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地名概述

更新时间:2023-12-18 19: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海盐地名概述(一)

(2008-08-12 21:52:59) 标签: 分类: 尝试而已

语言 地名 小概述 文化 非原创

海盐:充分反映了它在地理、经济上的特性。人们一看到“海盐”两字,就会想到那里一定是地处沿海,生产食盐。《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五“海盐县(南九十里原十乡)本吴郡武原乡。秦置海盐县,汉因之,属会稽郡。又按(吴君记)云,海滨广 斥,盐田相望,即海盐与盐官之地同也。”今天,海盐盐业虽已废黜,但从场前、五团、八团、北团和汤家团等一些沿海地名上,还可以看出历史上产盐的痕迹。

一、街巷地名:

海盐街巷地名名称由来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八类。

一、以地形命名的:

有两种情况:一是因街巷本身地形得名,如曲尺弄,中段有一弯曲,形似木工之曲 尺,故名。别一种是以街巷附近地形地物得名,如虎尾浜弄,旧时此处有一浜,形似老虎尾巴,故名虎尾浜,弄以浜名。今浜已填平,建成马路,但仍保留虎尾浜之名。葫芦潭弄亦是如此,弄口原有一口似葫芦的池潭,名葫芦潭,今建筑成群,形成一巷,故名葫芦潭 弄。

二、以历史遗迹命名的:

历史上海盐属于海防要地,宋、元、明、清各代海盐一带都建有兵寨,驻以重 兵。明代又屡遭倭寇侵扰,以下地名可作历史见证。

南台头:以明代所筑海防瞭望台得名,清光绪《海盐县志》卷十二“正统年间侍郎焦宏巡视海

防,裁草烽堠山寨,添改南北瞭望台二座。”南台头,即系当时南瞭望台所在地。北门外亦有台头地名,是北瞭望台旧址。

九宫弄:明代倭寇猖獗,屡犯浙闽沿海。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犯盐,占县城,经欤城、半路,直逼嘉兴,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攻占盐邑后,倭酋分别占据九座大院,胡作非为,群众称其为倭宫,并以此名为“九宫弄”。那里离东城门较 近,出东门即可下海逃逸,故被倭酋选为驻地。 委高墩:应名倭高墩,在百可园南。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犯盐时,守将汤克宽率军民奋起反击,倭寇死伤惨重,溃逃乍浦。海盐军民将倭寇尸体抛入坑内堆土为墩,故名倭高墩。

古城路以县城南古城得名。清光绪《海盐县志》卷七“古城,〈图经〉县东南五十步,旧志云,其址今平,民悉庐焉。〈嘉禾志〉海盐县东南五十步有古城,古、顾音相近,疑即东顾城也。”此路在古城附近,故以古城而名。 百可园:以原郑氏家园得名。清光绪《海盐县志》卷七“百可园,〈图经〉??郑瑞简(郑晓,明嘉靖间刑部尚书)读书处,??。〈续图经〉百可旧亭,郑瑞简菜园也,取咬得菜根之义,??。”今园已废,仅存地名。

三、以衙署军营命名的:

营行弄:应名营房弄,在东门外。历代驻兵(护城)之营地。

戚家弄:相传因明代抗倭义师戚家军的总督衙门设于此弄而得名。按据史书记 载,抗倭名将戚继光转战浙东宁波、台州一带,未有来嘉湖之说,海盐一带系由汤克宽军驻防,这里所传“戚家军”可能泛指抗倭军队。

崔衙弄:古时县监狱设此,又距县衙门较近。有一崔姓狱吏凶残不堪,比县衙门还狠,群众呼为崔狱吏衙门,故称崔衙弄。 谷仓头:旧时官粮谷仓设此,故名。清光绪《海盐县志》卷十,在“常平仓”条夹注中载“西门外曲尺巷,旧有常平仓,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水灾曾出谷散赈,??咸丰间毁。”

四、以行业物产命名的:

