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工作材料汇编

更新时间:2024-02-02 10: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典型材料汇编

振兴工业重镇 促进跨越发展 中共大堰垱镇党委 大堰垱镇人民政府

近年来,大堰垱镇党委、政府坚持“工业强镇、民营富民”战略,创造条件引项目,优化服务抓发展,工业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升。2008年,共引资、筹资5000多万元,新上项目3个,实施改扩建项目3个,全镇工业企业总数达到42家,创产值4.4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就业4500多人,实现了工业发展的新跨越。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理清思路谋发展

近年来,大堰垱镇党委、政府始终以工业发展总揽全局,坚持立足镇情,精心谋篇布局。一是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大堰垱镇属于老工业集镇,过去企业发展创造过辉煌,经历乡镇企业破产改制阵痛后,留下了一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经管管理人才,同时,还遗留下来大量可供利用的土地、厂房等闲置资产资源。我们要想加快工业发展,就要盘活资产资源,用活经营管理人才。二是立足长远,科学发展。当前,国家环保、节能等方面的政策要求越来越严格,群众要求过上高品质生活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我们要立足长远,科学发展,既要看重经济效益,更要看重社会效益,不搞短期行为,不上垃圾项目。三是统筹协调,和谐发展。工业发展涉及征地拆迁等诸多因素,我们在推进发展的进程中,既要尽量规避可能引发的新矛盾,妥善解决好破产改制企业的老问题,又要通过工业发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促进和谐发展。

二、诚勤结合引项目

为促进工业发展,我们扭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从诚、勤两个方面下力:一方面,着眼于诚,创造条件引项目。2008年初,我们得知投资人赵总看中原大堰垱粮管站的闲置场房,有意投资上千万元兴建一个大型棉花加工企业,我们立

即主动上门接洽,诚恳邀请老板实地考察。但赵总在深入了解后发现,粮管站改制遗留问题较多,解决的难度大,一度想异地投资发展。在这紧要关头,我们多次与赵总坦诚沟通,诚恳地表明党委政府抓工业的决心,承诺一定解决好问题,解除投资方的一切后顾之忧。最终,赵总被我们的诚心打动,毅然决定将项目落户我镇。另一方面,立足于勤,全程跟踪建项目。项目落实后,我们安排专人跟踪,协助投资方办理证照,处理拆迁、补偿等问题,并积极服务协调,新扩面积5.6亩,使厂房面积达到了42.3亩。同时,还派人分班值守,帮助维护建设工地秩序,帮助协调供水、供电等问题。通过双方共同努力,仅用6个月时间,投资2500多万元的项目即顺利竣工。投产2个月来,完成产值6000万元,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150人,实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去年,我们还先后引进了永恒铜业和兴隆石膏粉厂,均在年内顺利建成投产,圆满完成了“年内新上1个千万元以上项目、1个300万元以上项目,1个100万元以上项目”“三个一”的

工作目标。

三、优化服务创环境

我们坚持创好环境促发展:一是完善设施建平台。近年来,先后硬化曾大公路等镇内主干公路60公里,完成集镇电网改造、大小桥梁维修工程,为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协调矛盾促稳定。全年为企业协调服务50多次,解决企业改制带来的涉稳矛盾20余起,为原乡镇企业下岗职工发放生活补助10多万元,妥善化解了工业发展及原破产改制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三是定向跟踪破难题。成立专门的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实行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定向跟踪服务制度。兴隆石膏粉厂筹建期间,党委政府安排一名班子成员专职负责,帮助协调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为项目落户、建设、投产提供一条龙服务,使项目在最短时间内得以竣工投产。

四、科学发展促提升

党委政府全力做好“资源整合、技术改造、环境友好”的文章,促进现有企业扩规提质。一是整合资源壮产业。积极协调,支持20多家膨润土加工企业组建行业协会,促成裕龙公司、鸿福矿业、天锐化工等多家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强强联合,通过集中开采、统一供料,节约了土地资源,稳定了价格,进一步打开了市场,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二是加强技改促发展。积极引导氧化锌加工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达到了节能增效的良好效果;星星社会福利厂通过技术改造,新增一条投资200万元的选矿生产线,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三是注重环保兴企业。澧县新恒昌水泥公司以前位于集镇中心,群众意见很大,2002年,党委政府通过多方努力,将该厂搬迁到原县水泥厂旧址,一举解决了困绕我镇多年的老大难问题。2008年,我们又支持新恒昌公司改造、扩建立窑生产线,安装除尘设施,促其节能减排,进一步提升了科学发展水平。

各位领导、同志们,新的一年,我们将乘这次大会的东风,鼓加快发展的实劲,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执笔人:余清海 张祥力)

攻坚克难谋发展 矢志旧貌换新颜 中共小渡口镇党委 小渡口镇人民政府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小渡口镇党委政府正视差距,自加压力,跨越发展。四年来,全镇面貌一年一个样,工农业总产值从5.16亿元增加到8.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538元增加到4426元,新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近8000万元,化解镇级债务500多万元,乡镇目标管理考核一年一个新台阶,2008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目标管理红旗单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狠抓工业促发展

工业历来是湖区乡镇的短腿,2004年,小渡口镇工业总产值仅有1.35亿元,全镇没有一家规模工业企业。近年来,为突破湖区瓶颈,打好工业发展翻身仗,我们坚持立足镇情,规避劣势找优势,挖掘资源抓发展。一是合理定位抓发展。小渡口虽然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作为湖区农业大镇,紧临津市郊区,省道302横贯全境,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农副产品丰富,合乡后闲置了一批厂房和土地,具有发展农业加工企业的良好条件。我们把目标锁定在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大力引进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上,实践证明,这是一项正确的选择。二是打造平台抓引进。毛家岔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老集镇,我们整合闲置土地和房产资源,争取各方支持,对电网全面升级改造,利用通村公路政策,加宽加厚硬化道路3.5公里,配套建设下水道5000多米,2006年挂牌成立毛家岔工业小区,先后吸引益林棉业、新鑫棉业、弘福油脂、鑫源饲料等大小企业20多家,固定资产投资达6000多万元。2008年再次引资1350万元,新上项目3个。三是真心诚意抓服务。我镇原有3家饲料厂,企业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去年,党委政府看好朝阳饲料厂,鼓励企业扩规提质,并帮助寻找合作伙伴,成功引进资金600万元,促成该厂投资1142万元迁址新建,建成年产12万吨饲料厂,年可创产值3亿元,规模效益达到了原企业的10倍。近四年来,全镇每年工业招商引资规模都在千万元以上,目前规模工业企业已达到5家。2008年,全镇工业总

产值达到3.5亿元,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分别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红旗单位和先进单位,扎扎实实打了一场翻身仗。

二、狠抓项目促发展

小渡口经济基础薄弱,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差。近几年,我们瞄准政策跑项目,抓住机遇争资金,争取国家投入项目30多个,对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改变全镇面貌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超前储备。按照项目申报程序要求,组织力量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等40多个建设项目进行收集、整理、测算、汇编,做好项目申报的前期准备,争取少走弯路。二是抢抓信息。我们把国家的产业政策、上级的投资口子和计划安排的盘子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经常与上级主管部门加强联系,捕捉政策信息,把握投资方向,找准对口单位,抢抓每一个项目申报机会。三是全力争取。我们不惜丢面子,碰鼻子,一切只为争项目争资金。每年跑常德、长沙不下二十次,有时一个星期就要往返两次,由于我们的大力争取,全镇机埠维修改造、压浸工程、沟渠清淤、镇政府机关改造等一批项目成功挤进了国家投资笼子。

三、狠抓稳定促发展

小渡口镇移民多,维稳任务繁重,特别是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镇党委政府创新机制,加强调度,全力创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一是统筹协调抓稳定。成立集稳定办、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派出所等8个职能部门于一体的维稳工作中心,健全以党政领导牵头,站办所村联动、多方参与的矛盾纠纷调处网络,形成了抓稳定工作的合力。二是超前疏导保稳定。建立矛盾维稳工作例会制度,坚持每月组织一次村治调主任汇报会,搜集上月纠纷调处、治安状况等情况,排查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研究重大疑难或跨村纠纷案件的调处方案,超前防患,确保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三是排忧解难促稳定。根据平时摸排的情况,安排专人上门与特困群众交心谈心,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2008年共发放慰问金、解困金25万多元,为200多名生活困难的群众解决了农村低保,成功化解3起重大群体性事件,妥善解决各类矛盾纠纷46起,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确保了全镇平安、和谐。

