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样本 经管类适用
更新时间:2024-05-26 02: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学 院 经济学院 专 业 金融学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ΟΟ 年 月 日
1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金融学)
学生 指导老师
摘要: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融资难是其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它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政府、企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解决。
本文在明晰了中小企业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概述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入手,列举了较为普遍的融资问题,分中小企业自身原因、融资渠道单一、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制约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对策:首先改善市场环境,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其次加强政策扶持,健全法律法规,改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再次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难 融资渠道
2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SMEs Financing
abstract: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ve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lso contribute greatly to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However,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e difficulty in financing becomes a common problem, which is also a proble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involves many aspects, such as finance institution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nterprises themselves.
This article firstly states the clear concep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Secondly, it introduces the important role played 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o as to show us the necessity of solving the financing problem. Then it gives us a brief pict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shows us main problem of financing.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the imperfec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little finance source, and inappropriate political and legal environment have all contributed to the problem. Finally, some specific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t is imperative to improve financing environment, seek for more finance source, and encourag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give more support. Meanwhil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environment and help perfect their construction.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inancing problem
finance source
3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目 录
导论………………………………………………………………………………………………1
一、选题背景…………………………………………………………………………………1 二、写作思路…………………………………………………………………………………1 三、文献综述…………………………………………………………………………………2
第一章 中小企业概述……………………………………………………………………….3
第一节 中小企业的内涵界定……………………………………………………………....3 第二节 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4
一、促进经济繁荣……………………………………………………………………….4 二、填补市场空缺……………………………………………………………………….4 三、增加就业机会……………………………………………………………………….5 四、提高创新能力……………………………………………………………………….5 五、增加出口收入…………………………………………………………………....….5 第三节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6
第二章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问题…………………………………………...…….7
第一节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7 第二节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7 第一节 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原因………………………………………………….………...8
一、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8 二、中小企业资信度模糊不清………………………………………………………….8 三、中小企业贷款特点………………………………………………………………….8 第二节 市场环境制约,融资渠道单一…………………………………………….…….. 8
一、间接融资渠道难…………………………………………………………………….9 二、直接融资渠道难…………………………………………………………………...10 第三节 政策环境制约,法律法规滞后……………………………………………………10
一、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10 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缺乏……………….………………………………….……….11 三、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缺乏…………….……………...…………………………...11 四、法律法规不完善…………………………………………………………………...12
第三章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成因…………………………………………………….8
第四章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解决对策…………..………………………………...13
第一节 改善市场环境,拓宽融资渠道…………………………….….………………….13
一、鼓励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13 二、建立健全中小金融机构组织体系………………………………………………...14
4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三、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14 第二节 加强政策扶持,健全法律法规………………………………………..………….15
一、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15 二、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17 三、构建政策性中小企业发展银行…………………………………………………...17 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法律法规……………………………………………………...18 第三节 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形象建设………………………………………….………….18
一、改善企业形象,树立良好信誉…………………………………………………...18 二、积极寻找新的融资渠道………………………....………………………………...18
结论……………………………………………………………………………………………..19
附录1…………………………………………………………………………………………...20 附录2…………………………………………………………………………………………...28 参考文献……………………………………………………………………………………….35 后记………...………………………………………………………………………………….. 36
5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导 论
一、选题背景
中小企业被国际经济界普遍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主角,在当今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中小企业对于经济的繁荣、竞争力的提高、就业机会的增加、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及出口的增长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小企业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当今“创新性”国家的建设更加需要中小企业贡献活力。
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我国长期以来实行政府主导型、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制,这种体制下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必将面临融资难问题的制约。而这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将会严重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扼杀中小企业的活力,进而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虽然该问题在政府部门一定程度的重视下有所改善,但在一定范围内还是比较严重。只有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活跃我国的市场经济,因而此问题有研究的现实意义。只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一定会有无比灿烂的发展前景。
二、写作思路
本文围绕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展开分析,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小企业概述。首先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界定中小企业的内涵,然后阐述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具体分成促进经济繁荣、填补市场空缺、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创新能力、增加出口收入,最后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发展现状。通过中小企业的概述能对本文写作背景、目的形成大致的了解。
第二部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现状及问题。本章属于提出问题部分。首先明确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通过一定的数据资料形象地概括出现今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然后进一步概括性地揭示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所遇到的代表性问题。
第三部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成因。本章属于分析问题部分。分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市场环境原因和政策环境原因三个方面。具体来说,首先,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资信度模糊不清、独特的贷款特点是其内部原因。其次,间接融资效率低、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直接融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渠道不成熟,使得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渠道都存在一定的障碍。再次,政策与法律环境的缺陷。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缺乏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与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法律法规不完善,不能给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外
6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部环境。
第四部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解决对策。本章属于解决问题部分。对应于问题成因分三个方面解决。针对内部原因,中小企业必须加强自身形象建设,改善企业形象、树立良好信誉的同时,积极寻找新的融资渠道。在市场环境方面,一是要完善间接融资渠道,鼓励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建立健全中小金融机构体系予以辅助;二是要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探索建立和扩大风险投资基金规模。在政策法律环境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信用体系,构建政策性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同时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法律法规来为中小企业构建良好环境。
三、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形成和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了长足飞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具有其制度缺陷,再加上一些体制因素和历史原因,致使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道路上举步维艰。具体来说,我国中小企业内部结构不规范,会计制度不健全,资信程度差,加上外部信用环境不健全,融资渠道狭窄,政策力度不够,这些都成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与其所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后,学术界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陈晓红、郭声琨(2000)认为应从构建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体系和构建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两方面同时入手,必须重视中小企业金融的特殊性,发挥好政府在中小企业金融中的作用,包括对中小企业金融进行政策指导,为其提供条件较优惠的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或保险等。同时,他们认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小企业金融体系是解决其发展的资金融通困难的前提条件。谢平、俞建国(2002)认为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突出表现为“企业贷款难,银行放款难”这样一种两难局面,因此认为我国现行银行信贷制度的低效率、中小企业担保抵押难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胡小平(2000)则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最大原因在于融资制度供给不足。他认为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融资方式和工具太少以及相关的扶持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的法律支持不足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因此他主张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增加融资方式,大力完善风险投资和基金支持以增加融资工具。
7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第一章 中小企业概述
