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期末复习题1

更新时间:2023-09-21 13:02: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一.填空题及其答案 1、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概括起来说主要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和 两大部分。(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2、认识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 、 和 。 (记忆 思维 想象)3、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 和 的总和。(个性心理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4、辨证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实质上是人脑对 的 。 (客观现实 主观反映)5、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 活 神经系统 反射)6、联系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组织叫 。 (胼胝体)8、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和 。 (神经中枢 效应器) 9、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过程和 过程。 (兴奋 抑制)11、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 、测量法、 和个案研究法。(实验法 调查法)12、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神经系统,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 活动来实现。(反射)13、德国心理学家 于 年在 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冯特 1879 莱比锡)14、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__,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__。(弗洛伊德 华生)15、心理现象又被称为 ,简称 。(心理活动 心理)16、心理过程包括 、 与 。(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二.简答题及其答案

心理的实质(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社会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论述题及其答案

1

1、试述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19世纪末到20世纪后期)主要的心理学学派及

其代表人物。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后期,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内容、方法以及研究目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产生了不同的学说。大致有以下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1)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与铁钦纳。冯特认为心理学的内容是对人的

意识经验的分析。意识可以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他首创内省法,对自己内在经验感受进行观察和分析。

(2)机能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詹姆士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即意识流。他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而不是像构造主义心理学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

(3)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华生认为心理学不应研究意识,而应研究可观察的、可测量的个人行为,并以刺激——反应(S-R)之间的关系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完形主义心理学。又叫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墨、苛勒、考夫卡。完形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知觉与意识的心理组织历程。它认为,各元素之和不是意识的整体,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为在集中知觉时,增加了一层心理组织。

(5)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理论十分庞杂。弗洛伊德用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等观念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用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性征期来描述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以认同和恋母情结等观念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用本我、自我和超我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结构,并以冲突、焦虑以及各种防卫机制来解释个体人格发展的动因。以后的精神分析学者坚持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原则,但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有所发展,例如更加强调自我的作用,重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 ⑹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它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人,应研究人类的复杂经验。人性是善良的,人类本性中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因此要改善环境以有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⑺ 认知心理学。早期的认知心理学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心理学界涌现出一股研究认知过程的潮流。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的《认知心理学》(1967)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2、试述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反射。它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由巴甫洛夫通过实验提出的。在实验中,他发现当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无 条件反射),但每次给狗吃食物时就呈现铃声,结合多次以后,当不给狗食物时,只给狗铃声时,狗也会分泌唾液,即形成了条件反射。实验表明,条件反射形成

2

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叫强化。条件反射的神经机制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暂时神经联系,这种神经联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他在实验中把空腹老鼠置于斯金

纳箱里,老鼠在乱跑中无意触到杠杆就会得到食物。在此基础上,训练老鼠在某一特定信号踩杠杆才能得到食物。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中,动物必须通过自己的某种活动(操作)才能得到食物,踩杠杆只是达到吃食物这个目的的手段或工具。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相似,即都需要通过强化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为基本条

件才能形成条件反射。但是,在经典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处于自由活动状态,个体主动地通过工具(操作)来达到目的。另外,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出现在操作之后;而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与刺激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前。一般而言,在一个复杂的条件反射活动中,既含有操作性条件反射,也含有经典条件反射。

第二章 认识过程

一填空

1、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分为 感觉阈限和 感觉阈限。

( 绝对 差别 )

3、后象在性质上与原刺激相同的称为 ,与原刺激相反的是 。

( 正后象 负后象 )

4、感觉能力与感觉阈限成 。感觉阈限值越高,感受性 ;感觉阈限值

越低,感受性 。 ( 反比 越低 越高 )

5、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一般地说,微弱的

刺激持续作用会使感受 性 ;强刺激的持续作用则会使感受性 。 ( 提高 降低 ) 6、知觉的基本特性有 、 、 和 。 ( 选择性 整

3

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7、 知觉恒常性有: 、 大小恒常性、明度常性和 。( 形状

恒常性 颜色恒常

性 ) 8、从若干事物中优先而清晰地知觉某些对象的心理现象,称为知觉的 ,被知觉的部分称为 ,其余部分称为 。 ( 选择性 知觉对象 知觉背景 )