四、狠抓民生促发展

前些年,镇级财政十分困难,投资为民办实事心有余而力不足。近四年来,我们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和上级支持资金2300多万元,化解债务500多万元,其中现金还债350多万元,以物抵债200多万元,不仅有效缓解了镇级财政压力,而且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有效改善了民生,提升了公共服务能力。一是投资1200多万元,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及时维护大堤,维修机埠、涵闸涵管,添储防汛器材,清理沟渠,硬化通村公路,实施改水改厕和沼气建设工程,全面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投入400万元,兴办公益事业。新建、维修、改造了镇政府机关办公楼、敬老院、计生服务所、司法所、动防站、村级活动场所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三是投入200多万元,改变集镇面貌。新建大型农村超市1个,拆除违章建筑500多处,硬化集镇道路,绿化街道,疏通下水道,使集镇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009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既定的工作目标,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努力争取项目投入,致力改善民生,改变集镇面貌,力争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执笔人:余清海 毕冬梅)

坚持镇村同治 建好山区重镇 中共甘溪滩镇党委 甘溪滩镇人民政府

2008年,甘溪滩镇党委政府以镇村同治为契机,启动永乐新区和庙湾新区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100多万元,形成了“三纵三横”集镇新格局,城镇发展骨架得以拉开,集镇容量扩大1.5倍,成为全县镇村同治示范点,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用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发展

甘溪滩镇老街道狭窄拥挤,时常出现人、车堵塞问题。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镇党委政府按照“小城镇也要大规划、精规划、细规划”的思路,对集镇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一方面坚持高起点规划。2007年初,我们根据交通、区位、资源优势,提出了建设澧县西北“交通要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物流大镇”的发展构想。经多方征集意见,聘请县规划局、县建筑设计院等单位技术人员多次全方位踏勘,历时半年完成了《澧县甘溪滩镇集镇建设总体规划》。《规划》提交镇人代会审议修改后,又提请县第15届人大常委会第2次会议讨论,进一步完善了规划内容,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构画出了一幅集镇发展的美好蓝图。另一方面坚持全方位规划。我们以集镇为圆心,以30公里为半径来定调布局,既突出镇村同治,城乡协调,又注重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一体化有机融合,实现了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的有机对接。在打造交通要镇的规划上突出交通枢纽地位,5条连通两省三县的53公里公路网络全部高标准铺设完工,占地13亩的常德欣运集团二级客运站正在建设。

二、用市场理念破解发展难题

大发展需要大投入。我们用活“公平竞争”和“互利共赢”这两柄市场利器,坚持向市场要钱,向土地要钱,较好地解决了建设资金这个发展瓶颈问题。

1、顺应民意定项目。针对我镇集镇现状,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向甘溪籍知名人士、企业老板、部分群众代表征求意见,先后收集希望进一步拓展集镇发展

空间的建议68条。通过全面调查了解,我们认为,只有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全新设计,才能满足集镇发展新需要,增添发展新商机。为此,我们选准永乐新区和庙湾新区工程建设项目,并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予以安排部署。

2、公平竞争选老板。2008年初,镇党委政府将当年实施的集镇扩容提质规划项目及效果图向社会公布,业主十分看好项目发展商机,纷纷报名参与竞争,甘溪水泥公司和澧县甘溪洈水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脱颖而出,成为了项目建设单位,一举解决了建设资金投入难题。

3、互利共赢促发展。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永乐新区,建设面积达80亩,除基础设施等公共用地外,有25亩的商业用地,可新增商铺门面330户,开发商除公共投入外,经济效益也较为可观。群众看到了项目的商业利润和就业机会,在征用地过程中都主动配合,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以镇村同治为示范的庙湾新区,优化了甘溪水泥公司综合办公环境,提升了集镇街道死角的升值空间。两处新区建成后,休闲广场和涔河沿线风光带所营造出的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的和谐人文环境,将极大地提升群众生活品位。正因为这样,过去发展想干无钱干、群众阻碍办的现象彻底改观,出现了群众催着干、开发商争着干的可喜局面。

三、用产业支撑激活城镇潜能

建设具有生机活力的集镇,必须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党委政府一是以水泥产业为主大力发展工业。目前,我镇已有甘溪水泥和永大水泥两大水泥公司,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37万吨,为促使甘溪水泥公司日产熟料50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早日开工投产,去年我们将该公司的发展前景、立项批文、土地储备、环评安评等前期准备工作情况制成碟片寻找投资商,通过十多次上门工作,目前,南方水泥公司已意向投资。二是以农民所需商品为主大力发展商贸业。去年集镇新增服装、家电、百货、农机、农资等各类惠民超市8家、其它各类商业门面78家、专业批发仓库3个,解决就业180人,商品零售额增长达9000万元。三是以瘦

肉型生猪养殖为主大力发展农业。2008年,在巩固原有生猪养殖大户的基础上,新发展年出栏上千头生猪养殖大户5户,新建全县唯一的垃圾“零排放”生猪养殖小区1个,全镇年出栏生猪能力达到4万头。四是大力发展运输服务业。目前,我镇有各类运输车辆200多辆。工、农、商多元产业的强力支撑,为我镇繁荣注入了强劲活力。

四、用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在抓集镇扩容提质的同时,注重了城乡统筹发展。一方面以公路建设为切入点,硬化了15.9公里贯通全镇连接湘鄂两省的胡中公路,硬化了东到火连坡、南到洞市、西至太青的通乡公路21公里,硬化了通村公路42.8公里,目前,以集镇为中心,形成了连接两省三县的公路网络。另一方面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去年我们架设供水主管9800米,解决了集镇居民和甘溪村8000人,以及马溪至河口沿线近50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建一处25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对涔河沿线1500米进行了高标准护砌,解决了集镇周边生猪养殖污染和涔河周围垃圾污染等问题;架设涔水河交通桥4座,并投资530万元,建成中村洈水友谊大桥,方便了集镇居民及来往客商的通行。通过城乡统筹发展,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执笔人:王 平 张孝玖 蔡 继)

致力服务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澧县民政局

近年来,民政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从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出发,从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认真履行职责,致力服务民生,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连续三年在岗位目标考核中名列全市第一,多项工作受到国家民政部、省民政厅的推介。我们的做法是: 一、保障民生,倾情助贫帮困

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仍有少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为了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我们在掌握情况、摸清底子的基础上,多次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反映情况,跑市局,上省厅,到部里,全力争取国拨资金。为了在第一时间向领导当面汇报,争取领导重视与支持,我们常常不顾舟车劳顿,有时甚至要在会场外等上三四个小时。付出终有回报, 2008年我们共争取各类资金达到5000多万元,对城乡低保对象、五保户、困难户、重点优抚对象实施了有效救助,全年共计救助5万多人,救助标准都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五保供养方面,我们创新思路,探索五保供养的新模式,实行全方位救助和人性化服务。争取上级投入800多万元,帮助全县各乡镇建起了敬老院,对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对象实行集中供养,确保他们老有所养;资助五保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医疗救助;建立丧葬互储会,从根本上解决了五保户的吃、住、医、葬问题,我县因此被评为“全省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县”。省民政厅厅长亲自批示,将我县五保供养的先进经验向全省予以推介。从2005年起,我们率先在全市启动爱心房工程建设,仅2008年就建了230多户。我们还通过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加强民政基础设施建设,近三年来民政自有固定资产净增1000多万元。

二、突出民利,及时有效救灾

2008年是自然灾害频发的一年,我县先后遭受了年初大范围的冰冻、“6·3”龙卷风和冰雹、8月份的秋汛等重大自然灾害。大灾当前,我们坚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认真勘灾核灾,走访慰问灾民,制定救灾方案,为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6·3”龙卷风和冰雹灾害发生后,我们晚上八点半得到信息,九点就赶到有关现场。查灾后,连夜向省市主管部门汇报灾情,并召开紧急会议,成立10个勘灾救灾组,第二天清早分赴受灾严重的10个乡镇查灾救灾,局主要领导上市局、省厅汇报。汇报组下午三点向厅长当面汇报,厅长当即表态下拨200万元特殊救灾款。2008年共争取900多万元救灾救济资金,及时解决了我县灾民的实际困难。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紧急行动,以县慈善总会的名义,迅速向全县人民发出了献爱心的募捐倡议,在街心花园、步行街等中心地段设立募捐点,在短时间内募集各类捐款612万元发往灾区,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和省市慈善总会的充分肯定。

三、维护民权,推进基层民主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是民政工作的又一重点,也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切实维护群众权利,我们坚持多想办法,多办实事,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2008年,我们大胆创新,指导有关乡镇开展了无候选人直接选举试点。由于我们宣传深入,方案周密,顺利完成全县第七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向前迈了一大步,澧县因此被评为“全省第七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先进县”。在落实群众选举权的同时,强化村务公开,重点落实群众知情权。我们指导建立了30个村务公开示范点,加快了全县村务公开工作的进程,村务公开成为化解基层矛盾、改善干群关系、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金钥匙。2008年,澧县被评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我们积极参与和指导城区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小街小巷命名、门牌编码等工作,协助开展了多项文体活动,

社区共驻共建机制逐步健全,同步进行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支持、社区主动、居民参与的良好氛围。民政部长在视察我县张公庙护国社区后,认为其机制好、投入少,是“全国最有推广价值的农村社区模式”。