第一节 中小企业的内涵界定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的,是一个国家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企业集群,属于企业规模形态的概念,对它的定义应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全面把握。
所谓质,即是指中小企业自身本质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是最能反映中小企业本质特征的理论表述,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定性。目前,人们从理论上为中小企业定性,通常是从独立拥有产权和经营权、其产品对市场份额不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人格化管理、自主决策的程度等方面来考虑。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学家卡普兰曾对小企业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小企业通常就是:管理和所有权的一致,没有执行个别职能的专业人员,没有专门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机构,不能通过发行有价证券或依靠投资银行投入自己所需要的资本的办法来取得自己的活动资金,在所有者和雇佣人员以及消费者之间有着直接关系,商行只和当地地区有联系并完全依赖当地市场。所有这些事实合在一起,就决定了这个企业是小企业,即使它的业务范围很大。”卡普兰强调说,小企业的特点是其“独立性”,即它不是其他企业的一个部分或分支机构。在德国,中小企业被专门称为“Mittelstand”,是一个特定的、与其他实体相比规模相对较小的经济决策实体,它的自有资本绝大部分掌握在个人或家庭手中,并且由这个个人或家庭成员经营管理,目的是为了维持这个实体继续由自己负责。[1]
所谓量,即是指中小企业规模划分的数量界限。目前在国外,对于企业规模的划分,一般采用的是“三要素法”,即以从业人员、实收资本、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的经营额多少,来确定企业规模。而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是不相同的,即便是相同的产业,其标准也是各异的。这反映了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企业规模的要求也不同。一般地说,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确定的指标就越高。另外,同一国家或地区对不同的行业、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时期,对企业规模的划分标准也是不同的。
关于中国中小企业的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至于中小企业质的和量的规定性,该法规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根据企业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包括这次在内,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对企业规模界定共进行了五次修订,但其共同缺陷在于注重量方 [1]
陈乃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8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面的界定,没有质方面的界定。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在产品市场中的份额、产权构成、经营方面的独立性等,都是界定中小企业所不可缺少的。
第二节 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经济繁荣
在现实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都具有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我国而言,迅速发展的中小企业更无疑是经济飞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在数量上都处于绝对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目前其总量已超过1000万家。但是,中小企业的地位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其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是因为它创造了相当的国民财富。中小企业虽然就其单个实体来说,规模较小,实力较弱,雇佣职工、销售额和资产额都较少,因而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微不足道;但就整体而论,因其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却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小企业遍布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生产品种繁多的大量商品,提供多种多样的劳务。根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GDP的55.6%,工业新增加值74.7%,销售额58.9%,税收46.2%和出口总额62.3%,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3]
相对于大中型国有企业而言,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采用了市场经济的体制,显现了灵活的经营机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活力,在优化资源配置、活跃市场因素和吸引外来投资和技术、出口创汇,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起到了领军的作用。
二、填补市场空缺
中小企业灵活性大,无论是加工制造还是开办服务行业,都可以适应需求变化,迅速做出调整,填补市场空缺。在大企业无法发挥其规模经济效益的领域,中小企业却可应付自如。例如,一家设备先进的大印刷厂,可能不愿承印5000册书,因为其销售收入不足以弥补成本,而小企业则可接受。
另外,中小企业还是连结中心城市或经济中心与边远落后地区的经济纽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因为,大企业的发展一般要求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一般集中在大城市或一些经济发达的中心地区,而不愿涉足于广大农村和边远落后地区。而中小企业则可以弥补这一市场需求的空缺。中小企业一般在其所在地域的小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既满足了当地消费者的需要,又为当地人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 [3]
柏晶伟.加快中小企业改革创新[J].中国经济时报.2005.02-01
9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增加就业机会
中小企业不仅在经济总量上的贡献大,还吸收了大量的下岗职工,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就业压力得到缓解,对稳定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占到就业岗位的75%,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也是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的一条捷径。
四、提高创新能力
中小企业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优势,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创新作用有着显著增强的趋势。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与大型企业相比,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驱动机制较为有效,创新成本也较低。有关资料表明,如果按同样的单位投入计算,小企业的专利发明要比大企业多3——5倍。[4]尽管中小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资金比大企业少得多,但由于创新的效率很高,它们所起的创新作用远远超过了其自身规模和财力的限制。这种市场竞争中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正是小企业在整体上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有资料表明,在我国,专利技术的65%、技术创新的75%以上和新产品的80%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在美国,现在大约有70%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实现的,像微软等一批著名企业,都是由小企业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专利是由小企业申请的。克林顿总统曾给予高度评价:“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美国保持在世界经济中领导地位的主要原因。”[5]
五、增加出口收入
中小企业在出口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因为,它们所生产和提供的种类繁多的商品和劳务,往往具有高超的质量和良好的服务;由于经营方法机动灵活、反应迅速,它们能以大企业难以采用的方法打入较小的市场,灵活地满足国外顾客的特殊要求,迅速地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瞬息万变的形势。尤其是高技术型的中小企业,其产品极具竞争力,且因属于知识密集型,价值较大,能赚取数量可观的外汇。早在80年代初,美国国会总审计局就估计,雇佣职工在250人以下的非出口小企业,实际上拥有每年出口42亿美元商品的能力。
[4][5]
郑春荣.中小企业: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支柱[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傅汉清.美国小企业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10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可以预期,在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和政府加强支持的有利环境下,随着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发展以及积极参与对外经济关系的中小企业日益增多,中小企业在增加出口和外汇收入、减少国际贸易逆差方面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三节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快,上规模,已经跃居民营企业的主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以工业为例,中小企业的总数从1978年的30万家增加到2001年的近1000万家,增长了约33倍,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中,一大批中小企业成长壮大,成为活力强劲的大型企业集团。流通领域的中小企业占全国商业零售网点的90%以上。在工业生产的多数行业,中小企业都占主导地位,食品、造纸和印刷等行业产值的70%以上,木材和家具行业产值的90%以上,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国出口的许多大宗商品,如服装、玩具、打火机、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及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如计算机软件)等,大多数都是由中小企业生产的。[6]
中小企业的主体是民营企业,并以私营企业为主,其中的75%是新建立的;1998年以后,国有改制的占25%。截至2003年,我国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数量已经接近13万家,相比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5435家增长了近25倍,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已经跃居民营经济主体。[7]
[6][7]
陈乃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柏晶伟.加快中小企业改革创新.中国经济时报.2005.02-01
11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第二章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由上所述,中小企业在诸多方面对经济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支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所以就中小企业的整体而言,其资金资源的使用是很有效率的。可见,中小企业存在着大量的而且是有效的需求。但是,从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方面来看,社会为中小企业所提供的有效的资金来源又相对有限,资金的供给往往不能满足资金的需求。所以,尽管中小企业的经济重要性和地位十分突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仍是不容乐观,融资难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时刻阻碍着中小企业发挥其优势与作用。
2005年8月至10月,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共同组织的“2005中国民营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中关于什么是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有3/4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融资困难”,中西部地区选择“融资困难”的比重更是高达八成。
第二节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概括而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具体表现在:
首先,自有资金的缺乏。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内源融资,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据国际金融公司研究资料,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我国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足1%。
其次,获得信贷支持少。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处长朱红说,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具体表现为,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呈现多元化特征,但银行信贷仍然是主要渠道,许多中小企业将融资转向期限灵活且手续简便的内部集资、民间借贷等方式,但是银行信贷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中小企业整体资金需求旺盛,但是诸多不利因素制约其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世界性难题,然而这一矛盾在我国尤为突出,虽然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整体状况有所改善,但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资金仍然十分困难。据统计,我国300万户私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左右。2003年全国乡镇、个体私营、“三资”企业的短期贷款占银行全部短期贷款的比重仅为14.4%。据调查,2001年浙江省民间投资中银行贷款仅为20.1%。
12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再次,直接融资渠道窄。由于证券市场条件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入障碍,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即直接融资仅占1.3%。
13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第三章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成因
第一节 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原因
一、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内部治理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问题。改造为股份合作制的中小企业,内部股与外部股之间的矛盾、企业间及内部职工之间持股不均等引起的矛盾突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还处于渐进完善阶段,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制度性风险很大。再加上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再就业工程滞后,中小企业改制中在提留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剥离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后,有的企业的资产甚至变为负资产,根本达不到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正常标准。
二、中小企业资信度模糊不清
