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第二版 - 超全超强~~!!

更新时间:2024-01-01 09: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0绪论

0.1 动物学的概念及研究的目的

概念:动物学是研究动物体的形态结构和有关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分科:按研究对象分:原生动物学、贝类学、鱼类学等;按研究内容分: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胚胎学等;

按研究重点和服务范畴分:理论动物学、医用动物学、蚕桑学、水产学等 意义:1.动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持续利用方面2.在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方面

3.在医药卫生方面4.在工业工程方面5.仿生学方面

0.2 动物学的发展简历史及研究方法: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

研究方法:描述(观察)法;比较法;实验法

0.3 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在1735年出版的《自然系统》一书中明确将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即最古老的两界系统。 三界系统:19世纪,霍格和赫克尔提出三界系统,创立了原生生物界。

四界系统:1938年,考柏兰提出将细菌、蓝藻细胞等细微结构确定为原核生物界,其他生物均属于真核生物. 五界系统:1969年,惠特克把真菌从植物中分离出来,立为真菌界。 五界分类系统 特征 原核生物界 类别 代表动物 作用或用途 无明显的细胞核,没有 古细菌、细菌、 膜包被的细胞器,都是 蓝细菌等 一些微小的单细胞生物 大肝肠菌、 有机物的降解;自养或异养;工业 螺旋藻 发酵,造成水体污染,致病,提供 单细胞蛋白及生物工程材料等 有的行光合作用,是海洋或者湖泊 中的原初生产者,有的是古代 石油来源等。 原生生物界 为真核细胞,单细胞或多 原生动物类、真核藻类、草履虫、 细胞群体,大部分生活在 粘菌 小球藻 水环境中 为真核细胞,但无叶绿素, 霉菌、子囊菌、 不能光合作用,行腐生营养担子菌 真菌界 植物界 青霉、木耳、 降解有机物,致病, 猴头菇 作物病害,制药食品等。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与人类衣食住行联系紧密。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有的是高蛋白食物的主要来源。 真核、多细胞、具有根、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各种植物 茎、叶和繁殖器官的分化,裸子植物、 光合自养 被子植物等 真核、多细胞、异养、 海绵动物、腔肠动物、 各种动物 无细胞壁,大多数器官 环节动物、软体动物、 和组织发达,能运动 节肢动物、脊索动物 动物界

0.4 动物分类的知识 0.4.1物种的概念:物种简称种,是分类学的基本单元,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在自然界占据一个特殊的生态位。

生殖隔离:两个种之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杂种后代,或产生的杂种后代不具有正常的生育能力。 生态位:指的是该群体即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等。 亚种:由于地理隔离,种内各分布地的不同群体间有一定的差异,但尚未到达生殖隔离的程度,则这些群体为该物种的不同亚种。 变种:少数个体出现有别于种群的新特征

品种:由人工培育成有一定规模、有可稳定遗传的经济性状的生物群体,如粤黄鸡、长白猪等。品种不是正式的分类等级。一个物种可含一到多个品种。

0.4.2种的命名---双名法:拉丁文的属名加种名表示物种。

0.4.3分类阶元:现行通用的分类等级共七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0.4.4动物界的主要类群:单细胞真核生物——原生动物门(Protozoa)

无脊椎动物类群: 脊索动物类群:

侧生动物——海绵动物门 最高等的动物门类——脊索动物门 辐射对称的动物——腔肠动物门 低等的无颌脊椎动物——圆口纲 三胚层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门 适应水生生活的鱼类——软骨鱼纲 具有假体腔的动物——线形动物门 ——硬骨鱼纲

真体腔不分节的动物——软体动物门 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两栖纲 分节的真体腔原口动物——环节动物门 真正陆生的变温、羊膜动物——爬行纲 身体分节有附肢的原口动物——节肢动物门 翱翔天空的恒温脊椎动物——鸟纲 无脊椎后口动物——辐射对称的棘皮动物门 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哺乳纲 ——半索动物门

0.5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地区内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

1动物的基本结构与机能组织

1.1 动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

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到下次分裂开始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有丝分裂期和分裂间期。 1.2 组织:定义:是一些形态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及其非细胞形态的间质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机能的集体

根据结构和功能特点,组织通常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特点: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一般分布在动物体表和体内各种管道、腔、囊等的内表面上,简称上皮。

功能:主要是保护,还有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物质、分泌等。

类型:上皮细胞排列方式有单层和复层之分。细胞的形状又有扁平、立方、柱状。

结缔组织:特点:细胞间质发达,细胞分散于细胞间质中;是动物体内分布最广,形态结构最多样化的一大类组织。

细胞间质包括基质和纤维。纤维又分为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3种。 功能:连接、支持、防御、营养、修复以及物质运输等

疏松结缔组织:由纤维(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等)和基质组成的松散结构 致密结缔组织:由大量胶原纤维或弹性纤维组成,基质和细胞较少。如肌腱、韧带等。

脂肪细胞: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脂肪细胞呈球形,细胞内有大型脂肪滴,将细胞核和少量细胞质挤在细胞边缘 软骨组织:特化的结缔组织,由软骨细胞,纤维,基质组成,软骨细胞埋在由基质形成的骨陷窝内,基质内有纤维根据纤维的性质可分成三种类型: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

骨组织:是一种坚硬的结缔组织.间质由骨基质(包括有机物和硫酸钙、磷酸钙)和骨纤维(骨胶纤维)组成。 血液:液态的结缔组织,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浆相当于间质,包括纤维蛋白原和血清。

肌肉组织:特点:由肌细胞构成,无间质 功能:舒缩。

分类:根据形态结构和分布,肌肉组织可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

骨骼肌: 1.大部分附着于骨骼上,细胞长圆柱形;2.细胞核多个,位于细胞膜内侧,合胞体; (横纹肌) 3.具横纹(明、暗带);4.一般受意志支配,为随意肌 平滑肌: 1.细胞梭形; 2.细胞核1个,位于中央;

3.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的各种内脏器官,收缩不受意识支配,不随意肌

心肌: 1.细胞短圆柱形,具分支; 2.细胞核1个,位于中央; 3.具横纹,不明显; 4.两细胞连接处具闰盘,电镜下为凹凸相嵌的双层膜,对兴奋传导有重要作用。

5.构成心脏的肌肉组织,有节律性的收缩,不受意识支配,是不随意肌。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构成

功能:1.神经细胞的功能是感受刺激、传导兴奋 2.神经胶质有支持、保护、营养的功能

1.3 器官和系统器官:器官:由不同类型的组织结合而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结构.

系统:功能上有密切联系的不同器官,相互协同以完成机体某一方面生理机能,就成为一个系统.

2 单细胞真核生物-原生动物门

2.1 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

2.1.1单细胞生物:原生动物是单细胞个体或单细胞群体,细胞内具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的胞器。

如鞭毛、纤毛是运动器;胞口、胞咽、胞肛是营养胞器;眼点是感光胞器;

2.1.2个体微小、体形结构多样化:伪足、鞭毛和纤毛为运动胞器:鞭毛数目少,长。如眼虫。纤毛短而多,覆盖细胞表

面,如草履虫。变形虫内质中溶胶质和凝胶质的转换和流动,使虫体形成伪足而运动,实质使肌动蛋白在肌球蛋白丝上的滑动形成的。

2.1.3营养方式多样化:植物性营养:如绿眼虫的营养方式。

动物性营养:如草履虫的营养方式。

腐生性营养:如各类孢子虫都采用这种营养方式。

2.1.4生殖方式多样性: 分裂生殖:草履虫 二分裂 配子生殖:有孔虫、团藻 无性生殖 眼虫 有性生殖 出芽生殖:管足虫 复分裂 接合生殖:草履虫

无性生殖:由一个亲体直接产生下一代的生殖方式(亲体不通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产生后代个体),多见于原生生物、低等无脊椎动物。

有性生殖:由两个生殖细胞(或亲体)相互融合或交换遗传物质而产生新个体。 分裂生殖:由一个亲体通过有丝分裂直接生成2个或多个子体,见于原生动物。

出芽生殖:在亲体的某一部位长出与自身相似但形体较小的子体,称为芽体,有芽体脱离亲体而发育长大的,如水螅;也有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如多数珊瑚虫、管足虫。

配子生殖:由原生动物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配子相互融合而成为合子,再由合子产生新个体 接合生殖:为原生动物的纤毛虫所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2.1.5协调与应激性:保证了动物的生存与繁衍。

2.1.6包囊形成:是进化过程中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性机制。

2.1.7栖息地 自由生活的种类栖息在水体中;寄生种类绝大多数寄生在动物,少数寄生在植物。 2.2 原生动物的分类:鞭毛虫纲,肉足虫纲,孢子虫纲,纤毛虫纲

类别 特征 鞭毛纲 肉足纲 伪足 孢子纲 纤毛纲 运动胞器 成体有1到多根鞭毛 无;或仅在生活史的一纤毛 定阶段具有鞭毛或伪足 腐生性营养 动物性营养 营养 生殖 生活 植物性、动物性和腐生性营养 动物性营养 纵二裂 自由生活,寄生 二分裂;配子生殖 裂体生殖;配子生殖,横二裂,接合生殖 孢子生殖 多数种类为自由生活,体多有顶复合器结构,全自由生活,寄生,有营养核裸露或有外壳或内骨骼 部营寄生生活 (大核)和遗传核(小核) 2.3 与人类的关系:进化地位:原生动物——是自然界中最原始、最简单的真核生物

3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3.1 多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多细胞动物的个体发育,一般是指有性生殖中从受精卵开始发育到性成熟能繁殖后代的过

程,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 3.1.1受精与受精卵:

雌性生殖细胞---卵子:高度特化的卵细胞,较大,一般为球形,不能运动,卵细胞质中含有大量卵黄。 根据卵黄多少和卵核的位置根据卵黄多少可将卵分为少黄卵、中黄卵和多黄卵。

雄性生殖细胞称为精子,精子个体小,能活动。

受精作用: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结合现象.受精后形成单细胞受精卵(合子)。受精卵是新个体发育的开端。 体内受精:在雌、雄亲体交配时,精子从雄体传递到雌体的生殖道,逐渐抵达受精地点,在那里精卵相遇而融合 体外受精:精子和卵子同时排出体外,在雌体产孔附近或在水中受精 单精受精:只有一个精子进入卵内完成受精

多精受精:有些卵子在正常受精情况下,可以有一个以上的精子进入卵子,但只有一个精子的雄性原核能与卵子的雌

性原核结合,成为合子的细胞核,其余的精子逐渐退化消失

3.1.2卵裂: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多细胞胚体(桑葚胚)的过程.卵裂形成的新细胞称卵裂球或分裂球。

