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集体备课教案

更新时间:2023-11-10 19: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里县第一小学集体备课单元分析

科 目 备课组 成员 数 学 单元 第八单元 年级 四 主备人 执教人 认识轴对称和平移,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前单元单元教学反思 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对轴对称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本单元教 学内容 (一)平均数 (二)复式条形统计图 (三)营养午餐 认真分析新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其实没有把“平均数”这一概念解释得十分深奥,也没有让我们把“平均数”的所有特点向学生作详细的介绍,更没有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所有特征。 首先来看例1,教材呈现了全队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的统计办法。显然教材选用这样的统计材料和这样的统计图,目的有以下三点。其一是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其二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空瓶,也就是让学生经历“平均数”是怎么得来的过程。其三运用平均分的思想得到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的编排不但加强了学生的统计意识,而且使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经历了得到“平均数”的过程。 教材简析 再看例2,教材安排了一幅情景图和两个小朋友关于两队队员踢毽个数的对话及两张简单统计表。我们不难看出教材是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的大小会受到每个数据的影响,但是个别数据不能代表整体情况。其核心是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最后看例3,通过给某地区做城乡人口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该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思维的矛盾,进而激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1 实际意义。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过程与方法: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平均数”的意义、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教学重点 的问题,会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平均数的意义,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多媒体课件 教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法学法 教学时数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5课时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2

龙里县第一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 题 科 目 备课组 成员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三维目标 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 (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生活中用到平均数的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 3 平均数 数学 年级 四 授课安排 第十五周 第1课时 主备人 执教人 教法:引导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课时 个性设计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景图) 师:读情景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

4

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 (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出示教材第91页情景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哪个队的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 (预设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每队的总成绩÷每队的总人数=每队的平均成绩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85÷5 =17(个) (18+20+19+19)÷4 =76÷4 =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探究结果汇报

5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把多的塑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塑料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生2: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生3:当个数不同,用总数量不能比较出结果时,可以用两组量的平均数来比较。 四、师生总结收获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5名女生和4名男生进行投篮比赛,成绩如下,男队和女队哪队成绩好些? 板书设计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 (2)先合后分计算: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教学随笔 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 作业布置

6

龙里县第一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 题 科 目 备课组 成员 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两个相关联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认识横向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感受图例的作用。 三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在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品质,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理解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尝试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数学 复式条形统计图 年级 四 授课安排 第十五周 第2课时 主备人 执教人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法学法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情景图和统计表) 师:读统计表,说说你能读出哪些已知条件。 生: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数分别为21万、27万、35万、46万和58万、54万、49万、43万。 师:根据统计表给出的数据,你能分别完成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条形统计图吗?今天我们就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 7 教法:引导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课时 个性设计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观察教材第95页给出的某地区城镇(乡村)人口统计图,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人数,一格代表10万人。 师:你能独立把“某地区城镇人口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学生独立完成,投影展示) 师:在补充上面的统计图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注意横轴上的年份和纵轴上的人口数要对应,另外,画出长条后还要在上方标出数据。 师:自己把“某地区乡村人口统计图”补充完整。 学生汇报: 师:补充了上面的两幅条形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条形统计图是用不同长度的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些信息呢? 师:如果把上面的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就能得到下面这幅条形统计图,在这幅统计图中,右上角表示的就是这幅统计图的图例,其中表示城镇人口,表示乡村人口,在数学上,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以后就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

8

师:你能试着把这幅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师:在补充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根据图例画直条,不同颜色的直条表示不同数据,另外还要记得标数。 师:上面的这幅统计图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观察统计图,说说它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何不同? 生1: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同一事件有两种数据,单式条形统计图是一种事件,一种数据。 生2:复式条形统计图一定要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可以没有图例。 生3: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直条高度要弄清楚,并且要标上数据。 生4:间隔要均匀。 师:根据上面的统计图,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要解答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只需要看颜色是“”的长方形直条就行,通过对比,发现2010年城镇人口最多,是46万,1980年城镇人口最少,是21万。

9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要解答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只需要看颜色是“”的长方形直条,通过对比,发现1980年乡村人口最多,是58万,2010年乡村人口最少,是43万。 (3)哪年城乡人口相差的数量最大?哪年最小?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要比较哪年城乡人口相差的数量最大和最小,需要分别把每年的城乡人口数相减,再比较。 1980年:58-21=37(万) 1990年:54-27=27(万) 2000年:49-35=14(万) 2010年:46-43=3(万) 所以,1980年城乡人口相差的数量最大,2010年最小。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通过观察、对比和计算,发现城乡人口总数在逐年增加。 2.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如果把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的表示年份和数量的位置交换一下,即用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年份,就得到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图 师: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年份,就制成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你能把上面的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图 10

师: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生: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与纵向条形统计图类似,不同的是数量在横轴上,年份在纵轴上。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用两种直条表示两种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生2: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都能形象地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不同的是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同时表示两种数据的变化情况。 生3: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要写出统计图的名称、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的意义;定好单位长度和图例;根据图例画不同的直条表示数据并标数。 四、师生总结收获 通过学习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某电器进行春节降价促销活动 热水器 抽油烟机 1800 1200 消毒柜 1700 1500 电视机 2100 1800 原价/元 2000 现价/元 1600 请根据上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1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 作业布置 复式条形统计图作图步骤有哪些? 教学随笔