首先,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小,工艺技术水平落后,抵御风险能力低,资信等级低,从而没有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其次,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不健全,管理比较混乱,银行无法进行科学准确的资信调查、审核以确定是否应给予融资服务。再次,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资金使用混乱,监管难度大,挤占挪用严重,银行贷款时常无法按时足额回收。因此,商业银行从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方面考虑,中小企业很难满足其贷款条件。
三、中小企业贷款特点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小企业与生俱来的高风险和高成本。一方面,中小企业的机制比较灵活,对市场变化反映比较灵敏;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因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必然导致抗风险能力差,在市场规律作用下最易受到冲击。这些就决定了中小企业对贷款需求具有“急(贷款)、频(率高)、少(量资金)、高(风险、成本)”的特点。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贷款频率是大型企业的好几倍,尽管中小企业贷款总额和贷款比例在企业规模分类的所有类别中最高,但因中小企业的数量占绝对比例以致户均贷款数量少,远低于大型企业,反过来又比大企业的贷款风险大而且管理成本高。
14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第二节 市场环境制约,融资渠道单一
融资方式单一,缺少融资渠道,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大多来自银行贷款,风险集中于银行,而银行信贷对中小企业来说又远远不足。同时,直接融资渠道缺乏也是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间接融资渠道难
目前我国融资渠道狭窄,主渠道还是银行,但作为主要的间接融资渠道,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还是存在着一定问题。我国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可以来源于三个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金融机构。从目前的情况看,尽管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有所增长,但并未根本改变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信贷少的状况。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占有信贷资金来源2/3的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下降,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由于实力所限,难以弥补这个缺口。
首先,对于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中占主要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控制经营风险,都转向经营批发业务,重点支持自然垄断行业和大企业,给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要远远高于大企业,而且倾向于给中小企业短期贷款,中小企业长期借款借不到,就只有短借长用,导致逾期贷款增加。另外,按照目前只有向大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贷款,即使形成不良债权,在若干年后或许可以通过呆帐准备金核销或债转股,但对于中小企业就没有这种可能,所以银行失去了给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其次,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一些中小金融机构来说,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也存在某些障碍。其一,中小企业单笔借款数额小、比数多,商业银行监管难度大、风险大,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高,这些中小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就有自己的优势,可以比较容易获得本地中小企业的有关信息,为中小企业贷款的交易成本相对低一些。但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十分缓慢,所占金融资源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庞大的资金需求。其二,金融资源分布与中小企业布局不匹配。为防范金融风险,国有商业银行一律实施“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战略,大规模撤并基层网点,上收贷款权限,使那些与中小企业资金供应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有责无权、有心无力。另外,中小金融机构满足小企业贷款需求的能力受到其分支机构数量的限制。由于“跑腿成本”的存在,小企业一般只能在距离较近的范围内寻找金融服务,这就决定了为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必须具备较多的分支机构,这样也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
再次,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竞争并不充分的环境决定了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对中小企业是疏远的。有足够证据表明,尽管中国银行业竞争逐步深化,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格局并没有实质改变:根据统计数据测算的结果,我国2001年银行业有4家所有者权益相当,5家总资产相当,6家利润相当,5家人民币存、贷款相当的商业银行。而到了
15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002年,我国银行业所有者权益相当的银行上升到5家,总资产相当的银行上升到6家,利润相当的银行上升到7家。[9]市场垄断程度的打破是一个渐进过程,因此,在短期内,我国银行业垄断程度也不可能发生实质性下降,不过能略有改进而已。而且,在各国银行业集中程度的对比中,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垄断程度仍位居世界前列。正是因为我国银行业高度垄断,大型商业银行就可以借助自己对市场的控制力获得高额利润,低风险、高利润的大型企业成为它们追逐的对象。相反,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被它们大大忽略了。
二、直接融资渠道难
首先,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直接筹资会受我国股市上市规模的限制,虽然现在已不再限制民营企业上市,但鉴于政府偏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宏观政策取向,上市指标仍主要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我国股票市场和企业的债券市场对企业资产规模及盈利的要求,以及实行发行额度审批的非市场行为,决定了中小企业尤其是处于创业期的中小企业不可能在现有股市直接上市筹资。再加上中小企业内部结构不规范,产权不明,管理混乱,会计制度不健全,经营风险、道德风险较高,也成为了资本市场准入的障碍。
其次,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据有关数据表明,2003年前两季度股市融资仅占1.6%,前三季度股市融资占2.2%。在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极不协调的前提下,证券市场还是以主板市场为主向大型企业倾斜。加上低门槛的创业板市场迟迟不开,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被纷纷取缔,非正规融资缺乏法律支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困难加剧。
再次,我国的风险投资基金尚处于起步阶段。风险投资基金即是充分利用企业的高成长性和丰厚的投资回报吸引风险投资,即用私募的方式扩股引资,获得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取得风险投资的支持是企业获得发展资金的最佳渠道之一,因为风险投资家为企业提供的不仅是资金,在投资资金的同时,为了使其投资能获成功,还向企业提供各种市场信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但是,目前国内正式进行操作的风险投资基金还不多,资金规模还不够大,进入我国的境外投资基金成功的案例也不多。在现阶段,风险投资基金还不能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获得发展资金的主要渠道。
第三节 政策环境制约,法律法规滞后
一、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世界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截止目前,世界已有48%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时间始 [9]
王召.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路在何方.中国经济时报.2005.02-01
16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于1992年。1999年6月14日,国家经贸委发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以贯彻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图为宗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正式启动。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始进入制度建设、组建国家信用再担保机构和完善体系建设阶段。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随着国家对中小企业重视程度的提高日益发展起来,但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完善,试点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尚待解决。首先,担保规模小。据调查,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拒贷的比例高达23.8%,因无法落实抵押而发生的拒贷比例高达32.3%,二者合计总拒贷率高达56.1%。其次,补偿制度与风险分散机制缺乏,与企业信用能力提升的需求不适应。政府出资设立的信用担保机构通常仅在筹建之初得到一次性资金支持,缺乏后续的补偿机制,而民营担保机构受所有制歧视,只能独自承担担保贷款风险,而无法与协作银行形成风险共担机制。由于补偿制度及担保的风险分散与损失分担尚未形成,使得担保资金的放大功能和担保机构的信用能力均受到较大制约。另外,与信用担保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信用担保机构的规范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中除以上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外,还有如下问题需要解决:过度控制担保风险造成担保效率低下的问题;缺乏再担保机构与城市担保能力弱小的问题;担保机构不独立与行政干预的问题;市场准入与行业自律问题;信用担保与互助担保、商业担保的合理分工问题等等。
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缺乏
信用担保是建立在企业信用制度基础上的,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信用担保发展就会受到限制。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登记制度极不完善,没有形成统一的、成熟的信用体系,阻碍了我国信用担保业的发展。例如,现阶段已建立的各省市信用等级评估指标体系并不一致,当地信用评估公司对当地市民的信用评估结果拿到异地就未必承认。
另外,由于缺乏信用制度的约束,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资金使用混乱,挤占挪用严重,监管难度大,银行贷款时常无法按时足额回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能力的提升,以致资信度不高。
三、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缺乏
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主体主要是民间金融机构,包括大批地区性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我国的银行体制是集中的,中小金融机构不发达,更缺乏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在这种金融体系下,没有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又得不到直接
17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政策贷款,中小企业很难筹资。
从国外看,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般都建立了政策性的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如日本有5家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工商组合中央公库、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和中小企业投资扶植株式会社。这些金融机构以较有利的条件向中小企业直接贷款,或者建立使其他金融机构能放心给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保证制度,或者认购中小企业为充实自有资本而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等。而我国目前没有中小企业发展银行,这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显然是不利的。
四、法律法规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虽然出台了如《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法律法规,但总体来说法制环境还是不甚理想,不够成熟。目前,我国在指定法律法规保护与规范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首先,国家对中小企业的保护与扶持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法规,许多地区和部门进行中小企业政策扶持往往采取先探索试验后实践的方法, “一省一政”、“一市一策”、“一厂一规”的现象较为普遍。
此外,由于前一段时间在“抓大放小”宏观政策的影响下各级政府在搞活国有大型企业方面倾注了许多心血,因此,政策比较配套,政策到位也比较迅速,使大型企业的扩张相对容易些。而中小企业的振兴,由于政策的不配套以及其他诸多原因,遇到的束缚往往较多,这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困难。
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着手完善保护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应在此前提下,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以及具体的实施细则。全国统一步伐,就能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一个完整体系下正常运行。
18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第四章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解决对策
第一节 改善市场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一、鼓励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
首先,由于目前对我国中小企业来说,间接融资渠道特别是商业银行信贷占主要地位,因此鼓励各类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可以说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最直接的措施。可以通过税收支持以及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鼓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合理确定中小企业贷款期限和额度,切实发挥银行内设中小企业信贷部门的作用。在此方面,国家也采取了一定有针对性的措施。1998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以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并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和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具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其次,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垄断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现今中小企业的融资供应的最大渠道——银行贷款也倾向于选择高回报、低风险的大型企业,把中小企业排除在外,使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危机,因此,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即在于我国银行垄断的彻底打破。从这一层面考虑,加快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建设就势在必行。(下节详述)
