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姓起源及其陈氏家族的历史播迁

更新时间:2023-12-03 22: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陈姓起源及其陈氏家族的历史播迁

陈字,曾是一个战车列阵的符号;陈氏,后为一个血缘家族的历史徽号和家族标志。 陈姓历史,荣辱与共;陈氏家族,盛衰并存。

一部中华姓氏通史,就是一部缩影的中华民族历史通书;一部陈氏家族发展史,便是一部微型的中国社会发展史。

翻观陈氏家族生息繁衍的斑斓篇章,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无疑能给人以启迪,予现实以借鉴;增炎黄子孙之自豪,壮中华民族之气概。

(一)虞舜后裔以国为姓

姓氏是人类社会自然发展的历史产物,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之中,形成发展为文明社会时期一个家族的总徽号,也是血缘家族的第一标志,并作为保持一族血统世系永续之族号,以区别于其他家族。

关于姓氏的起源,古代文献中有不少的记载,也有不少相异的说法。如《左传·隐公八年》记载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是”。意思是说:天子让有德的人做诸侯,并以他的出生地赐他为姓;又封一片土地给他,那么这片受封的土地便代表他的爵位,这片土地的名称就成为他的氏。诸侯用他的字作为氏,他的子孙便以其氏作为族姓。做官的人若世代有功,他的子孙便以其官职作为族姓。有封邑的人则可以以其邑名作为族姓。因此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根据这一记载,认定古代姓氏的来源有四:一曰天子以命,诸侯以国为氏;二曰侯国的庶支,以父王的字为氏;三曰世代有同一官衔者,以官为氏;四曰受封采邑者,以邑为氏。但是早在汉代,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就已把姓氏的由来分为九大类:即一曰氏于号;二曰氏于谥;三曰氏于爵;四曰氏于国;五曰氏于官;六曰氏于字;七曰氏于居;八曰氏于事;九曰氏于职。后来又有许多说法。到宋代,著名学者郑樵在其《通志·氏族略》中,则进一步把得姓受氏细分为:以国为氏,以郡国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地为氏,以姓为氏,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次为氏,以族为氏,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凶德为氏,以吉德为氏,以技为氏,以事为氏,以谥为氏,以爵系为氏,以国系为氏,以族系为氏,以名氏为氏,以国爵为氏,以邑系为氏,以官名为氏,以邑谥为氏,以谥氏为氏,以爵谥为氏等;又记述了代北、关西、诸方复姓及代北三字复姓和四字复姓等等,合计共有三十余类。实际上,自古代以来,姓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据统计,春秋时代的姓氏,不过几十个而已,到汉朝的史游《急就篇》就列出单姓、复姓约一百三十余个,唐代温彦编定的姓氏有九等一百九十三家,元初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则收录姓氏达三千七百三十余个,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增列为四千六百五十七姓。迄今,中国人的姓氏差不多近万个。在姓氏发展史上,是先有姓而后有氏,之后则姓氏合一,或称姓氏或称氏姓,或简称姓或简称氏,迄今多称为姓。中华姓氏大家族中的陈姓,便是源于妫姓,以国为氏。即如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所云:“陈,妫姓,亦州名,本太昊之墟,画八卦之所。周武王封舜后胡公满于陈,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林宝在这里所讲的“太昊之墟”,实际上是指在六七千年前,曾经生息繁衍在中原地区的一个以蛇为图腾的原始先民的部族聚居地,这个部族的首领就是历史上所称谓的太昊伏羲氏。据历史文献《竹书纪年》的记载,太昊伏羲氏曾“结网罟,养牺牲,以充庖厨”。继而又发明了武器“木兵干戈”。而其最大的贡献,则是“始制嫁娶,以罐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由此太昊伏羲氏赢得了各部族民众的拥戴,被推举为各部族的首领。在太昊伏羲氏的率领下,太昊氏部族先后征服了以雄鹿、鳄鱼、猛虎、苍鹰、巨蜥、红鲤、白鲨、长须鲸为图腾的其他部族,并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

1

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演化为一个新的图腾。这个新图腾体现了华夏诸族的大融合,被命名为“龙”,太昊伏羲氏由此成为龙族的首领。太昊伏羲氏还在太吴元年的九月初五,在陈地举行了华夏各部族的第一次大结盟,从此“始定四海之广,制九州”,统一了中原地区。太昊伏羲氏也成为远古华夏族历史上的第一位帝王,被华夏后裔尊为第一代龙祖。

