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要点
更新时间:2023-12-23 06: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生物化学要点
第一章 蛋白质
1.蛋白质(protein)是由许多氨基酸(amino acids)通过肽键(peptide bond)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
2.蛋白质功能1)作为生物催化剂(酶)2)代谢调节作用3)免疫保护作用4)物质的转运和存储5)运动与支持作用6)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7)氧化功能
3.蛋白质组成主要有C、H、O、N和S少量磷或金属元素铁、铜、锌、锰、钴、钼,个别蛋白质还含有碘100克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每克样品含氮克数× 6.25×100自然界氨基酸有300,组成人体的氨基酸20种,且均属 L-氨基酸(甘氨酸除外)。
4.氨基酸的分类1)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2)极性中性氨基酸:3)酸性氨基酸:天冬、谷4)碱性氨基酸:赖、精、组特殊氨基酸:脯氨酸(亚氨基酸)、半胱氨酸 5等电点pI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6.紫外吸收:280nm 氨基酸与茚三酮水合物共热,可生成蓝紫色化合物,其最大吸收峰在570nm
7.肽键(peptide bond)是由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肽链中的氨基酸分子因为脱水缩合而基团不全,被称为氨基酸残基(residue)。N 末端C 末端
8.蛋白质的分类 :组成:单纯蛋白质、结合蛋白质 形状:纤维状蛋白质、球状蛋白质 9.蛋白质1234级结构及化学键
一级结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肽键、二硫键 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空间构象和特异生物学功能的基础。
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氢键。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形式:?-螺旋 ( ? -helix ) ① 蛋白质多肽链像螺旋一样盘曲上升,每3.6个氨基酸残基螺旋上升一圈,每个残基沿轴旋转100o② 在同一肽链内相邻的螺圈之间形成氢链③天然蛋白质绝大部分是右手螺旋 ?-折叠 ( ?-pleated sheet ) ① β-折叠主链骨架以一定的折叠形式 形成一个折叠的片层。② 在两条相邻的肽链之间形成氢链。β-折叠有平行和反平行的两种形式?-转角 ( ?-turn )无规卷曲 ( random coil ) 无规卷曲是用来阐述没有确定规律性的那部分肽链结构。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对二级结构形成的影响:蛋白质二级结构是以一级结构为基础的。一段肽链其氨基酸残基的侧链适合形成?-螺旋或β-折叠,它就会出现相应的二级结构。 三级结构: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疏水键、离子键、氢键和 Van der Waals力(结构域、分子伴侣) 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主要疏水键,其次氢键、离子键。
10.肽单元: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1、C、O、N、H、C?2位于同一平面,C?1和C?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trans)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了所谓的肽单元 11.模体: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可发现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被称为模体(motif)。
12.超二级结构 :指二级结构的基本结构单位(α-螺旋,β-折叠等)相互聚集,形成有规律的二级结构的聚集体:Ω环
13.结构域: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各行使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14.分子伴侣:分子伴侣(chaperon)通过提供一个保护环境从而加速蛋白质折叠成天然构象或形成四级结构,分子伴侣可逆地与未折叠肽段的疏水部分结合随后松开,如此重复进行可防止错误的聚集发生,使肽链正确折叠分子伴侣也可与错误聚集的肽段结合,使之解聚后,再诱导其正确折叠
15.亚基:有些蛋白质分子含有二条或多条多肽链,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蛋白质的亚基 (subunit)
16.协同效应cooperativity一个寡聚体蛋白质的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另一个亚基与配体结合能力的现象,称为协同效应。 正协同效应、负协同效应
17.别构效应(变构效应)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伴随其功能的变化,称为变构效应
。血红素与氧结合后,铁原子半径变小,就能进入卟啉环的小孔中,继而引起肽链位置的变动。疯牛病中的蛋白质构象改变。正常的PrP富含α-螺旋,称为PrPc转变成全为β-折叠的PrPsc
18.蛋白质胶体稳定的因素:颗粒表面电荷、水化膜
19.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 破坏非共价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复性: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称为复性(renaturation)
20. 蛋白质沉淀:在一定条件下,蛋白疏水侧链暴露在外,肽链融会相互缠绕继而聚集,因而从溶液中析出
21.蛋白质的凝固蛋白质变性后的絮状物加热可变成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易再溶于强酸和强碱中
22.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透析、超滤法、丙酮沉淀、盐析及免疫沉淀
23.盐析是将硫酸铵、硫酸钠或氯化钠等加入蛋白质溶液,使蛋白质表面电荷被中和以及水化膜被破坏,导致蛋白质沉淀。
24.免疫沉淀法:将某一纯化蛋白质免疫动物可获得抗该蛋白的特异抗体。利用特异抗体识别相应的抗原蛋白,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性质,可从蛋白质混合溶液中分离获得抗原蛋白。
25. 电泳蛋白质在高于或低于其pI的溶液中为带电的颗粒,在电场中能向正极或负极移动。这种通过蛋白质在电场中泳动而达到分离各种蛋白质的技术, 称为电泳(elctrophoresis) 支撑物的不同,可分为薄膜电泳、凝胶电泳等。
26.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分析:1)分析已纯化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组成2)测定多肽链的氨基末端与羧基末端为何种氨基酸残基3)把肽链水解成片段,分别进行分析4)测定各肽段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一般采用Edman降解法5)一般需用数种水解法,并分析出各肽段中的氨基酸顺序,然后经过组合排列对比,最终得出完整肽链中氨基酸顺序的结果。
通过核酸来推演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1)分离编码蛋白质的基因2)测定DNA序列3)排列出mRNA序列4)按照三联密码的原则推演出氨基酸的序列
27.蛋白质空间结构测定;二级结构测定:圆二色光谱 三级结构测定:X射线衍射法
第二章 核酸
1.核酸: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2.核酸的化学组成:C、H、O、N、P碱基戊糖戊糖。核苷:碱基和核糖(脱氧核糖)通过
糖苷键连接形成核苷(脱氧核苷)。核苷酸:核苷(脱氧核苷)和磷酸以磷酸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脱氧核苷酸)。体内重要的游离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多磷酸核苷酸:NMP,NDP,NTP 环化核苷酸: cAMP,cGMP 含核苷酸的生物活性物质:NAD+、NADP+、CoA-SH、FAD 等都含有 AMP 核苷酸的连接:核苷酸之间以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多核苷酸链,即核酸。
3.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由于核苷酸间的差异主要是碱基不同,所以也称为碱基序列。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但走向相反的脱氧多核苷酸链组成,两链以-脱氧核糖-磷酸-为骨架,右手螺旋。互补配对形式:A=T; G?C 相邻碱基平面距离0.34nm,螺旋一圈螺距3.4nm,一圈10对碱基。氢键维持双链横向稳定性,碱基堆积力维持双链纵向稳定性。DNA的三级结构—超螺旋结构:正超螺旋、负超螺旋
4.核小体的组成DNA:约200bp 组蛋白:H1,H2A,H2B,H3,H4
5.mRNA结构特点:5′末端帽子结构:m7GpppNm-;3′末端多聚A尾。
6.tRNA的一级结构: 含 10~20% 稀有碱基,如 DHU,3′末端为 — CCA-OH,5′末端大多数为G,具有 T?C ;tRNA的二级结构——三叶草形:氨基酸臂,DHU环,反密码环,额外环,TΨC环;tRNA的三级结构—— 倒L形
7. rRNA:真核生物;5S rRNA,28S rRNA,5.8S rRNA,18S rRNA;原核生物:5S rRNA,23S rRNA,16S rRNA
