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更新时间:2023-12-06 08: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方华

[内容提要] 近几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图们江经济开发区”、“环黄渤海经济区”的建设加速推进,区域内各国间双边经贸合作也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再加上美国因素牵制,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仍然有限。从长远看,随着东北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次区域经济合作日趋多元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将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 东北亚 地区经济合作 次区域经济开发区

[作者介绍] 方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组织、区域一体化研究。

近年来,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各类双边经济合作日益加强,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持续发展。但是,东北亚区域合作也遇到诸多限制因素,如地区安全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以及美国的牵制等。从长远看,东北亚只有充分挖掘潜力、下大力气化解各种制约因素,才能使区域经济合作再上新台阶,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东北亚地区在地理上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近年来,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势头很旺。

一是东北亚各国的双边合作进一步加强。“伙伴关系”在区域内蔚然成风。俄中、俄日、俄韩、俄朝、俄蒙近年来分别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性伙

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有前途的伙伴关系以及友好互助伙伴关系;[1]中蒙、日蒙、韩蒙、中日、日韩也分别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综合伙伴关系、睦邻友好伙伴关系、战略互惠关系、成熟的伙伴关系;中韩、俄韩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日俄关系朝着“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朝韩关系在《南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框架下发展。随着双边政治关系的推进,东北亚区域内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如,1999-2007年,蒙古从中国的进口占其GDP比重从15%上升到32%,从俄罗斯的进口占其GDP比重从28%上升到35%。[2]俄是蒙古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7年,俄远东地区与中、日、韩三国的贸易额占俄远东地区贸易总额的70% -80%,而中国在其中占比例又最大。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蒙古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中蒙进出口总额至2007年达到20.3亿美元,占蒙古对外贸易总额的51.9%。[3]2008年8月,中国银联与蒙古可汗银行合作开通银联卡在蒙古的受理业务。[4]又如,中国、韩国分别是朝鲜第一、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两国对朝贸易额占朝 鲜贸易总额的70%以上。[5]中日贸易2007年突破2400亿美元;[6]中韩贸易达15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1%;[7]中俄贸易达481.85亿美元。[8]

二是各国深化经济开放,加快建设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一方面,各国深化经济开放,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保障。俄罗斯继提出《1996-2005年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联邦专项纲要》后,于2002年再次批准了《俄远东和后贝加尔:国际经济合作计划》,就2010年前的国际合作进行筹划。中国在2003年制定了东北振兴战略,2007年又出台《东北地区振兴计划》。日本于2002年发表《东亚的发展和日本的前进方向》的通商白皮书,在2005年的通商白皮书中又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想法。同一时期,韩国出台了《21世纪经济远景构想报告》,提出在东北亚发展“物流贸易中心”的构想。蒙古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远景规划。朝鲜也提出优先推进粮食、电力、煤炭、金属和

铁路五大产业正常化战略;[9]另一方面,各国加快了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的建设。中、俄、日、韩、蒙等国拓展各自的经济开发区。日本制定合作计划,将环日本海的新泻、鸟取、鸟根等县作为交流基地,改善招商环境;韩国将釜山、光阳、仁川、江原道 定为经济特区,加强特区的物流建设;朝鲜将罗津-先锋辟为自由港,在开城、金刚山设立工业园区和旅游区;蒙古将扎门乌德、阿拉坦布拉格确立为自由贸易区。俄2005年在远东地区设立了2个工业生产型经济特区、4个技术推广型经济特区和7个旅游休闲型经济特区,在各方面给予政策优惠。[10]

三是次区域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几大次区域合作区发展成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东北亚地区逐步形成的几大次区域经济合作区都有了较快发展。首先,“图们江经济开发区”的范围进一步扩展,成果较为突出。图们江开发区包括中国的珲春市、俄罗斯的哈桑镇、朝鲜的先锋郡三个行政区,极具开发潜力,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1991年提供为期25年、总额300亿美元的开发资金。在此推动下,1995年中、朝、俄签署了“3国协定”,中、俄、朝、韩、蒙签署了“5国协定”和一个备忘录。2005年在UNDP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项目第八次政府间会议上,中、俄、朝、韩、蒙再次将“5国协定”和备忘录的时效延长十年,并签署《大图们江行动计划》,将合作区域扩大到包括中国东北三省、朝鲜罗津贸易区、蒙古东部省份、韩国东部沿海城市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11]近年来,中、 俄、日、朝、韩联合开辟了4条海上运输线,开通了中俄、中朝光缆电话线路、旅游线路,设立了“中朝元汀里互市贸易区”、“中俄珲春互市贸易区”等。其次,“环黄渤海经济区”加强了投资和贸易互动。环黄渤海经济区包括日本九州北部地区、山口地区和韩国东南部地区构成的“日韩海峡经济区”,以及朝鲜半岛西海岸地区和中国的黄渤海地区。近年来,中、日、韩经济发展的重点均不同程度地向该地区迁移,同时各国权力机构在中央和地方

