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24 01: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原始人群时期(200万年前—5万年前) 原始社会时期 母系氏族时期(约5万年前—5000年前) 氏族公社时期 父系氏族时期(5000年前—公元前21世纪) 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 一、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巫山人”

(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这也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 1. 1985年在巫山县(现属重庆市)发现人类的富有两颗牙齿的下颚骨化石,经科学测定距今200万年前,称为“巫山人”。 2. 1965年:“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 3. 1964年:“蓝田人”距今约100万年前。 4. 1927年:“北京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前。 二、教育的起源: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一、生产劳动教育:制造劳动工具、人工取火、渔猎、农耕种植、原始手工业等

生产劳动经验不仅需要推广,更需要传授给年轻一代。 二、生活习俗教育:财产公有,两性交往;以及尊敬长辈、听从指导、照顾孤老、

爱护幼小等精神;成年礼仪式对体力、智力、毅力等方面进行考验和教育。 三、原始宗教教育: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占卜等形

式,含有不同程度的教育因素。

四、原始艺术教育:原始歌舞、绘饰与雕刻。

五、体格和军事训练:以便狩猎与游牧,以及各部落之间的战争。

第三节:氏族公社末期学校萌芽的出现 一、部落显贵世袭引起的教育变化

1. 等级教育的出现:适应社会劳心与劳力分工的需要,教育逐渐分化为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和教化劳力者的社会教育,使教育设施呈现出等级差别。 2. 学校萌芽的出现

(1) 成均:乐师实施乐教之地。(部落联盟时期,即是中国古代五帝时期) (2) 庠:养老和教学兼行的机构,由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老人教育年轻一

代。分为上庠、下庠,安置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有等级之分。

3. 教育内容的变化

(1) 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作战的训练,武器的制作。

(2) “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维护父权制和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3) 强调礼乐之教:“三礼”指的是“天神、地袛、人鬼之礼”。

4. 教育手段的变化:教育性质的变化,导致强制手段的采用——“扑刑”。 二、 文字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需要进行文字教学,要求有掌握文字从事施

教的专门人员和专门场所,因此文字的产生也促进了学校的萌芽。

三、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 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力平等。

2. 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3. 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4. 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5. 男女教育有别,根源在于分工。 6. 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思考题:

1. 讨论教育起源问题,对认识教育发展有什么启示?

(1)教育的起源既是社会发展史问题,也是世界性的教育理论问题。 (2)关于教育起源的问题有多种观点并存,“生物学起源”“心理学起源”“劳动起源说”等。

(3)讨论教育起源问题,历史地考察教育现象,有助于了解教育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加深对今日教育的认识。 2. 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3. 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夏代:前2070年—前1600年(历时470年),奴隶制的初期

奴隶制社会时期: 商代:前1600年—前1046年(554年),奴隶制发展时期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276年),奴隶制全盛时期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近300年),奴隶制崩溃时期

第一节:夏、商的教育

一、夏代的教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一)夏代的学校 1. 庠

2. 序: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议政、祭祀、养老以及教育子弟的场所。

3. 校:原义为木囚,即以木材为围栏,作为养马驯马的地方,后利用这宽广的场所来进行军事训练,从而成为习武的场所。

(二)夏代的教育目的: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厚底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三)教育内容:重视军事教练(弓箭);宗教教育(敬天尊主);人伦道德教育。 三、商代的教育

(一)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手段:商代的文字除甲骨卜辞外,还有刻在陶器上

的陶文,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以及刻在玉石上的文字,文字构造用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等原则。 (二)商代的学校 1. 庠、序

2. 大学(右学)、小学(左学):表明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划分了教育阶段。 3. 瞽宗: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

(三)商代的教育目的: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四)商代的教育内容

1. 思想政治教育:尊神重孝(祖先崇拜,将祖先视为至高无上的神,尊神和孝祖其实是一回事)。

2. 军事教育:射箭,驾驭车马(用军事武力维护统治)。 3. 礼乐教育:尤重乐教,包括诗歌、奏乐、舞蹈等。 4. 书数教育:即文字教育和数学计算教育。

第二节:西周的教育

一、西周的社会

(一)特征:在分封制(政治)、井田制(经济)的基础上实行宗法世袭禄位制;在文化教育上的历史特征就是“学在官府”,其原因有: 1.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只有官府才具有制作书册的财力和人力) 2. 惟官有器,而民无器。(只有官府有学习的器物设备,有条件进行实际演习) 3. 惟官有学,而民无学。(在宗法制的条件下,子承父业;学术官守,只有官学)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

