专心谛听。 《父子合集经》中有一句话:?善巧方便说法师,为示真实无为道,志求寂静菩提者,应当恭敬常亲近。?具有善巧方便的善知识,能宣说真实的无为道,作为志求寂灭菩提的人,务必要以欢喜心、恭敬心长期依止,断除一切不敬的威仪。
第十四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59、了解道次第对我们来讲有何必要?请引用公案进行说明。最终可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答:记得阿底峡尊者来藏地时,曾将从人身难得到往生法之间的道次第,秘密传授予仲敦巴。仲敦巴不解地问:?为什么您对其他弟子传授密咒,而对我传这个道次第呢?尊者回答:?除你之外,我没有找到可以托付这个法的人了。?以此缘起,促敦巴成为继承阿底峡尊者之后的法主,弘法利生事业极为广大。 还有,噶当派普穹瓦尊者曾问金厄瓦尊者:?一种通达五明、具足五通、获得八大悉地,一种是道次第在心中生起,您会选择哪一个??金厄瓦尊者答道:?不要说道次第在心中生起,甚至仅仅是产生‘道次第确实如此’的胜解,也应当选这个。过去我们曾无数次通达五明、具足五通、获得八悉地,然而都没有脱离生死轮回。如果获得了对道次第的定解,则必定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因此,我们浊世众生不应先高攀大法,务必从加行修起,一方面了解它的法义,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引导一个一个地修。
60、你对《前行》这部法是如何对待的?请用具体行为加以描述。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前行》可以说是自己真正步入道次第的如意宝般地论典,也尽力按上师的要求一个次第一个次第地修学,认真听闻教理、思维法义、座上观修。虽然再修学再几个月,但每个内容都十分受用,比如通过观修暇满难得、寿命无常确实心里有着以前所没有过的强烈的感受,就像上师在讲法时所说,好好依此修学,将来必然会成为一位非常可靠的修行人。
61、有些人认为:?佛法的内容应该创新,如果古往今来都是那一套,则无法吸引新新人类。?对此你怎么样看待? 答:这种想法特别幼稚。其实大德们完全知道,众生要想获得圣者果位,需要经过什么样的修道。因遵照这些要求去行持,往昔无数众生获得了圣果,今后仍然会如此。许多老法师老修行人,他们的教言完全一致,都再三强调不要忙着修大法,先应该把加行修好,而没有说不用修加行,一定要爬到最高的地方,然后众最高的地方往下来。尤其是一辈子不离佛法的那些大德,一个个都赞叹修加行的重要性,只有把加行修好了,最终才不会堕落,并能获得真实成就。
62、共同前行与不共前行的差别,有哪些不同的解释?请一一列举。 答:一、?共同?,指与显宗共同;?不共?,指与密宗不共。比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内容,在显宗中可以体现出来;但法报化三身无二无别的皈依、观金刚萨埵忏悔业障、修古萨里积累资粮,都是密宗的不共修法,显宗并没有很明显地提到。 二、?共同?,指与小乘共同;?不共?指与大乘不共。在小乘经典中,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依止善知识都有,而大乘的皈依、发菩提心、修金刚萨埵,则根本找不到。 三、?共同?,指与后译格鲁、萨迦等教派共同;?不共?,指前译宁玛派单独具有。例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是各大教派都有的,而后面部分的观想对境主要是莲花生大师,其他教派并非如此,故称为?不共?。 四、上师如意宝还讲过:?共同?,指很多人能行持的各个教派的基础修法;?不共?,指其他人不能行持的本派窍诀性修法。 总而言之,?共同?与?不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63、八无暇是否仅仅为藏传佛教的说法?为什么?请引用佛经的教证,详细说明何为八无暇。
答:八无暇并不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特法,其实汉传佛教中也有明确说明:在《中阿含经》中,八无暇又叫做八难、八非时;义净法师翻译的《佛说八无暇有暇经》中,对八种无暇也有简短宣说。 所谓的八无暇,如云:?地狱饿鬼及旁生,边鄙地及长寿天,邪见不见佛出世,喑哑此等八暇。? 一、
地狱:如果转生于地狱,日日夜夜连续感受寒地狱的寒冻之苦、热地狱的燃烧之苦,以及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的各自痛苦,则根本没有修法的机会。佛经(《佛说八无暇有暇经》)中也说:?铜柱铁山众苦逼,煻煨粪屎刺刀林,于地狱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 二、
饿鬼:如果投生为饿鬼,不管是隐住饿鬼还是空游饿鬼,都会终日感受饥渴的厄难,也不会有机会修法。佛经中说:?饥渴针咽苦逼身,雨注河流成猛火,于饿鬼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 三、
旁生:如果转生为旁生,不论是海里的鱼虾,还是陆地上的牛马,都会遭受被人役使或相互残害的痛苦,也没有修法时机。佛经中云:?更互恒怀怖害心,常欲展转相食啖,于旁生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 四、
长寿天:长寿天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有些说是无色界天,有些说是欲界诸天,有些说是色界第四禅的附近。不管怎么样,如若转生到长寿天,则将于多劫中一直安住在无想的状态中虚度光阴,也同样不具备修法的时机。长寿天的天人,就这样多劫不起一个念头,最后生起邪见而堕入恶趣,故绝对没有修行机会。佛经中也说:?若在天中有顶处,由先福力生于彼,长寿觉慧不分明,此处岂能闻正法?? 五、
边地:假设转生在佛教不兴盛的边地言,那里无有教法、证法,也没有佛教的四众弟子,因而不会有修法的机会。佛经中说:?生在边方鄙恶处,耳不曾闻说法声,无识恒居蔑戾车,此处岂能闻正法??
世,由此可见过去佛出世还是极其稀少难得的。
现在:一千四百个暗劫结束之后,第六个明劫——现在的贤劫出现了。那么贤劫千佛是如何依次现世的呢? 第一至第八中劫:无佛出世。
第十九中劫:人寿八万岁时:拘留孙佛出世,为贤劫第一尊佛。人寿四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世,为贤劫第二尊佛。人寿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为贤劫第三尊佛。人寿一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为贤劫第四尊佛。第十中劫: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弥勒佛出世,为贤劫第五尊佛。 第十一至第十四中劫:无佛出世。
第十五中劫:有九百九十四尊佛相继出世。 第十六至第十九中劫:无佛出世。
第二十中劫:胜解佛(楼至佛)出世,为贤劫最后一尊佛。 至此,贤劫千佛圆满出世。
未来:贤劫之后,有六十恶种边鄙劫,再后于具数劫中,有一万佛出世,其后又有一万恶种劫……
以上全部加起来,暗劫有一万一千多个,明劫只有六七个,想想这之间的差别,简直》太悬殊了。所以,遇到佛陀出世是多么不容易。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一定要珍贵现在的暇满人身,能得这样殊胜的时候获得人身,没有以往积累的广大福报,无法得遇,故一定要好好地闻思修行,莫要错过令自他解脱的机缘。
87、今生能够遇到密法,为何说这种福报不可思议?请引用教证说明,与密法结上善缘的功德。你对密法的信心如何?
答:密咒金刚乘的佛法,只是偶尔出现于世,我们现在遇到了,的确福报非浅。我们知道,光明劫中虽然佛法兴盛,但传密法的现象并不多见,即生中能遇到像《大圆满前行》这样的密法,真的非常稀有难得。正如邬金莲花生大士所说:?往昔初劫普严劫时,先生王佛的圣教中已广弘密法,现在释迦牟尼佛的圣教中也有密法出现,再过千万劫以后,到了华严劫时,与现在的我的姿态一致的文殊师利佛出世,他将广泛弘扬密法。因为只有这三劫的众生才堪为密法合格法器,其他任何时候都不会出现密法,因为众生不能作为密法法器。?今生能够遇到密法,此福报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普作续》的讲义中引用《宝积续》的教证说:如果把密法带在身上,则此人与金刚持如来的化身无别;如果尽量念密法的咒语、经文,就能现前它的真正意义;如果书写续部或密法的道理,那他有享用如来言教的善缘。密法的见修行果极为深奥,即使你不能彻底通达,但只要有起信心,对密法的法本和仪轨,始终以恭敬心来接受,这种功德也不可思议。如《了义集续》云:?于此生信而受持,一切诸佛皆加持,获得无尽福德藏,今生成就来世果。?意思是说,倘若对密法起信心而受持,所有佛陀都会对你赐予加持,如此可获得无尽的福德宝藏,即生也能成就来世之果。比如,原本你再过百千万劫才能解脱,但依靠密法的加持力,提前便可现前圣果。还有《虚空广界续》中言:?何人若对了义的密法生信,通达符合教理之义,即使微法许也没有修,但所得果位就是佛果。?所以,有些人比较懒惰的话,只要听到密法教义、得到密法灌顶,其功德也是无法衡量。 生起了无与伦比的信心,上师加持! 第二十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88、解释颂词: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
答:佛陀的证悟境界有五种特点:1、甚深:本体无相;2、寂灭:自性无思;3、离戏:远离一切常边;4、光明:远离一切断边;5、无为法:远离一切是非等诸边。佛已获得犹如甘露般的这五种境界,能治疗八万四千烦恼疾病,可由于它太过甚深,对任何众生提示都难以了知,所以还是于林间默然安住。
89、佛陀和高僧大德利益众生的主要手段是什么?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只是呆在大德身边可以吗?为什么?请引用公案说明此理。 答:转法轮。
尽管这么了不起的开悟者哪怕住世一天,对全世界也能带来和谐快乐,对众生也有无比利益,但从直接利益他众的角度看,每天跟在他旁边的有些人,好像并没有通达他的境界,基本上没有真实证悟。所以,作为高僧大德,没有以佛法饶益众生的话,就跟佛陀没有说法无有差别了。美德嘉那尊者,是印度极为著名的大班智达
尽管这么了不起的开悟者哪怕住世一天,对全世界也能带来和谐快乐,对众生也有无比利益,但从直接利益他众的角度看,每天跟他旁边的有些人,好像并没有通达他的境界,基本上没有真实证悟。所以,作为高僧大德,没有以佛法饶益众生的话,就跟佛陀没有说法无有差别了。
美德嘉那尊者,是印度极为著名的大智达,为了救度堕入孤独地狱的母亲前往西藏,但因为翻译途中去世,而尊语言不通,从而导致如此伟大的上师在藏地整日被人役使放牧,未能以正法广利有情。
91、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为何又叫普贤密意圣教?它会住世多长时间?请具体说明各个时期的特征。 答:因为普贤如来的报身雪海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手中持的宝瓶中有一棵菩提树,树有二十五层叶子,第十三层——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刚好对准普贤如来幻化的毗卢遮那佛之心间。故而,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因此而得名。
按照藏传佛教的观点,普贤密意圣教住世五千年。具体而言。
1、果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得阿罗汉果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得不来果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得预流果的最多。
2、修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修戒学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修定学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修慧学的最多。
3、教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学经藏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学律藏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学论藏的最多。
4、形象期:五百年。只有出家人的形象,没有清净的戒律,也没有实行者。甚至到了最后,这种形象也难以维持。因为众生福报已尽,出家人剃头时,刀没办法刮下头发;袈裟染色时,染料也无法把衣服染成红黄色。(有些法师主为现在已过了形象期,这种观点不太合理。依照我们的分析,还是《俱舍论》的说法比较对。)
92、何为五浊恶世?你对此有哪些体会?在这种环境中,你打算如何修持佛法?
答:1、时劫浊:指时代遭逢恶运,灾难频生。就拿财富而言,一会儿是世界经济危机,一会儿是金融风暴,每天不是?刮狂风?,就是?下暴雨?,人们犹如水泡般财富极极不稳定,今天富可敌国,明天就可能一贫如洗。
2、众生浊:指众生资质低劣,福报日减,苦多乐少。佛陀时代或在此之前,人们的身高、体力都非常殊妙,而现在,一年比一年不行了。
3、寿命浊:指众生因恶业受报,寿命短促。 4、见解浊:指出家人善心越来越失坏。 5、烦恼浊:指在家人行持善法日渐退失。
(当然,见解浊与烦恼浊,还有不同解释方法,但此处暂以出家和在家进行区分、讲解。)
第二十一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93、为什么说自己趋入佛门非常重要?趋入佛门分为几种?你是哪一种?
答:如果自己没有进入佛门,尽管佛教存住于世,依然不能得受教法和证法,佛法中无边的智慧和大悲将与你无缘。就好比周围有一所好学校,老师每天不断地授课,一个孤儿如果想去,学校会收,但他自己不愿上学,整天在校处游荡,非常可怜,可是他反而认为,这种生活无拘无束、非常自在。同样,我们若没有入于佛门,纵然佛教极其兴盛,对自己也毫无利益。就像光芒万丈的太阳照耀广大无边的世界,但对盲人来说毫无利益,没有趋入佛门就是如此。
趋入佛门有两种:一种相似的佛教徒,比如以救怖之发心或善愿之发心而趋入者;二种真实的佛教徒,即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皆无实义,六道犹如火宅、罗刹洲、剑叶林般可怕,为求自他解脱而趋入佛门,此为真实的佛教徒或者入道者。
观察自身,最初应为相似趋入佛门,但通过闻思修真正道理,现在观察似乎较为合乎真实佛教徒的身份。
94、什么样才是真正的佛教徒?扪心自问,你自己是不是?假如你身边有许多相似的佛教徒,你打算如何正确引导他们?