8.RNA组学研究细胞中snmRNAs的种类、结构和功能。同一生物体内不同种类的细胞、同一细胞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snmRNAs的表达具有时间和空间特异性。
9.DNA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现象:OD260增高、粘度下降、比旋度下降、浮力密度升高、酸碱滴定曲线改变、生物活性丧失。本质是双链间氢键的断裂 10.增色效应:DNA变性时其溶液OD260增高的现象;减色效应DNA复性时,其溶液OD260降低。
11.解链曲线:如果在连续加热DNA的过程中以温度对A260(absorbance,A,A260代表溶液在260nm处的吸光率)值作图,所得的曲线称为解链曲线。
12.Tm:变性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又称融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m)。其大小与G+C含量成正比
13.DNA复性:在适当条件下,变性DNA的两条互补链可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称为退火
14.核酸分子杂交:在DNA变性后的复性过程中,如果将不同种类的DNA单链分子或RNA分子放在同一溶液中,只要两种单链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碱基配对关系,在适宜的条件(温度及离子强度)下,就可以在不同的分子间形成杂化双链(heteroduplex)。这种杂化双链可以在不同的DNA与DNA之间形成,也可以在DNA和RNA分子间或者RNA与RNA分子间形成。这种现象称为核酸分子杂交。
15.核酸内切酶:分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非特异性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核酸外切酶:5′→3′或3′→5′核酸外切酶
第三章 酶
1.酶:酶、核酶(脱氧核酶)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或 DNA。酶的不同组织形式:单体酶(monomeric enzyme):仅具有三级结构的酶。寡聚酶(oligomeric enzyme):由多个相同或不同亚基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酶。多酶
体系(multienzyme system):由几种不同功能的酶彼此聚合形成的多酶复合物。多功能酶(multifunctional enzyme)或串联酶(tandem enzyme):一些多酶体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基因的融合,多种不同催化功能存在于一条多肽链中,这类酶称为多功能酶。单纯酶、结合酶。酶蛋白决定反应的特异性;辅助因子决定反应的种类与性质。
2.水溶性维生素与辅酶:1)维生素PP: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2)VB2 : 核黄素。黄素腺嘌呤单核苷酸(FMN)、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VB2缺乏:口角炎、唇炎、舌炎、阴囊炎、脂溢性皮炎等。3) 泛酸和辅酶A(CoA) 4) 叶酸和四氢叶酸(FH4或THFA)四氢叶酸是合成酶的辅酶,其前体是叶酸(又称为蝶酰谷氨酸,维生素B11)四氢叶酸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一碳基团,如-CH3, -CH2-, -CHO 等的载体,参与多种生物合成过程。5) 硫胺素: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1)在体内以焦磷酸硫胺素(TPP)形式存在。缺乏时表现出多发性神经炎、皮肤麻木、心力衰竭、四肢无力、下肢水肿。 TPP是丙酮 酸脱氢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的辅酶,参与丙酮酸和α-酮戊二酸的氧化脱羧作用。也可作为转酮醇酶的辅酶。6)吡哆素:磷酸吡多素是转氨酶的辅酶,转氨酶通过磷酸吡多醛和磷酸吡多胺的相互转换,起转移氨基的作用。7) 生物素:生物素是羧化酶的辅酶,它本身就是一种B族维生素B7,生物素为羧化酶的辅酶,CO2的载体.8) 维生素B12辅酶主要功能是作为变位酶的辅酶,催化底物分子内基团(主要为甲基)的变位反应。9)硫辛酸:硫辛酸(氧化型)和二氢硫辛酸(还原型)传递氢原子. 10) 辅酶Q(CoQ):辅酶Q又称为泛醌辅酶Q的活性部分是它的醌环结构,主要功能是作为线粒体呼吸链氧化-还原酶的辅酶,在酶与底物分子之间传递电子11) 维生素C在体内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羟化反应。人体不能合成。
3.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均溶于脂类溶剂,不溶于水,在食物中通常与脂肪一起存在,吸收它们,需要脂肪和胆汁酸。维生素A:维生素A分A1, A2两种,是不饱和一元醇类。维生素A1又称为视黄醇,A2称为脱氢视黄醇。
4.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可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
5.酶的活性中心:或称活性部位(active site),指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结合基团与底物相结合,催化基团催化底物转变成产物。
6.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在反应前后没有质和量的变化;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化学反应;只能加速可逆反应的进程,而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7.酶促反应的特点:1)酶促反应具有极高的效率2)酶促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绝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立体结构特异性3)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
8.诱导契合假说:酶与底物相互接近时,其结构相互诱导、相互变形和相互适应,进而相互结合。这一过程称为酶-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假说
9.酶促反应的机理;1)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2)多元催化3)共价催化4)表面效应和金属离子催化作用
10.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并加以定量的阐述影响因素包括有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
11.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酶促反应速度一般在规定的反应条件下,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和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
12.抑制作用的类型:不可逆性抑制;可逆性抑制 :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
13.酶的调节:酶活性的调节(快速调节)酶含量的调节(缓慢调节)
14.变构调节: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部分可逆地结合,使酶构象改变,
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此种调节方式称变构调节
15.酶的共价修饰调节:在其他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此过程称为共价修饰
16.同工酶(isoenzyme)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第四章 糖代谢
1.糖:碳水化合物,其化学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类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单糖、寡糖、多糖、结合糖
2.糖的生理功能:1)氧化供能2)提供合成体内其他物质的原料3)作为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
3.糖的吸收:部位:小肠上段,形式:单糖,机制: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
4.糖酵解: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lactate)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反应部位:胞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pyruvate),称之为糖酵解途径;第二阶段,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过程:1)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己糖激酶)2)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 6-磷酸果糖(己糖异构酶)3)6-磷酸果糖转变为1,6-双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激酶-1)4)磷酸己糖裂解成磷酸二羟丙和3-磷酸甘油醛5)磷酸丙糖的同分异构化6)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 7)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激酶)8)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变位酶)9)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烯醇化酶)10)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 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丙酮酸激酶)11)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乳酸脱氢酶)。反应全过程中有三步不可逆的反应:1)、3)、10)。