八尺弄:相传旧时弄内曾开设棺材行,棺材行俗称“八尺行”,故弄名八尺弄。

园 弄: 清代中叶弄内曾开设徐鼎和酱园,故名园弄。

船厂头:旧时有一马姓在此经营木船出租和修理业务,故名。 梅园弄:旧时此处遍栽梅树,有梅园里之称,弄以梅园得名。

北网舍:亦称北网晒。旧时东门外一带居民常出海捕鱼,在此晒网,故名。

五、以寺、庙、坊等建筑物命名的:

寺 弄:此弄在天宁寺西首,与天宁寺西部仅一水之隔,故名。

骑街牌弄:旧时弄口原有一座骑街(南北横跨东大街)石牌坊,故名。 东华牌弄:旧时弄内有东华牌坊一座,弄以石牌坊而名。

元坛弄:旧时街对面有一座财神堂,内有赵公明(元坛)塑像,故名。 财神弄:以弄内原财神庙得名。

小庙弄:以弄口施王庙(小庙)得名。

天宁寺路新辟路:此路因南北贯穿原天宁永祚禅寺而定名。

六、以方位命名的:

南塘街:位于天宁寺漾南而名。旧海盐县城主河道有四,除了护城河外,以天宁寺漾为中心,东为陶泾塘(今盐平塘),西为官塘(盐嘉塘),南为乌丘塘(今武通港)

河西街:因位于乌丘塘河西岸而得名。

北大街:亦称北门大街。位于旧县城北门外,故名。原县城内只有一条东西向主街道,分别划为东、中、西三段大街。

南 弄:在东门外,旧以东大街为界,地处南侧为南弄。 北 弄:在东门外,旧以东大街为界,地处北侧为北弄。南北两弄隔路相望。 北市梢:因位于北大街底梢,故名。

广场西路新辟路:位于广场西侧,故名。此处原名三营操场,解放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二O八团三营驻此。

城南路新辟路:县城南郊的主要通道之一,故名。

七、以姓氏命的:

海盐以姓氏命名的巷较多,如杨家弄、董家弄、赵家弄、王家弄、徐家弄、杜家弄等,这一类弄在历史上某一时期住有某姓大族,故弄以姓命名。如董家弄迄今尚有几户董姓居民。赵家弄以宁太宗赵炅第八世孙赵善礼的后裔公范居住而得名,清光绪《海盐县志》卷十九“赵善礼”条夹注中载“案今北门赵家巷即公范故居也”。

八、以民间传说命名的:

闻琴村据传春秋时,晋上大夫俞伯牙鼓琴于此。旧时村北还有琴台和闻琴桥等,桥于1981年拆除。清光绪《海盐县志》卷七“伯牙台,一名琴台。〈图经〉东门外二十 步,台侧有闻琴村,闻琴桥。武原志云,台基陀坡犹在。相传伯牙鼓琴于此。”

谢婆桥据传南宋时康王赵构避难经此,后有金兵追杀,前有河道阻隔,正在危急之际,适逢一老妪摇船过此,康正求助老妪,摆渡过河,刚到对岸,金兵已赶到。后来康正为老妪救命之恩,在渡口处造一座石桥,名为谢婆桥,村以桥名。

二、个别地名示例:

1. 澉浦镇:离海盐城沿沪杭公路南去近二十公里,有一座古老的小城,名叫澉浦镇。浦,指濒水的地方,小水入大水的出口也叫“浦”。澉浦就是源于海宁流经海盐的谷水。它在澉浦地方入海,靠近出海的一段河道叫澉川(今已湮没),故该城即名澉浦。

2. 南北湖:在离澉浦城西南五六里地,有一湖,名为南北湖,又名永安湖,亦名高士湖。沿湖群山环抱,湖中东西横贯长堤,将湖隔成南北两区,南北湖由是得名。湖区山明水秀,风景宜人,素有小西湖之称。

3. 紫云里:古名紫云村。村南有紫云山。今紫云里所在的行政村,亦定名为紫云村。历史这里曾发生过一件动人的故事。相传在唐代建中年间(公元780-783),那里有户人家,父母双亡,只留下兄妹两人相依为命,幸亏他们勤于耕织,生活虽不能说十分富裕,但也足以温饱。俗话说:“家和万事兴,门前泥土变黄金。”几年后,家里已稍有积蓄。过了几年阿哥娶亲成婚,家里多了一个新嫂嫂,妹妹心里十分高兴。

