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活动记录1-6

更新时间:2024-05-26 23: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科研活动记录(一)

时间:2013年3月12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数:10 主持人:谢洪伟 活动形式:交流学习 主要内容:新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概念,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发展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

二、分目标 (一)科学知识

1.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体的主要特征,理解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命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通过对地球与空间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相关的

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珍惜的家园。

(二)科学探究

1.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它是科学家通过实证、逻辑推理、创造性思维及交流形成共识的过程。

2.知道通过科学探究形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深入和发展。

3.知道科学探究大体包括的要素: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探究不是模式化的线性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相互交叉的过程。

4.能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运用于力所能及的探索活动。 (三)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认真完成预定的任务。

2.依据实际证据,勇于发表和说明自己的见解,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观点,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地参与交流和讨论。对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具有敏感性。

4.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1.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工具、器具、设备相

联系,识别日常生活中科学的应用;了解人们如何运用设计与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并使社会的生产和文化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2.了解人类活动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

3.利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开始考虑有关正确运用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知道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对科学技术的运用,都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取向,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上的责任。

科研活动记录(二)

时间: 2013年4月6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数:10 主持人:谢洪伟 活动形式:交流学习 主要内容:学习新课标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探究式科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探究式科学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基本的了解。

小学科学课程还应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部分学生在成年以后,会从事与科学技术直接相关的工作。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能够保护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这对他们今后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学生要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既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小学科学课程的活动性表现在强调通过儿童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态度的发展。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小学科学课程还包括设计与技术的内容,学生可以在理解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尝试。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首先表现在学科内容的综合上。小学科学课程中,将自然科学各主要领域的基础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能够更好地体现自然科学共同的学科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法。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学习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综合,动手和动脑的结合,以及科学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上。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进入 21 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中包含了许多与科学有关的内容以及科学家的故事。科学课程也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对探究过程和结果

进行表达和交流。

科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他们语言的准确和精炼,提高他们表达和辩论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科学和数学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科学课程特点之一就是定量表达和使用逻辑推理。数学可以在科学探究中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而科学课程又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实例。

因此,小学科学课程不仅可以为 7~9 年级理科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对小学阶段其他课程的学习也具有促进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性别、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者个体条件的不同,科学课程都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小学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获得科学探究的有关技能和方法,培养热爱科学、善于思考、求真务实、互助合作、保护环境和呵护健康的生活态度,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

科学课程还要着眼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会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应用必须考虑

科学道德和伦理的选择。

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刻板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组具有自己独特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不仅在科学教育里能够运用,而且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以实证为基础,运用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正是科学研究的特点。

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亲自收集和获取资料和数据,有时也包括运用已经证实的第二手资料;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的理论,作出判断和结论;通过交流、讨论、辩论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依靠听讲来接受科学概念。探究式学习需要在教师引导、组织和支持下进行。

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也需要采用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法,如讲述、示范、观摩,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近几十年来学习科学研究揭示了儿童发展和学习过程的许多规律。研究表明,儿童生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强大的学习能力,教育需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遇。学习科学研究还表明,只有在学生主动

学习的情况下,学习过程才能有效地发生,包括概念的扩展和建构以及错误概念的抑制和转变。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调节自身的学习;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并逐渐意识到自身的思维过程和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尊重他们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为他们设置合适的学习途径和评测方法,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并不意味着学生自发地和自主地探究,更不意味着降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科学研究不仅揭示了儿童的发展潜能,还证明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包括家庭、学校、教师、同伴和社区文化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学生进入学校以后,教师成为他们学习环境的重要提供者。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和支持作用,让学生主动而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示范和与学生的互动,以及组织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将学习引向深入。

小学科学课程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素质形成的评测体系。

对学生学习的评测,为课程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评测应

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课程各项目标的实现;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评测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包括科学素质的各个方面。评测包括对学习的形成性评测和总结性评测,应以形成性评测为主;并考虑采用多种方式和多个主体的评测方法。

三、课程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的课程设计和标准制定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力求体现科学性、先进性、继承性和实用性。本标准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分别阐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作用、性质、理念、目标、学习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体现了整个课程的设计思路。