卵裂是有丝分裂,但与一般体细胞的有丝分裂不尽相同,其主要特点是分裂后所产生的子细胞不经生长立即进入下一次分裂。 卵裂 完全卵裂分为均等全裂(海星、海胆、文昌鱼 )和不等全裂(海绵、蛙类)

不完全卵裂分为盘裂(乌贼、鸟类)和表面卵裂(昆虫)

3.1.3 囊胚的形成:受精卵经多次分裂形成的分裂球一般排列成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囊胚中间的腔称囊胚腔;包围囊

胚腔的细胞层称囊胚壁。

3.1.4 原肠胚的形成:囊胚进一步发育,胚胎发育进入原肠胚形成阶段。

原肠胚的结构特点是:具有内、外两个胚层,有由内胚层所包围的原肠腔,原肠腔与外界相通的原口(或胚孔),以及内外胚层之间残留的囊胚腔。

原口动物:两侧对称动物中,原口发育为成体的口。 特征:原口形成口;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腹面

后口动物:原口发育为成体的肛门,而成体的口是在原口相当距离之外重新形成。 特征:原口形成肛门;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背面或表面

3.1.5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除极少数动物外,绝大多数动物在完成原肠胚的发育后,还要进一步发育,即出现中胚层和

体腔。中胚层位于内外胚层之间,体腔是被中胚层包围的腔。中胚层形成有两种方式: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原口动物以此法形成中胚层。 在原口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原始的中胚层细胞,分裂出多个细胞,形成中胚层细胞索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最初细胞索结实,为中胚层带,以后中胚层带的中央裂开形成体腔.即真体腔,这种形成真体腔的方法称为裂体腔法.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后口动物由此法形成中胚层。

在原肠背面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体腔囊脱离内胚层后,在内、外胚层之间扩成为中胚层.

其中的空腔即真体腔.这种真体腔在体腔囊尚未脱离内胚层时是与原肠腔相通的,因此这种形成体腔的方法叫肠体腔法. 3.1.6 胚层的分化和器官原基的形成

外胚层:主要分化形成上皮组织(皮肤上皮及其衍生物如指甲、羽毛等;口腔和肛门上皮),神经组织,感觉器官(晶体、视网膜、内耳上皮等)

中胚层:主要分化形成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皮肤的真皮、骨骼、血液等),上皮组织(体腔膜和系膜等)。 内胚层:主要分化形成上皮组织(消化道和消化腺上皮、呼吸道上皮及其某些内分泌腺的上皮)。

3.2 生物发生律: 物发生律又叫重演律,由德国人赫克尔提出:“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例如青蛙的个体发育,由受精卵开始,经过囊胚、原肠胚、三胚层的胚,再经过无腿蝌蚪,有腿蝌蚪,到成体青蛙。这反映了蛙的个体发育重演了其祖先的单细胞动物、单细胞的球状群体、腔肠动物、原始三胚层动物、低等脊椎动物、鱼类动物,发展到两栖动物的基本进化过程。 3.3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1.古生物学方面:化石 2.形态学方面:团藻 3.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单细胞受精卵

4 侧生动物--海绵动物

4.1 海绵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最原始、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2.水中固着生活,体形多不规则 3.具有水沟系 4.胚胎发育具逆转现象,为侧生动物 ① 基本结构:体壁围着中央腔 皮层:扁平细胞,保护

中胶层:胶状物质,其间分散有芒状细胞,变形细胞,骨针,海绵丝,支持 胃层:领细胞,摄食,消化吸收

② 骨骼:起支撑作用,包括骨针和海绵丝两种形式,分别由中胶层内变形细胞分化形成的成骨针细胞和成海绵质细胞

分泌而成。

③ 水沟系:是海绵动物所特有的结构,海绵动物缺乏运动能力,它们的摄食、呼吸、排泄、生殖等生理活动都要借水

流的穿行来完成。

单沟型:最简单的水沟系。由体壁上的孔细胞将中央腔与外界相通。代表动物:白枝海绵

水流途径:外界水流-孔细胞进水孔-中央腔-出水口-外界水流

双沟型:由单沟型体壁凹凸形成两种水管:由扁平细胞形成的流入管与外界相通,由领细胞形成的辐射管与中央腔相通。中央腔由扁平细胞包围。代表动物:毛壶

水流途径:外界水流-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门孔-辐射管-后幽门孔-中央腔-出水口-外界水流。

多沟型:最复杂的水沟系。由双沟型的体壁凹凸形成。中胶层内形成了若干由领鞭毛细胞构成的鞭毛室,通过流入管与外界相通。中央腔也由扁平细胞构成。代表动物:浴海绵

水流的途径:外界-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门孔-鞭毛室-后幽门孔-流出管-中央腔-出水口-外界

水沟系的重要作用:水沟系对海绵固着生活有重要的适应意义。从单沟系到多沟系 ,领细胞的数目逐渐增多,相应地增加了水流通过海绵体的速度和流量,同时扩大了摄食面积。一个直径1cm,高10cm的海绵,一天之内能滤过82公斤的海水。海绵可以在大量水流经过体内的时候,获得足够的食物和氧气,同时不断地把废物排出体外。 ④ 生殖与胚胎发育 无性生殖 出芽生殖:新个体或群体 芽球:不良环境 有性生殖:雌雄同体或异体,异体受精。卵生,部分海绵具胚胎“逆转现象” 两囊幼虫——钙质海绵的受精卵卵裂后,形成一个有腔囊胚,动物极的小分裂球向囊胚腔内生出鞭毛,另一端的大分裂球中间形成一个开口,然后囊胚的小分裂球由开口倒翻出去,里面小分裂球具鞭毛的一侧翻到囊胚的表面,整个囊胚期的发育出现了两次囊胚现象,这种特殊幼体称为两囊幼虫。

胚胎逆转——钙质海绵的两囊幼虫从母体随水逸出后,动物极具鞭毛的小细胞内陷发育成原肠胚的内层细胞,植物极大细胞发育成原肠胚的外层细胞,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的原肠胚形成正相反(动物极小细胞发育为外胚层,植物极大细胞发育为内胚层)。这种特殊的现象称为胚胎逆转 ⑤ 进化地位:海绵动物由于在胚胎发育中有胚层逆转现象,构造上有领细胞、水沟系、骨针等特殊结构,因此,

认为它们是多细胞动物在进化上的一个侧支,有侧生动物之称。 4.2 海绵动物的分类: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寻常海绵纲 特征 分类 钙质海绵纲 六放海绵纲 寻常海绵纲

5辐射对称的动物--腔肠动物

5.1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辐射对称或两辐射对称体制 2.具有两胚层及原始消化腔

3.具有原始的神经组织-神经网 4.生殖中具有世代交替现象

5.2 结构与功能:

1.体制与基本体型:体制: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切面均可将身体分为对等的两半。

两辐射对称:通过中央轴只有两个切面,可将身体分成对等的两半,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之间的一种体制。

体型:水螅型:呈园筒状,下端为基盘,用以固着在其他的物体上;另一端是周围有触手的口

骨针 质地 钙质 硅质 硅质或海绵质纤维 形状 三放或四放 水沟 类型 单沟型 生活 环境 全部海产 深海 海水或淡水 六放或六放的倍数 复沟型 非六放 复沟型

10.1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0.1.1异律分节和附肢分节-------体节 异律分节:节肢动物身体的若干体节发生分化,组成头、胸、腹各部分,其形态结构和机能各不相同. 头部:有眼、触角、口器等器官,是取食和感觉中心。胸部:有足、翅等器官,是运动和支持中心。 腹部:生殖和代谢中心。

昆虫类:身体分为典型的头、胸、腹3部分。

甲壳类、珠形类、肢口类: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有爪纲、多足纲: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 蜱螨类:头胸腹3体节完全愈合。

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具有分节附肢的动物,节肢动物的名称由此而来。 附肢结构:实心,内有发达的肌肉,本身及其与身体相连处均有活动的关节。

功能:头部附肢:感觉,形成口器取食。胸部附肢:运动与呼吸。腹部附肢:游泳、爬行,转化为生殖器。 类型:按附肢结构特征,可分为双肢型(肢口纲和甲壳纲)和单肢型(多足纲和昆虫纲) 分化:口器、触角、步足等各种类型的足。

口器:摄食器官,由上唇、大颚、小颚、下唇和舌5部分组成。根据取食和食性的不同,口器特化成5种: 咀嚼式口器(蝗虫):上唇1片,上颚下颚1对,有切齿和臼齿切嚼食物,下唇、舌各1个.适用于取食固体食物。 刺吸式口器(蚊子):各部分特别是大小颚延长成针状,适于吸血、植物汁液。

舐吸式口器(苍蝇):大小颚退化,仅余上下唇和舌.唇舌形成吻,下唇延长成喙,末端特化为一对唇瓣.取食液体食物 虹吸式口器(蛾、蝶):大部分结构均退化,仅小颚的外颚叶延长,并左右闭合成管状。吸食花蜜等液汁。 嚼吸式口器(蜂):大颚用于咀嚼、筑巢,小颚、中舌、下唇合拢,形成一食物管,吸取花蜜。 触角的类型:刚毛状:各节愈趋尖端愈细小(蝉、蜻蜓)

丝状:细而长,各节粗细大致相等(蝗虫)

膝状:柄节细长,在柄节与梗节、鞭节之间呈一定角度的弯曲,使整个触角形如人的膝关节(蜜蜂) 棍棒状:各节逐渐膨大,呈一棍棒状(蝴蝶)

鳃叶状:末节广阔扁平片状,合成一膨大的末端(金龟子)

足的类型: 步行足:细长适于行走(步甲) 跳跃足:蝗虫、蟋蟀后足,适于跳跃

捕捉足:螳螂前足,似一把折刀 开掘足:蝼蛄前足,短而粗壮,扁平有齿 游泳足:龙虱后足,胫节和跗节扁平,边缘长毛,适于游泳; 攀缘足:虱的足,胫节一部分和跗节及爪能合抱;

携粉足:蜜蜂的后足,各节均具长毛,形成花粉蓝,可以携带花粉。

10.1.2具有发达坚实的外骨骼,生长过程中具有蜕皮现象-------表皮

节肢动物的角质膜十分发达,坚硬厚实,称为外骨骼。

功能:1.保护内脏器官; 2.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3.抵抗不良环境及病毒细菌等的侵染;

4.与附着在外骨骼内表面的肌肉协同完成各种运动,与脊椎动物的骨骼有相似的作用。

蜕皮现象:节肢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周期性地在内分泌激素的控制下,脱去旧的外骨骼,长出新的外骨骼的现象. 10.1.3具有强劲有力的横纹肌-------肌肉