再次,公平的竞争环境也离不开利率市场化的实现。近年来,我国在利率市场化的道路上稳步迈进,分步实施了多项利率改革措施。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而银行是经营资金的商业机构。如果经营者不能自我决定产品的价格,那么经营者就无法通过价格差别实现竞争。应当看到,加速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就是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过程,同时也是使大型商业银行贷款逐渐开始惠顾中小企业的过程。在我国利率调整之前,贷款利率因其上限的限制,加上银行贷款的收益与风险不对等,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息收入不足以弥补风险损失,银行宁可在大型优质企业的贷款方面低价竞争,也不愿对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放贷。一般情况下,金融机构只有通过风险溢价获得覆盖高风险贷款损失的权利和环境,从而建立利率风险定价制度后,才会按照风险收益对称原则对中小企业贷款有积极性。从这一金融理论上分析,利率改革后会相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湖北省2004年截止到11月份,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分别累计贷款总额为508.28亿元和552.98亿元,分别占银行累计放款总量的19.42%和21.13%,并且利率调整后的次月(11月),所有企业贷款总额与10月份相比均有明显增加,其中中型企业增加51.04亿元,小型企业增加61.05亿元。[12]这说明,利率改革后取消了贷款利率上限,金融机构能够自主定价,对中小企业融资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12]
湖北省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现状、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统计信息网.2005.01-14
19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二、建立健全中小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为了进—步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难的问题,应该更广泛地推广各类中小金融机构,包括中小银行。首先,与大型的商业银行的经营取向不同,中小金融机构比较倾向于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原因除了其资金实力的限制以外,更主要的是因为中小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拥有信息优势。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的金融机构,专门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金融机构对地方中小企业的了解程度逐渐加深,有助于解决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如上所述,大力建设中小金融机构有助于削弱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有利于银行间的公平竞争。所以,应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健全中小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具体来说,首先,国家应鼓励地方性商业银行以中小企业为服务重点,使之成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主导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是伴随着中小企业发展而发展的,有很强的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倾向,他们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另外,地方性商业银行由于受经营规模小和结算条件的限制,也难以为大型企业融资。因此,地方性商业银行应主动将服务重点放在中小企业上,地方政府应该对地区性商业银行加以引导,使之成为中小企业的主导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信贷支持。
其次,应允许新创设立或改建设立区域性股份制中小银行和合作性金融机构。首先,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要积极吸引非公有资本入股,进一步壮大和完善为城镇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实力和机制。同时,农村信用社应吸收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入股,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力度。
三、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由上所述,融资渠道单一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因而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活跃金融产品、丰富金融服务,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美国是典型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国家,有着非常发达的资本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大型企业长期融资越来越依靠股票和债券,而短期融资则更多依靠商业票据。就中等规模的企业而言,劣质债券也为其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方式。对创业企业来说,创业资本为其提供了相当的资金支持。此外,长期耐用消费品信贷实际有专业金融公司发放。
与美国相对照,日本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国家,即企业外部资金来源更多依靠银行贷款。统计数据表明,1960年-1964年日本银行贷款曾占企业资金来源40%以上。即便如此,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日本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也开始逐步降低,甚至在1985-1988年间银行借款一度只占企业资金总来源的3.2%。[13] [13]
王召.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路在何方.中国经济时报.2005.02-01
20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上述事实告诉我们,大力发展并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将有助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因此,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协调一致,积极加快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我国的资本市场虽有十多年的历史,但目前还是结构单一、流动性差、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市场资源基本上被国有大企业所垄断,没有给中小企业融资以任何环境。加快资本市场的功能建设,改革主板市场,放开创业市场,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大势所趋。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有助于更好地满足投融资主体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融资难的问题。此外,正是因为金融产品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目前美、日两国银行贷款在企业资金来源中的份额已下降到不足20%,大型商业银行争夺大客户的竞争愈演愈烈。考虑为大型企业提供贷款几乎已无利可图的实际情况,大型商业银行最终不得不将视线投向过去一向被认为是风险高、利润薄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由此,融资工具和渠道多元化使得大型银行资金更贴近中小企业。
其次,可以建立并扩大风险基金规模。建立并扩大风险投资基金规模是支持和培育中小企业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中央创新工作会议之后,全国各省和有条件的市都由政府牵头,积极筹备成立风险投资基金或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基金或风险投资公司在数量上的增加和其规范的运作将对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壮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再次,可以尽快建立充满活力的风险投资体系和服务体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投资体系和服务体制的主要任务是:明确风险投资体系须具备的主要功能;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主体;构造风险投资体系中配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第二节 加强政策扶持,健全法律法规
一、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资信程度差,缺乏可行的信用担保体系,因此世界各国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都将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作为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完善健全。
首先,必须从体制上形成一个健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我国存在着需求量巨大的中小企业担保市场,但我国的担保体系发展缓慢,供给与需求差距很大。根据我国的实际以及担保市场需求,应当建立起纵向三级担保和再担保、基层复合担保形式的全国担保网。其构成如图4-1所示。
21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中央财政 担保基金 再保险机构 省(市、区)财政 担保基金 再担保机构 市(括县级市)财政 担保基金 担保机构 其他类型担保机构
商业性 联合型 互保型
图4-1 我国担保体系结构图[14]
其次,建立信用担保的风险控制与防范体系。风险是市场竞争的产物,而担保业更是高风险的行业。因此,必须在实际运行中,选择有效的风险控制的手段。目前,风险控制的几种有效手段分别是入会条件审查,设立风险准备金,在贷款数量上进行控制,严格担保审批制度,要求提供反担保及跟踪、监督被担保项目等。从机制角度讲,防范与控制担保风险需要建立即时内部控制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转移机制。
再次,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是以政府出资为主,其他机构、团体及相关商业银行共同资助成立专门机构,为中小企业向贷款银行提供担保基金的形式,该基金也可以从金融资本市场直接筹资成立。当被担保企业不能偿还债务时,由信用担保基金承担约定责任,向银行进行清偿。接受信用担保基金担保服务的中小企业需向其缴纳一定担保费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来源可以是:政府预算基金,政府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所得,政府划拨的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国有不动产,社会募集资金,国内外捐赠,会员单位会费,其他来源如出售国有企业所得、税收返回、追偿所得及担保资金增值的等。
另外,要保证担保基金有长期稳定的补充资金来源。扶持中小企业是各级政府的长期任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应该作为扶持中小企业的一项长期政策。各级政府出资或由其他途径建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不能只是一次性的,应该有一个长期的计划,通过长期的担保计划扶持一批又一批中小企业发展,并实现制度化和法律化。
除以上措施,还可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设立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的机构经核准可免征营业税,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的行业准入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建立担保业自律性组织。
[14]
陈乃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2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二、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市场经济的两个基本特征是竞争和信用,为了维护市场经济发展必须要有信用秩序,而信用秩序的建立又是信用担保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我国信用制度的建立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的进程,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很多不讲信用、无视信用、破坏信用的现象。这种信用环境危害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也大大增加了信用担保机构和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应不断推进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征集、评级、发布制度以及奖励惩戒机制。
政府在信用体系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特别是,由于现阶段已建立的各省市信用等级评估指标体系并不一致,当地信用评估公司对当地市民的信用评估结果拿到异地就未必承认。所以,应该参考国际通行的信用等级评估体系指标并结合中国国情,出台国家统一的信用等级评估标准。当然,即使建立统一的信用等级评估标准,如果不能实现评级结果的有偿资源共享,也会给社会带来损失:当一家中小企业因为评级不高而无法得到银行贷款的时候,它完全可能通过对自己的刻意包装而在异地获得新的评级,并且因为资质的改善而重新骗取其它银行的贷款。因此,构建全国性的平台,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非常必要。
同时,中小企业必须培养诚实、守信的信用观念,强化信用意识,保全银行债权,尽量按时还本付息,有困难时与银行协商解决,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三、构建政策性中小企业发展银行
从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来看,大多数都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以较有利的条件向中小企业直接贷款,或者建立使其他金融机构能放心给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保证制度,或者认购中小企业为充实自有资本而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等。美国的中小企业管理局作为永久性的政府机构,直接参与中小企业的融资,通过直接贷款、协调贷款和担保贷款等多种形式,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帮助。德国有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合作银行、大众银行和储蓄银行。韩国有中小企业银行、国民银行、大东银行和东南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鉴于我国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设立政策性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专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性中小企业银行资金来源应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或者向金融机构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来获得资金。政策性中小企业银行将主要解决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和固定资产方面对中长期银行贷款的需求,对需要扶持的中小企业发放免息、贴息和低息贷款。
在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可以代行政策性中小企业银行的功能,并相应规定给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待条件成熟时,还可根据需要组建地方性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性银行,专门
23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落实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扶持。
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法律法规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制定了《小企业法》和《小企业投资法》,涉及金融方面的立法还有《小企业投资奖励法》、《小企业开发中心法》等。日本从50年代起就制定了《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中小企业信用保险法》、《中小企业现代化资金助成法》等。英、法、德等国也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立法,在金融信贷方面给中小企业以法律支持。
因此,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加快中小企业信贷制度的立法,尤其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中小金融机构法等法规体系,依法推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改善。