在前言部分,首先阐述了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国家对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几十年来,学习科学研究不仅揭示了儿童学习科学的强大潜力,还强调了从小培养儿童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些都是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的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决定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小学科学课程应该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是具有实践性、活动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并与小学阶段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实现教育普遍性和公平性的要求;体现了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将近几十

年来有关学习科学研究的成果,包括探究式教育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围绕主要科学概念组织教学,运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等新的教育理论,体现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中。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还强调了探究式科学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对探究式科学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程目标部分,以简洁的语言表明课程的总目标和四个方面的分目标。目标设置的依据和解释,已经在前言部分阐述。

内容标准部分是说明课程要求学生学什么以及达到的程度,共分三个部分:

科学知识、设计与技术、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部分,在标准中以概念的形式系统呈现。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个主要的自然科学领域中选取了 21 个主要概念,要求学生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把主要概念分解成 125 个比较小的、和实际生活联系较紧密的概念,在标准中称之为\分解概念\。对每一个\分解概念\举例加以说明,并给出学习内容的目标,以便《标准》使用者较容易地理解和实施。概念的陈述以叙述内容为主,即说明\这是什么\,尽量减少过于抽象的名词定义。希望学生了解科学并不是空泛的定义,科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以保持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设计与技术领域代表了科学实践的重要方面,将其包括在本标准

的学习内容之内,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分有利的。设计与技术部分包括了 3 个主要概念,并分解为 15 个比较小的\分解概念\,也给出了相应的举例和学习内容目标。

内容标准的第三部分是关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内容。科学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是科学家获取新的科学知识的方法,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多种实现方式的、不断循环和上升的过程。在学习内容中列出了科学探究的五个要素,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来体验和了解。

实施建议部分是对如何进行教学实践的建议。教材和有关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很重要的,它是标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中国国土广阔,各地区情况差别较大,各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标准具体运用于教学实践,这就需要通过教材的编写者来实现。教师的培训和发展也要依靠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任何教育改革都是最为关键的因素。面对中国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现状,普遍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重点保证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保证其科学教育工作条件又是当务之急。实施建议中还对教学、评价和其他与教学过程有关的支持条件提出了建议。

附录一给出了科学知识内容标准中学习内容目标栏一项所涉及动词的说明。

附录二是两个从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优选出来的案例。一个案例采用观察的方法,

另一个案例采用单变量实验的方法收集实证。

科研活动记录(三)

时间2013年5月8日 地点:科学组 参加人数:10 主持人:周淑丽 活动形式:课题研讨课 主要内容:《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培养初步的实验技能。 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知道氧气支持燃烧,氮气等不能支持燃烧。 △了解氧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养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 △ 愿意同他人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空气的成分。

难点:在探究中会观察、分析、推断,并能从中得出结论。

【课前准备】

演示实验: 水槽、三支相同的蜡烛、三块玻璃片、两只大小不同的烧杯、打火机。

分组实验: 水槽(红色水)、固定在玻璃片上的蜡烛、无底塑料瓶(学生制作)、细铁丝、火柴、。

【教学活动】

一、激趣导入,聚焦空气

1、谈话:同学们,你们以前用蜡烛做过什么吗?怎么做的? 2、实验介绍:如果我们把这三支蜡烛点燃,在第二支蜡烛上方罩上小烧杯,在第三支蜡烛上方罩上大烧杯,让它们进行燃烧比赛,请大家猜一猜,这三支蜡烛中哪支蜡烛会最先熄灭?哪支燃烧得最久?

3、学生猜测。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猜测?

4、过渡:事实胜于雄辩。最后结果是不是跟你们猜的一模一样呢?请大家仔细观察,比赛现在开始。

5、演示实验。 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7、学生尝试分析演示实验结果的原因:

(1)为什么罩大杯的蜡烛比罩小杯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

(2)为什么罩上瓶后蜡烛会慢慢熄灭,而另一支没罩的却依然燃烧呢?