横纹肌集合成肌肉束,其两端着生在坚厚的外骨骼上,收缩牵引外骨骼使身体运动。 10.1.4开管式循环系统

节肢动物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空腔由部分真体腔及囊胚腔构成,称为混合体腔,其中充满血液和体腔液,又有血腔之称. 循环系统由心脏及其向前端发出的1条短动脉构成。

昆虫等大多数节肢动物的血液就只输送养料,而O2和CO2的输送则全由气管承担 。

10.1.5呼吸器官多样性(水生种类体壁外突形成鳃、书鳃,陆生种类体壁内陷形成书肺、气管)

气管功能:直接送入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不需要血液循环参与.高效独特防止体内水分散失,是对陆生生活的适应性改变. 10.1.6排泄器官多样性(水生种类排泄器官为后肾型的基节腺、绿腺、颚腺等,陆生种类的是马氏管)

低等或结构简单的节肢动物:没有专门的排泄器官,代谢产物积于皮下,随蜕皮现象排出。 腺体结构:与后肾管同源,如甲壳类的绿腺、颚腺,蛛形纲的基节腺。

马氏管:中肠和后肠之间发出多条细盲管,直接浸浴在血腔的血液中,从中吸收大量尿酸等代谢废物,通过后肠,与

食物残渣一起由肛门排出体外。多见于昆虫。

10.1.7独特的消化系统(口器、前肠、中肠、后肠) 消化道:前肠—中肠—后肠

前肠:包括口、口腔。自由捕食的节肢动物前肠的一部分形成磨胃或砂胃,内有几丁质的齿和骨板等,都用来碎化食物 中肠:突出物:盲囊、盲管。分泌消化酶,消化和吸收

后肠:包括直肠和肛门,有6个直肠垫。它是盐离子及水分重吸收;代谢废物的暂存场所 10.1.8灵敏的感觉器官和更趋集中的链状神经系统

集中型的链状神经系统,神经节相对集中。

头部内位于消化道上方的前3对神经节愈合为脑:分别为前脑、中脑和后脑。

脑的形成提高了神经系统的传导刺激、整合信息和指令运动的机能,更有利于陆栖生活。

感觉器官:触觉器:触毛 化感器:味觉器、嗅觉器 视觉器:单眼和复眼(没有调节焦距的能力)

听觉器:鼓膜 平衡觉:平衡囊

10.1.9雌雄异体,生殖形式多样,间接发育普遍(昆虫的变态)

1.大多数雌雄异体,陆生为体内受精,水生为体内或体外受精。

2.生殖方式多样:多数卵生,少数卵胎生。有些能孤雌生殖、幼体生殖、多胚生殖。 3.直接发育或间接发育:后者有多种幼体期。

变态:昆虫由幼虫发育为成虫,经过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一系列变化

不完全变态:卵—幼虫(若虫/稚虫)—成虫。幼虫虫体小、性器官为未成熟,形态和生活习性也与成虫有所不同。 A. 渐变态(若虫):形态比较相似,生活习性一样。蝗虫 B. 半变态(稚虫):形态和生活习性均不一样。蜻蜓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幼虫必须经过表面不食不动,体内进行改造的蛹期才能转变为成虫。 10.1.10具有保护色、拟态等重要的生物学现象

10.2 节肢动物门分类

1、原节肢动物亚门:有爪纲(栉蚕)蠕虫状,体不分节,仅表面有环纹,具1对触角。雌雄异体,直接发育。 在进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在软体动物到节肢动物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

2、真节肢动物亚门:三叶虫纲(化石):出现于距今5.3亿年的寒武纪,贯穿于整个寒武纪时期——“三叶虫时代”。三叶虫演化上的意义:1.原始性的附肢、体节数不定而随发育增加--较原始的节肢动物

2.附肢内肢节分为7节--与甲壳动物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3.肢口纲动物发育过程中有三叶虫期--与肢口纲又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4.地层的鉴定--地质学 甲壳纲:甲壳纲是是节肢动物第3大类群,包括各种虾蟹。

特征:1、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背侧有头胸甲。 2、2对触角,双肢型附肢。

3、鳃呼吸,触角腺排泄。 4、大多雌雄异体,发育中有幼虫阶段。

日本沼虾:1、外部形态:头部:2对触角、1对大颚、2对小颚

胸部:3对颚足,5对步足 腹部:6对游泳足(尾肢为第6游泳足)

2、消化系统:口、食道、贲门胃、幽门胃、中肠、直肠及肛门。 3、呼吸系统:羽状,从第二颚足至第五步足基部各有1对鳃。

4、循环系统:开放式循环,心脏略呈三角形。位于头胸甲边缘下方。血液呈蓝色。 5、排泄系统:1对触角腺,即绿腺。位于触角基部,头胸甲内。 6、生殖系统:雌雄异体,生殖腺位于围心窦的前下方

雌雄鉴别:雌虾卵巢向体两侧发出输卵管,后者开口于第三步足基部内侧。

雄虾精巢向体两侧发出输精管,后者开口于第五步足基部内侧。

7、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位于腹面。白色。 8、生殖与发育:幼体经9次蜕皮。

重要类群: 鳃足亚纲、 桡足亚纲、蔓足亚纲、软甲亚纲

昆虫纲:昆虫是节肢动物在陆地发展最完善、进化最成功、动物界最繁茂的一纲。已记录的昆虫种类有100万种

以上,占动物界总数的2/3。地球表面除了海洋之外的地域,都能见到昆虫的身影。 一、特征: 1.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部分种类愈合。

2.头部6节,具1对触角,口器多种分化,具单、复眼,是感觉和取食中心。 3.胸部3节,每节1对胸足,高等种类胸部具2对翅,是运动中心。

4.腹部11节,附肢退化,是代谢及生殖中心。 5.呼吸器官为气管,排泄器官为马氏管。

6.雌雄异体、异型,体内受精。 7.一般为卵生,发育大多经过变态后为成虫。

翅:2对,位于中、后胸上。由体壁向外延伸而成。

昆虫翅的类型:膜质翅:薄而透明,翅脉清晰(蜜蜂) 鳞翅:膜质翅上具粉末状鳞片(蝴蝶)

覆翅:比膜质翅稍厚(革质化),半透明,起保护作用(蝗虫、蟋蟀前翅) 鞘翅:翅胶质化、坚硬而厚,不透明也看不到翅脉(金龟子前翅)

半鞘翅:翅的基部为胶质,端部为膜质(蝽蟓前翅) 毛翅:翅膜质,上生有密毛(石蛾)

二、东亚飞蝗:1、外部形态:头—胸—腹 2、消化系统:前肠—中肠—后肠 咽—食道—嗉囊—前胃—胃盲囊

3、循环系统: 开管式循环,不运送氧气 4、呼吸系统:发达的气门和气管。

5、排泄系统:马氏管 6、神经系统:感管发达,具中枢神经系统。 7、生殖系统:雌雄异体。

三、昆虫的生殖与发育:生殖:卵生、孤雌、多胚、幼体生殖、卵胎生。

发育和变态:雌雄二型和多型现象:介壳虫、蜜蜂

世代:从卵经幼虫、蛹到成虫性成熟产卵为止的整个周期。一化性昆虫、二化性昆虫等。

休眠与滞育:休眠现象是对不利的外界环境条件(如严寒、酷热、干旱、食物不足等)的适应,表现为停止活动,代谢降低,呈相对静止状态,一旦不利因素被解除,昆虫可立即恢复正常的活动与发育。滞育虽也由不利环境因子(光照、温度、食料等)所引起,但一旦进入滞育后,必须经过较长的时间,并要求一定的剌激因素(主要是低温),再回到合适的条件下,才能重新继续生长发育。昆虫的滞育受神经激素调控。

四、内分泌系统和昆虫激素:内分泌系统产生激素,分为两大类:

内激素:脑激素、保蚴激素和蜕皮激素,调控生长发育。 外激素(信息素):个体间信息传递媒介,性信息素、追踪信息素、报警信息素等。

五、昆虫的生活习性:活动的昼夜节律、复杂的食性、趋性

六、昆虫纲的分类:无翅亚纲:较原始,无翅,直接发育,不需变态

有翅亚纲:有翅,间接发育,需变态

1、弹尾目:代表动物跳虫。2、缨尾目:衣鱼、虫蛃

3、蜻蜓目:半变态。咀嚼式口器。约有5000余种,在我国约300种。蜻蜓、豆娘。 4、网翅目:渐变态。咀嚼式口器。蜚蠊、螳螂、地鳖。 5、等翅目:社会性昆虫。咀嚼式口器。渐变态。白蚁

6、直翅目:渐变态。咀嚼式口器。善跳跃。蝗虫、蟋蟀、蝼蛄

7、虱毛目:渐变态。体外寄生虫。咀嚼式或刺吸式口器。鸡虱、人体虱

8、同翅目:渐变态。刺吸式口器。蚜虫、粉虱、介壳虫、白蜡、紫胶虫、蝉。 9、半翅目:渐变态。刺吸式口器。水黾、臭虫、长蝽等 10、脉翅目:全变态。咀嚼式口器。益虫。草蛉、蚁蛉

11、鞘翅目:通称甲壳虫。全变态。咀嚼式口器。分布广泛。天牛、金龟子、瓢虫、萤火虫等。 12、膜翅目:全变态。咀嚼式、刺吸式口器。蜜蜂、蚂蚁。

13、蚤目:全变态。刺吸式口器。体外寄生。跳蚤。

14、双翅目:全变态。刺吸式、舐吸式口器。按蚊、牛虻、家蝇、果蝇。 15、鳞翅目:全变态。成虫虹吸式口器,幼虫咀嚼式口器。蝶、蛾。

肢口纲:鲎从4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蛛形纲:特征:1.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部分种类愈合。

2.无触角,头胸部有6对附肢:1对螯肢、1对脚须和4对步足,腹肢完全退化。 3.陆地生活,外骨骼出现蜡层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4.排泄器官同时存在基节腺和马氏管2种。

5.呼吸器官同时具有书肺和气管2种。 6.具有毒腺和丝腺作为防卫及攻击器官。

7.具交配器官及传递精子的结构。

重要类群:蜘蛛目:头胸部及腹部皆不分节,二者以一细柄相连。螯肢2节,有毒腺开口于鳌牙端部;脚须于步足相似,雄蛛末节膨大成交配器。呼吸器官除书肺外,通常还有气管。腹部末端有纺织突2—4对,内通丝腺,可牵丝结网。

蝎目:为夜行肉食性动物,性喜干燥。体表被高度骨化的外骨骼。头胸部短,具头胸甲。腹部较长,分为前部及后腹部。前者宽,后者狭长,分节均明显。第一、二对附肢皆有螯,脚须较强大。后腹部末端有一尾刺,内有毒腺,分泌神经性毒物用以螯杀猎物。卵胎生,初生幼蝎常负于母体背面,经一次蜕皮后自行生活。