第三节 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形象建设
一、改善企业形象,树立良好信誉
中小企业融资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自身特有的缺陷。制度不规范,产权不明晰,资信度差,影响了银行提供信贷的积极性;规模小,盈利少,风险大,财务制度不健全,决定了资本市场融资的难度大。因此,在政府、银行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中小企业自身也可以从改善自身形象出发,树立信用观念,建立良好信誉,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信用能力。
首先,要健全财务制度,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和商业银行要求,建立全面、准确、真实的财务制度,定期向相关各方提供全面的会计信息,增加信息透明度,提高企业的“信用形象”。
其次,及时还本付息,树立良好信誉,树立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形象。
再次,加强资金管理,主要是合理利用,加快周转,保持合理的贷款水平,制定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加快资金回笼。
二、积极寻找新的融资渠道
首先,努力与大公司联合,成为其子公司,或成为其长期合作伙伴。与大公司联合,不仅可以获得大批的订单,获得大企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同时还可以利用为其加工、配套的机会减少对资金的需求,甚至可以直接获得大企业的资金支持。
其次,寻求租赁融资。租赁融资集信贷、融资、租赁于一身,兼有融资与融物的双重功能,在发达国家是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又一重要融资渠道。通过租赁融资,企业可以用较少的资金取得所需的先进技术设备以及原材料,降低企业负债率,使企业可以边生产
24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边还租金。
再次,积极寻找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投资人将风险资本投入企业,在承担风险的同时提供股权投资和增值服务,促进企业快速成长,然后通过上市、兼并、股权转让方式撤出资金并取得高额回报的投资方式。中小企业通过风险基金和民间资本融资,可以借助外部资金加快成长,并发展壮大。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有一批管理先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优秀企业,完全具有吸引风险投资的能力。
结论
在我国经济迅速高效的发展中,中小企业所作的贡献不容忽视,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就更应该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这一难题的根源来自中小企业自身、我国经济制度环境的缺陷以及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各个方面,需要多方共同合作,多管齐下,才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应从拓宽融资渠道入手,在金融系统特别是银行系统建立有效竞争机制。其次,加强政策扶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依法推动融资环境的改善。同时,中小企业也要加强自身的建设,积极寻找新的融资渠道。
25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附录1
主要英文参考文献
1. Is lack of funds the main obstacle to growth? EBRD's experience with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Francesca, Pissarid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9, (5):519-539 Summar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potentially constitute the most dynamic firms in an emerging economy. They are the ones most likely to move into area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high value added, though they often face economic, institutional, and legal obstacles. Obstacles include limited access to working capital and long-term credit, legal and regulatory restrictions, inadequate infrastructure, high transaction costs, and limited managerial and technical expertise. Despite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and often interrelated constraints, however, the widespread belief, on which policies to support SMEs are based, is that the lack of finance constitutes the main obstacle to the growth of SMEs.
Enterprise survey work is the tool generally used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constraints affecting SMEs formation and growth. The 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EBRD) is no exception in this respect: during its early years it drew substantially on a set of enterprise surveys conducted by the World Bank between 1991 and 1993 in Hungary, the Czech and Slovak Federal Republic (CSFR), Poland, and Russia investigating the obstacles faced by SMEs. As the volume and geographical spread of its operations increased, the EBRD felt the need to design and run its own surveys, effectively addressing specific issues encountered in the context of its increasing lending and investment activity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CEE). The findings of this analysis confirmed the belief that credit constraints constitute one of the main obstacles to growth of SMEs and encouraged the EBRD to tailor its financing instruments to the stage of transition of the country in question and the ability of the local financial system to assume key responsibil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the CEE countries. It outlines the EBRD policy to support SMEs and the various instruments employed so far and presents selected case studies to throw light on how good project design can help overcome difficult environments and lower the perception of risk connected to indigenous SMEs. A summary of the findings of the survey work conducted by the EBRD in the region is also presented.
26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Conclusion
A number of theories have been used to explain why small firms find it difficult to grow and survive: liquidity constraints, managerial constraints, and transaction costs. However, not much empirical work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test the evidence of these barriers to growth. What is clear is that in the case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the weight of the liquidity constraints is so great that even in the more advanced countries the financial system can be blamed for the disappointing growth of the SMEs sector. In this region, improvements in the banking systems brought about by rehabilitation or privatization have helpe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apitalization and lessen the imbalance between liabilities and assets. However, the newly restructured banks remain cautious towards taking on new small clients. This is true even for the more advanced post-socialist countries (for example, Hungary or Poland) where the revampe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e rarely and reluctantly taking on the risk of new clients, and where new foreign-owned banks still seem rather indifferent to indigenous SMEs.
The EBRD is striving to correct this market failure by strengthening the local financial sector and providing the badly need equity finance. Data on EBRD financing shows a very encouraging picture: a 250% increase in the cumulative volume of operations directed to SMEs between 1994 and the end of 1997, a nine-fol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ub-projects between the end of 1995 and mid-1997, an ever-wide geographical spread of activities and a decreasing size of subprojects, all indicate that the experience of the EBRD in the region is, on the whole, positive. It is, however, too early to draw quantitative conclusions regarding the aggregate performance of these activities based on different type of indicators, since a large part of the loans is still in the grace period, investments are in an early phase and oper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ports on this type of operations are still too few.
27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 The financing preferences and capital structure of micro, small and medium sized firm owners in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in Turkey
Kadri Cemil Akyuz, Ilker Akyuz, Hasan Serin, Hicabi Cindik.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006, (3):301-311 Abstract
Mos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 of capital structure focus on large corporations.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studies on capital structure have been conducted on micro, small and medium size enterprises (MSMS), and this deficiency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investigations into factors that influence funding decisions of family business owners.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apital structure and financing preferences of MSMS firms owners and focuses more narrowly on the debt vs. equity preferences revealed in the initial and ongoing financing of MSMS firms in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In this study, financial preferences of MSMS firm owners in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were investigated in 18 cities across the Black Sea Region in Turkey. Some of the finan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capital structure of these sectors were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 a sample survey of 851 firms.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that emerged from the study illustrate that owners of MSMS firms preferred internal financial sources against too high cost capital from external market in initial and ongoing facilities of firms.
Small firms and finance
A lack of capital is frequently the main deterrent to the prospective entrepreneur (Karger, 1981) with undercapitalization recognized as a major weakness of many new and small firms (Barber and Manger, 1997) often leading to their demise (Job, 1983).
The determination of growth and profitability in large corporate firms is a well researched area (Eatwell, 1970; Sawyer, 1985). Mos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 of capital structure focus on large corporations. Similar studies of small independent firms which are owner-managed (Dobson and Gerrard, 1998; Reid, 1993) are much less common in the economics literature because firm owners have the majority of the firms assets in MSMS firms, control of capital and final decisions about activities of firms are made by firms owners.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studies on capital structure have been conducted on micro, MSMS, and this deficiency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investigations into factors that influence funding decisions of family business owners.
