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联考2015秋学期第一次考试13级 语文试卷与答案

更新时间:2024-05-27 03: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校际联考2015秋学期第一次考试13级 语文试卷与答案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共48分)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鞭笞/整饬 篡改/编纂 刚愎自用/无裨于事 ......B.干涸/曲高和寡 癖好/否极泰来 比较/犯而不校 ......C.诱哄/起哄 阜盛/蚌埠 蛊惑/余勇可贾 ......D.稽首/无稽之谈 戏谑/琐屑 如丧考妣/蓬荜生辉 ......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宵;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

B.这秋蝉的厮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C.伴随着人类急躁轻率的步伐而非自然界稳健的步履,事物很快发生变化,新情况急剧不断地产生。

D.当我们驶下崆岭滩时,果然是一片乱石林立,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找寻小径拔涉前进了。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易帜(更换) 荒草萋萋(草木凋零的样子) 游目骋怀(放开,尽量展开) ....B.娇妍(美丽) 命运多舛(不顺、不幸) 引吭高歌(大声) ...C.援例(引用) 余音袅袅(摇曳) 感同身受(感受) ....D.寒暄(温暖) 面目全非(不相似) 望洋兴叹(仰视的样子)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B.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费尽心机地去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C.这个小偷汲取上次失败的教训,别出心裁地想出了一个更好的办法。 ....D.叙利亚危机的解决应充分尊重叙利亚人民的选择,切不可强迫其改头换面。 ....

1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俄罗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政府官员使用进口汽车,推行住房商品化,以及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B.对刚劲清新之美的追求可以说是他的理想,他虽然处在正统书家的立场上,却十分鄙视一些正统书法家的软媚之弊。

C.校领导对“减负”工作作了具体安排,全体教师对教委的有关规定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D.达尔文学说认为,不仅一切生物都是进化来的,人也不是在地球上一下子出现的。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科学家们想,此前 是在实验室里的, 输气管道里的“可燃冰”, 人为环境中产生的, 在自然环境中,如果满足低温高压、有气有水的条件,是否有天然气的“可燃冰”存在呢?

A.都 还是 不论 那么 B.不论 还是 那么 都是 C.还 都是 不论 那么 D.不论 还是 都是 那么

7.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百数以下,所以俗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 B.“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前人刻苦钻研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前进。

C.他一口气来到一个地方,一到晚上,最轻佻的灯光、最轻松的心灵、最轻率的盟誓、最轻快的歌剧,都在这里荟萃。 D.“她今晚没饭吃了,”女仆说:“她的小儿子也没饭吃了。”

8.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

B.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讳饰)

C.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对比)

D.将领指挥室外门的玻璃柜内,如同装饰着织锦画一般,装着一面有着13花条、31颗星、长65英寸、阔62英寸的陈旧的美国国旗。(夸张)

9.下列作品、作者、及文体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林黛玉进贾府》 曹梦阮 清代 小说 B.《祝福》 周作人 现代 小说

2

C.《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程亮 现代 散文 D.《五味》 汪曾祺 现代 说明文

10.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之一。 B.《祝福》是讲述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作者看到了中国农村崛起的光芒。 C.《五味》以“五味”为题,既实指生活中的五味,又虚指五味的生活。 D.《大地上的事情》采用断片式的写法,画面感,色彩感很强。

二、阅读理解(共三大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一)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11、选文第二段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的成了别人的,暗含了对变化的无奈,隐含了故园不在的感伤。 B、写人们“挖土打墙”,是为了说明,无论墙打得多么结实,终会有倒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亦是如此。 C、当一个人的家乡变成了故乡,一切都面目全非的时候,我们不必太留恋过去,而要勇敢的向前走,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 D、“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指的是人为的痕迹(证明自己的生命、生存的证据)总会被时间所吞噬。

3

12、选文最后一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家园没有了,失去了,我对家乡的寻找都成了徒劳,也意味着我失去了精神家园,真正无家可归,没有人生的归宿,人成了精神的流浪者。 B、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都留住是不可能的,人最终只能生活在“虚无”当中。

C、故乡既是指具体的家、家园,更是家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沙,因此这些打上人生印记的景物是人生的证据,是人的精神依托。当一切不复存在时,人就像失去根的浮萍,失去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

D、这一段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是全文主题的升华,这句话设想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从日常性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1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旧房子、尘土、村里的人、牲畜、刮着的风,“都是今生今世的证据”,因为它证实了曾经的生活,那是生命的痕迹。 B、“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

C、这篇散文与许多乡思作品反复抒写思乡之情不同,它没有过多的抒情,而是把感情深藏在具体的故乡场景描写当中。

D、文中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指的都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而是精神的。

14、下面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今生今世的证据》中包含了对生命本质的扣问:对万物的怅然,对生命的焦虑,对故乡的皈依。

B、作者不希望现实中的故乡有所变化,可以在心灵保持最美好的故乡记忆,而家园经历岁月变迁,“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使得作者的情感怅然不已民。 C、本文充满了作者离乡背井的忧思和离愁,作者对自己过去忽略故乡的一草一木,缺乏对生命意义的真正体悟和理解的痛惜、忏悔和自责之情。