按理说家里多了个帮手,这小家庭该是越做越兴旺,生活也应越来越好,难怪妹妹心里是美滋滋的。可是,事与愿违,嫂嫂进门后既懒又凶,不仅不事勤劳,而且常在阿哥耳边告小姑的状。长此以往,阿哥恶言听多了,对妹妹的感情也逐渐起了变化。开始家里的重活、脏活交给妹妹去做,稍不遂意,横加训斥,俨然是一副“长兄为父”的架势。继而兄嫂俩餐餐有鱼肉,而妹妹只吃些残羹冷饭,并被迫住进猪圈,后来甚至发展到日无裹腹之粮,夜无裹躯之被,生活难惟温饱,头上又长满癞疮。但妹妹还是一心想到阿哥这个 家,常常强忍泪水,侍奉哥嫂。

这时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每当姑娘外出上山砍柴或下田耕耘时,她头顶总有一块紫云跟随覆盖着。此事迅即传开,成为一件奇闻。后来传至京城,朝廷下诏召其入宫,说也奇怪,姑娘在过嘉兴后的那天,突然癞脱发生,发长八尺。姑娘虽远离家乡,紫云覆头之事在当地传为美谈,于是人们都呼她紫云姑娘,她所在的村子也就叫做紫云里。

4. 乌夜村:海盐县城武原镇南门外,城南村张家大圆地方,古称乌夜村。 乌夜村之名,始于东晋。当时的名士,散骑侍郎卢江灊(qian,古地名,在今安徽霍山县东北)人何准寓居于此。据清光绪《海盐县志》卷七“舆地考·古迹”记载,有一天夜里,何准寓处群乌啼噪,是夕正值何准之女法倪出生之期。后来晋穆帝选妃,法倪以名家应选入宫。升平元年(公元357年)法倪被册封为穆帝何皇后,是夕何准寓处复群乌夜啼,故其地就以乌夜村名之。清彭孙贻有《乌夜村》诗:

女墙背郭望巫门,明月乌啼自有村。 不见宫花连戚畹,惟余野雀噪空原。 长秋晋室椒房尽,子夜江南羽调存。 休问昔时何准墓,高林松柏锁颓垣。

5. 胥桥和尚胥庙: 在海盐县城西、欤城两乡之间,有一个地方叫三环洞,那里原来有一座三个环洞的石拱桥,人称三环洞桥。现已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拱桥了。这座桥还有个名称叫尚胥桥,同时在离桥东北二三里的地方(城西乡胥溪村)还有一座尚胥庙。桥和庙都是为纪念伍子胥而建造和命名的。

6. 闻琴村:海盐县城东门外近五十米处大路南侧,有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名闻琴村。该村在元代名闻琴坊。闻琴村里原有一座琴台,名伯牙台。村北路口有一座单孔石板平桥。桥上刻有“闻琴桥”三个字。闻琴村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据传说因为俞伯牙当年曾鼓琴于此。明代钟夏有《琴台》诗云: 琴台

鹤去天边不可招,龙吟沧海夜迢迢。

孤台背廓今无主,千载闻琴尚有桥。

祗有阳春摇草树,独怜流水混渔樵。

尘埃满目知音远,纵有高人但寂寥。

7. 通元与梅园:通元这个集镇,是以建筑物命名的。

大约公元220年的时候,在我国历史上正是三国初期,我们海盐属东吴,据《吴地记》记载:吴大帝孙权的夫人在离今县城(武原镇)西南三十里的地方,建造了一座通元寺(在今通元镇西市肉店后面)。后来“通元”两字,就成了该地区的地名。通元寺到唐代武则天时改名为重云寺,到了宋祥符元年(1080年)又改为法喜寺。而通元这个集镇的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梅园,地处通元镇东三里(今划水村)。据《海盐县志》、《澉水新志》记载,关于梅园,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法喜寺幡杆石上刻有“梅园弟子周良弼,绍兴三十年”等字样。宋绍兴

