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学生偏科案例分析

更新时间:2024-03-08 17: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矫正学生偏科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初一学生,李某,女,有偏科现象。较喜欢数学,对语文、英语兴趣差些。学习成绩一般,学习主动性不够好,满足于完成作业。业余时间兴趣广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基础不扎实,做题特别是考试,因为粗心而做错的情况较多。 二、案例归因及矫正策略

学习偏科,应该是指孩子偏重某门功课的学习,且取得好的成绩。但实际上的学习偏科,往往指孩子忽视或不学哪门学科,从而导致这门学科的成绩落后。这里仅对这种情况以及初中或初中以上的孩子情况进行分析。

( 一) 孩子不喜欢哪个老师,就不学哪门学科,从而导致偏科。 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孩子不喜欢某科老师,有两种可能: 1、老师自身的问题。 (1)老师自身素质问题。

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公平、公正的对待孩子,训斥、讽刺、挖苦、侮辱、甚至体罚孩子,使孩子对老师有成见。如孩子对一个问题总不能理解,有的老师就说:?这么笨,还配学习,不如提早跟你妈摆地摊去??你是猪脑子呀!这么讲你都不会?……。类似这样的教师语言,在我们的校园当中时有发生,有人把教师的这类语言称作是对学生的‘语言暴力’或称‘软暴力’。如果孩子遇上

了实施这种‘软暴力’的老师,他当然不喜欢这个老师,不愿意学习这一学科了。孩子受到‘软暴力’,还会产生恐惧感,而人在恐惧的时候,智商往往会下降,这也是导致孩子这科成绩下降的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不是孩子的错,而是老师的素质问题,家长个人是无力扭转的。因此,如果老师的问题还不是很严重,家长可尝试着做孩子的工作,激励孩子发愤读书;引导孩子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锻炼自己,养成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学习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实在不行,可以考虑给孩子换个学习环境。如果老师的问题很严重,家长有权向有关部门反映,寻求外力帮助。这也是您为优化教育环境出力的表现,不必有后顾之忧。 (2)老师工作失误

老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无意识地伤害了孩子,导致孩子不喜欢这个老师。比如老师因为不了解情况而冤枉错怪了孩子等。这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老师也是人,是人就难免会出错,要谅解老师的一时失误,要借机教育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老师、宽容同学。当然,在老师当中也不乏有勇于承认错误的好老师,如果是这样,那就更好了,孩子会因为老师的认错而感动,从而会喜欢这名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引导孩子明白:因为老师的过错而惩罚自己,这是愚蠢的行为。如果你不能自我调控,就会自己‘报销’自己?。

2、学生自己的问题。

(1)对老师的认识、感觉偏激。

中学时期是孩子的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认识、感觉常常会产生偏激。如有的孩子看老师长得不好,就感到这个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不顺眼,就处处与这个老师作对。不学这一科就是孩子和老师作对的表现之一。这是无道理的,长相是无法选择的,这不是老师的错,要让孩子转变看法。

但据我的经验,要转变孩子的看法也不是很容易,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如果孩子执意不改变看法,那只好尽量创造条件让他自己顿悟。让他感到自己的做法是可笑而无知的。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抓住一切可以转变的时机,或创造一切可以引发他转变的情景,促他转变,要容他时间。当然,家长很难情愿这样做,因为家长恐怕不等孩子顿悟,学业已经落下了。但这也没有办法,如果强扭,可能会使孩子逆反,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有可能还会使事情发展得更糟糕。如果孩子执意不转变对老师的偏见,家长也不必强求,换个角度,从孩子的学习目的入手,引导孩子思考‘我学习到底为了什么?’最好能创造情景,刺激孩子的思想碰撞,达到醒悟的目的。 (2) 为了释放心理压力。

有的孩子感觉自己的学习,很难达到家长或老师的要求,或过低估计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产生学习压力,厌烦了学习。在这个压力感觉下,他想放弃学习但又没有胆量。这时他会抓住老师的一点问题,如老师的长相、老师讲课罗嗦,老师行为让人烦等,或自