1. 家庭教育:从小进行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七岁后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

歧(男尊女卑),女子继续在家接受女德的教育。 2. 小学教育

(1) 入学年龄:8岁王侯太子入国学之小学;10—13岁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

之嫡子入国之小学;15岁众子及部分平民子弟入小学。(学程7年) (2) 教育内容:德、行、艺、仪几方面,首先强调德行教育。

(六仪:祭祀、丧祭、朝觐、车马、军事、外见仪容) 3. 大学教育

(1) 入学年龄:15岁王太子入大学;20岁其他人入大学。(学程9年) (2) 学宫(辟雍):官方最高学府,又称“泽宫”“射宫”。

(3) 对象:贵族子弟按身份入大学;平民中的优秀份子经推荐选拔进入大学。 4. 乡学

(1) 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国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

学校总称为“乡学”。 (2) 设于闾的称为“塾”;设于党的称为“庠”;设于州的称为“序”;设于乡

的称为“校”。 5. 考核与奖惩

(1) 大学的考核:考核德行和道艺,达到“大成”才算合格,结束学业。 (2) 大学的奖惩:先教后罚;奖励官职、爵位、俸禄。 (3) 乡学的考核:选士——乡大夫负责考其德行道艺,选择秀士,报送于司徒。 俊士——司徒从选士中再选择优秀者升入国学中的大学。 (4) 乡学的奖惩:先教后罚(先感化,若不成则惩罚)。 6. 官师合一

(1) 西周的国学由大司乐主持,乡学由大司徒主管。 (2) 教师由职官兼任,官师合一。 三、六艺教育 (一)礼乐

1. 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1)吉礼:王冠之礼,祭天、祭地、祭祖先。

(2)凶礼:对各种不幸事件进行悼念、慰问的礼节。 (3)宾礼:接待宾客。

(4)军礼: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5)嘉礼: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2. 六乐:云门、大卷(皇帝乐)、大咸(尧乐)、大鞶(舜乐)、大夏(禹乐)、

大武(武王乐)。

(二)射御:射箭的技术训练;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三)书数:“书”指文字读写;“数”指的是算法。

第三节:春秋时期(东周)教育的变革(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度时期)

一、官学衰废的政治原因

1. 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2. 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衰废。 3. 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诸侯国间的争霸,诸侯国内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二、私学兴起

(一)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文士的队伍扩大,成为有影响的阶层。

(二)私学兴起位百家争鸣开辟园地:促进各学派的形成。(如孔子儒家思想) 三、私学的历史特点(与官学相比较)

1. 官学建立在土地国有制的经济基础上;私学建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 2. 官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贵族;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反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阶级联盟。 3. 官学是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其特征是“学在官府”;私学是由私家根据社会或个人的需要而设立,特点是“学在四方”。 4. 官学是“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私学“政教分离”“官师分离”。

5. 官学入学受到贵族身份限制;私学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教育对象范围。 6. 官学没有思想自由,在贵族传统思想统一指导下,受一种教育思想所支配;私学有思想自由,学术繁荣、百家争鸣。 7. 官学的教育内容限于“六艺”;私学的教育内容突破传统的“六艺”,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

8. 官学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相应的基本设备,制度上比较规范化;私学不一定有固定的场所,以教师为中心,可以流动,设备也比较简单。

9. 官学按一定方向与规格培养人才;私学则有多种目标与规格培养人才。

第四节:孔丘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1. 孔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生活于春秋末期。 二、重视教育的作用 1. 教育与社会作用

(1)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庶、富、教”

庶——指的是在国家治理中人口(劳动力)是最重要的; 富——其次要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

教——再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2)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要宣传忠君效亲、奉公

守礼,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2. 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 “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2) 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

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三、提倡“有教无类”办学方针: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四、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学而优则仕”

1. 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

2. 确定了要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目的。 五、以“六艺”为教学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 (一)“六艺” 1. 《诗》: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诗有风、雅、颂三种类型。

(1) 风:包括15国的民歌,反映各地区平民和贵族的风尚和习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5y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