四、竭诚服务,促进社会和谐

民政工作线长面广,有12大项107个小项,服务至上是我们的工作准则,我们把为困难群众和优抚对象服务作为生存之本、工作之源。针对来信来访的情况,掌握工作主动,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变他们上访要照顾、要政策为积极主动送温暖、送政策上门。注重抓好民间组织服务工作,我县民间组织的发展速度、管理水平、发挥的重要作用,都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婚姻登记工作中,由于我们严格执法、服务周到、群众满意,我县被评为“全国婚姻登记工作先进县”。服务县委政府工作中心、服从全县大局是我们一贯的作风,我们坚持招商引资促发展。新年伊始,就已和一港商开始洽谈引资1000万元项目的协议,2009年度的招商任务有望在今年一季度完成。

各位领导、同志们,民政工作使命光荣、任重道远。我们将努力立足全县大局,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继续当好“减压阀”、“稳定器”,为构建和谐社会,为推动澧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执笔人:龚德华 黄大玉 谭小红)

发挥金融支柱作用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澧县支行

县农发行是澧县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银行。2008年,我行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工作大局,发挥金融支柱作用,不断优化金融服务,大力投放信贷资金,截止去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6.53亿元,同比增加3.62亿元,占全县金融系统47%;累计投放贷款10.73亿元,同比增加5.56亿元,占全县金融系统40%。在支持企业的同时,农发行自身也得到发展,去年账面盈余比上年增长164%,并先后荣获国家级、总行级荣誉7项,省分行级荣誉50多项,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

一、全力履行基本职能,担当支农坚强后盾

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支持粮棉油收购,解决农民“卖难”问题作为履行基本职责的重中之重。去年支持企业收储、收购粮食数量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28%,棉花占36%,油菜籽占71%以上,解决了全县75万农业人口粮、棉、油“卖难”问题,确保了国家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一是扩大储备真心惠农。去年发放储备粮贷款8309万元、储备油贷款2640万元,共计比年初增长381%。二是扩大收购诚心支农。去年暴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农民惜售、企业慎收,为防止出现“卖难”问题,我行坚持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全力支持企业收购,先后发放粮棉油收购贷款6.13亿元,同比增长176%。

二、倾力扶持骨干企业,解除发展后顾之忧

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我们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全年帮助企业创利6000万元,增加税收1200多万元,创造就业岗位3000多个。

1、做强重点项目。我们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业立县”战略,加大对县“十大重点项目”支持力度,主动为重点项目申报省分行、总行黄金客户,扩大授信额度。特别是针对重啤国人公司搬迁扩建急需资金问题,我们向省分行行长专题汇报,请市分行行长现场办公,经调查立项,为其发放5000万元中长期项目贷

款,同时发放短期贷款5000万元配套流动资金,进一步壮大企业资金实力,为其做大做强创造了有利条件。

2、抢抓政策机遇。一是抓住国家扩大油脂储备政策机遇,帮助企业渡过难关。2008年油脂市场大起大落,到下半年油价下跌达50%,国内油脂收购加工企业遭受重创,承贷企业湖南盈成油脂有限公司面临巨额潜亏。我们积极助其渡过难关,通过多次向省市分行汇报,得到了省分行的重视,省分行行长亲自组织永州市、常德市农发行及长沙、常德几家国储企业召开协调会,为其争取、调剂1.6万吨油脂储备收购计划,加速了资金周转,缓解了企业经营困难局面。二是抓住农发行呆账核销的政策机遇,帮助企业卸掉包袱。去年为华湘棉麻有限公司核销呆账贷款1.3亿元,利息4000万元,帮助企业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当年还向其发放信贷资金3500万元,使一个负债经营多年的棉花收购企业喜获新生。

3、拓宽支持范围。我行突破传统粮棉油收购加工“小农业”范围,向农、林、牧、渔、农村路网、水网、电网等“大农业”范围拓展,发展了诺雅蚕丝、加州水产、金源化工、太青茶厂等一批非粮棉油收购企业。全年发放产业化龙头企业短期贷款2.37亿元、产业化龙头企业中长期贷款5000万元,澧县省级龙头企业已基本纳入我行支持范围。同时,还启动了理昂生物质发电、S302省道改造、集水水务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程序。

三、大力优化金融服务,促进银企和谐共赢

我们把客户作为一种行业资源,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一是优化信贷服务。为更好地支持企业、支持三农,我行客户经理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深入田间地头,走千家串百户,调查了解企业生产加工情况、农作物种植生产情况,测算收购资金需求,保证资金供应不断档。同时突出廉洁办行,建行来累计投放贷款70亿元,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纪案件,保证了所有业务项目既是优质工程,又是廉政工程。二是搭建购销对接平台。 去年来,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国内棉花纺织

企业持续低迷,棉花交易价格一路走低,对棉花经营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我们充分发挥农发行系统掌握的棉花价格信息和企业间供求信息优势,帮助他们实施生产与收购衔接,购销与储备、加工衔接。全年发放1.8亿元棉花贷款,支持企业收购籽棉91万担,其中90%加工成件的皮棉通过购销对接销售给我行纺织企业客户。三是创新金融产品。我们推出了牡丹金山信用卡,并与工行开展了网上银行合作业务,降低了客户费用开支,彻底改变了过去资金划转和销货款在途时间长的状况,更好地方便了客户经营管理。

(执笔人:王 平 江 涛)

坚持扎根农村 服务发展大局

澧县地税局第四分局

澧县地税四分局地处大堰当镇,担负澧县西北部14个乡镇4000多户纳税人的税收征管工作。近年来,分局紧紧围绕“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强化作风建设,突出依法治税,工作绩效不断提升,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分局先后荣获省级青年文明号、省级模范职工小家和市级文明窗口单位等荣誉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创新争一流

我们不断创新征管方式方法,力求在管理中求和谐,在满意中严执法。一是创新纳税评估手段。针对分局辖区内石膏行业征管难度大、税负难以均衡的现状,我们经过广泛地调查了解,从石膏开采所必需的炸药找到突破口,核定每吨炸药可开采2600吨石膏,以此测算石膏企业产量,推算出应缴税额。通过这种方法,分局增加了税款近50万元,评估经验也得到市局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二是创新高收入个税征管办法。为加强高收入个税征管,我们开通“企信通”短信

服务,给纳税人送去温馨祝福的同时,提醒纳税人及时办理税款申报手续;开展行业约谈,组织煤炭、石膏、水泥、化工等行业法人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收效明显,银雪松化工公司老总王少波带头缴纳个税,并带动其他17名纳税人缴纳税款26万元。三是创新费金征管模式。针对费金征管随意性强、代征难度大的问题,我们摸索出费金与税款捆绑式管理新路子,将费金与税收同安排、同申报、同评估、同考核,规范了管理,受到纳税人欢迎。去年我们组织费金292万元,提前4个月完成任务,“税费同管”模式在全省得到推介。

二、落实政策促发展

在组织收入的同时,我们严格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涵养税源,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一是扶持下岗职工再就业。对辖区内27户下岗再就业纳税人,我们免费办理税务登记,并积极向县局呈报,审批减免税款4.1万元。羊耳山煤矿20多名下岗职工,通过我们的政策减免,推动了他们二次就业。二是支持企业发展。赤峰实业和新恒昌公司地处城镇和工矿区边缘,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存在免征条件,我们主动与两家企业联系,经重新认定,予以免征,减少两企业固定税款支出20多万元。三是服务招商引资。我们积极履行承诺,为招商引资企业设立绿色通道,在办理税务登记、政策咨询、税收优惠等方面特殊考虑、优先办理。中国物流在金罗火车站投资建设上亿元新项目,我们特事特办,按正常程序一个月内办理的涉税登记,我们一天之内办理完毕,促使该项目迅速上马。

三、优质服务创品牌

我们急纳税人之所急、想纳税人之所想,积极为纳税人服务。一是加强窗口建设。我们整合多项涉税业务,简化办税程序,实行“一窗式”服务,“一站式”办结;推行申报期中午值班制,保证纳税人随时都有人接待,纳税事项随时都有人办理;新增了甘溪、码头铺两个服务窗口,解决了当地纳税人开票难、办税难的问题,让纳税人在城乡办税享受“无差别待遇”。二是开展上门服务。

四分局线长面广、税源分散、信息滞后,为了方便纳税人,我们积极上门服务。去年企业所得税年缴期间,我们将该税种新政策编印成册,送到40多家企事业单位,促进申报工作顺利进行。三是开展服务调查。我们与县优化办一道,走访了20多家纳税企业,请纳税人当面“挑刺”,及时整改。去年,县局在全县行风测评中名列第一,我们也成为了全市系统的服务品牌窗口。