Financial opportunities and capital markets are developed for large corporations. Several studies have noted smaller firms’ lack of access to the capital markets (Gaskill et al., 1993). The difficulties associated with smaller firms’ acquisition of capital can result in illiquidity and cash
28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flow problems. The financial distress caused by the constraints and obstacles of capital acquisition results in many smaller firms being unable to respond to market demands, and ultimately, facing bankruptcy or discontinuance (Van Auken, 2001). Several authors have also linked financial distress to poor managerial skills (Hasweel and Holmes, 1989). The inaccessibility of the financial markets has resulted in some small firms carrying high levels of debt and stretching accounts payable (Carter and Van Auken, 199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SMS firm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ir ability to raise capital. Factors such as stage of product development, risk, availability of capital, firm typ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amounts of capital that are the most appropriate to pursue (Timmons, 1997). Barton and Mathews (1989) suggest that managerial preferences, risk tolerance, and firm characteristics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firm’s acquisition of capital. Petty and Bygrave (1993) believe that life style preferences may be as important as wealth maximization in the owner’s decisions to seek and acquire capital. Thorne (1989) believes that the entrepreneur’s ability to arise capital beyond the traditional sources of funds often identifies the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 of the new business owner. Van Auken and Neeley (1997) found that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ype of firm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use of bootstrap financing. Barbar and Manger suggest that the owner/ manager generally has total control of resources determining resources allocation, with “the managerial ego that of traditional accounting control”. In addition, the success of the operator’s search for capital will be jointly determined by the investment preferences of the capital providers (Van Auken, 2001). Theory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complex array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MSMS owner-managers financing decisions. Recent family business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these processes are influenced by firm owners’ attitudes toward the utility of debt as a form of funding as moderated by extern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e.g., financial and market considerations) (Romano et al., 2000).
Because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bt opportunitie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MSMS firms, there is some debate in the literature over the extent to which leverage levels vary with the size of firm.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ies by Remmers et al. (1974) and Peterson and Schulman (1987) reached different conclusions. The first of these studies found the debt/ total assets ratio to be independent of firm size. In contrast Peterson and Schulman reported debt/total assets ratio to first rise and then fall with size of firm. While much depends on the precise definition of what is to be treated as debt, it is accepted that small owner managed companies operate with higher levels of debt than do larger firms (Holmes and Kent, 1991) and have a particularly high reliance on short-term debt. One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is resort to debt is that it is externally imposed, reflecting a persistent gap in the capital market, which denies small firms access to more appropriate forms of finance (e.g. equity and long-term debt). Such a gap was first identified in
29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1931 (MacMillan Committee, 1931) and has been rediscovered in many subsequent inquiries (Stanworth and Gray, 1991; Hamilton and Fox, 1998).
Over 15 years ago, Myers (1984) stated that financial theories do not adequately explain financing behavior. Despite this acknowledgement, the key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s of MSMS do not appear much clearer today (Chaganti et al., 1995). Obviously, without a clear appreciation of the magnitude and direct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antecedent organization and owner-manager characteristics and capital structure, researchers are unable to explicate satisfactorily how family business owners choose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finance. For example, based on anecdotal evidence, Ward (1987) declared that family business owners typically reinvest most, if not all, of their funds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life cycle of their business. However, in later years, because of families’ growing financial demands, owners tend to use company profits rather than reinvesting capital for additional growth. The concept of life cycle financing captures the impor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rm’s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the most viable sources of capital. Start-up firm typically relies on personal equity, friends and relatives, and loans from financial institutions.
Defining the small firms
Definition of what actually qualifies a small firms as “small” is a fundamental problem that must be addressed (Stokes, 1995) if more is to be understood about small firms and the ways in they which operate. Defining the small firms is perceived as difficult (Stanword and Curran, 1981), with no consensus in the literature as to what constitutes a “small” firm (McCartan-Quinn and Carson, 2003). SIS (1992) grouping is as follows: Micro: 0–9 employees Small: 10–49 employees. Medium: 50–250 employees.
The criteria used to classify a firm as “small” include, in addition to size by number of employees, are sales volume, asset size, type of customer and capital requirements and sheer organizational size or industry market share.
For this paper we define the MSMS firms as: an independent owner/managed business organization of limited significance within the industry, employing less than 250 employees, where the owner/manager’s omnipresence creates a highly personalized management style.
Conclusions
Firms, both large and small, have a major impact on our lives and are the context for global interchange, culturally and economically. The impact on society that firms have is wider and
30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deeper than managers take account of in their pragmatic managerial processe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issues facing the launch, growth, and operations of a start-up company is the acquisition and management of capital. The acquisition and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capital are important for MSMS firms due to the limited level of financial sources and low information about capital markets. Van Auken (2001) stated that important aspect of effectively raising capital and successfully developing a capital structure that meets the firms requirements is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capital that may be accessed. An inappropriate capital structure, a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nancing instrument, or a lack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availability of specific sources of capital can result in suboptimal firm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distress. Gibson (1992) emphasized the financing gap as an important constraint affecting the ability of MSMS firms to successfully raise capital. The survey has shown that MSMS firms in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in Black Sea Region in Turkey are mostly family owned, operating mainly under sole proprietorship but with a significant minority of partnerships and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ies. They are largely self-financed from entrepreneur’s own capital and independent of outside control. The results provide some evidence of the existence of an information gap among owners of MSMS firms. This information gap appears to be greater for those sources of capital that used to finance growth and, especially, from private agencie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bank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engag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SMS firms in Turkey. A view has arisen that financial barriers and insufficiencies present the most severe obstacles to MSMS firms development in Turkey. This position has been stressed by the firm owners in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In these firms managerial beliefs and desires play an especially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capital structure. External funding sources are scarce especially for micro firms. The dependence on external financing for future of firms was not preferred in MSMS firms in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Internal funding sources commencing with the cash savings of the founders and then extending to retained earnings are the most preferred since these do least to inhibit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owners. In this study, the experience of problems with the high cost capital from external markets was one of the variables which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owner-financed of the firms especially for micro firms. Other related financial issues, including high collateral requirements and high bank charges were considered to be important obstacles by the firms in survey. For that reason many of the firms tended to reinvest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their profits in their business. The MSMS firms in forest product industry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improve its financial positions. In the absence of a large inflow of external capital, innovative local financial techniques need to be developed.
31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3.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financing choice of firms: 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Sumit Agarwal, Hamid Mohtadi. Global Finance Journal, 2004, (1):57-70 Abstract
We study the role of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in the financing choice of fir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using a dynamic panel approach with aggregate firm-level data.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equity market development favors firms’ equity financing over debt financing, while banking sector development favors debt financing over equity financing, as one would expect. However, surprisingly, equity markets exhibit somewhat stronger influence in the short run than they do over the long run. Results from the dynamic panel model show that if both elements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 simultaneously, the long-run debt–equity ratio, while rising, will converge to a stable value.
Introduction
How do fir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hoose between debt and equity? What role do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 play in this choice? Is this choice influenced by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the stock market in a country? These question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given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stock market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over the past 20 years and especially in the 1990s. Although this growth has somewhat slowed in recent years, developing countries’ stock markets now command a much more central role than they did a decade ago, thanks to trade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these countries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question of the financing choice of firms is critical in this regard because the cost of capital and hence, the value of a firm, depends upon its debt–equity mix (cf. Boyd & Smith, 1998; Hovakimian, Opler, & Titman, 2001; Pagano, 1993). However, important differences seem to exist between the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is regard. For example, Atkin and Glen (1992) find that for firms in the G7 countries, internally generated funds were dominant, while for fir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xternally generated funds, i.e., bank loans and equity, were more important. Despite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external fi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chieving the optimum capital structure for fir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resents additional complications because of market inefficiencies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For example, developing country banks cannot adequately provide the resources to firms in these countries, especially where government credit demand crowds out the private sector, or where the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is too risky for long-term loans. Whil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has broadened the range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available to developing country firms, taking advantage of this wider range imposes new and difficult challenges (cf. Domowitz, Glen, &
32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Madhavan, 2000).
