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升级2018继续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30 11: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部分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与意义

世界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重大事件,诸如:(1)科技革命如火如荼飞速发展,以网络技术、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新一轮的全球技术革命对社会生产方式、生产组织方式、生活方式与交易模式等的影响日益彰显,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均尝试通过新技术革命重塑产业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创新能力与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确立或巩固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的优势地位。(2)中国迅速崛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总量在2007年超过德国为世界第三,2010年超过日本为世界第二,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增长动力结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幻莫测,正在经历新的分化与重组,各种利益集团与新的组织互相角力,新的国际秩序和地缘竞争局面正在展开。(3)产业、资本、技术、贸易出现新的流向或动向,对发展主动权话语权的争夺更加激烈,尤其是高科技高端产业领域,一些国家纷纷出台了发展计划。(4)国际市场和消费能力也在转型升级,趋向更高层次,一般产品和低附加值技术遭受打压或抑制,经济增长趋缓。由此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的根本途径,世界已经进入一个重大的经济与产业的调整期或转换期,新旧动能的转换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对于中国而言,与过去30多年相比,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动力、

1

需求特征、供给条件、风险状况、竞争环境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都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深刻变化,中国将进入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长期保持中高速发展的“经济新常态”。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和变革,也将进一步倒逼中国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不同于以往高投资、高增长、高加工贸易出口的发展模式,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发展动能转换是我们面临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

@美囡启动“再工业化”战略,日本实行“产业复兴计划”,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法国则颁布了“未来工业计划”。

一、国际背景(一)新一轮技术革命风起云涌给社会生产转型带来契机1.新技术革命的内涵从普遍共识来看,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18世纪后半叶英国纺织机械化、出现工厂为标志,也有人认为是以蒸汽机或煤炭利用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20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大规模生产流水线诞生为标志,或者以电气化、石油、汽车为标志。前两次的工业革命都给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重大变革。新技术革命则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以数字化制造及新型材料应用为标志,但并未能得到一致的最终确认。从20世纪70年代起,每一次重大技术创新或管理方式变革都被认为有可能引领新技术革命。最初,学界将20世纪50年代晚期美国公司向海外市场的拓展及其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认为是新技术革命的开端。随着电子产业发展,后来有学者将电子工业成本的下降,信息化、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作为新技术革命的发端。

2

信息技术在初期会降低生产率,提高收入差距,但在一段时期内,信息技术始终被认为是新技术革命发生的助推器。

2011年里夫金(Rifkin,2011)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出版,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另外,他全面分析了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互联网、绿色能源、3D打印技术等将开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门。也有人指出工业革命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的革命,新技术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制造,其将带来制造业的巨大变革,终结大规模的流水线制造业,取而代之的是分散、个性化的经营模式,并且有可能出现反城市化浪潮,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有可能成为主流生活方式。

国内对新技术革命内涵的认识也存在些许差异。芮明杰(2012)认为新技术革命实质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为代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不仅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以替代已有产业,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贾根良(2012)从经济史角度指出新技术是以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为主体,并融合信息技术革命(即第五次技术革命)重大成果的变革,其在新.2.技术革命上不仅包括了里夫金的“新能源革命”和保罗·麦基里(PaulMakllie)以机器人和3D打印技术为核心的“制造业智能化革命”,丽且也包括了新材料、纳米技术革命和生物电子等技术革命。黄群慧、贺俊(2013)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的角度认为随着第二次工业

3

革命的加深,工业和制造业将会被重新定义,用来描述价值链经济特征的“微笑曲线”有可能变成“沉默曲线”或“悲伤曲线”,制造业将再次向发达国家转移,这对依靠人口红利和廉价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后发国家非常不利,中国制造业要想在全球仍保持优势,必须调整发展策略,提升软实力。

2.新技术革命的典型特征当代技术革命有着不罔于第一次技术革命和第二次技术革命的特征,仅就技术自身而言,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1)技术科学化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是十分伟大的,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大。但是,同新技术革命相比,它们无疑要逊色得多。当代技术革命,在表现形态上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出现了科学和技术一体化的过程。一方面,当代科学理论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仔深人的研究;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又必须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融为一体。因此,当代技术革命的第一个特征是技术科学化。

在电磁理论出现之前,技术的发展大致是遵循技术一一理论一一技术的循环路径。科学理论对技术肯定有着指导作用,不过,从总体上说,技术与科学又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双方保持着相对分离的发展道路。自从电磁理论产生之后,技术发展中,除了技术一一科学一一技术的途径外,又增加了科学一一技术一一科学这一新型发展途径。例如,电子技术、无线电技术等等新技术都是科学理论的直接产物。也就是说,没有电磁理论、电子学理论,便不会有这些新技术。这一现象,在当代技术革命中更加突出。科学理论已经成了技术形成发展