四、强化作风树形象

我们以地税文化建设为载体,狠抓作风建设。一是认真开展“四不”教育。广泛开展“头不昏”、“手不伸”、“心不花”、“嘴不馋”教育,采取以师带徒、一对一帮扶模式,使廉洁从税意识薪火相传、深入人心,分局也成为全局系统青年干部健康成长、历练成材的摇篮。二是大力提倡艰苦奋斗。我们组织干部上茶山、下矿井,体验企业创业艰辛,增强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为使干部职工安于在山区工作,我们积极开展“六小”(小食堂、小活动室、小阅览室、小果园、小菜园、小猪圈)活动,既实现了菜蔬自给,又使干部职工得到锻炼、享受了乐趣。三是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我们致力爱心奉献活动,帮扶中武乡某贫困学生,助其完成求学梦,分局干部不断变换,但这一爱心“接力棒”坚持传递了8年。我们还积极参与修整街道、植树造林、义务献血等活动,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年,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服务促和谐、满意在地税”的理念,进一步强化税收职能,提升服务水平,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执笔人:彭 俊 刘天际)

迎难而上求发展 开拓创新谱新篇

湖南天源纺织有限责任公司

天源纺织公司前身为澧县纺织总厂,后改制成立金诚纺织公司,2006年11月,被整体收购更名为天源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以来,坚持发展壮大,力图再造辉煌,2007年启动搬迁扩建工程,在县经济开发区扩建10万纱锭生产线。两年多来,公司克服资金短缺等困难和去年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多方筹资6000多万元,坚持边生产,边扩建,抢时间,争效益,不仅将一个设备陈旧、污染严重的老企业变成了一个具有一流生产生活条件的园林式工厂,而且达到了增产增效的良好效果,去年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9亿元,创销售收入1.5亿元,上缴税金180万元,创利润429万元。

一、知难而进抓搬迁

天源纺织公司成立初期,企业地处原澧纺老厂,属于县城中心,发展空间狭小,生产设备陈旧,不仅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而且与城市发展很不协调,由于棉尘污染严重,厂区周边居民强烈要求停工停产。同时,县委、县政府为重振澧纺和加快县城发展,也力促企业搬迁扩建。对搬与不搬的问题,公司董事会多次讨论研究认为,尽管搬迁重建面临许多困难,但这是当前和今后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主动搬迁既可赢得发展先机,更可以得到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理解支持,企业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即使困难再大,我们也要把这一件事关企业发展前途、县委政府关心、广大群众期盼的实事办成、办好。2007年5月,投资1.2亿元的搬迁扩建工程正式启动,9月,首期5万纱锭生产线扩建工程动工建设,天源纺织公司因此跨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二、瞄准一流搞建设

在建设新天源的过程中,我们克服资金困难,按照当前争一流、二十年不落后的目标,努力建设适度超前、优势明显的现代纺织企业。一是建设一流厂房。

公司想方设法筹资近千万元建设厂房,公开招标,选择技术力量雄厚、信誉良好、多次参与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建设的湖南建工集团中兴设备安装公司承建,并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增加主产车间加固设施,工程质量达到省级优良工程标准,使生产车间成为全省跨度最大、技术性能最高、抗震抗风能力最强、安全系数最高的钢构工程。二是引进一流设备。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先后引进6组高速并条机、24台细纱机、2台全自动落筒机等先进设备,技术、设备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同时,投资700万元,对原有纺织设备全面进行升级改造,新安装了多筒式纤维分离器等除尘设备,降低和减少棉尘污染,有效改善了生产环境。三是创造一流环境。公司投资上百万元配套生活、办公设施,高标准建设仿欧式办公大楼、员工食堂和宿舍及高档次的招待所,并按照创园林式企业的标准,耗资近百万元对厂区进行整体绿化,为全厂员工创造了一个方便、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三、强化管理化危机

2008年下半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国际纺织市场急骤萎缩,棉纱价格一路下滑,纺织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严峻形势,公司坚持既定发展思路不动摇,巩固市场求生存,强化管理争效益。一是研究分析市场。坚持每月与同行厂家及周边县市兄弟企业联系沟通,安排专人对沿海主要市场和客商厂家的需求变化及产能进行分析,及时反馈产品市场信息,定期集体会商,根据市场变化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既保证了市场供应,稳定了客户,又有效避免了市场风险。同时,我们还坚持紧盯棉花期货市场和流通市场,进行棉花期货交易2000多吨,有效缓解资金压力,降低了棉花价格变化带来的损失。二是调整经营策略。早在2008年五月份,公司就根据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和纺织市场变化,分析市场今后一个时期可能会出现萎缩,产品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并根据这一预测提前调整经营思路,提出高端产品竹节纱与平纱生产并进的决策,争取主动,抢占新的产

品市场。由于分析准确,思路清晰,决策果断,终于使公司顺利渡过难关,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三是加强内部管理。坚持创新机制,挖掘增产增效潜力。严格棉花收购纪律和管理程序,确保棉花收购质量,全年节约成本200多万元。实行应收货款定时定额催收制度,全年新、老货款回笼率达到105%。创新一线员工生产产量、质量考核机制,实行绩效挂钩,既提高了员工待遇,又充分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四、凝心聚力促发展

企业发展,人为根本。我们始终坚持企业发展依靠员工、企业发展成果惠及员工,充分凝聚员工力量,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发展。一方面,切实保障政治经济待遇。公司整体收购金诚纺织时接纳原县纺织厂下岗职工700多人,无论是在企业创建期间还是金融危机生产淡季,我们坚持让员工不停工、不下岗,并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法律规定,为职工购买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并足额及时兑现工资福利,使职工心顺气畅,安心工作。同时,我们还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要求,成立公司党委、工会,经常组织活动,切实保障了职工政治待遇。另一方面,尽力给予关爱。公司工会每年深入职工家庭走访、慰问员工上百次,及时为特困职工申请解决困难补助;每年夏季,投入5万多元为一线员工购置防暑药品。此外,对职工特殊困难给予特殊援助,职工丁仕华因病去世,公司及时给予帮助,并组织职工捐款1万多元,不仅他的家属非常感动,全厂员工也倍感温暖。人心换人心,我们的付出得到了丰厚回报,2008年,全体员工加班加点抢工期,一心一意抓生产,公司克服金融危机和搬迁扩建双重影响,创造了比往年更好的经营业绩。

2009年,天源纺织公司将按照五年内达到10万纱绽生产规模的既定目标,勇往直前,跨越发展,力争为澧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执笔人:余清海 游先祥)

把发展当责任 以务实赢民心 张公庙镇高路铺村党支部

张公庙镇高路铺村现有农业人口1148人,378户,耕地面积894亩,207国道东西横贯全村,交通便利。近几年来,我们近学澧阳名星村,远学江苏华西村,努力拼搏,务实创新谋发展,目前,全村呈现出四好:群众致富路子好,民生环境好,社会稳定好,村风民风好。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狠抓支柱产业,拓宽致富路子

“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致富门路”,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近几年来,我们为拓宽农民致富门路,找准了几条好路子:一是突出木椅产业发展。高路铺村具有百年木椅制作历史,技术优势明显,为把木椅产业做大做强,我们帮助加工大户引进先进设备,先后发展木椅加工户70多家,年创产值500多万元,我们村已发展成为享誉湘西北的木椅产业之村。二是突出运输产业发展。我们利用南傍澧水,东临城郊的交通优势,先后购置600吨以上货轮5艘,发展营运货车15辆,小车38台,机械推土机10台,每天村内车来车往,机声隆隆。三是突出高效农业发展。去年先后发动51个农户投身“万元地”葡萄产业发展,建好了130亩高标准葡萄园,预计今年每亩可创产值1.5万元。同时,近两年,我们走南闯北,通过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先后引进创办了鹏宇防水材料、月牙矿泉水、洞庭基础、精制机瓦等8家民营、个体企业,常年吸纳富余劳动力130多人,带富了一方群众。

二、狠抓基础建设,改善民生环境

我们一方面认真抓好道路硬化和渠道建设。为解决资金困难,我们一是发动本村党员群众捐款,去年收到村民自发捐款8万元;二是发动本村在外工作人员捐款。在去年元月举行的村能人恳谈会上,一天就收到16万元的捐款。通过多方支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去年,我们开挖疏通生产主渠道2500米,硬化渠道1500米,新修55KW荣涔机埠1座,拓建硬化环村东路、南路、西路和北路4000米,3000米通组道路全部硬化。全村基本实现了路相通、渠成网。另一方面,认真抓好宜居新村建设。为了确保去年7月1日宜居工程启动奠基仪式,我们利用一个月时间,严密组织,责任到人,任务到天,一天一调度。在此期间,我带病现场指挥,几次昏倒在工地上,支村两委一班人一个月内每人都掉了几斤肉。艰辛的工作换来了可喜成绩,“七一”宜居新村奠基仪式前,我们和谐调整土地20亩,拆除违章建筑12处,围墙500多米,平整土地100亩,硬化环村北路1300米。通过宜居新村建设的拉动,目前,我村新建楼房32栋,翻修改建21户,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三、狠抓农村稳定,构建和谐新村

