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皮肤肿瘤

更新时间:2023-11-01 16: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桂林市卫生学校教案首页

临床 教研组教案 作者:陈捷 授课日期:2006年01 月 12日 课程名称 授课专业 《皮肤性病及护理》 护理专业 课时安排 2学时 课次 课 题 皮肤肿瘤 教 学 了解皮肤科常见肿瘤和癌前期病变的临床表现 目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 实验准备 恶性黑素瘤的临床表现 常见皮肤肿瘤的临床表现 讲授、导学法、学生讨论法、演示、练习 多媒体教学、结合图谱加深印象 教学 1、良性皮肤肿瘤: 1.2学时 过 2、恶性皮肤肿瘤: 0.8学时 程 参考书或新1、皮肤性病学。2、皮肤病护理学。 内容新进展 易演变为恶性课 皮肤肿瘤可分为良性皮肤肿瘤及恶性皮肤肿瘤两大类,后 皮肤肿瘤者,称为癌前期皮肤病。 记

1

皮 肤 肿 瘤

?概念:起源于外胚叶和中胚叶的皮肤结构成分包括表皮(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和

Langerhan细胞)、皮肤附属器官(毛发、毛囊、小汗腺、顶泌汗腺、甲)、结缔组织、血管、肌肉、脂肪、淋巴网状组织等发生异常增生所形成的各种肿瘤性皮肤疾患。种类繁多。

?临床分类:

(1)良性皮肤肿瘤:常见有痣细胞痣、皮脂腺痣、先天性血管瘤、瘢痕疙瘩、脂溢性角化症、汗管瘤、粟丘疹、皮肤纤维瘤等疾病。

(2)癌前期皮肤病:常见有日光性角化病和粘膜白斑等。

(3)恶性皮肤肿瘤:常见有Bowen病、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恶性黑素瘤、Paget病和蕈样肉芽肿等。

第一节 皮脂腺痣

一、概念:皮脂腺痣 :是先天性限局性表皮发育异常,以皮脂腺增生为特点的良性皮肤附属器肿瘤。

二、临床表现 呈限局性稍隆起的斑块,淡黄或黄褐色,边缘清楚。常为单个,偶见多发或泛发;有些呈线状排列。本病常发生于出生时或幼儿期,好发于头皮、面部、颈部。发生于头部者,皮损处部分或完全秃发(图22-2)。儿童期皮损隆起不明显,呈腊样外观,缓慢增大;青春期皮损肥厚呈疣状,有密集乳头瘤样隆起;老年期皮损多呈结节状增殖,可继发其他皮肤附件肿瘤。

三、组织病理: 儿童期的病理特点为不完全分化的毛囊结构,常见似胚胎期毛囊的未分化细胞索,皮脂腺发育不良,数目减少。青春期则可见大量成熟或近于成熟的皮脂腺,表皮呈乳头瘤样增生而具有诊断特征。真皮深部皮脂腺小叶下方可见异位顶泌汗腺。

四、治疗:皮损较小者可考虑冷冻、电灼、激光等治疗,较大者可手术切除,或切除植皮。

2

第二节 痣细胞痣

一、概念:又称为色素痣,为人类最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通常由痣细胞良性增生所致。 二、临床类型及临床表现:

(1)交界痣:呈扁平损害,痣细胞巢位于表皮下部或向下突入真皮。 (2)混合痣:呈略隆起性损害,痣细胞巢位于表皮内和真皮内。 (3)皮内痣:呈半球状损害,痣细胞巢位于真皮内。 需注意:

(1)先天性巨大型色素痣及发生在掌跖、腰围、腋窝和腹股沟等易摩擦部位的交界痣、混合痣有发生恶变的可能。

(2)色素痣发生恶变的征象:突然增大,颜色加深,表面糜烂、溃疡,周围出现卫星病灶,出现瘙痒或疼痛。 三、临床处理原则:

(1)一般不需治疗,可行激光。

(2)如出现恶变征象需立即手术切除及组织病理检查。

(3)面部色素痣治疗时应慎重及向患者说明治疗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第三节 瘢痕疙瘩

一、 概念:

皮肤损伤后大量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和透明变性而引起的良性皮肤肿瘤。患者大多具有瘢痕体质。皮损通常容易复发。 二、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具有家族史。有色人种易发病。 (2)各种皮肤炎症。

(3)搔抓、外伤、手术、注射、接种疫苗。 三、临床表现:

好发于胸骨部位及肩、上臂、面、颈部,表现为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表面发亮的红色增生性斑块,多无自觉症状,少数瘙痒。组织病理见胶原纤维增生、增粗和透明化。

四、临床处理原则:

(1)尽量避免外伤、摩擦、搔抓和单纯手术切除等。 (2)皮损内注射激素混悬制剂。 (3)手术切除+(2)。 (4)局部X线照射。

第四节 脂溢性角化病

一、概念:脂溢性角化病 :为老年人最常见的良性表皮增生性肿瘤。病因不明,可能与日晒、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