9、记忆包括: 、 、 或 等基本环节。 ( 识记 保持 再认 回忆 )

10、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对识记材料是否了解其意义,把识记分为

和 。

(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

11、再认的速度与准确性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对事物识记的 ;二是当前事物与经验过的事物的 。 ( 巩固程度 相似程度 )

12、表象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特点,它是介于 和 的中间环节。 ( 感知 思维 )

13、信息在人脑中的贮存是变化与发展的,主要表现在 和 两个方面。 ( 质 量 )

14、除非进行 ,否则信息大约会在 时间内从短时记忆中衰退。 ( 复述 1分钟 )

15、艾宾浩斯用首创的便于控制的识记材料,即 来研究记忆,从而揭示人类遗忘的规律是 。

( 无意义音节 先快后慢 )

16、有人说“睡前可起凝固记忆的作用”,主要是因为睡前识记可免除 的干扰。 ( 倒摄抑制 )

4

17、根据创造性程度,表象可以分为 和 。 ( 记忆表象 想象表象 )

18、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 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 的过程。 ( 表象 新形象 )

19、想象具有 和 两大特点。 ( 形象性 新颖性 ) 20、根据创造程度不同,把随意想象分为 和 。 (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

21、与再造想象相比,创造想象具有的特点有:首创性、 和 。( 独立性 新颖性 )

22、幻想是与 相联系的,并指向 的想象。以现实为依据,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幻想叫 ;反之,叫做 。 ( 生活愿望 未来 理想 空想 )

23、无意想象的一个极端形式是 ,而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 。 ( 梦 幻想 )

2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 、 地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

的 和 。

( 间接 概括 本质特征 内在规律 )

25、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独特性、 、 。 ( 流畅性 变通性 )

26、“一题多解”是一种 思维。 ( 发散性 )

27、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把它分为 思维和 思维。

( 聚合

发散 )

5

28、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或思维形态不同,把它分为 思维、 思

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 动作 形象 )

29、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有:提出问题、 、 和验证假设。(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

30、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一般经历以下四个过程:准备期、 、

和验证期。

(酝酿期 豁朗期 )

31、解决问题的效率与动机水平是 曲线的关系。 ( 倒U型 )

32、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

和 。

(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

33、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 、无关运动停止和呼吸运动的变化。 ( 适应性运动 )

34、直接兴趣是引起 的原因之一;间接兴趣是引起和保持 的重要条件。(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

35、有意后注意是在 基础上产生并与目的任务相联系,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 )

36、注意分散(分心)的客观原因有 的干扰、 的吸引和 的

刺激的长时间作用。 (嘈杂环境 无关诱因 单调乏味)

37、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有一种是 的,而且同时进

6

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形成 。 ( 熟练/自动化 内在联系/活动系统 )

二.现象解释题及其答案

1、 乐团指挥的听觉的差别感受性比一般人高。

这是因为感受性在实践锻炼中可以得到提高。而乐团指挥所受到的这方面的训练远多于一般人, 所以他的差别感受性要高一些。

2、从高楼上看马路上的汽车,视网膜上的成象和玩具汽车的成象相同,但人们不

会把汽车知觉为玩具。

这是知觉恒常性规律在起作用。知觉恒常性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被知觉的对 象的映像保持相对不变。

3、割玻璃的吱吱声会使人的皮肤起鸡皮疙瘩。

这是联觉。联觉指由一种感觉同时引起或加强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这里是由听觉引起了肤觉。

4、当人从明亮的地方走到暗处,或从暗处走到明亮的地方,刚开始什么都看不见,

过一会儿便能看见了;

这是感觉适应现象。感觉适应指相同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

变化的现象。其中,前者是暗适应;后者是明适应。

5、喝过苦的东西后,喝白开水都觉得甜;灰色的正方形放在红色的纸上,看上去

有点发绿。

这是感觉对比现象。感觉对比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物的对比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

7

的现象。根据刺激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感受器的情况不同,分为同时性对比和继时性对

比。其中,前者是继时性对比;后者是同时性对比。

6、不少小学生在演算了:8+2=10;5+4=9之后,再做下面这道题4 3=?他们的答案往往是7,其实4与3之间并没有运算符号。

这是定势对知觉过程的影响。定势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感知和思维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