为确保稳定,构建和谐新农村,我们一是切实为移民解决土地问题。高路铺村有茶园、艳州、皂市和七里湖移民73户,为了让他们“移得进,稳得住,过得好”,我们抓住土地这个民生根本,想千方设百计调整好土地,促进他们安居乐业。二是切实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经常性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努力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加大村务财务公开力度,让群众正确认识干部工作。建立矛盾纠纷半月一排查,一月一上报,一案一调处的长效工作机制。采取干部包片、党员帮户的办法,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化解矛盾、增进团结与争创十星级文明农户的活动有机结合,达到“小事不出家院,大事不出村庄”的良好效果,大大促进村风民风好转。

(执笔人:王 平 唐一平)

突出项目抓发展 加快建设新农村

车溪乡万兴村党支部

我们村位于车溪乡西北部,耕地2443亩,人口1329人。近年来,围绕“促增收、优环境、强管理、创和谐”的目标,支村两委自力更生,扎实工作,努力把万兴村建成经济发展、生活宽裕、环境舒适、村风文明的新型农村。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突出产业促增收

万兴村人多地少,以传统粮棉生产为主,农民增收的难度较大,我们村支两委积极探索,突出产业发展,广拓增收渠道。一是大力招商引资。近年来,我们先后南下广东,西赴新疆,引资争项,共引进资金1300万元,重点培植了4个农业产业项目,即规模在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项目,集渔业、生猪养殖和钓鱼休闲于一体的休闲农庄项目,50亩的袖珍菇养殖场项目,投资1000万元的蛋鸡养殖项目。目前,前三个项目已经完成,蛋鸡养殖第一期工程100间现代化的养殖厂房已全面竣工,年初就可实现3万羽蛋鸡养殖。二是加强产业带动。我们通过“大户带农户”和“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发挥龙头产业的带动作用,将产业项目向农户延伸,不断做大做强产业。我们组织生猪养殖场为群众提供种猪、技术和产销一体化服务,新发展50头规模以上的养殖大户10户,生猪年出栏数增长了1200头;新扩袖珍菇面积30亩,吸纳本村群众30多人进场务工,亩平收益突破1.5万元。通过产业带动,全村人平可增收300多元。

二、强化基础优环境

为搞好各项基础建设,我们坚持多管齐下,广筹资金,一方面争取国家政策性投入,挤入了全市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村项目,争取国家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72.8万元;另一方面争取在外人员支持。我们主动与本村在外工作人员联系,争取他们对家乡建设的支持,每年争取社会能人支持资金都在20万元以上。

先后完成了6.7公里村组公路硬化、3.6公里渠道防渗、132个农户沼气建设,新建了村级活动场所和爱心房,栽种了绿化树木1300株,新建垃圾池12个,新装路灯40盏,启动了投资60万元的土地整理项目,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三、配套机制强管理

为加强村级事务的管理,我们一是完善村级民主监事会制度。在去年村级换届选举中,村级民主监事会在舆论引导、现场监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万兴村村委会无候人直选一选成功,在全县创造了先例。此外,村级民主监事会直接管理项目建设资金,村支两委只管协调和工程建设进度,群众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放心。二是建立公益设施管护机制。在全村选出60名优秀党员和群众代表,出任义务管护员,对新栽种的绿化树木、新建垃圾池、新硬化的公路和新装的40盏路灯实施有效管护,并对其工作情况一月一小评、季度一讲评,在评比中工作落后、群众不满意的,取消义工资格。三是坚持党员干部“三三”管理模式。坚持按月、季度、半年分别召开支部成员、监事会成员和群众代表参加的恳谈会;坚持支部书记、支委成员、监事长的工作一年一述职;坚持干部互评、群众测评、主管部门考评。通过“三三”管理机制,干部工作作风有了根本改善,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四、树立新风创和谐

万兴村是一个移民大村,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为此,我们一方面开展优质服务,热心为移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共为移民协调到位土地160亩,架设通电线路2500米,新建道路1.5公里;开展了村级调解员星级服务,及时调处各类用水用地纠纷,确保了移民住的放心、生活安心。另一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全年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和法制讲座10多起,培训农民1000多人次;开展

“好媳妇、好公婆、好丈夫、好儿女、好邻居”及“五星级农户”评选活动,在全村弘扬了正气、凝聚了民心,推动了和谐新村创建进程。

今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为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执笔人:彭 俊 黄文平)

脚踏实地做人 勤奋务实创业

澧县农业局 叶静刚

我于1984年5月参加工作,先后在洞市、杨家坊、方石坪等乡镇工作,担任乡镇主职十多年。2004年底,组织安排我到县农业局工作,四年多来,我和局党委一班人,务实工作,负重奋进,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获得国家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先进单位、省厅植保植检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市红旗单位等称号。今天,能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既倍感荣幸,又深感惶恐,我只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了一些本职工作,但组织上却给了我很多鼓励,在担任主职的十多年里,先后荣立二等功4次、省厅先进个人2次,市先进个人8次,县先进个人18次。我的主要工作体会是:

一、爱岗,要身先士卒倾心尽力

作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首先,要身先士卒。2008年新年伊始,澧县频降大雪,农作物受损严重。灾情就是命令,1月15日,我到一线加强灾情调查,制定启动灾情应急预案,率先在复兴厂镇双堰村办立了高标准柑桔防寒防冻示范样板。2月1日,接到上级通知,当月3日至4日我县将出现严重的雪后霜天气,我仅用一天时间,就调运谷壳275吨、棉壳100吨及薄膜1吨,分别送到复兴、梦溪等10个柑桔重点乡镇的柑桔种植大户手中,有效减少了灾害损失。其次,要倾心尽力。我刚到农业局工作时,由于多种原因,我县的农业项目很少。为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投入,我多次赴省进京汇报。2005年下半年争取到第一个项目,在最后审定时,省厅要把澧县从项目县中删除,得知消息后,我立即向县、市领导汇报,并立即驱车2个多小时赶到省城,同时把分管农业的副市长接到省厅领导办公室协助做工作。经过多方努力,澧县最终被纳入了项目县。此后,每年都争取到省厅、部里的项目,仅2008年争取项目资金就达1863万元,比上年增加1063万元,全面扭转了农业项目难到澧县的局面。再次,要当好参谋。去年6月3日晚9时许,澧县突遭龙卷风冰雹袭击。灾情发生后,我立即用电话和有关

乡镇负责人联系,安排第二天的查灾救灾工作。早上5点半,我带队和分管业务的副局长一行下到涔南等乡镇的田间地头了解灾情,上午9点前将全县灾情向县主要领导汇报,并迅速落实有关种子销售商,在第二天天黑前调回晚稻和玉米种子2.5万公斤,为领导决策和全县救灾补损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带班,要以诚待人敢于负责

“一把手”作为一班之长,要带好班,首先一条就是要敢于承担责任,这既是对工作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人品的检验。一要讲原则,明辨大是大非。二要讲大度,勇于担责任。工作中难免出现失误,要有推功揽过的品德,决不可上推下卸撂担子。三要讲民主,善于尊重人。讨论问题时做到无领导、讲民主;决定问题时做到有组织、讲服从。四要讲真诚,农业局退休干部较多,每年都有不少干部因病住院,或有其它困难等特殊情况出现,只要我知道,都亲自去看望慰问,这几年,局里的遗留问题较多,我总是本着“热情接待、耐心解释、尽力解决”的基本原则去做,从而建立一种真正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和谐氛围。

三、干事,要勤奋务实贴心为民

作为农业局局长,我深知“三农”工作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去年,我狠抓了五件事,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狠抓抗灾补损。面对去年的多种灾情,我及时开会研究制定救灾补损方案,拿出资金近20万元,组织抗灾种子6万余斤,确保灾后用种需要。全年派出技术员532人次指导农民开展生产自救,为全县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5000万元。二是狠抓农资打假。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600多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近700家次,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31起,查处问题农资54吨。同时妥善处理涉农纠纷,受理投诉12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50多万元。三是狠抓农产品质量监管。全年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60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0万亩、有机食品生产基地0.45万亩;完成绿色食品认证6个。全年共抽检蔬菜等样品2.1万个,累计销毁不合格蔬菜2755公斤,确

保了广大群众食品安全。四是狠抓病虫防治。去年共编印病虫防治通知单16期,发放病虫通知单15万余份,还在县电视台开辟《农作物病虫预报》专栏,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播出,最大限度为群众挽回了损失。五是狠抓样板示范。先后办起了2个国家级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1个国家级万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3个省级粮食及油菜万亩示范片、3个新品种推广示范片、10个救灾补损样板示范片,有力推动了全县“三新”技术的推广。

四、律已,要慎独自省为人正派

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我深知,廉洁自律是挺直腰杆干工作的资本。在多年的工作中,无论在什么岗位,我都坚持做到常怀律己之心,用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本份。一方面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始终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全力推进系统廉政建设;另一方面从严要求自己,树立个人形象,局党委成员和整个班子未发生违法违纪行为,本系统上下未出现腐败问题。

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努力工作,为澧县农业的发展倾心尽力。最后,真诚地向长期支持、理解、关注澧县农业局和澧县农业发展的各位领导、同志们道一声感谢!

