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系视角下的我国教师教育网络及其特征

更新时间:2023-04-11 01:4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论关系视角下的我国教师教育网络及其特征

吕光洙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169)

[摘要]组织网络、人力资源网络、知识网络是关系视角下我国教师教育网络的主要形态。教师教育组织网络是纵横向全方位的网络,在政府主导下朝着教师教育组织扁平化方向变化之中。教师教育人力资源网络是人力资源的静态资源与动态过程的结合,发挥其整体优势对教师教育的均衡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教师教育知识网络是依附人或组织在知识转移、共享的过程中形成的网络,具有专业性和灵活性。

[关键词]教师教育;组织网络;人力资源网络;知识网络

[中图分类号] 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905(2016)01-0000-00

Abstract Key Words

2014年底前建立500所网络是当今社会科学中最时髦的术语之一,它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本文所探讨的网络属于关系视角下的网络,①

是相对于技术视角下的网络,是由不同的节点所构成的一种协作与依赖的现实关系。已有文献显示,鲜有对关系视角下教师教育网络的明确界定和完整分析。那么,在我国语境下如何诠释关系视角下的 ——————————————————————

[收稿日期] 2015-06-01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N141404002)

[作者简介]吕光洙( 1978-),吉林图们人,东北大学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比较教育。

①国内网络研究学者李维安等认为,网络是由具有特定联系的节点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如组织网络、社会网络、技术网络。但本文认为技术网络应属于广义上的技术视角下的网络。因此,本文的关系视角下的网络只包含组织网络和社会网络。基于此,教师教育组织网络属于组织网络范畴,教师教育的人力资源网络与知识网络则属于社会网络范畴。 DOI :10.13445/f547ec1b28ea81c759f57894ki.t.e.r.20160122.006 网络出版时间:2016-01-22 14:37:24

网络出版地址:f547ec1b28ea81c759f57894/kcms/detail/11.5147.G4.20160122.1437.012

教师教育网络?它又有什么特征?本文以辽宁省为例,对教师教育网络进行系统归纳和开拓性研究,以期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建构与探索有所助益。

二、教师教育组织网络

(一)结构:纵横向全方位的教师教育组织网络

从组织网络角度来看,网络由节点和联结构成,是一个连接网络组成部分的关系系统。对辽宁省教师教育组织来说,网络的节点和联结不同所形成的网络也不同。

纵向结构的职后培训网络。从网络节点来看,职后培训网络包括省、市、县、教师任职校四级培训和管理的四个关键节点。其中,市、县教师培训基地是职后培训网络结构的核心节点,是辽宁省实施职后培训的核心组织及主体,省和教师任职校是次节点,是推进职后培训的保障性客体。多年来,辽宁省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以岗位培训为主要形式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加强市、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实行“研训一体,管训结合”的管理和办学体制,有效开展管理者、培训者和学科教师的培训。这有利于教师培训的网络结构与布局的合理化。从网络联结来看,省、市、县、教师任职校,强调节点间落实、执行教师教育政策的行政关系,这是一种是垂直的行政型联结。

横向结构的职前培养网络。从网络节点来看,省属师范大学和省属高师院校是节点。在多年的教师教育实践中,辽宁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省属师范大学为先导,专科、本科、研究生三级培养,并推动省属师范大学除为全省中小学提供本科层次师资外,逐步成为全省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研究中心,成为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省属高师院校则整合其教育硕士培养资源,组建辽宁省中学在职教师教育硕士培养中心。从网络联结来看,省属师范大学和省属高师院校之间的联结是一种平行的协作型联结,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强调两者间的合作、互助和互赢。

纵横向结构的职后培训与职前培养衔接的网络。辽宁省从2010年起启动实施省级培训模式改革试点工作,采取“部、省级师范院校+市教师进修院校+优质中小学校+岗位自主研修”的培训。依托高师院校和教师进修院校,设立“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遴选省内一流的优质中小学校设立“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站”,结合教师本人学科岗位,利用现代远程教师教育资源,开展岗位自主研修。显然,这种网络具有多节点、多种联结的复杂结构。