4

的直接原因。这样,在整个技术体系中传统技术的发展大致还在采用技术一一科学一一技术的路子,但新型技术全部都是采用科学一一技术一一科学的路子,并且这些新型技术已经在技术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我们说科学一一技术一一科学的形式巳经成为当代技术发展的主要模式。

(2)技术群体化(集成化)这一特征反映出新技术革命中技术体系中结构的某些变化。由于科学理论的高度抽象和综合,当代技术革命已经不仅要解决材料和能量中某一领域或者是一些技术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及相关的问题。这样,在.3.科学理论之间、技术领域之间、科技之间出现了多元化的关联性。因此,技术发展中的横向关联性、综合性、交叉性极为突出。这些特点明显地同第一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有别。例如,在第一次技术革命中,重大的发明常常是单一技术成果。如17331738年呢绒工凯伊发明的“飞梭”,1779年克伦普顿设计的“mule”即骤机,都是单一的织布纺纱技术。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中,内燃机技术也基本上是单一的机械技术。但电力技术的出现便开始了技术群体的发韧,因为电力技术是电机技术、通讯技术、弱电技术等的集合。

到了当代技术革命时代,由于技术体系内部各类技术之间的关联性日益加强,技术群体化已经成了一大特征。这首先表现在各类技术之间的关系土。这种关系表明在技术体系中的不同技术是相互包容、互为前提的。例如,没有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控制技术,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等全面自动化技术便不能实现。没有微电子技术的进步,

5

为一个可预见的经济小周期,其中2010-2015年世界经.7.济处于该周期的下行阶段,2016-2021年将处于该周期的上行阶段。与历次小周期上行阶段相比,2016→2021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将仅为3.629毛,低于1983一1988年的3.91%、1994一一2000年的3.669毛和2002-2007年的4.779毛,是历次经济复苏最弱的上行小周期。

2.新动力不足是世界经济弱复苏的主要原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凸显,世界经济步人深度调整和转型发展期。传统动力弱化,新动力尚在培育中,在新i日动能接续转换过渡期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世界经济在短中期都将呈现弱复苏态势。

传统动力弱化。一是从供给面看,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减弱。信息技术扩散的边际效应递减,通用技术创新未有实质性突破。中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带来的廉价劳动力空缺未能有效填补。全球直接投资规模大幅缩减,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绿地投资显著萎缩。全球化逐渐陷人低潮,多哈回合谈判历经15年仅在个别点上取得→些进展,未来在重大问题上很难有所突破。区域贸易协定如雨后春笋,但合作机制和贸易规则的区域化、碎片化会导致其在全球层面上相互冲突、彼此牵制,难以给全球贸易带来有力促进。

二是从需求面看,强力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传统“大三角”关系趋弱。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对进口的拉动效应减弱,2002-2008年美国GDP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动货物进口额增长3.5个百分点,而2011→2014年GDP增长1个百分点仅带动货物进口额增长1.8个百分点;与之相应,中国出口额持续下降,2015

11

年萎缩2.9%。东亚生产网络外需疲软及国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导致全球对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速大幅放缓,而“页岩气革命”等大宗商品价格高峰期的新增投资逐渐形成产能,大宗商品供求关系转为宽松,全球原油供需差额由2010年的40万桶/目迅速回升至2015年的195万桶/日,价格大幅回落,对出口国经济增长形成明显制约。随着“大三角”关系趋弱,危机前全球贸易量增幅显著高于全球经济增幅的态势发生逆转,2012→2015年全球贸易量年均增长3.1%,低于全球经济年均增幅3.3%0未来看,这一外部需求关系变化仍将持续,一方面给主要制成品和资源产品出口国经济带来下行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贸易、金融等渠道对美欧等主要制成品进口国经济带来冲击,这种负反馈效应将弱化世界经济复苏力度。根据IMF预测,2016-2021年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量年均增速仅为3.62%,远低于2002-2007年7.6%的年均增速,低迷的国际贸易反映出全球需求乏力,预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不会很快。

.8.新动力尚在培育期。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逐渐意识到“世界经济面临长期维持低增长的平庸时代的威胁(IMF)”,主要通过加快推进结构性调整,来培育经济增长内生新动力。美国通过私人部门持续去杠杆、重振制造业、促进出口等加快调整过度依赖消费和负债、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发展方式。欧元区通过降低政府负债水平、金融监管一体化建设、容克投资计划等,努力解决高福利社会带来的创新不足、劳动力市场僵化、基础设施陈旧、欧元区经货联盟缺陷等结构性问题。日本安倍政府提出涵盖劳动力市场、放松管制、企业部门、