7、有的女生能一边看电视,一边打毛衣,电视看得明明白白,毛衣也打的一针不错。

这是一种注意分配现象。注意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

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程度。

8、有的教师为了课上得更加生动形象,一进教室就把所有的直观教具都放在教桌上,或挂在黑板上。他认为这样做教学效果一定很好。可是事与愿违。

这引起了无意注意,导致注意分散的现象出现。配合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具可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

引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但如果教具使用不当,结果会适得其反。如本例中提到的做法,使教具成为新异的刺激,对教学起到了干扰作用。

9、有时人们在夜间走路,偶尔看到一个稻草人,随即又看到别处房屋的白墙,这时白墙上也有一个“稻草人”,但事实上什么也没有。这是为什么? 这是视觉后象。当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消失时,感觉映像并不马上消失,还会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三.简述题及其答案

8

1.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表现如下:

(1)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2)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协同活动对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关系的整合结果;

(3)人的感觉是生理心理活动,一般知识经验对感觉的产生影响不大。知觉则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知识经验是知觉产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者的联系表现如下:

(1)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

(2)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一般来说,如果能对某个客观事物或现象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完善,那么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

(3)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的总和,它是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参与下以及个体心理特点,如需要、动机、兴趣等影响下产生的。 2.简述感觉的基本规律。

(1)感觉适应:指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既可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使感受性降低。感受性的提高仅见于视觉的暗适应,大多是感受性的降低。

(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的作用下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这也是同一感觉之内的相互作用。对比分两类: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和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现象。

(3)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会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如“联觉“现象,就是在一种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了另一种不同感觉的现象(“甜蜜的噪音”、“沉重的乐曲”、“明快的曲调”等)。

(4)实践提高感受性:人的感受性在生活和劳动实践的长期锻炼中,是可以大大提高和发展的,特别是通过长期的职业和实践活动、某些特殊训练和感官机能的补偿作用,能提高到常人不可能达到的水平。 3.简述知觉的一般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当我们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而对它进行识别,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反映。

(2)知觉的选择性。人的知觉具有对优先知觉事物形成清晰影像,而对周围环境的事物,当成陪衬和背景,形成模糊的感觉。这种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语词把它标示出来,这种感性阶段的理解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知觉往往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而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在视知觉中,知觉的恒常性非常明显。视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形状、亮度、颜色恒常性等。

9

4.简述记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记忆过程由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组成,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过程即对信息的编

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它们有序而完整地统一于记忆活动中。

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与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与经验的过程;回

忆或再认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知识与经验的过程。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面前而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是回忆;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们辨认出来的过程是再认。

记忆过程中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是相互联系的,识记与保持是回忆和再认的前提与基础,再认与

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在生活实践中,人们是通过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的统一的记忆过程来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的。 5.简述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具体包括:(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的新异性。(3)刺激物对比的差异。(4)刺激物的运动。

第二,人的主观状态,具体包括:(1)人的需要、兴趣和期待。(2)人的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3)人的知识经验。 6.简述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范围又称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6.绘图说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

动机强度并不总是与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效率成正比。太低的动机强度不能调动个体问题解决的积极性,但过高的动机强度也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抑制思维活动,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即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过强或动机过弱,工作效率都会下降。

(画出大致轮廓即可)

效 率

低 弱

适中 强

动机强度

10

7.绘出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图,并解释说明遗忘的规律。(画出大致轮廓即可)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发展进程与时间的关系。他以自己为实验对象设计了一套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采用节省法来测量,绘制出一条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了遗忘在数量上的变化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之后最初一段时间里遗忘量比较大,以后逐渐减少。即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

四.论述题及其答案要点

1、试述根据记忆规律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要使记忆中的信息能够保持并尽可能地减少遗忘,必须对信息进行复述。复述的最基本条件是复习。 (1)及时复习。根据遗忘进程不均衡,即先快后慢的规律,应及时复习,防止学习之后的快速遗忘。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先快后慢”。由于遗忘的发展开始很快,所以要想提高巩固复习的效果,必须在遗忘还没有发生以前及时进行,这样才能节省学习时间。为此,必须遵守“及时复习”的原则。

(2)复习形式多样化。复习方式单调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降低复习效果。而多样化的复习方式,使学生感到新颖,能引起和加强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效果。同时,多样化的复习是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对材料进行加工,有助于把学习材料更好地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