答:真实的佛教徒,是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皆无实义,六道犹如火宅、罗刹洲、剑叶林般可怕,为求自他解脱而趋入佛门,此为真实的佛教徒或者入道者。扪心自问,自己曾经并不算是真实的佛教徒,但如今似乎已经趋入真实之列,上师知!
因缘俱足,应让他们趋入正法,长期闻思修行,依善知识的教导而行持,改变相续,真正生起出离心。
95、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为什么善知识的摄受相当关键?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答: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对佛法教理则不可能通达。《般若摄颂》云:?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一切佛法依靠善知识而得,这不是凡夫信口所说,而是圆满一切功德、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言。《般若八千颂》亦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还有《华严经》中言:?佛法无人
说,虽慧莫能了。?佛法要是没有善知识的讲解,世间再聪明、再有智慧的人凭借自力也不能通达。
佛经浩翰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假设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入修行。因此,上师教言相当重要。如果没有的话,你不一定皈依;即使皈依了,也根本不知方向,完全凭自学很困难。何况佛教的道理非常甚深,尤其是空性等法门,若没有上师开演不能趋入,证悟更上无从谈起。
96、怎样依止善知识才如理如法?你以前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答:《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说,善财童子依止文殊菩萨时,文殊菩萨说过:?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所以,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观清净心。还有善财童子依止观世音菩萨时,心中作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故一定要视师如佛,视师为佛法的根本、功德之源。
另外,戒律中规定,如果弟子没有通达三藏,十年中要依止上师。十年以后,假如你学得可以,则可以离开上师,出外弘法利生;假如学得不行,还要继续依止。所以,依止善知识务必要长期。
我等应如是发愿: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胜法乐,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
97、学习阿底峡尊者与库鄂仲三人之间的问答,你有哪些收获?其中哪一段最触动你?的为什么? 答:一次,弟子库鄂仲向阿底峡尊者请教:?修行人若想获得解脱或遍知佛果,经论教典与上师窍诀哪一个更重要呢??
尊者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上师的窍诀重要。? 三人又问:?这是为什么呢?? 尊者答道:?即使你对读诵传讲三藏无所不知,对诸法的法相无所不晓,但如果实地修行时不具备上师指点的实修口诀,就会造成正法和行人互相脱离的结局。?
(像世间的文学家,或学因明辩论的寻伺者,他们对法相讲得特别清楚,将色法的法相、五蕴的法相说得头头是道,可是若缺少上师的窍诀,即使讲得天花乱坠,实际上要真正修持时,也根本无从下手。所以,大家理论上虽然要精通,但这些道理若要结合自己的相续,必须依靠上师的窍诀。否则,佛教经论多得不可胜数,在短暂的一生中全部都修,恐怕不太现实,倘若没有上师的实修口诀,就会导致法是法、人是人,人与法根本无法相融。但如果有了上师指点,法融入了心,就像《前行》这部法,最初怎么样发心、中间怎么样入定、最后怎么样回向,必定会了了分明。所以说,上师的窍诀很关键。) 三同门继续请教道:?假如完整地归纳上师窍诀,能否概括为净持小乘戒、菩萨戒、密乘戒三种律仪,以及身口意三门日日夜夜勤修善法呢?? 尊者说回答:?这样概括还不足够。? 三同门问:?这又是为什么?? 尊者答言:?即便三戒守护得一尘不染,但若对三界没有厌离心,仍然是轮回之因。
即使三门勤勤恳恳地奉行善法,但若不懂将善回向圆满菩提,善法也会被颠倒分别念一扫而光。 (有些人身体天天在佛堂磕头、打坐;口中不断地念诵佛号、观音心咒、《金刚经》;心里也不生贪嗔总痴,尽量地行持善法等等,但之后因为一些原因而生起一个大嗔心,辛辛苦苦的善根,都会被一扫而空。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回向,不懂得以菩提心来摄持,纵然精进地闭关、禅修、苦行,可是分别念一生起,以前的善根还没有来得及保存,一下子就全都没有了。不但没了,还可能造下很多罪业。
但若有了上师的窍诀,做任何善法结束时都会回向,以菩提心摄持此善根。就像你好不容易赚了一笔钱,出门时要把它锁在保险柜里,或者存在银行里。同样,你所积累的一切善根,如果以回向来摄持,乃至菩提果之间也不会空耗。)
纵然具备智慧超群、戒律清净、讲经说法、观修境界等一系列功德,但如果没有舍弃世间八法,一切所为也只能成为现世的生计,而不可能获得来世解脱之道。?
(有些人为什么修行很成功?主要因为他能看破今世,不管对名也好、利也好,都看得很淡,一心一意向往解脱。而一部分人表面上看来很不错,但由于贪著今生的名闻利养,以致修行一败涂地。) 以上这些对话,都非常能触动自己。
第二十二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98、为什么说先不要急于求高法,一定要打好前行基础?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答:在六道众生中,得人身的少之又少,即便得了人身,修持正法的也寥若晨星;即使修持正法,具足十八种暇满的更是如凤毛麟角。可见,暇满人身极为难得。而若要使暇满不空耗,就一定要修好前行,否则,修其他法非常困难。因此,大家不要急于求高法,一定要打好前行的基础。当然,这个基础不是一朝一夕便一蹴而就的,必须要长
时间串习才能实现。现实中有不少人修行半途而废,甚至一败涂地,寻找原因才发现——他们没有打好前行的基础。所以,对前行务必要重视,修的时间不能太短。
虽然自己也渴仰大圆满等殊胜的法,但前行丝毫不敢怠慢,认真地好好地修持,并切实地感受前行与所谓的大法其实也无有差别,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修好的,所以极其重视和珍惜。
99、佛法未来以何方式生存于世?怎样世世代代相传下去?请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答:应当让佛法如意宝在全世界得广泛弘扬,让教法证法遍地开花。现在末法,魔障违缘极为猖狂、猛烈,因为莲师对末法时代有特殊的因缘,所以时常要祈祷莲花生大士,如果世界各民族的佛教徒异口同声地祈祷莲花生大士,必将能遣除末法时代弘扬佛法及个人修行的种种违缘,从而令佛法久住世间。
而作为我们这些佛弟子,平时遇到任何人,只要有因缘,就应把佛教的殊胜教义传递出去,让他们接受。不但自己要明白佛教的道理,而且就全力以赴地让身边的人接受佛法如意宝,真正感受到佛教不可思议的微妙法理,这应是每个三宝弟子的责任。
100、学习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有何必要?它与十八种暇满是什么关系?
答:一个真正要修行佛法,不被逆缘所转至关重要。我们在懂得十八种暇满之后,要详细观察自己具不具足,被违缘控制了没有?假如被违缘控制了,也就失去了暇满。所以,学习和分析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非常重要。 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里有个比喻:十八暇满就好比有十八只羊,一旦豺狼吃掉一只,那就剩下了十七只;又被吃掉一只,只剩十六只了……全部吃掉的话,也就没有羊了。同样,即使你十八暇满已经具足,但出现一个违缘的话,十八暇满中的一个就退没了,再出现一个的话,一个因缘又不存在了。假如一个不具足,表面上问题不大,但它很重要的话,也会让其他条件全都失去意义。例如,倘若你没有趋入佛门,就算其他条件都具足,也没办法修行。
101、什么是暂生缘?暂生缘八无暇包括哪些?具体怎么样对治?
答:暂生缘指在修行过程中,暂时或偶尔、时时或经常出现的修法违缘。 《如意宝藏论》云:?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暂生缘包括: (1)
五毒粗重。对治:贪心的对治是修不净观,或如《宝鬘论》所说所说,用剖析无常和无我来对治;嗔心的对治法是修慈心,或以《入行论〃安忍品》里的教言来观察;痴心的对治法,则是观修缘起法…… (2) 愚昧无知。对治:必须进行忏悔,同时,还要祈祷智慧本尊。 (3)
被魔所持。对治:首先要观察所依止的上师具不具足法相,是魔知识还是善知识?如果是善知识,就要生起欢喜心,并以三喜来依止;如果是魔知识,最初就不能接近他,这是很关键的。 (4) 懈怠懒惰。对治:必须忆念死亡无常。 (5) 恶业涌现。对治:学法一定要有恒心。
(6) 为他所转。对治:对被他所转、无有自由的人而言,必须找一个良策,力求摆脱这种处境。 (7) 求乐救怖:应想尽一切办法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
(8) 伪装修法。对治:必须认识到谋求现世利益的过患,进而予以断除。 第二十三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102、断缘心与暂生缘相比,哪个更可怕?请说明理由。为此,我们应当怎么做?
答:断缘心更可怕。暂生缘只是偶尔影响修行,断缘心却能让你从此无法修行,从解脱道路上完全退失。
所以,我我一定要观察,看自己有没有这些违缘,有的话,应立即依靠对治来断除,同时祈祷上师三宝:以后千万别不要遇到,一旦遇到了,也不要让它留存很长时间。
103、什么是断缘心?断缘心八无暇包括哪些?你认为应该怎样对治?你有这些违缘吗?
答:作为修心人,一旦有了断缘心八无暇的任何一个,那就断了修行的因缘,三菩提的苗芽就会凋谢,以至于离开解脱种性,为此叫做?断缘?。断缘心包括:
1)为今束缚。对治:我们作为修行人,首先要观察自己有没有看破今世。假如对现世的名利十分耽著,即使你表面上修行特别好,也不一定有很大的收获。因此,每个修行人务必要了解轮回的过患,真正生起出离心。
2)人格恶劣。对治:要想对治人格恶劣,有些大德在教言中说,有一定的困难。不过,极个别人由于善根、种姓
不错,刚开始时虽然为人很坏,但后来依靠上师的教言和道友的劝导,也能变成善良的人,这种现象偶尔会有。 3)无出离心。对治:一定对轮回的过患生起定解,以此令自心生起出离三界轮回之信念。 4)无有正信。对治:多看大德传记,时常祈祷上师三宝,不要轻易离开上师及正法。 5)喜爱恶行。对治: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说:?喜爱恶行,无以对治。?
6)心离正法。对治:一定要想方设法对诸佛菩萨和上师的功德产生兴趣,比如多看看大德传记等;假如实在生不起兴趣,也要对法产生?这很了不起?的感觉。 7)毁坏律仪。《前行备忘录》中说,倘若破了戒律,一定要如理加以忏悔。 8)失毁誓言。应尽忏悔,越早越好,按理来讲,没有过夜之前必须忏悔。
104、麦彭仁波切说:?孩提时随父母转,韶华时随朋友转,年迈时随子女转,愚者恒时无自由。?你对此偈颂有何体会?今后有什么打算?
答:现在人确实是这样:孩童时,父母天天都管有,自己也耽著一些玩具,把假象执著为实有,没有修法修法的空闲;年轻时,始终被亲眷好友捆缚着,修行的时间一刹那也难以空出来;老年时,只有随着子女转,对他们言听计从,更没机会去修法。总之,自己一辈子都在他人控制下,没有修行的真实机缘。所以,前辈的高僧大德舍弃今生,将这一切全部抛之脑后,原因就是他们深深地认识到:今生若一直被这些所转,自己的修行绝对无法成就。 我们作为修行人,首先要观察自己有没有看破今世。《开启修心门扉》为主的修心窍诀中,都强调第一要看破今世,原因就是:如果对今生的一切能看破,无论居士还是出家人,修行必定会成功。为此,作为自己,也务必要了解轮回的过患,真正生起出离心。
105、有些人自诩为大乘行人,口口声声看不起小乘的法。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答:如果没有基础的话,你的高楼大厦不会很稳固。佛陀在《地藏十轮经》里也说:?无力饮池河,讵能吞大海?不习二乘法,何能学大乘??若没有能力饮用池水、河水,又岂能吞下整个大海?同样,假如不修习小乘法,又岂学习大乘法呢?
观修共同前行,自己平时也不敢懈怠。
106、在听受密法、得受灌顶之前,首先必须要具备什么誓言?明白这一点,对你有哪些帮助? 答:一旦进入密乘,对密宗金刚上师,及同行道友之间不能有严重矛盾。
对金刚上师一定要敬信之心,金刚道友之间一定要团结和合,倘若有人互相不说话,情况严重的话,最好在之前,于法师或其他人面前,彼此把事情说清楚。
第二十四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107、判断一个人修行好坏的标准是什么?请说明理由在。
答:应该观察对前行没有打下稳固的基础?法义有没有融入相续?如果没有,那可以肯定这个人的修行不会成功。倘若没有打好前行基础中,表面上修任何法,暂时可能有一些验相、些许成就,但在今生来世的重大问题上,由于你相续与四加行不相应,故很难得到真实利益。若没有真正了解前行法,长时间串习每一个道理,修行不可能圆满成功。如果离开了前行,你依止多少上师、看过多少法本、学了多少宗派,也只是在自相续种下善根而已,要断除轮回之根非常困难。
108、怎样做才不会草率进入形象上的修法?假如你周围有人注重表面上的修法,你会如何引导他走出误区?