5.糖酵解的调节:6-磷酸果糖激酶-1(PFK-1) :别构激活剂:AMP; ADP; F-1,6-2P; F-2,6-2P别构抑制剂: 柠檬酸; ATP(高浓度)丙酮酸激酶:别构激活剂:1,6-双磷酸果糖,别构抑制剂:ATP, 丙氨酸。糖酵解的生理意义:1)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2)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6.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生成高能键,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7.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指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部位:胞液及线粒体。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第一阶段:酵解途径。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第四阶段: 8.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CoA。氧化磷酸化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1:丙酮酸脱氢酶E2: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3: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反应过程:1)丙酮酸脱羧形成羟乙基-TPP。2)由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2)催化形成乙酰硫辛酰胺-E2。3)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2)催化生成乙酰CoA, 同时使硫辛酰胺上的二硫键还原为2个巯基。4)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使还原的二氢硫辛酰胺脱氢,同时将氢传递给FAD。5)在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催化下,将FADH2上的H转移给NAD+,形成NADH+H+ 9.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AC)也称为柠檬酸循环,指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的进行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三羧酸循环的要点:经过一次三羧酸循环,消耗一分子乙酰CoA,经四次脱氢,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分子FADH2,3分子NADH+H+,2分子CO2, 1分子GTP。关键酶有:柠檬酸合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异柠檬酸脱氢酶。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是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为其它物质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为呼吸链提供H+ + e
11.有氧氧化的调节:1)酵解途径: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 2)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3)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合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异柠檬酸脱氢酶
12.巴斯德效应:指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有氧时,NADH+H+进入线粒体内氧化,丙酮酸进入线立体进一步氧化而不生成乳酸; 缺氧时,酵解途径加强,NADH+H+在胞浆浓度升高,丙酮酸作为氢接受体生成乳酸
13.磷酸戊糖途径是指由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H+,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第一阶段:氧化反应生成磷酸戊糖,NADPH+H+及CO2 6-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6-磷酸葡萄糖酸→5-磷酸核酮糖→5-磷酸核糖关键酶:第一步脱氢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第二阶段;非氧化反应包括一系列基团转移。每3分子6-磷酸葡萄糖同时参与反应,在一系列反应中,通过3C、4C、6C、7C等演变阶段,最终生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总反应式:3×6-磷酸葡萄糖 + 6 NADP+ → 2×6-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6NADPH+H++3CO2 。磷酸戊糖途径的特点:脱氢反应以NADP+为受氢体,生成NADPH+H+。 ⑵ 反应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酮基和醛基转移反应,经过了3、4、5、6、7碳糖的演变过程。⑶ 反应中生成了重要的中间代谢物——5-磷酸核糖。⑷ 一分子G-6-P经过反应,只能发生一次脱羧和二次脱氢反应,生成一分子CO2和2分子NADPH+H
14.NADPH作用:1) NADPH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2)NADPH参与体内的羟化反应,与生物合成或生物转化有关3)NADPH可维持GSH的还原性。
15.糖原的结构特点:葡萄糖单元以α-1,4-糖苷 键形成长链。分枝处葡萄糖以α-1,6-糖苷键连接。糖原的合成(glycogenesis) 指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组织定位:主要在肝脏、肌肉,细胞定位:胞浆。糖原合成途径 :1)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肝)2)6-磷酸葡萄糖转变成1-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变位酶)3)1- 磷酸葡萄糖转变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4)α-1,4-糖苷键式结合(糖原合酶)
16.糖原分解 (glycogenolysis )习惯上指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的过程。亚细胞定位:胞浆 17.肝糖元的分解:1)糖原的磷酸解(糖原磷酸化酶)2)脱枝酶的作用3)1-磷酸葡萄糖转变成6-磷酸葡萄糖4)6-磷酸葡萄糖水解生成葡萄糖 ;肌糖原的分解:肌糖原分解的前三步反应与肝糖原分解过程相同,由于肌肉组织中不存在葡萄糖-6-磷酸酶,所以生成的6-磷酸葡萄糖不能转变成葡萄糖释放入血
18.糖异生:是指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主要有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1)丙酮酸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丙酮酸→(丙酮酸羧化酶)→草酰乙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PEP 2)1,6-双磷酸果糖 转变为 6-磷酸果糖(果糖双磷酸酶)3)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 (葡萄糖-6-磷酸酶)
第五章 脂类代谢
1.脂类:脂肪和类脂总称。脂肪:甘油三酯;类脂: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鞘脂 2.脂酸的来源:1)自身合成,多为饱和脂酸和单不饱和脂酸。2)食物供给 包括各种脂酸,其中一不饱和脂酸,动物不能自身合成。
3.必需脂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多不饱和脂酸是人体不可缺乏的营养素,不能自身合成故称必需脂酸。
4.ω或n编码体系:从脂酸的甲基碳起计算其碳原子顺序。 常见的不饱和脂酸:ω3、ω6及ω9三族多不饱和脂酸在体内彼此不能互相转化。 动物只能合成ω9及ω7系的多不饱和脂酸,不能合成ω6及ω3系多不饱和脂酸。
5.脂类的消化:① 乳化剂(胆汁酸盐、甘油一酯、甘油二酯等)的乳化作用;② 酶的催化
作用:部位:主要在小肠上段
6.辅脂酶:胰脂酶对脂肪消化不可缺少的蛋白质辅因子,分子量约10,000。辅脂酶在胰腺泡中以酶原形式合成,随胰液分泌入十二指肠。进入肠腔后,辅脂酶原被胰蛋白酶从其N端切下一个五肽而被激活。辅脂酶本身不具脂肪酶的活性,但它具有与脂肪及胰脂酶结合的结构域。它与胰脂酶结合是通过氢键进行的;它与脂肪通过疏水键进行结合。
7.脂类的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
8.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1)合成部位肝脏:肝内质网合成的TG,组成VLDL入血。小肠粘膜:利用脂肪消化产物再合成脂肪。2)合成原料:甘油和脂酸主要来自于葡萄糖代谢,CM中的FFA(来自食物脂肪)3)合成基本过程:甘油一酯途径(小肠粘膜细胞)、甘油二酯途径(肝、脂肪细胞)