(3)运用多感官参与复习。在复习时应尽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把看、听、读、写等活动相结合进行复习,在头脑中构成神经联系,形成记忆痕迹,以后遇到一种刺激信号,就可以引起多种相关的记忆痕迹的复活。

(4)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通过尝试回忆能检验自己识记的状况,及时发现难记的部分和发生错误的地方,然后有重点地对这些地方进行重新阅读,避免时间的浪费;同时能集中注意力在所识记的材料上,提高记忆效果;此外能及时获得复习效果,提高复习的信心和热情。

(5)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效果对复习时间的安排有依从性。复习时间的分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集中复习,另一种是分散复习。研究表明,这两种复习方式效果不同,一般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以降低疲劳感,可以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结合。为了避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以及疲劳,每次复习不应过于集中,复习一段时间后要有短暂休息。平时应以分散复习为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阶段性或总的复习,这样的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6)掌握复习的量。一是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就是说一次复习内容的数量不易过多,因为,学习内容的数量与复习的次数及所用的时间是成正比增长的。二是提倡适当过渡学习,即达到150%的学习,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2.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

11

(1)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直接提供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线索,问题解决的速度和准确性就愈高。反之,

则会增加解答的困难,甚至导入歧途。

(2)动机强度。动机对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有明显的影响。简单问题的解决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更好;太复杂的问题,动机强度对其解决效率没有太大的影响;有难度但难度又不是太大的问题,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呈倒U型曲线关系,过强或过弱的动机强度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适当强度的动机能促进问题的解决。

(3)定势。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即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而情境发生了变化,则会阻碍人们解决问题。

(4)功能固着。是指人受某种通常用途的局限,被束缚的思维很难发现物体的其他功能,从而影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现象。功能固着是心理定势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对物体功能认识上的、呆板、机械的心理倾向。一般来说,它会降低问题解决的速度和准确性。

(5)人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愈丰富,问题解决的速度和准确性愈高。 (6)个性差异。个性差异对问题解决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个性意识倾向及性格特征上,一个具有远大理想、意志坚强、认真好学、勤奋上进的人,会努力设法解决自己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其次,人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影响,一个智力水平高的学生,碰到复杂问题会灵活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假设、推理、试验,促进问题解决,创造力强的学生,会找出新途径、新方法高效率地解决问题。 五.选择

1、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等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

A

A 感觉 B 知觉 C 感受性 D 感觉阈限

2、看见一面红旗人们立即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主要是( )

B

A 感觉 B 知觉 C 感受性 D 感觉阈限 3、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下列选项中( )不属于内部感觉。 A A 味觉 B 动觉 C 平衡觉 D 静觉 4、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 )。

C

A 感觉阈限 B 感受性 C 差别感觉阈限 D 绝对感觉阈限

5、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

D

A 差别感受性 B 绝对感受性 C 差别感觉阈限 D 绝对感

觉阈限

6、刺激停止作用于感受器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片刻的现象是( )。

C

A 闪光融合 B 视觉对比 C 后象 D 联觉

7、在旅游业中加强导游工作是为了增加旅客知觉的( )。

12

C

A 选择性 B 整体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8、情人眼里出西施是( )。 B

A 刻板印象 B 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 C 定势 D 情绪的弥漫性 9、据研究,黄色表示甜,绿色表示酸,茶色表示苦,这种现象属于( )。 B A 感觉适应 B 联觉 C感觉补偿 D 感觉对比

10、吃了糖以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酸,这是( )。 D

A 感觉适应 B 感觉补偿 C 联觉 D 感觉对比

11、“窥一斑而见全豹”是知觉( )的体现。

A

A 整体性 B 恒常性 C 选择性 D 理解性 12、当人们在交谈中提到“黄山”时,头脑中重现迎客松的形象,这是( )。 C A 回忆 B 重现 C 表象 D 想象

13、开卷考试时的记忆活动是( )。 D

A 识记 B 保持 C 回忆 D 再认

14、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 )组块。 B

A 9+2 B 7+2 C 5+2 D 6+3

15、既是记忆的重要标志,又是回忆和再认的重要条件,它是( )。 B

A 识记 B 保持 C 重现 D 联想

16、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干扰作用是( )。 C

A 动机性抑制干扰 B 前摄抑制干扰 C 倒摄抑制干扰 D 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17、根据线索,运用策略,在意志努力下完成映象复现的有意回忆是( )。 C