另据许慎《说文解字》载:“陈,宛丘,舜后妫满之所封。”在这里许慎不仅简明扼要地说明了陈姓历史的由来,而且也点明了陈氏家族的最早发源地为宛丘(今河南淮阳地区)。 “陈”字,早见于金文之中。金文中的陈字,与“阵”字是同一个字,音义皆通,有陈列、张设之意。而且金文中的陈字,作为象形字,左边为旌旗之状,右边则为战车的车轮和士兵所用的戈矛之形,含义为以战车排列于国土边界而保卫疆土,是古代排兵列阵的意思。传说中是黄帝发明了高轮战车,所以黄帝又名轩辕氏(或曰玄鼋)。这说明,此时的战车已广泛用于战争,所以当时的“列阵”主要即指车战。这使后人很容易联想到古代战场上旌旗猎猎、号角震天、战马嘶鸣的壮烈场面。陈氏子孙作为虞舜的直系后裔,其远祖虞幕实际上可追溯到三皇五帝之首的黄帝时代。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帝喾相传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儿子。陈丰氏是黄帝时代黄帝部族的一个重要支派。陈锋氏或作陈酆氏、陈丰氏,陈丰氏之女曰庆都,生子放勋即帝尧。由此可知,陈丰氏是与黄帝家族互相通婚的双胞族,并后来一起随黄帝族长期居住在土地肥沃的中原地带宛丘的陈邑。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陈丰氏部族后来融合于其他家族而销声匿迹,但是陈丰氏部族生息居住的地名却永远地留传了下来,并给中华民族中一个庞大的家族带来了一个特定的徽号“陈”字。帝尧之后,是历史上的虞舜时代。舜被尊为三皇五帝之一帝,同时也是陈氏子孙公认的先祖。据《史记·陈杞世家》记载:“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讷,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商均为舜帝次妃女英所生,因帝舜长妃娥皇无子,所以商均便是舜帝的嫡长子。据说商均多才多艺,是弓箭和舟船的发明者,当然也有能力继承舜的事业。但是,在当时的权力争夺中,黄帝族华夏后裔大禹却占了上风,最后当上了华夏部族大联盟的首领,商均被封于虞城(今属河南)。在虞舜死后,舜帝原属的有虞氏部族,纷纷向四方退避迁徙,他们的踪迹大多被历史所湮没。而商均也从虞城被移封于商(今陕西商县)。商均迁走后,他的后人虞思仍留居虞城旧地,另一支虞遂则在虞乡统辖有虞氏部族。一直到商汤灭夏,商汤封虞遂后裔于陈,即古陈丰氏部落曾经的生息之地宛丘的陈邑,舜帝、商均的后裔遂在各地生息繁衍开来。

到周朝初年,舜的第三十三代孙、虞思的后裔遏父(又称阏父)投附周王,被任命担任陶正一职。遏父的先祖虞舜,曾“耕历山,陶河滨”,是上古时期著名的制陶专家,舜的子孙也自然而然地把这一祖传的技艺继承了下来。所以遏父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正因为遏父制陶有功,因此在周武王灭商建国后,广召三皇五帝之裔孙,追封先贤遗民,就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邑,取国号为陈,封侯爵,奉守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妫满为妻。因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所以历史上又称妫满为胡公满。据《左传》记载:“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即因为妫满不跟商纣王淫乱,而又亲周,所以周武王命他继承虞舜的正统,成为妫姓与姚姓的正宗。陕西临潼西段村于1976年3月曾出土西周《陈侯簋》,铭文曰“陈侯作王妫媵觳,其万年永宝用”,可知陈国确系妫姓,且与周王室通婚。胡公满因此而成为陈氏得姓的开山祖。胡公满的子孙因此得陈姓,陈姓也固定为一个血缘家族的徽号。周初的陈国位于今豫东大平原上,境域平坦,河流纵横。迄今为止,与淮河交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济河等河流分布其东境,由北向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大支流颍水及其与颍水交流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贾鲁河、沙河等,则从西境由西北向东南注人淮河。虽然这些河流多是经历了历史以来沧海桑田的变迁而形成的,不过颍水则一直是千年以来流淌至今的古老河流,还有颍水的支流古濮水今名沙河。

2

陈国既是侯国,方圆百余里,又地处川泽纵横、平坦无堰的中原地带,因而是当时物产比较丰富、文化也比较发达的优越地区。胡公满作为陈国的开国君主,为政处事兢兢业业,他建宗庙,行周礼,奉祀虞舜,发扬光大先祖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美德,使整个陈氏家族融洽,陈国社会祥和,很快把陈国建设成为一国臣民其乐融融的聚乐之地。胡公满还注重粮食储蓄,又缮修城郭,防御外患,平定内乱,很快把陈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富裕强盛。正因为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陈国与当时的其他封国郑国、蔡国等,同为中原地区的强盛之国。

尤其是陈都宛丘(古城址位于今河南淮阳城东三里,城周围绕以东蔡河),经胡公满的修筑租建设,也发展成为陈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宛丘的意思,据《尔雅·释丘》的解释,是“宛中宛丘”之意,即像宛丘一样的土丘瞿崛立于其中。另据《毛诗传》云:“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宛丘现在地形还是如此。这样的地形,在古代常常容易被先民们选为定居点。宛丘就相传曾是太皋伏羲氏的都城,如《陈州府志》云:“陈州,太皋之墟,古宛丘之地。神农都之,始为陈。”这里所云“陈”,是旧有的意思,即指伏羲神农氏所居之旧都。当时的宛丘城为方形,周长九里十三丈,城墙高二丈四尺,为四门,门皆三重。绕城有土筑外郭一道,即护城堤。堤高丈许,以防水患。而《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一诗曾谈到都城“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沤麻之水要清洁,才能漂白苎麻,织出洁白的布。《陈风·东门之枌》还谈及东门一带种植着大片的枌树,枌树即白榆,至今仍为黄河流域及淮北一带的重要树种。由此可以想见,东门一带池水清澈见底,池边白榆成林,其景致自然相当美丽。故《诗地理考》说:“陈诗多言东门,必陈人游息之地。”正是因为当时东门一带成为一处风景幽雅、臣民游乐的公园场所,所以才多见诸于诗人之吟咏。从中又可见陈国当时的一派繁华景象。周成王九年,胡公满卒,葬于陈。后人为纪念其功德,在都城南郭修建了胡公祠(今称三元宫),并在柳湖东建陈胡公墓。其墓因城壕水长期注浸,故后人以铁锢之,俗称铁墓。民国《淮阳县志》载有后人瞻仰陈胡公墓所留下的《胡公铁墓诗》:“郁郁元台卧草莱,周遭铁金铸莓苔。古波流水消春雪,高树秋风入夜台。”一幅历经沧桑的风景图。有《祭拜始祖陵》:胡公铁墓龙宫藏,龙王太子来站岗。荫祐裔孙族兴旺,千万陈人福寿长。