9.甘油一酯途径:CoA + RCOOH ———— RCOCoA (脂酰CoA合成酶)
10.脂肪的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关键酶: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脂解激素、对抗脂解激素因子。脂肪动员过程:脂解激素-受体——G蛋白 ——AC +ATP——cAMP ——PKA +HSLa(无活性) ——HSLb(有活性)+TG——甘油二酯(DG)—甘油二酯脂肪酶—甘油一酯 —甘油一酯脂肪酶 —甘 油 HSL-----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
11.脂酸的β-氧化:1)脂酸的活化—— 脂酰 CoA 的生成(胞液)脂酰CoA合成酶存在于内质网及线粒体外膜上。2)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关键酶:肉碱脂酰转移酶1。3)脂酸的β氧化: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脂酰CoA——脂酰CoA+乙酰CoA。β氧 化: 四个重复步骤: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 产物:1分子乙酰CoA、1分子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1分子NADH+H+、1分子FADH2 。4)脂酸氧化的能量生成— 以16碳软脂酸的氧化为例:7 轮循环产物:8分子乙酰CoA、7分子NADH+H+、7分子FADH2。生成ATP 8×12 + 7×3 + 7×2 = 131净生成ATP 131 – 2 = 129 12.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血浆水平:代谢定位:生成:肝细胞线粒体;利用:肝外组织(心、肾、脑、骨骼肌等)线粒体。酮体的生成和利用的总示意图:2乙酰CoA—乙酰乙酰CoA+乙酰CoA—HMGCoA—乙酰乙酸—D(-)-β-羟丁酸—丙酮
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酮体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并且酮体可通过血脑屏障,是脑组织的重要能源。酮体利用的增加可减少糖的利用,有利于维持血糖水平恒定,节省蛋白质的消耗。酮体生成的调节:1) 饱食及饥饿的影响(主要通过激素的作用) 2)肝细胞糖原含量及代谢的影响3)丙二酰CoA抑制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13.软脂酸的合成:合成原料:乙酰CoA、ATP、HCO3﹣、NADPH、Mn2+ 软脂酸合成酶系及反应过程:1)丙二酰CoA的合成,乙酰CoA羧化酶是脂酸合成的限速酶,存在于胞液中,其辅基是生物素,Mn2+是其激活剂。 2)脂酸合成,从乙酰CoA及丙二酰CoA合成长链脂酸,是一个重复加成过程,每次延长2个碳原子。
软脂酸合成酶:(大肠杆菌)有7种酶蛋白(脂肪酰基转移酶、丙二酰CoA酰基转移酶、β酮脂肪酰合成酶、β酮脂肪酰还原酶、β羟脂酰基脱水酶、脂烯酰还原酶和硫酯酶),聚合在一起构成多酶体系。(高等动物)7种酶活性都在一条多肽链上,属多功能酶,由一个基因编码;有活性的酶为两相同亚基首尾相连组成的二聚体。酰基载体蛋白(ACP),其辅基是4′-磷酸泛酰氨基乙硫醇, 是脂酰基载体。软脂酸的合成过程经过7轮循环反应,每次加上一个丙二酰基,增加两个碳原子,最终释出软酯酸。软脂酸合成的总反应:CH3COSCoA +7 HOOCH2COSCoA +14NADPH+H+===CH3(CH2)14COOH+7 CO2 + 6H2O+8HSCoA + 14NADP+ 脂酸合成的调节:乙酰CoA羧化酶的共价调节。胰高血糖素:激活PKA,使之磷酸化而失活。胰岛素:通过磷蛋白磷酸酶,使之去磷酸化而复活 14.多不饱和脂酸的重要衍生物:前列腺素、血栓噁烷、白三烯
15.PG、TX及LT的生理功能:1.)PG:PGE2诱发炎症,促局部血管扩张。PGE2、PGA2 使动脉平滑肌舒张而降血压。PGE2、PGI2抑制胃酸分泌,促胃肠平滑肌蠕动。PGF2α使卵巢平滑肌收缩引起排卵,使子宫体收缩加强促分娩。2)TX:PGF2、TXA2 强烈促血小板聚集,并使血管收缩促血栓形成,PGI2 、PGI3对抗它们的作用。TXA3促血小板聚集,较TXA2弱得多。3) LT :LTC4、LTD4及LTE4被证实是过敏反应的慢反应物质。LTD4还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LTB4还可调节白细胞的游走及趋化等功能,促进炎症及过敏反应的发展。
16.磷脂的代谢:X 指与磷酸羟基相连的取代基,包括胆碱、水、乙醇胺、丝氨酸、甘油、肌醇、磷脂酰甘油等。甘油磷脂的代谢:组成:甘油、脂酸、磷脂、含氮化合物。功能:含一个极性头、两条疏水尾,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X = 胆碱、水、乙醇胺、 丝氨酸、甘油、肌醇、磷脂酰甘油等。机体内几类重要的甘油磷脂: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丝氨酸、心磷脂1)合成部位:全身各组织内质网,肝、肾、肠等组织最活跃2)合成原料及辅因子:脂酸甘油、磷酸盐、胆碱、丝氨酸、肌醇、ATP、CTP
17.磷脂交换蛋白:甘油磷脂的合成在内质网膜外侧面进行。最近发现,在胞液中存在一类能促进磷脂在细胞内膜之间进行交换的蛋白质,称磷脂交换蛋白。
18.胆固醇的合成(环戊烷多氢菲)胆固醇的生理功能: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对控制生物膜的流动性有重要作用;是合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及维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胆固醇的合成:合成原料:乙酰CoA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出线粒体。合成基本过程1. 甲羟戊酸的合成(HMG-CoA还原酶)2. 鲨烯的合成3. 胆固醇的合成。胆固醇的转化:1)转变为胆汁酸 (bile acid)(肝脏)2)转化为类固醇激素3)转化为7 - 脱氢胆固醇(皮肤) 19.血浆脂蛋白代谢:血脂:血浆所含脂类统称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酸。来源:外源性——从食物中摄取,内源性——肝、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合成后释放入血。
20.血浆脂蛋白的分类: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指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apo A: AⅠ、AⅡ、AⅣ apo B: B100、B48 apo C: CⅠ、CⅡ、CⅢ apo D apo E① 结合和转运脂质,稳定脂蛋白的结构② 载脂蛋白可参与脂蛋白受体的识别③ 载脂蛋白可调节脂蛋白代谢关键酶活性:
21.血浆脂蛋白的代谢1)乳糜微粒:运输外源性TG及胆固醇酯。LPL(脂蛋白脂肪酶)使CM中的TG、磷脂逐步水解,产生甘油、FA及溶血磷脂等。2)极低密度脂蛋白:运输内源性TG 3)低密度脂蛋白:来源:由VLDL转变而来 4)高密度脂蛋白:CM、VLDL代谢时,其表面apo AⅠ、AⅡ、AⅣ、apo C及磷脂、胆固醇等离开亦可形成新生HDL。 22.LCAT的作用(由apo AⅠ激活)① 使HDL表面卵磷脂2位脂酰基转移到胆固醇3位羟基生成溶血卵磷脂及胆固醇酯 ② 使胆固醇酯进入HDL内核逐渐增多③ 使新生HDL成熟。胆固醇酯 部分由 HDL 转移到 VLDL 少量由 HDL 转移到肝
23.HDL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RCT),即将肝外组织细胞内的胆固醇,通过血循环转运到肝,在肝转化为肝汁酸后排出体外。HDL是apo的储存库。
24.胆固醇逆向转运(RCT):① 胆固醇自肝外细胞包括动脉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等的移出。 ② HDL载运胆固醇的酯化以及胆固醇酯的转运。
第六章 生物氧化
1. 生物氧化的概念: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生物氧化,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 和 H2O的过程。
2.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之相同点:生物氧化中物质的氧化方式有加氧、脱氢、失电子,遵循
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质在体内外氧化时所消耗的氧量、最终产物(CO2,H2O)和释 放能量均相同。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之不同点:生物氧化:是在细胞内温和的环境中(体温,pH接近中性),在一系列酶促反应逐步进行,能量逐步释放有利于有利于机体捕获能量,提高ATP生成的效率。进行广泛的加水脱氢反应使物质能间接获得氧,并增加脱氢的机会;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生H2O,有机酸脱羧产生CO2。体外氧化:能量是突然释放的。 产生的CO2、H2O由物质中的碳和氢直接与氧结合生成。
3.呼吸链: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称为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组成:递氢体和电子传递体(2H ? 2H+ + 2e)