答:一定要重视并如理如实好好地修持共同加行,比如如果没有生起人身难得之心,就会牵扯到后面的修行,乃至延误生生世世的重大问题。所以,首先慢慢地观察很重要,对十八种暇满等前行法,应像小学生做作业那样一一分析,看这个具不具足、那个具不具足……有些人这样修时,好像感觉不到什么,这说明你没有专心。假如你将每个道理与自相续逐一对应,必定会对佛法产生信心。只有这样把前面的基础一个一个修好,才能避免提前进入形象的修法。
如果有人注重表面上的修法,若因缘具足,则令其好好地修行这里的道理,好好观察法是不是没有融入于心,法融入于心的感觉,与只追求表面形式完全不同,这一点从很多大德身上也看得出来。他们一旦生起人身难得的理念,无论是说话、做事、言谈举止、日常威仪,对后世的修法相当重视,根本不会忙于世间琐事,也不可能爱看电视、电影、动画片,对他们而言,这些散乱的形象完全是骗人的,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令他人将人身难得的种种道理等与本人一一对照,如是这样就能让他了知是否只是注重表面上的修法了,从而趋入正法实修之中。
109、在修行过程中,什么才是真正的魔障?你对此有哪些认识?
答:在闻思修行过程中,故意断传承,或者不愿意修行,就是所谓的魔障。以前莲花生大士对空行母益西措嘉传过一个殊胜教言:?凡是对修行做障碍的,不论影响内心也好,制造外缘也罢,都魔障。?譬如,你本想听一个传承,有人劝你不要听,应该离开这个地方,这就是一种魔障。魔障不一定非是面目狰狞的恶魔,有时候它也会显现为语言亲切的道友,或者慈悲体贴的上师,表面上对你非常关心,你听到他的话语后,三四天都睡不着觉,心里非常舒服、温暖,一闭眼就浮现出他的音容笑貌。但如果对你的修法造成违缘,那不论他是什么形象,按照莲花生大士的教言,都叫做魔障,所以对此理当谨慎!、
110、为什么说暇满中只要有一种不齐全,就不具备真正修法的缘分?请用比喻加以分析。
答:如同开车一样,纵然司机技术很好,其他因缘也都具足,但如果前轮坏了,或者没油了,车也无法安全行驶。现在有些人修行不成功,就到处打卦算命:?为什么我最近修不上去?验相出不来?本尊不现前??实际上,这是因为你因缘不修全,而在所有因缘中,三十四种暇满是最关键的,假如其中一种不具足,你的修行因缘也会中断。 其实,就算成办世俗中的一件平凡小事,也需要许许多多因缘聚合,那作为长远目标、成办自他二利的修行正法,又怎能不需要具足众因缘呢?把个比方说:在古代藏地,出远门常会在途中烧茶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茶器、水、火等众多因缘,其中单单生火也是一样,必须要有火燧、火石、火绒等许多条件。如果仅仅是火绒不具足——用完了或被雨打湿了,就算火石、火铁样样齐全也无济于事,只好从根本上放弃烧茶。
同样的道理,假如这些暇满的功德中,仅仅是一种不具足,也不具备真正修法的机缘。比如,你烦恼粗重的话,在一个团体中,本来修行好好的,后来烦恼无法控制,自己开始发脾气,跟金刚道友不和,然后就离开了,从此,你后面的一层层修行只能全部放下来。所以,有智慧的人只要一观察,无论从自身的经验还是别人的经历,都可以看出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第二十五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111、如果详细观察自相续,为什么说即使单单具足十八暇满也有很大困难?请具体说明。
答:在十八暇满中,八种闲暇虽容易获得,比如自己没有堕入三恶趣,也没有生于长寿天,依靠人而安立的四种闲暇也不难具足,但完整无缺具足十圆满的人恐怕寥寥无几。
首先,从五种自圆满来分析:尽管对大多数佛教徒而言,获得人身、诸根俱全、生于中土并不难,但如果业际颠倒、不信佛教,那五种自圆满中就只具备三种了。假如其他三种圆满都具足,但相续中生起了邪见,或者不信仰佛教,那学佛一事也无法成办。退一步说,如果具足了四圆满,业际颠倒与不信佛教中只有一者不具足,那也不行。尤其是生为业际颠倒者,即使没有造诽谤佛法、摧毁佛教等滔天罪业,但假设身口意三门无恶不作、为非作歹,或修行、念经、转绕、朝拜神山等一切所为只为了今生利益,那虽然被称为贤者、智者,实际上也属于业际颠倒之人。
然后,从五种他圆满分析:五种他圆满中,虽然佛已出世、传讲妙法、佛法还没有隐没,但如果自己没有皈入佛门,一种圆满就不具足了;既然没有皈入佛门,善知识慈悲摄受也就谈不上,这样一来,两种圆满都不具足了。五种他圆满中若只剩下三种,学佛绝不可能成功。有些人虽然皈依佛门,被善知识也已摄受,可是心经常反复不定,一旦对法失去了兴趣,天天靠外力来约束,也是不现实的,到了一定时候,你的?老虎皮?就会脱掉显露出原有的丑陋面目。尽管你皈入佛门,若只是表面上得点法,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很多人认为,自己办了皈依证、取了法名,在某某上师面前得过灌顶、求过法,就是实至名归的佛教徒。其实这也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大乘法和小乘法并没有落实到你的行动上,你内心尚未生起这样的信念。所以,你自认为是佛教徒,也不一定是佛教徒。
112、除了转生为猎人、妓女等以外,什么样的人也叫做业际颠倒?你是否属于这一行列? 答:希求今世就是业际颠倒,因为希求今世,相续中不可能有出离心和菩提心。 常祈祷上师三宝,愿自他永远不要落入业际颠倒之列。
113、作为一名佛教徒,大小乘的信念如何在相续中生起?假如这一点力所不及,那最起码要做到什么?你做到了吗?
答:从小乘的角度来讲,作为真正趋入解脱道者,必须要了知轮回的一切无有实义,如梦幻泡影,《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若有如是定解,则生了无伪的出离心。 而身为步入大乘道的行者,还必须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发愿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
对我们而言,尽管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有一定困难,但最起码,也要对上师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的坚定信心。若没有这样的决心,仅仅是装腔作势地诵读经文、身上穿着僧衣等等,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佛教徒。
114、请引用比喻说明:暇满人身极其难得。并细心体会此比喻的含义,以令自己生起暇满难得之感。 答:佛于《花丛经》、《欢喜入胎经》、《正法念住经》等经中都说过:在波涛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浮的木轭孔与海底盲龟之颈相遇极为困难,而得到人身与此相比,更是难上加难。
具体而言,假设整个三千界变成一大海洋,海面上有一连接耕牛角用的木材,通称为大轭,在它上面有一孔隙。木轭随着波浪,刹那不停地四处飘荡。而在海底有只盲龟,每一百年升到海面上一次。可想而知,这两者相遇必然十分困难,因为无心的木轭没有寻找盲龟的念头,盲龟也不具备能看见木轭的眼睛。凭着偶尔的机缘,盲龟颈也可能正好钻入木轭孔内,而获得暇满人身比这更困难。
第二十六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115、为什么佛陀说?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你对此怎么理解? 答:《涅槃经》记载:有一次,佛陀从地上沾了一点点尘土,问迦叶尊者:?我手上这些尘土多,还是十方世界大地的土多??迦叶尊者答言:?当然是十方世界大地的土多。?佛陀说:?得人身并行持善法者,如同我手上的尘土般稀少,而未得人身、行持恶业者,犹如十方世界大地之土般众多。? 如佛经中言:?地狱众生犹如夜晚繁星,而饿鬼则如白昼之星;饿鬼众生犹如恒河沙,旁生犹如酒糟,阿修罗犹如弥漫大雪,而人及天人仅仅似指甲微尘。?可见,六道众生的数量呈金字塔形,地狱最多,人天最少。善趣的众生少之又少,对此不光是理论上明白,当下我们也可以观察:比如在夏季,仅仅一方草地上的含生,或一个蚁穴中的蚂蚁,其数量就超过了南赡部洲的人数。
116、为什么得到修学佛法的人身并不容易?请以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
答:若观察无有佛法光明之边地的人数,就会认识到生在有佛法光明地方的人极为罕见。现在有些大城市里,虽也存在佛法,但一点也不兴盛。像上海、北京等地,人越多的地方,佛陀的教法证法越稀少。在佛教兴盛的藏地,可以说人迹罕至,有时候要坐好半天的车,才看见卫户人家。相反,象成都,市区人口就460多万,加周围统辖的几个县,总人口有1000多万。上海有1800多万人,北京有1600万人。我们基本上也清楚,上海有几座寺院,北京有几座寺院,差不多有多少出家人……
而在少数的佛教徒中,除了出家人以外,居士占相当一部分。但是有些居士学业佛,只求家庭平安,完全是为了今生,想获得解脱、行持善法的寥寥无几。比如上海1800多万人,希求解脱者又有多少?他们若没有行持善法,造的恶业大如山王,死后会不会堕入恶趣?1000多万人中,有没有1万人有把握转生人天?如此推算,恶趣众生是不是很多?通过各种观察,就会明白得一个修学佛法的人身多不容易。
尤其是具足十八暇满的人身,在当今更是绝无仅有。例如,甘孜州515座寺院,共5万多出家人,这些人当中,具足暇满的有多少呢?一个一个经过筛选,就会发现剩下的人并不多。
117、名词解释:珍宝人身 普通人身 答: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自在闻思精华义,调己劝他行善法,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相,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身。?闻思佛法的精华教义,调伏自己的三门,劝勉别人行持善法,修行如山王般稳固——不是这两天修个法,一离开上师和道友的监督,就像发疯一样完全变了,真正的修行人始终如一,十年前是这样,二十年后依然不变,这才是具有珍宝人身。
反之,倘若你对具足十八暇满、远离十六无暇还有缺憾,即便在世间法方面聪明伶俐、智勇双全、地位显赫、智慧超群、美名远扬,但也称不上是珍宝人身。世间有许多成功的国家领导、商业巨子,看似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可这种福报也许会让他造很多业,反而成为堕入恶趣的前兆。古人言:?堕恶趣之前当人王。?所以,得这种人身并不稀有,充其量只能算是普通人身,或者称为相似者、灾祸者、无心者、空返者。
118、明白六道众生的数量比例,对你今后修行有哪些帮助? 答:人身极其难得,故一定要好好地闻思修行,依此解脱轮回。
不管怎么样,我们上半生虽已迷迷糊糊过了,但从今后的下半生该以何种方式度守,应该心中有数。正如藏地有句俗话说:?重新穿衣,重新系腰带。?所以,我们从现在起要重新做人,让自己下半生变成真正的修行人,否则,得个人身却白白耗费掉,实在太可惜了!
作为居士,应该好好护持净戒,同时好发际闻思,这样就拥有珍宝人身。否则,每天只希求世间八法,从来不行持善法,从来不行持善法,连最简单的转经轮、念观音心咒也不做,来一趟人间什么意义都没有,这种人就像手握如意宝却无义而空耗,或者到珍宝金洲却空手而返一样,简直愚不可及。对于这些人,我们理当生起悲心,有能力的
话,尽量施以帮助。
第二十七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119、暇满人身是侥幸获得的吗?请说明理由。为什么说得到人身后却无恶不作,这比恶趣众生还下劣?
答:过样的暇满人身,并不是平白无故或偶尔侥幸获得的,而是多生累劫中积集福慧二资的果报。正如《前行备忘录》所说:?要得到闲暇,需要守护清净的戒律;要得到圆满,必须大量累积布施等福善。为了获得暇满的人身,还要以清净的发愿来衔接……?
得到人身却无恶不作,这比恶趣众生还下劣。因为如果是一个旁生,由于生性愚笨,所造的恶业毕竟有限,而人类在某些领域很聪明,能制造核武器、原子弹等各种武器,瞬间即可毁灭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有些人虽然没有能力这么大面积地造业,可是他从小养成非常不好的习惯,天天杀鸡宰鱼,吞食无数生命,以滋养自己的血肉之躯。相比之下,旁生尽管身处恶趣,却不会如此无所不为、罪业滔天,就拿山上的牦牛、山羊来说,它们一辈子都吃草喝水,生活非常清净。
120、在汉地历史上,有哪几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究其原因是源于什么?你对此有哪些感触? 答:在汉地历史上的几次灭佛动运中,其中规模最大的,莫过于?三武一宗?。
根据历史分析,三武灭佛与道教有关,一宗灭佛跟儒教有关。不过也有人说,灭佛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问题,这四次灭佛事件都如出一辙。由于之前几个朝代大兴佛教,如此加大了出财政支出,使国库空竭。遇到外患,僧尼不能出征打仗,平时也不用缴纳赋税,给社会带来很多压力。出家人本当艰苦修行,现在都坐拥大量地产,成为了大地主,寺院经济恶性膨胀。再加上皇帝认为佛教是印度的外来文化,与汉地土生土长的宗教有冲突,鉴于种种原因,之后采取措施灭佛。为此,宋代宗颐禅师也作过检讨:?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寺空。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俭守真风。?
