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任务初中语文《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18 19: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执教者

所属教材目录

在山的那边 段丽娟 课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

1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山的那边》是一首新诗。这首诗歌以大海和群山为喻,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

教材分析

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进入初中阶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 十二三岁的少年,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标,但同时也将面对种种困难。《在山的那边》是从小时候的憧憬和向往说起的,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从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启

学情分析

示。

学生对新诗的了解可能很少,因而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上会有很大的难度。结合诵读训练,学生读懂诗意即可,主要让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知识与能力目(1)理解、运用重点词语;理解文中“山”与“海”的象标

过程与方法目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3)通过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与哲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值观目标 重点

教学重难点

难点

教学策略与 设计

并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

说明

个性化的阅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理想,积极乐观的生活,实现自身价值。 1、朗读课文,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征意义。

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学生初步感受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山和海的图片(引入情学生回忆关于山和

情景导入

景)

海的诗句

的形象

、学生自读课文:弄

清字、词、节奏。

培养学生自己

2、学生自读把握语

思考问题的积

气和节奏

极性,使不同

教师出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点拨指导 3 、学生齐读整体感

层次的学生都

能积极主动地

4、分组疏通文意学

获取知识。

生对照注释及提示

理解文意 学生分组讨论,与教

1)“我”小时候对“山”和“海”的理解与今天

师的点拨和学生的

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学习结合,成绩不错让学生自主思

(2)联系你的经历说说你对“山那边是海”

合作探究

的理解。

成绩略差的同学要文章内涵。

(3)你如何理解“山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注意理解并及时消

化。

男女同学持分段朗通过提问背诵读,自由朗读,教师课文,同时能

朗读背诵指导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

提问,学生用书上的为理解性默写原句回答。

1、与山和海有关的诗歌

体现语文“工

2、写几句关于山和海的话,可以是对山海学生思考讨论后回

拓展延伸

的描写,学习本文的感受,对生活的态度答

性的结合

的思考

具性”与人文打下基础。

的学生更注重积累,考,深入理解

“山”和“海”

诱思导学

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

课堂小结

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

2分钟

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

布置作业 1分钟

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山的那边

板书设计

山 海

艰难险阻 理想境界

本课是一篇小诗,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是联系全文,特别是“我”的经历,品味美词美句,从中受到人生的启迪。在教学中本人采取了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师生点评等形式,然后学生在读中感悟,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堂课下来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品味美词,说话之前或之后缺乏读的环节,如学生一般都这样说:“我认为这个词用得好,因为……表现了……”,然后没了。如果让学生品味之前或之后再联系整个句子,带着感情去读一下,可能效果更好。二是学生发言非常积极,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关键性句子、词语进行品味,教师把握得不够,学生洋洋洒洒的发言,老师的

教学反思 引导不当, 造成“收束全文”的环节很仓促.3三是学生合作学习效果不理想,

一堂来,基本上那个学生有问题或有感悟,那个学生就开始发言,小组内没有合作,在知识的探究方面没有达到理想效果,这可能与新环境、新同学有一定关系。四是部分优生的发言,是否就代表了全体学生的意见,老师就认可全班学生弄懂了?这也是一直困惑本人如何去评价一堂课的问题。老师每提一个问题,都有学生回答,特别是总是几个人回答,假设这种回答很理想,是否一堂就完成了任务?五是分组合作的问题。教育有一个面向全体的原则。如何去真正面向全体?教师如何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建设者,本人有些困惑。如:全班50个人,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自我介绍,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学生轮流上讲台讲,但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参与面非常低,一堂课3分钟一个,最

多只能有15个学生参与。如果我们分成分成8个小组,每组6人,以组为单位进行发言,每人讲5分钟都有时间,而且做到了人人参与。而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对课堂的驾驭问题,学生分组的匀称问题,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都有待我们在今后去探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62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