蜱螨目:种类众多,体形变异极大。一般体小,为圆形,头胸部与腹部愈合而不分节。螯肢与脚须向身

体前端突出,形成假头。4对步足末端有爪或吸盘。发育有变态。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常见的有棉红蜘蛛,全沟螨,疥螨,谷恙虫等。

多足纲:陆栖,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触角一对,大颚一对,小颚两对,每一体节具1-2对附肢,气管呼吸。常见的有马陆、蜈蚣。

11 辐射对称的后口动物--棘皮动物门

11.1 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海星)

1.次生性的五辐射对称:幼体两侧对称,而成体五辐射对称(或是5的倍数辐射对称),为次生性五辐射对称。 2.体表具棘和皮鳃:骨片是内骨骼,起源于中胚层。骨片突出于体表之外,可形成棘、叉棘、刺等结构。

叉棘、棘刺功能:防卫、捕食、清除体表沉积物、保护皮鳃等功能

皮鳃:体壁的突起,外覆表皮,内衬体腔上皮.体腔液在其内循环,可帮助排泄和促进与周围海水的氧气交换. 3.体腔发达、具有特殊的水管系统:棘皮动物的真体腔发达,体腔的一部分形成了水管系统。 水管系统为棘皮动物所特有。组成:筛板、石管、环水管、辐水管、侧水管、管足 功能:运动 4.以肠体腔法形成中胚层和体壁,为后口动物

A.血系统和围血系统——由体腔的一部分演变而来

棘皮动物没有专门的循环器官,具有血系统和围血系统。

血系统具有一套与水管系统相应的管道,包括环血管、辐血管、位于反口面的反口环血管,及与石管平行的轴窦等结构。 围血系统是在血系统之外的一套血窦。

B.消化系统和食性:包括口、贲门胃、幽门胃、幽门盲囊、直肠盲囊和肛门。肉食性、植食性。 C.神经系统:棘皮动物的神经系统是分散的,没有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

棘皮动物整个表皮中有大量感觉神经细胞:除触觉外,还能够对光、化学刺激作出反应。 D.生殖和发育:棘皮动物大多是雌雄异体(少数海蛇尾和海参除外)。

? ?

受精卵为辐射卵裂,内陷法形成原肠,体腔囊法-肠腔法形成中胚层、3对体腔囊 原肠胚时的胚孔最终发育成成体的肛门,成体的口在原肠孔相对的另一端形成。

11.2 棘皮动物的进化地位:

棘皮动物胚胎发育时期特点:辐射型卵裂;以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原口(胚孔)形成成体肛门 与脊索动物有共同祖先,是最原始的后口动物。

11.3分类:

一.海星纲:体呈星形,有5腕或5的倍数.腕与中央盘之间界限不明显.腕的口面有步带沟,步带沟中有2—4排管足 二.蛇尾纲:腕细长,与中央盘的界限非常明显,没有步带沟,管足没有坛囊和吸盘。筛板位于口面。 三.海胆纲:5个腕向反口面愈合——呈圆球、扁圆形的骨骼包住身体。体表长有可以活动的刺。 四.海参纲:1.身体沿口面和反口面延长,成为长圆柱状,无腕,并以步带区和间步带区附着。

2.口、肛门分别在身体的两端,出现次生性的两侧对称。

3.骨片小而分散,无互相关连的骨板,故体表没有棘、叉棘。 4.口为一圈管足形成的触手所包围。

五、海百合纲:海百合类固着生活终生有柄.海羊齿类自由生活无柄.腕中具步带沟,管足无吸盘.体盘无筛板,无棘

12 半索动物门

12.1 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具有口索 2、具有咽鳃裂 3、具有雏形的背神经管 口索:口腔背面伸出的一条短盲管,腹侧具有胶质吻骨。是吻部的支柱。

咽鳃裂:咽上起呼吸作用的裂缝。裂缝间布有丰富的微血管,通过开口于躯干部的外鳃孔与外界相通。 12.2 代表动物—柱头虫:1、外形:蠕虫状 2、消化系统:纵贯于领和躯干之间的一条直管

口→口腔→咽→肠管→肛门 消化腺主要是肝盲囊

3、神经系统:由纵向的背神经和腹神经组成。

4、循环系统:开管式,由纵向的背血管和腹血管组成。

5、生殖与发育:雌雄异体,体外受精,间接发育,经柱头虫幼虫阶段。

12.3 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位置:胚胎发育与棘皮动物相似,鳃裂以及中空的神经又与脊索动物具有相似之处。 进化地位:1.是过渡类型; 2.连接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 3.为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间的进化关系提供了依据。

13 最高等的动物门类--脊索动物门

13.1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Big Three” 主要特征: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次要特征:腹位心脏;肛后尾;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闭管式循环系统 一般特征:两侧对称;三胚层;真体腔;后口;身体分节

脊索:位于消化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为典型的液泡结构,由于液泡的膨压使脊索具有一定

的弹性和硬度,起支持身体的作用。

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身存在,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脊索,发育完全后被脊柱所取代。

背神经管: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而成。

高等种类,背神经管前端膨大成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咽鳃裂:为消化道前端咽部两侧的裂隙状结构,与外界相通,具呼吸作用。

低等脊索动物及鱼类,咽鳃裂终身存在。高等脊椎动物,咽鳃裂只出现在胚胎期或幼体期。

13.2 脊索动物门分类: 尾索动物亚门:1、成体结构:形似壶:顶端的壶口为入水管孔,稍侧面较低处的壶嘴为出水管孔。壶底固着 (海

鞘) 在水中的物体上。 体壁:外套膜与被囊

消化与呼吸:咽:宽大,占体大半。被围鳃腔包围。咽壁有许多鳃裂,完成呼吸作用

循环方式与排泄器官:开管式循环,血液流动方向能够周期性地发生改变。

无专门的排泄器官,肠弯曲处具排泄功能的细胞。

神经:幼体有背神经管;成体只有一神经节

生殖:雌雄同体;精巢:大而分支状;卵巢:长管状而呈淡黄色

2、幼体及变态过程:逆行变态:海鞘自由生活幼体变为固着生活成体的过程中,失去了脊索、背神经管

等重要结构,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

生物学特征:A.幼体自由游泳,具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仅见于尾部

B.幼体经逆行变态发育至成体,成体固着生活,只保留鳃裂 C.成体外包被特殊的被囊,近似植物纤维素

3、尾索动物亚门分类:尾海鞘纲:原始种类,不经变态,体小如蝌蚪,自由游泳生活,一对鳃裂,具背神经管和尾索。如尾海鞘、住囊虫。

海鞘纲:成体固着生活,被囊厚、鳃裂多。逆行变态。如柄海鞘、菊花海鞘。

樽海鞘纲:自由漂浮生活。被囊薄而透明,其上有环状肌肉带,有世代交替。如樽海鞘。

头索动物亚门:1、外形和生活方式:体形似小鱼,半透明,无明显头部,左右侧扁,两端较尖。喜栖水质清澈的(文昌鱼) 浅海海底泥沙中。前端腹面有漏斗状的口笠,边缘有触须。

生活方式:白天钻沙,少活动;晚上活跃,以硅藻为食。

2、内部结构: 皮肤:半透明,由表皮(单层柱状上皮)和真皮(冻胶状结缔组织)构成。

肌肉:保持原始的“<”形肌节。

脊索和背神经管:脊索纵贯全身,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

背神经管分化程度低,前端略膨大形成脑泡。

消化和呼吸:滤食性生活,消化道包括口、咽、肠、肛门。

循环系统:无心脏,具可以搏动的腹大动脉。闭管式血液循环。血液无色。 生殖: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生殖腺约26对,按节排列,不具生殖管道。

神经和感觉器官:神经管几乎无脑和脊髓的分化 。

色素点(眼点):无视觉作用,遮挡阳光,避免脑眼受阳光直射。

3、文昌鱼在进化上的意义:文昌鱼是从低级无脊椎动物进化到高等脊椎动物的中间的过渡动物,

是典型的桥梁动物,也是脊椎动物祖先的模型。

4、头索动物分类: 仅有1个纲——头索纲

脊椎动物亚门:主要特征:1、出现了明显的头部 2、脊柱代替脊索 3、鳃呼吸和肺呼吸

4、除圆口类,都具上下颌 5、完善的循环系统 6、肾脏代替肾管 7、除圆口类,都具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分类概况:圆口纲:无颌,无成对附肢,单鼻孔,出现脊椎骨的雏形。

鱼纲:出现上下颌,体表大多背鳞,鳃呼吸,有成对附肢(胸鳍、腹鳍)。 两栖纲:皮肤裸露,幼体以鳃呼吸,成体以肺呼吸并以五趾型附

爬行纲:皮肤干燥,有角质鳞或骨板,心脏有两心房,一心室或近于两心室。羊膜出现。 鸟纲:体表被羽毛,前肢特化为翼,恒温,双循环,卵生。 哺乳纲:体被毛,恒温,胎生,哺乳。

圆口纲 鱼 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 纲 哺乳纲

上下颌 无颌类 有颌类(颌口类) 附肢 鱼形类 四足类 胚膜 无羊膜类 羊膜类 体温 变温动物 恒温动物

14 低等无颌脊椎动物---圆口纲

14.1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1、无上下颌 7、呼吸器官是鳃囊 8、血液循环途径为单循环 2、只有奇鳍,没有偶鳍:七鳃鳗的身体呈棍棒形,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躯干部背中线上有背鳍,后背鳍

常与尾鳍相连,没有偶鳍

3、皮肤裸露无鳞片,具雏形的脊椎骨:脊椎骨即脊索背面软骨弧片,不具功能. 全身为软骨:头骨,脊索,鳃笼 表皮:多层上皮组织,光滑无鳞片;富含单细胞粘液腺,分泌大量粘液,形成粘液层; 真皮:结缔组织 4、终生保留脊索:脊索发达,为典型的液泡结构,由于液泡的膨压使脊索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硬度。 5、躯干部肌肉具有分节现象:有原始的肌节,呈“<”型。

6、舌活塞式运动,引导食物入口:口腔—食道—肠—肛门。无胃,具有螺旋瓣 9、成体中肾排泄:排泄器官胚胎前期为前肾(结构类似于原肾管),发育到成体时,出现一对狭长的中肾,通过

腹膜固着在体腔背壁上。

10、生殖腺分化为原始状态: 雌雄异体或同体,体外受精。无生殖导管。 11、无脑弯曲,内耳只有1个或2个半规管

圆口纲是现存脊椎动物中最低等最原始的一类。

前肾 → 中肾 → 后肾

脊椎动物胚胎期 圆口、鱼类、两栖动物 羊膜动物(爬行、鸟类、哺乳)