己找茬和某老师闹矛盾,借机不学习这一科,当他发现家长、老师也拿他没办法,他感到这招很灵,他似乎找到了一种解脱的方法。紧接着他可能会如法炮制,波及各科的学习。可以说,这种情况下的偏科,只是表面的、暂时的现象,最后的结果将是厌学、不学。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就很难转变了。因为,他已经尝到这样做的甜头,不可能再走回头路,您逼他也没有用。所以,我建议这时家长不妨采取无为而教的办法。即以一颗平常的心对待孩子,不要过于关注孩子的分数了。只要孩子没有突破道德底线,就让其自然发展(这里的顺其自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不批评不表扬,略加关注)。如果没人逼迫,孩子以一种平常的心态读书、学习,可能还会有好的转机。因为孩子从心底上不是不想学习,而是想缓冲一下压力。这时家长、老师不过分的关注他的成绩,他的压力相应的也会减退,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会尽力的。

这个建议我不只一次讲过,我也跟家长们讨论过。但家长们并不认可。他们说我?坐着说话不腰疼?,他们说:?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们认为,孩子离开了家长、老师的督促,就会放任自流。?我们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孩子放羊不管?。他们不放心让孩子自己醒悟,认为错过时机一生难补。他们还认为?人没压力轻飘飘,孩子没有一定的负担是不行的?。

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家长的想法也是正确的。因为孩子长大要能有个好工作,才能成家立业,才能避免失业下岗。而这些都需要大学以上文凭(现在也不见得)。但家长们不明白,孩子到了

不学的地步,不是您认为‘放了羊’造成的,而是您过度关注造成的。过度关注就像阳光聚焦到纸上,会烤糊、烧焦一样起破坏作用。学习需要的是自发、自然的状态,没有自觉意识是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的。试想钢琴家弹钢琴,如果时时思考指头跳在哪个键上,恐怕连最简单的曲子也弹奏不下来。

可以说,孩子能用这种方法给自己减压是聪明的,家长应该庆幸。现实当中有多少孩子不堪重负自杀或杀人(如徐力杀母)。家长搞不清孩子在想什么,只知道自己的感觉,这是可悲的。所以,这时的家长更多的是要关注孩子的感受,体察孩子的感觉和焦虑情况。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家庭氛围,减轻孩子的压力。

当然,最好的思路是想办法促使孩子把压力变动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 3)寻求退路、自我保护。

这时孩子对某一科的‘不学习’,也有真、假两种可能。有的孩子不是真不听讲、真不学习,而是以不喜欢这个老师为借口,表面不听讲,不学习,实际暗下功夫。这样他就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一旦成绩不好,可以归结到他因不喜欢这个老师而不学习造成的,很自然的把责任推给老师。如果成绩好,正是自己所希望的,那就什么也不用说了或者还能得到赞扬——不听讲,不学习都能达到这种水平,真了不起。如果是这样,家长没必要着急。当然,孩子‘表面不学习’的学科涉及得较多、延续的时间较长,势必会真的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是因为,‘表面不学习’的时间,占用了正常学

很会管理。我朋友很佩服这个孩子。由此我想,孩子自有孩子的路,家长有时真是多余操心。

家长要对孩子认真审视一下,如果孩子不是抽象思维型,在后天训练无果的情况下,就不要强迫他理科获取高分了;同样,如果孩子不是形象型思维,对语言欣赏能力差,就不要强迫他文科拿优秀了。总之,如果孩子偏科确属智力结构的差异,就不要强求孩子全面发展。试想陈景润如果平均使用力量,也不会成为大数学家。人的智慧可以在不同的方向发展。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智力结构,寻求适合孩子自己的发展方向,不要人为的干涉。

总之,学生在学习中发生偏科现象并不可怕,只要家长细心帮助孩子查找原因,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就会使孩子从烦恼中走出来,顺利完成学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46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