江苏阜宁陈氏东门兴一公十九世孙:陈洪宪

2006年11月5日

从胡公满起始,陈国公室宗族延续了五百六十八年、其间有二十六君主的繁衍生息,成为先秦时期的一个大宗族。陈国公室宗族的主要世系传承大体如下:胡公满生皋羊和犀侯,皋羊为陈申公,犀侯为陈相公。陈申公皋羊生突和靖伯庚,突为陈孝公。突生圉戎,圉戎立为陈慎公。靖伯庚后代改姓袁。圉戎生宁,宁立为陈幽公。宁生孝,孝立为陈釐公。孝生灵和

针子,针子后以针为氏,其子孙为针姓,灵立为陈武公。灵生说和燮,长子说立为陈夷公,三年后,燮立为陈平公。燮生圉,圉立为陈文公。圉生鲍和佗,鲍立为陈桓公。鲍生免、跃、林、杵臼。公元前707年,鲍弟佗杀太子免,立为陈勉(?废)公。不出一年,蔡国为外甥杀佗而扶跃,立为陈厉公。跃弟林不满厉公所为,复杀厉公而自立,号为陈庄公。跃生完,完即陈完(后改名田完,即田敬仲完),避内乱逃奔齐国。七年后,林弟杵臼立为陈宣公。陈宣公生御寇、款、子夏、庆氏,废嫡立爱而杀御寇,次子款立为陈穆公。公子少西(字子夏)生公孙御叔。御叔生征舒,以祖父字为夏氏。款生朔,朔立为陈共公。朔生平国,平国立为陈灵公。灵公十五年,被夏氏征舒所杀。平国生午,午立为陈成公。午生弱、招、黄、过,弱立为陈哀公。三十五年,弟招作乱,弱自杀。弱生师、偃、留、胜,太子师被招所杀。师生吴,吴立陈惠公。胜生公孙贞。公孙贞生司城氏,为陈哀公另一支。吴生柳,柳立为陈怀公。柳生越,越立为陈闵公。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北伐至陈国,灭陈而杀闵公。亡国后的陈国公室子孙,遂以原国名为姓氏,这就是陈氏。自胡公满建国到陈国被灭,

3

陈氏公室宗族经历了五百六十余年的繁衍生息,有着二十六代君王及其众多王妃构成的公室家族,使陈氏血缘家族从初始,即以无比强盛的姿态迅猛壮大起来,为陈氏的日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同时陈国公室多支系的繁衍,也使陈氏家族从开始就形成一本多枝的发展态势。虽然陈国在经历了近六个世纪之后,为楚国被灭,但其裔孙已深深根植于中原大地,并由此向四方播迁。正如后人所说:“陈氏遍天下,始祖皆胡公”。迄今,经过上千年的发展,陈姓人口已逾七千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六点八。若按中华姓氏人口多少排序,则仅次于王、李、张、刘四姓,排在第五位,名列中华十大姓氏之第五位,堪称中华神州之名门望族。

(二)同族数源一本数支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陈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主要源头之一,也孕育了龙的传人繁衍生息的主要根系。

迄今的各种论著中,在讲到陈氏的源流本支发展之时,多讲以下支系比较清晰的几支:即妫姓之支;陈国公族后裔之支;汉代刘矫后裔改姓陈氏之支;鲜卑族侯莫陈之支;以及隋末唐初的白永贵之支等。

妫姓之支,出自虞舜之后裔,始祖为妫满,其子孙以国为氏,称陈氏。陈国被灭以后,实际上陈胡公的子孙居住在国都畿辅者仍甚众,这些祖居于陈地的陈氏家族,就被称之为“老陈户”。迄今淮阳境内还散居着众多的“老陈户”,据淮阳8个乡镇的统计,陈氏家族就有三千余户,三点六万余人,分居在一百多个自然村。陈国公族后裔之支,主要是指在陈国内乱时期及其陈国灭亡之后,陈国宗室子孙不断外迁诸地,随遇而安,分别在各地生根发芽,再绽新枝,形成陈国公族后裔诸分支。如陈国后期,陈哀公之子留就避居陈留,陈闵公之长子陈衍弃国逃难,避迁于阳武户牖乡(今河南原阳东北杨阿乡),陈闵公次子全温逃到晋地、复居于固始等,分别形成陈留陈氏、阳武户牖乡陈氏和固始陈氏等数分支。而陈全温之后陈孟琏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固始陈氏遂又融入颍川陈氏。在陈国公族后裔之支系中,尤以陈完这一支最为突出。据文献记载,当春秋中期陈国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时,陈厉公的儿子陈完为避难,逃到位于今山东地区的姜姓齐国,在齐国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即工匠之长)。据《史记正义》云:陈完逃到齐国后,改原来的陈姓为田,称田完,卒谥敬仲,史称田敬仲完。实际上,在先秦时期,陈、田二字音义相同。据《说文解字》:“田,陈也,树谷曰田。”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田,陈,相近也。”钱大听《十驾斋养新录》谓:陈,田,声皆相近。所以,在古代文献典籍中,陈、田二字互为通假。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所记“陈文子”,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司马迁即直接改写为“田文子”。又如《韩诗外传》所记“陈铙”,刘向《说苑·尊贤篇》便说:“陈铙作田铙”。所以,陈完入齐,改陈姓为田姓,以避与陈故国之嫌,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至今闽南话中陈、田读音还无甚分别,潮汕话中的陈、田二字的读音,也仅仅是略转而已。陈完是后来陈氏家族在齐国得到发展的开拓性人物,他到齐国后,因表现出很高的道德修养,又熟悉上层社会奉为准则的礼义,所以很快在齐国立稳脚跟,使家族日益壮大。他的子孙也历任齐国的大夫、卿、相,并逐渐垄断了齐国的大权,最后取而代之。《左传》中对“陈完奔齐”及其陈氏家族在齐国的发展,有比较详细地记载,并较高的评价了陈氏家族在齐国五世昌盛八世兴隆的奋斗历史。齐国陈氏家族主要成员有如下诸人尤为突出:田敬仲、田孟夷、田孟庄、田文子、田桓子、田釐子、田成子、田襄子、田庄子、田悼子、太公田和、齐侯田剡、孺子田僖、齐桓公田(陈侯)午、齐威王因齐、齐宣王辟疆、靖郭君田婴、田威氏、田却师、孟尝君田文、田靖氏、田尝氏、田陆氏、齐闵王田地、田胡母氏、齐襄王法章、齐王建、田角、田间、田法氏、齐王假等等。其中陈完之第五代孙田乞(?~前485),即田釐子或曰陈僖子,田桓子之子,是陈氏家族在齐国发展中继陈完之后的又一关键人物。田乞曾为齐景公大夫,采取大斗出、小斗进的方式,施惠于民,获得众心。于是后来联合齐国贵族异姓大夫鲍牧等人,发动政变,