前肾——依赖体腔液。构造:每一前肾小管一端开口于体腔,开口处呈漏斗状、 有纤毛,称为肾口。小管的另

一端汇入一总的导管,称为前肾管,末端通入泻殖腔或泻殖窦。 代谢废物运输途径:血管—血管球—体腔液—肾小管—前肾管—泄殖腔

中肾——开始出现肾单位。构造:一部分肾小管壁膨大内陷,形成双层的肾球囊,把血管球包在其中,称为内

血管球。一部分仍以肾口直接开口于体腔。

途径:血管—内血管球—中肾管—泄殖腔或血管—血管球—体腔液—肾小管—中肾管—泄殖腔 后肾——不依赖体腔液。构造:肾小管与血管球构成肾小体,具专门的输尿管即后肾管。 途径:血管—肾小体—后肾管—泄殖腔

14.2 七鳃鳗幼体-沙隐虫:在圆口纲动物中,七鳃鳗的一生一般要历经胚胎期、变态期、寄生营养期和繁殖期

四个阶段。其中变态期时间很长,有的长达数年,变态期的幼体称为沙隐虫。

外形、呼吸及摄食与文昌鱼相似。证明证明了原索动物(文昌鱼)与脊椎动物(七鳃鳗)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14.3 圆口纲分类

1、七鳃鳗目:眼发达。具吸附型口漏斗,发育有变态。成体营半寄生生活。分布广泛,海水、淡水均产。 2、盲鳗目:眼退化.无口漏斗而有4对口缘触须.雌雄同体,发育无变态.成体营寄生生活.均为海产,以鱼为食. 14.4 圆口纲的起源和进化:甲胄鱼被称为化石无颌类,是至今所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具有以下特征: 1.无上下颌 2.体前部,特别是头部一般都覆盖着坚硬的大块骨甲,故称为甲胄鱼 3.无偶鳍或仅有一对近似胸鳍的结构 4.有鳃笼和单一鼻孔,内耳有二个半规管

由此可见,甲胄鱼和圆口类有许多相似结构,说明二者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可能来自共同的祖先。

15 适应水生生活的鱼类

15.1 鱼纲的进步性特征:1、具上下颌 2、具成对附肢3、脊柱代替了脊索;4、一对鼻孔,内耳有3个半规管 15.2 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基本特征

1、外形:体型: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与陆生脊椎动物相比,鱼类没有颈部。可量性状:体长、体高

运动器官——鳍:背鳍、臀鳍、腹鳍—维持身体平衡;胸鳍—维持身体的平衡和改变运动的方向

尾鳍:结合肌肉的活动,推动鱼体前进的主要动力;“舵”,稳定身体,控制游泳的方向。

尾鳍的类型:原尾型(仔鱼):尾椎的末端平直,将尾鳍分为完全对称的上、下两叶。

歪尾型(软骨鱼):尾椎的末端明显翘向后上方,并伸入尾鳍上叶。

正尾型(硬骨鱼):尾椎的末端稍上翘,形成尾杆骨,使尾鳍内部不对称,但外形却是对称的。

鳍的构成:鳍棘:由一根鳍条变形而成,不分节不分支,坚硬. 软鳍条:由二根鳍条合成,分节,末端分支或不分支。 鳍式:可数性状:表示鳍的组成和鳍条数目的记录形式。

鳍名:大写英文字母表示,“D.”-背鳍,“A.”-臀鳍,“V.”-腹鳍, “P.”-胸鳍,“C.”-尾鳍 鳍棘数:大写罗马数字 软鳍条数:阿拉伯数字 “—”:(半字线)表示鳍棘与软鳍条相连 “,”:表示鳍棘与软鳍条分隔 “-”:表示数目变化范围

如鲤鱼鳍式:D.II,18-19; P.I,16-18; V.II,8-9; A.III,5-6; C.20-22

2、皮肤及其衍生物: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富含单细胞粘液腺,分泌大量粘液,形成粘液层。

作用:有助于游泳;维持体内渗透压的稳定 保护体表不受细菌等外来物的侵袭

皮肤的衍生物——鳞片:由皮肤形成的一种保护性结构,分为盾鳞、硬鳞、圆鳞和栉鳞 。

盾鳞:软骨鱼特有 硬骨鱼的鳞片: 硬鳞(鲟鱼、雀鳝);圆鳞(鲤形目鱼类);栉鳞(鲈形目鱼类)

鳞式:可数性状 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数目 侧线上鳞:自背鳍前缘至侧线的鳞行数

侧线鳞:鱼体两侧有侧线孔的鳞片 侧线下鳞数目 侧线下鳞:自臀鳍前缘至侧线的鳞行数 3、骨骼系统: 脊柱 躯干椎

中轴骨 骨尾椎

头骨 脑颅 颌弓:1 对

鱼类的骨骼 咽颅 舌弓:1对

附肢骨 奇鳍骨 鳃弓:5对,1对愈合成咽喉齿

偶鳍骨

软骨鱼:软骨:特化的致密结缔组织 硬骨鱼:硬骨:细胞间质为硫酸钙、碳酸钙。 脊柱:数目不等的脊椎骨构成。脊索残存于椎体当中。

软骨鱼类的脑颅构造简单,没有骨片的分化,为一个完整的软骨脑箱。硬骨鱼类的脑颅由许多骨片组成。 椎体前后面都是凹形,称为双凹型椎体。鱼类所特有。

偶鳍骨:支持鳍的鳍担骨、鳍条及带骨(肩带和腰带) 奇鳍骨:仅由鳍担骨构成 4、肌肉系统:分节现象明显,主要位于躯干部分。

5、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特点:出现上、下颌;出现真正的牙齿;出现食道与胃、肠的分化。 消化道:口、口腔、咽、食道、胃、肠和肛门组成。消化腺:肝脏和胰脏,合称肝胰脏;胆囊 鱼类的口形:A、口端位:一般以吃中上层的食物为主的鱼类。

B、口上位(下颌长于上颌):一般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 C、口下位(上颌长于下颌):一般以底栖生物或吃附着在岩石上的藻类的鱼类。

6、呼吸系统:特有的呼吸器官:鳃,由鳃耙、鳃弓、鳃瓣和鳃丝组成。

辅助呼吸器官:皮肤:鳗鲡、鲇鱼、弹涂鱼 肠:泥鳅 口咽腔粘膜:黄鳝

褶鳃:乌鱼、攀鲈、胡子鲇 鳔:肺鱼、雀鳝

鳔:调节鱼体的比重,调节鱼体的沉浮。 开鳔类(管鳔类):如鲤鱼。闭鳔类(无鳔管): 如鲫鱼,微血管构成的红腺及卵圆窗调节气体。 7、循环系统: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动脉圆锥(或动脉球)组成。 血液循环:闭管式,鳃循环。红细胞具核。

8、排泄系统:中肾1对,狭长,紫红色,位于鳔的背部,紧贴背壁。功能:泌尿;调节体内水分(渗透压)。 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

外周神经系统:10对脑神经;脊神经:脊髓在每1体节发出1对;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 ) 大脑:背壁只有上皮细胞, 而无神经细胞—古脑皮。两半球未完全分开—原始的特征。是嗅觉与运动调节中枢。 间脑:背面具脑上腺(松果体)结构,具有调节温度、心血管和摄食等功能。与鱼类的繁殖有关。 中脑是视觉中枢; 小脑是运动调节中枢,也是听觉与侧线感觉的中枢

延脑是多种生理机能和感觉的中枢—生命的中枢。延脑的面叶及迷走叶是味觉中枢,

嗅觉发达,有1对外鼻孔与1对嗅囊相连。听觉和平衡觉:内耳:1对。位于听囊内,又称膜迷路。

视觉:眼睛具有脊椎动物眼的基本模式,即3套膜(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和1套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

体和玻璃体)

10、生殖和洄游

雄性-精巢1对 输精管1对 硬骨鱼的输精管与肾脏无任何联系,软骨鱼的输尿管兼有输精管的功能 雌性-卵巢1对 输卵管1对 生殖方式:卵生:大多数鱼类。

卵胎生:卵滞留在子宫内靠自身卵黄发育完全后产出。如角鲨、棘鲨。

假胎生:在胚胎发育前期以卵黄为营养,到后期卵黄消耗完后,直接从母体子宫壁吸取营养。如星鲨。

洄游:一些鱼类在其生命过程中的一定时期会沿一定路线进行集群性的迁移活动,以寻求对某种生理活动的特殊

要求,并避开不利的环境。这种迁移活动称为洄游。 洄游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

15.3 鱼类的分类

软骨鱼纲:板鳃亚纲:鲨总目(鲸鲨):虎鲨目、六角鲨目等 鳐总目:鳐目、电鳐目等

全头亚纲:银鳐目(兔银鳐)

硬骨鱼纲:总鳍鱼亚纲(双脊鳍矛尾鱼) 肺鱼亚纲(非洲肺鱼)

辐鳍鱼亚纲:硬鳞总目:鲟形目(匙吻鲟、中华鲟 ) 全骨总目:雀鳝目:雀鳝

真骨总目:鲱形目(鲑鱼)、鲤形目(鲤鱼)、鲈形目(罗非鱼,俗称非洲鲫)、

鳗鲡目(鳗鲡)、海龙目(海马)、鳕形目(大头鳕)、合鳃目(黄鳝)、 鲽形目(牙鲆)、鲀形目(中华单角鲀、河豚)

(大、小黄鱼与带鱼、乌贼合称四大海产) 骨骼 鳞 鼻孔 鳃间隔 鳍 尾 生殖导管

16 两栖纲

16.1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体形:外形:蚓螈型:无足目,四肢退化,尾短或无,穴居生活。鲵螈型:有尾目,尾发达,水栖生活。 蛙蟾形:无尾目,身体粗短,无尾,且后肢较强大,水陆栖生活

黑斑蛙:身体划分:头、躯干、四肢、尾 雄蛙咽部具声囊. 前肢具4趾,无蹼;后肢具5趾,有蹼 2、皮肤系统:特点:皮肤裸露,富于腺体,轻微角质化。眼后方的毒腺分泌物称为蟾酥,名贵药材。

色素细胞分布于表皮和真皮中.决定体色并使体色随环境改变.色素颗粒扩散,体色变深;色素颗粒集中,体色变浅. 两栖类裸露、湿润的体表及皮肤中大量的微血管,有利于皮肤呼吸,但不利于保持体内的水分,所以陆地生活首先面临的体内水分蒸发的问题在两栖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是两栖类不能远离水环境,因而分布受限的原因之一。