Surprisingly, few systematic empirical studies exist on the impact of stock markets and banks, on the financing choice of firm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is is a gap to which this paper is addressed. Using data for 21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a period of 18 years, we adopt a panel framework to study this question. Our approach further contribut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issue by using panel data and especially by adopting a dynamic panel data methodology over existing cross-sectional approaches. Finally, some data quality and heterogeneity questions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are addressed as well.
Summary and conclusion
This paper has empirically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on the financing choice of firms. We have used aggregate firm-level data for a sample of 21 emerging markets from 1980 to 1997.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as measured by market capitalization is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firms’ debt levels relative to their equity position, while banking sector variables (especially bank deposits) are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debt–equity ratio. Although these results hold for both the short run and the long run, we find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shortrun versus long-run effects of the banking and stock market variables. Thes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hort-run and the long-run nature of the stock market’s role in the financing choice of firms, compared to the banking sector, echo an interesting parallel finding on the role of these same intermediaries in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ime series data of five developed countries (Arestis, Demetriades, & Luintel, 2001). Similar short-run versus long-run differences seem to underlie the role of FDIs, which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equity financing (over leverage) in the short run, but not the long run. Surprisingly, domestic investments show the opposite pattern: they are not important to equity financing in the short run but important in the long run. Finally, it is found that over the long run, the debt–equity ratio converges to a stable ratio,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findings.
33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附录2
主要英文参考文献翻译
1. 资金缺乏是公司发展的主要障碍吗?
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与中、东欧中小企业的实证经验 概述:
在一个成长的经济中,中小企业是大多数富有活力的公司的潜在组成元素。它们是最有可能进入具比较优势和高产值领域的,但是它们经常面临着经济、制度和法律障碍。这些障碍包括筹得营运资本和长期信贷的限制、法律法规的约束、不足的基础设施、高交易成本、以及有限的管理方法和专门技术。虽然存在着许多并且是互相关联的障碍,但是资金缺乏被普遍认为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这也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基础。
企业调查工作是一种通常使用的工具,用来帮助我们深化理解影响中小企业形成与发展的限制。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在这方面也不例外。早年,它在世界银行的主导下采用了一系列的企业调查法,于1991到1993年在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俄罗斯调查了中小企业面临的障碍。随着调查量的增多和地理范围的变广,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认为有必要设计运行其自己的调查,有效地查明在中、东欧日益增长的借贷和投资活动的背景下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这次分析的结果证实了信贷限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并鼓励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促使产生此问题国家的金融工具能够与国家发展转型水平相适应,同时敦促当地的金融系统尽到其重要的职责。
此论文探讨了中、东欧国家金融系统的缺陷,概述了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对支持中小企业采取的政策,目前为止所采用的各种金融工具,进行了典型案例分析,由此揭示了设计良好的方案如何帮助当地中小企业克服不利环境,降低风险。
结论:
很多理论都能用来说明小企业发展、存活困难的原因,如流动性约束、管理约束和交易成本。但是,并没有实证工作可以用来检测这些障碍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我们清楚看到,在这个中、东欧的案例中,流动性约束十分明显,以致在较为发达的国家中,金融系统都成为了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原因。在此地区,经济的恢复和私有化带来的银行系统的提升对于提高资本化水平,降低债务与资产的不平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经过新重组的银行还是对接受新的中小企业客户保持着警惕性。这一点也存在于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如匈牙利和波兰),在这些国家修复后的金融机构罕有地被迫承受新的中小企业客户的风险,而新的外资银行似乎仍然对当地的中小企业漠不关心。
34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正努力通过巩固当地金融部门,提供最急需的股权融资来纠正这一市场缺陷。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融资数据显示了十分可喜的结果:1994年至1997年底,以中小企业为对象的累积业务量上升了250%,1995年底至1997年中期,信贷潜在计划数上升了九倍,业务的地域范围更为广阔,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这些都说明了在此地区,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的这些举措总的来说都是有积极成效的。但是,目前对这些举措的总成效作基于不同指标的定量结论还为时尚早,因为很大部分贷款还处在宽限期,投资还在初始阶段,这一类型的运行绩效评估报告还仍然太少。
35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 土耳其木材业中小企业业主的融资偏好和企业资本结构 摘要:
大多数理论性和实证性的资本结构研究都集中与大企业上,只有数量有限的资本结构研究是针对中小企业的,在对影响家庭式企业业主融资决策的因素研究中,这个缺陷尤为明显。此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和企业业主的融资偏好,特别聚焦于木材业中小企业在初始融资和后续融资中的债务和股权融资偏好。在此研究中,对木材业中小企业业主融资偏好的调查将在跨越土耳其黑海区域的18个城市中进行。这些地区的公司的一些财务特点和资本结构通过对851家样本公司的调查而确定。研究得出的初步结果说明中小企业业主在初始融资和后续设备融资中,相对于从外部市场上获得过高成本的资本,更偏好内源融资。
小公司与融资:
缺乏资本金常常是未来企业的主要威胁,资本金不足被认为是许多新的小企业的主要弱点,经常导致它们的破产。
大公司的增长与收益率的决定因素已被深入调查,许多理论性和实证性的针对资本结构的研究都集中于研究大公司。而针对业主自己经营的小型独立公司的类似研究在经济学文献中则少见得多,因为公司所有者掌握着中小企业绝大多数的资产和资本控制权,并且公司行为的最终决策者是公司业主。仅有有限数量的资本结构研究是针对中小企业的,这一缺陷在影响家庭式企业业主融资决策因素这一研究中特别明显。
融资机会和资本市场是为大型企业而发展起来的,一些研究注意到了小型企业没有资本市场的准入许可。小型企业难以获得资本会导致它的非流动性问题和现金流问题,在融资问题上的限制和障碍而引发的财务危机会导致许多小企业无法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最终面临破产和倒闭。一些研究者也曾把财务危机归咎于经营管理不善。而难以进入融资市场导致了一些小企业债务水平过高,增加了应付账款。
中小企业的特点对于它们的融资能力有着很大影响,诸如产品生产水平、风险、可用资本、公司类型、所有权结构以及最适宜的资本量。Barton和Mathews提出管理经营偏好、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公司的特性是公司融资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Petty和Bygrave相信对于生活方式的偏好可能跟业主寻求资本决策时的财富最大化同样重要。Thorne相信企业家除去传统的资金来源而获得资本的能力常常反应出新业主的经营风格。Van Auken和Neeley发现所有权结构和公司类型对于是否采取内部融资有着重大的影响。Barbar和Manger提出所有者/经营者利用传统的财务控制逐渐控制了资源配置。另外,经营者能否成功筹到资本总的取决于资金投资者的投资偏好。该理论指出,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在影响着中小企业企业的融资决策。近期家庭式企业文献提出,这些因素受到公司业主对债务融资利用的态度的影响,而债务融资作为一种融资方式,其作用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缓冲。