A 随意回忆 B 不随意回忆 C 追忆 D 复杂联想 18、具有明确识记目的,运用一些识记方法,并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是( )。 A

A 有意识记 B 意义识记 C 机械识记 D 无意识记 19、“过渡学习”就是当学习重复的次数达到能刚好完全背诵的( )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 B

A 110% B 150% C 200% D 200%以上 21、实验表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原因是受到( )。 D

A 前摄抑制 B 倒摄抑制 C 干扰抑制 D 双重抑制

13

22C

、及时复习的理论依据是( )。

A 记忆回涨规律 B 前摄抑制 C 遗忘规律 D 倒摄抑制 23、看见“天安门”三个字时,头脑中重现出的天安门城楼形象是( )。 B

A 想象 B 表象 C 印象 D 迹象 24、艾宾浩斯发现遗忘进程的规律是( )。 B

A 先慢后快 B 先快后慢 C 很快 D 很慢

26、在人的大脑皮层上,各种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以不同方式组合,这种生理机制用来解释( )。 A

A 想象 B 表象 C 记忆 D 思维

27、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是( )。 D

A 有意想象 B 随意想象 C 创造想象 D 再造想象

28、在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新形象的过程是( )。 C

A 有意想象 B 随意想象 C 创造想象 D 再造想象

29、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是( )。 D

A 理想 B 空想 C 灵感 D 幻想

30、当创造性活动接近突破时出现的心理状态是( )。 C

A 创造性思维 B 创造性想象 C 灵感 D 空想

31、不随意想象的特殊表现是( )。 C

A 灵感 B 原型 C 梦 D 顿悟

32、有人想修炼成仙的想象是( )。 A

A 空想 B 幻想 C 理想 D 梦想

33、想象是以( )为基础,以客观现实为源泉。

A 记忆 B 表象 C 思维 D 34、看过《西游记》的人,在头脑中都可形成孙悟空的形象,这一心理过程是( )。 C

A 表象 B 创造想象 C 再造想象 D 幻想

35、人脑通过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这充分体现思维的( )。 A

A 间接性 B 概括性 C 抽象性 D 系统性 36、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 C

14

B

A 抽象性 B 概括性 C 间接性 D 情境性 37、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电图等检查资料确诊病患,这属于思维的( )特性? A

A 间接性 B 概括性 C 预见性 D 抽象性

38、学生能做到“一题多解”的思维活动是( )。 C

A 常规思维 B 集中思维 C 发散思维 D 抽象思维

39、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按现成方案与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 )。 A

A 常规性思维 B 创造性思维 C 直觉性思维 D 分析性思维 40、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或现象是( )。 A

A 原型 B 定势 C 迁移 D 变式

41、受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影响问题解决时的倾向性,这是( )。 A

A 定势 B 迁移作用 C 动机状态 D 变式

42、问题解决效率受问题的难易和问题解决者情绪状态的影响,当在解决难度大的问题时其动机

水平应处于( )水平。 D

A 强 B 弱 C 中等 D 偏低

43、平时人们所说的“一心二用”是( )。 D

A 不可能的 B 不良品质 C 无条件的 D 有条件的 44、分析问题并找出问题中主要矛盾的过程是处于问题解决阶段的( )。 B

A 提出问题 B 明确问题 C 提出假设 D 检验假设

45、注意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 C

A 指向性和选择性 B 指向性和调节性 C 集中性和指向性 D 集中性和选择性

46、有预定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C

A 随意注意 B 不随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D 有意注意

47、指出下列事例是有意注意的是 。 B

A 观看一幅别出心裁的广告 B 专心做功课 C 一个身着异服的人引起别人的注意 D 围观车祸现场

48、音乐教师在上课时一边弹琴,一边领唱,一边观察学生的反映,这是( )。 C

15

A 注意的分散 B 注意的转移 C 注意的分配 D 注意的范围

49、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 B

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D 分散注意

50、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在哪方面的特征( )。 C

A 广度 B 强度 C 时间 D 空间

51、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这是( )。 C

A 注意分配 B 注意范围 C 注意转移 D 注意稳定性

第三章 行为的调控

一填空

1、需要是指有机体的一种匮乏状态,是 和 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 生理 社会 )