禅师的这番语话语,我们后学者不得不反思。现在有些出家人或修行人,知足少欲、生活简朴,行持真正的佛法,这很值得称道。但也有一部分人,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对社会和佛教没有任何贡献,反而引发世人对佛教的误解。作为一个佛教徒,倘若自己行持善法,对国家、社会会有非常大的利益,即便没有能力做一些事,以清净心发愿的话,无形中也会给众生带来幸福安乐,这是毫无疑问的。反之,假如没有这样做,而是对钱财非常贪婪,从不守持戒律,行为也不如法,这种人泛滥成灾的话,确实给社会带来压力。所以,我们在了解人身难得的同时,对历史也有必要回顾,当前状况要跟以前佛教毁灭的因素进行对比。
121、为什么说今生是决定永善或永恶的关键?明白此理后,你有何打算? 答:如果今生没有依靠人身得到坚固地(佛果),来世很难再获得这机样的人身,一旦转生于恶趣中,到时根本没有正法光明,对取舍之处也懵然不懂,则很难从恶趣中出来,只会越来越向下堕入无边深渊,故从现在开始就必须百般努力。
122、生起暇满难得的界限是怎样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最起码应该怎么做?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度? 答:应当像金厄瓦格西一样,金厄瓦格西从来都是彻夜不眠,全心全意修持善法。
这个界限比较高啊,要像金厄瓦格西一样,永远不睡觉,连一个小时也不行,我们可能很难以做到。华智仁波切应该是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最高层次是像金厄瓦,如果实在不能达到,至少也要很精进、不偷懒。要尽量生起人身难得的定解。假如这个理念非常强,确实不容易睡懒觉。
当然,完全不睡恐怕也不行。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该休息的就要好好休息。但也不能像世间人一样,整天浑浑浑噩噩的,什么善法都不做,要把握好这个度。
123、学习?暇满难得?这一品,对你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答:经过一段时间的串习、一直思维,就会觉得人身实在难得,在这个世间上,除了好好地修持善法,其他一切名声、地位、悦意外境都不可靠。正如有些大德所说,就像你本来非常信任一个朋友,结果有一天他骗你了,从此之后你很绝望,对他会生起极度厌恶之心。
第二十八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124、在观修每一个引导时,如何观察修和安住修?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答:在修学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忘记祈祷和发愿,同时要把其中的内容逐字逐句记得清清楚楚,然后再进行思维和观修,这即是所谓的观察观和安住修。作为初学者,刚开始肯定不能直接安住,所以在修每一个引导时,首先应该观
察修,然后观察与安住轮番修,最后才能自然安住——修什么样的法都是这样。 平时做得不够,愿如理修持。
124、怎样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请大致说明。
答:由众生共同福德所形成的四大洲、须弥山、天界、铁围山等外器世界,虽被认为是坚不可摧、牢不可破,存留的时间长达数劫,但它们也是有为法,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最终必将因七火一水而毁一旦。诚如《四法宝鬘论》所言:?此等一切外器世间界,七火一水风吹离散时,发尖稍许残存亦无有,尽皆空空如也若太虚。? 125、器世界最终毁灭的因是什么?你对此有哪些感触?268
答:毁灭的因缘,一方面是因为万法的无常,因缘灭尽时自会消散;另一方面,也是众生造业比较严重,如《大楼炭经》云:?遭火灾变时,天下人皆行非法、邪见,不见正,犯十恶事……?不管怎么样,外面的世界终有一天会示现无常。
跟浩瀚的宇宙世界比起来,我们每个人实在是微不足道,但在这个地球村中,毕竟也是一个?地球公民?。其实地球公民不仅包括人类,也包括旁生等其他众生,我们是地球村的公民,牦牛也是如此,彼此之间都是邻居。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肆意杀戮动物、破坏生态平衡、工业污染严重……致使自己的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也许七水一火的灾难还没降临之前,依靠人类的恶行,就已经导致了自身的灭亡。不论是家庭小环境,还是大环境,我们都应该关心,同时要以慈悲上爱护那时生存的动物,若能如此,人与自然之间会增上和谐的气氛,天人也会撒下吉祥的花雨,人们的生活定会和平安乐。相反,假如人类恶心遍满、行为粗暴,对自然界肆无忌惮地破坏,则定然感召种种灾难。近年来,世界各地为什么频频出现地震、火灾等不悦意的天灾人祸?实际上就是跟众生的行为有关。
126、一禅、二禅、三禅,为什么分别以火、水、风而毁灭?懂得这个道理,对你有何启发?273 答:《俱舍论》等经论中说,一禅、二禅、三禅各有不同的分别念过患,比如一禅有寻伺,如火,故用火来灭尽;二禅有喜乐,如水,故用水来灭尽;三禅有呼吸,如风,故用风来灭尽。四禅因为已远离了禅定的八种过患,故而不被水火风所坏。
既然大千世界最后也会变得空一物,我们如秋蝇一样的人身,又有什么恒常稳固的呢?所以要明白,整个世界也都都要毁灭的,没有必要特别执著。正在有些人对无常修得不好,总认为房子是实有的、轿车是实有的、身体是实有的……的执著,最后修行绝不会成功。如果我们观修过无常,不不会有这些困扰了。 第二十九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127、怎样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请大致说明。 答:上至非想非非想天(有顶)、下至无间地狱,六道的众生不计其数,但没有一个能逃脱死亡。如《解忧书》云:?地上或天间,有生然不死,此事汝岂见,岂闻或生疑??《无常集》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林间,无有地方所,死主而不至。?因此,不死的地方哪里都没有,假如真有这样的地方,有钱的人、有权力的人、有能力的人,花多少钱、付出多少代价都愿意去。然而,人终有一天会,这是谁都逃脱不了的命运。尤其是生在寿命不定的南赡部洲,又时逢末世,寿量不像初劫时那样,动辄便是六万岁、八万岁,如今人寿非常短暂,死亡很快就会临头。实际上,我们自从出生那一天起,便一步步地向死亡靠近,寿命就像漏底的水池,从来不会增加,只有越来越少,死魔如夕阳西下的阴暗般,片刻不停地向我们逼近。许多人过生日时特别开心,众人都唱?祝你生日快乐?,其实这非常愚痴,就像一头待宰的牦牛,离屠夫越来越近时,有人在旁边?祝你快乐?,可想而知它会不会快乐。 128、你怎么理解生命在呼吸之间?明白这一点有什么用?
答: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我们的生命危害众多、顺缘极少,就像风中水泡一样会瞬息破灭,晚上沉沉地睡去,平缓地呼气吸气,但谁也不敢肯定在此期间不会死亡。如果没有死去而安然醒来,真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谁也无法确定何时何地会死,谁也没有把握明天或今晚、甚至仅仅现在呼吸之间,自己会不会命归黄泉。任你智慧渊博、精通教理,但也不敢断言?我现在肯定不会死?。所以,《地藏经》中云:?无常大鬼,不期而到。?死神从不与人约定时间,他往往出乎意料地降临,让我们一命呜呼。死缘众多。每个人的生命会遇到很多违缘,如龙猛菩萨在《宝鬘论》中说:?死缘何其多,生缘何其少,彼等亦死缘。?就算是饮食、吃药等生缘,有时候也会变成死缘,我们晚上睡下去而没死,理应觉得非常稀奇。
明白无常的道理后,切切不可懒惰懈怠、一拖再拖,而应诚心修持临终时决定有益的正法。 129、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吗?为什么?请引用你周围的事例进行分析。
答:在死亡面前,任凭你是谁,也无有例外可以躲藏。死亡真正来临时,你纵然有能力钻进无隙可乘的铁箱子里,外面有数十万勇士手持锋利兵刃,箭矛尖端指向外面保护着,也丝毫守护不了、遮挡不住。当死主阎罗将黑索套在
你脖子上时,你只能面色铁青、泪眼汪汪、五体僵硬地被带往后世。此时此刻,勇士无法救护,大德不能吩咐,饮食无法引诱,无处可逃、无处可躲,无依无怙、无亲无助、无计可施,没有任何尊者能以大悲心庇护,哪怕是大慈大悲的长寿佛、药师佛亲自降临,也无法延缓寿命已尽的死亡。
说到名声,歌王迈克尔〃杰克逊世界闻名,但这也挡不住死神的脚步,年纪不大50而离世;说到地位,掌权几十年总统邦戈、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等可谓举国无双,但也不能守护自己的身体而不死…… 第三十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130、怎样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请从印度、藏地、汉地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答:印度:在佛教发祥地印度,从《印度佛教史》等历史上看,往昔出世过许多具足地道功德、功德无碍、结集经教的阿罗汉。除了三次结集的阿罗汉以外,印度还出现了二胜六庄严、八十大成就者等许多圣者。但纵然是这些大圣者,在无常面前也无法逃脱,最后都会示现涅槃,如今已无一人在世,仅有记载他们出世情况的传记留在人间。 在藏地雪域,往昔也出现过邬金第二大佛陀——莲花生大士,依靠灌顶令众生成熟、依靠传讲教言令众生解脱,如此广转法轮时,出世了君臣二十五大成就者、耶瓦八十大成就者等。之后,又涌现了旧派(宁玛巴的索宿努三师、新派的玛尔米塔等不可思议的智者及成就者。这些成就者大多数都已证得成就果位,可自由自在地驾驭四大,示现有实变无实、无实变为有实等离奇之神变,火不能焚、水不能溺、土不能压、不堕险地,完全远离了四大的损害。虽然如此,但也做不到与世长存、长生不死,我们凡夫人就更不说了。
其实一翻开历史,很容易切实感受到无常。那么多大成就者曾涌现于世,他们的神变神通、成就证悟无法想像,可是现在一个也没有了。同样,汉传佛教也是如此。像净土宗,从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开始,一直到印光法师之间的十三代祖师,全部已纷纷趋入涅槃,如今留下的只有他们的教言和历史。还有律宗,从唐代道宣律祖开始,直至弘一大师之间的十一代祖师,也无一留存于世。还有华严宗,从印度的马鸣菩萨、龙猛菩萨,一直传到中国的杜顺和尚等,这之间的七代祖师,现在只剩下历史而已。甚至非常兴盛的禅宗也是同样,印度第二十八代祖师达摩祖师东来传法,成为中国禅宗初祖,一直传到六祖惠能大师,之后正如大摩禅师所授记的,只传心印,不传衣钵,禅宗至今都没有第七代祖。虽说如此,但禅宗分成了临济宗、法眼宗、曹洞宗等五宗,现今这五宗的法脉尽管不断,一直在传承,但前辈大德却依次示现涅槃。
这些大成就者当时那么了不起,但也无法避免无常,更何况是像我这样的凡夫人了?我肯定会离开世间,离开世间时唯一有利的是什么?应时解脱法。所以从现在起,我一定要观修无常,精进修持对解脱有利的佛法。 131、为什么说佛陀在转法轮的过程中,无常法一直贯彻始终?了解这一点,对你有何启示?