三十年是公元1160年,这就说明在那时已有梅园这个名称了。另一说,在宋嘉熙年间(1237-1240),有个名叫许棐的人隐居在那里,构屋读书,植梅成林,故后人称那里为梅园。

8. 茶院:乃海盐之古集市,早在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吴越武肃王钱镠曾至金粟寺,会寺内和尚在此设茶施众,故该地即以茶院名之。

9. 欤城:据传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或十年置长水县(今嘉兴),当时为保县城安全,在长水县周围建了七座小城。欤城就是在那个时候第一次建城,名为于城。到了东晋末期(约公元420年前后),晋皇朝的统治日趋腐败,全国出现了一个群雄割据的局面。这时有一个名叫孙恩的人,打出征东将军的旗号,曾多次从浙东一带海岛上发兵向陆上进攻。其中有一次给他攻占了会稽(即今绍兴一带),然后向今海盐一带逐渐进逼,当时的吴郡太守袁山松为了阻止孙恩继续北进,就在欤城地方筑起了一座方圆一里的土城,这是欤城的第二次建城。 后来,孙恩与袁山松大战于沪渎(今上海县东北),袁山松战死,由欤城人李祥载尸归葬在欤城附近。孙恩在攻打临海时被晋军所败,势穷力竭,最后下海而死。欤城这座城也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夷为平地了。

三、地名生僻字举例:

甪 lù

【名】

兽名 [beast's name] 甪,兽名。——《字汇》 角的别字 [corner]

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汉书》

甪直 Lùzhí

[Luzhi] 镇名,在江苏吴县东、与昆山县交界处。一称六直。古时又称甫里。唐诗人陆龟蒙曾居此,自号“甫里先生”

〔甪直〕地名,在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甪堰〕地名,在中国浙江省海盐县。

〔甪里〕a.古地名,在今中国江苏省吴县西南;b.复姓。

甪端

luduan

传说中的神兽名。

《英烈传》第七四回:“﹝ 李文忠 ﹞只见有诗句,道;‘兵过红罗山 ,须知见甪端。倘然不相信,士卒必伤残。’ 文忠看完时??即请刘基商议。 刘基 说:‘我因前者梦中神人的诗,因查得甪端乃是神兽。既有此言,元帅不可不信。’

参考文献:

文本资料: 《海盐县地名志》作者:海盐县地名委员会编,出版时间:1984-04-00 网络资料: 海盐地名网 海盐网 百度搜索

另附目前海盐镇村名称:

武原镇 辖13个社区、19个行政村:文昌、城北、枣园、百可、天宁寺、建新、朝阳、蒋家桥、虹桥、南门、河滨、核电一期、核电二期;明珠、金星、华星、联丰、城西、红益、双桥、南洋、南环、盐北、君原、大刘、富亭、首荡、城南、建新、小曲、东门、城北。

沈荡镇 辖1个居民区、10个行政村:沈荡镇;新丰、中钱、白漾、永庆、五圣、聚金、尤甪、庄星、董司、横泾。

通元镇 辖2个居民区、14个行政村:秦溪、虎溪街;通元、联新、新拱、丰义、通北、浦漾、雪水港、滕泾、三友、镇北、良贤、育才、长山河、张桥。 澉浦镇 辖1个居民区、13个行政村:澉浦;紫金山、澉东、六里、茶院、六忠、南北湖、保山、澉南、永新、澉浦、永乐、镇中、南山。

西塘桥镇 辖1个居民区、19个行政村:西塘桥;西塘、王庄、曙光、永宁、大宁、刘庄、凤凰、电庄、新兴、青莲寺、兴隆、永福、新城、海塘、新海、东港、八团、盐东、黄家堰。

秦山镇 辖3个居民区、11个行政村:长丰、长川坝、官堂;许油车、长川坝、新联、庆丰、杨柳山、秦兴、落塘、丰山、北团、泰兴、永兴。

于城镇 辖1个居民区、8个行政村:枫桥;三联、构塍、吕冢、鸳鸯、八字、江渭、庄家、何家。

百步镇 辖1个居民区、10个行政村:百步;百联、逍恬、超同、农丰、新升、横港、五丰、万胜、桃北、胜利。

海盐主要古地名、古桥梁、山水名称考

同安桥

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梁板桥,长18米,宽3.6米,桥面高程4.92米,南北跨盐嘉塘河,是沟通海滨西路和朝阳西路的重要桥梁之一。 大栅桥