(二)特征:政府主导型教师教育组织网络的扁平化发展

基于组织网络理论来看,辽宁省教师教育组织网络是政府主导的教师教育组织试图从官僚模式向网络模式方向发展的一种组织现象。其主要依据有两点。

辽宁省教师教育组织网络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网络(详见表1)。在政府主导型网络,政府作为教师教育网络的核心主体,其参与程度高。而且,在这种网络,职后培训组织之间、职前培养组织之间、以及职后培训组织与职前培养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紧密,政府与这些成员组织在名义上是处于平等地位的独立个体,但实际上,政府对网络中各组织具有强大的影响与控制能力。政府利用其自身权威和独占性资源以及公正、中立的形象将不同的主体集结在一起,协调他们之间的活动,并且处理彼此间的各种争端。政府的控制能力来源于政府对教师教育资源的独占性,对信息的掌握程度以及与其他组织权力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越强,政府的地位就越重要,它对其他组织的影响与控制能力也就越强,即资源及信息的不对称性越高,政府组织在网络中的地位就越重要。

辽宁省教师教育组织网络是组织官僚模式的演化,它正朝着网络结构方向变化之中。国内外实践均证明,仅仅依靠职后培训或职前培养的教师教育是没有生机且缺乏创新的半封闭组织网络。因此,有必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组织创新。这就要求重组与改革原有的封闭的教师教育网络,有效利用并整合教育资源去实现教师教育的开放性。基于此,辽宁省通过纵向和横向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建立起纵横向全方位的教师教育组织网络。这种网络是教师教育组织的官僚模式的变形,也就是教师教育组织网络的扁平化发

2

展。所谓扁平化是指教师教育组织将不再是以纵向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所形成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形式,而是通过建立横向结构的组织机构,把传统的纵向关系变成了纵横交错的组织关系,从而消除了纵向各部门之间的障碍和壁垒。这样就减少了教师教育的中间管理层,形成了扁平化的教师教育组织网络结构形式。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网络并不是网络组织。这是因为辽宁省教师教育组织网络不具有网络组织的自律性、分权性、目标的共享等核心特征。①

内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校教师的异校流动。辽宁省是率先构建教师流动网络的省份之一。2003年,沈阳市试行教师流动,但大规模的教师流动始于2006年。根据市教育局规定,每年教师流动人数要达到专任教师编制数的15%,每所学校起始年级要配备50%的流动教师。2006年至2011年,沈阳市250多所中小学的师资已经通过换岗完成一次全新整合,5个城区共4114名教师在区域内实现流动,占教师总数的40%。教师流动网络打破区域内原有学校界限,将教师由“学校人”变成“学区人”,使市内5区共53个学区共建共享教师————————

①从自律性上看,辽宁省教师教育组织网络由省政府、教育厅主导包办,因此网络里存在强制性和义务性。而且,辽宁省教师教育组织网络没有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特点。从分权性上看,辽宁省教师教育组织网络是一种集权模式,培训和管理权力下小上大,层层设置。虽然,在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扁平化发展,但官僚组织自身结构的缺陷,即集权化是无法客服的。从目标的共享上看,辽宁省教师教育组织网络是为了实现被给予的目标而进行管理的系统,是由省教育厅制定目标及计划,并把它作为命令传达到下属组织去执行。

3

资源,这为教师教育人力资源网络的形成创造条件。为了推动全省教师流动网络的建设,辽宁省教育厅计划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市、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2014年,大连市沙河口区、大连市甘井子区、抚顺市望花区、丹东市振兴区、辽阳市弓长岭区、铁岭调兵山市成为教师交流轮岗试点市、区。对此,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辽宁省教师定期流动是一种很好的探索。

(二)特征:依靠教师教育人力资源网络的优势来实现教师教育均衡发展

辽宁省教师教育人力资源网络是人力资源总合和人力资源过程,即教师教育人力资源的整体优势来实现教师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社会网络。