答:噶当派的教言中说:佛陀最初在鹿野苑转谛法轮时,无常、苦、空、无我四谛中,第一个就是无常。佛陀转完三转法转,最后要示现涅槃时,先宣讲了一部《涅槃经》,之后说:?诸比丘,一切皆由因缘而生。?同时解开上般的袈裟,让弟子观看如来身相,并教诲道:?如来出世犹如昙花现世,你们以后要常观一切万法皆为无常。?说完之后,前往萨拉双树中间,以吉祥卧示现涅槃。《阿含经》中也记载,佛陀要接近涅槃时,跟弟子们说:?诸比丘,世间无一法可依靠,应当舍弃世间,寻求不生不灭、不病不死、无有恩爱别离的寂灭涅槃,汝等应常念无常迁变之涅槃,汝等应常念无常迁变之理。?因此,佛陀的最后遗嘱,就是让我们长期忆念无常迁变之理,这也是佛法的最深教义。
132、什么是二胜六庄严?他们在佛教历史上分别有哪些贡献? 答:?二胜?是指龙猛菩萨无著菩萨,其余四位加上功德光和释迦光(造论者和注释者),称为?六庄严?。也有史书中说,?二胜?是功德光和迦光,其他六位则是?六庄严?。这八尊者,大乘佛教中没有不承认的,他们在人间广弘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故叫?二胜六庄严?。
在大乘佛法中,佛陀授记的龙猛菩萨是中观他创始人,佛陀授记的无著菩萨是唯识的创始人,面见文殊菩萨的陈那论师是因明的创始人,这三位称为三大造论鼻祖。而解释他们观点的,莲花中降生的圣天论师,解释龙猛菩萨的中观;能背诵九十九万部经典的世亲论师,解释无著菩萨的唯识;获得自在、面见圣尊的法称论师,解释陈那论师的因明,后面这三位叫做三大注释开创者。 第三十一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133、怎样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请从天界、人间的角度分别说明。
答:不管是天界还是人间,寿命长达数劫、威德圆满的诸位天神和仙人,也不能摆脱死亡,最终都要面对生老病死。 跟人的寿命比起来,梵天、帝释天、遍入天、大自在天等可谓万寿无疆,他们可以住留数劫,伟岸身躯高达一由旬及一闻距,其身所拥有的光彩,甚至比日月更胜一筹,可是他们也同样免不了一死。此外,具足五种神通的天人及仙人,虽依靠神变的威力可逍遥自在畅行空中,但是到了最后,他们也无法逾越死亡的命运。《解忧书》云:?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虚空,然而却不能,诣于无死处。?寿命已尽的人,就算很想活下去,到处求医生、求官员、求很多人,但谁也没有办法,包括释迦牟尼佛也无计可施。
天人、仙人等不能避免无常,再观察一下人世间的尊主。在印度圣地,据藏地多罗那他在《印度佛教史》中所称,
首先出现了许多财富力强、高居于首的转轮王,后来出现了众敬王。之后,他的沿袭下来,一下地到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净饭王。除此之外,印度东西方还有三巴拉、三十七赞扎王等地位显赫的国王,都曾纷纷降临于世。印度君主制度结束之后,还出现过甘地等许多人道主义者。可如今,这一切都成了辉煌的历史,没有一人留存于世。在藏地雪域,许多国王都是诸佛菩萨化身。自第一位国王涅赤赞布(汉译为肩座王)以来,出世过天赤七王、地贤六王、中德八王、初赞五王、幸福十三代,极乐五代等许多国王,藏地这些国王,昔日统治的疆域那么大,最后也都纷纷离开人间,尽管他们曾拥有如此威力,现在都成了历史,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留存下来。汉地也是一样。像夏、商、周、秦、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很中国王或皇帝非常有能力,尤其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皇帝,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了,但他们如今一个也没有活在世上,由此也看得出来,万法确实是无常。此外,象历史上的一些物理方面的爱因斯坦、牛顿也已不人世;还有造纸的蔡伦、天文学家张衡、数学家祖冲之等等,现在已全部离开,对于他们的事迹,后人只能从书本了知。不说这些人物,包括我们家里的人,这些年来有什么的变化,比如小的时候,别人叫哪一家时,通常会以父亲那代人的名字来称呼;现在可能以我们这一代的名字来称呼;回到以前的村子去,比我们小的那些人成了新的主人。一代一代就这样更替,如花开花落一样,无常就在我们眼前。所以,我们一定要精进地修持解脱之法。
134、古往今来,很多人竭尽所能、不惜一切,去追求长生不老。你对这种现象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答:即使是天王,最终也逃一死。世人追求的道教之长生不老、仙人之永恒不死,也只不过是时间长短而已,实际上都不能不死。《功德藏》亦云:?梵帝自在转轮王,无法摆脱死主魔。?我们也可以想一想,再过一百年,自己还有多少会留在人间?其实,死亡对我们来说并不遥远,尽管每个人都贪生怕死,但也没有办法,因为无常的本性即是如此。
135、我们观修无常方面,跟古大德比起来有何差距?你认为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答:象一些古大德,他们一辈子想的都是佛法,不图名也不求利,毕生中一直认真修行。可我们现在不是这样,很多人对世间的执著特别强,口头上说要修行佛法,实则无法摆脱各种诱惑。在我们汉地有一位澄观大师(即清凉国师),他曾在生前发了十大愿:一、长期依止一丈四方之室,除了三衣一钵,不留任何财物;二、对名利犹如鼻涕般抛弃;三、目不视女人;四、不到在家人的家里走动;五、长期诵《法华经》;六、长期读诵大乘经典,普济群生;七、常宣讲《华严经》;八、一生昼夜不卧;九、不为虚名而欺惑众生;十、不退失慈悲菩提心。对照一下自己,我们能做到几条?
跟前辈的高僧大德比起来,我们心力特别差,实在是值得羞愧,但说到底,无常观还是不象古大德那样能深深地刻在心里。
第三十二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136、在本课中,怎样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请大致说明。
答:米拉日巴尊者在《道歌集》中,就用了八种比喻形容无常:一、绘画的金色佛像终会褪色;二、美丽的鲜花到秋天会被寒霜冻死;三、高谷奔腾咆哮的瀑布,流至平原会缓缓无力;四、绿绿的稻田终会镰刀砍割;五、精美的绸缎也会被利剪裁截;六、精勤积累的珍贵财宝,人死时终会被舍弃;七、初三的新月清丽动人,但不久就会变得形态臃肿;八、初生的孩子极可爱,突然遭受违缘也会夭折。通过这八种比喻来文明万法的无常迁变。 另外,本课中还用秋云的比喻来说明无常的道理,比如引用的《方广庄严经》云:?在界皆无常,如秋日浮云。?引用的其他经中说:?三界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如观戏。?等等。
137、何为饥馑劫、疾疫劫、战争劫?经过这三种劫之后,人类会变成什么样?后来依靠什么法,人类的福报才开始逐渐增上?你对此有何感悟?
答:在人寿三十岁、二十岁、十岁时,饥馑劫、疾疫劫、战争劫分别会盛极一时,南赡部洲的众生几乎濒临灭绝。 具体而言,疾疫劫出现时,在七个月零七日中,瘟疫疾病到处肆虐,人们得病即死,药石无效,大多数人都难以幸免,最后人类所剩无几。战争劫出现时,并非哪个国家发动侵略战争,而是人心残忍到极点,相续中充满杀心,自己所见之人犹如怨敌,随便拿起一件什么东西,都成了杀人利器,于是见人必杀、逢人必砍,如是互相残杀,经过七日七夜。饥馑劫出现时,在七年七月七日中,大旱无雨,井河枯竭,五谷不生,五味隐没或变味,物资、珍宝、屋舍等也渐渐毁坏。由于饥饿难忍,人们甚至将人寿百岁时的人骨挖出来熬汤喝,将之作为最胜营养。到时了最后,诚如《俱舍论》所云:?劫以兵疾饥饿荒尽,次第七日月年止。?在经过七日刀劫、七个月零七日的疾疫劫、七年七月七日的饥馑劫之后,99%的人类都已经灭绝,许多地方徒留财产而无主人,处处是一片荒无人烟、人迹罕至的景象。
到那时,弥勒菩萨所示现的幻化身,将为剩下的人们,传扬断除杀生之妙法。此时人类身高到一肘左右,人寿增长二十岁。尔后逐渐递增。
万法无有任何实质可言,器世界也好、有情世界也好,全部都离不开无常的本性。
138、法王如意宝在《无常道歌》中说:?若能观想一切内外法,乃为指示寿命无常书。?关于这一点,你有哪些体会?
答:假如以智慧观察内外诸法,就会发现无论是外境的春夏秋冬,还是身边的亲友住宅,都是指示寿命无常的善知识。包括我们菩提学会的道友,刚开始有哪些人,后来离开了多少,如今又新加入一些,这部分人还是会变的……所以从我们周围的事物上,也很容易看到无常的影子。 第三十三节课 思考题答题作者:deqi居士
139、以我们身边的人为对境,应当如何观修无常?你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观无常的?
答:我们可以如是观察:生活在一个家庭中的人,如历代宗、祖辈甚至父辈全部相继去世,现在只剩下他们的名字而已,自己同辈的兄弟姊妹等,也有许多已经离开人世,时过境迁,此时此刻我们全然不知他们转生在何处。 每个人不妨回顾一下:在自己的家族中,祖祖辈辈死了多少人?有些人甚至连名字也不知道。在汉地,古代时有家谱,可现在根本不讲究这些,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谁,恐怕都不清楚。如果真要追溯上去,每一个家肯定出现过皇帝和公主,给家里带来无限荣光,然而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他们也被后人慢慢淡忘了。包括我们今生的兄弟姐妹、同班同学、邻居道友,一个一个观察时,有好多都去世了。所以,无常何时何地都在不断上演,但凡夫人被障碍蒙蔽了双眼,始终把相续相同的事物执为常有,不说刹那变化的细微无常,就算是一年一年变化的粗大无常,也很难认识到。而现在不管是身边的亲友去世也好,最信任的人欺骗自己也好,都应深深认识到一切万法无可依赖,从而好好地修行。
140、有钱人的身上会发生无常吗?这对你有哪些启示?请引用教证、公案加以说明。
答:从有钱人身上,我们轻易即可观察到无常。以前亚洲女首富叫龚如心,她与丈夫白手起家,共同建立一个地产王国。后来她丈夫不幸死了,为争夺巨额遗产,她和公公打了九年的官司,并最终获胜。1997年7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世界超级富豪榜中,龚如心以70亿美元个资产,名列世界华人女首富,比英女王还要富有7倍。据香港市场人士估计,龚如心的身份可能超过400亿港元,稳居亚洲女富豪榜第一位。但没有想到,争取到遗产一年半后,她就因患癌症而离世了。
江苏有个富翁叫包存林,几年前公司产值已达6至8亿人民币,然而2008年11月他突然身亡。关于他的死因,有人说是自杀,有人则说不是。但不管怎样,他辛辛苦苦地积累了一辈子,死后全部都留在人间,可见财富并不值得追求。
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云:?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常性。?在《君规教言论》中也说:?身体犹如水中泡,财富宛若秋云飘。?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说得好:?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141、一旦无常到来,唯一对自己有帮助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答:一旦无常到来,唯一佛法才有帮助,其他一切都派不上用场。 以前上师如意宝常引用《教王经》的一个教证:?国王趋入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身影紧随后。?当你趋入死亡时,财产、眷属等世间美好不会跟随,紧紧跟着你的是什么呢?就是生前造的善业恶业。造善业会获得快乐,造恶业则感受痛苦。《千字文》中也说;?祸因恶积,福缘善庆。?祸害是多次作恶积累而成,幸福是常年行善得到的奖赏。 第三十四课
141、有些人是一家之主,重大事情都由他操办,故对家人放不下而无法修行。对此现象你怎么看待?为什么? 答:世间上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没有死之前,觉得在家里举足轻重、不可缺少,然而他死了以后,别人照样过生活。因此,在活着的时候,不要为了某些人,而把修行全部放下、全部舍弃。有些人经常说:?我不能出家,否则,我家人该怎么办???我没时间学佛法,因为家里的重大事情都是我一个人承办。?许多人都有这种顾虑。其实你终有一天会离开,不可能永远跟着他们,没有你,他们也不会活不下去,所以你在没死之前,应该选择最好的道路,不要为这些人放弃来世的解脱。
142、请以具体事例说明,什么叫做积际必尽、合久必分、堆际必倒?明白这些道理,对你有哪些帮助?
答:积际必尽:一切积聚同样终将散尽,这是一个自然规律。财产受用不可能恒常拥有,它犹如夏天的露珠、秋天的白云一样,很快就会消失,故一定要慷慨布施。
合久必分:一切聚合的法,最终定会分离。如今朝夕相处的道友、家人等,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各奔前程,聚在一起只是暂时因缘,所以彼此之间不要怒气冲冲、恶语中伤、争吵不休,甚至发生大打出手等现象。应当想到大家不一定能长期相处,很快就会分离,因此在极为短暂的岁月中,理当互敬互爱、和平共处。诚如帕单巴尊者所言:?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语争吵当热瓦。?
堆际必倒:凡是堆积的东西势必会倒塌,不可能永恒存在,这与物极必反的规律相同。万法无有恒常性,那我们对
现在如虫穴般的城市、住宅、寺庙等非常耽著,又有什么用呢?