3

二、临床表现: 好发于颜面、手背、胸、背等处;除掌跖外,亦见于四肢等其他部位。初起损害为一个或多个淡黄或浅褐色的扁平丘疹,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界限清楚,表面呈颗粒状。大小在1cm左右,以后缓慢增大、变厚,数目增多,颜色变深,呈褐色,甚至黑色疣状丘疹或斑块,表面常覆有油腻性鳞屑(图22-7)。通常难以自行消退,呈良性经过,恶变者极少。

三、组织病理: 组织相多种多样,主要有棘层肥厚型、角化过度型及网状型(腺样型)三型。所有类型均有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增生的瘤组织由鳞状细胞和基底细胞组成,其特点是瘤边界变平坦,且与两侧正常表皮位于同一平面上。

四、治疗: 一般不需治疗,必要时可用冷冻、激光或电灼疗法。诊断可疑时,可手术切除并做病理检查。

第五节 汗管瘤

一、概念:汗管瘤 :为表皮内小汗腺导管的一种腺瘤。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多见于青年女性。

二、临床表现: 呈皮肤色、淡黄色或褐黄色半球形或扁平丘疹,大小1mm~3mm,皮损密集而不融合。常对称分布于下眼睑,亦见于前额、两颊(图22-8)、颈部、腹部和女阴。病程慢性,很少自行消退,常无自觉症状,发生于女阴者常可伴剧痒。有人将组织学上与眼睑汗管瘤相同,而皮疹广泛分布于颈、胸、腋、上臂、脐周等处者,称为发疹性汗腺瘤或汗管瘤 。偶见汗管瘤呈单侧线状分布者。

三、组织病理: 真皮内可见较多小导管,导管腔含无定形物质,管壁由两排上皮细胞构成,大多扁平,但内排细胞偶有空泡化。上皮细胞团呈圆形、椭圆形或蝌蚪状。此外尚可见与导管无联系的嗜碱性上皮细胞束。近表皮处,可见囊样导管腔,管腔内充满角蛋白,囊壁衬以含透明角质颗粒的细胞。

四、治疗: 一般不需治疗。必要时可采用电解法及冷冻治疗,需仔细耐心。

第七节 Bowen病

一、概念:Bowen病 ,亦称原位鳞癌 ,为发生于皮肤或粘膜的表皮内鳞癌。

二、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中老年人较多。好发于颜面、躯干及四肢远端,

4

亦可累及口腔、鼻、咽、女阴和肛门等粘膜。皮损通常为孤立性、界限清楚、暗红色斑片或斑块,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数毫米至10余厘米不等且缓慢增大;表面常有鳞屑、结痂和渗出,除去鳞屑和结痂,可露出暗红色颗粒状或肉芽状湿润面,很少出血或不出血(图22-13)。少数亦呈多发性,可散在、密集或互相融合。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瘙痒或疼痛感。有时皮损亦可呈不规则隆起或结节状,如形成溃疡则提示侵袭性生长,约5%的患者可演变为鳞癌。

三、组织病理: ①表皮细胞排列不规则,呈现高度非典型性,大小形态不一,核大而深染,出现异常核分裂。常见瘤巨细胞(单核和多核巨大表皮细胞)。少数表皮细胞角化不良,表现为细胞大而圆,胞浆呈均质性强嗜伊红性,核染色质深。②表皮基底膜完整,若破坏,则提示为浸润癌。③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突增宽,真皮乳头被压缩成细带状。④真皮上部伴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四、治疗: 最有效的治疗为手术切除。若损害较小,亦可采用电烧灼、冷冻或激光治疗。亦可外用1%~5%的氟尿嘧啶软膏。

第八节 Paget病

一、概念:Paget病 ,又名湿疹样癌 ,为临床上表现为湿疹样皮损,病理上表皮内有大而淡染的异常细胞(Paget细胞)为特点的一种特殊型癌,可分为二型:①乳房Paget病 , 发生于乳头及乳晕部;②乳房外Paget病 ,常见于顶泌汗腺分布区,如女阴、男性生殖器、肛周、腋窝等。

二、病因 病因未明,目前多认为本病起源于乳腺导管及顶泌汗腺导管开口部原位癌,并从该处向下沿乳腺导管及腺上皮扩展,最终可侵入结缔组织;向上则扩展到表皮内而形成Paget病皮损。

三、临床表现

1.乳房Paget病 几乎均见于妇女,好发于单侧乳房和乳晕部,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极少数见于男性乳房。皮损初发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常伴有湿疹化,呈表浅糜烂、渗出或结痂,浸润明显,缓慢向周围扩大,可形成溃疡和乳头回缩。常伴发乳腺癌,可伴腋窝淋巴结转移。

2.乳房外Paget病 见于两性,但以女性为多。平均发病年龄大于乳房Paget病。大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62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