3、骨骼系统: 脊柱 带骨:肩带、腰带

中轴骨 头骨 附肢骨 肢骨

头骨:脑颅: 包括保护脑髓的脑闸和围绕感觉器官的软骨囊。咽颅: 包括上下颌,舌器等骨骼

软骨鱼纲 软骨 楯鳞 腹位 发达,鳃孔5~7对 末端附生皮质鳍条 歪尾 与生殖腺不直接相连 硬骨鱼纲 硬骨 硬鳞,骨鳞 背侧位 退化,1对外鳃孔 末端附生骨质鳍条 原尾或正尾 与生殖腺直接相连 颅骨:宽、扁,脑腔狭小,骨块数目少,重量减轻。枕骨具2个枕髁。

脊柱:首次出现了一块颈椎和荐椎,使整个脊柱分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4部分。 脊椎骨的椎体:少数种类双凹型,多数前凹或后凹。使得前后椎体间的关节较灵活。 附肢骨:有愈合现象,减轻重量,适应跳跃。

前肢骨:肱骨、桡尺骨、腕骨、掌骨、指骨。 后肢骨:股骨、胫腓骨、跗骨、跖骨、趾骨。

具有多支点的杠杆运动的关节,支撑身体,加强运动能力,是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首次出现五趾型附肢 4、消化系统:消化管:口→口咽腔→食道→胃→肠→泄殖腔孔(消化、排泄和生殖器官的共同开口)

消化腺:肝脏和胰腺 口咽腔与鱼类相似,无咀嚼功能

5、呼吸系统:水生和陆生种类的幼体主要用鳃呼吸和皮肤呼吸,陆生种类成体用肺、皮肤及少量的口腔呼吸

肺呼吸:咽式呼吸:两栖类特有的呼吸方式。

6、循环系统:显著特点:1.为不完全双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 2.心室不分隔,呈现混合血(多氧血和缺氧血) 组成:心脏,动脉系,静脉系,淋巴系统

肺循环:肺动脉(缺氧血)—肺—肺静脉(多氧血)—左心房—心室

体循环:心室—动脉圆锥—颈动脉.体动脉(多氧血)—身体各器官—前.后腔静脉(缺氧血)—静脉窦—右心房—心室 7、排泄系统:组成:1对中肾、输尿管、泄殖腔、膀胱。

特点:输尿管与膀胱不直接相通。中肾能够调节水盐平衡,膀胱具重吸收水分的功能。 8、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大、间、中、小和延脑 脊髓:前接延脑,后达身体末端

周围神经系统:10对脑神经;在脊髓两侧的成对脊神经;植物性神经:发达的交感神经系统 延脑即第四脑室,与许多重要的生理活动有关,如呼吸和心跳,称活命中枢。中脑发达,最高神经中枢 大脑半球分化出第一、二脑室;与鱼类相比,大脑具原脑皮(大脑顶部有零散分布的神经细胞),与嗅觉有关 9、感觉器官:视觉器官:具凸形角膜和扁形晶状体. 听觉器官:出现了中耳. 侧线器官:水生种类和蝌蚪具有

嗅觉器官:出现内鼻孔,具嗅觉机能,是空气进出的通道。出现梨鼻器,可感知化学气味。

10、生殖与发育:雄性生殖系统:精巢1对、输精管,无交配器。雌性生殖系统:卵巢1个、输卵管、子宫。 发育:雌雄异体,生殖季节有抱对现象,多为体外受精,发育经变态。

抱对:体外受精时,雄蛙附在雌蛙背部,保证精子和卵同时排出,有利于精液直接排在卵上,提高卵的受精率 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1.发展肺呼吸,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随着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系统由单循环进化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2.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3.发展五趾型附肢,使之能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及推动身体爬行。 4.出现了颈椎和荐椎及适应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听觉器官发展了中耳(鼓膜和耳柱骨),大脑半球完全分开 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的不完善的特点:1.皮肤角质化程度低 2.不能在陆地繁殖,必须回到水中生殖

3.五指型附肢较原始 4.肺呼吸不够完善 5.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16.2 两栖纲的分类: A.无足目特征:体形似蚯蚓或蛇,无四肢,尾短,营穴居生活,可行体内受精。

B.有尾目特征:体似鱼形终生有尾,有四肢,少数种类无后肢.营水生生活的种类有侧线和鳃;

营陆栖的种类成体鳃退化

小鲵科(中国小鲵) :成体不具外鳃,有眼睑,体外受精。

隐鳃鲵科(隐鳃鲵):体形最大的种类。成体不具外鳃,有肺,不具眼睑,体外受精。 蝾螈科(东方蝾螈) :成体无鳃,有肺,具眼睑,体外受精

C.无尾目特征:体宽而短,成体无尾,四肢发达,后肢强大适于跳跃和游泳,水陆两栖,水中产卵受精

蛙科:两栖类中最大的科。脊柱的1-7枚椎体前凹,第8椎体双凹。肩带固胸型。后肢发达适于跳跃。 树蛙科:与蛙科相似,指趾端具膨大的足垫。主要分布于热带区。适应树栖生活。

雨蛙科:两栖类第二科。体型较小,椎体凹形,指趾端具膨大的足垫。主要分布于温热带区。

姬蛙科:中小型陆栖蛙类。头狭而短,口小,大多数种类无上颌齿和犁骨齿;舌端不分叉,趾间无蹼。 蟾蜍科:椎体前凹型,具耳后腺。肩带弧胸型。

角蟾科:眼睑突出形成角状,所以称之为角蟾,具有隐蔽效果。

盘舌蟾科:舌为圆盘状,不能伸出。

17 真正陆生的变温、羊膜动物——爬行纲

17.1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繁殖:羊膜卵的出现(242页) 羊膜卵的结构:卵壳:石灰质或纤维质。保护作用,防止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或细菌的伤害。表面有小

孔,通气良好,保证胚胎发育期间的气体代谢。

羊膜 & 绒毛膜:胚胎发育至原肠胚期形成,胚胎周围的环状褶皱。外层是绒毛膜,内层为羊膜。

羊膜腔:羊膜与胚体之间的腔,密闭的,充满羊水,胚胎浸于其中,为胚胎发育提供水环境。防止干燥和机械损伤。 尿囊:位于羊膜和绒毛膜之间,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富有血管,是胚胎的呼吸和排泄器官 卵黄囊:贮存卵黄,保证胚胎发育的营养需求。

羊膜卵在脊椎动物演化历史上的意义:羊膜卵的出现,是动物在陆地上繁殖和发育的保证,使爬行动物无需像两

栖类那样在水中进行生殖,从而真正适应陆地生活,成为完全的陆生动物。

羊膜动物:爬行纲及其演化而来的鸟纲和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都产生羊膜,统称为羊膜动物。 生殖系统:雄性:精巢一对,输精管由中肾管演变而来,通至泄殖腔。

雌性:卵巢一对,输卵管很大,一端以喇叭口开口于体腔,另一端通泄殖腔。

除楔齿蜥外,雄性爬行动物均有交配器,行体内受精。

2、外形:身体一般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 5个部分。

3、皮肤系统:特点:1)表皮层高度角质化,形成鳞状或甲状的角质结构;真皮薄,富有发达的色素细胞。

2)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3)蜕皮现象明显。

4、骨骼和肌肉系统:头骨:头骨骨化程度比两栖类高;颅骨隆起,脑腔增大;具有单一的枕髁与颈椎相连。

头骨出现颞窝、次生腭

颞窝功能:颞窝是颞肌所附着的部分,它的出现与咀嚼肌更为有效地执行咀嚼机能有关,并为发达的咀嚼肌的收缩提供足够的空间。

颞窝出现的类型:A.无颞窝类:龟鳖类。B.双颞窝类:头骨每侧有2个颞窝。蜥蜴、蛇、鳄、鸟类。

C.合颞窝类:头骨每侧有1个颞窝。哺乳类。D.上颞窝:只有单个上面的颞窝;化石鱼龙及中龙。 次生腭意义:完整的次生腭使内鼻孔的位置后移,口腔和鼻腔完全隔开,呼吸通道畅通,呼吸效率提高,进行吞食活动时,仍能够正常呼吸。

?

脊柱:脊柱分化为陆生脊椎动物典型的五个区域: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

脊柱骨——出现胸廓:胸廓:由胸椎、肋骨、胸骨围成。保护内脏,增强肺呼吸。

带骨---肩带:乌喙骨,前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骨,锁骨,间锁骨,其中以乌喙骨和肩胛骨最为稳定,在各类爬行动物中皆存在。---腰带:髂骨、坐骨、耻骨。左右坐、耻骨在腹中线联合,形成闭锁式骨盆。 附肢骨:典型的五趾型四肢,更为坚强,支持及运动能力显著提高。 肌肉系统:出现肋间肌、皮肤肌,颈背肌肉加强,咬肌进一步分化。 5、消化系统:特点:A.口腔与咽区分明显。B.牙齿明显(除龟鳖类、喙头蜥):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 C.口腔腺发达:颚腺、唇腺(包括毒腺)、舌腺、舌下腺。 D.小肠、大肠交汇处出现盲肠,消化纤维。 舌:发达,富有肌肉质,完成吞咽动作,捕食,收集气体分子

6、呼吸系统:特点:A.肺囊状,内具小室,气体交换面积增大。B.气管、支气管出现分化。

C.具胸廓,以胸式呼吸为主,辅以咽式呼吸。

胸腹式呼吸:借助胸廓的扩张和缩小使气体吸入或排出的呼吸方式。

7、循环系统:特点:A.不完全双循环, 心室分隔由不完全到接近完全,多氧血和缺氧血趋向分流; B.动脉:分出三条(肺、左体、右体)动脉弓;

C.静脉:肺静脉和后大静脉得到发展,肾门静脉的一部分血直通肾静脉。

8、排泄系统:出现了后肾,有专门的后肾管输尿;排泄废物含水少,主要为尿酸或尿酸盐;头部另有盐腺分泌浓

缩的钠、钾、氯等。膀胱可贮水、吸水。

9、神经系统:特点:A.大脑半球显著;B.纹状体变厚增大; C.出现由大脑锥体细胞(神经元)构成的新脑皮;

D.延脑发展出颈曲; E.脑神经发展为12对

10、感觉器官:嗅觉:具犁鼻器、鼻甲骨,鼻腔和鼻粘膜面积均有扩大,嗅觉发达。

视觉:一般有能活动的上下眼睑和瞬膜,具泪腺, 水晶体的位置和形状的调节更加有效。 听觉:内耳和中耳;鼓膜随中耳稍下陷,出现了雏形的外耳道; 中耳仅有一块耳柱骨; 蛇类以方骨贴地能敏锐地接受地面振动传来的声波

特殊感受器:顶眼:感光,与生命活动的节律有关。颊窝、唇窝:感受周围温度的变化。 小结:爬行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1、体表被以角质鳞,皮肤缺少皮肤腺。 2、具典型五指(趾)型四肢,指、趾端具爪。 3、头骨具单一枕髁,有颞窝形成,出现完整或不完整的次生腭。