143、在你的身边,有没有什么事物能逃离无常之网?了知这一点后,你有何打算? 答:没有。
世间万事万物无能逃脱无常之网,没有多大意义,我们一定要追循前辈大德的足迹,以他们的传统和教言要求自己,尽量让修行善始善终。
144、什么是噶当?四依处??请具体解释。
答:四依处: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 首先,要一心一意地依止佛法,而不依止其他(心依于法)。其次,佛法的境界依靠安贫乐道才能生起,假如你整天追求奢靡豪华,任何修行也不会成功。当然,也不是非让你把的有家当都处理了,变成一个穷光蛋,这个?度?要学会把握(法依于贫)。噶当派的大德就你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少欲知足,一辈子都这这样的生活,死时也没什么牵挂,在山洞里安详示寂。当然,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讲,这样做可能有点困难,但即便如此,至少也不能贪得无厌(贫依于死)。最后,要死在山谷里,而不是城市里,更不能是医院里。倘若你没有一定有修行境界,死的地方最好选择寺院。当然,生病时依靠治疗也是有必要的,但在死亡的时候,务必要前往寂静之地(死依于干涸之壑)。 第三十五课
145、什么是高际必堕?你身边有这样的事例吗?明白地位的无常后,你应当追求什么? 答:高际必堕:高高在上的地位、英勇无比的军队也都不会长存。
如上海原市委书记陈良宇,2008年因受贿、滥用职权等罪,判处18年有期徒刑。09年5月23号,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跳崖自杀,据说他自杀是迫于道德拷问和法律追究的双重压力。还有台湾的陈水扁,当了八年国民总统,如今也因涉嫌贪污、洗黑钱等重罪,而被法院羁押受审。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对修行人而言,要追求的是无衰无退、人天应供、圆满正等觉的佛果,这是最根本、最究竟的目标,而有衰损的地位、财富、权势,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146、为什么说亲人和怨敌的关系是无常的?这节课所讲的公案,哪个对你触动比较大?为什么?
答:我们前世最有缘的众生,今生可能特别讨厌;今生依依不舍、感情上特别执著的,却往往是前世的怨敌来讨债。所以,依靠佛理来观察,若对一个人特别耽著、从心底特别喜欢,说明这个人曾是你的怨敌。比如你今生中因为没他感觉活不下去,没他就要跳楼自杀,这种感情执著必定来自于前世怨仇的债;而你即生中特别看不惯的人,很可能是前世最执著的亲人。且不说前世,即便是今生今世,亲怨也是无常的。今天不共戴天的仇人,明天也许会变成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互相交亲,情投意合非同寻常。这种现象不在少数。这就是亲人和怨敌关系无常的道理。
都很有触动,这种亲怨如此无常,而我等却因为不明道理或观得太少而造成如是执著,这些公案确实有一定的棒喝作用。
147、关于苦乐的无常不定,你自己有哪些体会?懂得这个道理后,你打算如何帮助周围的人?
答:有些人上半生富裕快乐,是有地位、有财富的大领导,下半生却穷困潦倒,沦落为无依无靠的乞丐;也有些人上半生痛苦不堪,?文革?成为批斗对象,而得到平反之后,下半生幸福美满……所以,暂时的快乐不一定永恒,痛苦很可能马上降临;暂时的痛苦也不一定长久,快乐也许会紧跟其后。世间一切苦乐都是不定的。
对于有缘者,可以宣说这些道理,不管是什么身份,务必通过修行获得一些境界,这样对自他都来带来利益。 第三十六课
148、现在有很多人,为了获得财富而损人利己、不择手段,他们由此也能得到一些享乐。对于这种现象,你如何评价?请说明理由。
答:这是非常愚痴的做法。虽然这些人利用一些不如理的手段暂时也能得到一些享乐,果报并没有当时呈现,但因果不虚,由此而种下的恶因必然会成熟而感受巨大的恶果。
149、一个人的高低贵贱、贤劣好坏是永恒的吗?为什么?请从世间、出世间两个角度进行说明。了知此理对你有何帮助? 答:不是。
(一)从世间方面而言。能言善辨、知识渊博、智能双全之人,也有一败涂地、一落千丈的时候。到那时,因往昔的福德耗尽,地位、名声、势力、财富等荡然无存,思维颠倒,万事不顺,常常受人挖苦、遭人欺侮,以前仅具的少分功德,似乎也变得一无所有。无常的示现千变万化,不仅好人可以变成坏人,坏人也可以变成好人,例如,许多人以前无有智慧、见识浅薄,行为也不如法,往往被贬为?骗子?、?狡诈者?。但后来他突然发财了,或者一夜成名了,便赢得了众人尊重,被看成是见多识广、精明勇士之人。正如俗话所说:?狡者年老成主人?。 (二)从出世间而言:俗话说:?具证年老求学问,舍事年老积财物,法师年老成家长。?这些也都是无常的体现。反之,也有人上半生是屠夫、猎人、妓女,所作所为全是造恶业,下半生却生起真实的出离心,一心一意修行而获
得成就;或者,即使没有成就,但也已经皈入佛门,死后往生清净刹土。因此,现在的贤劣显现,可以说瞬息万变,没有任何现象是始终不渝、牢不可破的。
为此,一定要好好在观修无常法,真正生起出离心来,并时常祈祷以莲花生大士为主的上师三宝,永离颠倒之行为,早趋无上解脱正道。
150、有些修行人,有一点点修证境界,受到别人的恭敬赞叹,就自以为是、傲气冲天,认为?我什么都可以做了?。对于这种人,你怎么看待?要想避免自己像他这样,应当怎么做?你平时做了吗? 答:这种人真正是鬼迷心窍、着了魔!
由此,我们应时常虔诚祈祷莲花大士、二十一度母,远离邪魔控制。应恒时修习死亡无常,审察自相续的过失。作为一个修行人,不需要过大的名声、过多的财富,只要有基本的生活资具就足够了,故当常常身居低位,行为如理如法。华智仁波切说过:?如理修法,方可弘法利生。? 平时做得不够好,所以愿莲师加持如理如实地闻思修行。
151、在修行过程中,为什么要时时提起正知正念,将一切分别邪思转为道用?有时候的一念之差,会导致什么样的可怕后果?请引用公案加以剖析。 答:只有如此,才能不背离正法。
有时候一念之差,便堕落,造成生生世世的痛苦、遗憾。 顺治皇帝在《出家偈》中也说:?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他以身著黄袍的帝王之躯,换去了身披紫袈裟的出家之命,这也不是无缘无故的,究其原因,完全归咎于他当初的一念之差。崇祯皇帝的公案也莫不是如此。
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务必要经常观察自己,尽量把心转为道用。如今依靠良师益友的助缘,我们暂时拥有了修法的时机,但凡夫的想法没什么恒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以继日勤奋修法,活到才,修到老。
第三十七课
152、世间上任何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早晚会死,这是不是就足够了?为什么?在这方面,世间人和修行人最关键的差别是什么?
答:不足够。知道早晚会死,但不深入观修,真实的出离心无法产生,对解脱的修持的力量也就没有或者非常薄弱。 世间人只顾眼前利益,盲目追求今生的享乐,不懂得观修,一旦死亡临近,就手足无措。而修行人时刻观修死无常,以此为动力而精进闻思修行,死亡来临亦能坦然面对。
153、请大致叙述,如何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答:在这个世界上,生缘可谓少得可怜,死缘却多如牛毛。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死缘何其多,生缘何其少,彼等亦死缘。?在我们每个人周围,火灾、洪水、毒害、地震、险地、野人、猛兽等死缘层出不穷,看看每天的新闻报纸,时时都在报道世界各地所发生的种种灾难,人类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威胁。除了这些自然灾害,人类自身的四大不调,也是不可忽视的致使之因,如佛典中言,人类疾病有404种,魔障有8万种……可见,危害生命的死缘多之又多,而生缘却微乎其微,即便是人们视为生缘的衣食、药物,有时候也会成为死缘。 死缘又不定,而死亡之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故当好好修持解脱道。
154、为什么说在这个世界上,生缘少得可怜,死缘却多如牛毛?请举例说明。明白这个道理有什么用?
答:现在人没有因果观念,为了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制造出大量武器、伪劣商品直接间接威胁了人们的生命。譬如,被诩为延年益寿的营养品或健康食品,里面有毒物质令人咋舌;还有被誉为高贵身份象征的皮草、真皮,在加工生产过程中,能分解出多种有害芳香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可诱发生皮肤病及癌症。
在人的一生中,死缘时时环伺在我们身边,让人防不胜防,故不管是走路也好、开车也好,大家应该忆念无常。 155、修死亡无常的过程中,要观想行、住、坐、卧一切所为都是今生最后一次,这种修行方法是否有点不可理喻?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这种想法不合理。佛经中也说,死亡在呼吸之间。比如,每次坐车上高速公路,都有种恐惧感,因为前一分钟你活在人间,后一秒钟就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车毁人亡;或者你走路的时候,一不小心滑下去掉入河里,被湍流的河水卷走,也只不过是几分钟的事。即使睡觉之里,也可能因为地震等天灾人祸而死亡。真正修行好的人,时时会忆念无死期不定,始终想着?不知我什么时候会死?,有了这种观念,修行起来会很精进,不会天天聊天、做些无义的琐事。
第三十八课
156、在观修无常时,是否明白必死无疑、死期不定就足够了?为什么?请详细说明理由。
答:仅仅明白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了解死亡来临时该怎么办?人在临终时,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它不但可免除死亡的恐惧和痛苦,而且对生生世世步入光明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寂天论师云:?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困此,我们活着的时候,一定要修持正法,积累善根福德,不然死时会后悔英及。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中也说:?不知死后归何处,此时无善者可怜。?
我们应时常反观自己,也许修过一些法,但对死后的去处有没有把握?在过去,很多大乘修行人活多少年,就会修持善法多少年。如果对死尚无把握,就务必恒时不离正知正念,尽量空出时间来修行,认识到轮回的一切琐事无有恒常、无有实质,时常督促自己修持正法。
157、我们平时如何在行住坐卧中观无常?本论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的?懂得此理有何必要?
答:行走时,要观想道路是无常的,从粗大角度来讲,它终究会被各种灾害所毁;从细角度而言,它是刹那刹那迁变的;同时,你身体也是无常的,以后不一定再路过这里。既然如此,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始终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住所,从现相上讲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可贪执的;从实相讲,就像具髻梵天对舍利子所说,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是清净刹土,我们应当如是观想。饮食受用是无常的,如果有一些修行境界,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躺卧睡眠是无常的,如果在贪心、痴心中入睡,则无实在意义,即使做梦也是一种迷乱,但若有密法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境界,便可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退一步说,纵然没有这种境界,睡时也应观想佛陀发光,遍布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修法中安睡。
本论是从行、住、饮食、睡眠、财富、亲友、名利、语言、善念、妄念、验相十一个方面阐述的。 卓活衮波上师曾说:?总之死亡无常法,自这相续若未生,密集之法亦不深;相续生起死念时,在皈之辞也高深。?基础没有打好,表面上能看到明点,接受《上师心滴》等最高的密法,也只不过是冰上建筑,因为没有观好无常,这种境界不会长久,很容易被世间种种迷乱夺走。所以,真正要修行的人,基础一定要打牢。 158、按照塔波仁波切的教言,修持无常有哪三个层次?请一一说明。你现在属于哪个阶段?
答:开始的时候,害怕生死所追,务必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中间的时候,务必像辛勤耕耘田地那样,做到死而无憾;到了最后,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做到心安理得。
最初的时候,务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样,认识到没有空闲;中期阶段,要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修行;最终要了达无所作为,如敌赶走牧童牛。
159、佛陀在经典中如何赞叹观修无常?这对你有哪些启示或触动?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答:佛陀曾这样赞叹观修无常:?多修无常,已供诸佛;多修无常,得佛安慰;多修无常,得佛授记;多修无常,得佛加持。如众迹中,象迹为最,佛教之内,所有修行,观修无常,堪为之最。?《涅槃经》中也说:?一切众生迹中,象迹为上,是无常想亦复如是,于诸想中最为第一。?
真正想到自己要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哪样东西能带得去?《毗奈耶经》中说:?对我眷属中如妙瓶般的舍利子、目犍连等百名比丘供斋供物,不如刹那念有为法无常更胜。?可见,观修无常是修行中最得力的秘诀。 应该每天坚持串习无常。
第三十九课
160、按照博朵瓦格西的观点,如果想专修一法,观无常则最为重要,这是为什么?请从六个角度加以分析。 答:原因:一、博朵瓦格西:?倘若修行死亡无常,首先可作为进入佛法之因,中间可作为勤修善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 二、博朵瓦又云:?倘若修行无常,最初可人秋断除此生绳索之因,中间可作为舍弃贪诸轮回之缘,最后可作为趣入涅槃圣道的助伴。? 三、博朵瓦格西还说:?观修无常,最初可作为生起信心之因,中间可作为精进之缘,最后可人秋生起智慧的助伴。? 四、博朵瓦格西还说:?如果观修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真正生起的人,最初可成为求法之因,中间可作为修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法性的助伴。? 五、博朵瓦格西学说;?倘若修行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生起无常观,则初始可作为擐甲精进之因,中间可作为加行精进之缘,最终可成为无退精进的助伴。? 六、帕单巴尊者也曾说:?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常观,最开始可作为步入正法的因,中间可作为精进的鞭子,最终也能获得光明法身。?
161、什么是?不加改造?的无常观?怎样才能产生这种境界?你相续中有吗?