大栅桥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双曲拱桥,一孔净跨39.8米,宽5.96米,拱顶高程5.37米。南北向跨盐平塘河,南通南塘街,北连海滨西路,是武原镇重要桥梁之一。

该桥建于宋代,原是单孔拱形石阶桥,桥北中段建有砖砌拱形门洞。桥高约4.5米,宽3米。 小栅桥

小栅桥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双曲拱桥,一孔净跨29.8米,宽6.50米,拱顶高程4.87米。东西跨团结港,地区海滨西路闹市区,是市内交通的重要桥梁。

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都指挥张铁在桥上置栅门,栅置守卒。为区别邻近的大栅桥,故名小栅桥。1969年10月,在拓宽疏浚团结港时重建,改名利民桥,1981年9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仍恢复小栅桥原名。 碒汇桥

该桥原系一孔石板平桥,横跨城河,桥东西两堍分别为石匠汇和金家汇。据传元桥建成时,石、金两汇为用谁家桥名曾发生争讼,后请张菊先生调解,张老先生将石、金两字都列入桥名,故名为碒汇桥。1983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板人行桥。 凉亭大桥

该桥建于抗日战争前夕,原系木桥,抗战胜利后拆除。1978年重新建造,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一孔净跨20米,宽5.0米,拱顶高程4.87米。南北跨北城河,因北堍有半路亭,故名凉亭大桥。 新桥

是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一孔净跨31.8米,宽5.6米,拱顶高程5.37米。南北向跨盐平塘河,是海滨东路通往朝阳东路的重要桥梁。 始建于何时,无考。据明天启《海盐县图经》卷三“方域篇·桥梁”记载,明弘治知县王玺重建易名续鲁。明天启元年樊维城再葺。 高桥

该桥始建于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维拱形石阶桥。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重建。于1971年10月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东西跨盐平塘河,一孔净跨37.8米,宽3.50米,拱顶高程5.37米。 东海桥

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一孔净跨38.6米,宽6.5米,拱顶高程5.37米。东西跨盐平塘河,是县城连接沪杭公路的重要桥梁。

此桥始建何时,无考。据明天启《海盐县图经》卷三“方域篇·桥梁”记载,宋绍熙中知县李直养和明天启初知县樊维城均作重修。民国初年建成钢筋混凝

土“八”字桥。1971年10月,在拓宽疏浚盐平塘河时重建,更名为东海桥。 朝圣桥

此桥始建于宋代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为“八”字形石板桥,因桥身直对天宁永祚禅寺(为佛门圣地)故名朝圣桥。1969年10月在拓宽疏浚武通港时拆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双曲拱桥,东西跨武通港,一孔净跨39.8米,宽4.46米,拱顶高程5.52米。 沈荡大桥

该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阶桥,长48米,宽4.9米,高9.12米,两侧各有石阶43级,东西横跨盐嘉塘河(古称永庆塘),骨曾名永庆桥,是全县宏伟的古桥梁建筑之一。

清光绪《海盐县志》卷四“舆地考·乡都”记载,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建,原桥址在沈荡镇东南郊,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北移约200米重建,即今址。在抗日战争前曾为海宁县硖石镇至嘉兴县新篁镇的公路桥(当时在桥面筑混凝土墩,改石阶为斜坡以通汽车),抗战期间为日寇所毁,今桥上仍残留有混凝土墩。 六部大桥

该桥原系三孔石板桥。1981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拱形桥,长37.7米,宽3米,拱顶高程5.32米。

清光绪《海盐县志》卷七“舆地考·冢墓”记载,“文渊阁大学士文简陈元龙墓,<续图经>同赠公之暗墓在六步墩”。据传陈元龙墓在此,由清庭六部出资造桥,故名六部大桥。 任祠堂桥