4.呼吸链的组成1)复合体Ⅰ: NADH-泛醌还原酶。NADH→FMN; Fe-SN-1a,b; Fe-SN-4; Fe-SN-3; Fe-SN-2→CoQ。功能: 将电子从NADH传递给泛醌。FMN结构中含核黄素,发挥功能的部位是异咯嗪环,氧化还原反应时不稳定中间产物是FMN? 。铁硫蛋白中辅基铁硫簇(Fe-S)含有等量铁原子和硫原子,其中铁原子可进行Fe2+ ? Fe3++e 反应传递电子。泛醌(辅酶Q, CoQ, Q)由多个异戊二烯连接形成较长的疏水侧链(人CoQ10),氧化还原反应时可生成中间产物半醌型泛醌。2)复合体Ⅱ: 琥珀酸-泛醌还原酶。琥珀酸→Fe-S1; b560; FAD; Fe-S2 ; Fe-S3→CoQ 。功能: 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给泛醌。细胞色素:细胞色素是一类以铁铁卟啉为辅基的催化电子传递的酶类,根据它们吸收光谱不同而分类。3)复合体Ⅲ: 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QH2→b562; b566; Fe-S; c1→Cyt c 。功能:将电子从泛醌传递给细胞色素c。4)复合体Ⅳ: 细胞色素c氧化酶。还原型Cyt c →CuA→a→a3→CuB → O2。功能: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
5. NADH氧化呼吸链NADH →复合体Ⅰ→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琥珀酸 →复合体Ⅱ →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
6.氧化磷酸化:是指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又称为偶联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是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生成高能键,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复合体Ⅰ、Ⅲ、Ⅳ。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1)化学渗透假说: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可将质子(H+)从线粒体内膜的基质侧泵到内膜胞浆侧,产生膜内外质子电化学梯度储存能量。当质子顺浓度梯度回流时驱动ADP与Pi生成ATP。 2) ATP合酶:由亲水部分 F1(α3β3γδε亚基 )和疏水部分 F0(a1b2c9~12亚基)组成。当H+顺浓度递度经F0中a亚基和c亚基之间回流时,γ亚基发生旋转,3个β亚基的构象发生改变。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1)呼吸链抑制剂:阻断呼吸链中某些部位电子传递。2)解偶联剂:使氧化与磷酸化偶联过程脱离。如:解偶联蛋白 3)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对电子传递及ADP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如:寡霉素
7.胞浆中NADH的氧化:胞浆中NADH必须经一定转运机制进入线粒体,再经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转运机制主要有α-磷酸甘油穿梭、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腺苷酸转运蛋白:参与ADP与ATP反向转运。线粒体蛋白质的跨膜转运:外膜表面解折叠 → 被位于外膜上的受体识别 → 转移到总插入蛋白 → 从氨基端开始通过线粒体内、外膜之间的接触位点 → 进入线粒体基质 → 切除导向序列
8.加单氧酶:RH + NADPH + H+ + O2 ——ROH + NADP+ + H2O 故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或羟化酶;加双氧酶 :此酶催化氧分子中的2个氧原子加到底物中带双键的2个碳原子上。
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
1.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性:1)维持细胞、组织的生长、更新和修补2)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理活动:催化(酶)、免疫(抗原及抗体)、运动(肌肉)、物质转运(载体)、凝血(凝血系统)等。3)氧化供能
2.氮平衡:摄入食物的含氮量与排泄物(尿与粪)中含氮量之间的关系。氮平衡的意义:可以反映体内蛋白质代谢的慨况。
3.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取决于必需氨基酸的数量、种类、量质比。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指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食用,其必需氨基酸可以互相补充而提高营养价值。
4.蛋白质的消化:消化过程:1)胃中的消化作用,产物主要为多肽及少量氨基酸。2)小肠中的消化——小肠是蛋白质消化的主要部位。内肽酶:水解蛋白质肽链内部的一些肽键,如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外肽酶:自肽链的末段开始每次水解一个氨基酸残基,如羧基肽酶(A、B)、氨基肽酶。3)小肠粘膜细胞的消化作用主要是寡肽酶(oligopeptidase)的作用,例如氨基肽酶(aminopeptidase)及二肽酶(dipeptidase)等。
5.氨基酸的吸收: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吸收形式:氨基酸、寡肽、二肽;吸收机制:耗能的主动吸收过程
6.氨基酸吸收载体:载体蛋白与氨基酸、Na+组成三联体,由ATP供能将氨基酸、Na+转入细胞内,Na+再由钠泵排出细胞。
7.γ-谷氨酰基循环(γ-glutamyl cycle)过程:1)谷胱甘肽对氨基酸的转运2)谷胱甘肽再合成
8.肽的吸收:利用肠粘膜细胞上的二肽或三肽的转运体系,此种转运也是耗能的主动吸收过程,吸收作用在小肠近端较强
9.蛋白质的腐败作用:肠道细菌对未被消化和吸收的蛋白质及其消化产物所起的作用。腐败作用的产物大多有害,如胺、氨、苯酚、吲哚等;也可产生少量的脂肪酸及维生素等可被机体利用的物质。
10.假神经递质(false neurotransmitter)某些物质结构与神经递质结构相似,可取代正常神经递质从而影响脑功能,称假神经递质。β-羟酪胺和苯乙醇胺结构类似儿茶酚胺,它们可取代儿茶酚胺与脑细胞结合,但不能传递神经冲动,使大脑发生异常抑制。
11. 氨的生成降低肠道pH,NH3转变为NH4+以胺盐形式排出,可减少氨的吸收,这是酸性灌肠的依据。
12.蛋白质的半寿期(half-life)蛋白质降低其原浓度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蛋白质的降解有两条途径 不依赖ATP:① 溶酶体内降解过程利用组织蛋白酶(cathepsin)降解外源性蛋白、膜蛋白和长寿命的细胞内蛋② 依赖泛素(ubiquitin)的降解过程依赖ATP降解异常蛋白和短寿命蛋白
13.泛素:76个氨基酸的小分子蛋白(8.5kD)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而得名一级结构高度保守 泛素化过程E1:泛素活化酶E2:泛素携带蛋白E3:泛素蛋白连接酶 14.氨基酸代谢库(metabolic pool)食物蛋白经消化吸收的氨基酸(外源性氨基酸)与体内组织蛋白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内源性氨基酸)混在一起,分布于体内各处参与代谢,称为氨基酸代谢库。
15.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指氨基酸脱去氨基生成相应α-酮酸的过程。脱氨基方式:氧化脱氨基、转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非氧化脱氨基
16.转氨基作用(transamination)在转氨酶(transaminase)的作用下,某一氨基酸去掉α-氨基生成相应的α-酮酸,而另一种α-酮酸得到此氨基生成相应的氨基酸的过程。 大多数氨基酸可参与转氨基作用,但赖氨酸、脯氨酸、羟脯氨酸除外。
17.联合脱氨基作用两种脱氨基方式的联合作用,使氨基酸脱下α-氨基生成α-酮酸的过程。类型:① 转氨基偶联氧化脱氨基作用② 转氨基偶联嘌呤核苷酸循环。此种方式既是氨基酸脱氨基的主要方式,也是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主要方式。
18.α-酮酸的代谢:1)经氨基化生成非必需氨基酸2)转变成糖及脂类3)氧化供能 α-酮酸在体内可通过TAC 和氧化磷酸化彻底氧化为H2O和CO2,同时生成ATP。
血氨的来源与去路1)血氨的来源① 氨基酸脱氨基作用产生的氨是血氨主要来源, 胺类的分解也可以产生氨② 肠道吸收的氨③ 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氨主要来自谷氨酰胺
2)血氨的去路① 在肝内合成尿素,这是最主要的去路② 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及其它含氮化合物③ 合成谷氨酰胺④ 肾小管泌氨分泌的NH3在酸性条件下生成NH4+,随尿排出。 19.氨的转运:丙氨酸-葡萄糖循环,谷氨酰胺的运氨作用 20.尿素的生成:生成部位主要在肝细胞的线粒体及胞液
1)氨基甲酰磷酸的合成: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carbamoyl phosphate synthetaseⅠ, CPS-Ⅰ N-乙酰谷氨酸为其激活剂,反应消耗2分子ATP。
2) 瓜氨酸的合成由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催化,OCT常与CPS-Ⅰ构成复合体。反应在线粒体中进行,瓜氨酸生成后进入胞液。
3)精氨酸的合成
4)精氨酸水解生成尿素。反应小结:原料:2 分子氨,一个来自于游离氨,另一个来自天冬氨酸。过程:先在线粒体中进行,再在胞液中进行。耗能:3 个ATP,4 个高能磷酸键。 脱羧基作用:1)γ-氨基丁酸(GABA)GABA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2)牛磺酸(taurine)牛磺酸是结合胆汁酸的组成成分。3)组胺 (histamine)组胺是强烈的血管舒张剂,可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还可刺激胃蛋白酶及胃酸的分泌。4)5-羟色胺 (5-hydroxytryptamine, 5-HT)5-HT在脑内作为神经递质,起抑制作用;在外周组织有收缩血管的作用。
21.多胺是调节细胞生长的重要物质。在生长旺盛的组织(如胚胎、再生肝、肿瘤组织)含量较高,其限速酶鸟氨酸脱羧酶活性较强。