4

率兵攻打齐君晏孺子荼,驱逐其相国高氏及其亲族高张、国夏等,扶立晏孺子的庶兄公子阳生,是为齐悼公。公子阳生与田乞原是好友,阳生即君位后,擢田乞为相,陈氏家族因此更得齐君宠信。齐悼公之后,是齐简公继位。田乞之子田常出任齐简公之相。田常(前456)即田成子或曰陈桓,他任相以后,复修父政,仍用大斗出贷、小斗收还的办法,以争取民心,因此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齐简公四年(前481),田常再一次发动政变,尽诛齐国卿族鲍、晏、阚止及公族之强者,又杀简公而拥立齐平公,自任相国。从此,田陈氏世代为相,齐国之政皆归田陈氏,齐君犹如愧儡。到田和(前384)任齐相以后,他主持发动了近三十年的对外战争,进一步显示了田陈氏家族统治齐国的力量,并提高了田陈氏家族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因此,这时再留一个姜姓的傀儡国君已无意义,于是在齐康公十四年(前391),田和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国君。几年之后,田陈政权得到周天子的正式承认,立为诸侯,列于周室,沿用齐国国号。田和为齐太公,历史上称之为“田氏代齐”。陈氏家族最终倾覆姜齐政权。齐太公之后,其子田剡即位,是为齐侯剡,在位九年,后被田午(前400~前357)发动宫廷政变所杀,田午自立为君,是为齐桓公。齐桓公下传齐威王因齐,再传齐宣王辟疆。宣王之后,有闵王田地、襄王法章相继在位。齐襄王传齐王建,齐王建于公元前221年遭秦军进攻,原本强盛的田齐政权在秦国大军的猛攻之下,却不堪一击,齐王建不战而降,被迁于共(今河南辉县),齐国灭亡。 田齐灭亡之后,田氏子孙纷纷改姓四迁。齐王建有三子,其中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意为王室之后,成为北海、陈留两郡诸王姓之祖。其第三子田轸出逃至楚,复姓归宗,称为陈轸,为河南相,被项羽封为颍川侯,是为颍川陈氏之祖。从此颍川陈氏一门在中原地区生生不息,瓜瓞连绵,子孙甚旺,人才辈出,发展成为支系清晰、繁衍昌盛的显姓大族。

汉代刘矫后裔改姓陈氏之支,据《通志·氏族略》载:“广陵(位于今江苏扬州)之陈,实刘氏。鲁相无子,以外孙刘矫嗣。”遂有陈氏该支。鲜卑族侯莫陈之支,是指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鲜卑族侯莫陈部族内迁而改姓陈氏。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侯莫陈之部族随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遂改为陈姓,此支形成陈氏大家族中的河南洛阳陈氏。

白永贵之支,据说是隋末唐初,原丘兹王后裔帛(白)永贵人仕内地,因姓氏罕见,怕被人歧视,遂改姓陈氏,史称陈永贵。从此其后裔便以陈为姓,此支形成陈氏大家族中的万年(今陕西西安市)陈氏。

实际上还有他姓改陈姓的事例。如唐朝末年浙江海宁陈氏,即是曹氏娶陈氏女,其后裔遂姓陈氏而为当地名门,到宋代有著名的参知政事陈文龙家族。浙江海宁还有高氏家族,元代入赘陈氏,遂改姓陈,至明代有著名的理学家陈确家族。明初有西域人得明太祖赐姓陈并定居中国,其后裔中著名者有安徽全椒籍、右都督、武平伯陈友家族。明代还有安南(今越南)黎氏子孙移居中国并改姓陈氏的,其中有著名的工部尚书陈澄家族。正因为陈氏家族多次的离析迁移,形成同族数源、一本数支的状况。又因其居住地和支派的不同,所以同其他中华姓氏一样,也形成了陈氏家族特有的郡望堂号。历史上形成的陈氏郡望,主要有颍川、江州、汝南、广陵、下邳、东海、京兆、河东、新安、冯翊、庐江、武当、广汉、会稽、洛阳、赵郡等几大郡望,最为族大支繁。如颍川郡,秦时置郡,此支陈氏,其开基始祖为陈轸。汝南郡,西汉置郡,此支主要为汉太傅、尚书令陈蕃后裔。广陵郡。置于西汉,此支陈氏出自汉武帝之子刘胥之后所改陈姓后裔。下邳郡,东汉置郡,此支主要为东汉太尉陈球后裔。河南郡,汉高帝置郡,此支陈氏出自匈奴族陈氏。武当郡,北魏置郡,此支陈氏出自陈寔之后。冯翊郡,汉武帝置郡,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后裔陈忠之后。堂号的命名,也有不同情形。或是以地名命名,即以郡望为堂号,或是以嘉言懿行命名,如德星、德聚、绳武、存诚等。陈氏家族著