(执笔人:王 平 张建武)

全力提升服务水平 致力打造工业梦溪 中共梦溪镇党委 梦溪镇人民政府

一年来,梦溪镇党委、政府抓住全县生产力布局调整,梦溪成为县内四大工业园区之一的机遇,紧紧围绕园区建设抓服务,以服务促发展,不断更新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措施,优化服务环境,为园区的开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打造工业梦溪夯实了基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管理抓服务

紧扣服务工业发展中心,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不断调整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更好的履行新职能,促进新发展。一是强化服务意识。要想全镇经济实现质的飞跃,必须突破制约梦溪经济发展多年的规模企业瓶颈,必须紧抓工业园开发机遇,全力服务促发展。二是增强服务本领。为工业服务的本领是干部推进工业发展的基本功。干部要做到三个熟悉:即熟悉工业经济,熟悉发展要求,熟悉相关政策。以破解企业发展难题为重点,激励和要求干部加强学习,切实提升服务能力。三是明确服务职责。坚持各项工作具体化,具体工作目标化,目标工作责任化。开展“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机制、一抓到底”的“保姆式”服务。 二、尽心尽力抓服务

实施“三大服务”,把为企业服务的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效能的标准。一是超前服务。2007年年底,我们就开始着手准备工业园开发的前期准备,以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宣传发动群众,支持项目建设,消除担心受污染的心理。二是高效服务。工业园200亩土地征拆、350座土坟迁移、17户拆迁户安置,前后只用3个月时间。三是亲情服务。坚持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当好“娘家人”。

三、优化环境抓服务

环境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一是确保硬件环境好。做到“五通一平”,即:通电、通水、通路、通有线电视,通光缆通讯,场地平整。二是确保治安环境好。对强揽强卸,强揽工程、敲诈勒索等违法行为,抓准办狠,办出震慑。三是确保群企关系融洽好。鼓励企业多为周边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办点实事,让群众真实感受到企业发展带来的实惠。恢复便道100米,开挖堰塘1口,为农户安装自来水一户,解决就业100人。

执笔人:龚德华 苏 健)

(

全心全意搞服务 筑巢引凤兴工业 中共金罗镇党委 金罗镇人民政府

2008年,金罗镇党委、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工业振兴、提速增效”为目标,集中精力抓项目,全心全意搞服务,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8个,合同利用资金80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5000万元。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发挥优势筑金巢

金罗镇与湖北省松滋市毗邻,枝柳铁路横穿全镇,澧县火车站位于镇内。镇内有丰富的一级石膏资源,储量达3.2亿吨,被誉为“石膏之乡”。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精心谋划,多方筹资,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先后投资300万元升级改造了火车站广场及货场;投资460万元硬化了连接湖北的陈淞公路;投资600万元硬化了通往全镇9大膏矿企业的乡村公路,形成了水泥公路交通网络。我们还在铁西街储备了500亩荒山,成立了石膏采掘及销售协会,使9家膏矿企业和6家石膏粉厂整体联动,为石膏产业做大做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诚心诚意引金凤

招商引资靠的是优势,靠的是环境,靠的是诚信。镇党委、政府本着“引得进,稳得住,能发展”的原则,始终把诚信摆在第一位。2007年元月,在得知河北归一集团公司想投资新建一个石膏板材制品连锁企业的信息后,我们先后十多次赶赴该公司,与公司负责人洽谈,8次把投资商接到金罗进行考察,并与镇石膏协会的理事一同筹资,一次性交纳400万元加盟费,买断了湘北地区及澧水流域石膏墙体板材的生产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归一集团在金罗一次性投资2000万元兴建金辉石膏制品厂,该厂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120人。金辉石膏的成功投产,标志着金凤凰已经栖息金巢。

三、热忱服务造金辉

我们对招商引资确定的目标,达成的意向和在建项目,严格落实挂包领导,实行跟踪服务。一是严格落实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名责任人、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加强挂包和督导,确保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二是突破土地制约瓶颈,实施“零土地”招商。我们把目光瞄向撤办的学校、废弃的厂房和闲置的场院,盘活存量土地资源。金辉石膏制品厂落户金罗后,就利用了联盟村一家占地12亩的废弃旧砖厂,没有新占土地。三是推行积极的优惠政策,下大力气优化发展环境,采取项目到人,跟踪服务的措施,在服务方式上实行一条龙服务,在协作配合上实行家人般的关怀,在组织协调上实行一把手亲自抓,全程为投资商提供优质服务。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开展打击“三强五霸”的专项行动,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四、迎战危机兴金罗

去年下半年来,金融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镇党委政府正视现实,迎难而上,抓住沿海企业内移的机遇,积极搞好产业对接。金辉石膏墙体板材的生产,使石膏之乡在深加工上迈开了一大步,促使全镇9家石膏采掘、6家石膏粉生产企业整体联动。利用石膏加工废弃的资源,又成功引进了250万元资金,建立联新节能砖厂,为节能降耗开创了一条新路子,拉长了产业链条,培植了以石膏采掘加工为主的规模扩张性强、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显著的支柱产业。不仅如此,我们还成功对接了广东海珠区裕丰制衣厂,利用一所撤办的小学校舍和返乡农民工的技术优势,仅用三个月时间,顺利地完成了该厂的内移。除此之外,我们还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强基础建设的机遇,申请了澧县火车站的升级改造立项,现已达成了意向性协议。洛张电气化电路改造正在施工,投资3000万元、占地50亩的变电站和维修厂正在建设之中。

(执笔人:龚德华 滕林平)

打造“平安”品牌 争创一流企业

湖南平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平安医械公司创建于1993年8月,公司经过十多年发展,已成为省内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生产龙头企业,综合实力、产销量、质量均居首位。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坚持扩规提质,树立品牌,争创一流,不断做大做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迅猛上升。2008年,企业生产销售一次性使用输液器、输血器、注射器、采血器等医疗器械达到4亿支套,产值达到1.1亿元,上缴税收200多万元。

一、转体扩规求发展

公司前身为澧县医用器材厂,属新河居委会所办企业,企业获批后来停批的国家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为后来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3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县经济开发区工委的领导下,企业围绕转体制、上规模、抓发展、激活市场作文章,当年实行股份制改造,更名为湖南平安医用器材有限公司。2005年,通过招商引资与北京福尔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投资2800余万元,在县经济开发区购置土地50亩,新建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10万级净化车间8000平方米的第一期现代化标准厂房;2007年,又与浙江华福医用器械有限公司合作,引资5600万元进行改扩建。经过5年多的快速发展,公司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达到150多亩,拥有员工1800多名及各种先进生产检测设备500余台的大型企业,并建立了拥有200家代理公司、覆盖全国26个省市及部分国家的产品营销网络,产品远销俄罗斯、尼日利亚、卢旺达等国,产值每年以30%以上增幅增长。2008年,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公司生产销售量仍然较上年增长40%,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

二、提升质量铸品牌

尽管企业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公司的品牌效应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人才、技术、管理和与之相适应的跟进工作,与企业的规划和发展要求相差甚远。

为此,公司坚持全力打造品牌:一是不惜重金招贤才。2007年、2008年在二期扩改、设备大投入的同时,高薪聘请近30名大专院校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使公司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0多人。二是不计成本抓质量。公司始终坚持“一针一管,事关人命,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质量方针,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并严格按ISO13485质量保证体系组织生产,先后多次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验收,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授予“放心产品”、“消费者信得过品牌”、“湖南省名牌产品”等称号,并通过欧盟CE认证。三是不拘一格抓管理。公司制订了“岗位职责解决方案”,使公司制度硬化、管理量化,形成了一套以制度管人的管理机制。四是不惜一切树品牌。为保“平安”,我们严管产品质量,宁肯严查百万,不可漏放一个。同时,建立招回机制,确保“平安”品牌走遍五洲四海,不出质量事故。公司“一针一管”机制,受到了省内外各大医疗机构的认可和好评。

三、回报社会树形象

平安医械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管任何时候,始终坚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一是大力促进就业。公司虽是一个利润微薄的企业,但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促进社会就业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我们尽力回报社会,接纳社会就业人员1800多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和具有生产能力的残疾人员630多人,每年仅员工工资一项就达到1700多万元。二是积极奉献爱心。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公司按照有关部门要求,不讲条件,不计价钱,冒着生命危险,给灾区人民连续送去了17卡车1500万套急需医疗器械,同时组织职工自愿捐款3万元献给了灾区,受到了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好评。三是全力履行责任。2008年公司按照国家政策法律及时足额上缴税费,共缴纳防洪保安资金、残疾人保障金、工会经费以及其它职工依法保障的各项税费600余万元,尽力履行了应尽的社会责任。

十多年来,公司坚持艰苦创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9年,我们将坚定信心谋发展,化解危机抓生产,力争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促进企业再上新台阶,为澧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执笔人:吴新民

