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更新时间:2024-06-15 19: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改革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开始在社会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似乎一直还处于被忽视或遗忘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民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及美好乡村建设等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尝试着从当前改革发展下的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就在新一轮改革转型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乡村建设的新形势,提出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改革;农村环境保护;美好乡村建设

一、我国改革下的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一)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1.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亿万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得到了进一步加快推进,同时,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的步伐。

3.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加速发展,显著提高了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同时,也大大地提升了农村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二)农村改革发展同时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开发等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如乡镇企业对农村空气及水质的影响,种植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农膜、化学制剂的投放对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村镇的区域发展规划、

环境建设工程不完善等问题。农村水、空气、噪声、垃圾污染的加剧,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广大农民群众正面临着因生态环境问题而带来的生理、心理双重威胁,而这些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瓶颈”。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现状可总体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整体仍在恶化。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虽然近年来我国局部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饮用水污染严重。由于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如乡村集中人口地区依然普遍存在诸多的陋习,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随意倾倒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的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垃圾以及生活污水中的洗衣粉磷的危害更是极其大的。而且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活污水排放入河流后,在枯水期,污染物难以稀释,水质经常出现超标现象,导致水体恶臭发黑,丧失正常水功能,造成农村河道水质严重恶化;农村个体经营户如个体豆腐作坊、畜禽加工作坊等在加工经营过程中污水随意流淌,对周边水体环境影响很大;大量的氮和磷营养元素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江河湖泊,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另外,农村饮用水大部分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监测,很多群众不能喝到达标的干净水。

2.空气污染。在农村每当农民收获完水稻、小麦、玉米后剩下的桔秆就要焚烧掉,一方面焚烧后的灰分可当化肥,另一方面省去了清除的力气。可是焚烧的浓烟不仅使行人烟眼流泪,而且给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增加了二氧化硫和降尘的含量。虽然目前有些地区已经利用秸秆气化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但以前的污染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善,极大部分偏远贫困地区依然存在传统的焚烧现象。 3.化肥、农药等不科学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水土污染与破坏。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等农用物资的使用,促进了农业增产、推进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但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品质已经带来了明显的危害,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农膜及各种塑料废弃物,由于极难降解,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渗出有毒物质,对土壤及农作物危害也很大;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所含化学元

素比例失调,打破了原有生态平衡。据统计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利用率为30—35%,氮肥的地下渗漏损失为10%,农田排水和暴雨径流损失为15%;磷肥利用率为10—25%,全国缺钾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56%,20—30%的耕地氮养分过量。此外,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些很难降解的且利用率极低的塑料垃圾,大部分都露天堆放,这不仅占去了大片的可耕地,污染了水源,同时也给日后的绿化和开发利用带来困难。

4.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使生态功能退化。一些地方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开山炸石、乱挖乱采仍屡禁不止,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造成了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既破坏了自然环境,也使其生态功能退化,生态失衡,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5.工业排放物污染产生的环境问题。一方面,乡镇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较重。近年来,乡镇企业方兴未艾,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很多的机遇,但同时,乡镇企业也是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主力军”。乡镇企业由于企业生存的经济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限制,大多主要集中在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建材等少数产业和土法炼磺、炼焦等落后技术上,大多数设备相对落后,产品技术层次不高,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因而环境污染严重。据统计,农村工业污染已使全国16.7万平方公里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7.5%。这些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很大,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有些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口,偷排现象严重。 此外,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环保力度加大而使大量工业企业转移到农村,这种污染转移造成了农村污染加剧。目前中国城市环保力度在不断加大,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则钻了法律法规的空子,将企业转移到了农村,这样,其污染也就一起转移到了农村,这就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给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雪上加霜。

6.城镇化带来一系列新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向城镇转移,但是由于环境意识的薄弱,加之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城镇环保硬件设施如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没有跟上,造成城镇生活污染不

断加剧,进而对其周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大的污染。

二、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整体环保意识不强。重视农业生产,忽视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有法不依、执法不力的现象在农村仍然存在。另外,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不够科学,存在只重视经济效益、产品产量、个人现代消费需求,而对环境效益、生物资源利用、公共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意识淡薄。

(二)农村环保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村环境的改善,特别是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转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此项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农村环境建设历史欠账很多,要搞生活污水、垃圾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则更显捉襟见肘。目前我国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例如,水源污染的治理资金分散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导致一个需要环环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变成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的局部行动,自然效果不佳。

(三)农村环境治理尚未形成合力。农村环境是一个与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的综合体,环境没有地域、行业界限。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领导,缺乏农村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和体制,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力量分散,投入效益受到影响。一些基层政权组织缺少规范的、长期的、可操作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自上而下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四)环境规划的制定和执法跟不上形势发展。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部署,大部分乡镇没有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出现了“重项目、轻环保”、“重发展、轻生态”的局面。另外, 农村环境执法仍然是一个盲点。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

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

三、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一)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特别是重视广泛开展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位的认识是尤为重要的。此外,农村是城市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三废”的消纳场所,也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因此,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像重视城市环保一样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二)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管理、治理农村生态环境 中国农村经济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但总水平仍是较低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仍是当前工作的中心。但同时面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趋势,各级政府不仅要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还应该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的法规、办法,如结合当地乡镇企业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实际情况制定加强和完善控制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根据当地农村生活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污染程度制定相应治理办法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切实发挥环保法规在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三)制定有关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相关政策,运用立法手段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综合运用政府、法律和市场手段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是指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收费,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补偿或奖励,对因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而受到损害的人群补偿,以激励市场主体自觉保护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中国的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通过对损害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对保护资源环境、

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而达到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四)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科研,推广成本低且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技术

本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和谐型社会的指导思想,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参与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运用科技力量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节水农业技术、污染防治配套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农业环境监测技术等,大力宣传和普及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科学种养、农副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污染防治技术等方面技术,同时,加强监测力量,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使科研工作能够真正为生产实际服务,为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出贡献,造福子孙。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其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而推动科学发展,加强农业发展,关键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中国的生态农业是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针对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具体措施有优化能源结构,充分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的沼气燃料新能源,发展生态种植与生态养殖;通过对农村污染物较简单的污水进行利用,大力开展污水灌溉技术研究与利用;在对当地农村土地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后,因地制宜地实行科学生态的施肥等技术,尽量减少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业资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建设生态示范区,给广大人民群众以生动形象的生态教育,坚定各级领导及人民群众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的信息,从而真正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更好地解决《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Z].

3.李建东.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06,(5). 4.喻太刚.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59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