一碳单位:某些氨基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只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称为一碳单位(one carbon unit)。 种类:甲基 甲烯基 甲炔基 甲酰基 亚胺甲基 。四氢叶酸是一碳单位的载体 22.一碳单位的生理功能:作为合成嘌呤和嘧啶的原料,把氨基酸代谢和核酸代谢联系起来 含硫氨基酸:胱氨酸、甲硫氨酸、半胱氨酸
23.肌酸的合成肌酸(creatine)和磷酸肌酸(creatine phosphate)是能量储存、利用的重要化合物。 肝是合成肌酸的主要器官。肌酸以甘氨酸为骨架,由精氨酸提供脒基,SAM提供甲基而合成。肌酸在肌酸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磷酸肌酸。肌酸和磷酸肌酸代谢的终产物为肌酸酐 24.半胱氨酸与胱氨酸的代谢:1)半胱氨酸与胱氨酸的互变2)硫酸根的代谢。含硫氨基酸分解可产生硫酸根,半胱氨酸是主要来源。
25.PAPS(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为活性硫酸,是体内硫酸基的供体
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
1.核酸的消化与吸收
食物核蛋白+胃酸→蛋白质+核酸(RNA及DNA) 核酸(RNA及DNA)+胰核酸酶→核苷酸 核苷酸+胰、肠核苷酸酶→核苷+磷酸 核苷+核苷酶→碱基+戊糖
2. 核苷酸的生物功用
1)作为核酸合成的原料2)体内能量的利用形式3)参与代谢和生理调节4)组成辅酶 5)活化中间代谢物
3.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是指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二氧化碳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的途径. 4.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的酶
① 磷酸核糖酰胺转移酶② 甘氨酰胺核苷酸(GAR)合成酶
③ 转甲酰基酶④ FGAM合成酶⑤ AIR合成酶
5.肝是体内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主要器官,其次是小肠和胸腺,而脑、骨髓则无法进行此合成途径。
6.嘌呤碱合成的元素来源
C2 C8甲酰基(一碳单位)N3 N9 谷氨酰胺(酰胺基)
C4 C5 N7 甘氨酸 C6 CO2 N1天冬氨酸
7.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特点
1)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分子上逐步合成的。2)IMP的合成需5个ATP,6个高能磷酸键。 3)AMP或GMP的合成又需1个ATP。
8.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称为补救合成(或重新利用)途径。
9.参与补救合成的酶
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腺苷激酶 10.补救合成的生理意义
补救合成节省从头合成时的能量和一些氨基酸的消耗。 体内某些组织器官,如脑、骨髓等只能进行补救合成。 11.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嘌呤类似物: 6-巯基嘌呤 6-巯基鸟嘌呤8-氮杂鸟嘌呤等 氨基酸类似物: 氮杂丝氨酸等
叶酸类似物: 氨蝶呤 氨甲蝶呤等
12.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嘌呤碱的最终代谢产物为尿酸 核苷酸+(胰、肠)核苷酸酶→核苷+磷酸 核苷+核苷磷酸化酶→碱基+1-磷酸核糖
13.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指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二氧化碳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嘧啶核苷酸的途径。 14.合成部位:主要是肝细胞胞液 15.嘧啶合成的元素来源
N1C2氨基甲酰磷酸 N3 C4 C5 C6 天冬氨酸
16.尿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谷氨酰胺 + HCO3-+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I(CPSII)→谷氨酸 + 氨基甲酰磷酸 17.胞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UMP+尿苷酸激酶→UDP UDP+二磷酸核苷激酶→UTP UTP+CTP合成酶→CTP 18.dTMP或TMP的生成
UDP+脱氧核苷酸还原酶→Dudp CTP→CDP→dCDP→Dcmp
dUMP+TMP合酶→脱氧胸苷一磷酸(dTMP)
19.嘧啶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嘧啶 + PRPP+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磷→酸嘧啶核苷 + PPi 尿嘧啶核苷 + ATP+尿苷激酶→UMP +ADP 胸腺嘧啶核苷 + ATP+胸苷激酶→TMP +ADP
20.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嘧啶类似物:5-氟尿嘧啶(5-FU) 氮杂丝氨酸 阿糖胞苷 氨甲碟呤
21.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嘧啶核苷酸+核苷酸酶→核苷
核苷+核苷磷酸化酶→嘧啶碱+1-磷酸核糖
第十章 DAN的生物合成(复制)
1.复制是指遗传物质的传代,以母链DNA为模板合成子链DNA的过程。
2.复制的基本规律1)复制的方式半保留复制2)复制的高保真性3)双向复制4)半不连续复制 3.半保留复制的概念: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template)按碱基配对规律,合成与模板互补的子链。子代细胞的DNA,一股单链从亲代完整地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从新合成。两个子细胞的DNA都和亲代DNA碱基序列一致。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4.半保留复制的意义:1)按半保留复制方式,子代DNA与亲代DNA的碱基序列一致,即子代保留了亲代的全部遗传信息,体现了遗传的保守性。2)遗传的保守性,是物种稳定性的分子基础,但不是绝对的。
5.双向复制:原核生物复制时,DNA从起始点(origin)向两个方向解链,形成两个延伸方向相反的复制叉,称为双向复制。
6.复制子习惯上把两个相邻起始点之间的距离定为一个复制子(replicon) 。复制子是独立完成复制的功能单位。真核生物每个染色体有多个起始点,是多复制子的复制。
7.复制的半不连续性:顺着解链方向生成的子链,复制是连续进行的,这股链称为领头链。 另一股链因为复制的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不能顺着解链方向连续延长,这股不连续复制的链称为随从链。复制中的不连续片段称为岡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 领头链连续复制而随从链不连续复制,就是复制的半不连续性。 8.参与DNA复制的物质 底物(substrate): dATP, dGTP, dCTP, dTTP
聚合酶(polymerase): 依赖DNA的DNA聚合酶,简写为 DNA-pol 模板(template) : 解开成单链的DNA母链
引物(primer): 提供3?-OH末端使dNTP可以依次聚合 其他的酶和蛋白质因子
9.聚合反应的特点:1)DNA 新链生成需引物和模板2)新链的延长只可沿5? → 3?方向进行 。 10.DNA聚合酶全称:依赖DNA的DNA聚合酶 简称:DNA-pol
活性:1. 5??3? 的聚合活性2. 核酸外切酶活性 a)3? ? 5?外切酶活性,能辨认错配的碱基对,并将其水解。b)5? ? 3?外切酶活性,能切除突变的 DNA片段
11.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
DNA-pol Ⅰ功能:对复制中的错误进行校读,对复制和修复中出现的空隙进行填补 DNA-pol Ⅱ功能:参与DNA损伤的应急状态修复
DNA-pol Ⅲ功能:原核生物复制延长中真正起催化作用的酶 12.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
DNA-pol ?起始引发,有引物酶活性 DNA-pol ?参与低保真度的复制
DNA-pol ?在线粒体DNA复制中起催化作用。 DNA-pol ?延长子链的主要酶,有解螺旋酶活性。 DNA-pol ?在复制过程中起校读、修复和填补缺口的作用
13.复制保真性的酶学机制:
1)DNA-pol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和及时校读2)复制的保真性和碱基选择
14.DNA-pol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和及时校读:DNA-pol的外切酶活性切除错配碱基;并用其聚合活性掺入正确配对的底物。碱基配对正确,DNA-pol不表现活性
15.复制的保真性和碱基选择:DNA聚合酶靠其大分子结构协调非共价(氢键)与共价(磷酸二酯键)键的有序形成。嘌呤的化学结构能形成顺式和反式构型,与相应的嘧啶形成氢键配对,嘌呤应处于反式构型。
16.DNA复制的保真性的依赖机制1)遵守严格的碱基配对规律2.)聚合酶在复制延长时对碱基的选择功能3)复制出错时DNA-pol的及时校读功能4)相关的蛋白质使DNA的空间结构正确
17.解螺旋酶、引物酶和单链DNA结合蛋白
解螺旋酶利用ATP供能,作用于氢键,使DNA双链解开成为两条单链 引物酶复制起始时催化生成RNA引物的酶
单链DNA结合蛋白(SSB)在复制中维持模板处于单链状态并保护单链的完整
18.拓扑异构酶作用特点既能水解 、又能连接磷酸二酯键
拓扑异构酶Ⅰ切断DNA双链中一股链,使DNA解链旋转不致打结;适当时候封闭切口,DNA变为松弛状态。反应不需ATP
拓扑异构酶Ⅱ切断DNA分子两股链,断端通过切口旋转使超螺旋松弛。 利用ATP供能,连接断端, DNA分子进入负超螺旋状态
