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沈从文《长河》的思想主题探究

更新时间:2024-03-04 00: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沈从文《长河》的思想主题探究

摘要:《长河》是沈从文创作生涯中的一部特殊作品,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政治与人性的有机融合。这部作品不仅具有田园风格,也融入了作者对于社会的批判,深刻的揭露出当时农民的恐慌。本文主要针对沈从文《长河》的思想主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沈从文《长河》;思想主题;探究 在沈从文的创作生涯中,他一直用淳朴、健康的道德来对抗上流社会的怯懦和虚伪,但是,由于现代文明的影响,湘西农村正直、朴素的人文价值开始逐渐的消亡,庸俗的人生观当代,在这一背景下,沈从文开始关注政治对于人性的影响,《长河》便是创作于这一时期。

一、《长河》中表达的人与事的调和

沈从文曾经将自己的写作比喻为庙宇的建造,事实上,任何一个作家,都是无法完全超越尘世进行创作的。一直以来,沈从文都坚持现代化的文化精神与人性立场,但是之所以他可以将人性深入的挖掘出来,就是由于吸取了现实社会的各类元素,实现了人与事之间的调和。在时间的流逝下,沈从文开始意识到,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完全依靠人性是无法构建出理想的社会的,他开始思考政治对于湘西人性美的影响。如果没有认识到这种历史的变化,忽视了外界因素对于湘西社会的影响,那么他的创作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但是,在这一历程中,沈从文依然非常注重人性美的表达,因此,《长河》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政治与人性的有机融合。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作者本身经历的局限性,沈从文并未对政治有深刻的认知,因此文章中表达更多的是他的一种沉痛感,沈从文表达的希望让读者困惑、迷茫,他没有明确的指出希望的方向。 二、《长河》中关于政治环境的抒写

《长河》是沈从文创作于抗战之后,这部作品不仅具有田园风格,也融入了作者对于社会的批判,深刻的揭露出当时农民的恐慌。《长河》讲述的是阮水辰河流域的一个小城,在“新生活运动”的影响下,小城中人们原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新生活运动”不仅没有让人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反而让人们陷入了恐慌和不安之中。面对社会现实,连原本生活殷实的果园主人都无力应对,更不用说一般百姓了。

在《长河》的开篇中,沈从文描述了湘西人民平

静美好的生活,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却将这种平静与美好无情的打破,沈从文别具匠心的利用小说人物的口来表达出了自己对于“新生活运动”的观点。实践也显示,这场运动的用意虽然是好的,但是却给人们带来了不幸,更加不幸的社会现实是,部分地方统治者借着“新生活运动”之名来剥削百姓,让百姓的生活陷入了不安与恐慌之中。

沈从文对于政治的表达不像其他作家的直观,在他的心目中,一个聪明的作家在描写人类遭受到灾难时,应该用微笑进行表达。因此,虽然《长河》的结尾中已经有悲剧的端倪,但沈从文依然在用积极乐观的形态来表达,他企图最大化的将这种悲情色彩淡化。无论作者对现实多么的痛心,他作品的创作都非常的稳健,这也是沈从文与其他作家最大的不同之处。 三、《长河》中揭示出的人性美内涵

人性美是贯穿在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始终的,即使在表达政治时,他也没有放弃人性美的表达,因为他深深的爱着他的故乡――湘西,他善于挖掘每一个人身上蕴含的人性美,无论风云变幻,湘西人民率真朴实的性格依然不变。《长河》的人物设计与《边城》具有某种对应性,是一种延伸和补充,往更深层次讲就是《长河》继承和发展了《边城》表现人性的主题。

从某种程度看,夭夭就是翠翠的化身,她们暗合传统的真善美,人性向善。唯一的区别是翠翠是内向文静的,常常多愁善感充满孤独和忧虑,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而夭夭是外向灵动的,一切向前看,豁达开朗。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她仍然同老水手满满开着天真善意的玩笑,希望他来管这个天下,这样才公平。作者通过他们呼唤消失已久的善良人性和远古社会的纯真美德。与此同时,作者并没有忘记抨击诸如保安队长之流的丑恶的现代人性。正是他们使湘西人民美好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正是他们让湘西人民沉痛感受到了昔日纯朴的人性行将失落。

四、结语

关于沈从文在《长河》之后再无较长的作品问世以及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乎没有文学创作转向了文物的研究,这其中的原因人们有这样的看法:与其说是沈从文同自己挚爱的湘西世界告别,不如说是沈从文对于自己文学创作的一场救赎。沈从文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出全新的审美尺度和道德角度,使人们对于政治和人性关系的思考更为全面深刻。 [参考文献]

[1]黄健.论沈从文知识分子立场的转变――以《长河》为视点[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2]孙雪梅.浪漫的消解与理想家园的凋敝――从《边城》到《长河》[J].丽水学院学报.2004(06). [3]田卓鑫.从《长河》解读沈从文小说的政治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2).

[4]小岛久代,龙长顺.沈从文文学中的“常”和“变”――《边城》与《长河》巡礼[J].民族文学研究.1986(05).

(作者单位: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2t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