4、荐椎和颈椎数目增多,胸廓出现。 5、完全以肺呼吸,血液仍为不完全双循环,但心室已出现不完全分隔。 6、大脑开始出现新脑皮,脑神经为12对。 7、鼓膜下陷形成外耳道。 8、成体以后肾执行泌尿功能,尿以尿酸为主。

9、雄性一般具交配器,体内受精,产具有钙质或革质壳包裹的羊膜卵(发育中出现3种胚膜,即羊膜、绒毛膜、

尿囊膜)。 10、和无羊膜动物一样,仍为变温动物。

17.2 爬行纲分类:

1.喙头蜥目(楔齿蜥):最古老的类群。双凹型椎骨,脊索残留;双颞窝;方骨不能活动;端生齿,顶眼发达;泄殖孔横裂,无交配器。

2.龟鳖目:体宽短,背腹两面被有角质盾片和骨板构成的壳;无齿;泄殖孔纵裂,交配器单个。

平胸龟科(平胸龟):龟壳扁平,背甲和腹甲间以韧带连接.头大,上喙呈鹰嘴状.头,颈,尾和四肢都不能缩入壳内 龟科(乌龟):别称草龟。龟壳略隆起,背甲有3条纵棱。指趾间全蹼。头、颈、尾和四肢能完全缩入壳内。 泽龟科(红耳龟<巴西龟>)海龟科(海龟)鳖科(鳖)又名甲鱼、团鱼。

梭皮龟科(棱皮龟):又称革背龟、革龟、燕子龟、舢板龟。背甲上有7条纵棱,是龟鳖类中最大的种类。 3.蜥蜴目:多数种类四肢发达,指、趾5枚,末端有爪,适于爬行和挖掘。舌扁平形,能伸缩,两颌附生端生

齿或侧生齿。泄殖孔横裂,交接器成对。陆栖、树栖、半水栖或穴居

壁虎科(多疣壁虎):俗名壁虎和守宫。指、趾间无蹼。

鬣蜥科(斑飞蜥): 体稍侧扁。体侧有翼状皮膜,能滑翔于树枝间,捕食昆虫。行动敏捷,常成对在一起活动。 蜥蜴科(北草蜥):身体和尾细长,头长吻尖,有颅顶孔,耳孔明显,鼓膜外露.背部及腹面被方形棱鳞,平行排列。 石龙子科(蓝尾石龙子):背部有5条黄色纵纹直达尾部,尾的后半部蓝色.栖于低山山林及道旁石块下,卵胎生 巨蜥科(圆鼻巨蜥):身体及四肢均甚粗壮,尾长而侧扁。陆栖,能在水中游泳,也可攀援上树觅食。肉食性 避役科(避役<变色龙>):形似蜥蜴,背部有脊棱,尾易缠绕。舌长,末端膨大,富有粘液,捕虫时能迅速射出,投粘猎物。真皮层有色素细胞能迅速变色。

4.蛇目:体长条状,四肢消失,适于以腹部贴地爬行,体表被有覆瓦状排列的鳞片。无活动性眼睑、瞬膜和泪腺。颞孔消失。椎体前凹型。成对的内脏器官成前后交错,或有一侧器官萎缩、退化。雄性有一对交配器。卵生或卵胎生。交配前有求偶的婚舞行为。

盲蛇科(钩盲蛇):形似蚯蚓,小型无毒蛇类。眼甚退化隐于鳞片之下,故称盲蛇.是我国蛇类中最小的一种 蟒蛇科(蟒蛇):背鳞小而光滑,腹鳞大而宽阔。主要以恒温动物为食,具热能感受器。

游蛇科(赤链蛇):颅顶至项背有一人字形红纹。以鱼、蛙、蟾蜍、蜥蜴、幼鸟和小鼠为食。 眼镜蛇科(舟山眼镜蛇):剧毒,我国特有种。背部黑褐色,有狭窄的黄白色横斑。

海蛇科(长吻海蛇):剧毒。蛇体背黑腹黄,截然分界,别名黄腹海蛇。尾部可有5~10块黑斑。

蝰蛇科(尖吻蝮):俗称五步蛇。头大,三角形,吻端尖出并向上方翘起。俗称白花蛇和棋格蛇。卵生。

1.毒蛇发现人后,一般不会马上逃窜,并且爬行的速度很缓慢;无毒蛇一旦受到惊吓,会拼命地逃窜且爬行速度较快,往往是在眨眼之间便逃得没了踪影。

2.从伤口看,由于毒蛇都有毒牙,伤口上会留有两颗毒牙的大牙印,而无毒蛇留下的伤口是一排整齐的牙印 3.从时间看,如果咬伤后15分钟内出现红肿并疼痛,则有可能是被毒蛇咬伤。

被毒蛇咬伤后的应急措施:A.保持镇静,切勿惊慌、奔跑,以免加速毒液吸收和扩散。

B.绑扎伤肢:立即用止血带或橡胶带、随身所带绳、带等在肢体被咬伤的上方扎紧,结扎紧度以阻断淋巴和静脉回流为准。

C.扩创排毒:缠扎止血带后,可用手指直接在咬伤处挤出毒液,施行刀刺排毒,用清洁的小苗刀、痧刀、三棱针或其它干净的利器挑破伤口,挤出毒液。 D.医院就医。

5.鳄目:鳄目心脏有2个完全隔开的心室;头骨有发达的次生腭;两颌有槽生齿;具横隔。颅骨双颞孔型。腹壁内有游离的腹膜肋。

18 翱翔天空的恒温脊椎动物——鸟纲

18.1 鸟纲的进步特征:1.有羽毛,有翼,具飞翔能力,能够快速捕食和逃避,远距离寻找适宜的环境。

2.新陈代谢旺盛,体温高而恒定(约37-44.6℃),对环境的依赖减少。

3.有发达的神经系统、感官,能更好地协调各种复杂行为。

4.具有更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18.2 适应飞翔的结构特征: 1、外形:特点:身体呈流线形,体表被羽,前肢特化为翼,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翼和后肢。

头:小,前端具喙,啄食器官;眼睛发达,耳孔具耳羽。

颈:细长,转动灵活。弥补前肢变为翅膀带来的不便

躯干:坚实,腹面肌肉发达,纺锤形减少阻力。尾:短小,具尾羽。两者都有利于飞行的稳定

前肢:特化为翼,具飞羽。 后肢:足,强大,一般四指,具爪。拇趾向后,适于树栖握枝。

2、皮肤系统:特点:A、薄、松、软、干,便于肌肉剧烈运动。缺乏皮肤腺,仅有一尾脂腺。

B、具表皮角质化的产物:羽毛、跗蹠及趾上的鳞片,喙上的角质鞘、爪等。(羽毛与爬行动物的角质鳞同源) C、羽的类型和结构:正羽 、绒羽、纤羽等。

正羽:具中央羽轴,其两侧着生扁平的羽片。包括飞羽和尾羽,分布在翅和尾上。

尾端着生有扇状的正羽,称为尾羽,在飞翔中起着舵的作用。尾羽的形状与飞翔特点有关。

绒羽:位于正羽下方,羽轴不明显.羽小枝上无钩和槽,不能形成羽片,呈棉花状,构成隔热层,有保温功能。

纤羽:呈毛状,具一毛干,其顶端有一束短的羽枝.胸部的毛羽有感觉空中气流的作用。压下正羽绒羽后现出纤羽 羽的着生方式:羽区:体表有羽毛着生的地方。 裸区:体表不着羽毛的地方。 羽的颜色:有2种,即色素沉积(黑、红、黄等)和结构色(蓝、金属光泽等)。其功能主要用于伪装、交流、种间识别、求偶、甚至警告。

羽的保护:以喙将尾脂腺分泌物油脂涂抹在羽毛上以润泽羽毛。 羽的更换:1.鸟类羽毛的定期更换,一般一年有两次换羽。

2.繁殖期结束后换的羽毛称冬羽;早春所换的新羽称夏羽。 3.大多数鸟类进行逐步换羽,即一段时间脱去一部分羽毛,不影响飞行;但许多大型水禽如鸭、雁在几周之内几乎脱去全部羽毛。

羽的功能:1.保持体温; 2.构成飞翔器官的一部分,即飞羽和尾羽;

3.使鸟体外部轮廓更呈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4.保护皮肤不受损伤; 5.增加浮力;

6.感觉; 7.炫耀;性的识别 8.保护色;

3、骨骼系统:特点:A.骨骼轻而坚固,内具有充满气体的腔隙,即气质骨;B.骨骼多愈合;

C.胸骨具龙骨突; D.开放式骨盆 头骨: A.具单一枕髁; B.头骨薄、轻、坚固,颅骨愈合为一个整体;

C.上下颌极度延伸,构成鸟喙,不着生牙齿; D.颅腔大; E.眼窝大,眶间隔发达。

脊柱:颈椎椎体:马鞍形,异凹型椎骨,鸟类特有。头转动灵活。

A.胸椎愈合,与肋骨和胸骨构成牢固的胸廓。

B.部分胸椎、腰椎、2枚荐椎和一部分尾椎愈合成综荐骨,是鸟类特有的结构。愈合荐骨又与宽大的骨盆(髂骨、坐骨、耻骨)相愈合,构成了鸟类步行时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

C.胸骨中线处有高耸的龙骨突,以增大胸肌的固着面。在不善飞翔的鸟类(如鸵鸟),胸骨扁平。 D.剩余尾骨愈合为尾综骨,支持扇形的尾羽。

鸟类脊椎骨愈合,形成紧凑而坚实的骨架,有利于在飞行中保持平衡。

鱼类 骨骼 状态 硬骨或软骨 椎体 形状 双凹型 脊柱分化 躯干椎、尾椎 颈椎1、躯干椎、 荐椎1、尾椎 骨盆 枕髁 数目 无 肌肉 特点 具有分节现象 两栖动物 硬骨,坚韧 多为前凹 或后凹型 2 肌肉分节现象消失,出现长肌肉群;腹肌有分层现象,出现内生肌 出现肋间肌、皮肤肌 肌肉肌体部分集中于躯干中心部分, 后肢具栖肌,鸣管具有鸣肌 爬行动物 硬骨,坚固, 多为前凹 颈椎(寰椎和枢椎)、胸椎、 闭锁式 1 骨化程度高 或后凹型 腰椎、荐椎2、尾椎胸廓 骨盆 鸟类 大 多为气质骨, 马鞍型 颈椎(数量多、寰椎和枢椎) 、 开放式 1 高度愈合( (异凹型) 胸椎、腰椎、荐椎、 骨盆 尾椎综荐骨、尾综骨胸廓 哺乳 硬骨,坚固, 双平型 颈椎(寰椎和枢椎)、 闭锁式 2 灵活 胸椎、腰椎、荐椎3-5、尾椎 骨盆 带骨:肩带:乌喙骨、肩胛骨、锁骨。间臼,与肱骨关联。 腰带:变形,与用后肢支持体重和产大型硬壳卵有关。腰带(髂骨、坐骨和耻骨) 愈合成薄而完整的骨架,