5

名的堂号有“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曾把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三君堂、至德堂等。尤其是在陈氏家族的历史繁衍过程中,不仅拆分出陈姓一族的数脉分支,而且还衍生出许多分支姓氏,共同组成中华姓氏大家族。据《元和姓纂》等文献的记载,就有如下姓氏与陈氏家族有血缘关系:敬氏,陈厉公之子敬仲之后,以谥为姓。靖氏,为齐田氏之族,单靖公之后,以谥为姓。针(缄)氏,陈僖公之孙缄子,以所食邑为姓。宗氏,陈宣公有六世孙宗来氏,以名为姓。子宋氏,陈宣公之子公子楚,其后裔为子宋姓。司城氏,陈哀公之子胜之后裔为司城氏,以名为姓。子献氏,陈桓子之孙子献之后裔为子献氏,以名为姓。法氏,齐襄王法章之后裔为法氏,以名为姓。陆氏,齐宣王封少子通于平原陆乡,其后裔遂以封邑为姓。袁氏,陈胡公有后裔陈诸者,字伯爰,其子孙以字为姓,遂有爰、袁、榱诸姓。孙氏,陈完之六世孙公子书,为齐大夫,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乐安(今山东惠民),为“乐安孙氏”之始祖。其齐国子孙中有著名军事家孙武、孙膑等。据考证,孙中山先生即“乐安孙氏”之后裔,原籍淮阳。胡氏,胡公满封陈,其子孙以谥为姓,胡公满因此也是天下胡姓所共奉的始祖。故近代民国肇建前,著名政治活动家胡汉民先生在南洋各地奔走革命时,为避免清朝政府的追缉,曾经一度改名为“陈同”,就是表示“胡姓与陈姓相同”的意思。田姓,齐国灭亡以后,田氏子孙迁徙各地。到秦朝末年,田齐后裔田儋、田市、田荣、田广、田横、田都等,便东山再起,次第自立为齐王。齐王建之弟田假及孙田安也自立为齐王,直至后来被汉高祖刘邦平定,但田氏子孙却繁衍下来,形成田氏家族的重要支脉。其他还有庆姓、袁姓、夏姓、原姓、仪姓、来姓、恩姓、孔姓、车姓、第姓、偃师等等。据统计,由陈氏之族衍生出的分支姓氏多达四十余个,其中如田、孙、陆、王等姓氏,与陈姓一样,迄今仍是中华姓氏中的大姓。

从以上所述陈氏的由来与陈氏家族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陈氏与其他姓氏一样,实际上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的宗族共同体,并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

(三)族望昌显播迁天下

陈姓不仅为大姓,陈氏家族的分布尤其广博。迄今,陈氏族人在全国的分布,以南方居多,其中除台湾外,又以广东为最。据有关方面的数字统计,广东陈姓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而广东、四川、福建、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九省的陈姓人口,又约占全国汉族陈姓人口的近百分之七十。真可谓族望昌显,播迁天下。自历史上以来,陈氏家族就有着一次次的大迁徙,伴随着这种不断的迁徙,陈氏族人遂遍布全国各地,生根发芽,蔟起繁茂,涌现出众多的名门名家。

据流传的陈氏族谱及有关文献典籍记载,自陈国发生内乱至亡国,陈氏家族就有几次向外迁徙,在各地形成为一些大的家族。田齐灭亡之后,再导致陈氏子孙的大播迁。如繁衍昌盛的以陈轸为始祖的颍川陈氏家族,就是如此形成的。

颍川陈氏家族,从战国末年起,便人丁兴旺,播迁甚广,并形成为现代陈氏家族的主支。陈轸生子陈婴,居秦东阳令史。陈婴生成安君陈余,陈余生陈规,陈规生陈恒,陈恒生陈愿,陈愿有四子,长子陈寔,字仲弓,东汉时人,居颍川,在颍川陈氏家族发展中是个很关键的人物。

从陈氏一世祖胡公满到陈寔,陈氏已世传到第四十四代(或四十八世)。陈寔在东汉桓帝时,任为太丘长,大将军掾属。因其有盛德,得与本郡苟淑、钟皓、韩诏俱为颍川四长。颍川陈氏跻身当地名门望族之列。

陈寔有六个儿子,亦皆负有名望。其长子陈纪、四子陈谌与陈寔被称之为“三君”。陈谌的玄孙陈准,于西晋官至太尉,封广陵郡公。陈准的孙子陈世达任长城令,晋永嘉之乱时,徙居长城下若里(今浙江湖州(长兴—)东7里),下传十世而有裔孙陈谈先、陈霸先、陈休先。陈谈先官梁东宫直阁将军、义兴昭烈公。陈休先任梁文德元帅。陈霸先在梁官至相

6

国、镇卫大将军,受封陈王,并于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十月,代梁称帝建立陈朝,称陈高祖武皇帝,都建康(今南京),使陈氏家族步入历史上又一辉煌时期。

陈朝传三世五帝,历三十三年,于陈后主祯明三年(589)为隋所灭。这一时期,除陈氏皇族聚居京城以外,因陈朝皇帝还封了许多陈姓王,使陈氏子孙播衍于长江与粤海之间的广阔地域,在江南地区形成许多陈氏豪门之家。