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 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 需要)

3、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它的变化是通过情绪的变化来实现的。 ( 情感 )

4、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有 表情 、 表情和言语表情。 (面部 姿态)

5、 是情绪和情感的主要特征。 ( 两极性 )

6、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和持续性,把情绪状态分为 、激情和应激。 ( 心境 )

7、心境是指人比较 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 。 ( 平静 弥漫性 ) 8、激情状态下,人容易出现 现

象。 ( 意识狭窄 )

16

9、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刺激所做出的 反应 ( 适应性 ) 10、人类比较高级的社会情感有道德感

11、需要的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 ( 马斯洛 )

17

( 理智感 美感 )

12、 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 需要 ) 13、情绪的基本形式

为: ; ; ; 。 ( 喜 怒 哀 惧 )

14、意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和 阶段。 ( 采取决定

15动机冲突主要有 、 、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

16、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 、 、坚持性和自制力。 ( 自觉性 果断性 ) 21、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武断

和 。 ( 优柔寡断 )

22、缺乏意志品质 的人表现为固执己见、我行我素。 ( 自制力 )

23、人对挫折的反应主要有 性反应、 性反应和个性的改变。 ( 情绪 理智 )

24、意志对行动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一是 。 ( 发动 抑制 ) 二现象解释题及其答案

18

执行决定 )

1、“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兴致勃勃”、“人逢喜事精神爽”。 这是心境的弥漫性或渲染性的表现。心境的弥漫性是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情,就会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而不是对某个特定事物的体验。 2、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有的人能够急中生智,而有的人则呆若木鸡。 这是应激的不同反应水平的体现。应激是指由于某种意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

是有机体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有两种反应水平:积极反应和消极反应。急中生智是应激的积极反应,而呆若木鸡是应激的消极反应。应激的反应水平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高。 3、有心摘花怕有刺。

这是趋避冲突的表现。趋避冲突是指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心理。 4、有些成人在遭到挫折后蒙头大睡,装病不起,像小孩子一样。

这是退化的表现。退化又叫倒退、回归或退行,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行为,即退回到原来较低的发展水平。

三简答题及其答案 1.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 区别的两个概念。

区别:

(1)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2)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情感常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比较内隐,不易外露。

(3)情绪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态度体验,情感发生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生在先,情感体验在后。

(4)情绪主要与生理性的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则更多的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联系:

19

(1)情感离不开情绪,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 成长自我 (2)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感是需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的变化反映要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审美需中,常深含着情感。

求知需2.意志过程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的关

基尊重的需系。 本要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需爱与归属需要要 紧密联系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

安 全 需 包含着意志的成分;同样,意志 要 过程也包含着认识过程和情感成分, 生 理 需 要 要 只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才对统一的心理图3-1 人类需要的层次过程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

⑴ 意志与认识的关系。首先,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的,离开了认识过程,意志便不能产

生。其次,在认识过程中,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要克服困难,就需要作出意志努力。

⑵ 意志与情感的关系。首先,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其次,意志

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理智。

3.简述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一般把意志行动分为两个阶段:准备(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执行决定)阶段。

⑴ 采取决定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在思想上权衡行动的动机、确定行动的目标、选择行动的方法并做

出行动的决定。其中权衡动机(动机冲突)是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确定行动的目标也十分重要。目标越具体,则由这个目标所引起的毅力就越大,就越能表现一个人的意志力量。目标确定以后,就要解决实现如何目标的问题,即解决怎样做的问题。一般来说,要选择行动的计划、方法及策略等。

⑵ 执行阶段:是执行所采取的决定。在执行决定阶段,意志的强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

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好的行为程序;另一方面是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标的行动。在这一阶段,个体常常要反复修改行动的方案,包括审定自己的目标,检查行为的手段和方法,坚持正确的,抛弃错误的。 4.简述动机冲突的种类

从形式上分为:(1)双趋冲突即面对两种强烈愿望而只能选择其一种的动机冲突;(2)双避式冲突是指个体同时对两个同等的事物或目标产生排斥,但又必须接受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心理冲突。(3)趋避式冲突即对同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内部的动机冲突;(4)多重趋避式冲突即面对两个或两个