间进行了调整,地方政府的自主权也在不断扩大。2006年,来自环渤海地区32个城市的市长签署了《推进环渤海区域合作的天津倡议》,推动区域合作。中、日、韩之间的贸易、投资、技术、劳务等合作也进一步发展,韩国在环黄渤海地区的投资占其在华投资的80%,辽东半岛成了日本对华投资的重心。环黄渤海地区越来越向一个紧密型次经济合作区的方向发展。[12]第三,“环日本海经济区”进一步发展。环日本海经济区包括“日韩海峡经济区”以及朝鲜半岛东海岸、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和日本的日本海沿岸地区。[13]中、俄、韩、日、蒙五国在2002年就制定了“东北亚运送走廊构想”,准备开设日本海航线,即新泻-束草-珲春的东北亚渡轮航线。在经 过几年的具体商议后,2007年2月中、日、韩、俄召开国际渡轮5城市高峰会,并签署了协议,在2008年10月进行试航。[14]

四是区域合作呈现多层次发展势头,区域内多边交流机制增多。2003年中日韩在巴厘岛签署《中日韩三方合作联合宣言》,决定在贸易、投资、能源等9个经济领域和5个非经济领域进行合作。2004年在青岛举行三国外长会议,并成立“中日韩三方委员会”,共同制定合作战略。[15]这种以政府协议形式开展的合作,突破了以往次区域合作的地方性模式,对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意义重大。东北亚区域合作方式灵活,包容性强,且呈多层次发展态势,区 域内不同层面的多边机制不断增多,主要有研究机制、国际论坛、功能性组织等,其中研究机构有东北亚教授联合协会、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推进机构、大连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中心、日本立命馆大学东北亚地域研究中心等;国际会议及论坛有环日本海地方政府首脑会议、东北亚经济论坛、东北亚经贸合作高官论坛等;功能性组织有东北亚地方政府联合会,下设经济通商、环境、文化交流、防灾、一般交流、边疆合作、科学技术等7个专门委员会,成员有70个。[16]此外,还成立了东

北亚物流协会、中日韩国际物流论坛、图们江秘书处、中国图们江开发领导小组、中日韩货币互换协定、东北亚网站、东北亚博览会等地区合作组织。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多处于功能性合作阶段,制度性合作还很有限,其发展仍受诸多因素限制。

首先,区域内社会和政治制度等软环境差异很大。从社会文化方面看,东北亚地区的软环境差异较大,给各国间沟通和交往造成不便。除韩朝外,东北亚各国语言各不相同,语言交流上的不便妨碍了区域合作的顺利发展。另外,由于发展道路不同,中、蒙、朝均在不同程度地向市场经济转轨,俄罗斯是转型国家,日本是发达国家,韩国也挤入了OECD,这使该地区长期缺乏共有理念,各国难以形成区域意识。从政治制度看,东北亚各国的政治制度差别较大,不利于东北亚共同价值观、内聚力的形成与信任建设,从而使区域合作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东北亚各国长期以来就存在各种政治分歧,包括历史恩怨、领土纠纷、价值观差异等,严重妨碍了区域经济合作的顺利推进。二战期间日本的侵略战争曾给亚洲各国留下了创伤,由于日本反省历史的态度时有反复,使各国很难对日本有较强的信任感,任何由日本主导或参与的区域合作都易引起他国的忧虑。再者,朝鲜半岛问题复杂、涉及面广,长期以来一直是东北亚乃至世界的焦点和热点。2008年以来朝核问题已转到朝鲜弃核与美朝接触轨道,但因长期不信任和猜疑,履约状况反复不定。朝核问题的不明朗前景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此外,以钓鱼岛、竹(独)岛主权之争为代表的诸多东北亚国家领土、领海纷争也极易导致良好合作愿望落空。[17]东北亚国家历来在维护主权问题上态度十分鲜明,合作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很容易上升到政治高度,与国家尊严联系起来。