12

龙里县第一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 题 科 目 备课组 成员 知识与技能 帮助学生理解“不低于”和“不超过”的含义及用数学符号表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三维目标 使学生能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设计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食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合理地调配午餐食谱,改变平时不正确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不低于”和“不超过”的含义及用数学符号表示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设计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食谱。 数学 营养午餐 年级 四 授课安排 主备人 执教人 第十五周 第3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吃饭。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精美的菜肴图片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精美的菜肴拼图图片) 师:欣赏这些精美菜肴的图片,说出此时的心情。 生:看到美味的菜肴口水直流,特想吃。 师:午餐在生活中很重要。你们觉得一份什么样的午餐才是最好的呢? (学生独立回答) 师:一份好的午餐除了满足好吃的要求之外,有足够的营养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保证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今天我们学习“营养午 13 教法:引导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课时 个性设计 餐”。(板书) 二、自主探究 (出示教材第101页第二食堂“午餐菜谱”) 师:通过观察A、B、C三种菜谱,你发现这九道菜肴可以分为几类? 生:分为两类: 师:任选菜谱A、B、C中的一种,看看你选择的菜谱中的每道菜是荤菜还是素菜,它们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分别是多少。 (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每道菜肴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分布表) (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菜谱A: 菜谱A热量、指肪和蛋白质的含量 编号 2 5 8 菜名 炸鸡排 西红柿鸡蛋 香菇油菜 热量/千焦 脂肪/克 蛋白质/克 1254 899 911 19 15 11 20 16 7 热量:1254+899+911=3064(千焦) 脂肪:19+15+11=45(克) 蛋白质:20+16+7=43(克) 菜谱B: 菜谱B热量、指肪和蛋白质的含量 14 编号 菜名 1 7 6 猪肉粉条 家常豆腐 香菜冬瓜 热量/千克 脂肪/克 蛋白质/克 2462 1020 564 25 16 12 6 13 1 热量:2462+1020+564=4046(千焦) 脂肪:25+16+12=53(克) 蛋白质:6+13+1=20(克) 菜谱C: 菜谱C热量、指肪和蛋白质的含量 编号 4 3 9 菜名 辣子鸡丁 土豆炖牛肉 韭菜豆芽 热量/千克 1033 1095 497 脂肪/克 蛋白质/克 18 23 7 7 11 3 热量:1033+1095+497=2625(千焦) 脂肪:18+23+7=48(克) 蛋白质:7+11+3=21(克) (课件出示专家建议) 师:专家建议中,“不低于”和“不超过”的含义你能理解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不低于”就是不小于,也就是大于或等于。 师:用符号表示大于或等于时,可以将“>”号和“=”上下对齐并简化写成“≥”。“不超过”呢? 生:不超过就是不大于,也就是小于或等于。 师:用符号表示小于或等于是“≤”。 师:现在你能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专家的建议吗?

15

生:热量≥2296千焦,脂肪≤50克。 师:判断一下学校食堂菜谱是否符合标准。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 菜谱A:热量:3064>2926 脂肪:45<50 菜谱B:热量:4046>2926 脂肪:53>50 菜谱C:热量:2625<2926 脂肪:48<50 所以,以上提供的菜谱A符合儿童营养标准。 师:根据专家的建议,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菜肴中获取的热量应≥2926千焦,脂肪应≤50克,自己先设计一种午餐菜肴,看是否符合标准。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 热量:2462+497+911=3870(千克) 脂肪:25+7+11=43(克) 3870>2926 43<50 符合专家提出的营养标准。 师:在全班搭配出的所有方案中,每人选出6种喜爱的方案,并进行喜爱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统计,填入下表。 (生独立完成) 方案 1 2 3 4 5 6 配菜编号 喜爱人数 男生人数 女生人数 师:根据上面的统计表,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本班男女同学最喜欢的菜谱统计图 16 师:根据调查的最喜欢六种搭配中,把每种搭配的蛋白质含量填入下表,并找出哪种搭配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方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了解本班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请你向他们提出合理的饮食建议。 生:在饮食方面要不偏食、不挑食,要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吃出健康。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读作大于或等于,“≤”读作小于或等于。 生2:“不低于”就是不小于,也就是大于或等于。用符号表示大于或等于时,可以将“>”号和“=”上下对齐并简化写成“≥”。 生3:“不超过”就是不大于,也就是小于或等于,用符号表示小于或等于是“≤”。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点菜时,不能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也应该科学合理、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五、课堂作业 看图填空:

17

菜一 菜二 菜三 总量 1.在纵轴上标出每个长度的数。 2.四(3)班获得广播操流动红旗6次,请在图上用直条表示出来。 3.从图中可以看出( )班卫生最好,( )班广播操最好。 板书设计 营养午餐 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教学随笔 什么是科学合理的营养午餐? 作业布置

龙里县第一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18

课 题 科 目 备课组 成员 单元检测及讲评 数学 年级 四 授课安排 第十五周 第4-5课时 主备人 执教人 知识与技能 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后期进行查缺补漏;通过评讲,帮助学生解决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便形成技能。 三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探讨本次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共同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认真完成试卷的习惯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及能力。获取成就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学生对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知识的掌握应用。 教学难点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及能力。 课前准备 试卷 教法学法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1.测试。 2.讲评。 教学随笔 教法:引导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课时 1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40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