8、聚焦:燃烧跟空气有关系。 二、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活动一:“水柱上升”实验——认识燃烧要消耗空气中的一部分气体

1、塑料瓶中有空气吗?怎样证明有没有空气? 2、学生设计方案。

3、引入学生实验: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点燃蜡烛,把塑料瓶罩上去,观察实验现象。

4、讨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5、提出实验要求:

(1)组长合理分工,组员人人参与,要配合好。

(2)实验前按步骤作好准备,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后不要拆除实验装置。

6、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7、交流看到的实验现象。追问:蜡烛熄灭后,水为什么会进入瓶子?瓶内的空气为什么减少了?

8、小结:蜡烛燃烧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活动二:“火柴熄灭”实验——认识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1、设问:现在你们认为瓶子里还有没有空气呢? 2、启发:既然还有空气,蜡烛为什么熄灭了呢?

3、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 4、设计实验检验猜测。 5、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6、那我们就一同来观察瓶内剩余的气体是不是支持燃烧吧! 7、教师演示实验。

8、交流看到的实验现象:你们有什么发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9、小结: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三、阅读资料,了解空气的成分

1、根据刚才的实验你们认为空气至少含有几种气体?是些什么气体呢?

其实科学家拉瓦锡在很久以前就发现了这些。 2、阅读教材第10页的图文资料。

3、交流:空气中有能支持燃烧的氧气和不能支持燃烧的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板书:氧气 !、氮气 x、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其他气体 %1)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设计实验证明下空气里面含有水蒸气。

预设:小组一:我们组想用鼓,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来验证声音的强弱跟力度有没有关系。(评:你们一定会有发现的。) 小组二:我们组想也想选择鼓,让不同性别的人来敲鼓,来验证声音的强弱跟性别有没有关系。 (评:你们一定会有收获的。)

小组三:我们组想让不同年龄的人来敲鼓,来验证声音的强弱跟年龄有没有关系。(评:你们想的很周到!)

小组四:我们组想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来验证声音的强弱跟部位有没有关系。(评:你们想的很细致!) (三)、出示实验要求。

师:每个小组的方案设计得都很好,在实验前老师想提点要求,大家看:(找一个学生读) 实验要求:

组长明确专人按方案进行实验,其余人仔细观察,讨论后填好实验报告单。

(四)、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二:

探究声音的强弱和什么因素有关?

(五)汇报交流(边交流,边演示)

(如果实验未完成。师:今天同学们实验的热情很高,请暂时放下手

中的器材,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实验的收获吧 !)

生1:我们组发现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听到的声音有强也有弱。我们的结论是:声音的强弱与力度有关。(评:很好!在“力度”上打√)

生2:我们组通过实验发现声音的强弱跟性别没有关系,说明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评:验证猜想不对,这也是收获!)

生3:我们组通过实验证明了声音的强弱和年龄没有关系。你看:我们组的刘丽同学今年9岁,王黎雯同学今年10岁,但是刘丽同学却比王黎雯同学敲的声音强。(评:你很了不起!)

生4:我们组通过实验证明了:声音的强弱与敲击的部位是有关系的。你们听,当我敲击鼓面中心时,声音就强;敲击鼓边时,听到的声音就弱。(评:非常棒!) (六)、总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力度的大小和敲击部位的不同,都会对音量的强弱造成影响。

力度大,音量就强;力度小,音量就弱。不同的部位,音量的强弱是不同的。

五、研究音调。

师: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第二个问题。同学们猜一猜声音的高低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一)学生猜测

生1:我认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大小有关。(评:你的猜想很好) 生2:我认为声音的高低和物体的长短有关。(评:你很会思考) 生3:我认为声音的高低和物体的粗细有关。(评:你的猜想不错) 生4:我认为声音的高低和物体的状态有关。(评:你的猜想很有个性)

师:怎样证明你的猜想呢? 生(齐):做实验! (二)出示实验材料图片

师:你打算用哪些材料,做什么样的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呢? (三)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四)汇报实验方案

设想:小组一:我们打算用两只大小不同的碗,来敲击碗边,观察它们发出的音调是否相同。(评: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小组二:我们组打算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来做实验。看粗的发出的音调高,还是细的发出的音调高。(评:你想的很细致) 小组三:我们组打算用长短不同的橡皮筋来做实验,看长的发出的声音高,还是短的发出的音调高。(评:设想的很好!很周到!) 小组四:我们组想用铝板琴做实验,研究音调的高低和物体的长短有什么样的关系。(评:你们组设计的很全面嘛!) (五)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师巡视,指导) 活动三:

探究声音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

(七)、汇报交流、演示。

师:每个小组做得都非常有序、投入,我相信你们的报告单一定填的也很好。我们来看。(实验报告单一张展示) 结论:

通过刚才的一组实验,我们证明了声音的高低跟物体的大小、粗细、长短有关。 六、谈体会。

师:谈一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生1: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知道了声音的强弱叫音量。 生2:我知道了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生3:我会区分音量和音调了。

生4:我知道了声音的强弱和哪些因素有关。

生5:我懂得了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有关。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的科学课,同学们表现得很好。能大胆地猜想,大胆地实验,在实验中能发现声音的奥秘。其实啊,声音是非常奇妙的,大家看:这是用玻璃杯制作的“水琴”,这是用木条、橡皮筋、纸盒制成的“橡皮筋吉他”,这是用木块和钢条制成的“拇指钢琴”。课后,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试着做一件小乐器,好吗?下节课,我们将举办一个“自制乐器演奏会”好不好?(生齐: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教后记:

科学课,大多以探究活动为主,学生只有亲历了探究的过程,才能真正领悟、感受到所学的科学知识。基于这一点,在分辨声音这一环节,我设计了3个小游戏,以这些小游戏来感知声音在音色、音量和音调的变化。通过这一个个的探究活动,学生们获得了对声音知识更深的了解。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此次课上,我的实验要求没有跟学生明确,一味的要求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而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要适时的加入。新课程理念指出:科学是一门开放的过程,它的外延是全部的、立体的、全方位的。而教材作为科学教学的载体是有限的、单一的。因此,教师要跳出教材用教材,把教材变得更丰厚些,让学生综合性地学习科学。 这一次的教学,由于我的经验不足,还存在许多问题。细细想来,我在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时,时间把握的不到位,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感知,去实验。在以后的科学教学中一定要引以为戒。

科研活动记录(五)

时间:2013年6月10日 地点:科学组 参加人数:10 主持人:谢洪伟 活动形式:评课 议课 主要内容:《不同的声音》反思

《不同的声音》教学反思

科学课倡导以科学实验为中心,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的奥秘,尝试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的真谛。这节课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制定了本节课三个教学要求:1、能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并认识声音有音量、音调的区别;2、能够大胆猜想,音调高低与哪些具体因素有关,并制定出相应的实验计划,去按计划进行实验,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3、在探究活动中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观察到的现象和同伴交流,尝试科学探究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感受,创设情境,知道声音有音色的区别。 生活中的声音是各具特色、奇妙无比的。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听各种不同物体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各具特色的声音。在轻松自然的教学氛围中认识到声音的基本特征之一,声音有音色的区别。

二、制造声音,感受声音的不同。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基础,我设计了制造声音这一环节,即能让学生复习声音由物体震动产生这一知识,又为后面研究声音的强弱、高低不同奠定基础,让学生初步体验不同的物体可以发出

不同的声音,同一种材质的物体,大小不同、长短不同、粗细不同等都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探究并发现声音有强弱的差异。

学生通过听两次鼓声,很容易感受到声音的强弱不同。即声音具有强弱不同得出“音量”的概念。这样安排要比用其他物体制造出的不同大小音量的声音教学效果好得多。让学生做发声活动(用各种打击乐器),让学生感知声音强弱跟什么具体因素有关。首先让学生先猜一猜“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小组设计实验。在学生边玩边悟的过程中知道声音的强弱跟力的大小有关,这一步只是一个浅层次探究,最后使学生在集体交流中上升为理论认识,“跟振动幅度”有关。学生经历了过程,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真谛。那就是:科学就是在反反复复的实践中总结得出科学结论的。

四、探究声音的高低和什么具体因素有关。这是这节课重点,也是这节课难点。

教学时先让学生听两段音乐,深切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再通过学生熟悉的钢管琴体会到声音高低不同的存在,知道声音有“音调”的不同。按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应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学生因为有了制造声音的经验,所以能猜出一二,接着同样让学生做实验来验证。考虑到橡皮筋的粗细、长短、松紧的高低音,学生辨别有困难,所以我为学生准备了吉他,二胡,水量不等的试管和大小不同的烧杯。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验证出声音的高低与材料的大小、粗细、松紧、长短有关。学生的学习同样是在“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得出结