以往东北亚的相关合作只能采取非正式的合作形式,今后的地区合作也难免出现类似障碍。

其次,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体制各不相同。按世界银行2007年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列表,中国为3.25万亿美元,日本为4.35万亿美元,俄罗斯为1.29万亿美元,韩国为0.98万亿美元,朝鲜为22.2亿美元,蒙古为39.05亿美元,差距最大者达上千倍之多,[18]而欧盟中差距较大的德国与葡萄牙相差不过16.5倍,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美国与墨西哥的差距也仅为27.8倍。[19]国际上通常认为,建立一个高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应具备四个条件,其中一条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相近(其他三个条件是:贸易体制相同或一致;地理位置邻近;对地区经济承担义务)。东北亚各国实力和人均产值水平相差悬殊,这为协调各国关系,探寻一个既符合各国利益又有利于逐步缩小各国差距的有效合作途径增加了难度。区域内国家在经济体制和市场化程度上也有明显差异。日、韩属于市场经济国家,中、俄、蒙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期,朝鲜则基本属于计划经济国家。整个区域内的市场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这种市场经济秩序的缺乏,使得各国经济活动不能按照市场秩序和国际惯例运行,而且原有不同的经济秩序又使相互间的经济活动很难顺利对接。另外,各国对外经济政策和依赖区外市 场的程度也存在差别。日、韩早就融入了国际市场,处在改革转轨时期的中、俄、蒙、朝分别实行了全方位的、部分的或极有限的开放战略,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国际社会。由于各国开放程度不同,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有所不同。就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而言,也存在很大差距。日本是区内发达国家,其产业结构的特点是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处于最高层次;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的特点是以资本密集型为主,处于第二层次;中国最近几年产业结构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处于第三层次;其他国家 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则相对缓慢,经济发展处于较低层次。

各国发展阶段的不同必将导致区内各国分工的讨价还价行为,使各国间协调的困难加大。

第三,参与合作的主体与载体有所不同。全球区域经济组织或经济集团一般都是由整个国家参与组成,每个主权国家既是主体又是载体,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却存在主体与载体的非一致性:日、韩、朝、蒙是整个国家参与合作,而俄罗斯是远东地区,中国是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由于区域经济合作的组织或协定只有在主权国家的参与和认可下才能有效运作,这样地方政府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时,只能 在其行政权限范围内谋求合作与发展,广度和深度受其自身权力大小制约,既要按地区需求发展,又要顾及国家外交战略和整体经济利益,这使得近年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难以获得理想效果。

第四,美国因素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牵制很大。美国插手东北亚,使该地区的国家关系更加微妙复杂。东北亚地区本来就有俄、日、中之间的竞争,如俄罗斯远东石油输出管道问题就是一例。美国为维护在该地区的既得利益,将凭借其与日韩的同盟关系,积极参与大国利益争夺,使东北亚区域合作更加复杂。另外,美朝博弈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 制约因素。尽管美朝都同意朝鲜半岛无核化,并签订了《共同声明》等多个文件,但双方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上各执己见。双方为达到各自目的,有可能误判对方的政策意图,采取极端措施,造成地区安全关系的紧张。如2006年7月朝鲜试射导弹后,美、日、韩均停止了对朝援助,使朝鲜经济遭受打击,而朝韩经济合作也停滞不前。[20]因此,朝鲜经常指责美国阻挠了其经济发展。此外,东北亚区域内的国际政治关系长期以来主要受美国的控制和影响,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加强势必对地区经济和安全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对美国的总体战略产生影响。

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发展如何不受美国的干涉和阻挠,这是东北亚区域合作面临的问题,需要区域内国家与美国建立沟通平台,协商合作。再者,东北亚各国与美国有很强的经济联系。美国是东北亚各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对美贸易在东北亚各国的贸易中地位重要,各国的进出口贸易也大多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各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也占多数。因此,美国的金融危机以及经济衰退也必然影响东北亚经济的发展,减缓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