19.DNA连接酶作用方式:连接DNA链3?-OH末端和相邻DNA链5?-P末端,使二者生成磷酸二酯键,从而把两段相邻的DNA链连接成一条完整的链
20.DNA连接酶功能:1)在复制中起最后接合缺口的作用2)在DNA修复、重组及剪接中 也起缝合缺口作用3)是基因工程的重要工具酶之一
21.原核生物的DNA生物合成
A复制的起始1. DNA解开成单链,提供模板2. 合成引物,提供3?-OH末端。 含有解螺旋酶、DnaC蛋白、引物酶和DNA复制起始区域的复合结构称为引发体 引物是由引物酶催化合成的短链RNA分子 B复制的延长指在DNA-pol催化下,dNTP以dNMP的方式逐个加入引物或延长中的子链上,其化学本质是磷酸二酯键的不断生成 C复制的终止
原核生物基因是环状DNA,双向复制的复制片段在复制的终止点(ter)处汇合 22.真核生物的DNA生物合成 A复制的起始:真核生物每个染色体有多个起始点,是多复制子复制。复制有时序性,即复制子以分组方式激活而不是同步起动。复制的起始需要DNA-polα(引物酶活性)和polδ(解螺旋酶活性)参与,还需拓扑酶和复制因子(R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复制起始和延长中起关键作用
B复制的延长:
C复制的终止:1)染色体DNA呈线状,复制在末端停止。2)复制中岡崎片段的连接,复制子之间的连接。3)染色体两端DNA子链上最后复制的RNA引物,去除后留下空隙 23.端粒指真核生物染色体线性DNA分子末端的结构 24.端粒结构特点:
1)由末端单链DNA序列和蛋白质构成2)末端DNA序列是多次重复的富含G、C碱基的 短序列
25.端粒功能:1)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2)维持DNA复制的完整性
26.cDNA ?complementary DNA?以mRNA为模板,经逆转录合成的与mRNA碱基序列互补的DNA链
27.滚环复制某些低等生物的复制形式,如?X174和M13噬菌体等
28.D环复制是线粒体DNA (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复制形式
29.遗传物质的结构改变而引起的遗传信息改变,均可称为突变。从分子水平来看,突变就是DNA分子上碱基的改变。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的DNA突变称为DNA损伤(DNA damage) 30.突变的意义:
1)突变是进化、分化的分子基础2)突变导致基因型改变3)突变导致死亡4)突变是某些 疾病的发病基础
31.突变的分子改变类型:错配、缺失、插入、重排,其中缺失和插入称为框移。 32.错配DNA分子上的碱基错配称点突变
1. 转换:发生在同型碱基之间,即嘌呤代替另一嘌呤,或嘧啶代替另一嘧啶 2. 颠换:发生在异型碱基之间,即嘌呤变嘧啶或嘧啶变嘌呤 33.缺失、插入和框移
缺失:一个碱基或一段核苷酸链从DNA大分子上消失
插入:原来没有的一个碱基或一段核苷酸链插入到DNA大分子中间
缺失或插入都可导致框移突变。框移突变是指三联体密码的阅读方式改变,造成蛋白质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34.重排DNA分子内较大片段的交换,称为重组或重排
35.修复是对已发生分子改变的补偿措施,使其回复为原有的天然状态 修复的主要类型:光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
36.切除修复是细胞内最重要和有效的修复机制,主要由DNA-polⅠ和连接酶完成 37.SOS修复当DNA损伤广泛难以继续复制时,由此而诱发出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在E. coli,各种与修复有关的基因,组成一个称为调节子的网络式调控系统。这种修复特异性低,对碱基的识别、选择能力差。通过SOS修复,复制如能继续,细胞是可存活的。然而DNA保留的错误较多,导致较广泛、长期的突变
第 十 一 章 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转录 (transcription) 生物体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
参与转录的物质 原料: NTP (ATP, UTP, GTP, CTP)
模板: DNA
酶: 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 RNA-pol)
其他蛋白质因子
DNA分子上转录出RNA的区段,称为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
DNA双链中按碱基配对规律能指引转录生成RNA的一股单链,称为模板链(template strand),也称作有意义链或Watson链。相对的另一股单链是编码链(coding strand),也称为反义链或Crick链。
不对称转录(asymmetric transcription)
在DNA分子双链上某一区段,一股链用作模板指引转录,另一股链不转录 ; 模板链并非永远在同一条单链上。
原核生物一个转录区段可视为一个转录单位,称为操纵子(operon),包括若干个结构基因及其上游(upstream)的调控序列。 RNA聚合酶结合模板DNA的部位,称为启动子(promoter)。 转录起始需解决两个问题:
1)RNA聚合酶必须准确地结合在转录模板的起始区域。 2)DNA双链解开,使其中的一条链作为转录的模板。
转录起始过程
1. RNA聚合酶全酶(?2????)与模板结合 2. DNA双链解开
3. 在RNA聚合酶作用下发生第一次聚合反应,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 5?-pppG -OH + NTP ? 5?-pppGpN - OH 3? + ppi 转录起始复合物:
RNApol (?2????) - DNA - pppGpN- OH 3?
(二)转录延长
1. ?亚基脱落,RNA–pol聚合酶核心酶变构,与模板结合松弛,沿着DNA模板前移; 2. 在核心酶作用下,NTP不断聚合,RNA链不断延长。
(NMP) n + NTP ?? (NMP) n+1 + PPi (三)转录终止
RNA聚合酶在DNA模板上停顿下来不再前进,转录产物RNA链从转录复合物上脱落下来。 分类:1)依赖Rho (ρ)因子的转录终止2)非依赖Rho (ρ)因子的转录终止 2. 非依赖 Rho因子的转录终止
DNA模板上靠近终止处,有些特殊的碱基序列,转录出RNA后,RNA产物形成特殊的结构来终止转录。
茎环结构使转录终止的机理
1)使RNA聚合酶变构,转录停顿; 2)使转录复合物趋于解离,RNA产物释放。
二、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
(一)转录起始
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上游区段比原核生物多样化,转录起始时,RNA-pol不直接结合模板,其起始过程比原核生物复杂。 2. 转录因子
能直接、间接辨认和结合转录上游区段DNA的蛋白质,现已发现数百种,统称为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s)。
反式作用因子中,直接或间接结合RNA聚合酶的,则称为转录因子(TF)。 3. 转录起始前复合物(pre-initiation complex, PIC)
真核生物RNA-pol不与DNA分子直接结合,而需依靠众多的转录因子。
4. 模板理论(piecing theory)
一个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需要3至5个转录因子。转录因子之间互相结合,生成有活性,有专一性的复合物,再与RNA聚合酶搭配而有针对性地结合、转录相应的基因。 (二)转录延长
真核生物转录延长过程与原核生物大致相似,但因有核膜相隔,没有转录与翻译同步的现象。
RNA-pol前移处处都遇上核小体。
转录延长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核小体移位和解聚现象。 (三)转录终止和转录后修饰密切相关。
几种主要的修饰方式
1. 剪接(splicing)2. 剪切(cleavage)3. 修饰(modification)4. 添加(addition) 一、真核生物mRNA的转录后加工 (一)首、尾的修饰
5?端形成 帽子结构(m7GpppGp —) 3?端加上多聚腺苷酸尾巴(poly A tail) (二)mRNA的剪接 1. hnRNA 和 snRNA
核内的初级mRNA称为杂化核RNA (hetero-nuclear RNA, hnRNA) snRNA与核内蛋白质形成小分子核糖核酸蛋白体并接体
断裂基因(splite gene)
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非编码区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这些基因称为断裂基因。
根据基因的类型和剪接的方式,通常把内含子分为4类。
I: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及某些低等真核生物的 rRNA基因; II:也发现于线粒体、叶绿体,转录产物是mRNA;
III:是常见的形成套索结构后剪接,大多数mRNA基因有此类内含子; IV:是tRNA基因及其初级转录产物中的内含子,剪接过程需酶及ATP。
4. mRNA的剪接
—— 除去hnRNA中的内含子,将外显子连接。 snRNP与hnRNA结合成为并接体
RNA编辑作用说明,基因的编码序列经过转录后加工,是可有多用途分化的,因此也称为分化加工(differential RNA processing)。
碱基修饰
(1)甲基化如:A ? Am (2)还原反应 如:U ? DHU (3)核苷内的转位反应 如:U ? ψ (4)脱氨反应 如:A ? I
最简单的核酶二级结构——槌头状结构
核酶(ribozyme)具有酶促活性的RNA称为核酶。通常为60个核苷酸左右,同一分子上包括有催化部份和底物部份,催化部份和底物部份组成锤头结构
核酶研究的意义
1)核酶的发现,对中心法则作了重要补充; 2)核酶的发现是对传统酶学的挑战;
3)利用核酶的结构设计合成人工核酶 。
第十二 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即翻译,就是将核酸中由 4 种核苷酸序列编码的遗传信息,通过遗传密码破译的方式解读为蛋白质一级结构中20种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 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物质包括 三种RNA