到隋唐时期,分布各地的陈氏诸家族获得继续发展。如陈宜都王陈叔明的裔孙陈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31年)徙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基之祖。陈旺家族以孝友治家,世代相传,历时三百三十年,到宋代已是一个前后十九代、有三千九百多口人、三百多处田庄而又同财共爨的庞大家族。陈旺兄长陈兼在江州做官置产,迁官别任,陈旺接受兄长产业。其陈兼后裔陈伯宣,有文才,世称海内文宗,朝庭屡征不应召,隐居在江西庐山。因唐末战乱,全家由庐山太平宫搬到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德安县车桥乡义门陈村,建立陈氏庄园,合族而居。陈家被唐、宋两朝五帝赐封“江州义门”,陈氏名扬天下。后被宋仁宗下诏分析义门陈氏,北宋嘉佑七年,把陈氏家族分迁全国十五个省,计三千余人。分析义门时,陈伯宣五世孙陈兢后裔迁居苏州阊门,经商为生,传七世。至元末,张士诚统治苏州十年,爱民如子,受到市民拥护,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围攻苏州十个月,苏州市民全力支援张士诚抵抗,后因故失败,张士诚被杀,苏州市民遭到朱元璋军队报复。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因造南京城墙缺乏资金,和江南首富沈万山达成交易,沈万山负责出资建造聚宝门(今中华门)至水西门的城墙,朱元璋将苏州阊门一带的老百姓迁到苏北开荒,所遗土地、财产归沈万山所有作为补偿。一则解决苏州市民怀念张士诚不服朱元璋统治的隐痛;二则解决苏北因连年战争,人口减少,土地荒芜无人生产的矛盾。兢公十二世孙兴一公随着市民迁移队伍,从苏州阊门登船,和戴姓表弟一同来到苏北兴化县昭阳,后迁到盐城县庙湾(阜宁旧名)殷家庄(现建湖县宝塔镇陈家桥村)娶了殷氏女为妻,经过六百多年艰苦创业,分为西门、东门、南门、中门、北门、中南门陈氏六个分支,后裔现有十多万人,历经抗倭,抗清、抗捻、抗日,反蒋多次战争的洗礼,成为盐阜地区陈、王、顾、戴、刘姓的首姓大族,产生了武进士陈为倚、中华民国众议员陈伯盟、省议员陈为轩、海军少将陈德鸿、江苏省副省长陈必亭、海军陆战队旅长陈昌锋等诸多名人。

在唐代,中原陈氏家族还有两次南迁福建,在陈氏家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一次是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唐朝廷派河南固始人、胡公满的六十八世孙陈政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陈氏家族迁徙福建。在福建,陈政及其子陈元光先后领兵平叛,并于武则天垂拱二年(686)报请朝廷批准,设置漳州郡,陈政陈氏家族从此定居于福建,陈政父子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其子孙便被称为陈氏“开漳圣王派”。

其中多有流徙定居于沿海闽、浙、两广等地的,也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氏最主要的分支。他们供奉陈元光为“开漳圣祖”,建庙祭祀。现在仅台湾地区便有陈圣王庙五十三所,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父子的崇敬之情。

唐代陈氏家族再一次南迁福建,是颍川陈氏、陈寔后裔陈忠之支。

陈忠原居陕西长安,赐勋鄂国公。其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拜太子太傅,位高爵显,名噪一时。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福建,初居兴化,后迁漳州。其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陈氏“太傅派”。“太傅派”陈氏子孙尊陈邕为“南院”始祖。陈邕裔孙陈洪进,到宋初曾任宰相,封南康郡王。他的两个儿子陈文福、陈文灏分别任泉州刺史,漳州刺史,为宋初的陈氏显族。宋元时期,陈氏子孙进一步播迁到粤东一带。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旺后裔陈魁率族人九十余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陈二郎、陈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地。南宋时期,还有许多陈氏家族先由杭州迁南雄珠玑巷,再播迁广东各地。到元明清时期,陈氏家族又大批从江西迁入湖南,所以江西、湖南两地陈氏家族的关系很密切,迄今湖南人还尊称江西人为“江西老表”。由

7

福建、广东等地,陈氏家族再进一步入台。陈氏家族入台,约始于明末。如福建同安人陈永华曾于明末随郑成功人台湾,官东宁总制使。他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人台始祖。自清初以后,陈氏迁台人数日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即有二千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因此在台湾,陈氏家族与另一大姓林氏家族,有“陈林半天下”之称。

陈氏家族在少数民族中亦有广泛分布。如宋代党项族所建的西夏国有陈姓;金时女真人完颜氏家族,汉姓为陈;明清时期云南临安府落恐甸长官司哈尼族副长官为陈姓;世居沈阳、辽阳的清代满洲人有陈姓;清代高丽人有陈姓;清代满旗姓陈佳氏,后改为陈氏;清代云南丽江府石鼓藏族土把总、中甸厅土守备,均为陈姓;拉祜族瓷氏,汉姓为陈;云南芒人度旺氏,汉姓为陈;佤族斯木古氏,汉姓为陈;鄂伦春族卡格吉尔氏,汉姓为陈;台湾土著在台湾光复后奉命废除日本姓,改汉族陈姓。其他朝鲜族、哈尼族、布依族、土家族、蒙古族、傈僳族、保安族、东乡族、京族、黎族、壮族、侗族、苗族、瑶族、彝族、回族、土族、白族、羌族等民族中均有陈姓家族,并形成许多名门名家。

陈氏家族移居海外的历史也较早,其中以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最为久远。如宋代迁居安南(今越南)的陈氏家族成员,有的已成为安南王朝的重臣。后来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雯(即陈日雯),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共传八世十三王,历时一百七十五年,促进了陈氏家族的发展。

迄今陈姓仍为越南十大姓氏之首。

陈氏移居日本,大约始于战国,齐太公之后。在明初,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出的陈氏水手,其中有的就在琉球群岛等地落户定居,形成当地的陈氏家族。