20

以上的目的时,每个目的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的作用,人们必须进行多重选择而引起的冲突。

从内容上分为:(1)原则性动机冲突;(2)非原则性动机冲突。个人期望与社会道德标准、法律相矛盾的动机冲突,属于原则性的动机冲突。个人兴趣爱好方面的动机冲突,属于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 5.画图并简述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基本要点是:(1)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不能像传统的本能研究者那样孤立地、不分主次地研究人类的需要。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所谓需要层次。其强弱和先后出现的次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七个层次可概括为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两种水平。 6.简述意志的优良品质。

意志行动在不同人身上表现不同,构成一个人意志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称为意志品质。意志品

质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它们在人的意志行动中贯彻始终,并构成人的意志的性格特征。

⑴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有明确的目的,能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并使自己的行动服从

于社会的要求的意志品质,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⑵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实现所作决定的意志品质。

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⑶坚韧性是指对行动目的的坚持性,并能在行动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毅力的意志品质。与坚韧性相 反的品质是动摇和顽固。

⑷自制力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的品质。自制力反映

着意志的抑制职能。与自制力相反的是冲动性。冲动性是指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动作和言语约束较差的品质。 四论述题及其答案

1.试述几种主要的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于19世纪80年代先后提出的一种情绪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机体的生理变化在情绪经验中是第一位的,个体的情绪是直接由生理变化引起的。根据这一理论,情绪的产生必须先有引起知觉的刺激;这种刺激引起个体内脏的活动和骨骼肌的反应;这些生理反应反馈到脑而产生情绪体验。鉴于这种理论首先提出了生理变化是情绪过程不可缺少的因素,推动了情绪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因而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21

(2)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

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是丘脑情绪理论。主要内容是: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解除丘脑抑制的综合功能,即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及机体的其他部分。输送到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生情绪体验;输送到内脏和骨骼肌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身体变化和情绪经验是同时发生的,而情绪感觉则是由大脑皮层和自主神经系统共同激起的结果。坎农-巴德学说强调大脑皮层解除丘脑抑制的机制,把詹姆斯-兰格对情绪的外周性生理的研究推向中枢性生理的研究,着重情绪在脑中的定位机制是有贡献的。然而他们的理论仍然是不完整的,如忽视了大脑皮层对情绪的作用,以及外周性变化对情绪的重要意义。

(3)沙赫特的情绪理论

沙赫特的情绪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情绪既来自生理反应的反馈,也来自对导致这些反应情境的认知评价。由于在不同情境中对同一生理状态的不同认知性解释,就产生了不同的情绪体验。因此,沙赫特认为个人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认知性解释是构成情绪的主要因素,经刺激所激活的生理变化是构成情绪的次要因素。泛化的生理反应决定情绪经验的强度,而情绪的性质则由对情境的知觉所决定。这种理论不只局限于情绪体验形式,而且还努力去研究情绪的认知机制,这对情绪的认知调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内外归因,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这种理论的科学实证依据还不够完善。 2.如何增强挫折承受力?

挫折在人的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增强挫折的承受力对于维护心理的健康和实现的预定目标是十分必

要的。增强挫折的承受力涉及到许多方面:

⑴正确对待挫折。首先,要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就对挫折有了较充

分的准备,能对挫折不灰心、不后退,敢于向挫折挑战。其二,应该认识到挫折具有两重性,挫折并不都是坏事,它能磨练性格和意志,增强创造能力和智慧,使人对生活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成熟。同时,遭受挫折之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也是十分必要的,应该避免不必要的挫折。

⑵改善挫折情境。挫折情境是产生挫折的重要原因,如果挫折情境得到改善和消失,挫折感也就会

随之消失。对挫折情境的改善,首先应预防挫折的发生,即对一件事的成功或失败作出正确的估价。挫折发生以后,认真分析引起挫折的原因,设法改变、消除或降低其作用的程度。改变挫折情境的另一个办法是暂时离开挫折情境,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或改变环境气氛,给受挫折者以同情、支持和温暖。

⑶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积极态度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及

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发现自己的弱点,力争改进。另一方面,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振作精神,树立相信,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⑷调节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指个体在从事活动前,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成就的标准。它是人

们进行成就活动的动力,而能否成功则取决于抱负水平的高低是否适合个体的能

2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43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