mRNA(messenger RNA, 信使RNA) rRNA(ribosomal RNA, 核蛋白体RNA) tRNA(transfer RNA, 转移RNA)
20种氨基酸(AA)作为原料,酶及众多蛋白因子,如IF、eIF ,ATP、GTP、无机离子
遗传学将编码一个多肽的遗传单位称为顺反子(cistron)。
原核细胞中数个结构基因常串联为一个转录单位,转录生成的mRNA可编码几种功能相关的蛋白质,为多顺反子(polycistron) 。
真核mRNA只编码一种蛋白质,为单顺反子(single cistron) 。
mRNA分子上从5?至3?方向,由AUG开始,每3个核苷酸为一组,决定肽链上某一个氨基酸或蛋白质合成的起始、终止信号,称为三联体密码(triplet coden)。 起始密码(initiation coden): AUG
终止密码(termination coden): UAA,UAG,UGA
从mRNA 5?端起始密码子AUG到3?端终止密码子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各个三联体密码连续排列编码一个蛋白质多肽链,称为开放阅读框架(open reading frame, ORF)。
遗传密码的特点
1. 连续性(commaless)
编码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各个三联体密码连续阅读,密码间既无间断也无交叉。 基因损伤引起mRNA阅读框架内的碱基发生插入或缺失,可能导致框移突变(
2. 简并性(degeneracy)
遗传密码中,除色氨酸和甲硫氨酸仅有一个密码子外,其余氨基酸有2、3、4个或多至6个三联体为其编码。 3. 通用性(universal)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整套密码,从原核生物到人类都通用。 密码的通用性进一步证明各种生物进化自同一祖先。 4. 摆动性(wobble)
转运氨基酸的tRNA的反密码需要通过碱基互补与mRNA上的遗传密码反向配对结合,但反密码与密码间不严格遵守常见的碱基配对规律,称为摆动配对。
氨基酸的活化
(一)氨基酰-tRNA合成酶
(aminoacyl-tRNA synthetase)
氨基酸 + tRNA+氨基酰-tRNA合成酶+ATP→氨基酰- tRNA+ AMP+PPi 氨基酰-tRNA合成酶对底物氨基酸和tRNA都有高度特异性。 氨基酰-tRNA合成酶具有校正活性(proofreading activity) 。 氨基酰-tRNA的表示方法: Ala-tRNAAla Ser-tRNASer
Met-tRNAMet
(二)起始肽链合成的氨基酰-tRNA 真核生物: Met-tRNAiMet 原核生物: fMet-tRNAifMet
翻译过程从阅读框架的5′-AUG开始,按mRNA模板三联体密码的顺序延长肽链,直至终止密码出现。
整个翻译过程可分为 : 翻译的起始(initiation)
翻译的延长(elongation) 翻译的终止(termination )
指mRNA和起始氨基酰-tRNA分别与核蛋白体结合而形成翻译起始复合物 (translational initiation complex)。
(一)原核生物翻译起始复合物形成 核蛋白体大小亚基分离; mRNA在小亚基定位结合; 起始氨基酰-tRNA的结合; 核蛋白体大亚基结合。 1. 核蛋白体大小亚基分离 2. mRNA在小亚基定位结合
S-D序列
3. 起始氨基酰tRNA( fMet-tRNAimet )结合到小亚基 4. 核蛋白体大亚基结合,起始复合物形成
(二)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复合物形成 核蛋白体大小亚基分离; 起始氨基酰-tRNA结合; mRNA在核蛋白体小亚基就位; 核蛋白体大亚基结合。
二、肽链合成延长
指根据mRNA密码序列的指导,次序添加氨基酸从N端向C端延伸肽链,直到合成终止的过程。
肽链延长在核蛋白体上连续性循环式进行,又称为核蛋白体循环(ribosomal cycle),每次循环增加一个氨基酸,包括以下三步: 进位(entrance)
成肽(peptide bond formation) 转位(translocation)
延伸过程所需蛋白因子称为延长因子(elongation factor, EF) 原核生物:EF-T (EF-Tu, EF-Ts) EF-G 真核生物:EF-1 、EF-2 (一)进位
又称注册(registration)
指根据mRNA下一组遗传密码指导,使相应氨基酰-tRNA进入核蛋白体A位。 延长因子EF-T催化进位(原核生物)
(二)成肽
是由转肽酶(transpeptidase)催化的肽键形成过程。 (三)转位
(四)真核生物延长过程
真核生物肽链合成的延长过程与原核基本相似,但有不同的反应体系和延长因子。 另外,真核细胞核蛋白体没有E位,转位时卸载的tRNA直接从P位脱落。
三、肽链合成的终止
当mRNA上终止密码出现后,多肽链合成停止,肽链从肽酰-tRNA中释出,mRNA、核蛋白体等分离,这些过程称为肽链合成终止。 终止相关的蛋白因子称为释放因子 (release factor, RF)
原核生物释放因子:RF-1,RF-2,RF-3 真核生物释放因子:eRF
释放因子的功能
一是识别终止密码,如RF-1特异识别UAA、UAG;而RF-2可识别UAA、UGA。 二是诱导转肽酶改变为酯酶活性,相当于催化肽酰基转移到水分子-OH上,使肽链从核蛋白体上释放。
多聚核蛋白体(polysome)使蛋白质合成高速、高效进行。
从核蛋白体释放出的新生多肽链不具备蛋白质生物活性,必需经过不同的翻译后复杂加工过程才转变为天然构象的功能蛋白。 主要包括
多肽链折叠为天然的三维结构 肽链一级结构的修饰 高级结构修饰
几种有促进蛋白折叠功能的大分子 1. 分子伴侣 (molecular chaperon)
2. 蛋白二硫键异构酶 (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PDI) 3. 肽-脯氨酰顺反异构酶 (peptide 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 PPI)
分子伴侣是细胞一类保守蛋白质,可识别肽链的非天然构象,促进各功能域和整体蛋白质的正确折叠。
1.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 HSP70、HSP40和GreE族 2. 伴侣素(chaperonins) GroEL和GroES家族
热休克蛋白促进蛋白质折叠的基本作用——
结合保护待折叠多肽片段,再释放该片段进行折叠。形成HSP70和多肽片段依次结合、解离的循环。
伴侣素的主要作用——
为非自发性折叠蛋白质提供能折叠形成天然空间构象的微环境。
蛋白二硫键异构酶
多肽链内或肽链之间二硫键的正确形成对稳定分泌蛋白、膜蛋白等的天然构象十分重要,这一过程主要在细胞内质网进行。
二硫键异构酶在内质网腔活性很高,可在较大区段肽链中催化错配二硫键断裂并形成正确二硫键连接,最终使蛋白质形成热力学最稳定的天然构象。
肽-脯氨酰顺反异构酶
多肽链中肽酰-脯氨酸间形成的肽键有顺反两种异构体,空间构象明显差别。 肽酰-脯氨酰顺反异构酶可促进上述顺反两种异构体之间的转换。
肽酰-脯氨酰顺反异构酶是蛋白质三维构象形成的限速酶,在肽链合成需形成顺式构型时,可使多肽在各脯氨酸弯折处形成准确折叠。
一级结构的修饰
(一)肽链N端的修饰 (二)个别氨基酸的修饰 (三)多肽链的水解修饰
高级结构的修饰 (一)亚基聚合 (二)辅基连接
(三)疏水脂链的共价连接
蛋白质的靶向输送(protein targeting)
蛋白质合成后需要经过复杂机制,定向输送到最终发挥生物功能的细胞靶部位,这一过程称为蛋白质的靶向输送。
?信号序列(signal sequence)所有靶向输送的蛋白质结构中存在分选信号,主要为N末端特异氨基酸序列,可引导蛋白质转移到细胞的适当靶部位,这一序列称为信号序列 。
分泌蛋白的靶向输送
真核细胞分泌蛋白等前体合成后靶向输送过程首先要进入内质网。
信号肽(signal peptide)各种新生分泌蛋白的N端有保守的氨基酸序列称信号肽。
干扰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物质
抗生素(antibiotics)是微生物产生的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的一类药物。
抗代谢药物指能干扰生物代谢过程,从而抑制细胞过度生长的药物,如:6-MP。 某些毒素也作用于基因信息传递过程。
正在阅读:
生物化学要点12-23
浅谈罪犯改造激励手段01-21
2015年粉笔模考第十二季试题01-17
环境教育12第十二章_社会环境教育05-18
《美术鉴赏》课程标准04-21
2018年全国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模拟题05-12
一级建造师考试建设工程法规与相关知识 2011 年(题库)06-16
小学英语四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试卷4份06-25
本溪市第二高级中学教师资料12-05
码头堆场施工方案05-14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生物化学
- 要点
- 人教新起点小学英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试卷推荐(新人教版)
- 民政局安全工作总结
- 2015年江苏省录用公务员考试《行测》C类真题卷 - 图文
- 宿迁市2013-2014年高一物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普通班
- 2017年《中医推拿》预习题(十九)
- 用友软件-ERP解决方案
- 2001年秋实中学初中招生数学试题
- 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 财务报表分析阶段测试答案
- 最新电大《中级财务会计(二)》期末考试答案精品全
- 托班上学期安全工作总结
- 《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 电气施工方案(3)
- 2018年考研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真题答案和解析完整版
- 石油华东2018年春季学期《大学英语2》在线考试补考(适用于2018年10月份考试)
- 2018-2019-小学德育副校长述职报告范文3000字-优秀word范文(4页)
- 岑运强主编的语言学概论期末资料复习,重点
- 中央编办发46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地方党政机关消化超编人员工作的通知
- 舞弊审计案例
- 补钙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