赵子余)

规模扩张强实力 化危为机求发展 湖南重庆啤酒国人有限责任公司

2008年,湖南重庆啤酒国人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坚定信心,团结协作,迎接挑战”的方针,积极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保持了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生产经营保持了上年同期水平,共实现啤酒产销量11.5万千升,创产值3.2亿元,上缴税收4500万元(其中澧县2200万元),实现利税5700万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规模扩张,开疆辟土强实力

近年来,公司强力推行资本运作,先后成立常德分公司和永州分公司,形成了“以常德为中心,南有永州辐射粤桂,北有澧县挺进荆楚”的战略格局。一是规模扩张,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2008年,投资3.12亿元的扩建工程进展顺利,澧县本部20万千升啤酒项目已于12月30日成功投产,项目年产值4亿元,实现利税8000万元,解决劳动就业900余人。永州分公司10万千升扩建项目计划2009年投产, 投产后公司的生产规模将达到年产40万千升。二是市场扩张,实现销售区域外延“蚕食”。本土市场推行“金网工程”,市场覆盖率达到100%,市场占有率达到85%。外围市场实施“逐步蚕食”,不求做到市场第一品牌,但要确保市场的某一区域第一,或某一街道第一,然后逐步“蚕食”,使产品在覆盖全省各县市的基础上,继续向湖北、广东、广西等省辐射。省城长沙的销量同比增幅达46%,外省市场总销量达10000多千升。三是品牌扩张。“重庆”品牌入湘以来,已成长为湖南省的强势啤酒品牌,成为我公司的主打盈利品牌,被评为湖南省著名商标,重庆啤酒被评为湖南省名牌产品。但在前几年,“重庆”系列的销售集中在湘西北地区。2008年,通过在湘南地区强力实施“高举高打”,抢占市场终端,“重庆”品牌在湘南迅速打响,“重庆”系列销量占永

州分公司总销量的50%,同比增长35%。“重庆”啤酒成为省内家喻户晓的啤酒品牌。

二、创新管理,开源节流度难关

2008年,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啤酒生产原材料价格飞涨,导致公司生产成本同比增长1008万元。通过科技创新,优化工艺,确保了利税目标的实现。一是开源挖潜。在确保产品品质的前提下,使用新工艺和加强过程控制,5月份实现粮耗较计划再下降8公斤,千升酒减少成本24元。通过调整辅料比例、控制洗瓶药物等措施,千升酒减少成本6元。二是化化结构。对所有产品进行强力整合,淘汰低效率的产品,形成核心产品链,使产品线得到系统化和明晰化,产品形象得到提升,主推中高档产品,千升酒均价不断上涨,同比增长62元。三是节流减支。通过开展深度分销和售点网络的全面普查,细化市场管理,准确掌握市场的详细信息,有效地控制费用支出,使得千升酒销售费用同比减少32元。

三、导入外脑,广纳建议迎危机

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导致国际国内经济格局出现急剧变化,啤酒行业资本市场纵横捭阖,变幻莫测,竞争十分激烈和残酷。公司通过导入外脑,广纳建议,主动出击,化危为机,保证企业稳健发展。

一是导入专业的营销咨询公司。对内部营销系统进行诊断,对各品牌关系与结构进行梳理和角色界定,提出品牌规划、产品策略等市场实战指导,确立市场长远运行模式,并协助各项目标分阶段达成。二是成立客户顾问团。从各重点市场聘请30名有着开放的视角、前瞻的思维的客户代表,组成客户顾问团,共同探讨市场发展思路,共商市场发展大计。三是聘请省、市人大代表为产品质量监督员。随时反馈产品质量、市场服务信息,根据建议,不断进行改进和提高。2008年8月,重庆清爽啤酒等6个产品,荣获“湖南省酿酒行业优质产品”荣誉称号,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执笔人:余清海 刘菊香)

科学开发丘岗 建设生态家园 中共王家厂镇党委 王家厂镇人民政府

近两年来,王家厂镇党委政府用心规划,科学开发丘岗,已形成工业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果木、绿化苗木四大功能区。丘岗开发基地新开道路30里,面积近10000亩,主要栽植刺葡萄、白腊树、柑桔三大品种。干部专职开发、公司规模开发、农户庭院开发三种开发模式让王家厂镇建起一座座“绿色银行”。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用心规划。兵马末动,规划先行。为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做好切合实际的规划。镇政府全体机关干部三次走访农户1000多人次。首访摸底调查,了解群众意愿,摸清土地底子,初步规划连片开发6230亩。二访协助村居调整土地,干部分四个组集中在宝塔、五一、长乐、两河村,依法有序指导土地流转。三访复查核实,问农户,看合同,勘地界。党政主职和专门工作班子走访勘查10天左右,每人步行累计超过50公里,最多达100多公里。同时得到了林业局、移民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指导基地规划、项目申报、驻镇勘查测绘,帮助制作可研和作业设计书。

二、尽心招商。为做好招商引资,有效推动丘岗开发,我们做到了三点: 一是诚心推介。不夸大优势,不隐瞒缺点,如实宣传资源状况和政策机遇,以诚心取信人;不厌其烦地登门邀请,反复陪看,反复协商,反复整理送达相关资料,以热诚感动人;开挖过程中,不辞辛苦,不计得失,义务跟踪服务。书记、镇长亲自为客商联系挖掘机、旋耕机等,直到晚上12点还在四处奔走,诚心感动了客商。二是真心让利。低调谈价格,优惠出让优质资源,以此聚集人才、技术、资金,通过价格下降换来发展空间提升。三是热心服务。干部实行组团包村办点,集中力量搞好环境服务,政府克服财政困难,挤出经费搞服务,前期重点帮助解决路、桥、水电问题和周边矛盾。为基地及周边农户修建10多公里机耕路、2

处桥梁、10多处机埠和储水池、30多处堰塘扩容防渗、100口沉井等,累计投入50多万元。先后引进上海帝豪公司、金土地公司、梅林果业公司、常德海颂公司、神州庄园酒业公司等,掀起工矿林果并举,建设生态家园的热潮。

三、专心开发。一是组建专门班子。成立丘岗开发指挥班子,由镇长任指挥长,党委书记任政委,配备三名行政干部,二名站所人员专职抓丘岗开发。二是集中优势力量。从调研勘查、摸底发动到联户办点,全体机关干部统一行动。开发关键时段,取消休息日,全体干部工作重点一边倒。三是开展优质服务。从客商的作业设计、机械准备、砍杂烧山、整地修路到栽培、间作,每个环节都安排干部协调和参加劳动,倾心服务基地建设。

(执笔人:蔡 继 潘 荣)

推进镇村同治 打造精品集镇 中共杨家坊乡党委 杨家坊乡人民政府

近几年来,杨家坊乡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大力推进镇村同治,共筹资200多万元,对集镇街道进行硬化、亮化、美化。集镇所在村庭院改造户达一半以上,新建了村部和村卫生室,集镇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乡情,准确定位目标

杨家坊地处偏远山区,区位优势不明显,财政实力不雄厚,加之原有集镇街道规模偏小,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在短期内实现大规模扩张不太现实,只能在“精”、 “洁”、“和”等方面做文章,下功夫。为此,我们把集镇的发展目标定位为“袖珍精品和谐集镇”,即设施要体现精致,管理要体现精细,建筑要体现整齐,街道要体现美观、卫生,秩序要体现和谐有序。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实行设施同建、环境同改、管理同步、民风同化的“四同”措施,为集镇建设营造了氛围,打下了基础。

二、全民参与,强化责任意识

为强化责任意识,使群众参与到集镇街道的建设和管理中,我们创新办法,实行村级联街和班级联街,主要是把集镇学校的七个班和集镇周边的七个行政村分别联结到集镇街道的七个责任区,使班级、村和责任区捆绑到一起。通过定期评比等一系列活动,村民和学生深切感到,集镇的建设管理确实与自己休戚相关。因此,学生变成了街道的保护者,村民变成了街道的管理者,大大提高了村民与学生管理街道、维护街道的自觉性。

三、三管齐下,实施科学管理

一是街道自管。乡政府对集镇街道引入了自治管理机制。由政府引导,街道民主选举24名德高望重的居民,组成集镇街道自治管理委员会(简称自管会),

行使街道自治管理职权(不计报酬),分区责任包保;制订《集镇街道自治管理宣言》;签订门面自治管理“六包”(即包经营秩序、交通秩序、卫生秩序、建筑秩序、绿化秩序、治安秩序)责任状,居民户主和包保人的姓名及“六包”内容用醒目的红牌贴在每户门口,便于相互监督,半年一评比,奖优罚差。二是部门专管。乡政府成立了街道建设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街道的建设和管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定期检查督促整改,维护街道公共秩序,支持配合自管会的管理工作。三是政府监管。对自管会和专管部门管不了的问题,政府负责组织协调落实。

(执笔人:蔡 继 李 平)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全力推进镇村同治 中共洞市乡党委 洞市乡人民政府