答:在你什么时候自然觉得一切都是无常,地位也好、财富也好、别人的评论也好,均无有实在意义,对这个虚幻
的世界不会贪执,就像大圆满的修行人一样,境界是愣然、明然、恍恍惚惚的感觉,这才对无常之理有了一定体悟,生起了?不加改造?的无常观。
屡屡思维死无常,直到生起死亡是唯一的的观念。
无常容易入手,却很难深入,但通过听闻及数数串习,较前有所进步。
162、现在很多人特别执著感情、名利,得不到就万分痛苦,这是什么原因所致?你身边若有这样的人,你打算怎样劝导他?
答:就是没有观修无常。
若有因缘就应当为对方善巧地宣说一些无常的道理,最重要就令其趋入佛教,如此才能集聚观修无常等行持正法的因。
163、无常、悲心、空性这三种境界,应当如何次第生起?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明白此理对你有哪些帮助? 答: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那利益有情也不是难事。倘若在此基础上,再多多修行诸法实相空性,而且在相续中已经生起,到那时清净迷乱也不会有困难。?
意思是说,我们修行分为几个步骤,第一步:若再三思维死亡无常,真正生起无有改造的无常观,则断除罪业、行持善法没有丝毫困难。
第二步:在修无常的基础上,若常常观修众生沉溺在轮回中,非常可怜,从而生起无伪的慈悲心,那么利益有情也不会困难。
第三步:在修悲心的基础上,若再不断修持诸法实相,抉择一切都是空性、无我,那很容易斩断对万事万物的迷乱执著,生起密法中本来清净的殊胜境界。
观修无常、悲心、空性这三者,一定要有次第,否则,先受密法灌顶而修空性,然后再观悲心、修无常,这样的次第不对了。所以必须要从无常开始修起。
164、请举例说明,对无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样的?这些公案对你有何触动?
答:应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样。格西在后藏的觉摩喀喇山修行时,岩洞口有一荆棘丛,常挂到他的衣服。开始他想砍除,但转念一想:?唉,我也许会死在此山洞中,不知是否再有出去的机会,还是将修行妙法放在首位吧。?当他再次出没时,又想?不知道能否再返回这个山洞?,于是一直没有砍荆棘丛。就这样,他连续在这个洞里修行了多年,最后已经获得了成就,可依然没有砍除荆棘丛。 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时光,正如陶渊明在诗中所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在没有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之前,就一定要在加行发心、正行观修时,千方百计调整自心。 165、通过学习?寿命无常?这一品,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确实有种紧迫感。生则必死,我等不能逃脱。死亡不定,今天眼下就会死亡。而死时除善法余皆无益,当下死亡来临之时,试问自己此时如何面对,所行之善法能否令往生有所把握?此生修行是否问心无愧?如果没有问心无愧,却不能死亡自在,如何无愧?故必须抓紧时间好好修行,没有时间可以等待。
第四十课
166、修持共同四加行,分别可断除对什么的执著?你对此有何体会? 答: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云:?人身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修持人难得、寿命无常,会断除对今生的贪执,而修持轮回过患和因果不虚,则能断对来世的耽著。
对前两者数数修持,对今生的厌离心能够生出,就会想好好抓住时间为来世好好地修法;修法后两者,对来世的恶趣恐怖厌离,善趣亦是种种痛苦,尤其是它是趣入恶趣之因,故无有耽著,等等。
167、在学习?轮回过患?之前,为什么要先确信前世后世存在?请举例说明,其他宗教对此持何态度?了解这些有什么必要?
答:如果不能确信前世后世的存在,就自然会对此半信半疑。对前世后世的存在都抱有犹豫、怀疑的态度,那么厌离轮回,希求解脱就成了空话,佛法的功德无法融入相续。
关于前世后世之说,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世界各大宗教中。比如,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梨俱吠陀》一书中,已暗示人死后有灵魂的归处;后来的《奥义书》、《薄伽梵歌》中,记载着纯熟的轮回思想。在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灵魂之说,也作了积极研究。例如柏拉图就提出:人死后依照生前所作善恶,转生为人或其他生物……
了解这些,对前世后世在道理明白了,就不会始终心存怀疑、以分别念产生种种邪见。确信了,修法就容易成功。
168、请引用教证说明,佛经中对轮回有哪些比喻?请解释其中任一比喻的意义。 答: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云:?一人一劫中,积聚其身骨,常积不腐坏,如毗富罗山。?一人即使在一劫中,如果能把每世死亡时的身骨积聚在一起,而且常积不腐坏,那这样积聚起来会超过毗富罗山。 169、观轮回痛苦、修菩提心中,都提到了?众生彼此之间没有不当过父母的?,二者的侧重点有何区别?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前者观修是对轮回流转不息,唯一感受无量痛苦生起定解,从而催生出离心。出离心是小乘道的基础。 而后者是通过如是观修而能对菩提心之因——知母、念恩、报恩等生起定解,菩提心是大乘道的基础。 170、这节课讲了哪两个问题?你对此能产生定解吗?
答:一、轮回六道确实存在;第二、必须要从中获得解脱。 能产生定解。
第四十一节课
171、在许多佛教经论中,对地狱的描述各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
答:法王如意宝曾经讲过:?地狱其实是众生心识的显现,由于众生的心识千差万别,故地狱的状况也成千上万,不一定只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这几种。?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不同经典中对地狱描述,是源于不同众生的业感所现。
172、要想深刻体会地狱的痛苦,首先必须有什么前提条件?为什么?你做得怎么样?
答:先对佛的金刚语有所了解,必须以教量为准,坚信佛陀和高僧大德的金刚语千真万确。如果不是如此,对地狱众生的寿量、感受痛苦的程度恐怕不易相信。
对佛陀无欺的金刚语深信不疑,也祈祷自他均能生起无伪的诚信和定解。 173、八热地狱具体有哪些?请一一说明其受苦状况、众生寿量、转生原因。 答:1、复活地狱。
受苦状况:无数此等地狱众生由业力所感,好似暴风雪般,同时聚集到烧铁地上火红的余烬中间。它们有的是以嗔恨心感召而集聚,有些是被阎罗卒通过打打杀杀,强迫集中在一起。所有众生如同见到不共戴天的杀父仇敌一样,相互间生起嗔怒之心而奋力争斗。就象《入行论》所讲,只要心念一动,即会以业力幻化出不可思议的兵器。它们手持兵器互相残杀,打得你死我活,最后全部丧命。此时从空中传来?愿你们复活?的声音,随即所有众生死而复生,又一始既往地争斗不休。就这样辗转死去复活,轮番交替,极其痛苦。
众生寿量:人间五十年是四大天王的一天,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四大天王所在的天界五百年是复活地狱的一天,这样计算复活地狱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此地狱众生自寿为五百年。若以人寿来计算,则是一万六千二百亿年。
转生原因:多是触犯戒律、杀害众生等罪业,或按照《别解脱经》的观点,较轻的恶作罪若没有好好忏悔,最后都会堕入复活地狱。 2、黑绳地狱。
受苦状况:阎罗狱卒把形如柴烬的地狱众生,带到炽热燃烧的的铁地上,在它们身上有黑线划分为四份、八份、十六份、三十二份等,然后用火红的铁锯进行锯割。由于业力现前,这些众生刚被锯开的部位,马上又粘连在一起,这就样反反复复地感受剖割之苦。
众生寿量:人间一百年是三十三天的一天,三十三天的一千年是黑绳地狱的一天,此地狱的有情寿量长达千年。若以人寿来计算,则是十二万多亿年。 转生原因:《六趣轮回经》中说,对父母、亲友、眷属等加以损害,并通过妄语来欺骗他们,命终就会转生于黑绳地狱。
3、众合地狱。
受苦状况:有两种,一种是:数不胜数的地狱众生,被关在大如地域般的铁臼内,狱卒们挥舞着须弥山般的铁锤,使劲地锤打它们。所有众生哭哭哭啼啼,在无法想象的气息分解的痛苦和万分恐怖的状态中死去。当阎罗卒举起铁锤时,它们又再度复原,依然如故地感受痛苦。还有一种是:在川谷中所有相对的山岭,变成对自己以前杀害的鹿子、黄羊、山羊等动物的头像,它们的角尖燃火,角抵角而相斗。地狱无量众生由于业力所牵,来到这两座山中间,当两山互相碰撞时,这些众生全部死去,漫山遍野都鲜血淋漓;当山分开时,它们就恢复如初,又像前面一样感受着众合等巨大痛苦。
众生寿量:人间二百年是夜摩天的一天,夜摩天的二千年是众合地狱的一天。此地狱的众生的自寿为两千年。或以
人寿一计算,则是一百零三万多亿年。 转生原因:《六趣轮回经》中说,若杀过猪、羊、兔子等许多动物,将来会转生到此地狱去。 4、号叫地狱。
受苦状况:这一地狱的众生,身陷无门的炽热室内,里面火焰四起,备受煎熬之苦,想到无有从此解脱之时,不禁失声惨叫。
众生寿量:人间四百年是兜率天的一天,兜率天的四千年是号叫地狱的一天,此地狱众生自寿长达四千年。 转生原因:《六趣轮回经》中讲了,身语意三门不如法,尤其是语言常说一些离间语,当面或暗地搞破别人关系,其果报当堕此地狱。 5、大号叫地狱。
受苦状况:阎罗卒手持令人毛骨悚然的兵器,将地狱的无量众生,驱赶到双重铁门的炽热铁室中,然后用铁锤等锤打它们。这些众生想:内外两个门都用铁水浇铸的,即使能逃脱内门,也逃不出外门。于是声嘶竭地大呼大叫。 众生寿量:人间八百年是化乐天的一天,化乐天的八千年是大号叫地狱的一天,此地狱众生的寿量达八千年之久。 转生原因:《六趣轮回经》中说,盗窃佛陀、佛法、僧众等三宝的财物,以此而感受大号叫地狱的果报。 6、烧热地狱。
受苦状况:大如三千大千世界的铁器内,装潢了沸腾的铁水,地狱无量有情就像被煮的肉一样,在里面遭受熬煮之苦。每当它们浮到水面,阎罗狱卒就有铁钩将它们钩住,用铁锤打它们的头部,于是它们昏迷不醒,此时已经全无苦受。当它们醒来之后,便以为那是一种安乐。这些有情始终处在水深火热中,苦不堪言。
众生寿量:人间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天的一天,他化自在天的一万六千年是烧热地狱的一天,此地狱众生自寿长达一万六千年。 转生原因:《六趣轮回经》中说,生前以火焚烧山川、森林、房屋、草原,乃烧害众生,都会转生于此地狱。 7、极热地狱。
受苦状况:在火势熊熊的铁屋内,阎罗卒有火焰炽燃的三尖铁矛,从地狱众生的两足掌和肛门刺入,又从双肩和头顶径直穿出,并且还用燃烧的铁片缠裹它们的身体,这些有情极度痛苦。
众生寿量:此地狱众生的寿命,长达半个中劫,因此无法用人间的年数衡量。 转生原因:《六趣轮回经》中说,主要是对别人作无因诽谤,因为自己对某人不满,就没有任何根据地故意造遥,以此果报会堕入极热地狱。 8、无间地狱。
受苦状况:周围有十六个近边地狱围绕的燃火铁屋内,阎罗卒将无量地狱众生放到堆积如山、好似木炭般燃火的铁块中央,借助豹皮和虎皮所制的皮火筒的风力,有情的身体与烈火燃成一体。它们感受极其强烈的痛苦,只能发出凄惨号叫的声音,身体却显露不出来。
众生寿量:无间地狱有情,寿命长达一中劫。
转生原因:造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等五无间罪;或者入密乘后对三恩德上师产生邪见、不恭敬,并进行毁谤,一直没有忏悔,这种人将投生于这一地狱,而以其他业力绝不会转生于此。
174、无间地狱为何被称为?无间??佛经中对它有哪些描述?你觉得自己容易堕入此地狱中吗?