其髂骨部分向前后扩展,与综荐骨愈合,使后肢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具有开放式骨盆。髋臼,与股骨关联。 开放式骨盆:为鸟类特有的结构,指腰带(髂骨、坐骨和耻骨)的左右坐骨和耻骨不在腹中线处相愈合,而是左右

分开,并向侧后方伸展,这样的骨盆称为开放式骨盆。通常认为与鸟类产大型的硬壳卵有关。 附肢骨:前肢骨:变为翼。腕、掌、指部骨片愈合。 后肢骨:腓骨退化为刺,具4趾。

4、肌肉系统:A.胸肌特别发达,约占体重的1/5,能产生强大的动力,牵引翼的扇动。分为胸大肌和胸小肌,胸大肌位于浅层,收缩时使翼下降;胸小肌位于胸大肌的深层,收缩时使翼上举。

B.腿部的肌肉比较发达:即栖肌、贯趾屈肌和腓骨中肌,三者间巧妙配合,在体重的作用下可以

自然拉紧,使足趾自动抓紧树枝。

C.由于胸椎以后的脊柱的愈合,而导致背部肌肉的退化。颈部肌肉则相应发达。

D.具有特殊的鸣管肌肉,可支配鸣管(以及鸣膜)改变形状而发出多变的声音或鸣啭。鸣肌在雀形目鸟类(鸣禽)特别发达。

5、消化系统:吃得多,消化快

组成:消化道:喙、口腔、咽、食道、嗉囔、胃(腺、肌胃)、十二指肠、小肠、盲肠、直肠和泄殖腔。

特点:1)具有角质喙,颌骨上的牙齿退化;口腔中有舌和唾液腺 。

2)食道长食道中部有膨大的嗉囔;胃分腺胃(分泌)和肌胃(研磨)两部分。

3)盲肠可吸水,并能和细菌一起消化粗糙的植物纤维。植食性鸟类的盲肠特别发达。 4)直肠短,不贮粪便,后接泄殖腔(背方有腔上囊,是免疫器官)。 5)主要消化腺是肝脏和胰脏。

腔上囊:泄殖腔的背方有一个特殊的腺体,分泌物具免疫功能。易受病毒攻击,是养禽业重点防治的禽病之一。 6、呼吸系统:鸟类具有独特的肺和气囊而构成高效的呼吸器官,并具有独特的双重呼吸方式满足鸟类飞翔时高的耗氧量和代谢水平。

肺:由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彼此吻合的密网状管道系统,为一缺乏弹性的海绵状体。紧贴胸腔背部,左右各一。

支气管包括中支气管(初级支气管)、背腹支气管(次级支气管)和平行支气管(三级支气管)。 中支气管贯穿肺体;平行支气管为最细的分支,平行排列,并发出放射状的微气管

微气管外布毛细血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为鸟肺的功能单位。微气管不是微细支气管末端膨大的盲端,不同于其它脊椎动物的肺泡 。

气囊:气囊是鸟类的辅助呼吸系统,主要由单层鳞状上皮细胞构成,有少量结缔组织和血管,缺乏气体交换

的功能。鸟类一般有9个气囊,其中与中支气管末端相通连的为后气囊(腹气囊2个,后胸气囊2个),与腹支气管相通连的为前气囊(颈气囊2个、锁间气囊1个和前胸气囊2个);除锁间气囊为单个的之外,均系左右成对。气囊遍布于内脏器官、胸肌之间,并有分支伸人大的骨腔内。

双重式呼吸:鸟类不论吸气还是呼气,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 吸气:氧气通过中支气管(初级支气管)后,一部分直接进入后气囊(储存起来);同时,另一部分氧气经

次级支气管(背支气管)和三级支气管,在微气管处进行碳氧交换。

呼气:肺内CO2经由前气囊排出体外;后气囊中储存的氧气经“返回支”进入微气管再次进行气体交换,

再经前气囊、气管排出体外。

7、循环系统:特点:A.完全双循环。心脏4腔。多氧血和缺氧血不混合。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动脉压高、血液循环迅速、气体、营养及废物代谢旺盛。

B.仅具右体动脉弓;肾门静脉趋于退化,具有特殊的尾肠系膜静脉,收集内脏血液到肝门静脉 ;红细胞卵圆形,有核。 C.供氧充分,保证高的代谢率和恒定的体温。

8、排泄系统:组成:后肾——输尿管——泄殖腔。无膀胱。

后肾:肾小球多,为哺乳类的2倍,迅速排除废物。排泄废物大多为尿酸,常呈半凝固的白色结晶,溶水性差,再加上肾小管、泄殖腔具有重吸收水的功能,所以鸟类排尿失水极少。

9、生殖系统:鸟类生殖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非繁殖季节生殖腺萎缩,繁殖期可增大几百倍到近几千倍,

这与适应飞翔生活有关。产大型的羊膜卵,均为体内受精。 雄性:由精巢、输精管组成,多数无交配器(鸵鸟、雁鸭类等除外),靠雌雄鸟的泄殖腔孔对接受精。

雌性:左侧卵巢和输卵管发育,右侧退化。与产生具硬壳的大型的卵有关。输卵管分为输卵管伞(喇叭口)、

蛋白分泌部、峡部、子宫和阴道。

繁殖与发育:体内受精,产羊膜卵。亲鸟有求偶、占区、营巢、孵卵、育雏等行为。 雏鸟类型:早成鸟、晚成鸟。 10、神经系统和感官:

特点:1)大脑发达,但不是大脑皮层发达(光滑,无皱褶),而是纹状体发达,为鸟类学习的神经中枢。

2)间脑由上丘脑、丘脑、丘脑下部(下视丘)构成,其中丘脑下部是鸟类的体温调节中枢并节制植物性神经系统,还对脑下垂体分泌有关键性影响。

3)中脑发达,这和鸟类的视觉发达相关。 4)小脑发达,为运动的协调和平衡中枢。 5)大多数种类嗅叶退化。 6)脑神经12对。

11、感觉器官:以视觉最为发达、听觉次之、嗅觉最为退化。 视觉:1)具眼睑和瞬膜。

食虫目(刺猬):是真兽亚纲中最原始目,体型较小,吻部尖细,四肢短小,蹠行性;门齿大呈钳状,臼齿

齿尖呈“W”形;主要以昆虫及蠕虫为食。第三大目

树鼩目(树鼩):体小,树栖,外形略似松鼠。具有介于食虫目和灵长目动物之间的特点, 翼手目(蝙蝠):适应飞行生活,前肢特化,掌骨和指骨延长;具有翼膜;指端具弯曲的爪;锁骨强大,胸

骨具发达的龙骨突起;牙齿尖锐;有些种类有迁徙或冬眠的习性;夜行性,以昆虫或果实为食。是哺乳动物中第二大目

灵长目:哺乳动物中最高等的种类,两眼前视;鼻吻趋于退化,鼻甲简化;锁骨发达;第一指和其它四指相

对,适于握物,指(趾)端具有指甲;多为杂食性,臼齿增大,多呈方形。

猴科(猕猴) 长臂猿科(白眉长臂猿) 猩猩科(猩猩) 人科(现代人)

鳞甲目(穿山甲):体背面及四肢被覆有覆瓦状的角质鳞片。鳞片间生有稀疏的硬毛。前肢爪特别强大,适

于掘土。上下颌无齿,有蠕虫状而能伸缩的舌,舐食蚂蚁。

兔形目(草兔):中小型食草动物,上颌2对门齿,无犬齿,上唇中部纵裂,尾短。

啮齿目:体中、小型。上下颌各具一对门牙,仅前面被有釉质,呈凿状,终生生长。无犬牙,门牙与前臼齿

间具有空隙。嚼肌特别发达,适于啮咬坚硬物质。是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目

松鼠科(松鼠) 河狸科(河狸) 仓鼠科(仓鼠) 鼠科(褐家鼠) 跳鼠科(三趾跳鼠) 豚鼠科(豚鼠) 豪猪科(豪猪)

鲸目:适应水中生活,体形似鱼,颈部不明显,颈椎有愈合;毛退化,皮下脂肪发达;前肢鳍状,后肢退化

消失;耳孔小,无耳壳;鼻孔一个或二个,开口于头顶部,又称喷水孔,有活瓣,在水中可以关闭;雄性无阴囊,睾丸终生位于腹腔内。

齿鲸亚目(白鳍豚、抹香鲸) 须鲸亚目(蓝鲸、座头鲸)

由于人类的捕杀,目前全世界13种鲸中已有至少5种濒临灭绝。为保护鲸类,国际捕鲸委员(IWC)会自1986年起禁止商业捕鲸活动。但由于《国际捕鲸公约》的第8条规定,任何国家可以根据科学目的击杀或者捕捞鲸,并应充分利用鲸的身体各部分。这给日本等国提供了捕鲸的合法理由。

食肉目:猛食性兽类。门牙小,犬牙强大而锐利,具裂齿(食肉齿),即上颌最后一枚前臼齿和下颌第一枚臼

齿的齿突如剪刀状相交。指(趾)端常具利爪以撕捕食物。脑及感官发达。毛厚密而且多具色泽,为重要毛皮兽。

犬科(狼) 熊科(北极熊) 大熊猫科(大猫熊) 鼬科(黄鼬、水獭) 猫科(东北虎、非洲狮)

鳍脚目(海豹、海象、海狮):四肢特化呈鳍状,指(趾) 间具蹼,后肢转向体后;海中生活 长鼻目: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体重达6000kg,鼻与上唇延长呈圆筒状的“象鼻”;皮肤厚,毛稀少;前

肢粗壮具五指,后肢具五趾(非洲象)或四趾(亚洲象);上颌的一对门齿特别发达,突出唇外,能不断生长,称为象牙。

非洲象与亚洲象的区别:1.非洲象后肢具五趾亚洲象具四趾;

2.非洲象雌雄均具象牙,亚洲象只有雄性有象牙; 3.非洲象耳朵大,是亚洲象的两倍。

奇蹄目(马、犀牛):善奔跑,四肢仅第三指(趾)发达,其它各指(趾)退化或消失;指(趾)端具蹄;头无角或

为表皮角;单胃,盲肠大。

偶蹄目:第三、四指(趾)同等发育,以此负重,第一指(趾)缺失,第二、五指(趾)多少退化,具偶蹄;上门齿

多退化或消失,臼齿结构复杂。

不反刍亚目(野猪、河马) 胼足亚目(双峰驼) 反刍亚目(鹿、羊 、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4h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