2008年,我们立足乡情,强化基础建设,狠抓环境治理,镇村同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年共投入资金48万元,硬化街道3公里,新建垃圾池8个,安装改造路灯60盏,补植风景树500株,建成3公里长的政策法规宣传一条街,初步实现了集镇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的目标,镇村面貌有较大改观。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尊重民意,科学确定镇村同治建设思路

镇村同治的推进必须尊重民意。为此,去年7月,我们就集镇建设的具体问题,组织县乡人大代表进行实地调研,听取群众合理意见,对于收集上来的意见,召开专门会议反复研究,初步形成了镇村同治建设规划,并制定了分段目标,即下半年镇村同治的主要工作是:建设集中供水工程,让群众吃上安全水;治理街道秩序,解决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停乱靠等行为;建设政策宣传一条街,宣传政策法规,倡导文明新风;亮化街道,安装改造街道路灯60余盏;绿化街道,移栽树木500株。同时,我们把这些工作目标在全乡范围内予以公布,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二、激活民力,积极筹措镇村同治建设资金

一是宣传发动。采取乡电视台滚动播放、百名干部进村入户等形式,深入宣传镇村同治的意义和作用,耐心讲解环境整治的标准和要求,提高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为推进镇村同治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部门带动。发动乡镇站所率先行动,带头完成责任区域内的基础建设、环境整治等工作,用实际行动激发集镇居民参与镇村同治的热情。三是政策驱动。出台一些奖励、优惠办法,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在政策法规宣传一条街建设过程中,我们采取出售形象展示权的

办法,对捐资认购展示权的乡镇站所,在宣传镇村同治工作内容的同时,可以宣传本单位、本系统的政策法规,调动了站所的积极性。

三、凝聚民心,不断巩固镇村同治建设成果

我们坚持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引导居民牢固树立了“集镇是我家、文明卫生靠大家”的理念,巩固建设成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根据集镇主街道呈辐射状向三方延伸的特点,成立了三套工作班子,分别由乡长、人大主席、政协联络处主任任组长,乡、村和站所干部为成员,实行包段负责制,有力地维护了集镇的交通、经营、卫生秩序。二是建立保洁长效机制。为解决街道长期保洁难问题,建立落实了门前“三包”和“三不准”制度,成立了环卫管理队伍,每天定时清扫街道,定时清运垃圾,做到了长效保洁。三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组建了两支管乐队,两支唢呐队,一支舞龙队,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定期开展“文明卫生示范户”、“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让群众在评选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了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树立了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尚。

(执笔人:王 平 崔 伟)

道河乡丘岗开发及人口计生工作典型材料 中共道河乡党委 道河乡人民政府

盘活丘岗资源 壮大产业优势

近年来,道河乡党委政府立足道河乡情,充分盘活丘岗资源,壮大丘岗产业优势,全乡共开发丘岗1.6万多亩,成功实现林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换。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450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我们通过深入调查,认真谋划,确定了“希望是山,出路在山”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并聘请专家根据山丘土质、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科学规划,全乡丘岗开发初步形成了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的新格局。

二、坚持政策引导、示范带动。近些年来,乡、村两级鼓励农户先开发,受益后,每年交纳一定数额管理费,逐步抵扣荒山资源费,缓解了广大农户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同时,以仙公村1000亩特早熟柑桔及200亩优质葡萄、虎山村250亩无形系杂交32号油菜、青山村2000多亩低改油茶为示范点,办点示范,辐射全乡,形成产业带。

三、坚持跟踪指导、倾心服务。一是全程跟踪指导。邀请专家为农户讲课,手把手地传授各种技艺,聘请乡 “土专家”定期巡查,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二是扶持开发项目。重点解决项目区水、电、路的问题,确保每个项目“三通”到位。乡综治办建立大户和重点区域挂牌保护制度,创造了优良的经营管理环境。三是组建产业协会。乡政府组织全乡林果开发大户成立水果产业联合会,统一选购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简化中间环节,节约开发成本,让果农最大限度受益。

突出服务强管理 打造计生红旗乡

道河乡党委政府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目标,以优质服务为载体,围绕夯基础、创特色、保一流,计生工作成效显著。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人口计生工作“模范乡镇”,全县人口计生工作“红旗单位”。

一、夯实基础,优化队伍。我们坚持把人口计生工作队伍建设作为重点。一方面配强专干队伍。选出一批年纪轻、学历高、能力强的优秀女性充实到乡村计生工作队伍,其中乡人大代表10人,市、县人大代表1人。另一方面完善协会网络。配强一支乐于奉献、群众信赖的计生协会小组,成立计划生育评议监督小组,组织群众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了计划生育由“官治”向“民治”的转变。

二、整合资源,靓化平台。我们着力整合各方面资金,对全乡的计生阵地建设进行提质升级。一是打造乡级一流服务阵地。投资30万元建起全县一流的计划生育服务大楼,配备B超、红外线治疗仪、显微镜、电动吸引器、多功能手术床、无影灯等先进的诊断治疗设备,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宣传、咨询、手术、治疗、康复等服务项目。二是打造村级优质服务阵地。投资10多万元的新建村计生阵地已达省级模范村标准,金鸭、廖坪、居委会等服务阵地建设在全县居领先地位。

三、创新思维,细化管理。我们始终坚持“管理前移”的工作思维。一是强化项目管理意识。把计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每项任务和活动分别作为一个项目,明确目标要求,层层分解责任,按计划进行落实。二是强化工程式推进意识。把计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每项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架构中的工程来实施管理,实现各项工作效率最大化、成果最优化。

四、健全机制,强化服务。一是建立评优激励机制。近年来,我们坚持拨专门资金开展“优秀服务村(居)”、“优秀计生服务员”、“优秀台帐管理员”、“优秀政策宣传员”的评选、表彰活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利益

导向机制。在落实各种优惠政策时,优先考虑计生对象。三是建立台帐督查机制。对全乡人口计生工作,科学量化标准,建立工作内容详细、工作进度明了的工作台帐。每月追踪督查,进行绩效评价,有力促进了人口计生工作顺利开展。

(执笔人:王 平 范艳萍)

抓好农业综合开发 加快建设新农村 中共雷公塔镇党委 雷公塔镇人民政府

2008年,雷公塔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在县农业综合开发办的指导下,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先后完成水工模块渠5707米、清水现浇渠9152米、U型渠14374米,完成机耕桥、简易桥和涵闸等建筑物600多处,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我们的做法是:

一、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为统一思想,营造浓厚的农业综合开发氛围,我们一是加强领导。组成雷公塔镇农业综合开发指挥所,镇长牵头,分管负责人专抓,党委书记亲自调度,抽调得力干部,以村为单位组成五个工作组,组织领导农业综合开发。二是强化措施。干部精力一边倒,村干部不准请假外出,镇干部节假日不休息。每两天开一次碰头会,通报进度,交流经验,查找差距。设立物质奖励,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镇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三是加大宣传。通过召开会议,张贴标语,走访群众等形式,广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投资反哺农业,机遇难得,工程完成后,受益地区农业生产一劳永逸,可几十年旱涝保收,使群众真正关心、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二、募集资金,配套先行

雷公塔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家投资580万元,需地方配套资金60万元,投劳工日60万个,配套资金成为困扰工程的最大难题,为保证工程顺利推进,我们一是对外募。通过打电话、发公开信、登门拜访等形式,向本地外出成功人士汇报家乡建设状况,恳请他们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去年大河村、三合村募得资金近10万元。二是本地捐。在工程受益区,镇村两级干部反复上门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有理,争取群众自愿捐款。三是群众投工投劳。对工程技术含量

不高的工种,尽可能动员群众投工投劳,降低资金成本。经过努力,短时间内募集到相应的配套资金,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协调关系,改善环境

为创造良好的工程施工环境,我们努力协调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与县农开办的关系。尽可能向农开办的领导多汇报,赢得他们的支持与理解,在规划设计时,把方便生产与方便生活结合起来,把实用性与观赏性结合起来,编制出领导和群众都满意的设计方案,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设计。二是协调好施工方与项目村的关系。引导双方加强交流,增进了解,融洽关系。出现矛盾分歧,及时为他们牵线搭桥,让双方相互理解。三是协调施工方与群众的关系。在施工过程中,遇到损害群众利益的情况,积极出面协调,要求施工方拿出更好的工作方案,做好群众工作;遇到不法分子敲诈施工方,无理取闹时,坚决制止。

四、监督检查,确保质量

我们建立三级质量监督网络。一是政府监督。镇政府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对项目进行监督,并签订目标责任合同,细化量化职责和范围,要求监督人员吃住在工地,尽职尽责搞好监督。二是村里监督。由项目村请两名懂技术负责任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村级监督员,对项目工程进行全程监督。三是群众监督。我们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动员群众自发对工程进行监督,对发现、举报质量问题的群众给予奖励。通过以上措施,项目工程质量得到保证。

(执笔人:王 平 易宗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52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