教师教育人力资源的多重网络以教师流动和交流为途径,发挥教师教育参训人员特别是骨干管理层以上教师的带头和引领作用。其实,教师教育与企业在通过网络共享人力资源的这一点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欧美的跨国公司,白领阶层网络普遍存在,是人力资源网络的成功典范。通过白领阶层网络,企业充分发挥白领阶层的重要作用,带来他们卓越的实践经验的同时,促成白领之间、企业部门之间、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辽宁省教师教育人力资源网络彰显了这种特色。在辽宁省,骨干管理层以上教师教育参训人员的流动性较强。这类人员在网络里,不再仅属于某一学校,作为“网络人”成为区域共享的优秀人力资源。他们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带头作用,引领所在学校的发展,促进区域学校间的战略性合作,也就是教育组织间网络的发展。

教师流动网络优化教师人力资源的配置,促进区域教师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我国,教师流动的最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公平、均衡。这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必须进行通盘、全面的综合改革,而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教育公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就要做到实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4]然而,教师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因而严重影响到教育公平。[5]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流动网络恰恰为区域教师人力资源和区域教师教育人力资源的配置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教师流动网络的规模和空间格局直接影响着区域的教师结构和资源的组合分配,进而关系到区域教师教育人力资源的均衡发展。作为有力的佐证,大连市为教师流动网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改变教师为学校所有的现状,变“学校人”为“网络人”。这有利于教师人力资源的学科公布、区域公布、城乡公布的均衡,也有利于有效缓解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甚至有助于推动区域教师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教师教育知识网络

(一)结构:依附人员之间或组织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教师教育知识网络

在美国科学基金会看来,知识网络是社会网络的一种。国外管理学界对知识网络的定义大致是:知识网络指的是一批人、资源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了知识的积累和利用,通过知识创造、知识转移,促进新的知识的利用。[6]可见,知识网络是资源性网络,它必须依附于关系网络来运作。基于此,辽宁省教师教育知识网络可分为两种。

依附教师教育人员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教师教育知识网络。这种网络基于对教师教育知识的需求以及管理的需要,教师教育相关人员建立联系,实现教师教育知识在不同人员间的转移和共享。从网络构成来看,参训教师和研训教师是知识网络的节点,参训教师之间、研训教师之间、参训教师与研训教师之间的关系是网络的联结。以研训教师为例,辽宁省“教研与培训”一体化的研训教师队伍在全国独具特色。辽宁省为了提高研训教师专业队伍的知识素养和教师培训水平,制定《辽宁省基础教育研训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和《辽宁省基础教育骨干研训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计划》,明确规定按年度制定培训计划,实行全员培训。在组织研训教师分学科全员培训的基础上,辽宁省还举办骨干研训教师高级研修班。近年来,组织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科研等骨干研训教师1200多人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延边、内蒙、海南等部属高师院校及培训机构开展高级研修,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这是辽宁省研训教师队伍建设中组织的较高层次的培训,在全国开创了研训教师培训的先河。

4

依附教师教育组织或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教师教育知识网络。这种知识网络基于教师教育组织之间建立联系,实现教师教育知识在不同组织间的转移和共享。从网络节点来看,师范院校、进修院校、中小学校是三个节点。前述的“部、省级师范院校+市教师进修院校+优质中小学校+岗位自主研修”培训来看,辽宁省依托高师院校和教师进修院校,形成知识更新培训在高师院校、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在市级教师进修院校、知能体验在优质中小学、自主研修在本职岗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新格局。显然,这是一种注重教师教育专业的特点和优势的做法。还有,区域组织之间的网络也是教师教育知识网络的分类网络。此网络的节点是学校。在大连市,教师教育知识通过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对接交流、一个相对集中的地域几所学校间交流、大区域内的交流得到传递和共享。通过组织间的互动,充分活用名优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的转移和传播,某种意义上这会促进区域教师教育的知识网络化。