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成员,有的出海谋生,遂移居海外。如福建永春人陈臣留,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到马来西亚经商,后又率领亲族百余人迁至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定居,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另有一些人分别迁至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分布相当广泛,正所谓“陈氏七千万,始祖皆胡公”。 但“陈氏遍天下,淮阳是老家”。近年来,在陈姓发源地河南淮阳,先后成立了“陈氏研究会”、“陈氏联谊会”、“中国陈氏宗亲淮阳总会”等陈氏宗亲组织,又先后多次派员和组团到各省、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进行联谊,受到当地及海外陈姓宗亲的热烈欢迎,并收集到了大批族谱及其陈氏文化资料。而海内外陈姓陈氏宗亲会、陈氏子孙更是怀着慎终追远、寻根谒祖的心情,纷至沓来,拜谒始祖,捐资修复陈胡公陵园等,鲜明地反映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民族认同感,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

(四)名家高门焕乎大族

陈氏家族自陈胡公之后,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家繁族盛,人才辈出,涌现出了大批的杰出人物并形成众多的名家高门。其中既有南面而王、称孤道寡的王室皇族;也有出将入相、为国重镇的官宦家族;再有文章传世、绘事扬名的文学世家;还有忠义凛然、肝胆照人的将门之族等等,列举如下:秦汉时期,秦末有英名传世的田齐家族,西汉有一代名臣陈平家族,又有谋略兼具的名将陈汤家族,东汉则有太尉陈球家族,有名倾朝野的太丘长陈寔家族,有以文章闻名的陈元家族,有祝阿侯陈俊家族,有法律学家陈宠家族,有文学家陈琳家族等等。另外秦末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陈国后裔陈氏家族的陈胜,则揭竿而起、领导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有大将军陈骞家族,有史学家陈寿家族,十六国时期前赵有陈安家族,南梁有左卫将军陈庆之家族,北魏有征南将军、

许昌公陈琬家族,有瀛洲刺史陈肃家族,有泾州陈瞻家族,更有显赫辉煌的陈朝陈霸

8

先皇室之族等等。隋唐时期,有名垂千古的江州义门陈氏家族,有“开漳圣王”陈元光家族,有宰相陈夷行家族,有大将军陈集原家族,有御史大夫陈崇家族,有虢州刺史陈义感家族,有冀州刺史陈琏家族,有海内文宗之称的陈子昂家族,有仓部郎中陈惠满家族,有太子太师陈希烈家族,有扬州长史陈敬之家族,有太常博士陈齐卿家族,有检校司徒平章政事陈少游家族,有文学家陈鸿家族,有诗人陈陶家族,有将门陈玄礼家族等等,还有浙江农民起义首领、曾称文佳皇帝的陈硕真家族。

宋元时期,有颍川郡开国伯陈靖家族,有参知政事陈恕家族,有父子兄弟同朝显贵的陈尧佐家族,有为官清正的陈希亮家族,有学者陈彭年家族,有藏书世家陈振孙家族,有华文阁直学士陈居仁家族,有诗人陈师道家族,有医学家陈自明家族,有诗人陈与义家族,有学者陈傅良家族,有画家陈居中家族,有一代奇才陈亮家族等等,元末则有与朱元璋平分秋色的陈友谅家族。

明清时期,有平江伯陈碹家族,有兵部尚书陈道亨家族,有南京吏部尚书陈俊家族,有南京兵部侍郎陈琳家族,有画家陈洪绶家族,有旅行家陈诚家族,有学者陈献章家族,有学者陈建家族,有画家陈道复家族,有散曲家陈铎家族,有音韵学家陈第家族,有戏曲作家陈与郊家族,有医学家陈实功家族,有文学家陈继儒家族,有史学家陈邦瞻家族,有思想家陈确家族,有散文家陈贞慧家族,有小说家陈忱家族。有官宦豪门陈宏谋家族,有抗击英军的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家族,有文学家陈维崧家族,有学者陈寿祺家族,有水利家陈潢家族,有医学家陈修园家族,有篆刻家陈豫钟家族,有金石学家陈介祺家族,有诗人陈恭君家族,有女文学家陈端生家族,有经学家陈奂家族,有学者陈澧家族,有水利学家陈潢家族等等。近代以来,陈氏家族更是人才济济,名家名门辈出,并分布在诸多领域。如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家族,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家族,将门之家陈赓家族,文学家陈衍家族,史学家陈寅恪家族,还有中国国民党系首领陈果夫家族,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陈诚家族等等。旅居海外华侨的陈氏家族,明代琉球就有陈申家族,清末菲律宾有陈谦善家族,近现代美国有陈宜禧家族,最著名的是新加坡实业家、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家族等等,彪炳史册者不胜其数。这些名家高门的涌现,进一步促进了陈氏家族的繁衍昌盛,使陈氏家族族望愈显,而无愧于大族之称。

诸多名门才俊,实难一一全面介绍。故此,本书将大体按时代顺序,撷取在历史上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家族,作较详细地介绍。余则筛选百个名家高门作为附篇,予以简介,供读者朋友了解。一代名臣四世封侯——西汉阳武陈平家族在中原大地,位于今河南黄河岸边,有一个如今只能算普通小县的原阳县,在秦汉时期称为阳武县,曾是名闻遐迩、引人注目之地,有过耀眼的辉煌。

此后这里曾发生过震惊一时的博浪沙张良行刺秦始皇事件。“子房英名传千古,至今懔懔有声色”。

这里还是汉初丞相张苍的故乡据说汉初名臣曹参,在还没有出名的时候,曾掾阳武而为令,并在此追随刘邦打天下。但这里更为著名的,恐怕要数汉初曾被封户牖侯、后又改封曲逆侯的著名谋士陈平了。陈平就出生在阳武县的户牖乡,陈平家族也成为阳武的名门之族。