12

贸易、金融部门、工资政策等广泛内容的结构性改革措施,旨在激发市场活力,剌激私人消费和投资,推动经济实现振兴。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纷纷制定规划和战略着力解决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产业结构单一等结构性问题,如印度“莫迪新政”(2014年)、沙特阿拉伯“沙特视野却30”(2016年)等。中国也在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长期看,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并推动形成更平衡、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全球新供需格局,是支撑全球经济实现长期强劲可持续增长的唯一出路。

但新动力培育尚需时日,在新旧动力转换接续期间,财政紧缩、去杠杆、去产能、优化产业结构、适度放缓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等结构性改革举措将给经济带来下行压力,拉低全球经济增速。

(三)国际经济风险累积亟待转型破解尽管2017年世界经济出现回暖,但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仍是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隐患。

1.债务风险2017年全球债务率继续上升,债务风险的控制对世界各国仍是严峻挑战。

OECD首席经济学家Mann表示,虽然曾在全球金融危机前发出红色警报的债务指标目前并未达到2007年水平,但已非常接近。OECD称,企业债务的积累情况非常可怕。世界银行表达了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债务和赤字不断增加的担忧。据统计,2016年年底,半数以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超出2007年10个百分点以上,三成国家的财政平衡恶化,赤字占GDP的比重

13

超出2007年5个百分点。2016年至2017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诸如土耳其、阿根廷、巴西等新兴经济体重新迎来资本流人、本币升值、经济复苏、资产价格反弹等诸多利好,企业开始重新大量借人以美元计价的债务。一旦货币政策收紧加速,这些国家可能再度面临本币贬值与资本外流的冲击。发达国家中,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2017年已经突破20万亿美元。特朗普税改?90如果得以推行,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将进→步上升。要达到降低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的目标,美国现在的经济增速远远不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目前欧洲五国、美国以及日本的公共债务水平已经突破警戒线。

2.发达经济体过激的货币政策对全球金融环境带来风险美国重启货币正常化进程已两年,2017年下半年,主要发达经济体也相继释放转变超宽松政策的信号。如果货币政策正常化速度超过预期,全球金融环境的收紧更为迅速、收紧幅度更大,将对较脆弱的经济体产生不利影响。比如在欧元区,债务高企的成员国的通胀和增长仍十分滞后。如果这些国家不能进行必要的财政整顿并实施结构性改革来提升增长潜力,一旦货币政策收紧就将面临风险。部分新兴市场的金融风险也可能因金融环境收紧而暴露出来,那些与美元挂钩、具有高杠杆和存在资产负债表错配的经济体可能遭受更大压力。

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发展温和与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之间的脱节。自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来,本轮美国股市的牛市已经历时八载有余,目前股价巳经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3倍。“特朗普牛市”是2017年股市继续上扬的→个重要影响因素。不过,一

14

些分析人士已经认为,这其中存在泡沫。如果较高的全球风险偏好突然恶化,股市牛市将终结。随着美股市盈率接近历史高位,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担心美国股市未来由升转跌的风险。罗伯特·希勒教授就指出,尽管他不知道本轮股市何时下跌,但一旦股市转为下跌,其持续时间与下跌幅度都可能超出市场预期,不仅可能通过传染效应冲击其他国家资产价格,还可能通过负向财富效应影响美国的居民消费。其他发达经济体的股市也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上涨。此外,全球房地产市场也面临过热风险。

3.在国际贸易领域,贸易保护主义仍是一大隐患2017年全球贸易增长逐渐回升至4%,虽然预计仍低于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但带动全球增长加快。然雨,新的贸易眼制措施仍可能不利于全球贸易回暖。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努力捍卫自身利益是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难以减弱的一个新因素。

《2017年新兴经济体报告》揭示,一些国家为了自身短期利益加大贸易保护主义力度,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推手。2009年至2017年,美国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高达1378项,居全球首位,平均每年出台153.1项.易保护主义措施。2017年,全球新增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最多的国家仍然为美国,新增143项。

.10.贸易保护主义短期内或对某个经济体有利,但对全球市场有害无益。因而,贸易保护主义是缺乏全球贸易大局观的功利表现,十年危机周期也凸显,贸易保护主义延缓了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

4.美国政府决策的不确定性仍是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因素特朗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2ng.html

Top