(二)特征:专业性与灵活性并存

教师教育知识网络的最鲜明的特征在于较强的专业性和灵活性。

教师教育知识网络的每个节点都具有专业特点和优势,这有利于教师教育知识的利用与创造。其实,这一点已经在西方得到证明,如教师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网络就是极为普遍的一种知识网络。通过学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交流,专业知识获得更新和创造。在辽宁省,教师教育专业知识已经嵌入于网络并被赋予强大的能力。教师教育知识网络知道在同一网络中谁拥有何种知识,这决定了教师教育寻求知识的外部范围。教师教育组织或人员以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为途径,将自身的专业优势传递给网络里的其他成员,分享培训服务和知识经验。换句话说,知识网络的每个节点提供自己专长服务。辽宁省教师教育知识网络将某一个节点上获取或创造的专业知识应用于节点内部之间或组织中的其他节点,从而实现知识在整个教师教育组织中的利用、共享、整合。

教师教育知识网络能够快速整合所有资源,而且得到相关人员和组织的有力回应。传统的教师教育中,专业知识的大部分埋没于局限的教学环境、教师之间及学校内部,导致专业知识的吸收和传播效果不甚理想。相反,在辽宁省教师教育知识网络里,专业知识迅速有效地流动,这大为提升知识在教师教育组织中的效用,减少教师教育的重复性劳动和建设。知识网络排除了传统教师教育的种种束缚和限制,灵活多样地选择合作方式满足相关人和组织的知识需求,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知识转移的灵活性,同时也为参与知识网络的成员或组织提供广泛的自我发展空间。而且,知识网络的效应的获得取决于知识在教师教育组织中流动的速度与效率,取决于教师教育相关人员或组织的学习的能力。而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辽宁省教师教育知识网络在不同组织或个人之间的利用、转移及创新。

五、结论与若干思考

(一)结论

组织网络、人力资源网络、知识网络是关系视角下我国教师教育网络的主要形态。这些网络的结构与特征是全文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我国教师教育组织网络是纵横向全方位的网络,它在政府主导下朝着教师教育组织扁平化方向变化之中。教师教育组织网络不仅促进了师范院校的职前培养网络与省、市、县、校四级职后培训网络的协调发展,而且形成了纵横向全方位的教师教育组织网络。这是为了克服传统教师教育的结构弊端,实现自身组织内部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组织发展目的的一种组织现象。

第二,我国教师教育人力资源网络是人力资源的静态资源与动态过程的结合,发挥其整体优势对教师教育的均衡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此网络以职后培训和教师流动为侧重点,通过教师教育人力资源的静态资源与动态过程的结合,朝较全面的人力资源优势方向发展。它以教师实体间的相互作用或关联、教师流动为联结的网络,有利于区域教师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三,我国教师教育知识网络是依附人员之间或组织之间的关系,在知识转移、共享的过程中形成的网络,具有专业性和灵活性。网络是由有专业需求的人或组织和有能力满足这些需求的人或组织来构成的。

5

这些人与组织在传递知识、交换知识活动过程中建立专业关系。专业性和灵活性并存的教师教育知识网络里,知识通过转移、共享、创造等活动过程,促成更广泛的网络。

(二)若干思考

推进政府主导下教师教育组织网络的扁平化发展。目前来看,这是一种合理的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理性的现实选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教育服务体制是我国重大教育改革任务之一。而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范畴的教师教育,其官僚组织色彩较为浓厚,导致市场、非营利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教师教育依然处于未成熟阶段。这必然要求以政府为主体提供教师教育服务。同时,网络组织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经济和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组织模式,符合我国教师教育组织的宏观战略思考。[7]但是,现阶段我们不能盖棺定论教师教育要超越官僚模式或彻底抛弃官僚模式。这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取的。在一段时期内,教师教育组织网络从官僚模式向网络模式发展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6] 肖冬平. 知识网络研究综述[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617.

[7] 吕光洙,黄嫄. 网络组织:教师教育的新范式[J]. 教师教育研究,2013,(3):22.

(本文责任编辑:***)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2r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