(一)家世渊源出英才

在陈氏家族史上,代出名臣。最早名满天下而流传千古的,第一位当推西汉陈平。在历史上,陈平是可与汉初群杰张良、萧何、曹参齐名的一代名臣。他虽然没有被列人汉初三杰,但他辅高祖刘邦成就帝业,佐文帝治理天下,功高名重。其功业完全可与汉初三杰相媲美。作为超一流的谋士,陈平虽不如张良沉稳,但却比张良多机智。两人都喜好黄老道家之学,但又有很大差异。张良晚年恪守“无为”之教,而陈平则终生锐意进取,颇具纵横家的色彩。所以在蜿蜒起伏的人生旅途上,陈平能巧妙地运用其智慧,驾驭命运之舟,遇难而不困,有险而无危,终于以其丰功伟业名传千古。陈平家族源远流长。据史载,陈氏为虞舜之

9

裔,周武王克殷之后,虞舜之裔孙妫满被封之于陈,以奉祀舜帝,是为陈胡公。胡公妫满既是陈氏封国的开国君主,也是陈氏的得姓始祖。后来陈国发生内乱,陈氏子孙遂纷纷迁出,陈国宗室、胡公满二十一世孙公子衍于是亦弃国避难于阳武(今河南原阳一带)。陈平就是陈衍一支的直系子孙。

陈平(前178),籍河南阳武县户牖乡库上里(今河南原阳县阳阿村)。陈平远祖虽为王族,但却逐渐沦落。到陈平的祖上,已是一般的农户之家。陈平少时,父母双亡,家里有地三十亩。那时一般五口之家约有田百亩,才算小康之家,陈平之家实属贫寒。陈平与哥哥陈伯生活在一起。他自幼喜欢读书,尤喜黄老之学,究心于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陈平的哥哥陈伯宽厚仁慈,见弟弟认真读书,手不释卷,便对他寄予厚望。有哥哥的抚养和支持,陈平所以能专心致志、无牵无挂地外出求学。光阴荏苒,岁月如逝,青年的陈平,已长得伟岸俊美,身材高大,面色丰润,更是满腹经纶。陈平也到了婚娶的年龄。可是他高不成,低不就。这时户牖乡有一个富家名叫张负,他有个孙女,嫁过五个丈夫,每次娶过去,丈夫皆很快就死去,人们纷纷传说她有克夫之命,再也没人敢向她求婚了。陈平一心想找个贤内助,帮助自己去成就一番大事业,听说这个女子很贤惠,于是不顾阴阳生克之类的妄说,暗打主意决计要娶张负的孙女为妻。张负后来也了解到陈平气宇不凡、做事精明,知道陈平所交往的都是些有志向之人。由此,张负做主,把孙女嫁给了陈平。因为陈平家贫,张负赠送他钱米以及结婚的费用。孙女临出嫁时,张负谆谆嘱咐道:“你去陈平家,不要因为他家里穷而失掉妇道,对他不恭敬。对他的兄嫂,也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其实,张负的孙女十分温存、贤惠。大凡青年女子,遭遇丧偶之祸,柔软的心灵便会刻下深深的疤痕。一旦再续嫁,就会把男人看得分外珍重,更何况五次丧夫、无人敢娶的女子。随着这次婚姻,陈平家的经济状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张负对陈平怜爱有加,不惜资助他以重金。这样,陈平内有贤妻体贴,外得富翁舅的资助,使他以充足的精力专注于事业。

历史上大凡杰出的人物,总是有志向、有智慧、有胆识,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陈平自从娶了张负的孙女,交游更加广泛。乡亲们也对他另眼相看。当时和别的地方一样,库上里村也每年祭土地神。祭神之后,要把祭肉分给众乡亲。乡亲们于是就推举陈平做主持分肉的人。陈平分配肉时非常恰当、公平。乡亲们喜不自胜,纷纷赞扬他说:“陈平真是公正无私!”陈平则说:“这算什么。假如有一天让我治理天下,我也会像这一样公正无私。”年轻的陈平,已看到了人世间诸多的不公平,并立志为普天下的公平而努力。

这时,轰轰烈烈、翻天覆地、英杰辈出的历史新篇章揭开了。秦王朝的暴虐统治难以为继了,秦二世元年(前209),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并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自称“张楚王”。起义以后,陈胜命部将周市率军到魏地一带(今属河南地区)扩展地盘。周市立魏公子咎为魏王,自立为魏相。此时也正是英雄大显身手的时代。胸怀大志的陈平告辞了兄长和妻子,约了几个青年,一起前去临济投奔魏王咎。魏王任命陈平为太仆,为他执掌乘舆与马政。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陈平不失时机地向魏王献计,晓之以夺取天下的大道理和大政方针。谁知目光短浅的魏王,对他的建议竟一句也听不进去。而且魏王的一些亲信,见陈平的胆识能力远在他们之上,成为他们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于是纷纷向魏王进谗言,魏王于是对陈平产生猜忌。陈平见魏王如此昏庸,难成大事,于是毅然离开魏咎,另寻明主。

不久,秦将章邯率军攻魏,魏王全军覆没,周市为秦军所杀,魏咎也自焚而死。这时,项羽领导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来到黄河南岸,准备北渡黄河,与秦军主力在河北巨鹿展开决战。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他与叔父项梁在会稽(治今江苏苏州)起兵后,率军北上。项氏叔侄勇猛善战,势力发展很快,成为反秦势力中人马最强的一支。后来,项梁战死,项羽成为主帅。

陈平久闻项羽大名,认为在项羽帐下也许可以实现自己成就大业的理想,于是就投奔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2o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