该桥旧名篁墅塘桥,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重建,并更名为任祠堂桥(因桥在任氏祠堂门前)。原系三孔八字石板桥。于1974年改建为五孔条石柱板桥。

西塘桥

清光绪《海盐县志》卷五“舆地考·山水”中有陶泾塘河上筑有东塘桥、西塘桥的记载,东西两桥以方位定名。西塘桥原系拱形石阶桥。1964年10月改建为三跨钢桁桥(人行桥),中跨15米,宽3.30米,桥顶高程4.24米。 北王桥

该桥始建时间无考。清光绪《海盐县志》仅有于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建的记载。北王桥地处海塘、元通两公社交界,南北跨盐平塘河,1967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拱形桥,长51.6米,宽2.7米,拱顶高程5.52米。 白苎桥

该桥原系三孔石板桥,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县丞徐谨重建,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再度重建,地处海塘、元通两公社交界,东西跨盐平塘河。1968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三肋二波双曲拱桥,一孔净跨41.5米,宽2.6米,拱顶高程5.72米。 欤城桥

该桥系用巨型条石砌成的单孔半园拱形石阶桥,横跨盐嘉塘河,长47.3米,顶宽3.94米,堍宽5.15米,高7.52米,南有石阶54级,北有石阶53级。

清光绪《海盐县志》卷四“舆地考·乡都”记载,欤城桥,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建。明宣德年间邑人金文富重修,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圯坏,后由县令谭秀监督海宁卫知事李庆重建为单孔拱形石阶桥。嘉靖年间又重修。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复修。光绪初年由里人徐永福监工再次重修,竣工后以青石刻《大桥碑记》,至于欤城构塍庙,现碑已毁。 三环洞桥

该桥原系三孔拱形石阶桥,1972年在疏浚拓宽酱园港时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地处城西、欤城两公社交界,东西跨酱园港,三孔净跨86.5米,宽4.7米,拱顶高程7.5米。

清光绪《海盐县志》卷四“舆地考·乡都”记载,始建于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其东北有尚胥庙(纪念春秋时吴大将伍尚、伍员),桥以庙得名尚胥桥。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知县何早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里人富受天重建。 丰山

山高102米,有东、西、北三个山峰,山多石,色红霞,故又名枫山。 此山在海盐县历史上就享有采石之名。据清光绪《海盐县志》卷五“舆地考·山水”记载,“山产石,色黄而坚,土人采为甃筑用,坑堑弥谷,望之故怪,其峻嶒焉。”在当地古代“文书”中,记有这样几句唱词“我家住在丰山顶十八年,勤唱山歌勤种田,这两天呒啥生意经做,载得二十四块黄泥(即条石)来换铜钿。” 葛山

山高63米。此山有三个山峰,西北山峰为葛山,是主峰;东南山峰为银山;东部山峰为皇家山。 秦山

山高180米,自南而北五峰参差,严家山、潘家山、荷池山、羊头山都属秦山支脉。东南北三面临海,西面是平坦原野,是全县主山独秀。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核电厂,于1982年下半年在此山动工兴建。

秦山,在《嘉兴府志》卷十三“山川上”、《海盐县志》卷五“舆地考·山水”和《澉水新志》卷一“地理”中均有记载。秦始皇东巡时曾登此山望东海,秦始皇经此美人死,葬于山上,山下有美人庙,故得名秦驻、秦望、秦径。山下沿海有长堤,相传为秦始皇驰道。

山下秦驻坞,物产丰富,景色秀丽,是居住的好地方。秦山还有秦兰、沙虎和沙里根三种特产。 六里山

山高87.7米。据《澉志补录》记载,以山周六华里而名为六里山,旧称甪里山。此山“石性坚硬。民国以来有人在此设立石子公司,用极其轧取石片,售作筑路之用。” 泊橹山

山高129.6米,据清光绪《海盐县志》卷五“舆地考·山水”记载:“泊橹山,<澉水志>高冠诸山,舆地志载,始皇渡海泊橹此山,因名。旧传海舟泊此山下,后沙涨接镇境。……<澉水新志>山顶有磨刀石,俗称吴越王钱鏐习武艺曾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3t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