论”的探究过程中进行的。学生学得自主、主动。

五、学科学,是为了用科学。在学生知道声音的强弱高低的不同后结合班级中有不少学生学乐器的特征,安排一位学乐器的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段,激发大家的热情。接着介绍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当中的奇葩——编钟,激发大家的自豪之情。

课的结束以一段优美的编钟曲收尾,让学生体会到声音的音

色、音量、音调的不同都能演奏出美妙、和谐、动听的乐章,使学生感受到了不同中的和谐的统一。

科研活动记录(六)

时间:2013年9月13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数:10

主持人:周淑丽 活动形式:课题展示课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能初步认识声音强弱、高

低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二.方法和过程:

1.细致观察物体的不同的振动,就同一个物体而言,试着提出声音强弱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2.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高低与材料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探究不同声音的乐趣,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尊重科学,尊重证据。 【重点难点】

1. 重点: 知道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2. 难点:区分音调和音量。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音叉、橡皮筋、钢锯条、烧杯。 2.教师准备:多媒体、毛巾、 吉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 课前游戏,通过声音猜同学并介绍给教师。

2、板书课题:看来通过声音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王国里,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信息,声音的种类也是各种各样。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板书 《不同的声音》 二、从实践中来,引发探究 1、明线引导,激发兴趣。

(1)谈话:初次见面,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小礼物,是一首吉他乐曲《罗曼斯》。 (2)教师演奏

(3)谈话:这首乐曲好听吗?你们想学习吉他吗?好,其实学好了科学,对于我们学习其他很多东西都是很有帮助的,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先探究下吉他的工作原理吧! 2、让物体发声,体验异同。

(1)谈话:你能用不同的方法使桌上物体(音叉、橡皮筋、烧杯(里装水)、直尺)发出声音吗?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出示要求:1、注意安全。2、注意制造声音时不易用力过猛损坏器材。3、实验时保持安静,并注意发声时有些什么发现,包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 (2)学生小组实验。

(3)汇报交流。总结相同点板书 物体→振动→声音 三、猜想原因,探究实验

1、探究音量大小与什么有关

(1)师:刚才看到同学们制造出了这么多的声音,老师也想来试试,用吉他弹奏强弱不同的俩个声音并提问这两次声音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小一些、弱一些,大一些、强一些)总结我们把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板书)

(2)、学生猜想,分组实验。

师:那么音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大家猜想一下,这仅仅是大家的猜想吧,我们需要用实验来证明哦。请在小组里先商量怎么证明?再请组长上来领取材料。

(3)说说实验的结论是什么?用力大、振幅大声音就大,用力小振幅小声音就小。板书:大 振幅大 小 振幅小

(4)老师想了个办法来验证这个结论,同学们来试试吧!将音叉敲响后,放入水中观察。

(5)师:刚刚我看见有同学在说悄悄话,试想如果不离那么近还能听吗?再远些呢?这说明音量的大小还跟什么有关?(距离的远近) 板书 远 近

(6)学生体验距离远近对音量的影响。

2、探究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1)用吉他弹奏高低不同的两个音,有什么不同了吗?(高、尖细,低、低沉、粗沉)尖细的声音是高音,低 沉的声音是低音,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板书

(2)请同学任意弹吉他的两根弦,判断音调高低并找到不同弦的区别。总结板书:细、粗

(3)、请学生利用桌上的皮筋和钢锯条分别制造高低不同的两个声音并说出自己是怎么制造出来的。总结板书:长 短 紧 松 四、到实践中去,拓展应用

1、教师总结。请学生试着在吉他上制造不同的声音 强弱 高低 2、学生谈收获。

3、教师总结:还有很多很多的乐器都是应用这样的科学原理工作的,同学们可以试着去演奏和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板书设计

不同的声音

大 振幅大 近

强弱 音量 小 振幅小 远

物体→振动→ 声音

高低 音调 高 细 紧 短 低 粗 松 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2p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