长远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仍有很大发展潜力。从近中期看,东北亚区域合作将深化次区域经济合作,在具体的交通、能源等领域进行经济一体化实践,并寻求多元化的发展合作,为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

首先,东北亚国家发展区域合作意义重大,并且发展潜力很大。从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看,发展区域合作既提升了区域内国家的国际地位,也符合东北亚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潮流。2007年,东北亚六国的GDP约为11万亿美元,约占世界GDP的1/5;东北亚各国平均增长率5%以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左右。特别是中国、俄罗斯GDP的增幅分别达11%和8%,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在全球外汇储备中东北亚国家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从区域经济总量看,未来东北亚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将不断上升。目前,东北亚区域间贸易额占亚洲内部贸易额近40%,区域进出口总额分别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16%、21%;[21]15年内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可望超过25万亿美元,成为与西欧、北美三足鼎立的经济区。[22]从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激烈竞争的趋势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产业和技术空间。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区域性经济集团越来越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主体。欧共体的建立与发展,增强了 西欧的经济实力,使之能有效

地与美国等经济大国相抗衡。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进了其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欧美地区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对集团外国家经济利益的影响,这将推动东北亚地区加快经济合作的步伐。从贸易和投资来看,未来区域内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仍有大幅提升的可能。以往东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很少,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在本世纪初仅占其贸易总额的19.3%,三国其余80%的贸易是同美国、欧盟、东盟和东北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的。但近年来,东北亚各国间的贸易和投资比 较活跃,特别是中、日、韩、俄间经济合作的潜力巨大。2007年,中国、日本已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已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韩国也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日本已成为中国第三大境外投资来源地(不包括中国特别行政区香港);中国已上升为韩国第一大投资对象国。随着东北亚各国经济活动往来的密切,未来这种活跃的经济关系仍有发展空间。

其次,次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将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迅速发展。由于东北亚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差异,以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地方性特征,近期内东北亚区域合作适于以次区域合作 和两国局部地区间合作为主发展。因次区域合作涉及的只是一国的局部范围、局部内容、局部时段,对制度差异的接受度较高,[23]而且一国内不同地区的文化及其相关制度具有多样性,次区域合作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制度、政策方面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次区域经济合作越向纵深发展,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发展水平将越高。

今后,东北亚各国可从三方面推进次区域合作。一是深化已有的次区域合作区。目前“图们江经济开发区”、“环黄渤海经济区”、“环日本海经济区”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将这些次区域合作地带的物流、商 贸连接起来,便可实现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实质性升跃。中日韩之间渡轮航线的开通将大力推动日本海经济区的发展,也将推动图们江走廊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推动相关国家和地

区的项目合作。项目合作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良好方式,既有中央政府一级的合作,也有多国跨国公司的合作。据俄媒体报道,为保证俄远东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未来6年俄政府对远东的投资将达220亿美元,以加强远东地区的基础建设,包括修建6600公里公路、5100公里输电线路及2400公里的通讯线路,新建17个支线机场和10个海港,其最终目标是支撑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由目前的800亿美元提高到2013年的1400亿美元。[24]对俄远东地区来说,实现俄政府提出的到2010年经济翻一番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外部市场,尤其是占其远东地区贸易额80%的中、日、韩三国市场。俄罗斯大力发展远东地区,中国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些成为中俄寻求经济合作的契机,也必将带动区域内经济活动的继续活跃。三是切实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能在相当程度上超越各国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限制,有利于推动地区性合作。

第三,区域合作的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将使区域合作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从政治层面来说,因东北亚地区政治文化的多元性,东北亚区域合作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深化功能性合作的内容,为制度层面的合作创造条件。该地区热点牵动着中、俄、美、日等大国的神经,这既要求东北亚各国提高政治和解意识,也需要东北亚地区加强与美国的安全对话。了解美国对东北亚战略,既能满足美国对东北亚合作的要求,又可规避其对东北亚合作的牵制因素,为区域合作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

从经济层面来说,多层次发展将把区域合作推向新阶段。在此过程中,中日韩将继续发挥“龙头” 作用,提升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平。中日韩若能成功进行自由贸易区的尝试性合作,将彻底改变东北亚区域合作滞后的局面。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将带动整个东亚地区的发展,也会使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一定的坚实基础。2007年,中韩已完成“中韩投资保护协定”的修订谈判,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6r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