D、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有,表象上怀念的是物本身,而深层次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

(二)

下雪时,我总想到夏天,因成熟而褪色的榆英被风从树梢吹散。雪纷纷扬扬,给人间带来某种和谐感,这和谐感正来自于纷纭之中。雪也许是更大的一棵树上的果实,被一场世界之外的大风刮落。它们漂泊到大地各处,它们携带的纯洁,不久繁衍成春天动人的花朵。

写《自然与人生》的日本作家德富芦花,观察过落日。他记录太阳由衔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钟。我观察过一次日出,日出比日落缓慢。观看落日,大

4

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五分钟。 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

我看到一具熊蜂的尸体,它是自然死亡,还是因疾病或敌害而死,不得而知。它偃卧在那里,翅零乱地散开,肢蜷曲在一起。它的尸身僵硬,很轻,最小的风能将它推动。我见过胡蜂巢、土蜂巢、蜜蜂巢和别的蜂巢,但从没有见过熊蜂巢。熊蜂是穴居者,它们将巢筑在房屋的立柱、檩条、横梁、椽子或枯死的树干上。熊蜂从不集群活动,它们个个都是英雄,单枪匹马到处闯荡。熊蜂是昆虫世界当然的王,它们身着的黑黄斑纹,是在地上最怵目的图案,高贵而恐怖。老人们告诉过孩子,它们能蜇死牛马。

麻雀在地面的时间比在树上的时间多。它们只是在吃足食物后,才飞到树上。它们将短硬的喙像北方农妇在缸沿砺刀那样,在枝上反复擦拭。麻雀蹲在枝上啼鸣,如孩子骑在父亲的肩上高声喊叫,这声音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麻雀在树上就和孩子们在地上一样,它们的蹦跳就是孩子们的奔跑。树木伸展的愿望,是给鸟儿送来一个个广场。

穿越田野的时候,我看到一只鹞子。它静静地盘旋,长久浮在空中。它好像看到了什么,径直俯冲下来,但还未触及地面又迅疾飞起。我想像它看到一只野兔,因人类的扩张在平原上已近绝迹的野兔,梭罗在《瓦尔登湖》中预言过的野兔:“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土地是最亲密的联盟。看到兔子和鹧鸪跑掉的时候,你不觉得它们是禽兽,它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仿佛飒飒的树叶一样。不管发生怎样的革命,兔子和鹧鸪一定可以永存,像土生土长的人一样。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

看到一只在田野上空徒劳盘旋的鹞子,我想起田野的往昔的繁荣。

在我的住所前面,有一块空地,它的形状像一只盘子,被四周的楼群围起。它盛过田园般安详的雪,盛过赤道般热烈的雨,但它盛不住孩子们的欢乐。孩子欢乐撤在里面,仿佛一颗颗珍珠滚到我的窗前。我注视着男孩和女孩在一起做游戏,这游戏是每个从他们身边匆匆走的大人都做过的。大人告别了童年,就像游戏像玩具一样丢在了一边。但游戏在孩子们手里,依然一代代传递。 15、对下列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写出了事物的崛起远比衰落艰难,衰落都是很容易的。

B.“看到一只在田野上空徒劳盘旋的鹞子,我想起田野的往昔的繁荣”揭示了土地的贫瘠,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的痛惜之情。

C.“它们只是在吃足食物后,才飞到树上。它们将短硬的喙像北方农妇在缸沿砺刀那样,在枝上反复擦拭” 以人取喻,把鸟儿檫拭喙比作北方妇女在缸沿砺刀,借组这个比喻,作者赞美了为生活而辛勤劳动的人们和动物。

5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诗歌、剧本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11

600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

题号 答案 1 D 2 C 3 D 4 A 5 B 6 D 7 B 8 D 9 A 10 B 二、阅读理解(共三大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C B D C D D D C C A B C

23.①突出主题,祥林嫂出场和死于祝福声中,增强了小说悲剧性(1分); ②贯穿全文(1分),“祝福”与人物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1分);

②反讽之意,“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像祥林嫂这样的底层人民是没有“祝福”的(1分)。

24.麻木,迟钝,沧桑(答对任何一词即得2分);肖像描写(或外貌描写)(2分)。 25.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①社会原因。这是悲剧的根源,是封建制度下的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势力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是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条绳索对她的束缚(2分)

②祥林嫂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是她性格的原因,她勤劳、善良、自尊、顽强,但又愚昧、麻木、迷信,这是她悲剧性人生的深层原因。另一方面她的愿望和努力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都是徒劳的。(2分)

③其他人物也成为悲剧的推助力量。如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家人,以柳妈为代表的鲁镇人等。(2分)

26、参考答案:如果你是大海,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作一条小溪;

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作平地;如果你是春天,何必为一瓣花朵凋零而叹息;如果你是种子,何必为没有结出果实而着急 27、参考答案:微软渐失锐气,重臣纷纷离巢。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6p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