36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由于财务结构和借债机会对中小企业至关重要,就杠杆水平随公司规模不同而区别的程度问题,学术界展开了一些争论。Remmers et al. (1974)、Peterson和Schulman (1987)在国际比较研究上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类研究最早提出债务/总资产之比应独立于公司规模。相反,Peterson和Schulman提出债务/总资产之比将先上升,然后随公司规模而下降。虽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债务的精确定义,但普遍认为小公司比大公司债务水平高,并且特别依赖于短期债务。一个可能的关于小公司使用债务手段的解释是它们为被外部环境所迫,反映出资本市场的一个长期的缺口,即拒绝小企业以更适宜的方式融资。这个缺口最早是在1931年被发现,并在很多后续调查中被重新证实。
大约15年以前,Myers提出,金融理论还不足以解释融资行为。虽然已承认了这点,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的关键决定因素现在来说还似乎不是很明朗。显然,如果缺乏对组织前身和业主的特点、企业资本结构之间关系在量上和方向上的清晰评价,研究者们就无法令人满意地说明家庭式企业业主是如何在不同融资方式中选择的。例如,由传闻所得,Ward宣称家庭式企业业主通常会把他们资金中的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在他们企业的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进行再投资。但是,在之后的时间里,由于家庭不断增长的融资需要,业主们会趋向于运用企业的盈利而不是再投资的用于额外增长的资本。这种生命周期融资概念揭示了公司发展阶段和最有利于发展的资本来源的重要关系。
小企业的定义:
如果想更多的了解小企业和它们运作的方式,对小企业的“小”的定义是一个基本问题。定义小企业被认为是十分困难的,在文献中也没有关于一个“小”公司标准的一致意见。SIS标准如下:
微型企业:0-9名雇员 小型企业:10-49名雇员 中型企业:50-250名雇员
用以把一个企业归类为“小”企业的标准包括,除去以雇员人数决定的企业规模,还有销售量,资产规模,客户类型,资本需求和行业规模总量或者市场占有情况。
在此论文中,我们把中小企业定义为:一个业主独立经营的公司组织,对市场所起作用有限,雇员少于250名,业主的全权负责使公司形成了很有个人色彩的管理模式。 结论:
大企业和小企业都对我们的生活起着很重要的影响,这是经济文化交流的背景。在这些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中,企业对于社会的影响要比管理者们想象的还深远。
一个初建公司的起步、成长和运营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就是资本的筹集和运作。对中小企业而言,资本筹集和有效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们拥有的融资渠道有限,对资本市场又缺乏信息。Van Auken提出,明确有效筹集资本并成功建立资本结构的
37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重要性是对各种类型资本的很好理解。不适宜的资本结构、对融资工具特性的错误理解、或者对是否能获得某个资本来源缺少信息,都会导致公司发展达不到理想标准甚至是财务危机。Gibson 强调说,融资缺口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来说是个很大的限制。
调查显示,土耳其黑海地区的木材业的中小企业大多是家庭所有式,主要由单个所有者经营,有少数的合作伙伴以及有限数量的债务公司。它们大多从自有资本中自我融资,独立于外部控制。研究结果提供的一些证据显示,中小企业的所有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缺口。对于那些用于财务增长特别是从私人中介获得的资金来源,这种信息缺口就更大。
在土耳其,金融机构和银行越来越多得参与到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来。一种观点认为,融资障碍和不足对土耳其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最严重的阻碍。这种观点在木材业业主身上得到了强调。
在这些企业中,管理层的信念和要求对决定公司的资本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部融资渠道十分缺乏,特别是对于微型企业而言。对木材业的中小企业来说,公司未来依靠外部融资并非首选。由创建企业者积蓄资金,然后扩展到利用留存收益的内源融资才是首选融资方案,因为这样能最低限度地限制业主的独立经营权。此次研究得出,从外部市场融资的高成本问题是对小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产生正向影响的变量之一。其他相关融资问题,包括高间接资金需求和高银行费用,在调查中认为对公司也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正因为如此,许多公司趋向于利用他们利润中的很大一部分来向企业作再投资。 我们应该鼓励提高木材业中小企业的金融地位,如果缺乏外部资本的大量流入,那么创造性的本地融资方式就应该发展起来。
38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3. 金融市场和公司融资选择:发展中国家实证 摘要:
通过利用综合公司数据进行的动态调查方法,我们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公司融资选择问题上,金融市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正如预料,结果显示,产权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债务融资更能促进公司股权融资,而银行部门的发展对于股权融资更能促进公司的债务融资。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股票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显示,相较长期而言,它在短期的影响更大。动态典型调查模型显示,如果产权资本市场与银行部门同时发展,那么长期债务与股权之比在上升时就会定在一个稳定值上。 介绍:
发展中国家的公司是怎么在债务和股权之间选择的呢?国内外的资本市场在这种选择中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一个国家股票市场的发展水平会影响这种选择吗?在过去20年间,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发展十分迅速,因此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近年来发展渐缓,但由于在过去几十年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现今股票市场比十年前发挥着重要得多的中心作用。
公司融资选择问题十分重要,因为资本成本、公司价值是决定于公司的债务和股权的混合比的(cf. Boyd & Smith, 1998; Hovakimian, Opler, & Titman, 2001; Pagano, 1993)。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似乎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例如,Atkin和Glen(1992)发现,七国集团国家的公司内源融资资金占主导地位,而发达国家的公司像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等外部融资资金更为重要。虽然在发展中国家外部融资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市场的无效率和制度的约束,发展中国家的公司要实现资本结构最优化还是比较困难。举例来说,发展中国家的银行无法对其公司提供足够的金融资源,特别是对某些领域的公司来说,政府的信贷需求将私人部门挤出,或者在这些领域中,宏观经济环境对于长期贷款风险太大。虽然金融自由化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公司的可用融资工具的范围变广,但是对更多的融资工具的利用也带爱了新的、更艰难的挑战。
令人惊讶的是,对于股票市场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公司融资选择的影响,还很少有系统的实证研究。本论文正是就此空白进行研究。我们利用21个发展中国家18间的数据,采用了一种典型调查框架来研究这个问题。比起现有的交叉组合法,我们利用典型调查数据特别采用了动态典型调查数据法更有助于对此问题的理解。最后,以前研究中的数据质量和异质问题我们也进行了研究。
概述与结论:
本论文实证研究了金融市场发展对公司融资选择的影响。我们利用了1980年到1997的21个形成中的市场作为样本而采集的总的公司数据。结果显示,以市场资本化衡量的
39
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股票市场的发展程度对公司的债务水平与股权比有着重大的反向的影响,而银行部门的变量(特别是银行存款)对公司的债务-股权比起着重大的正向的影响。虽然结果对短期和长期都成立,但我们发现银行业和股票市场的变量在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中存在一些不同。基于对五个发达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Arestis, Demetriades, & Luintel, 2001),在短期和长期内股票市场相对于银行部门对公司融资选择作用的不同,与对相同的中间变量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的研究结果有着有趣的相似。相似的短期与长期作用的不同似乎是国外直接投资作用的基础,它在短期内与股权融资正相关,但在长期内不是。令人惊讶的是,国内投资研究结果恰恰相反:它们在短期内对股权融资不是很重要,但在长期则十分重要。最后,我们发现在长期,债务与股权之比会定在一个固定比例,这一点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40
正在阅读:
本科毕业论文样本 经管类适用05-26
《企业财务会计》试题06-15
校园广播系统10-12
暨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经费报销参考指南 - 图文01-04
客观题第二套题03-30
《沉默的品质(节选)》阅读答案12-25
2012高考试题分类汇编4:三角函数09-24
好大一场雨作文500字06-24
打印机的类型有哪些?02-09
解决制约班组长发挥的问题01-2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经管
- 样本
- 毕业论文
- 本科
- 适用
- 二建继续教育 项目生产力理论创新与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
- 临沂市课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 玻璃纤维过滤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图文
- 广西灵山县太平镇谭有村正业堂钟氏溯源 世系概述
- 施一公教授清华大学演讲
- 幼儿园小班运动会方案
- 2019年全市党纪法规知识考试题库105题(案例题)
- 2010届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和重大改革
- 帅虎手机网 手机维修基础知识- Powered by PHPWind
- 广联达清单计价招投标文件编制要点
- 福师《环境法学》在线作业二15春100分答案
- 党试试题12
- 社区护理试题
- 车间党总支书记党建工作总结
- 基于FPGA的学校打铃器毕业设计论文
- 丙烯腈工艺车间设计(课程设计)
- 西安自考采购与供应管理
- 垃圾焚烧炉低温防腐 - 图文
- 河北省邢台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理)试题
- 27寓言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