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镜头语言”与中国古典诗词

更新时间:2023-10-15 23:05: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在大学讲课的时候,讲到电影镜头,常举一个中国古诗的例子,讲过几次,有人置疑:“你说中国诗词中有电影手法,举说一个例子不行。能多举几个吗?”于是就有了这个题目。

第一个例子是镜头运动。柳宗元的《江雪》,是大家熟悉的一首诗,但也许没想到它在镜头运用上是十分完整的一段脚本:“千山鸟飞绝”这是一个大远景,镜头从天地间向前推成全景的大山“万径人踪灭”,镜头随山径向下摇到江边成中景“孤舟蓑笠翁”,推成老翁的近影“独钓寒江雪”。完整的镜头运动,远景到全景、中景再到近景,流利地表达了绝灭孤独的主人公心情。这是现代电影常有的抒情手法,用镜头运动表达看不到的内心世界。

第二个是镜头叙事。最典型的例子是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诗28个字,展示了11个景物,由11个景物组联,完成一个人物命运的故事性叙述。在现代电影中,我们常用这种剪辑手法,节省地由镜头来完成主人公“回忆往事”的叙说过程。这个过程从镜头运用来说,是由特写到全景,然后渐渐拉开,展现辽阔的空间,从叙事转化为抒情。

第三个是镜头抒情。如唐代诗人司空曙五律《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两句诗:“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这两句诗抒发了主人公苦闷和风雨飘零的凄凉心境,但不是看不到的内心描写,而是干净准确的镜头:雨、树、黄叶、灯、人、白发。6个名词间没有动词,没有多余的形容和描写,而是让画面所展示的意象,让画面与画面之间展

示的意象叠加,意象对照和意象组接,引起读者(观众)内心共鸣和呼应。这种抒情,作者不动声色,观者唏嘘泣零。这种抒情中的画面组接在电影上有一个专门名词:“蒙太奇”。

第四个是蒙太奇的组接方式。蒙太奇手法是现代电影重要的艺术手段,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对接引起冲突并对读者产生冲击力的诗句较多。如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对立的两个景象的拼接产生出强烈的批判力量。再如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个不同时空的“野火”与“春风”,组接出小草不屈的生命力。

第五是悬念表现。悬念是电影常用的手法,诗歌中的悬念不全都像电影中的“最后5分钟”那种注重过程的激烈,但也如同相声中的“包袱”,以意外的画面产生电影悬念的效果。比如杜牧的《过华清池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就是电影常见的“最后5分钟”冲刺镜头。千里快骑,驿马特使,转递的不是紧急文书,而是让妃子一笑的荔枝。这首诗的悬念,完全可能用电影完成,这是一个较完整的脚本。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了,你这是拉郎配,电影是西方文化传到中国,与东方的中国诗词没关系,何况现代艺术更多主观色彩和变形。当然,我不认为电影艺术家们都是从中国诗歌中学会拍电影,但我强调真正的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3h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