答:有几种解释方法:一、指强烈的痛无有间断,一直在经过中阴,直接无间堕入此地狱;二、造此罪业的众生,死后不需要经过中阴,直接无间堕入此地狱;三由于再没有比这更强烈的痛苦了,所以称为无间地狱。
《六趣轮回经》中说,杀害父母、师长、德贤者(上师阿阇黎)的人,会转生于无间地狱。还有些论典说,包括违犯密乘的根本戒,对金刚道友怀恨在心、制造矛盾,没有忏悔的话,罪业也很严重,跟无间罪基本上相似。
第四十二课
175、什么叫近边地狱?在本论中,它分为哪几种?请一一说明其受苦状况、转生原因。 答:1)?近边地狱?在藏语中的意思,指无间地狱周围的地狱。而汉地有些经典中,将其译为?游增地狱?,意即地狱众生从无间地狱或八热地狱中出来以后,浪荡到此,倍增苦恼。
2)本论中,它为分为:煻煨坑、尸粪泥、利刃原、剑叶林和铁柱山地狱。 3)煻煨坑地狱。
受苦状况:无间地的众生,由于业力有所减轻,走出无间地狱之门。此时它们看见远处有一片黑漆漆的凉荫或妙壕,然后满心欢喜疾步前往,准备在那里乘凉休息,结果却陷入了剧烈燃烧的炭火坑里,被烧得骨肉焦烂,痛苦不堪。 转生原因:《六趣轮回经》中云:?依止出离道,而不护禁戒,堕煻煨狱中,肢体皆消烂。?主要是居士或出家人明
明依止了出离道,受了居士戒或出家戒,但却不好好守护禁戒。此外,《佛说立世阿毗昙论》中也说,往昔曾把众生活活扔进火坑、热砂、火炭中,或者出家后破戒的人,都会招致这种痛苦。 尸粪泥地狱。
受苦状况:从煻煨坑地狱中解脱出来的有情,看见远方有一条潺潺不息的河流,因为在前一大劫毁灭期间一直身处火堆中备受煎熬,所以感到口干舌燥、渴到极点,一见到水不禁喜出望外,飞奔前去饮用。可是到了近前,哪里有什么水啊?结果却陷入尸、马尸、犬尸等腐烂尸体臭气冲天、到处弥漫昆虫的污泥内,淹没过头顶,具有锋利铁喙的昆虫群起而上、竞相啄食,真是苦不堪言。 转生原因:《六趣轮回经》中云:?矫现诸威仪,苟求邪活命、堕尸粪狱中,为蛆虫啄食。?主要是生前通过诈现威仪,在人前装出一副修行人的样子欺骗众生享用信财,以邪命养活。《佛说立世阿毗昙论》中还说,往昔把有生命的众生,扔进粪坑等不净处,或者转生为人时啖食生命,或令蜈蚣等撕咬其它小动物,也会招致这种痛苦。 利刃原地狱。
从尸粪泥地狱中解脱出来的有情,看到一赏心悦目的青青草原,便欣然前往。结果遇到的却是一片兵器所成的利刃愿,整个大地长满了形状如草、锋利燃火的铁刺。右脚踏在上面,右脚被戳穿;左脚踩下,左脚被刺透。由于众生业所致,当脚抬起时又恢复如初,再度踩踏之时如前一样被穿透,痛苦难忍。 《六道伽陀经》中云:?若人说邪道,破正法为非,满道排锋刀,令彼往来行。?如果有人宣说邪道,破坏正法、为非作歹,那么当他死了之后,所踩的道路会排满锋利的利刃,由于业力所驱,不得不在上面踩来踩去。 剑叶林地狱。
受苦状况:从前面的地狱中刚解脱出来的众生,又看到一片枝繁叶茂、舒心悦意的森林,当它们兴高采烈地狂奔而去,哪里有什么悦意的森林?遇到的却是一片剑叶林,只见铁树上长着许多叶状的利剑等兵器,随风摆动,将这些众生碎尸万段,之后恢复如初,又再度割截,它们就这样感受着被切割的痛苦。 转生原因:《六趣轮回经》中云:?若阴谋害他,堕彼剑叶林。?假如以不良的心行谋害他们,以引果报就会堕入剑叶林地狱。还有《立世阿毗昙论》里讲,生前喜欢打仗,用刀等兵器伤害他人,也会堕入此地狱中去。 铁柱山地狱。
受苦状况:由于业力的牵引,它们来到阴森可怖的铁柱山前,这时听到山顶上昔日苦苦受恋的女人呼唤自己。《正法念处经》中说,她打扮得特别漂亮,用媚眼含情脉脉地看着你,用娇柔动听的声音喊你的名字,并说:?念在我俩昔日的情分上,我特意来这里看你,现在你也见到我了,为何不来亲近我、拥抱我??听到这此甜言蜜语,地狱众生的习气复苏,实在是忍不住,冒着生命危险向山上攀登(有些众生明明知道危险,有些也不一定知道)。结果因为业力现前,山上的树叶全部变成朝下的兵器,身体被这些兵器刺穿,内脏、肠子挂得到处都是,从皮肉到骨髓之间均被切割斩碎。当它筋疲力尽地爬上山顶,身体恢复如初,此时乌鸦、鹰鹫等飞禽又前来啄食品它的眼油,乃至身体的一切支分。此时,又听到山脚下传来呼喊它的声音,它便一如既往地向山下奔去,所有的树叶又转向中上方,从它的前胸刺入,径直穿透后背。到了山脚下时,等候在此万分恐怖的铁男、铁女,将它拥拥抱入怀,将它的头颅活活吞入口中细嚼慢咽,并不时从嘴角两边流出白色的脑浆……感受诸如此类的异常痛苦。 转生原因:《正法念处经》云:?何因故烧?邪欲为因。?也就是说,这此燃烧身心的苦因是什么呢?即是邪欲。此地狱是毁坏净行、破戒律的出家人或行邪淫的在家人转生的地方。
176、这些地狱是否只是藏传佛教中才有?为什么?明白这一点,对你有哪些帮助? 答:并非如此。?近边地狱?在汉地有些经典中,将其译为?游增地狱?,只是名称不同。另外,有关这些地狱的景象不同经典的描述可能有些不一样。对近边地狱的种类,《观佛三昧经》中描写了许许多多,如十八寒地狱、十八黑暗地狱……但如同上师如意宝讲《前行》时提过的那样:?这里所讲的十八大地狱,只不过是大致的归类,实际上每个地狱从生的心识不同,所造的业不同,感受的果也完全不同,因此,地狱的景象应该有无量无边。就像在这个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对众生处罚的法律都不同,故监狱的状况也千差万别。
177、修行人与世间人相比,他们重视的东西有何不同?你属于哪种人?你害怕地狱的痛苦吗? 答:修行人对业因果非常重视,而世间人对眼前的个人享乐等自利非常重视。 应该属于前者,上师加持,令自他都能诚信因果,能如理取舍,早证佛道。 非常害怕和畏惧。
178、明白八热地狱、近边地狱的痛苦之后,我们应当如何实地去观修?
答:首先,观想自己如今已真真切切地转生在那些充满恐惧和痛苦的地狱中了。又转念深思:?啊!我现在并不是真正生在那些地狱里,仅仅是内心意念,竟然那么恐怖、那么痛苦,而今真正堕落于地狱中的众生不可胜数,这些有情都我前世的父母,也无法确定现世的生身父母、亲朋好友命终后不堕入地狱。其实,转生到那些地狱的主因就是嗔恨心,而我们这些人在前世和今生中,肯定造下了数之不尽的嗔恨烦恼恶业,由此后世一定会转生到上述那些地狱中。?
接着观想:?如今我已获得暇满人身,不有幸遇到了具有法相的上师,聆听了甚深窍诀,拥有行持佛法成就佛果的机会,此时此刻务必要下决心:为了从今后不转于那些恶趣,一定要锲而不舍地努力修持!? 总之,我们要再再思维上述道理,对以往所造的深重罪恶诚心忏悔,并立下坚定誓愿:?今后纵然遇到生命危险,宁死也绝不造堕落地狱的恶业。?一方面这样忏前毖后,一方面对现在身陷地狱的有情生起强烈悲心而发愿:?但愿这些众生当下从恶趣中解脱……?
第四十三课
179、八寒地狱有哪些?请具体说明其受苦状况、众生寿量、转生原因。
答:1)具疱地狱、疱裂地狱、紧牙地狱、阿啾啾地狱、矐矐婆地狱、裂如青莲花地狱、裂如红莲花地狱、裂如大莲花地狱。
2)受苦状况:通常而言,寒地狱处在雪山、冰川的环抱中,到处狂风四起、暴雪纷飞,居此地狱的众生赤身露体,遭受非常难忍的寒冻之苦,身体上不时长出水泡,由此称为具疱地狱。 水泡慢慢破裂而形成疱疮伤口,由此称为疱裂地狱。
有情难以忍耐寒冷的折磨,禁不住牙关紧咬,由此称为紧牙地狱。 有情不断发出呼寒叫冷的声音,由此称为阿啾啾地狱。
有情呼寒叫冷的音声已经间断,只能呼呼呼地长声叹息,由此称为矐矐婆地狱。 有情的皮肤冻成青色,裂成四瓣,由此称为裂如青莲花地狱。 皮下之肉冻成红色,并冻裂成八瓣,由此称为裂如红莲花地狱。
皮下之肉冻成黑红色,裂成十六瓣、三十二瓣或无数瓣,由此称为裂如大莲花地狱。沦落在此地狱的有情,冻裂的伤口爬入许多铁喙的昆虫咬噬着,同时还要遭受寒冻之苦。
众生寿量:二百藏升的大盆里装满芝麻,具疱地狱的每一百年从中取一粒芝麻,直到将所有芝麻全部取完,才是具疱地狱众生寿量结束的时刻。其余地狱次第呈二十倍递增,从上而下寿量越来越长,痛苦越来越强,也就是说:疱裂地狱的寿量是具疱地狱的二十倍,紧牙地狱的寿量是疱裂地狱的二十倍……
转生原因:有些经论中说,让众生在寒冷的冰或水里冻死,即会转生于此地狱。也有些经论中说:若有人剥众生的衣服,令其受寒冷逼迫,死后将堕入寒地狱中。《本生论》中还说:?断无见者于后世,当住寒风黑暗中。?持断见而认为因果、前后世不存在的人,死后将堕入黑暗的寒地狱,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此外,毁谤圣者也是寒地狱的因。总之,寒地狱的因主要有三种:一是持断见,一是毁谤圣者,一是让众生寒冷中死去。 180、了解八寒地狱的痛苦后,应当如何结合自相续来观修?请说说你是怎么修的?
答:首先观想:在我们人间,寒冬季节一丝不挂、赤裸裸地在外面停留一暖意,尚且也无法忍受寒冷的痛苦,假设真正转生于那些地狱,又怎能忍受得了呢?所以,对于自己相续中的罪业,一定要忏前戒后,并对已沦落到地狱中的有情生起大悲心。
比如在冬天最冷时,不穿衣服或穿得很少去感受那种寒冷。实在忍受不了的时候,要么就想?我以后堕入寒地狱怎么办?;要么想?我正在寒地狱中亲身感受痛苦;要么想?虽然如今我不转生于寒地狱,但从无始以来,我所造的业中肯定有许许多多寒地狱之因,没有把握将来不会堕落,我该怎么办呢??……在观修的时候,应该这样反反复复地思维。
之后,跟前面观修热地狱一样,再想:?噢,我现在并未堕入地狱,忏悔还来得及。如今我遇到了具相上师,听闻了殊胜佛法,并国民教育生在业力之地的南赡部洲,如果修持就有机会改变,故我应当好好忏悔!从存在开始,以后绝不再造堕入地狱之因。?忏悔的同时,还要想到:?这样小小的寒冷,我现在都忍受不了,那么都忍受不了,那么无始以来我父母、亲戚、朋友所造的业特别可怕,他们很多人肯定正在寒地狱受苦。?于是对他们生起难忍、强烈的悲心。然后一直闭目观修。
根据课后的引导文进行观想,在生活中感受寒热之苦时有时也结合此境观修。 181、孤独地狱的众生,是如何感受痛苦的?明白这些,可遣除你的什么疑惑?
答:孤独地狱的处所没有固定性,痛苦也是变化不定。有的夹在山岩间,有的困在磐石内,有的冻在冰块里,有的煮在沸水中,有的烧在烈火内……
有些众生藏在树森林里,当樵夫砍伐树木时,它们的肢体被千刀万剐,受尽苦难;还有些转生为人们日常使用的杵臼、笤帚、瓦罐、门、柱子灶石、绳子等形象,以识蕴感受这些苦楚。
以此可知:有情众生不仅以有情的形象,也可以以无情物的形象存在。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所感受的痛苦也千差万别,故时时以正知正念摄持三门,尤其信财亡财一定谨慎对待,使用如理法。
正在阅读:
加行教材(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前行广释全部思考题及解答(仅供参考)06-24
我心中的教育作文03-31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02-19
广发电厂脱硝控制逻辑说明(12月3日)03-15
广西贵港市中考数学总复习_第三单元_函数_第讲_一次函数试题08-06
中秋祭作文700字06-24
实验四参考模板03-22
人社部物流四级考试真题107-09
行政秘书岗位职责02-25
植物油脂出入库及储藏期间的检验10-0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前行
- 加行
- 思考题
- 圆满
- 仅供参考
- 解答
- 引导
- 教材
- 全部
- 非税题库
- 习水县中长期(2010至2020)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 食品安全尔雅考试答案
-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政治下学期期中试题
- 工程验收工作管理办法
- 初一数学有理数提优练习
- 统计学3 - 图文
- 高考试卷陕西省2015年高考预测卷数学(文)试题
- 《分数除法》习题精选2
- 医院满意度调查方案(修改)
- 综合布线试题及参考答案
- 月报2~4月
- 2014继续教育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满分卷
- 零点分段、数轴上动点专题训练
- 02142数据结构导论2016年04月份真题及答案
- 2014珠宝五一促销活动
- 《土木工程概论》期末考试题
- 02.解题方法与技巧精解1-应对新技术类型的问题 - 图文
- 《观察物体(一)》同步试题
- 2、广西教材第一篇部分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